首页>> 文学论坛>> 杂史>> 王隐 Wang Yin   中国 China   晋代   (?317年)
晋书
  王隐家世及其《晋书》曹书杰唐以前修晋史者,文献所载凡24家,传至唐者19家,其中以王隐《晋书》影响最大,后修晋史者多所取从,唐《晋书》所载西晋及东晋初年的人物故事,多史源于此。所以,王隐《晋书》在中国史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令人遗憾的是,在今人的有关著作中,于此或点到为止,一笔而过,或略而不谈,一字无涉。究其原因,实乃去时久远,史料罕传,鲜有深入研究之故也。一、王铨遗事考王铨者,王隐之父也。《晋书》无传,唯《晋书·王隐传》日。"陈郡陈(治今河南淮阳)人也。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
王隐晋书卷一
  宣帝宣皇帝。河内温人。文选劝进表注。
  魏武辟高祖。高祖以汉祚将终。不欲屈节于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遣亲信令史。微服于高祖门外树阴下息。时七月七日。高祖方曝书。令史窃知。还具以告。又乃重遣辟之。敕行者曰。若复不动。便可收之。高祖惧而应命。事类赋注。秋。御览三十一称晋书。检今晋书不同。知脱王隐二字。
  诸葛亮挑战。冀获曹咎之利。史通妄饰。
  封宣帝为武平侯。御览二百。
  宣帝讨公孙渊。至襄平。遂围之。起土山地道。楯原以形似误修。橹钩橦。发石雨下。昼夜攻之。斩传其首。同上三百三十六。
  公孙平。又增封舞阳、昆阳、二县。同上二百。
  宣帝既灭公孙渊还。作榼两口。二种酒。持着马上。先饮佳酒。塞口而开毒酒口。与牛金饮而死。同上七百六十一。魏帝谒高平陵。曹爽兄弟皆从。高祖以爽执政不平。废之。起奏事永宁宫。悉起营兵及城中余众。承制发武库仗。开四门。出迎魏帝于洛滨。奏爽罪也。初学记九。
  天子策命上为相国。文选为郑冲劝晋王笺注。
  今上受禅。追上尊号曰宣皇帝。文选劝进表注。
  景帝魏景初中。以上为中护军将军。作选用之法。举不越法。吏无私焉。通典三十四。书钞。
  司马景王为抚军大将军、侍郎、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上初总万机。正身平法。朝政肃然。
  天子策上为相国。文选为郑冲劝晋王笺注。
  毌丘俭、文钦、反。遣邓艾进屯乐嘉。钦果夜衔枚袭艾等。昧爽至于城下。御览三百五十七。
  文帝姜维出陇右。上帅轻兵到灵州大破之。诸虏震服。文选四十为郑冲劝晋王笺注。
  封文帝为高都侯。御览二百。
  诸葛诞反。淮南孟康王慕曰。宜作土山。敛诸侯材板簿橹。以为攻具。御览三百三十六。
  诸葛诞反。上亲临西园。四面并攻。须臾陷溃。斩送诞首。文选为郑冲劝晋王笺注。
  武帝世祖武皇帝。文帝太子也。宽仁厚德。深沈有智量。初学记九。引作宽惠仁厚。深密有智量。风度容貌。绰如也。景元中为抚军。咸熙元年。晋国初开。立为世子。拜抚军大将军。开府、副使二字一作嗣。相国。御览百四十八。类聚十三略。初武帝未为世子。文帝问裴秀曰。人有相否。秀曰。中抚军垂发至地。伸手过膝。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之相也。类聚十六。御览三百七十三。
  咸熙二年。立为太子。文帝崩。魏帝命上为相国、晋王。十一月受禅于魏。御览百四十八。类聚十三。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上乃设坛受命于南郊。即洛阳宫。幸太极殿前。大赦天下。御览六百五十二。初学记二十。
  太始元年。诏曰。昔唐虞三代之始盛。暨于汉魏创制。崇元勋。班爵行赏。与国同礼。施禄逮下。万邦咸乂。朕以寡德。登于天位。托于王公之上。腹心股肱文武之臣。光济帝业。余嘉乃勋。庆赏之行。其同宜速。御览二百。
  武帝诏曰。御府内省珠玉玩好之物。皆以赐王公也。御览八百二。
  太始四年。正月。初立籍田。丁亥。上帅群臣躬耕千亩。大赦天下。初学记二十。
