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
張同道
巴學園的孩子們叫她大李,傢長們喊她大李老師,我稱她老李——我們說的是一個人:李躍兒,巴學園的創辦人。
巴學園彙聚了一群個性飽滿的孩子,孩子們生活在自然、自由的世界,表現出最真淳的人性狀態:兩歲半的探險傢、三歲的哲學家、四歲的愛情公主、五歲的孩子王……但您別以為巴學園是一個放養天才的處所,它衹是在此打開兒童的心靈,釋放人性的光輝。在這裏,衹要不傷害他人,每個孩子的行動都是自由的,每個孩子的天性都得到尊重,正像李躍兒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削足適履不是巴學園的工作。
每個傢長都以為自己最懂孩子,最愛孩子。然而,看了巴學園孩子的生活,也許傢長們就不那麽自信了,有些人會發現對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的無知以及無知的愚昧。在小康中國,不少父母不惜重金為兒童的身體提供一個物質天堂,卻不願為兒童的心靈搭建一間溫馨的精神小屋。從傳統棍棒教育理念到當代放縱教育模式,多少暴力假藉愛的名義耀武揚威,正如法國思想傢盧梭所說的“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巴學園是一種什麽樣的兒童教育?為了真切感知李躍兒教育,我的攝製組在巴學園跟蹤拍攝了一年,正在製作一部關於兒童的紀錄片《成長的秘密》。這裏我權做放映員,泄密幾個鏡頭:
場景一:靜靜的午睡中,一位2歲半的小男孩悄悄溜到教室,發現筐裏放着豆子。他謹慎地回頭看看,發現李躍兒站在門口,便試探性往地板上丟了幾顆,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靜,他便又撒出一把,大李依然表情平靜,於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瘋狂地在豆子上來回奔跑。待他跑夠了,瘋夠了,大李邀請他一起把豆子收起來,放回筐裏。
場景二:遊戲結束了,大李告訴一位小男孩時間到了,必須把剪刀歸位。他拒不放下剪刀,放聲大哭。大李抓住剪刀,不搶不奪也不鬆手,衹是一遍又一遍重複:遊戲結束了,剪刀必須歸位。僵持一刻鐘後,小男孩放棄,依然哭泣,大李擁抱了小男孩。
場景三:雪中巴學園,門口站着一位4歲女孩,拒不進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來她不進屋,這種情境已經堅持一年了。大李走來問道:“我可以陪你等嗎?”小女孩搖搖頭。雪越來越密,大李再次走過來,把自己的圍巾給女孩圍上,大李再次問她是否可以陪同,女孩點點頭。雪還在飄,大李陪同小女孩等待,一直到男孩出現。
這些場景是每天發生在巴學園的平凡細節,它凝聚了李躍兒教育的理念:耐心、原則和方法——這是愛的真實內涵。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護兒童的心靈,讓他們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時,她又耐心幫助孩子們建構原則,絶不漫無邊際地放縱。李躍兒正以她的理念和行動改寫着中國兒童的教育版圖。
李躍兒何許人也?
