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受挫折——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奢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必要时在冰岛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存。
──法国思想家卢梭
细节1 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一位记者曾采访一个叫明明的中学生,问他:“你平常洗袜子吗?”
明明回答:“不洗。”
“那平时都是谁给你洗的?”
“妈妈给我洗。”
“如果妈妈不在家呢?”
“那只有请爸爸来洗了。”
记者接着问道:“如果爸妈都很忙,没有时间给你洗呢?”
“那就放着,等他们有时间再洗。”
“以后你长大了,谁给你洗?”
明明很坦然地回答:“长大了请保姆呀!”
如今,在中国有一种现象: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学生不能吃苦、害怕吃苦。而“吃苦耐劳”曾经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这种美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自我锻炼的结果。
现在,中国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缺乏锻炼的情况下,说出“可能我不太适合吃苦”这样的话来,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这种想法是极不足取的。请父母们想像一下:上了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将来由保姆服侍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独立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张欣于1994年以江苏省理科第3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进入麦肯锡咨询公司中国分公司工作。2001年,他又考取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非常注重对他意志的培养,经常会让他吃点苦。
1971年的冬天,小张欣出生了。
他的出生让寒冷的冬天多了一丝暖意。妈妈把他抱在怀里,心里充满了怜爱。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在小张欣的身边。
突然,小张欣哭了起来。“是不是饿了,快喂奶!”看到小张欣不停地嘬着嘴,奶奶着急地说道。妈妈也很紧张,赶紧解开衣扣给孩子喂奶。但是,因为是第一次喂奶,小张欣总含不住奶头,妈妈急得满头大汗。小张欣也是哭得满脸通红,不停地寻找妈妈的奶头。
这时,爸爸却把小张欣的小脸扭到了一边。
“你干什么?”奶奶诧异地问。
其他人也问:“这是做什么?”
爸爸微笑着说:“这么小就知道什么事情都可以轻轻松松等着别人送上门,这怎么行呢?我要让他知道,得到一切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
其他人也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小张欣就这样接受了爸爸的第一堂挫折教育课。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以免长大后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无能之辈。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奢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必要时在冰岛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存。
──法国思想家卢梭
细节1 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一位记者曾采访一个叫明明的中学生,问他:“你平常洗袜子吗?”
明明回答:“不洗。”
“那平时都是谁给你洗的?”
“妈妈给我洗。”
“如果妈妈不在家呢?”
“那只有请爸爸来洗了。”
记者接着问道:“如果爸妈都很忙,没有时间给你洗呢?”
“那就放着,等他们有时间再洗。”
“以后你长大了,谁给你洗?”
明明很坦然地回答:“长大了请保姆呀!”
如今,在中国有一种现象: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学生不能吃苦、害怕吃苦。而“吃苦耐劳”曾经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这种美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自我锻炼的结果。
现在,中国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缺乏锻炼的情况下,说出“可能我不太适合吃苦”这样的话来,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这种想法是极不足取的。请父母们想像一下:上了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将来由保姆服侍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独立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张欣于1994年以江苏省理科第3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进入麦肯锡咨询公司中国分公司工作。2001年,他又考取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非常注重对他意志的培养,经常会让他吃点苦。
1971年的冬天,小张欣出生了。
他的出生让寒冷的冬天多了一丝暖意。妈妈把他抱在怀里,心里充满了怜爱。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在小张欣的身边。
突然,小张欣哭了起来。“是不是饿了,快喂奶!”看到小张欣不停地嘬着嘴,奶奶着急地说道。妈妈也很紧张,赶紧解开衣扣给孩子喂奶。但是,因为是第一次喂奶,小张欣总含不住奶头,妈妈急得满头大汗。小张欣也是哭得满脸通红,不停地寻找妈妈的奶头。
这时,爸爸却把小张欣的小脸扭到了一边。
“你干什么?”奶奶诧异地问。
其他人也问:“这是做什么?”
爸爸微笑着说:“这么小就知道什么事情都可以轻轻松松等着别人送上门,这怎么行呢?我要让他知道,得到一切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
其他人也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小张欣就这样接受了爸爸的第一堂挫折教育课。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以免长大后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无能之辈。
而中国的父母有时候容易走极端。知道吃苦对孩子好,就拼命让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之类的活动,实际上,这种短期的吃苦教育效果并不好。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逼”着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乐意,忍耐力就会降到最低点;加上他们心里明白,父母逼他们去“吃苦”,是父母对自己平时怕苦的一种惩罚,于是更加强化了“负意识”。还没出征就失败了,又怎么可能去获得胜利呢?
