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杂史>> lóng She Longli   zhōng guó China     (?1260nián)
契丹國志
  二十七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
  
  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歷官秘書丞。奉詔撰次遼事為此書。凡《帝紀》十二捲、《列傳》七捲、《晉降表宋遼誓書議書》一捲、《南北朝及諸國饋貢禮物數》一捲、《雜載地理及典章制度》二捲、《行程錄及諸雜記》四捲。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其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有良史風。而蘇天爵《三史質疑》則謂隆禮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譏其失實甚多。今觀其書,大抵取前人紀載原文,分條采摘,排比成編。穆宗以前紀傳,則本之《資治通鑒》。穆宗以後紀傳及諸雜紀,則本之李燾《長編》等書。其《鬍嶠陷北記》,則本之《歐史》。《四夷附錄》、《諸番記》及《達錫伊都》等傳,則本之洪皓《鬆漠記聞》。雜記則本之武圭《燕北雜記》。(案圭書今不傳,其言略見曾慥《類說》。)皆全襲其詞,無所更改。間有節錄,亦多失當。如《通鑒》載太祖始立為王事,上雲恃彊不受代,故下云七部求如約,今此書刪去不受代之文,則所謂如約者果何事乎?又《長編》載聖宗南侵事,雲天雄軍聞契丹至,闔城惶遽。契丹潛師城南,設伏狄相廟,遂南攻德清。王欽若遣將追擊,伏起,天雄兵不能進退,其情事甚明。今此書於闔城惶遽下即接伏起雲雲,而盡刪其潛師設伏之文,則所伏者果誰之兵乎?又《鬆漠記聞》載黃頭女真,金人每當出戰,皆令前驅。蓋洪皓所親見,其為金人,事甚明。今此書乃徑改金人為契丹,采入《遼志》,則益為顛倒事實矣。又《帝紀》中凡日食星變諸事,皆取《長編》所記,按年臚載。然遼、宋歷法不齊,朔閏往往互異。如聖宗開泰九年,遼二月置閏,宋十二月置閏,宋之七月,在遼當為八月。而此書仍依宋法書七月朔日食。此類亦俱失考。蓋隆禮生南渡後,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江左亦罕流傳,僅據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蘇天爵所論,深中其失。錢曾蓋未詳核也。特諸傢目錄所載,若《遼庭須知》、《使遼圖抄》、《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跡》諸書,隆禮時尚未盡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如道宗壽隆紀年,此書實作“壽昌”,與《遼史》所遺碑刻之文並合,可以證《遼史》之誤。又《天祚紀》所載與金攻戰及兵馬漁獵諸事,較《遼史》紀志為詳,存之亦可備參考。惟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忽而內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遼,則以宋帝年號分註遼帝年號之下。既自相矛盾。至楊勳劫父叛君,衊倫傷教,而取鬍安國之謬說,以為變不失正,尤為無所別裁。又書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國說,乃稱安國之謚。於君前臣名之義,亦復有乖。今並仰遵聖訓,改正其訛,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册之定論焉。
  
