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随笔>> 梁曉聲 Liang Xiaoshe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9年九月22日)
未死的沙威
  沒有人道主義原則的人文主義,其實什麽主義也不配是。人道主義,文學或可最後固守的一種立場。若連這一種起碼的出於底綫之上的立場都喪失了,作傢也就簡直沒法兒做人了。
第1節:目錄
  目 錄
  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上篇)……………………………………( 1 )
  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下篇)……………………………………(10)
  讀書與人生——在清華大學的演講………………………………(20)
  虛假柔情似水,人們誰更專業——觀美國電影《楚門的世界》有感(39)
  關於說話——《群言》創刊2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的講話………(44)
  新年祝詞……………………………………………………………(46)
  紙簍該由誰倒空——大學生思想道德新觀察……………………(48)
  讀書與人生——在國傢圖書館的演講……………………………(51)
  電影是一個國傢的明信片——一堂關於電影欣賞課的講稿……(58)
  張藝謀與中國電影…………………………………………………(62)
  風能吹進詩裏——序竇利亞詩集…………………………………(65)
  識其人兮,如臨方崗——楊方崗詩文選《磨刀人》序…………(68)
  關於某同學大本論文的看法………………………………………(71)
  關於某同學碩士論文的看法………………………………………(73)
  關於有步驟建設城市醫院的建議…………………………………(77)
  既非殘破,亦非完整——關於付秀瑩和她的習寫………………(80)
  關於情感教育——一堂大學情感教育課的講稿…………………(83)
  關於情調、情緒、感情、親情及文學之情懷……………………(86)
  - -
  復旦與我……………………………………………………………(89)
  讀學子習作有感……………………………………………………(92)
  文明的尺度…………………………………………………………(102)
  世界是怎樣結構的——關於《安琪拉的灰燼》之斷想…………(105)
  我看日本與小泉……………………………………………………(108)
  日中關係·非洲往事及其他………………………………………(113)
  中國的文化需要補課嗎……………………………………………(118)
  指證中國文化之搖籃………………………………………………(122)
  評論的尺度…………………………………………………………(126)
  文化與和諧社會——鳳凰衛視第220期《世紀大講堂》演講稿…(131)
  中國人文文化的現狀………………………………………………(141)
  關於《伊人·伊人》——答謝網上讀者意見……………………(148)
  關於文化的傳統與現代之討論……………………………………(155)
  “伊人”自嫁的響動………………………………………………(161)
  第一支鋼筆…………………………………………………………(164)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167)
  中國故事——記我的學生俞德術和楊燕群………………………(170)
  巴金的啓示…………………………………………………………(179)
  學子小說《中國病人》序…………………………………………(183)
  這個女人不尋常——評嚴歌的長篇小說《第九個寡婦》……(188)
  學子小說《女兒河》序……………………………………………(193)
  何妨減之……………………………………………………………(195)
  選擇的睏惑…………………………………………………………(198)
  兒子·母親·公僕和水……………………………………………(201)
  - -………………………………………………………………(204)
  老茶農和他的女兒…………………………………………………(208)
  乘客和黑車司機……………………………………………………(214)
  未死的沙威…………………………………………………………(220)
  關於農民的“真理”………………………………………………(225)
  從前的事……………………………………………………………(230)
  一個青年和他的青春期……………………………………………(236)
  一個和虎有關的故事………………………………………………(241)
  僅僅譴責是不夠的…………………………………………………(244)
  在西綫的列車上……………………………………………………(248)
  酷老頭範聖琦………………………………………………………(255)
  地質局長和一頂帳篷………………………………………………(265)
  𠔌文昌的眼睛………………………………………………………(269)
  此愛如鈺……………………………………………………………(274)
  關於城市建設的發言………………………………………………(279)
  關於情感……………………………………………………………(286)
  小街啊小街…………………………………………………………(288)
第2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1)
  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
  (上篇)
  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和書的關係,至少有以下十種:
  一、衹讀專業之書,其它一概書籍,幾乎都不讀。也非不想讀,是委實的沒有時間和精力讀。久而久之,漸漸的,世界上古今中外的一概書籍,仿佛便都不存在了。他們並不否認書籍對於人類社會的巨大影響作用。對於人類古老的閱讀習慣,他們也是一嚮從正面來予以肯定的。但是一談到他們自己和書的關係,衹有徒喚奈何地嘆息。他們是些智商很高的人。他們當然明白——除了專業之書,自己竟沒時間和精力再讀其它的書,對自己的人生是毫無疑問的損失。是的,他們非常明白這一點。但實際情況往往也真的是,他們的確沒有時間和精力再讀其它的書。他們將某種人生的大志嚮寄托於他們的專業。他們要求自己全力以赴。甚至可以說,他們甘願以自己的全部人生殉他們的專業。而且,他們的專業所選擇的,經過淘汰最終保留的,大抵也是他們那一類具有奉獻精神的人。讓我舉一則幽默來證明時間和精力對於他們意味着什麽——
  大科學家在一項實驗取得成功後,極為興奮,終於得閑多看他的助手幾眼——驚訝地問“怎麽,原來您是一位女士麽?”
