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别史>>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公元  
逸周書
  先秦史籍。本名《周書》,隋唐以後亦稱《汲塚周書》。
  今本全書十捲,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無文,四十二篇有晉五經博士孔晁註。各篇篇名均贅“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捲端,或附捲尾。序與《尚書》序相類,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記事之時代早晚編次,歷記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厲王及景王時事。
  書之來歷,漢劉嚮《隋書‧經籍志》及劉知幾《史通》皆以為是孔子刪削《尚書》之餘篇,今人多不信從,而以為是戰國人所編;各篇寫成時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戰國,另有個別篇章,可能還經漢人改易或增附。如《時訓》以雨水為正月中氣﹐驚蟄為二月節氣﹐與漢以前歷法相左。該書在漢代已散佚不全。劉嚮校書﹐即謂存者四十五篇。今傳六十篇本﹐蓋又經後人改編。
  有人認為今本蓋後人合舊本與晉太康間汲塚所出之周書而成﹐故有“汲塚周書”之名。但多數人認為稱今本《周書》為《汲塚周書》﹐是一種誤解。《逸周書》內容龐雜﹐各篇體例不盡一致﹐性質亦有不同。如前三篇《度訓》﹑《命訓》﹑《常訓》﹐皆以王者師的口吻﹐講為政牧民之道﹔第五篇《糴匡》和第十一篇《大匡》﹐講救助災荒的措施與制度﹐第六篇至第十篇《武稱》﹑《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及等三十二篇《武順》﹑第三十三篇《武穆》和第六十八篇《武紀》﹐均類兵傢言﹔而自第十一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維(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開頭﹐記事或言。第三十至第五十篇﹐主要記伐商前後事。如《酆謀》記伐商前的準備﹐《和寤》記伐商途中事﹐《剋殷》記剋殷的經過及善後﹐《世俘》主要記伐殷戰果﹐《商誓》主要記武王訓告商舊臣諸侯之辭﹐《度邑》記周公規擬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記營建成周之緣起及成周之製。第五十一篇《月令》是有關天文歷法的文字。第五十二篇《時訓》記一年中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時之物候。第五十四篇《謚法》言給謚的法則。第五十八篇《官人》與《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文同而人異(《大戴禮》為文王與太公望﹐此為文王與周公旦)。第五十九篇《王會》﹐記成周之會的盛況及各方貢獻。第六十篇《史記》﹐記歷史上諸王國滅亡的原因與教訓。第六十二篇《職方》﹐即《周禮‧夏官‧職方氏》文。第六十三篇《芮良夫》﹐記芮良夫訓誡厲王之辭。第六十四篇《太子晉》﹐記周景王太子晉行事。第六十七篇《周祝》﹐則又為韻語﹐純係說教。今存五十九篇中﹐屬於或基本屬於西周作品者大概有﹕《世俘》﹑《商誓》﹑《皇門》﹑《祭公》﹑《芮良夫》等篇。這些篇記事當較可靠﹐此外﹐《度邑》所記之事在周初銅器何尊亦有反映﹐《剋段》所記﹐朱右曾以為“非親見者不能”﹐也當有較可靠的根據﹐此二篇皆為《史記‧周本紀》所采用。即使時代較晚各篇﹐也有研究價值﹐如《度訓》等篇對於研究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淵源﹐《程典》等篇對於研究古代倫理思想﹐類兵傢言的幾篇對研究先秦兵傢﹐《王會》對於研究古代少數民族的分佈及民族關係﹐均有特殊意義。