  出《四庫總目提要》
點校說明
  契丹國志二十七捲,題名宋葉隆禮撰,是迄今為止記載遼代二百一十八年史事比較早、比較有係統的一部史書,它比元代官修的遼史約早百年,又是官修遼史的重要參考書之一。
  契丹國志又稱契丹志或遼志,體裁不完備與遼史相同,捲首有一進書表,一初興本末,一世係圖,一九主年譜,一地理圖。正文計皇帝紀年(自阿保機至天祚皇帝)十二捲,各種人物傳記七捲(捲十三為後妃,捲十四為諸王,捲十五為外戚,捲十六至十九為文武大臣),捲二十編排遼與石晉、北宋往來文牘,捲二十一輯錄遼與北宋、西夏以及其他鄰國相通饋獻禮物,捲二十二為地理方域,捲二十三為政治制度,捲二十四至二十五節鈔宋人使遼行程錄,捲二十六為諸蕃雜記,捲二十七雜錄歲時風俗。因此,契丹國志是囊括較廣的一部史書。
  此書大部分撮鈔司馬光資治通鑒、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薛居正舊五代史、歐陽修新五代史,兼采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洪皓鬆漠記聞等書而成,也利用了宋人對遼的著述,如武圭燕北雜記、契丹疆宇圖等,而這些書流傳後世,至今有的尚有節本,有的全部散佚,通過契丹國志還能略窺其面目。
  葉隆禮字士則,號漁林,嘉興人,宋理宗淳佑七年進士。十年十月,以承奉郎任建康西廳通判。十二年十月改除國子監簿。開慶元年十月調兩浙轉運判官,十一月一日以朝散郎直秘閣、兩浙運判除軍器少監,十一日再以兩浙轉運判官兼知臨安府。閏十一月三日磨勘,轉朝奉大夫。景定元年正月一日除軍器監,兼職如故。二月六日除直寶文閣,知紹興府。四月二十六日以次官離任。宋末謫居袁州。入元以後,聲跡銷昵(參考本書附錄)。
  契丹國志現存者以北京圖書館藏黃丕烈題跋元刻本為最古,以嘉慶二年席世臣校刻的掃葉山房本流傳最廣,此外還有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的刻本及一些明、清時代的傳鈔本、節鈔本和民國時代的重排印席刻本。這次的校點工作即以元刊本為底本而以永樂大典、古今逸史、古今說海、說郛所收節錄本、復旦大學所藏明鈔本,及席本與承恩堂本等,並盡可能地尋求史源,翻檢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和兩五代史、三朝北盟會編等書,校正了一些文字方面的舛訛,至於史實方面的錯誤,則留待學術界的同志們硏究了。點校工作中不足之處,歡迎遼金史的專傢和讀者悉心地指正。
  另外,我們將有關契丹國志題跋、評論盡可能地搜集,輯為附錄,着於書後,以便專傢和讀者參考和閱讀。
  賈敬顔林榮貴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經進契丹國志表
  臣隆禮上言:伏惟契丹立國,強盛逾二百年;秘苑修書,鑒誡垂億千代。不量愚瞽,冒瀆淵聰,臣誠惶誠懼,頓首頓首。恭惟皇帝陛下天挺英奇,神資睿聖,縱觀前史,紆覽宏圖。印五帝三王之心,有意建極;陋三國六朝之事,奚取亂華。然道判污隆[一],載存媺惡。中朝不競,漠北方勇於爭衡;五閏紛拿,氈廬遂安於徙宅。載觀大遼之紀號,其誰小朝以自居。八際洪流,頓起興亡之慨;九州重霧,忍無夷夏之嗟。其契丹國自阿保機初興,迄於於天祚之亡,立統乘傢,凡二百餘載。臣奉勑命,謹采摭遺聞,刪繁剔冗,緝為契丹國志以進。淺短自慚,筆削莫措。尊王而黜霸,庶幾有備於將來;外陰而內陽,益宜永鑒於既往[二]。所有契丹國志隨表繕進以聞。臣誠惶誠懼,頓首頓首,百拜昧死謹言。
  淳熙七年三月日,秘書丞臣葉隆禮上表。
  校勘記
  [一]道判污賂道」原作「遭」,「污」原作「紆」,據復旦大學藏契丹國志明抄本(下稱明抄本)、清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刊本(下稱承恩堂本)及嘉慶二年掃葉山房刊席世臣校本(以下稱席本)改。