  助手回答:“是的,先生。”
  “噢,您還這麽漂亮!我可以請求吻您一下麽?”
  “可以的,先生。”
  於是他禮貌地吻了她一下。
  “如果……如果我得寸進尺,嚮您求婚,會遭到拒絶嗎?”
  “肯定不會。”
  “噢,上帝!我太幸運了,那麽我正式嚮您求婚!”
  助手:“我也太幸運了。因為,丈夫嚮妻子再次求婚的事,世界上是不多的。”
  大科學家睏惑。
  - -
  助手:“親愛的,在我們此次進入實驗室之前,也就是二十天前,我們已經正式地在教堂裏舉行過婚禮了!”
  ……
  儘管是一則幽默,但是我確信——迄今為止人類的許多科學成果,乃是不少科學家以犧牲他們的人生內容為代價而取得的。對此我心惟肅然。倘他們一旦得閑,卻並不讀書,比如不讀小說,我這個小說傢是很能理解的。他們為科學事業所付的犧牲太多太大,根本不可能一一全都予以彌補。比較而言,讀過多少專業以外的書這一件事,很可能並不是他們所付的什麽重大的人生犧牲和損失。
  對此,我除了肅然,還有敬意。
  二、第二種人和書的關係,似乎一樣,卻又有根本的區別。即——前者們不是不想讀,後者們則完全沒有閱讀的願望。甚至可以說,讀這一件作為人類很愉快很享受的事,在他們那兒恰恰反了過來,仿佛是折磨,是虐待,是苦楚。他們之所以也讀專業之書,純粹是為了一份工作。體現為現代人對現代社會的一種屈服,一種理性表現,一種迫不得已。理性使他
  們明白,不讀書,那就休想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體面他們肯定是要的,故他們也能因此而讀書,甚至可以因此而刻苦讀書。所以讀書之對於他們,又衹不過僅僅等同於上學。一旦大學畢業,有了文憑,找到了一份自覺體面的工作,他們便如釋重負,長吁而想:上帝啊,以後我終於可以不再碰書了!並且果然。倘對工作不滿意,他們還是會接着讀,也就是繼續
  上學。文憑由學士而碩士而博士。所以,在當代,尤其在中國,在由中國特色的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學子中,文憑本身絶對不能證明誰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某些人對書籍沒有感覺,正如下面一種戀愛現象——
  介紹人:“怎麽樣?”
  “很抱歉,和她(或他)在一起我犯睏。”
  那,介紹人還有什麽可說的呢?總不能牛不喝水強按頭吧!
  19世紀以前直至公元前三千幾百年以前的古代的人類,對於他們一定是會很納悶的——一個認識了那麽多文字的現代的人,何以竟對書籍絲毫沒有感覺呢?
  在我們的先祖們那兒,識字是幸運,讀書是幸福,是第一等的精神的訴求。
  但現代之世界,畢竟已與古代大不相同,可言之為精神享受的事,比古代多出了何止一百倍呢?開智、解惑、供給知識的方式,已不再是書籍的專利。尤其網絡時代以來,書籍的功能遭遇到空前的取代。所以我們又簡直不可以認為,他們由於不讀書而比喜歡讀書的人頭腦簡單,知識匱乏。是的,不一定如此。正因為不一定如此,所以他們更加沒有讀書的願
  望。他們與喜歡讀書的人們的區別僅僅在於——後者們能從書籍中領會到人類文字特別細微的精妙的表達魅力,而前者們不能。因為,即使如今,人類文字那一種特別細微的精妙的表達,基本上還是集中體現在書籍之中。但我們卻千萬不必因此而一廂情願地替前者們感到遺憾。人自己並不感到遺憾之事,對於他們自己而言,便不是遺憾。何況,這世界上足以體
  現特別細微的精妙的表達力的事很多。他們對此細微此精妙的沒有感覺,並不意味着他們對於彼細微彼精妙也沒有感覺。
  全人類和書籍的關係都在變得鬆懈,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但另一個事實是——閱讀是人類文明帶給女性的寶貴的禮物之一,而此點尤其被女性們自己所意識到。故此前二百餘年間,人類社會最值得欣慰之事就是,喜歡閱讀的女性成幾何倍增長。而近十年間,全世界的讀書人數大量萎縮;但在西方,男性的比例遠遠高於女性的比例。這意味着女性是多麽的願意替人類維係着與書籍的古老的親密關係。而在中國,近
首頁>> 文學>> 随笔>> 梁曉聲 Liang Xiaoshe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9年九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