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意鐘鴻 王蒙
有什麽辦法呢,我們這一代人也到了寫回憶錄的年齡了。
鐘鴻的往事令人唏噓。早在半個世紀前,我們就認識她了,她在北京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工作,熱情開朗,美麗聰慧,她和市裏的青年作者都有很好的交往。她也是地下時期參加革命的,我們有着共同的經歷。
她在《北京文藝》(即現在的《北京文學》)上,發表了一首小詩,居然引起了批判,後來在五十年代的那個夏天,叫做不平凡的夏天,劃成了“右派”。
在我也獲得了相同的遭遇以後,見到她,她的第一句話是:“這次,深刻呀。”仍然毫無懷疑,毫無自我保護,仍然像清澈的湖水一樣迎接着惡風濁浪。
後來我們一起在門頭溝區檀柘寺附近的一擔石溝市委造林大隊處勞動。她養豬,我們更多的人是種地。她穿着工作服,一身的豬飼料味道,臉紅撲撲的,大眼睛仍然閃光。
後來她的眼睛也算一項罪名,不知她知不知道,有人斷定長着這樣的眼睛的人一定會有問題。美目倩兮,罪莫大兮。如果她長得像豬八戒的表妹,說不定會得到更多的平安與福氣。這也是一種逆嚮淘汰即劣勝優敗。另外,從政治上精神上修理一個形象好的女性,說不定也是一種弗洛伊德吧,尤其在許多人生活得壓抑的時刻。誰知道呢?
後來我得知,她的家庭生活也解體了,一個女性能遇到的不幸,她都遇到了。
然而,她是堅強的,她沒有倒,她努力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她仍然是文藝人,電視劇,戲麯電視,編刊物,出書,成績蜚然,應可自慰。
環境有時候是嚴酷的,歷史是麯折的,無辜的人有時候受到了太多的試練和折磨,有為的人卻從而變得更加堅強和深沉,洗掉了許多浮躁之氣。我同情她的遭遇,也佩服她的堅強與始終如一的努力。
我還欠着她一個“賬”,就是說,一九七九年我寫《布禮》的時候,就直接使用了也可以說是掠奪了她的小詩,作為《布禮》的主人公的詩作:《鼕小麥之歌》,當時還沒有知識産權觀念,也說明了我對鐘鴻的此作的印象之深與對她的遭遇的不平,我曾經想通過這個“挪用”來提醒人們註意一下鐘鴻的命運。鐘鴻的詩和我的中篇小說在一起。
感謝鐘鴻的寬大,沒有起訴我的侵權,謝謝了。謹用此篇小文來彌補一下我的過失吧,願鐘鴻不老,新作迭出,更願她對祖國的民主法製進步的祝願一天天落實,使後人們生活得更加合理而且快樂。
巾幗紅顔的人生詠嘆
????從維熙
寫下這個標題時,我個人有點猶豫。但是幾經斟酌,覺得使用這個標題為鐘鴻女士的這部自傳性的記實之作的前言,還不失為貼切。之所以這麽說,因為她很早就參加了革命,曾經為新中國的誕生和建設而忘我奮鬥;此外她年輕時是一位秀雅而美麗的姑娘,革命的憧憬與文學夢想同時孕育於懷。她經歷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婚姻的畸形幻滅,勞動改造歲月的酷暑寒鼕,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絶世傷痛......那個年代和那個年代遺留下的所有痛苦,似乎都擠壓在一個女性身上,因而當我讀罷書稿後,深感這是一麯人生詠嘆的悲歌,心靈久久為之失衡。掩捲深思,這麯巾幗紅顔悲歌之源,始自1955年的反鬍風運動又經反右運動,膨脹於瘋狂的文革年代。
我與鐘鴻女士初識於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當時,我作為初涉文壇的一個青年作者,她在市委宣傳部工作,在一些文學會議上,她雖然衹是旁聽或記錄,但出於對黨領導的理性認知,我還是把她當成黨的潛影。可是讓我意料不到的是,在1957年反右開始以後,這位安靜而儒雅的女士,竟然先於王蒙、燕祥、友梅、紹棠和我劃成右派分子。當時,雖然我已惶惶不可終日,但還是為她劃右而感到不解,聽說她發表在《北京文藝》上的一首題為《鼕小麥之歌》的小詩,成為她被戴上右派帽子的佐證之一。那首小詩詩文如下:
野菊花謝了
我們生長起來了
冰雪封蓋着大地
我們孕育着豐收
