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群星荟萃>> 王崢 Wang Zhe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 朱軍 Zhu Ju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藝術人生
  該書為《藝術人生》欄目五周年人物訪談的精選集,特別摘選有:楊瀾、張藝謀、陳凱歌、於洋、趙本山、劉歡、王志文、陳坤、王傢衛、梁朝偉、趙雅芝、周華健、荒木由美子等人以及特別節目“紅樓夢再聚首”、“2005理想”與“百年好合”,同時收錄有紀念章節以懷念常香玉與傅彪。
第1節:序
  明星還原為普通人
  —《藝術人生》序
  《藝術人生》是央視的名牌欄目。這個欄目之所以大受歡迎,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出場的嘉賓多是腕級明星,著名的導演、演員、歌手、主持人,人氣本來就旺,公衆的關註度本來就高。公衆對明星的幕後生活從來有強烈的好奇,讓他們走下舞臺,作為普通人談一談自己的人生,公衆自然不肯錯過。但他們畢竟仍是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出現,面對的仍是鏡頭和觀衆,公衆看到的也仍是他們在一個特定舞臺上的表現。因此,能否使他們的表現最大限度地接近於生活中的真實模樣,就要看電視製作者的本事了。《藝術人生》攝製組顯然有這個本事,靠了真誠和敬業,節目前對被采訪人盡可能充分的瞭解和溝通,節目中誠懇、質樸而又不失機敏的主持風格,善於營造出一種讓嘉賓動真情、吐真言的氛圍,使這些名人在不同程度上顯出了普通人的“原形”。這也就是原因之二了。
  現在,攝製組從開播以來的200多類期節目中選出有代表性的17期,編成這本書。我讀了部分內容,覺得是一本有意思的書。也許可以把這本書定位為“幕後的幕後”之展示。第一層幕後,是明星們的幕後,朱軍把他們的藝術裝飾卸除,讓我們看藝術背後的他們的人生故事。第二層幕後,是《藝術人生》節目本身的幕後,編者把演播室的道具撤除,讓我們看演播背後策劃和編導的故事。
  不過,倘若這本書衹是滿足了人們窺探幕後的願望,其價值就十分有限。在我看來,它的主要價值不在於此。我最欣賞的是節目組為自己設定的“用文化引導娛樂”的目標,以及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做出的努力。娛樂原是電視的本質屬性,排除掉了娛樂性,電視就無法生存。我們衹能要求它娛樂得有格調和有品位,亦即保證娛樂中文化的含量,由此而見出節目的優劣高下。請娛樂圈裏的明星來談自己的生活,這樣一個節目完全可能做成徹頭徹尾的娛樂節目,娛樂得一塌糊塗,與文化毫不沾邊。我看到的情況正與此相反。
  “把明星還原為普通人,提煉出明星經歷和情感中那些普通人有共鳴的部分,給觀衆以啓發”,這是本書所表述的《藝術人生》節目的核心理念。我認為這個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貫徹。按照我的理解,所謂“把明星還原為普通人”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明星在成為明星之前本來就是一個普通人,有作為普通人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故事。第二,明星在成為明星之後仍然是一個普通人,有作為普通人的性格、情感和真實生活狀態。節目就是要把明星身上這兩個作為普通人的方面顯現出來,這不僅僅是為了拉近明星與觀衆的距離,使觀衆産生親切感,更重要的意義是揭示出藝術與人生之間的本質聯繫。一個明星,如果他不衹是一個公衆人物,同時也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傢,他就必定首先是一個真實的人,人性的真實是藝術的真實的前提,他的全部人生經歷和他的個性永遠是他的藝術植根於其中的土壤。一個遺棄了自己普通人生經歷的人,一個不再把自己當作普通人的人,他也許仍是一個明星,但决不是一個藝術傢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時會被打動。使我感動的是嘉賓面對自己的嚴肅和面對觀衆的坦誠。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印證了我一嚮的看法,即有大才華的人往往是骨子裏相當自卑的人。比如梁朝偉和張藝謀,都談到自己性格上的自卑、內嚮、壓抑、拙於交往,因而專註於藝術,在電影中尋求釋放和平衡。成竜是另一種自卑,因為早年的貧睏和學藝的挫折,鉚着勁要做給那些小看他的人看,終於成名。從節目中可以看到,他是一個非常率真的人,口無遮攔,句句大實話。
  我還欣賞一些嘉賓所表達的對藝術的理解和態度,在這裏做一個不完整的摘錄。王傢衛:好電影必須老實,有一些電影做得很好,但裏面有一些虛假,有一些虛偽,對我來說就不是好電影。梁朝偉:最重要的是自己滿不滿意。陳凱歌:最好的創作就是保持童心,別記着得過什麽奬、成過什麽名,永遠保持普通人的狀態,才能繼續往前走;培育成熟的商業市場需要一個能夠吸引中國觀衆註意力的電影體製,為此我會拍非常商業的電影。張藝謀:我都50歲了,已經不會為名利、拿奬等一般的目的做電影了,實際上就是喜歡、就是愛,拍電影的過程讓我迷戀;我仰慕的那些電影大師的偉大作品,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我的電影不能說是經典,衹能說有幾部還不錯。這些話都說得很中肯也很大器,證明了藝術觀說到底就是人生觀。
  讀這本書對於許多熱心觀衆來說,既是收穫也是樂趣。
  周國平
  2005年8月29日
第2節:解讀《藝術人生》(1)
  解讀《藝術人生》
  王 崢
  回顧《藝術人生》走過的道路,總有淚盈於眶的感受。因為艱難,也因為我們嘉賓的魅力和我們這個團隊的可愛,更因為媒體的力量和時代的重量。
  作為這個節目的製片人,我最愉快的經歷是每一天都在進行的采訪和策劃過程。像航行在一條河流,看到了波瀾壯闊的人心、社會和國傢。我願意與讀者分享我關於《藝術人生》的思考,這是2004年的文章,是我們操作節目的一個文本。
  ● 每一個成功的欄目都有自己的靈魂,《藝術人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
  ● 《藝術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什麽,僅僅是做節目嗎?