  [二]益宜永鑒於既往「永」原作「求」,據明抄本、承恩堂本及席本改。
  契丹國初興本末
  契丹之始也,中國簡而不載。遠夷草昧,復無書可考,其年代不可得而詳也。本其風物,地有二水。曰北乜裏沒裏,復名陶猥思沒裏者,是其一也,其源流出自中京西馬盂山,東北流,華言所謂土河是也。曰裊羅個沒裏,復名女古沒裏者,又其一也,源出饒州西南平地鬆林,直東流,華言所謂潢河是也。至木葉山,合流為一。古昔相傳:有男子承白馬浮土河而下,復有一婦人承小車駕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於木葉之山,顧合流之水,與為夫婦,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號八部落:一曰祖皆利部,二曰乙室活部,三曰寶活部,四曰納尾部,五曰頻沒部,六曰內會雞部,七曰集解部,八曰奚嗢部。立遺像始祖及八子。於木葉山,後人祭之,必刑白馬殺灰牛,用其始來之物也。後有一主,號乃呵,此主特一骷髏,在穹廬中覆之以氈,人不得見。國人有大事,則殺白馬灰牛以祭,始變人形,出視事,已,即入穹廬,復為骷髏。因國人竊視之,失其所在。復有一主,號曰喎呵,戴野豬頭,披豬皮,居穹廬中,有事則出,退復隱入穹廬如故。後因其妻竊其豬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此復一主,號曰晝裏昏呵,惟養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復有二十口,日如之。是三主者,皆有治國之能名,餘無足稱焉。異矣哉!氈中枯骨,化形治事;戴豬服豕,罔測所終。當其隱入穹廬之時,不知其孰為主也,孰為之副貳也,荒唐怪誕,訛以傳訛,遂為口實,其詳亦不可得而詰也。自時厥後,牛馬死損,詞訟龐淹,復遭風雨雪霜之害,中遂衰微。八部大人後稍整兵,三年一會,於各部內選雄勇有謀略者,立為之主,舊主退位,例以為常。至阿保機為衆所立,後倂七部而滅之,契丹始大。原其立國,興自阿保機,至耶律德光而寖張。遭五季之衰,天未厭亂,石郎胎釁,産禍諸華。毒痛四海,飛揚跋扈,貪殘僭擬,中國帝王名數,盡盜有之;冠屨倒植,熏蕕共染,幹戈之慘極矣。迨宋真宗屈己和戎,不復以一矢相加遺,含容覆護,百有餘年。聖、興、道三主聖宗、興宗、道宗[一]。以來,天誘其衷,革心慕義,貪婪歲幣,顧惜盟好,銷烽寢柝,號稱無事,南北民不知兵,各保首領以沒,茲非以德懷遠之明效歟?嗟夫,宋列聖之兼愛,其德可謂至哉!若遼之威服諸夷,奄有全燕,何其強也。天祚昏孱,女真生心,深入一呼,土崩瓦裂,何其弱也。且隹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好遠,盛極而微,理故然也。故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悲夫!今摭舊聞,裒其本末,雖未能考其異而訂其同,要之大略,甚不相逺[二],後之英主、忠臣、志士,遊今洄古,可以鑒矣。
  校勘記
  [一]聖宗、興宗、道宗此註原作聖宗、道宗、興宗,據明抄本及正文三帝次序改。
  [二]甚不相逺明抄本作「不甚相遠」。
  契丹九主年譜
  太祖大聖皇帝,諱億,番名阿保機。梁王貞明二年丙子稱帝,國號大契丹,改元神册[一],辛巳改元天贊,至丙戌天贊六年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二]。秋七月崩,在位十一年。
  太宗嗣聖皇帝,諱德光,元名耀屈之,太祖第二子。丙戌歲即位,丁亥改元天顯,丁酉改元會同,國號改大遼,丁未會同十一年北漢高祖天福元年。夏四月崩,在位二十二年。
  世宗天授皇帝,諱阮,番名兀欲,太祖之孫,東丹王突欲之子。丁未歲即位,改元天祿,北漢隱帝幹佑元年。辛亥天祿四年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北漢幹佑四年。秋九月為燕王述軋等弒於新州火神澱,在位九年。