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不僅今天的讀者會覺得其荒唐,即使是在那個年代,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過濾其詩中的幾行文字,也很難從其詞語裏找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因子來,促成鐘鴻開始了她人生的冰雪炭途。
也算是一種機緣吧,筆者在沒有被送進“大墻”為囚之前,曾有幸與鐘鴻在一起改造過一段時間,雖然時間荏苒,已然流逝過去將近半個世紀,但鐘鴻在那個年代的形影,仍然鮮活如初:那地方是一個大山峽𠔌,名叫“一擔石溝”,她當時幹的活是喂豬,每天從山下挑着豬食,一步步地攀登石崖,把豬食挑送到山上的豬捨。有時也上山割荊,背着一捆捆荊枝,從大山之巔下來。當時,我衹看到她歡快地接受懲罰性的勞動,不解她內心深處的滄桑。
直到今天,她把這部生命自白的書稿,擺到我的書桌上,我纔從其字裏行間得知了她心靈上承載的重軻。她是個蹚過苦水河的女人,燕祥曾這樣總結鐘鴻的經歷,說她是“把女人的一切不幸,都集中於一身的女性。”這真是對鐘鴻一語中的的解析。書中,關於兩次婚姻的不幸描述,已讓我內心酸楚;她兒子的遭遇,更是催人淚下——特別是次子小建一在文革時期,為一本紅寶書而變成跛足、後又過早離開人世的章節,讓我為身為母親的鐘鴻而心靈震顫……
靜夜深思,不禁在內心深處升騰起對鐘鴻的深深的惋惜之情。她出身名門,血液裏流淌着中華武道和東方文采兩種基因:她的生父鐘皿浪,從北伐戰爭直到革命戰爭,可謂披荊斬棘的一代浴血帥纔,是中國共産黨早期的黨員之一;她的母親是唐代的詩相賀知章的後代,當屬於名門閨秀;加上她的繼父黎錦熙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在長沙任教時曾當過毛澤東的老師,無論從遺傳學的“硬件”,還是她自身的資質上講,都能成為中華一代天驕。但是歷經幾十年的蹉跎歲月之後,雲霄大鵬與塵世哀雁的強烈反差,讓人唏噓感嘆之餘,深感到世道之有失公允。
筆者非歷史學家,衹是一個文弱書生。深感綿軟的筆鋒,無力解析歷史的冷面和怪誕。但筆者知道鐘鴻個人痛苦的心靈史,絶不屬於她個人,而隸屬於我們剛剛走過的時代。始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政治臺風不停地颳,大樹低頭,小樹折腰,上至開國元勳下至黎民百姓,皮肉裏都留下了時代強臺風肆虐的烙痕。不是嗎?好在她憑着生命的毅力和人生的理想,她闖過了“臺風”季節,堅強地活下來,而且為社會作出貢獻。筆者希望鐘鴻女士更加珍惜人生的黃昏斜陽,讓多采的半支蓮在晚霞中瀟灑搖曳。序文忌長,就此住筆。
半支蓮
(別名太陽花、鬆針牡丹、死不了、馬齒筧)
生長於苦難的土壤,
歷經多少世態炎涼。
能否綻放七彩的花朵?
能否尋到美麗的霞光?
有什麽辦法呢,我們這一代人也到了寫回憶錄的年齡了。
鐘鴻的往事令人唏噓。早在半個世紀前,我們就認識她了,她在北京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工作,熱情開朗,美麗聰慧,她和市裏的青年作者都有很好的交往。她也是地下時期參加革命的,我們有着共同的經歷。
她在《北京文藝》(即現在的《北京文學》)上,發表了一首小詩,居然引起了批判,後來在五十年代的那個夏天,叫做不平凡的夏天,劃成了“右派”。
在我也獲得了相同的遭遇以後,見到她,她的第一句話是:“這次,深刻呀。”仍然毫無懷疑,毫無自我保護,仍然像清澈的湖水一樣迎接着惡風濁浪。
後來我們一起在門頭溝區檀柘寺附近的一擔石溝市委造林大隊處勞動。她養豬,我們更多的人是種地。她穿着工作服,一身的豬飼料味道,臉紅撲撲的,大眼睛仍然閃光。
後來她的眼睛也算一項罪名,不知她知不知道,有人斷定長着這樣的眼睛的人一定會有問題。美目倩兮,罪莫大兮。如果她長得像豬八戒的表妹,說不定會得到更多的平安與福氣。這也是一種逆嚮淘汰即劣勝優敗。另外,從政治上精神上修理一個形象好的女性,說不定也是一種弗洛伊德吧,尤其在許多人生活得壓抑的時刻。誰知道呢?