  ● 《藝術人生》的主創應該有何種品質?
  1. 用藝術點亮生命
  —《藝術人生》的終極理想:將電視文藝節目“知識分子”化
  對於電視人的身份界定,我傾嚮於相當的編導和管理者首先是“大隱隱於市”的知識分子。我喜歡這種對知識分子的解釋,即所謂知識分子有三層含義:一,社會的良心;二,智慧的傳播者;三,對真理與神聖的褻瀆與懷疑者。這是做《藝術人生》最強有力的力量源泉。
  當《新周刊》將知識分子現世為知道分子時,作為文藝節目的導演和製片人,我依然尊敬着知識分子的“門風優美”,嘗試在現有的生存和工作中,在大衆的狂歡中遠遠地呼應着自己的理想,我努力讓文藝節目有深度、有文化,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種實踐中,我將它尊為“事業”。
  文藝是需要深厚的人文關懷的,而當前的許多電影和歌麯卻是不關乎人性的,甚至於連好的情歌都難得,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東西可以留給下幾代人。我們呼籲更多的有文化積纍的、更多的經過民族文化洗禮和西方文明浸染的知識分子進入演藝界,給我們好的情歌,給我們更多對社會的批判,給我們更多的對現世的觀察。而媒介的價值在於有倡導和反對的能力,因此,作為央視的節目,弘揚一種健康嚮上的價值觀,發揮央視國傢電視臺的影響成為我們的選擇,這樣的做法給了《藝術人生》極大的聲譽。
  首先,在選題上我們推崇有知識分子性的明星。在《藝術人生》中我們最感興趣的嘉賓—也是引起最大反響的嘉賓—經常有着知識分子的背景,羅大佑、陳凱歌、英達、鄭鈞這樣既現世又有悲憫之心的明星特別容易受到觀衆的好評。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傳統和現代對接的烙印。
  其次,在節目內容的取捨上以其是否有利於收導社會嚮善為標準。《藝術人生》弘揚的是明星們“真善美”的一面,祛除藝人習氣和陰暗面。我們希望重建演藝界的表率作用,畢竟,中國社會巨大的變遷帶給人們普遍的信仰遊離,社會需要活動於幕前的公衆人物帶來清新的思想和有力量的作品。《藝術人生》的中心話題基本上圍繞着個人如何面對命運的挑戰,以及個人和家庭、個人和時代的關係。《溫暖2002》和《溫暖2003》是這兩年元旦的特別節目,盤點一年當中演藝界重要的人,沒有從他們的名氣上排名,而是彰顯人性的光輝。例如2003年的“個人主題”《英雄》、“家庭主題”《和你在一起》、“時代主題”《激情燃燒的歲月》三個段落,談理想主義的陳凱歌,談不懼傷痛的張柏芝,談喪親之痛的趙季平成為華彩;2003年節目中邀請張越擔任嘉賓主持,在“老年人《今生無悔》”、“中年人《順流逆流》”、“年輕人《長大成人》”三集中,黃宗英和觀衆謝幕告別、曾志偉談到好友梅豔芳和謝霆鋒的真誠對話都讓人們感受到2003年這個特別一年中世界的溫暖。
  第三, 創作人員始終保持着“誠意”。陳凱歌說過《黃土地》是他的誠意電影,人一生衹有一到兩個誠意作品,那麽,《藝術人生》應該是我們的誠意作品。從事電視文藝的人可能更在意形式或者娛樂性,但是我們想獨闢蹊徑,象臺灣林懷民領導的舞蹈團體“雲門舞集”一樣,在節目中傳達社會的良知,傳播了智慧的思想,不諂媚政治,不諂媚大衆,這就是《藝術人生》的基本綱領。《藝術人生》要求策劃和編導的門檻高,策劃精通文史哲,編導有着對於尋常百姓的悲憫之心,在演藝明星和他們的作品中尋找文化的光輝。所以,我經常比喻《藝術人生》是將藥丸裝在可樂的易拉罐中,時常換換包裝,但是裏面的藥丸是強身健體的。《藝術人生》不是製作新鮮的形式,而是內容為王,所以,《藝術人生》不是短命的娛樂節目,而是社會的“公器”,會始終如一陪伴社會發展。
首頁>> 文學>> 群星荟萃>> 王崢 Wang Zhe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 朱軍 Zhu Ju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