  穆宗天順皇帝,諱璟,番名述律,太宗長子。辛亥歲即位,改元應歷,至戊辰應歷十八年宋太祖開寶元年。秋九月為庖人弒於黑山下,在位一十八年。
  景宗孝成皇帝,諱明記,更名賢,世宗之子。戊辰歲即位,改元保寧,甲戌改元幹亨,至壬午幹亨九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十二月崩,在位十五年。
  聖宗天輔皇帝,諱隆緒,景宗之長子。癸未歲即位,改元統和,宋太平興國八年。癸醜統和三十一年改元開泰,復改國號大契丹[三],壬戌改元太平,辛未太平十年宋仁宗天聖九年。六月崩於上京,在位四十九年。
  興宗文成皇帝,諱宗真,番名木不孤,聖宗第八子。辛未歲即位,壬申改元景福,宋仁宗明道改元。癸酉改元重熙,至乙未重熙二十三年宋仁宗至和二年。八月崩,在位二十五年。
  道宗天福皇帝,諱洪基,興宗之子。乙未改元清寧,乙巳改元鹹雍,丙午鹹雍二年復改國號大遼,乙亥改元壽昌,至庚辰壽昌六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崩,在位四十六年。
  天祚皇帝,諱延禧,道宗之孫,秦王元吉之子。辛巳歲即位,改元幹統,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卯改元天慶,戊辰天慶八年宋徽宗政和八年,金太祖天輔元年。辛醜改元保大,至甲辰保大四年,宋徽宗宣和六年,金太宗天會二年。金太宗舉兵攻遼,天祚逃竄夾山,金國擒之,削封為海濱王,送長白山東,築城居之,逾年乙巳而卒,遼國遂亡,在位二十四年。
  契丹自太祖神册丙子稱帝,至天祚保大甲辰,計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實歷二百丹九年[四]。
  校勘記
  [一]改元神册原脫此四字,據明抄本、承恩堂本及席本補。
  [二]至丙戌天贊六年後唐明宗天成元年案:阿保機卒於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適為契丹天贊五年,司馬光資治通鑒(下稱通鑒)捲二百七十五及脫脫等遼史均有明載,此與明抄本、席本等皆作「六年」,誤。
  [三]癸醜統和三十一年改元開泰復國號大契丹按王稱東都事略(下簡稱事略)捲一百二十三附錄一、國志捲七聖宗紀均作統和元年改大遼為大契丹。此與本紀、事略異。
  [四]實歷二百丹九年「丹」,承恩堂本及席本均作「單」,而永樂大典(下稱大典)捲五千二百五十一引契丹九主年譜仍作「丹」。
  (契丹世係之圖)
  
  (契丹地理之圖)
  (晉獻契丹全燕之圖)
  
  (元刊本契丹國志書影)
契丹國志捲之一
  太祖大聖皇帝
  太祖皇帝諱億,番名阿保機,乃斡裏小子也。父斡裏[一],為夷離巾,猶中國刺史。帝生而拓落多智,與衆不群。及壯,雄健勇武,有膽略[二]。好騎射,鐵厚一寸,射而洞之。所寢至夜曾有光,左右莫不驚怪。部落憚其雄勇,莫不畏而服之。
  先是契丹部落分而為八,以次相代。唐鹹通末,有習爾者為王,土宇始大。其後欽德為王,乘中原多故,時入侵邊。及阿保機稱王[三],崩,謚太祖。尤雄勇,五姓奚及七姓室韋鹹服屬之。太祖擊黃頭室韋還,七部之於境上,求如約。太祖不得已,傳旗鼓[四],且曰:「我為王九年,得漢人多,請帥種落居古漢城,與漢人守之,自為一部。」七部許之。其後,太祖擊滅七部,復並為一。又北伐室韋、女真,西取突厥故地。擊奚,滅之,復立奚王,使契丹監其兵。東北諸夷皆畏服之。梁太祖開平元年,契丹遣其臣袍笏梅老之梁通好,梁遣太府少卿高頎、軍將郎公遠報聘。太祖嘗入攻雲州,共三十萬。晉王李存勖唐太祖李剋用長子也。與之連和,面會東城,約為兄弟,延之帳中,縱酒握手盡歡,約以今鼕共擊梁。留旬日而去,晉王贈以金繒數萬。太祖留馬三千匹、雜畜萬計以酬之。太祖既歸國,更通好於梁。