鏡頭切回1999年,為尋找紀錄片選題,朋友老徐陪我駕車暢遊寧夏,拜訪了研究易經和宇宙之謎的王木匠、造飛機的牧羊老人、唱民歌的花兒大王、留在西海固的北京知青各色人等。中秋前夕,趕到賀蘭山下的小樓——老徐傢住這裏,我第一次見到李躍兒。李躍兒並不像老徐反復預告的“傢有傻妻”,墻上懸挂的風景油畫提醒她的畫傢身份,但李躍兒還是給了我驚奇,一見面就講述她父母的陳年愛情故事,細節、情境極為逼真。看過她為兒童美術班上的課,當即確定她為紀錄片的主人公——這個决定有些突然,出乎她、也出乎我本人的意料,她順應兒童天性的教育理念、對待兒童的耐心與善意、調動氣氛的才華觸動了我的神經,這部紀錄片便是後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沙湖畫人》,沙湖邊上的兒童寫生成為影片的重要內容。此事定下以後,我們就帶着帳篷去體驗小沙湖,晚上明月當空,涼風如洗,卜居蘆葦叢裏的昆蟲演奏着小夜麯。那一天正是中秋。
張同道
巴學園的孩子們叫她大李,傢長們喊她大李老師,我稱她老李——我們說的是一個人:李躍兒,巴學園的創辦人。
巴學園彙聚了一群個性飽滿的孩子,孩子們生活在自然、自由的世界,表現出最真淳的人性狀態:兩歲半的探險傢、三歲的哲學家、四歲的愛情公主、五歲的孩子王……但您別以為巴學園是一個放養天才的處所,它衹是在此打開兒童的心靈,釋放人性的光輝。在這裏,衹要不傷害他人,每個孩子的行動都是自由的,每個孩子的天性都得到尊重,正像李躍兒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削足適履不是巴學園的工作。
每個傢長都以為自己最懂孩子,最愛孩子。然而,看了巴學園孩子的生活,也許傢長們就不那麽自信了,有些人會發現對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的無知以及無知的愚昧。在小康中國,不少父母不惜重金為兒童的身體提供一個物質天堂,卻不願為兒童的心靈搭建一間溫馨的精神小屋。從傳統棍棒教育理念到當代放縱教育模式,多少暴力假藉愛的名義耀武揚威,正如法國思想傢盧梭所說的“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巴學園是一種什麽樣的兒童教育?為了真切感知李躍兒教育,我的攝製組在巴學園跟蹤拍攝了一年,正在製作一部關於兒童的紀錄片《成長的秘密》。這裏我權做放映員,泄密幾個鏡頭:
場景一:靜靜的午睡中,一位2歲半的小男孩悄悄溜到教室,發現筐裏放着豆子。他謹慎地回頭看看,發現李躍兒站在門口,便試探性往地板上丟了幾顆,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靜,他便又撒出一把,大李依然表情平靜,於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瘋狂地在豆子上來回奔跑。待他跑夠了,瘋夠了,大李邀請他一起把豆子收起來,放回筐裏。
場景二:遊戲結束了,大李告訴一位小男孩時間到了,必須把剪刀歸位。他拒不放下剪刀,放聲大哭。大李抓住剪刀,不搶不奪也不鬆手,衹是一遍又一遍重複:遊戲結束了,剪刀必須歸位。僵持一刻鐘後,小男孩放棄,依然哭泣,大李擁抱了小男孩。
場景三:雪中巴學園,門口站着一位4歲女孩,拒不進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來她不進屋,這種情境已經堅持一年了。大李走來問道:“我可以陪你等嗎?”小女孩搖搖頭。雪越來越密,大李再次走過來,把自己的圍巾給女孩圍上,大李再次問她是否可以陪同,女孩點點頭。雪還在飄,大李陪同小女孩等待,一直到男孩出現。
這些場景是每天發生在巴學園的平凡細節,它凝聚了李躍兒教育的理念:耐心、原則和方法——這是愛的真實內涵。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護兒童的心靈,讓他們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時,她又耐心幫助孩子們建構原則,絶不漫無邊際地放縱。李躍兒正以她的理念和行動改寫着中國兒童的教育版圖。
李躍兒何許人也?