其实,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不要太溺爱,让他吃点苦,受点折腾;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务,孩子能做的,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
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后考入北京大学的黄思路,从小就受到了妈妈的挫折教育。
黄思路的妈妈常常给黄思路讲安徒生童话中《豌豆公主》的故事。
一个公主迷路了,走进一个邻国的城堡。邻国的皇宫里没人相信她是公主。为了验证她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公主,在为她铺床时,皇太后在7层厚厚的床垫子下面放了一粒豌豆。第二天早上起来,公主抱怨说:“是什么东西硌得我整整一夜都没睡好,浑身都痛死了。”于是,所有的人都肯定,面前的这个女孩,是一个真正的公主。
讲完故事,妈妈问黄思路:“你想做这样的公主吗?你看她一辈子都只能生活在皇宫里,再好的生活都不能让她满足,整天吃不香、睡不着,多痛苦呀!”
黄思路的妈妈说过这样一件事:
“家里安空调时,没安在女儿的卧室,她委屈得哭了,说是夏天练琴太热,需要空调,她班上学钢琴的同学自己的房间都有空调。我觉得她说的有一定道理,就把钢琴搬到有空调的房间,解决了练琴的问题。但她的卧室依然是全家最闷热的房间。她的思想还没通,那天晚上,我就在她床头放了一本《安徒生童话》,把书签夹在《豌豆公主》那一页。第二天,她不再提起这件事了。4年后,我们再次搬家时,家里已经有了3台空调。‘4个房间3个空调,全给你们用吧,我有个电风扇就行了。’女儿说,‘钢琴也搬到我自己的屋里吧,我不要当豌豆公主。’现在,女儿在大学里,觉睡得很香,休息得很好。而去年我听说南京有个大学新生,到学校报到后,就是因为没有空调,几天后忍无可忍,气得跳楼自杀了。”
只要中国父母认识到应该怎样爱孩子,那么,就会想到许多办法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为了孩子的未来,要让孩子学会吃苦!
让孩子吃点苦,不是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今天,我就要让你尝尝吃苦的味道。”这种吃苦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做法是要在孩子玩得最高兴的时候,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当然,吃苦教育不可过分,应该是孩子努努力就可以承受的。对于父母来说,一方面不能表现出心疼和不高兴,另一方面也不能后悔自己的行为。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逼”着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乐意,忍耐力就会降到最低点;加上他们心里明白,父母逼他们去“吃苦”,是父母对自己平时怕苦的一种惩罚,于是更加强化了“负意识”。还没出征就失败了,又怎么可能去获得胜利呢?
其实,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不要太溺爱,让他吃点苦,受点折腾;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务,孩子能做的,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
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后考入北京大学的黄思路,从小就受到了妈妈的挫折教育。
黄思路的妈妈常常给黄思路讲安徒生童话中《豌豆公主》的故事。
一个公主迷路了,走进一个邻国的城堡。邻国的皇宫里没人相信她是公主。为了验证她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公主,在为她铺床时,皇太后在7层厚厚的床垫子下面放了一粒豌豆。第二天早上起来,公主抱怨说:“是什么东西硌得我整整一夜都没睡好,浑身都痛死了。”于是,所有的人都肯定,面前的这个女孩,是一个真正的公主。
讲完故事,妈妈问黄思路:“你想做这样的公主吗?你看她一辈子都只能生活在皇宫里,再好的生活都不能让她满足,整天吃不香、睡不着,多痛苦呀!”
黄思路的妈妈说过这样一件事:
“家里安空调时,没安在女儿的卧室,她委屈得哭了,说是夏天练琴太热,需要空调,她班上学钢琴的同学自己的房间都有空调。我觉得她说的有一定道理,就把钢琴搬到有空调的房间,解决了练琴的问题。但她的卧室依然是全家最闷热的房间。她的思想还没通,那天晚上,我就在她床头放了一本《安徒生童话》,把书签夹在《豌豆公主》那一页。第二天,她不再提起这件事了。4年后,我们再次搬家时,家里已经有了3台空调。‘4个房间3个空调,全给你们用吧,我有个电风扇就行了。’女儿说,‘钢琴也搬到我自己的屋里吧,我不要当豌豆公主。’现在,女儿在大学里,觉睡得很香,休息得很好。而去年我听说南京有个大学新生,到学校报到后,就是因为没有空调,几天后忍无可忍,气得跳楼自杀了。”
只要中国父母认识到应该怎样爱孩子,那么,就会想到许多办法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为了孩子的未来,要让孩子学会吃苦!
让孩子吃点苦,不是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今天,我就要让你尝尝吃苦的味道。”这种吃苦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做法是要在孩子玩得最高兴的时候,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当然,吃苦教育不可过分,应该是孩子努努力就可以承受的。对于父母来说,一方面不能表现出心疼和不高兴,另一方面也不能后悔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