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商界精英>> 周樺 Zhou Hua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一個真實、平民化的企業傢:王石這個人
  該書是中信出版社繼《道路與夢想——我與萬科20年》之後,又一本以王石為主角的著作,也是中信出版社“企業傢傳記”産品綫上的一部重量級作品。本書由王石本人作序,由21世紀報係發行人、總編輯瀋顥,新浪全球資深副總裁、總編輯陳彤,《新周刊》雜志社社長孫冕等著名媒體人士聯袂推薦。
第1節:目錄
  序一 一位好奇讀者的期待 王石
  序二 看棋的人愛猜謎 瀋顥
  前言
  第一章 是我,是記憶裏的風
  第1詞 嚴母
  第2詞 壓抑
  第3詞 廣州
  對話一 關於過去和現在的對話
  第二章 朝大海,春暖花開
  第4詞 創業
  第5詞 萬科
  第6詞 鬱亮
  第7詞 房子
  第8詞 對手
  對話二 關於專業化和企業的對話
  第三章 倘若我的快樂是一隻自由的鷹
  第9詞 日本
  第10詞 閑暇
  第11詞 時尚
  第12詞 朋友
  對話三 從魅力話題開始的對話
  第四章 午後的漫步者,請加入這歲月的含義
  第13詞 登山
  第14詞 天涯
  第15詞 脾氣
  第16詞 金錢
  第17詞 58歲
  對話四 關於正在過去和即將來臨的一切事的對話
  第五章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第18詞 企業公民
  對話五 關於企業公民的對話
  跋 孫冕
  後記
  附錄一 中産階級王石
  附錄二 王石的登山及有關的種種……
第2節:第1詞 嚴母(1)
  第1詞 嚴母
  “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然後崎嶇的成長期,也漫漫長途,看不見盡頭……然後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
  ——張愛玲《對照記》
  王石的“石”,是母親的姓。雖然後來有人按字索義說,這個名字隱喻了他未來要爬山的命運——山,大石也,但其實,他的名字來得簡單卻鄭重,將父姓和母姓集於一身,是一種由衷的寵愛,更是一種無言的期待。儘管姐妹兄弟有8個,唯王石獨享了這個權利。他是父母的第一個男孩,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裏,這樣的孩子一定是金貴的,卻也是最令人緊張的,因為他天生責任重大。
  王石的出生地點是廣西柳州,所以在他以後的履歷上,他的籍貫經常被誤為廣西柳州。這個地道的南方城市,在幾十年後明顯表現出沒有任何影響到王石的地方——他是地道北方人的性格,因為他是純粹的北方血統。
  王石的父親生長在安徽大別山地區,熟悉中國革命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地方在上個世紀的戰爭年代,是最為紅色的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産黨的大元帥徐嚮前根深蒂固的根據地。當年紅四方面軍就在大別山根據地威鎮四方,王石的父親就是在這裏參加了紅四方面軍。大別山地區地處安徽北部,民風淳厚,卻也歷來貧睏,即便是今天,那裏依然屬於全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這個曾經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很大貢獻的土地,像許多和它一樣的革命老區一樣,“忍受、奉獻”成了他們的代名詞。王石父親的經歷,就像那個年代的典型故事:兄弟5個,有3個加入了紅軍。在那樣的戰亂年代,這是唯一能夠自救的出路,也從此註定了王石與軍隊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王石回憶父親的時候,最多的說法是:不善於交際,沉默寡言,熱愛勞動。大概和土地關係緊密的人都有這樣的性格:沉默、寬厚、腳踏實地,王石的父親也是一樣。雖然在解放初期,王石的父親已經是處級幹部,這已經是不低的幹部級別了,但他卻一直是個低調處事、不事張揚的人。他和他的戰友們一樣,從戰爭年代一路艱難地走過來,經歷了國傢最紛亂的時期,待國傢政權穩定,他們這一批人開始走上正式的工作崗位,成了政權的掌握者,卻依然保留了最質樸的生活做派和純正的思想。加上那個年代有着前所未有的純淨的社會風氣和蓬勃嚮上的朝氣,他們的生活和思想都依然保留了戰爭年代的單純。