  由於《逸周書》部分內容及思想與儒傢道德理論相違背﹐其書迄清代一直不甚為人所重﹐故乏精校﹐版本文字脫誤嚴重。今傳世本有十餘種﹐以元至正十四年(1354)嘉興路學宮刊本為最古﹐但不易得。《四部叢刊初編》所收為明嘉靖間四明章檗刊本。清乾隆間盧文弨合衆本校刊﹐是為抱經堂本﹐世推“最善”。清人著者數傢﹐以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流傳最廣﹐然其註較簡﹐且說多本丁宗洛《逸周書管箋》。另有潘振《周書解義》﹑陳逢衡《周書補註》﹑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及王念孫《讀逸周書雜志》﹑俞樾《周書平議》﹑孫詒讓《周書補》﹑劉師培《周書補正》和陳漢章《周書後案》﹐均可參考。
  
  逸周書
  十捲(內府藏本)
  
  舊本題曰《汲蒙周書》。考《隋經籍志》、《唐藝文志》,俱稱此書以晉太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蒙中。則汲蒙之說,其來已久。然《晉書·武帝紀》及《荀勖》、《束晳傳》,載汲郡人不準所得《竹書》七十五篇,具有篇名,無所謂《周書》。杜預《春秋集解後序》,載汲蒙諸書,亦不列《周書》之目。是《周書》不出汲塚也。考《漢書·藝文志》先有《周書》七十一篇,今本比班固所紀惟少一篇。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凡七十篇,《敘》一篇在其末。京口刊本,始以《序》散入諸篇,則篇數仍七十有一,與《漢志》合。司馬遷紀武王剋商事,亦與此書相應。許慎作《說文》,引《周書》“大翰若翬雉”,又引《周書》“豲有爪而不敢以撅”。馬融註《論語》,引《周書·月令》。鄭玄註《周禮》,引《周書·王會》,註《儀禮》,引《周書·比黨州閭》。皆在汲塚前,知為漢代相傳之舊。郭璞註《爾雅》,稱《逸周書》。李善《文選註》所引,亦稱《逸周書》。知晉及唐初,舊本尚不題“汲塚”。其相沿稱為汲塚者,殆以梁任昉得《竹簡漆書》,不能辨識,以示劉顯。顯識為孔子刪書之餘。其時《南史》未出,流傳不審,遂誤合《汲塚》、《竹簡》為一事,而修《隋志》者誤采之耶。鄭玄祐作《大戴禮後序》,稱《文王官人篇》與《汲蒙周書官人解》相出人。《汲塚書》出於晉太康中,未審何由相似雲雲。殊失之不考。《文獻通考》所引《李燾跋》及劉剋莊《後村詩話》,皆以為漢時本有此書,其後稍隱,賴汲蒙竹簡出,乃得復顯。是又心知其非而巧為調停之說。惟舊本載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證,確以為不出汲塚。斯定論矣。其書載有太子晉事,則當成於靈王以後。所云文王受命稱王,武王、周公私計東伐,俘馘殷遺,暴殄原獸,輦括寶玉,動至億萬,三發下車,懸紂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無之事。陳振孫以為戰國後人所為,似非無見。然《左轉》引《周志》“勇則犯上,不登於明堂”。又引《書》“慎始而敬終,終乃不睏”。又引《書》“居安思危”。又稱“周作九刑”。其文皆在今《書》中,則春秋時已有之。特戰國以後又輾轉附益,故其言駁雜耳。究厥本始,終為三代之遺文,不可廢也。近代所行之本,皆闕《程寤》、《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餘亦文多佚脫。今考《史記·楚世傢》引《周書》“欲起無先”,《主父偃傳》引《周書》“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貨殖傳》引《周書》“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絶,虞不出則財匱少”;《漢書》引《周書》“無為創首,將受其咎”,又引《周書》“天子不取,反受其咎”;《唐六典》引《周書》“湯放桀,大會諸侯,取天子之璽,置天子之座”,今本皆無之。蓋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觀李燾所跋,已有脫爛難讀之語,則宋本已然矣。