後來我得知,她的家庭生活也解體了,一個女性能遇到的不幸,她都遇到了。
然而,她是堅強的,她沒有倒,她努力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她仍然是文藝人,電視劇,戲麯電視,編刊物,出書,成績蜚然,應可自慰。
環境有時候是嚴酷的,歷史是麯折的,無辜的人有時候受到了太多的試練和折磨,有為的人卻從而變得更加堅強和深沉,洗掉了許多浮躁之氣。我同情她的遭遇,也佩服她的堅強與始終如一的努力。
我還欠着她一個“賬”,就是說,一九七九年我寫《布禮》的時候,就直接使用了也可以說是掠奪了她的小詩,作為《布禮》的主人公的詩作:《鼕小麥之歌》,當時還沒有知識産權觀念,也說明了我對鐘鴻的此作的印象之深與對她的遭遇的不平,我曾經想通過這個“挪用”來提醒人們註意一下鐘鴻的命運。鐘鴻的詩和我的中篇小說在一起。
感謝鐘鴻的寬大,沒有起訴我的侵權,謝謝了。謹用此篇小文來彌補一下我的過失吧,願鐘鴻不老,新作迭出,更願她對祖國的民主法製進步的祝願一天天落實,使後人們生活得更加合理而且快樂。
巾幗紅顔的人生詠嘆
????從維熙
寫下這個標題時,我個人有點猶豫。但是幾經斟酌,覺得使用這個標題為鐘鴻女士的這部自傳性的記實之作的前言,還不失為貼切。之所以這麽說,因為她很早就參加了革命,曾經為新中國的誕生和建設而忘我奮鬥;此外她年輕時是一位秀雅而美麗的姑娘,革命的憧憬與文學夢想同時孕育於懷。她經歷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婚姻的畸形幻滅,勞動改造歲月的酷暑寒鼕,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絶世傷痛......那個年代和那個年代遺留下的所有痛苦,似乎都擠壓在一個女性身上,因而當我讀罷書稿後,深感這是一麯人生詠嘆的悲歌,心靈久久為之失衡。掩捲深思,這麯巾幗紅顔悲歌之源,始自1955年的反鬍風運動又經反右運動,膨脹於瘋狂的文革年代。
我與鐘鴻女士初識於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當時,我作為初涉文壇的一個青年作者,她在市委宣傳部工作,在一些文學會議上,她雖然衹是旁聽或記錄,但出於對黨領導的理性認知,我還是把她當成黨的潛影。可是讓我意料不到的是,在1957年反右開始以後,這位安靜而儒雅的女士,竟然先於王蒙、燕祥、友梅、紹棠和我劃成右派分子。當時,雖然我已惶惶不可終日,但還是為她劃右而感到不解,聽說她發表在《北京文藝》上的一首題為《鼕小麥之歌》的小詩,成為她被戴上右派帽子的佐證之一。那首小詩詩文如下:
野菊花謝了
我們生長起來了
冰雪封蓋着大地
我們孕育着豐收
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不僅今天的讀者會覺得其荒唐,即使是在那個年代,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過濾其詩中的幾行文字,也很難從其詞語裏找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因子來,促成鐘鴻開始了她人生的冰雪炭途。
也算是一種機緣吧,筆者在沒有被送進“大墻”為囚之前,曾有幸與鐘鴻在一起改造過一段時間,雖然時間荏苒,已然流逝過去將近半個世紀,但鐘鴻在那個年代的形影,仍然鮮活如初:那地方是一個大山峽𠔌,名叫“一擔石溝”,她當時幹的活是喂豬,每天從山下挑着豬食,一步步地攀登石崖,把豬食挑送到山上的豬捨。有時也上山割荊,背着一捆捆荊枝,從大山之巔下來。當時,我衹看到她歡快地接受懲罰性的勞動,不解她內心深處的滄桑。
直到今天,她把這部生命自白的書稿,擺到我的書桌上,我纔從其字裏行間得知了她心靈上承載的重軻。她是個蹚過苦水河的女人,燕祥曾這樣總結鐘鴻的經歷,說她是“把女人的一切不幸,都集中於一身的女性。”這真是對鐘鴻一語中的的解析。書中,關於兩次婚姻的不幸描述,已讓我內心酸楚;她兒子的遭遇,更是催人淚下——特別是次子小建一在文革時期,為一本紅寶書而變成跛足、後又過早離開人世的章節,讓我為身為母親的鐘鴻而心靈震顫……