  泰始四年。班五条诏书于郡国。一曰正身。二曰勤民。今纪作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书钞。御览五百九十三。
  太始六年。吴孙琇来奔。武帝以孙琇为伏波将军。御览二百四十。案晋书作拜骠骑将军。
  武帝太始七年三月。诏大官减膳。初学记九。案晋书纪称闰月大雩。在五月下。
  太始九年。聘公卿子女。以备六宫。武帝临轩。拜诸葛婉为夫人。李华为贵人。御览一百四十四。
  又采侍御史齐国左维女为修仪。有文才。同上一百四十五。
  泰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上古尺。玉海八。
  咸宁四年。有献雉头裘者。上曰。异服奇裘。典制所禁也。其于前殿烧裘。敕有异服者。依礼致罪。初学记九。
  咸宁五年。白麒麟见平原。类聚九十八。
  武帝伐吴。以王浑为安东将军。以王浚为平东将军。以胡奋为平南将军。御览二百三十九。
  太康元年。龙襄将军王浚等。攻建平丹阳城克之。东击西陵以下。尽拔其城。虏其将帅。于是上下诸军。同时并进。吴人降者以万计。吴丞相张悌。及护军孙震。与扬州刺史周浚等战于板桥。破之。临阵斩悌、震首。浚遂泛舟东下。所历皆平。军至?陵。皓面缚舆榇。将其太子诣浚降。乃收其图籍。皆因吴所置。除其虐政。示以简易。百姓大悦。乃赦天下。改元为太康。天下大酺五日。御览三百四。
  太康元年。汲县民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漆字数十车。皆简编蝌蚪文字。束晢为著作。随宜分析。皆有冥证。古书有易卦似连山归藏。又有春秋似左传。有铜剑一枚。长三尺五寸。书钞。类聚十又四十。上与羊祜、张华、谋伐吴。朝士莫知也。潜乃筹量虚实为战备。孙皓面缚舆榇降。有司奏晋德隆茂。光被四表。吴会既平。六合为一。宜勒封岱。以彰圣德。诏曰。此盛德之事。所宜未议。类聚。
  太康三年。罢刺史将军官。刺史依汉制。三年一入奏事。书钞。案晋书纪。称罢平州宁州刺史。三年一入奏事。
  太康五年。龙见武库井中。御览五百四十三。详见瑞异记。
  太康五年。夏六月。初置黄沙狱。御览六百四十三。
  太康六年。荆州送两足虎。类聚九十九。详见瑞异记。
  太康七年。出后宫才人女伎已下百七十人。归家。御览百四十五。
  太康十年。诏曰。阳平太守梁柳。治绩大异。赐粟千斛。秩中二千石。书钞。
  太康十年。太庙成。迁神主于新庙。上帅百官奉迎于道左。遂亲禘祫。赐王公以下至司马督、子弟官。赐作庙者帛。御览五百二十八及五百三十一。
  武帝少厉高行。造次必于忠恕。未尝有过言失色于人。初学记九。
  惠帝永平元年。诏云。秘书监综理经籍。考校古今。课试署吏。领有四百人。宜专其事。初学记十二。御览二百三十三。案时复置秘书监官。
  元康五年十月。武库火。一作灾。焚累代之宝。检校。是工匠盗库中物恐罪。乃投烛着麻膏中。火燃。御览八百六十四。
  元康六年。正月辛酉。上南郊。大赦天下。初学记二十。
  齐万年帅羌胡围泾阳。遣安西将军夏侯骏西讨氐。文选二十关中诗注。
  元康九年十一月。天连日大风。发屋折树。御览百四十八。
  废太子为庶人。送太子于许昌宫之别坊。文选晋纪总论注。
  永康元年。贾后矫诏使小黄门孙宪当作虑。害太子。赵王伦鴆杀贾后。帝诏谥遹为愍怀皇太子。同上。
  永宁元年。赵王伦篡位。成都王颖谋举义兵迎天子。同上。
  齐王冏举兵讨伦。临陈斩之。文选谢平原内史表注。
  永宁二年。立清河王覃为太子。御览百四十九。
  成都王攻洛。大驾幸北城观。上看孟豺军人擘?。面天子。豺后大人降。长沙王以豺军入辱帝。东市斩之。御览三百七十六。
  长沙王乂与齐王冏相攻。冏败。缚至上前。乂叱左右斩之。文选晋纪总论注。
  太安二年。案永宁二年十二月杀冏后。改为太安元年。九月丁丑。上舍于河桥。初学记七。案时河间成都表诛长沙王乂。逼京师。
  上攻张方。决千金堰。水碓不作。发王公家奴婢。手舂给兵。男子自十三以上皆从役。于是公私穷踧。米石万钱。御览四百八十八。
  长沙王乂又出征。连战败走。遂诛之。文选晋纪总论注。
  永兴元年。成都、河间王王字疑是表字。复废覃为清河王。立成都王颍为皇太弟。御览百四十九。