捲一
  度訓解第一
  天生民而製其度,度小大以整,權輕重以極,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補損,補損以知足。爵以明等極,極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順政。自邇彌興自遠,遠邇備極終也。明王是以敬微而順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樂,知樂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內外以知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惡,小得其所好則喜,大得其所好則樂,小遭其所惡則憂,大遭其所惡則哀。然凡民之所好惡,生物是好,死物是惡,民至有好而不讓,不從其所好,必犯法,無以事上。民至有惡不讓,不去其所惡,必犯法,無以事上,邊行於此,尚有頑民,而況□不去其所惡,而從其所好,民能居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爭則力政,力政則無讓,無讓則無禮,無禮,雖得所好,民樂乎?若不樂乃所惡也。凡民不忍好惡,不能分次,不次則奪,奪則戰,戰則何以養老幼,何以救痛疾葬喪,何以胥役也。
  明王是以極等以斷好惡,教民次分揚舉力競。任壯養老長幼有報,民是以胥役也。夫力競,非衆不剋,衆非和不衆,和非中不立,中非禮不慎,禮非樂不履。明王是以無樂非人,無哀非人。人是以衆,人衆賞多罰少,政之美也。罰多賞少,政之惡也。罰多則睏,賞多則乏,乏睏無醜,教乃不至。是故民主明醜以長子孫,子孫習服,鳥獸仁德。土宜天時,百物和治,治之初,厲初哉。治化則順,是故無順非厲,長幼成而生,曰順極。
  命訓解第二
  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禍扶。立明王以順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則敬,有常則廣,廣以敬命則度至於極。夫司德司義而賜之福祿,福祿在,人能無懲乎?若懲而悔過,則度至於極。夫或司不義而降之禍,在人能無懲乎?若懲而悔過,則至於極。夫民生而醜不明,無以明之,能無醜乎?若有醜而競行不醜,則度至於極。民生而樂,生無以𠔌之,能無勸乎,若勸之以忠,則度至於極。夫民生而惡性死,無意畏之,能無恐乎?若恐而承教,則度至於極。
  六極既通,六閑具塞,通道通天以正人,正人莫如有極,道天莫如無極。道天有極則不威,不威則不昭;正人無極則不信,不信則不行。明王昭天信人,以度功地以利之,使信人畏天,則度,至於極。
  夫天道三,人道三。天有命、有禍、有福,人有醜、有紼絻、有斧鉞。以人之醜、當天之命,以不存,極命則民墮,民墮則曠命,曠命以戒其上,則殆於亂。極福則民祿,民祿則幹善,幹善則不行,極禍則民鬼,民鬼則淫祭,淫祭則罷傢。極醜則民叛,民叛則傷人,傷人則不義。極賞則民賈其上,賈其上則民無讓,無讓則不順。極罰則民所詐,多詐則不忠,不忠則無報。凡此六者,政之殆也,明王是故昭命以命之,曰:大命世,小命身。
  福莫大於行義,禍莫大於淫祭,醜莫大於傷人,賞莫大於信義,讓莫大於賈上,罰莫大於貪詐。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萬民,民用而不失。
  撫之以惠,和之以均,斂之以哀,娛之以樂,慎之以禮,教之以藝,震之以政,動之以事,勸之以賞,畏之以罰,臨之以忠,行之以權。權不法,忠不忠,罰不服,賞不從,勞事不震,政不成,藝不淫,禮有時,樂不滿,哀不至,均不壹,不忍人。凡此物攘之屬也。