  丙子神册元年。梁均王貞明二年。是年,阿保機始自稱皇帝,國人謂之「天皇王」,以妻述律氏為皇后,置百官,建元曰神册,國號契丹。
  初,唐末藩鎮驕橫,互相並吞鄰藩,燕人軍士多亡歸契丹,契丹日益強大。又得燕人韓延徽,有智略,頗知屬文。與語悅之,遂以為謀主,舉動訪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裏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諸國,於延徽有力焉。頃之,延徽逃奔於晉,晉王欲置之於幕府,而掌書記王緘疾之。延徽不自安,求歸省母,遂復入契丹,太祖待之益厚。至是以為相,纍官遷中書令、平章事。
  丁醜神册二年梁貞明三年。春二月,晉王之弟威塞軍節度使李存矩在新州,驕惰不治,邊人嗟怨,為小校宮彥璋謀殺[五]。其裨將盧文進,帥其衆奔契丹。
  三月,盧文進引契丹兵馬攻晉新州[六],刺史安金全棄城走。文進以其部將劉殷為刺史守之。晉王使周德威合河東、鎮、定之兵攻之[七],旬日不剋。太祖帥三十萬衆救之,德威大敗奔歸。太祖乘勢進圍幽州,揚言有百萬,氈車毳幕彌漫山澤。盧文進教之攻城,為地道,晝夜四面俱進[八],城中穴地燃膏以邀之。又為土山以臨城,城中鎔鐵汁以灑之,日死千計而攻城不止。周德威遣使告急於晉王。
  四月,晉王命李嗣源、李存審、閻寶來援德威。契丹圍幽州且二百日,城中危睏。晉李嗣源等步騎七萬,會於易州。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循澗而東。距幽州六十裏,與太祖遇。太祖行山上,晉師行澗下,每至𠔌口,太祖以萬餘騎遮其前,晉師失色。嗣源以百餘騎先進,免冑揚鞭,鬍語謂曰:「汝無故犯我疆埸,晉王命我將百萬衆直抵西樓,滅汝族類。」因躍馬奮檛,三入陣中,斬酋長一人,後軍齊進,太祖兵卻,晉師始得出。李存審命步兵伐木為鹿角,人持一枝,止則成寨[九]。太祖騎環寨而過,寨中發萬弩射之,流矢蔽日,人馬死傷塞路。將至幽州,太祖兵列陣待之。存審命步兵陣於後,先令羸兵曳柴燃草而進,煙塵漲天,鼓噪合戰,乃趣後陣起乘之。太祖大敗,席捲其衆自北山歸,委棄車帳、鎧仗、羊馬滿野。晉師入於幽州。太祖以盧文進為盧竜節度使,居平州,歲入北邊,殺掠吏民,盧竜巡屬,為之殘弊。
  先是,幽州北七百裏有渝關[一○],下有渝水通海。自關東北循海有道,道狹處纔數尺,旁皆亂山,高峻不可越。北至進牛口,中國嘗置八防禦軍,募土兵守之,田租皆供軍食,歲緻繒纊以供衣。每歲早獲,清野以待,契丹兵至,則堅壁不戰,俟其去,則選驍勇據隘邀之,契丹常失利,不能輕入。及周德威鎮盧竜,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契丹始芻牧於營、平之閑。盧文進來歸,常居平州,帥奚騎歲入北邊,殺掠吏民,盧竜巡屬,為之殘弊。
  戊寅神册三年。梁貞明四年。太祖弟撒剌阿潑,號北大王,謀亂。事覺,太祖數之曰:「汝為吾手足,而汝興此心,吾若殺汝,則與汝何異?」乃囚之,期年而釋之。撒剌阿潑帥其衆奔晉,晉王厚遇之,養為假子,任為刺史。
  己卯神册四年。梁貞明五年。
  庚辰神册五年。梁貞明六年。
  辛巳天贊元年。神册六年改元[一一],時梁均王竜德元年也。夏六月朔,日食。
  十二月,晉王圍鎮州,討張文禮。時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在定州,以鎮、定為唇齒,恐鎮亡而定孤,乃潛遣人語其子王鬱,使賂契丹,令犯塞以解鎮州之圍。乃說太祖曰:「鎮州美女如雲,金帛如山,天皇王速往,則皆為己物也,不然,為晉王所有矣!」太祖以為然,悉衆而南。述律後曰:「吾有西樓羊馬之富,其樂不可勝窮也,何必勞師遠出,以乘危僥利乎[一二]?吾聞晉王用兵,天下莫敵,設有危敗,悔之何及!」太祖不聽。遂長驅而南,圍涿州,旬日拔之,擒刺史李嗣弼,進攻定州。王處直之子王都告急於晉王。
