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养生健康>> 尹璞 Yin Pu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男性心理健康必修課:男人那幾天
  也許某天你會發覺你的員工不知道為什麽工作時仿佛失去了平日雷厲風行的幹勁,變得有些“不思進取”……也許某天你會發覺你身邊的男性不知為什麽,每個月總有幾天控製不住地心情煩躁,動不動就發火,對任何事也提不起興趣……他(們)到底是怎麽啦?其實,這些現象幾乎每個男人都會周期性地出現,就像女人的生理周期那樣準時,我們稱為男人的“那幾天”。本書為讀者闡釋了男人“那幾天”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形式、危害、産生的根源,並為男人度過“那幾天”期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全面、客觀、獨到、實用。女人們要學會體諒男人,老闆要更加關愛男性員工……這是女人瞭解男人的指南,男人認識自己的明鏡,是每一個關愛男性心理健康的最佳讀物和饋贈禮物。
第1節:序(1)
  序
  我們每一個人都追求健康。但是,健康到底是什麽?
  1946年6月19日至7月22日在紐約召開的國際衛生會議上,世界衛生組織(WHO)61個國傢代表簽署的《世界衛生組織宣言》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體弱,而是一種身體、心理和社會完滿狀態。"(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這是最權威機構對健康作出的一個完整的定義。醫學和健康行業更多應該關註到的是人而不是病。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又生活在自己的家庭和所熟悉的社會人群中,每個人自幼所接受的文化素養不同。醫學心理學對醫學的貢獻就是強調醫學必須重視理論,把人的心理放在醫學理論的首要位置,也就是主宰人的行為是人的大腦,而人腦的高級功能不是別的恰恰是人的心理活動。每一項心理活動的産生都是個人在一天生活中與周圍人和事打交道時的事件所引起的,我們稱之為"生活事件"。每一項生活事件從起始到結束都伴隨他的知識、經驗、情緒情感體驗、積極運轉的思維,做出判斷、决策和必要的行動,達到問題的解决和事件的結束。也就是說個人在一天生活的進行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睏難,阻擋你前進的道路,必須運用你的智慧去推掉攔路石。生活事件是靠人的心理活動來運作的,如果每一項生活事件都能很好地化解了矛盾,就提高了自身的才幹,增加了幸福感。人際關係同樣是在健康中必須重視的問題,因為人生活在家庭、學校或工作環境中,整天都可能要與親人、同學、同事或不熟悉的人打交道,産生各種"生活事件",在遭遇不同的生活事件所産生不同的心理狀態稱之為"心態",有些生活事件憑自己的知識、經驗未花很多時間就能順利地解决,心情感到愉悅,但是有些生活事件卻正好相反,感到很棘手,有壓力、找不到解决的辦法,甚至緊張到不安的地步,影響了食欲和睡眠。可見醫學的對象是具有豐富心理生活的人,而不僅僅是他軀體的疾病。
第2節:序(2)
  從德國學者威廉·馮特於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第-個心理學實驗室,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說明人的高級心理現象,使心理學脫離了哲學的範疇,進入了科學的行列,到現在,已經將近130個年頭。我個人在抗日戰爭期間,從學醫開始,進入醫學心理學,從事心理學的研究、教學與實踐,到現在,也差不多經歷了這個年輕學科的一半歷程,也目睹和經歷了中國心理學起步、發展、受挫、再發展的幾乎全部坎坷過程。很多人簡單地說:中國心理學遠遠落後於西方。其實,這樣說並不完全正確。從中國心理學界對中國特有文化,包括儒學、佛學、道傢思想對心理的影響,到心理的社會性,到郭念峰教授提出的人性主義心理學,到悟踐療法,中國心理學界在對人性(區別於"獸性")、社會性、文化性方面的研究不僅獨特,而且填補了西方心理學的缺陷。
  30多年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醫學心理研究室承擔了針刺麻醉的心理學研究的課題中,我和郭念鋒教授專門研究痛閾的生物周期節律。研究發現,人(不止是女人!)不僅都有生理節律,同時也有心理節律。我們提出了醫學心理學的人性主義理論和整體健康理論,把周期節律性歸納到《心理健康水平十大標準》之中,並指出: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有自己內在的節律性。
  這種節律性不僅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當然,節律性也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麻煩。但是,衹要掌握了知識,順遂大自然的規律辦事,再掌握一些有效的應對技巧,人的生理節律和心理節律不僅不會成為問題,反而能夠成為我們把握生活節律、實現心理健康和身心全面健康的工具。
  讀完《男人那幾天》,我很有感嘆。首先,它通俗易懂,沒有抄來抄去的內容,發自內心,很像作者與讀者放鬆、愜意的交談。同時,內容很有科學性,也把文化、社會、人性的很多考慮融在其中,以科學為基礎,但是,對人說話。而且,引用的案例既不獵奇,也不庸俗,都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會碰到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在科學的基礎上,為讀者提供了大量的簡單易懂、切實可行、可操作性強的應對技巧,相信對每一位讀者都會很有幫助。科學的最終目的不是局限於學者間的交流,更不是供奉在象牙塔裏。科學的最終目的是把它廣泛普及,應用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幫助每一個人生活得更健康、更快樂、更充實,幫助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我很高興我讀了這本書,也為自己和尹璞結下忘年之交感到高興。
  祝每一位讀者朋友健康、快樂!
  李心天
  2008.06.06
  【李心天,中國醫學心理學泰鬥,原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醫學心理研究室主任,原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
首頁>> 文學>> 养生健康>> 尹璞 Yin Pu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