  大驾北伐。成都王颍统王师于荡阴败绩。上伤颊。失六玺。左右奔走。御览三百六十七。
  法驾幸于邺。高堂隆刻邺宫屋材云。后若干年。当有天子居此宫。惠帝止邺宫。治屋者土剥更泥。一作屋。始见刻字。计年正合。二字一作在今时。类聚六十二。御览九十七。又一百七十三。
  惠帝自邺中还洛阳。案王浚攻邺。卢志劝成都王颍奉天子还洛阳。赐中书监卢志鹤绫袍一领。御览六百九十五。
  帝在长安。永兴原误永康。二年。东海王越率天下甲士三万人。奉迎大驾还洛。文选迎大驾一首注。
  惠帝为太子时。上素知太子闇弱。后必乱国。然不能择才。乃遣荀勖和峤往观之。勖还盛称太子。德更进茂。不同西宫之时也。峤答诏称。臣以为太子如故。不见更胜。此自陛下家事。非臣所尽知也。于是天下贵峤而贱勖也。御览百四十八。
  惠帝时有钱神论。曰。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利。不患耗折。原误枯。难析原作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故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笑之口。钱多者处其前。钱少者居其后。初学记二十七。案全文见晋书鲁传。
  谶书有虾蟆当贵。惠帝在宫时。出问左右。此鸣是官虾蟆。为私乎。贾充对曰。在官地中为官虾蟆。在私地中为私虾蟆。于是世间遂传此语。御览四百九十九。
  怀帝怀帝即位。年号永嘉。文选述祖德诗注。
  怀帝永嘉元年。有玉龟出灞水。唐类函二十五。
  洛阳城内东北一作东南。角步广里中。地陷。中有二鹅。其一苍者飞去。其一白者不能飞。问之博识者。一作博士。不能知。世说注五。书钞。详见瑞异记及董养传。
  永嘉五年。羯贼刘曜破洛。文选劝进表注。
  永嘉七年。皇帝崩于平阳。文选劝进表注。
  洛阳破。大司马、南阳王保于长安。立秦王为皇太子。怀帝崩。皇太子即位。同上本称怀纪。
  愍帝愍帝建兴元年。夏四月壬申。上即位于长安宫。改元。改永嘉七年为建兴元年。大赦天下。与之更始。前后不及者皆除之。御览六百五十二。
  建兴二年。温峤为刘琨假守左司马、都督上前锋诸军事。讨刘聪。世说注八。
  愍帝建兴三年。汉曹嶷据临淄。发景公及管仲冢。尸并不朽。缯帛可服。珍宝巨万。御览五百五十七。
  建兴四年。帝蒙尘于平阳。丞相睿刻日北征。以漕运稽期。丞相府督军令史淳于伯刑于建康市。百姓喧哗。咸曰伯冤。于是大旱三年。御览八百七十九。
  元帝元皇帝。宣帝之曾孙。文选劝进表。琅琊恭王之长子。同上。
  元帝初。藉?草悉成禾。御览八百七十三。
  元帝白毫生额上。有光明。同上三百六十四。
  永兴元年。就国。二年。加扬州诸军事。文选劝进表注。
  大兴元年。河水竭断百余步。两头深浅如故。中绝不流。占经一百。
  明帝太宁元年。黄雾四塞。御览十五。
  穆帝孝宗欲于后园。修立池苑。江逌谏以强贼未灭。宜精军备。尝存俭约。以率群下。御览八百二十四。
王隐晋书卷二
  地道记司州河南郡雒阳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有三十六步、城东北隅。周威烈王冢。刘昭注补一。称晋太康地道记。按系两引其书。而太康下脱一记字。
  洛阳宫西宜秋里。门东向。南壁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炉形。人多祀之。编珠一。
  尸乡。故殷汤所都者也。亦曰汤亭。田横死于是亭。故改曰尸乡。郦道元水经注阳渠水下。
  右雒阳。案郡国志。匽师有尸乡。晋省匽师入雒阳。故列此。
  王城去雒城四十里。刘昭续汉书郡国志注补一。
  蒯乡在县西南。有蒯亭。同上。
  右河南。
  訾在县之东。刘昭注补一。
  坎坎聚在县南。同上。
  坎坎聚在巩西。水经注十五洛水下。按注云。京相璠曰。巩东地名坎欿。春秋。王出及坎埳。服虔亦以为巩东邑。地道记言在巩西。非也。
  右巩。
  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水经注济水下。