  惠而不忍人,人不勝害,害不如死。□均一則不和,哀至則匱,樂滿則荒,禮無時則不貴,藝淫則害於纔,政成則不長,事震則寡功。以賞從勞,勞而不至,以法從中,則賞,賞不必中,以權從法則行,行不必以知權,權以知微,微以知始,始以知終。
  常訓解第三
  天有常性,人有常順,順在可變,性在不改。不改可因,因在好惡,好惡生變,變習生常,常則生醜,醜命生德。明王於是生,政以正之。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以常為慎。民若生於中,習常為常。夫習民乃常,為自血氣始。明王自血氣耳目之習,以明之醜。醜明乃樂義,樂義乃至上,上賢而不窮。
  哀樂不淫,民知其至,而至於子孫,民乃有古。古者因民以順民。夫民群居而無選,為政以始之,始之以古,終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至也。政維今,法維古。頑貪以疑,疑意以兩,平兩以參,參伍以權,權數以多,多寧以允,允德以慎,慎微以始而敬。終乃不睏。
  睏在墳,誘在王,民乃苟,苟乃不明,哀樂不時,四徵不顯,六極不服,把八政不順,九德有姦,九姦不遷,萬物不至。夫禮非剋不承,非樂不竟,民是復生□,好惡有四徵,喜樂憂哀,動之以則,發之以文,成之以民,行之以化。
  命、醜、福、賞、禍、罰,六極不嬴,八政和平。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八政不怩,九德純悖九德: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順言曰政,順政曰遂,遂偽曰姦,姦物在目,姦聲在耳,耳目有疑。疑言有樞,樞動有和,和意無等。萬民無法,□□在赦,□復在古,古者,明王奉法以明幽,幽王奉幽以廢法,則一人也,而績功不同,明王是以敬微而順分。
  文酌解第四
  民生而有欲、有惡、有樂、有哀、有德、有則,則有九聚,德有五寶,哀有四忍,樂有三豐,惡有二咎,欲有一極。極有七事,咎有三尼,豐有三頻,忍有四教,寶有五大,聚有九酌。
  九酌:一取允移人,二宗傑以親,三發滯以正民,四貸官以屬,我人□必禮,六往來取此,七商賈易資,八農人美利,九□寵可動。
  五大:一大知率謀,我大武劍勇,三大工賦事,四大商行賄,五大農假貸。
  四教:一守之以信,二因親傢年,三取戚免梏,四樂生身復。
  三頻:一頻祿質氵費,二陰福靈極,三留身散真。
  三尼:一除戎咎醜,二申親考疏,三假時權要。
  七事:一滕咎信志,二援拔瀆謀,三聚疑沮事,四滕屬威衆,五處寬身降,六陵塞勝備,七錄兵免戎。
  一極:惟事昌道,開蓄伐。
  伐有三穆、七信、一幹、二禦、三安、十二來。
  三穆:一絶靈破城,二筮奇昌為,三龜從惟兇。
  七信:一仁之慎散,二知之萬巧,三勇之精富,四族之寡賄,五商之淺資,六農之少積,七貴之爭寵。
  一幹:勝權輿。
  二禦:一樹惠不,二既用茲憂,。
  三安:一定居安帑,二貢貴得布,三刑罪布財。
  十二來:一弓二矢歸射,三輪四輿歸禦,五剝六魚歸蓄,七陶八冶歸竈,九柯十匠歸林,十一竹十二葦歸時。
  三穆、七信、一幹、二禦、三安、十二來,伐道鹹布,物無不落,落物取配,維有用究。急哉急哉,後失時。
  糴匡解第五
  成年,年𠔌足賓祭,祭以盛。大馴鍾絶,服美義淫。阜畜約製,餘子務藝。宮室城廓修為備,供有嘉菜,於是日滿。
  年儉𠔌不足,賓祭以中盛。樂唯鍾鼓,不服美。三牧五庫補攝,凡美不修,餘子務穡,於是糺秩。
  民饑則勤而不賓,舉祭以保樂無鍾鼓。凡美禁,畜不阜群。車不雕攻,兵備不製,民利不淫。徵當商旅,以救窮乏,問隨鄉,不鬻熟。分助有匡,以綏無者。
  於是救睏大荒,有禱無祭。國不稱樂,企不滿壑,刑法不修,捨用振穹,君親迅方,卿參告糴,餘子倅運,開□同食,民不藏糧,日有匡。俾民畜,唯牛羊,與民大疾惑,殺一人無赦。男守疆,戎禁不出,五庫不膳,喪處無度,察以薄資。禮無樂,宮不幃,嫁娶不以時,賓旅設位有賜。
捲二
  武稱解第六