鏡頭切回1999年,為尋找紀錄片選題,朋友老徐陪我駕車暢遊寧夏,拜訪了研究易經和宇宙之謎的王木匠、造飛機的牧羊老人、唱民歌的花兒大王、留在西海固的北京知青各色人等。中秋前夕,趕到賀蘭山下的小樓——老徐傢住這裏,我第一次見到李躍兒。李躍兒並不像老徐反復預告的“傢有傻妻”,墻上懸挂的風景油畫提醒她的畫傢身份,但李躍兒還是給了我驚奇,一見面就講述她父母的陳年愛情故事,細節、情境極為逼真。看過她為兒童美術班上的課,當即確定她為紀錄片的主人公——這個决定有些突然,出乎她、也出乎我本人的意料,她順應兒童天性的教育理念、對待兒童的耐心與善意、調動氣氛的才華觸動了我的神經,這部紀錄片便是後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沙湖畫人》,沙湖邊上的兒童寫生成為影片的重要內容。此事定下以後,我們就帶着帳篷去體驗小沙湖,晚上明月當空,涼風如洗,卜居蘆葦叢裏的昆蟲演奏着小夜麯。那一天正是中秋。
此後兩年,我們依然漫不經心地通電話,偶爾也寫信,安慰或訴說一些生活歡樂和擔憂,直到有一天李躍兒告訴我她已辭去工作,專心從事兒童教育。我隱約感到,這個女人天才煥發的時刻來臨了,一旦燃燒,沒人能阻擋她升騰的生命火焰,正如羅曼?羅蘭寫到約翰?剋裏斯多夫“心裏亮起一道神奇的光芒,命運之神叩門了”。
果然,很快,李躍兒的專著《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出版了,她創辦了巴學園,並從賀蘭山下移到北京,她的兒童教育理念從藝術傢的直覺發展為一套完整的學說,她瘋狂地工作、吸納、釋放,宛如穿上一雙紅舞鞋。當我從美國遊蕩一年回到北京,巴學園已經成為北京兒童教育圈裏的頂級品牌。
李躍兒以藝術傢直達心靈的洞察力、兒童教育的經驗破解了兒童成長的心理秘密,吸納西方現代教育成果,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兒童教育模式,並以母親的耐心和愛心實施,創辦了巴學園——中國兒童教育的伊甸園。這本著作正是李躍兒兒童教育探索的最新成果。
不管人生的路多麽漫長,童年都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起點,隱藏着無法破譯的心理秘密,一個陽光燦爛的童年儲存了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在獨生子女時代,多數中國人做父母或者子女都衹有一次機會,錯了就無法再來,失去晨曦也將失去夕陽。我衷心祝願李躍兒為更多兒童帶去灑滿陽光的童年。
孩子總是吃手,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不管,一直吃怎麽辦?管,怎麽管?
用替代品?用多了不好吧!
講道理,做工作?孩子好像當時聽進去了,過後肯定照舊!
威脅,恐嚇,打駡……心裏知道這樣做肯定是不好的,可是火一上來,真的控製不住——怎麽就改不掉吃手這個毛病呢?
到底吃手是不是問題?到底孩子幾歲還吃手算是大問題?到底要不要戒掉孩子吃手的毛病?
解讀孩子吃手的內在原因,手把手教你解决孩子吃手問題,請看第一章:孩子,你為什麽總要吃手
第一章 孩子,你為什麽總要吃手
1-1 不讓吃手會不會對寶寶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我兒子現已四個半月大,早在兩個多月時就已經開始吃手指了。我看書上說,6個月前吃手指,應讓其盡情吃,6個月以後反而不會再吃,所以我們目前並不阻止他吃。我認識的一個媽媽,女兒一吃手指就打一下,現在已經不吃了,但不知道會不會對寶寶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呢?
答 孩子的生長發展從用口來感知事物開始,吃手是這一過程的前奏。四個月的孩子正在練習將手伸到嘴裏並將手留在那裏,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因為在出生後最初的幾個月,孩子的手和腿完全不受大腦的控製,隨便地踢蹬,而吃手是第一個被大腦控製的有目的的行為。
案例中那個孩子一吃手就打孩子的媽媽,等於親手用鐮刀割斷了孩子發展的幼苗,這就像把山上的樹木砍掉一樣,是對自然的破壞。
四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抓住物品送到嘴去啃,在這個時期,可以準備一些不同重量、不同大小的可供孩子用手抓握的物品,在孩子吃飽奶後還沒睡着時,將孩子熟識的某個物品塞到孩子手裏,供孩子用嘴巴去探索。等孩子再大一點,就可以用一個托盤多放一些物品供孩子自由選擇,過一段時間則更換其中一些物品供孩子繼續自由選擇,使孩子有新鮮感……這就是成人對孩子發展的幫助。案例中的媽媽要抓緊時間學習孩子成長的規律,瞭解孩子每一階段成長的狀態,然後才能夠養好孩子。
1-2 一歲零兩個月的寶寶愛吃手怎麽辦
我傢寶寶一歲零兩個月了,最近特別愛吃手,主要是白天無聊時吃,睡前吃,半夜和早上醒來吃。目前我想出的辦法就是盡量轉移他的註意力,讓他有事情可做就不吃手。但是睡前和半夜吃手的問題比較頭痛,因為實在想不出什麽可以替代作為睡前儀式,他好像是用這種辦法自我安撫然後入睡。我有時給他用安撫奶嘴,但是據說用多了不好。請問各位有沒有什麽好的辦法幫忙解决這個問題呢?