  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大伾在成皋。古成皋兼包巩县之界。溢出为荥水。太平御览水部。
  右成皋。
  颍水出阳城山。刘昭注补二。
  右阳城。
  阳翟去洛阳二百八十六里。属河南。刘昭注补二。
  钓台下有陂。俗谓之钓台陂。太平寰宇记七。
  右阳翟。
  荥阳郡京有大索、小索亭。汉书京索之间也。水经注济水下。
  右京。
  阳武荥阳有博浪沙。张良为韩击秦始皇处。御览百五十九州郡五。太平寰宇记二。
  右阳武。
  令县在荥阳。史记索隐六。
  右令。
  宏农郡汉宏农本函谷关。有桃林也。寰宇记六。
  宏农亭在宏农县东十三里。水经注河水下。
  右宏农。
  湖本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水经注四河水下。
  右湖。
  秦之华阳。潼关是也。刘昭注补一。
  太华山在县西南。同上。
  右华阴。
  上洛郡郡在洛上。故以为名。水经注二十渭水下。
  右郡。
  峣关当在上洛县西北。同上十九。
  右上洛。
  伊水东北入雒。刘昭注补一。
  右卢氏。
  平阳郡平阳有尧城。刘昭注补一。
  右平阳。
  杨故杨侯国。晋灭之以赐大夫羊舌肸。汉以为县。属河东郡。后汉同。魏置平阳郡。杨县属焉。寰宇记四十三。
  梁城去杨县五十里。叔向邑也。刘昭注补一。
  右杨。
  皮氏县有介山。子推所逃隐于是。水经注四汾水下。
  右皮氏。
  河东郡咸山在安邑南。刘昭注补一。
  右安邑。
  首山在蒲阪。与胡县相连。宋书州郡志二。
  蒲阪有雷首山。一名涤山。徐坚初学记八。
  右蒲阪。
  襄陵。晋武公从曲沃徙此。刘昭注补一。
  右襄陵。
  左传。文十三年。詹嘉处瑕。在猗氏县东北。同上。
  右猗氏。
  汲郡汲县有铜关。刘昭注补一。
  右汲。
  朝歌本沫邑也。诗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禹贡。纣都在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邑号朝歌。水经注九淇水下。
  右朝歌。
  庾衮入林虑山。食木实。饵石。得长年也。陈藏器本草。
  右林虑。
  河内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秦始皇改曰修武。水经注。清水下称王隐说。
  右修武。
  河内郡河阳别县。非温邑也。水经注河水下。
  右河阳。
  广平郡肥乡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水经注十浊章水下。
  右肥乡。
  阳平郡。
  元城县南有琐阳城。刘昭注补二。
  右元城。
  乐平东南有夷仪。道通襄国。夷仪山在城北故塞。寰宇记五十九。
  右乐平。
  魏郡高堂隆刻邺宫屋材云。后若干年当有天子居此宫。惠帝止邺宫。治屋者土剥更泥。一作屋。始见刻字。计年正合。二字一作在今时。欧阳询艺文类聚六十二。御览九十七又百七十三。
  兖州陈留郡仪封人。浚仪人。此县人也。刘昭注补二。
  右浚仪。
  长垣古卫。故匡。城地。孔子所厄处也。御览州郡四。
  右长垣。
  承匡城在县西。左传文十一年。会郄缺于承匡。刘昭注补三。案御览误列入长垣县下。
  右襄邑。
  濮阳郡廪丘者。春秋之所谓齐邑矣。实表东海者也。水经注二十四瓠子水下。
  右廪丘。
  济阳郡成武县有秺城。刘昭注补二。
  右成武。
  高平国金乡县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凿石为冢。深十余丈。隧长三十丈。旁却入为室三方。云得白蛇二字因御览五百五十七引补。白兔。不葬。更葬南山。凿而得金。故曰金山。故冢今在。或云汉昌邑所作。或云秦时。刘昭注补三。
  右金乡。
  湖陆县西有费亭城。魏武帝初所封。同上。
  右湖陆。
  东平国寿张有蚩尤祠狗墟。同上。
  右寿张。
  秦亭在范县西北。同上。
  右范。
  豫州颍川郡长社县本名长葛。社中树暴长。汉改名。刘昭注补二。
  右长社。
  汝南郡吴房有吴城。同上。吴房右吴房。