  大國不失其威,小國不失其卑。敵國不失其權。岠險伐夷,並小奪亂,□強攻弱而襲不正,武之經也。伐亂伐疾伐疫,武之順也。賢者輔之,亂者取之,作者勸之,怠者沮之,恐者懼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美男破老,美女破舌(少)。淫圖破□,淫巧破時,淫樂破正,淫言破義,武之毀也。
  赦其衆,遂其咎,撫其□,助其囊,武之閑也。餌敵以分,而照其儲,以伐輔德,追時之權,武之尚也。春違其農,秋伐其穡,夏取其麥,鼕寒其衣服,春秋欲舒,鼕夏欲亟,武之時也。長勝短,輕勝重,直勝麯,衆勝寡,強勝弱,飽勝覬,肅勝怒,先勝後,疾勝遲,武之勝也。
  追戎無恪,窮寇不格,力倦氣竭,乃易剋,武之追也。既勝人,舉旗以號令,命吏禁掠,無取侵暴,爵位不謙,田宅不虧,各寧其親,民服如合,武之撫也。百姓鹹骨,偃兵興德,夷厥險阻,以毀其服,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
  允文解第七
  思靜振勝,允文維記。昭告周行,維旌所在。收武釋賄,無遷厥裏,官校屬職,因其百吏。公貨少多,振賜窮士,救瘠補病,賦均田布。命夫復服,用損憂恥,孤寡無告,獲厚鹹喜。鹹問外戚,書其所在,遷同氏姓,位之宗子。率用十五,綏用□安,教用顯允,若得父母。寬以政之,孰雲不聽,聽言靡悔,遵養時晦。晦明遂語,於時允武,死思復生,生思復所。
  人知不棄,愛守正戶,上下和協,靡敵不下。執彼玉慓,以居其宇,庶民鹹畊,童壯無輔,無拂其取,通其疆土。民之望兵,若待父母。是故天下,一旦而定有四海。
  大武解第八
  武有六製:政、攻、侵、伐、搏、戰。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搏,善搏不戰。
  政有四戚、五和;攻有四攻、五良;侵有四聚、三斂;伐有四時、三興;搏有三哀、四赦;戰有六厲、五衛、六庠、五虞。
  四戚:一內姓,二外婚,三友朋,四同裏。五和:一有天無惡,二有人無隙,三同好相固,四同惡相助,五遠窄不保此九者,政之因也。
  四攻者,一攻天時,二攻地宜,三攻人德,四攻行利。五良:一取仁,二取知,三取勇,四取材,五取藝。
  四聚:一酌之以仁,二懷之以樂,三旁聚封人,四設圍以信。三斂:一男女比,二工次,三祗人死。此七者,侵之酌也。
  四時:一春違其農,二夏食其𠔌,三秋取其刈,四鼕凍其葆。三興:一政以和時,三伐亂以治,三伐饑以飽。此七者,伐之機也。
  四赦:一勝人必嬴,二取威信復,三人樂生身,四赦民所惡。此七者,搏之來也。六厲:一仁厲以行,二知厲以道,三武厲以勇,四師厲以士,五校正厲禦,六射師厲伍。五衛:一明仁懷恕,二明知輔謀,三明武攝勇,四明材攝士,五明藝攝官。五虞:一鼓走疑,二備從來,三佐車舉旗,四采虞人謀,五後動扌然之。無競無害,有功無敗。
  大明武解第九
  畏嚴大武,曰維四方畏威,乃寧。天作武,修戎兵,以助義正違。順天行五官,官候厥政,謂有所亡。城郭溝渠,高厚是量。既踐戎野,備慎其殃,敬其嚴君,乃戰赦。十藝必明,加之以十因,靡敵不荒。陣若雲布,侵若風行,輕車翼衛,在戎二方。我師之窮,靡人不剛。
  十藝:一大援,二明從,三餘子,四長興,五伐人,六刑餘,七三疑,八閑書,九用少,十興怨。十因:一樹仁,二勝欲,三賓客,四通旅,五親戚,六無告,七同事,八程巧,九□能,十利事。
  藝因伐用,是謂強轉,應天順時,時有寒暑,風雨饑疾,民乃不處,移散不敗,農乃商賈,委以淫樂,賂以美女。主人若杖,□至城下,高堙臨內,日夜不解。方陣並功,雲何能禦。雖易必敬,是謂明武。
  城高難平,湮之以土,開之以走路,俄傳器櫓。因風行火障水,水下惠,用元元,文誨其寡。旁隧外權,墮城湮溪,老弱單處,其辯乃離。既剋和服,使衆鹹宜,竟其金革,是謂大夷。
  小明武解第十
  凡攻之道,必得地勢,以順天時,觀之以今,稽之以古,攻其逆政,毀其地阻,立之五教,以惠其下。矜寡無告,實為之主。五教允中,枝葉代興。國為偽巧,後宮飾女,荒田逐獸,田獵之所,遊觀是崇,臺泉池在下,淫樂無既,百姓辛苦。上有睏令,乃有極□,上睏下騰,戎遷其野,敦行王法,濟用金鼓。降一列陣,無悗怒□。按道攻巷,無襲門戶。無受貨賂,攻用弓弩,上下禱祀,靡神不下,具行衝梯,振以長旗。懷戚思終,左右憤勇,無食六畜,無聚子女,群振若雷,造於城下,鼓行參呼,以正什伍。上有軒冕斧鉞,在下勝國若化,故曰明武。