  壬午天贊二年。梁竜德二年。春正月,晉王親率鐵騎五千來攻,先進新城北,半出桑林,太祖見之稍卻。晉王之軍來,遂獲太祖之子。契丹兵遂退保望都。晉王至定州,王都迎謁馬前,請以愛女妻王之子繼岌。晉王趨望都,遇奚酋禿餒契丹將名。五千騎,為其所睏,力戰,出入數四,不解。李嗣昭引三百騎橫擊之,乃退,晉王始得出。因縱兵奮擊,太祖兵敗,遂北至易州[一三]。會大雪彌旬,平地數尺,人馬死者相屬,太祖乃歸。晉王引兵躡之,隨其行止,見其野宿之所,布槁於地,回環方正,皆如編剪,雖去,無一枝亂者,嘆曰:「契丹法嚴,乃能如是,中國所不及也。」晉王至幽州,使二百騎躡契丹之後,曰:「如出境即還。」晉騎恃勇追擊之,悉為所擒。太祖責王鬱,縶之以歸,自是不聽其謀。
  癸未天贊三年。梁竜德三年,唐莊宗李存勖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晉王李存勖稱皇帝於魏州牙城之南,國號大唐。是為莊宗。以魏州為興唐府,建東京,又於太原府建西京,又以鎮州為真定府,建北都。時唐國所有,凡十三節度、五十州。
  鼕十月朔,日食。彗星見,出輿鬼,長丈餘。
  是月,梁主均王自殺死。
  契丹日益強盛,遣使就唐求幽州以處盧文進。時東北諸夷皆服屬,惟渤海未服。太祖謀南徵,恐渤海掎其後,乃先舉兵擊渤海之遼東,遣其將禿餒及盧文進據平、營等州,以擾燕地。師攻渤海,無功而退。
  甲申天贊四年。後唐同光二年。春正月,契丹攻幽州。
  十二月,攻蔚州,唐遣李嗣源禦之。
  乙酉天贊五年。後唐同光三年。夏四月朔,日食。
  丙戌天贊六年。後唐同光四年四月,明宗立,改元天成。夏四月朔,唐莊宗如汜水,嚴辦將發,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叛,帥所部兵攻興教門,緣城而入,近臣宿將皆釋甲潛遁,莊宗為流矢所中而崩,年四十三。左右皆散,善友斂樂器覆屍而焚之。是月,李嗣源自罌子𠔌而入洛陽,拾莊宗骨於灰燼而葬之河南新縣。百官勸請嗣源監國,嗣源,乃太祖李剋用之養子也。既而即位,是為明宗。
  七月,唐遣姚坤如契丹告哀。太祖聞之慟哭曰:「我朝定兒也。朝定猶華言朋友也。吾方欲救之,以渤海未下,不果往,緻吾兒及此。」哭不已。又曰:「今天子聞洛陽有急,何不救?」坤對曰:「地遠不能及。」曰:「何故自立?」坤曰:「新天子將兵二十年,所領精兵三十萬,天時人事,其可得違?」其子突欲在側,曰:「使者毋多言。蹊田奪牛,豈不為過?」坤曰:「應天順人,豈比匹夫之事。」太祖即慰勞坤曰:「理正當如是。」又曰:「聞吾兒專好聲色遊畋,不恤軍民,宜其及此。我自聞之,舉傢不飲酒,散遣伶人,解縱鷹犬。若亦效吾兒所為,行自亡矣!」又曰:「我於今天子無怨,足以修好。若與我大河之北,吾不復南侵矣!」坤曰:「此非使臣所得專也。」太祖怒,囚之。旬餘復召之,曰:「河北恐難得,得鎮、定、幽州亦可也。」[一四]給紙札筆趣為狀,坤不可,欲殺之,用韓延徽之諫,乃復囚之。
  太祖攻渤海,拔其夫餘城,更命曰東丹國,命長子突欲鎮之,號人皇王。一曰東丹王。以其次子德光元名耀屈之。守西樓自隨,號「元帥太子」。
  先是,渤海國王大諲撰本與奚、契丹為唇齒國。太祖初興,並吞八部,繼而用師,並吞奚國。大諲撰深憚之,陰與新羅諸國結援,太祖知之,集議未决。後因遊獵,彌旬不止,有黃竜在其氈屋上,連發二矢,殪之,竜墜其前。後太子德光於其地建州,黃竜府即其地也。太祖曰:「吾欲伐渤海國,衆計未定而竜見吾前,吾能殺之,是滅渤海之勝兆也。」遂平其國,擄其主。
  紀異錄曰:阿保機居西樓氈帳中,晨起,見黑竜長十餘丈,蜿蜒其上,引弓射之,即騰空夭矯而逝,墜於黃竜府之西,相去已千五百裏,纔長數尺。其後女真滅遼,尚藏其骸於內庫,金酋悟室長子源嘗見之,尾鬣肢體皆全,雙角已為人所截,與水竜畫絶相似。蓋其背上鬣不作魚鬣也。正文謂「射黃竜」,此謂「射黑竜」。黃黑色雖不可知,而符兆所先,抑何彰彰若是歟!