  襄城郡襄城故城。楚灵王筑。水经注二十一汝水下。
  右襄城。
  高陵山。汝水所出。刘昭注补二。
  右定陵。
  汝阴郡汝阴有陶丘乡。诗所谓汝坟。同上。
  右汝阴。
  新蔡有大吕亭。故吕侯国。同上。
  右新蔡。
  梁国梁孝王筑城十二里。小鼓唱节。杵下而和之。称睢阳曲。同上。
  昭二十一年。御诸横。横亭在睢阳县南。同上。
  右睢阳。
  项有公路城。袁术所筑。同上。
  右项。
  陈城西南角有淮阳城。汉淮阳城也。寰宇记十。
  陈城南道东有宛丘。渐欲平。水经注沙水下。
  陈城北有故沙。名之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运所由矣。同上二十二沙水下。
  荦北有谷水。同上。
  右陈。
  惠帝永康中。复立阳夏县。寰宇记十。
  右阳夏。
  苦城南三十里有平城。刘昭注补二。
  右苦。
  沛国沛有许城。左传定八年郑伐许。同上。
  右沛。
  丰去国二百六十、州六百、雒千二十五里。同上。
  右丰。
  左传昭八年。大搜于红。同上。
  右红。晋书地理志作虹。
  谯郡左传隐二年。入向城。在龙亢县东南。同上。
  右龙亢。
  鲁郡孔子葬于鲁城北泗水上。水经注二十五泗水上。
  五父衢在鲁城东。刘昭注补二。
  右鲁。
  薛夏车正奚仲所封。冢在城南二十里山上。同上。
  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水经注二十五泗水下。
  右薛。
  弋阳郡西阳故弦子国也。水经注三十五江水下。
  右西阳。
  楚灭邾。徙其君此城。刘昭注补。
  右邾。
  安丰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雩娄在安丰之西南。水经注决水下。
  右雩娄。
  安丰县。安丰郡之属县也。俗名之曰安城矣。水经注三十二沘水下。
  决水在安丰县之西南。即其界也。水经注三十二。
  右安丰。
  冀州赵国房子有砾塞。中谷塞。刘昭注补二。
  右房子。
  元氏有石塞。三公塞。同上。
  右元氏。
  中丘有石门塞。烧梁关。同上。
  右中邱。
  平原国平原有笃马河。刘昭注补四。
  右平原。
  乐陵国厌次属平原。后属乐陵国也。史记索隐三。
  右厌次。
  乐陵国有新乐县。水经注九清河下。
  右新乐。
  勃海郡晋改阜邑为阜城。寰宇记六十三。
  右阜城。
  河间国中水县属河间。史记索隐本纪七。
  右中水。
  清河国清河国凡领清河等六县。初学记八。
  右清河。
  灵有鸣犊关。刘昭注补二。
  右灵。
  中山国蒲阴有阳安关。阳城蒲阳山。蒲水所出也。同上。蒲阴县有安阳关。盖安阳关。都尉治。俗名斯川为阳安圹。水经注十一滱水下。
  右蒲阴。
  望都县有马安关。刘昭注补二。望都县有马溺关。水经注十一滱水下。望都县有委粟关。同上。
  右望都。
  常山郡元氏改属赵国。其常山郡移理于真定。寰宇记六十一。
  右真定。
  自上曲阳县。北行四百二十五里。恒山。多山阪。号一作名。飞狐口。刘昭注补二。
  右上曲阳。
  幽州幽州因幽都以为名。句亦见御览州郡部八。山海经有幽都之山。今列于北荒矣。寰宇记六十九。
  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地北地为幽州。御览州郡部八。
  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地北为幽州。夏殷省幽并冀。为冀州之域。周复置幽州。寰宇记六十九。右州。
  范阳国故安县属范阳国。寰宇记六十九。
  右故安。
  上谷郡上谷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改名朔调也。水经注十二圣水下。
  右郡。
  燕国安乐晋封刘禅为国。水经注沾水下。
  右安乐。
  北平郡鸿上关。尉治。北平而画塞于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兼县上所拯也。水经注十滱水下。