  大匡解第十一
  維周王在酆,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詔牧其方,三州之侯鹹率。王乃召塚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事之人,朝於大庭。問罷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罰之戾,哀樂之尤,賓客之盛,用度之費,及關市之徵,山林之匱,田宅之荒,溝渠之害,怠墮之過,驕頑之虐,水旱之災。曰:“不𠔌不德,政事不時,國傢罷病,不能胥匡,二三子不尚助不𠔌,官考厥職,鄉問其人,因其耆老,及其總害,慎問其故,無隱乃情。”及某日以告於廟,有不用命,有常不赦。王既發命,八食不舉,百官質方,□不食饔。
  及期日質明,王麻衣以朝,朝中無采衣。官考其職,鄉問其利,因謀其災,旁匡於衆,無敢有違。詰退驕頑,方收不服,慎惟怠墮,什伍相保,動勸遊居,事節說茂,農夫任戶,戶盡夫出。農廩分鄉,鄉命受糧,程課物徵,躬競比藏,藏不粥糴,糴不加均,賦灑其幣,鄉正保貸。成年不償,信誠匡之類,以輔殖財。財殖足食,剋賦為徵,數口以食,食均有賦。外食不贍,開關通糧,糧窮不轉,孤寡不廢。滯不轉留,戍城不留,□足以守,出旅分均,馳車送逝,旦夕運糧。於是告四方遊旅旁生,忻通所在,津濟道宿,所至如歸。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均遊旅,使無滯。無粥熟,無室市,權內外,以立均,無蚤暮,閭次均行。均行衆從,積而勿□,以罰助均,無使之窮,平均無乏,利民不淫。無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省用。祈而不賓祭,服漱不製。國不鄉射,樂不墻合。屋有補無作。資農不敗務。非公卿不賓,賓不過具。哭不留日,登降一等。庶人不獨,葬伍有植,送往迎來,亦如之。有不用命,有常不違。
  程典解第十二
  維三月,既生魄,文王令六州之侯,奉勤於商。商王用宗讒,震怒無疆,諸侯不娛,逆諸文王。文王弗忍,乃作《程典》,以命三忠。曰:“餘體民,無小不敬,若毛在躬,拔之痛,無不剩政失患作,作而無備,死亡不誡,誡在往事,備必慎,備思地,思地慎製,思製慎人,思人慎德,德開,開乃無患。慎德必躬恕,恕以明德,德當天而慎下。下為上貸,力競以讓,讓德乃行。慎下必翼上,上中立而下比,爭省,和而順;攜乃爭,和乃比。比事無政,無政無選,無選民乃頑,頑乃害上。故選官以明訓,頑民乃順,慎守其教,小大有度,以備災寇。習其武誡,依其山川,通其舟車,利其守務。士大夫不雜於工商,士之子不知義,不可以長幼。工不族居,不足以給官;族不鄉別,不可以入惠。為上不明,為下不順無醜。輕其行,多其愚不知,慎地必為之圖,以舉其物,物其善惡。度其高下,利其陂溝,愛其農時,修其等列,務其土實。差其施賦,設得其宜,宜協其務,務應其趣。慎用必愛,工攻其材,商通其財,百物鳥獸魚鱉,無不順時。生穡省用,不濫其度,津不行火,藪林不伐,牛羊不盡齒不屠。美不害用,用乃思慎,□備不敬,不意多□,用寡立親,用勝懷遠,遠格而邇安。於安思危,與始思終,於邇思備,於遠思近,與老思和,不備無違,無違嚴戒。”
  程寤解第十三(亡。今以《御覽》397、533及《類聚》所引補75字)
  文王安商,在酆。正月既生魄,太姒夢見商之庭産棘,小子發取周庭之梓樹於闕間,化為鬆柏棫柞。寤驚,以告文王。文王你召太子發,占之於明堂。王及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之大命於皇天上帝。
  秦陰解第十四(亡)
  九政解第十五(亡)
  九開解第十六(亡)
  劉法解第十七(亡)
  文開解第十八(亡)
  文開解第十八(亡)
  保開解第十九(亡)
  八繁解第二十(亡)
首頁>> 文學>> 别史>>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