果然,很快,李躍兒的專著《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出版了,她創辦了巴學園,並從賀蘭山下移到北京,她的兒童教育理念從藝術傢的直覺發展為一套完整的學說,她瘋狂地工作、吸納、釋放,宛如穿上一雙紅舞鞋。當我從美國遊蕩一年回到北京,巴學園已經成為北京兒童教育圈裏的頂級品牌。
李躍兒以藝術傢直達心靈的洞察力、兒童教育的經驗破解了兒童成長的心理秘密,吸納西方現代教育成果,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兒童教育模式,並以母親的耐心和愛心實施,創辦了巴學園——中國兒童教育的伊甸園。這本著作正是李躍兒兒童教育探索的最新成果。
不管人生的路多麽漫長,童年都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起點,隱藏着無法破譯的心理秘密,一個陽光燦爛的童年儲存了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在獨生子女時代,多數中國人做父母或者子女都衹有一次機會,錯了就無法再來,失去晨曦也將失去夕陽。我衷心祝願李躍兒為更多兒童帶去灑滿陽光的童年。
孩子總是吃手,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不管,一直吃怎麽辦?管,怎麽管?
用替代品?用多了不好吧!
講道理,做工作?孩子好像當時聽進去了,過後肯定照舊!
威脅,恐嚇,打駡……心裏知道這樣做肯定是不好的,可是火一上來,真的控製不住——怎麽就改不掉吃手這個毛病呢?
到底吃手是不是問題?到底孩子幾歲還吃手算是大問題?到底要不要戒掉孩子吃手的毛病?
解讀孩子吃手的內在原因,手把手教你解决孩子吃手問題,請看第一章:孩子,你為什麽總要吃手
第一章 孩子,你為什麽總要吃手
1-1 不讓吃手會不會對寶寶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我兒子現已四個半月大,早在兩個多月時就已經開始吃手指了。我看書上說,6個月前吃手指,應讓其盡情吃,6個月以後反而不會再吃,所以我們目前並不阻止他吃。我認識的一個媽媽,女兒一吃手指就打一下,現在已經不吃了,但不知道會不會對寶寶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呢?
答 孩子的生長發展從用口來感知事物開始,吃手是這一過程的前奏。四個月的孩子正在練習將手伸到嘴裏並將手留在那裏,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因為在出生後最初的幾個月,孩子的手和腿完全不受大腦的控製,隨便地踢蹬,而吃手是第一個被大腦控製的有目的的行為。
案例中那個孩子一吃手就打孩子的媽媽,等於親手用鐮刀割斷了孩子發展的幼苗,這就像把山上的樹木砍掉一樣,是對自然的破壞。
四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抓住物品送到嘴去啃,在這個時期,可以準備一些不同重量、不同大小的可供孩子用手抓握的物品,在孩子吃飽奶後還沒睡着時,將孩子熟識的某個物品塞到孩子手裏,供孩子用嘴巴去探索。等孩子再大一點,就可以用一個托盤多放一些物品供孩子自由選擇,過一段時間則更換其中一些物品供孩子繼續自由選擇,使孩子有新鮮感……這就是成人對孩子發展的幫助。案例中的媽媽要抓緊時間學習孩子成長的規律,瞭解孩子每一階段成長的狀態,然後才能夠養好孩子。
1-2 一歲零兩個月的寶寶愛吃手怎麽辦
我傢寶寶一歲零兩個月了,最近特別愛吃手,主要是白天無聊時吃,睡前吃,半夜和早上醒來吃。目前我想出的辦法就是盡量轉移他的註意力,讓他有事情可做就不吃手。但是睡前和半夜吃手的問題比較頭痛,因為實在想不出什麽可以替代作為睡前儀式,他好像是用這種辦法自我安撫然後入睡。我有時給他用安撫奶嘴,但是據說用多了不好。請問各位有沒有什麽好的辦法幫忙解决這個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