  右郡。
  辽西郡辽西人见有浮棺。欲破之。语曰。我孤竹君原落子字。也。汝破我何为。因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肥如县南十二里。水之会也。水经注十四濡。
  右郡。案郡国志。孤竹城属令支。晋书地理志无此县。故附郡。
  平州昌黎郡昌黎有青城山。刘昭注补五。
  右昌黎。
  并州太原郡晋水出龙山。水经注六。
  右晋阳。
  少山即大谷水所出。经祁县界。寰宇记四十。
  右阳邑。
  上党郡高都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水经注九沁水下。
  右高都。
  西河国晋改兹氏为隰城县。注原脱。
  右隰城。
  西河有中阳。旧县也。水经注六文水下。
  右中阳。
  谷远今名孤远。后代语讹耳。御览州郡部七。
  右界休。案寰宇记。晋省谷远县入界休。
  雍州雍州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壅遏。故取名焉。蓺文类聚地部一。
  右州。
  京兆郡枳道亭在霸水西。刘昭注补一。宋敏求长安志一。
  右霸城。
  蓝田有虎侯山。刘昭注补一。
  右蓝田。
  西郑。郑桓公友之始封。水经注。渭水下称王隐说。
  右郑。
  冯翊郡莲勺县属冯翊。寰宇记二十。
  右莲勺。
  扶风郡池阳有?薛山。在北。有鬼谷先生所居。刘昭注补一。
  右池阳。
  郁夷省并郿。盖因王莽之乱。郁夷之人寄理郿界。因并于郿。太平寰宇记三十二。
  省斄即邰也。以并郿。盖取斄之南境、渭之南以并郿。非省县也。同上二十七。
  右郿。
  雍县。秦德公所居。西虢地也。水经注十八渭水下。
  右雍。
  汧县属秦国。汉故城在今县南。汉置陇关。西当戎翟。今名大震关。在今县西。寰宇记三十二。
  汧阳县属秦国。吴山在西。初学记八。
  右汧。
  安定郡乌枝有乌水。出薄洛谷。刘昭注补五。
  右安定郡。旧乌枝县。案乌枝。郡国志属安定。安定。北地。二郡。由凉州。自晋初皆移属雍州。此及泥阳县亦久省。今附此。
  北地郡泥阳有泥水。出郁郅北蛮中。同上。
  右北地郡。旧泥阳县。
  蒯成属北地。史记索隐六。
  右蒯成。
  始平郡司竹都尉治鄠县。其园周百里以供国。宋敏求长安志八。
  右鄠。
  新平郡漆水在漆县西。刘昭注补一。
  右漆。
  凉州凉州城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一作七十。里。东西三一作三十。里。本匈奴所筑也。以上亦见蓺文类聚六十三。乃张氏之世居也。又张骏增筑四城箱各千步。东城殖园果。命曰讲武场。北城殖园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宫殿。自张骏以下。亦见御览百九十七。中城内作四时宫。随节游幸。并旧城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大缮宫殿观阁。采绮妆饰。拟中夏也。水经注四十都野泽下。
  汉末。博士炖煌侯瑾善内学。语弟子曰。凉州城西有泉水当竭。有双阙起其上。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条茂起学舍筑阙于此以上亦见蓺文类聚六十二。泉。太守填水。造起门楼。与学阙相望。水经注四十。
  右州。
  武威郡姑藏城。匈奴所筑。旧名盖臧。后人语讹为姑臧城。水经注河水下。
  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刘昭注补五。
  右姑臧。
  仓松南山松陕水所出。同上。
  右仓松。
  炖煌郡咸宁三年起居注。载炖煌郡上金洞中生金。百陶不消。可以切玉。御览八百十。
  右郡。
  秦州陇西郡首阳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故名苗谷。水经注十七。
  右首阳。
  兰池县属陇西郡。初学记八。
  右兰池。
  大夏县有禹庙。禹所出也。水经注河水下。