  渤海既平,乃製契丹文字三千餘言。因於所居大部落置寺,名曰天雄寺。今寺內有契丹太祖遺像。又於木葉山置樓,謂之南樓;大部落東一千裏,謂之東樓;大部落北三百裏置樓[一五],謂之北樓,後立唐州,今廢為村;大部落之內置樓,謂之西樓,今上京是。其城與宮殿之正門,皆嚮東闢之。四季遊獵,往來四樓之閑。
  是月,太祖於夫餘城崩。
  述律後召諸酋長妻,謂曰:「我今寡居,汝不可不效我。」又集其夫泣問曰:「汝思先帝乎?」對曰:「受先帝恩,豈得不思?」後曰:「果思之,宜往見之。」遂殺之。
  八月朔,日食。
  九月,葬太祖於木葉山。置州墳側,名曰祖州。今有廟,其靴尚在,長四五尺許。謚曰大聖皇帝,廟號太祖。
  述律後左右有桀黠者,後輒謂曰:「為我達語於先帝。」至墓所,則殺之。前後所殺者以百數。最後,平州人趙思溫當往,不肯行,後曰:「汝事先帝常親近,何故不行?」對曰:「親近莫如後,後行,臣則繼之。」後曰:「吾非不欲從先帝於地下,顧嗣子幼弱,國傢無主,不得往耳。」乃斷其一腕,令置墓中。思溫亦得免。
  是月,述律後中子德光立。
  論曰:契丹之興,本自東鬍。然人外而獸內,窺釁中原,未若有太祖其盛者也。唐末諸藩霧暗,五嶽塵氛,赤縣成墟,紫宸遷宅。太祖奮自荒陬,馳驅中夏,漲幽、燕而鬍塵,吞八部以高嘯,雄亦盛矣。豈天未厭亂,而淫名越號,亦可帖服諸人歟?不然,何以若斯其鋒也。五鬍雲擾,聖鼎終移;拓拔鯨吞,南宇分割。雖曰人事,亦有運數存焉。
  校勘記
  [一]乃斡裏小子也父斡裏資治通鑒捲一百六十六梁太祖開平元年(九○七)五月紀事鬍三省註引趙志忠虜廷雜記:太祖諱億,番名阿保謹,又諱斡裏。遼史太祖紀上:德祖皇帝長子。按德祖皇帝名撒剌的。此言太祖皇帝乃斡裏小子也,父斡裏雲雲,與雜記、遼史等有異。
  [二]雄健勇武有膽略「勇」字從席世臣本補。
  [三]及阿保機稱王「及」原作「乃」,據席本及通鑒捲二百六十六改。
  [四]傳旗鼓「傳」原作「專」,據席本及通鑒捲二百六十六改。
  [五]為小校宮彥璋謀殺「宮」原作「宦」,據通鑒捲二百六十九改。
  [六]盧文進引契丹兵馬攻晉新州「引」原作「分」,據通鑒捲二百六十九改。
  [七]晉王使周德威合河東鎮定之兵攻之「合」原作「令」,據席本及通鑒捲二百六十九改。
  [八]晝夜四面俱進「進」原作「起」,據通鑒捲二百六十九改。
  [九]止則成寨「止」字從通鑒捲二百七十補。
  [一○]幽州北七百裏有渝關「北」字從通鑒捲二百六十九補。
  [一一]天贊元年神册六年改元遼史太祖紀下載神册六年無改元事,而於天贊元年二月下稱「詔改元」。故自天贊元年始,國志與遼史幹支相錯一年。
  [一二]以乘危僥利乎原作「以乘僥危利乎」,據通鑒捲二百七十一改。
  [一三]遂北至易州「遂」原作「逐」,據席本改。
  [一四]得鎮定幽州亦可也原作「鎮、定、幽州亦得也」,據通鑒捲二百七十五改。
  [一五]大部落北三百裏置樓「北」原作「西」,據通鑒捲二百七十五鬍註改。
首頁>> 文學>> 杂史>> lóng She Longli   zhōng guó China     (?1260n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