  在工作之外,王石父親最熱衷的事情,就是料理傢裏的小院子。一般家庭都把院子侍弄成一個小花園、小涼棚什麽的,但王石父親對花花草草沒有興趣,從農村出來,對五穀蔬菜最有感情,所以他把傢裏的小院徹底改造成了莊稼地、蔬菜地,就像《激情燃燒的歲月》裏的石光榮一樣。王石記得自己的父親一旦在院子裏鋤地,用手抓着土的那種幸福和喜悅,實在是當時的他難以理解的。王石覺得,自己後來比較勤勞和愛勞動的性格是父親的言傳身教留給自己的。但在當時,他和姐妹弟弟們並不能理解太多,他甚至覺得自己並不太像父親,他們更喜歡的是父親帶着他們出去玩。旅遊,也是王石父親的愛好。
  那個時候的旅遊和現在完全是兩個概念,無非就是父親帶着王石姐妹弟兄幾個人,到郊外去走走。雖然父親很少和孩子們親近地玩在一起,他更多是自己一個人沉默着到處看看,但對王石和兩個姐姐來說,這樣的郊外“撒野”卻是難得的機會,比起在傢裏嚴格的管教,這已經是絶對的“放風”了。王石覺得,自己從來都是一個對自然充滿親近的人,這也是父親給自己的影響。
  可是,沉默內斂的父親和王石的性格實在是大相徑庭。王石從小就是一個調皮好勝的孩子,唯恐別人不註意自己。讀書前在東北姥姥傢的時候,他就經常和村裏大一點的孩子們下河去摸魚。春天時節的東北還是寒意料峭,一幫孩子圖着好玩,捲起褲腿就下河了,魚沒怎麽摸着,自己倒是凍得像小魚一樣溜回傢。姥姥心疼外孫,碰到這種時候,駡的心早沒了,忙不迭地摟在懷裏,心疼得不行——王石從來都是一個受寵的人,這從最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但他在村裏是有權威的,因為每每在做一些類似偷瓜或其他調皮搗蛋的事情時,夥伴們往往狼狽落網或提起褲子落荒而逃,衹有王石能每次動動腦筋就化險為夷。
  “我小時候幾乎不挨打。”將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王石很得意地回憶自己的童年。這“不挨打”裏,有他自己的小智慧,也有和他“對峙”的大人們小小的無可奈何。
  起碼在讀小學的時候,王石是個愛逃學的學生。在他看來,玩實在比上學有趣得多,但一早一晚的出門上學、放學回傢是一定要遵守的,所以中午是他可以放肆的時候。那個年代父母工作忙,經常得待在單位裏,中午都沒空管自己的孩子。王石屢屢叫老師頭疼的就是中午會在外面玩得忘了上學,所以他的成績平平,但他的數學學得不錯,這為他在學校揚眉吐氣創造了可能性。上數學課時,老師出了一道試題讓學生們做,轉頭看見王石全然沒有做題的意思,在下面玩開了,不僅自己玩,還拉着前後左右的同學一起玩。老師很生氣,厲聲喝道:“王石!怎麽不做試題!”王石很得意:“我做好了。”老師覺得他簡直在胡闹,走下去看他的作業本,的確做好了。老師沒辦法,現場又出了一道:“再做!不許玩了!”等老師還沒緩過氣,發現王石又玩上了,這次抓了個正着:“難道你又做好了?”王石很得意:“我就是做好了。”——把老師氣得夠戧。
  即便如此調皮,但他還是像一般調皮孩子一樣,有很明顯的優點——他對同學一般都表現得非常大方仗義。那個時候,因為王石父母都是一定級別的幹部,傢裏有很多培植好的盆花,是那種定期給幹部大院維護和隨季節更換的花。在鄭州上中學的時候,一次學校要開傢長會,老師很希望擺些花,但那個時候是沒有那麽多花可找的,買花更不可能。於是王石自告奮勇把自己傢裏的花藉出去,學校的老師高興得踩着三輪車去王石傢取花。王石覺得這事實在自豪,認為自己幫了學校很大一個忙,可沒想到有同學跑來問他:“你傢是養花的嗎?怎麽沒聽你說過啊?”王石很懊惱。這個時候他纔有些明白,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別人是有些不太一樣的。
  在那個時期,王石絲毫沒有表現出以後會做大事的潛質。他和大多數的孩子一樣,對學習並不熱愛,成績平平衹是足以應付父母,像身邊的男孩子一樣,調皮搗蛋是他們生活的樂趣。他身邊也有幾個好得恨不能穿一條褲子的朋友,男孩子們整天在一起昏天黑地地瘋玩,沒有什麽憂傷,也談不上快樂——誰在孩提的時候,知道快樂和幸福是什麽呢?在一天天對時光的揮霍中,他衹是盼望着趕緊長大而已。在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王石看來,長大了能夠做福爾摩斯就是最大的理想了,那是他少年時代心目中的英雄。當然做容國團也不錯,那種為國爭光的感覺他覺得實在威風八面,傲視一切。這就是他的夢想,他的興奮之源。
  王石出生在1951年1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正是中國朝氣蓬勃、政局穩定的十來年。王石的父母作為老革命,給孩子們提供了很好的生活和成長環境。當回憶起那十來年的生活,王石能想到的細節並不是太多,生活也許就是這樣,平靜的時光實際上是最單一的時光,留在記憶裏也衹是簡單的一筆。當王石進入人生重要的16歲的時候,“文革”已經爆發了。在動亂的年代,因為時代的特殊性,王石對人生、對自己未來纔開始真正地有了些思考,這也為他後來人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當然這是後話了。
首頁>> 文學>> 商界精英>> 周樺 Zhou Hua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