  右陇西郡。旧大夏县。
  南安郡新兴县。南安之属县也。水经注十七渭水下。
  右新兴。
  天水郡汉阳有大阪名陇坻。亦曰陇山。郡处其西。故曰陇西。其山堆旁崩。声闻数百里。扬雄所谓响若坻颓者也。御览州郡十一。
  右成纪。
  天水。始昌县故城西也。亦曰清崖峡。水经注二十。
  武都郡河池有泉街水。刘昭注补五。
  右河池。
  晋昌郡惠帝以炖煌土界阔远。分立晋昌郡。文选答子悌注。
  晋昌。护匈奴中郎将。别领户。同上。
  梁州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黑水。东限扞关。今汉中巴郡、汶山蜀郡、汉嘉、江阳、朱提、涪陵、阴平、广汉、新都、梓潼、犍为、武都、上庸、魏兴、新城、皆古梁州之地。自桓水以南为夷。书所谓和夷底绩也。水经注三十六桓水下。
  魏末克蜀。分广汉、巴、涪陵、以北七郡为梁州。理汉中之沔阳、历。晋太康中。州又移理汉中郡。寰宇记一百三十三。
  右州。
  汉中郡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表立。宋书州郡志三称晋地记。案王隐传。隐撰晋书当成于成帝时。下距孝武太元十五年已远。此晋地记当是别一书。姑附录于此。
  右郡。
  梓潼郡梓潼五妇山。驰水出。建安二十二年刘备以为郡。刘昭注补五。
  右梓潼。
  新都郡绵竹有紫岩山。绵水之所出焉。同上。
  右绵竹。
  梓潼有汉德县。宋书州郡志四。
  右汉德。
  晋寿郡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馥表立晋寿郡。宋书州郡志三称晋地记。案馥非孝武时人。
  右晋寿。
  巴郡平州属巴郡。史记索隐六。
  右平州。
  巴东郡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汉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水经注三十三江水下云。汤水南入于江。名曰汤口。
  右鱼复。
  南汉中郡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琼表立。宋书州郡志四称晋地记。
  右郡。晋书地理志无。今附此。
  益州越嶲郡盐池泽在南。刘昭注补五。
  右姑复。
  牂柯郡且兰有沈水。同上。
  右沮兰。
  鄨县不狼山。鄨水所出。同上。
  右鄨。
  西随。麋水西受徼外。东至麋泠。入尚龙溪。同上。
  右西随。晋书地理志无此县。
  宁州云南郡连山无血水所出。同上。
  右梇栋。
  兴古郡刘禅建兴三年。分牂柯置兴古郡。治律高。水经注温水下。
  右律高。
  兴古郡治宛漏县。水经注三十六。
  右宛漏。
  句町有文众水。刘昭注补五。
  右句町。
  毋掇有桥水。出桥山。同上。
  右毋掇。
  贲古南鸟山出锡。同上。
  右贲古。
  大河水东至毋掇。入桥水。同上。
  右滕休。
  兴古郡汉兴县。宋书州郡志四。
  右汉兴。
  建宁郡同濑县有同虏山。水经注三十六。
  铜虏山米水所出。刘昭注补五。
  右同濑。
  青州齐国临淄县西南门曰曲门。其侧有池。刘昭注补二。按因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故名。
  右临淄。
  东安平有羌头山。同上四。
  右东安平。
  济南郡养泽在西幽州薮。有莱山莱主祠。同上。
  右下密。
  乐安国临济本狄。左传狄伐卫懿公。同上。
  右临济。
  北海国晋书地理志无。今从晋太康地记。
  鄑城在都昌县西。同上。
  右都昌。
  安邱有渠邱城。同上。
  右安邱。案二县。晋书地理志皆无。
  东莱郡黄县东二百三十里。至海。中连岑有土道。秦始皇登此刻二碑。东二百三十里。有始皇汉武二碑。同上。案此系两引。原误合为一条。
  右黄。
  惤有百枝莱君祠。同上。
  右惤。
  东莱掖县有过乡。北有过城。古过国也。史记索隐十。
  右掖。
  徐州东海郡海中去岸百九一作五。十步。有秦始皇碑。长一丈八尺。广一作阔。五尺。厚八一作三。尺三一作八。寸。以上亦见初学记八。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见也。同上。
  右赣榆。
  兰陵故鲁次室邑。列女传有漆室之女。或作次室。同上。
  右兰陵。
  戚属东海。史记索隐六。
  右戚。
  琅邪国阳都属琅邪。同上。
  右阳都。
  东莞郡广县在东莞。同上。
  右广。
  荆州南郡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水经注三十二夏水下。
  右华容。
  襄阳郡永康元年。襄阳郡上言得鸣石钟。闻七八里。御览五十一地部十六。案此引王隐晋书。当是瑞异记。非地道记也。今两录之以备考。
  右郡。
  义阳郡义阳郡以南阳属县为名。宋书州郡志三水经注三十。案晋太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氏。平林。义阳四县置。
  右郡。
  魏兴郡安康县属魏兴郡。寰宇记百四十一。
  右安康。
  上庸郡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广昌为庸昌二年省。同上。
  右郡。
  宜都郡吴分南郡立宜都郡。
  右郡。
  零陵郡泉陵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水经注三十八湘水下。
  右泉陵。
  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水经注三十八湘水下。史记正义一称王隐晋书。
  右应阳。
  安成郡宜春县出美酒。随岁举上供。刺史亲付计吏。寰宇记一百九。
  右宜春。
  扬州吴郡吴有盐官县。水经注江水下。
  右盐官。
  吴兴郡阳羡有章浦亭。周处封章浦亭侯。即此。寰宇记九十三。
  右阳羡。案晋书地理志。惠帝永兴元年。割吴兴之阳羡等立义兴郡。则吴兴郡应有此县。
  晋安郡晋安郡。太康三年置。文选酬王晋安注云即今之泉州。
  右郡。
  庐江郡寻阳南通五岭。北导长江。远行岷汉。亦一都会也。御览百七十州郡十六。
  右寻阳。
  鄱阳郡鄱阳安乐出黄金。凿土十余丈。披沙之中。所得者大如豆。小如粟一作粱。米。初学记二十七。御览八百十。
  右乐安。
  庐陵郡太康中。以雩都、赣、南野、等县。割为南康郡。而庐陵百姓去管遥远。乃移郡于石阳县。今旧州东北故城是也。寰宇记一百九。
  右石阳。
  交州交址郡??南越侯织在此。刘昭注补五。
  右??。
  九真郡九真郡有松原县。水经注三十六温水下。
  右松原。
  九德郡九德郡有浦阳县。同上。
  右浦阳。
  九德郡有九德县。同上。
  右九德。
  九德郡有南陵县。晋置也。同上。宋书州郡志称。九德郡南陵县。晋武帝立太康。地志无。王隐志有。
  右南陵。
  日南郡日南郡去卢容浦口二百里。故秦象郡。象林县治也。水经注三十六温水下。
  右卢容。
  日原脱今补。南郡象林南有四国。皆称汉人。贡金供税。初学记二十七。御览八百十。
  右象林。
  朱吾县属日南郡。去郡二百里。此县民汉时不堪二千石长吏调求。引屈都干为国。林邑记曰屈都夷也。水经注三十六温水下。
  右朱吾。
  合浦郡朱崖在大海中。遥望朱崖洲大如菌。举帆一日一夜至洲。周匝二千里。径度七八百里。上可十万家。女多姣好。长发美鬓。御览六十九。
  右朱崖。
  广州东官郡晋书地理志。成帝分南海郡立东官。
  海阳县故属东官。宋书州郡志五。
  右海阳。
  绥安县故属东官。同上。
  右绥安。
  海宁县故属东官。同上。
  右海宁。
  湖阳县政属东官。同上。
  右湖阳。
  临贺郡临贺县故属南海。同上。
  右临贺。
  苍梧郡高要县东去郡五百里。刺史下避毒徙县水居也。水经注。浪水下称晋书地理志。
  右高要。
  猛陵县龙山。合水所出。刘昭注补五。
  右猛陵。
首页>> 文学论坛>> 杂史>> 王隐 Wang Yin   中国 China   晋代   (?3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