靜夜深思,不禁在內心深處升騰起對鐘鴻的深深的惋惜之情。她出身名門,血液裏流淌着中華武道和東方文采兩種基因:她的生父鐘皿浪,從北伐戰爭直到革命戰爭,可謂披荊斬棘的一代浴血帥纔,是中國共産黨早期的黨員之一;她的母親是唐代的詩相賀知章的後代,當屬於名門閨秀;加上她的繼父黎錦熙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在長沙任教時曾當過毛澤東的老師,無論從遺傳學的“硬件”,還是她自身的資質上講,都能成為中華一代天驕。但是歷經幾十年的蹉跎歲月之後,雲霄大鵬與塵世哀雁的強烈反差,讓人唏噓感嘆之餘,深感到世道之有失公允。
筆者非歷史學家,衹是一個文弱書生。深感綿軟的筆鋒,無力解析歷史的冷面和怪誕。但筆者知道鐘鴻個人痛苦的心靈史,絶不屬於她個人,而隸屬於我們剛剛走過的時代。始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政治臺風不停地颳,大樹低頭,小樹折腰,上至開國元勳下至黎民百姓,皮肉裏都留下了時代強臺風肆虐的烙痕。不是嗎?好在她憑着生命的毅力和人生的理想,她闖過了“臺風”季節,堅強地活下來,而且為社會作出貢獻。筆者希望鐘鴻女士更加珍惜人生的黃昏斜陽,讓多采的半支蓮在晚霞中瀟灑搖曳。序文忌長,就此住筆。
半支蓮
(別名太陽花、鬆針牡丹、死不了、馬齒筧)
生長於苦難的土壤,
歷經多少世態炎涼。
能否綻放七彩的花朵?
能否尋到美麗的霞光?
第一章 混 沌 入 世
一、 死後生
如果說我像一朵 “半支蓮”花,一朵“死不了”花,那是從我不平凡的出生開始。
母親常說起關於我出生的故事:
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 “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全東北,就在這災難發生不久,1931年11月7日我誕生了。
南京,頭道高井八號的小門前,一位30歲左右,着灰色舊西裝的男子,吃力地抱着一個昏迷不醒的年輕孕婦,叫住一輛路過的人力車: “快!快!快上醫院。”
那時南京城裏石板路多,跑起來比較吃力,雖然入鼕,車夫跑過幾條街,就不斷擦汗了。車上的男子名叫鐘健魂,他眉頭緊皺,神情焦灼。約摸半個小時。人力車夫在一傢不大的婦産醫院門口停了下來,鐘健魂匆匆付了車錢,好心的車夫幫他把孕婦擡進了急診室。
急診室的一位年輕男大夫問:“怎麽?要生産了?”鐘健魂回答:“不!不!”“要小産?”“噢,噢,不是!不是!”“哪到底怎麽回事?”鐘健魂說:“可能,可能是吃了安眠藥。”年輕大夫瞟了他一眼,說:“我們這裏就管接生。”鐘健魂說:“求求您救救她吧!”一直背着身整理藥櫃的上了年紀的女大夫轉過身來說:“看樣子也快臨産了,給她檢查一下吧!” 青年大夫順手寫了個單子交給鐘健魂說:“去收費處辦手續!”鐘健魂一看寫着大洋20元,先是一愣神,接着從衣襟裏掏出一塊懷錶遞嚮大夫說:“我沒帶那麽多錢,把這塊表押下可以嗎?”青年大夫一看是塊歐米伽懷錶,也就不說甚麽,接了過來。
這塊歐米伽懷錶是鐘健魂在黃埔軍校第三期當軍事教官時,為了保證時間的準確性而購買的,如今往事何處去尋?唯有此表緊貼胸膛,滴滴嗒嗒的聲音隨着他的心髒跳動,使他時刻忘不了那如火如荼的日子:參加“護法”、“東徵”、“沙基慘案”……尤其是1926年7月9日在廣州東校場舉行的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誓大會。隨後是北伐進軍、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
革命、前進、勝利……直到秋收起義,軍隊被打散,到處找不到黨。
被捕、逃亡、流浪……職業不穩定,白色恐怖下沒有人信任他,心情煩躁……緊貼胸前的歐米伽仍然不停的跳動,為什麽不告訴我:何時能重回黨的懷抱?何時重振雄風?
但此刻他衹有一個念頭,“必須救活衡衡!”衹好拿出了心愛的歐米伽懷錶暫作抵押。
經過兩小時的洗腸胃搶救,孕婦:“哎!”了一聲,醒過來了。鐘健魂如釋重負地舒了口氣說:“好了,好了,謝謝大夫,謝謝大夫!”接着用溫厚的手掌撫摩着孕婦那張鴨蛋型的臉,那臉上的一雙微微嚮上翹的杏眼慢慢地睜開了,那天藍色的眼波中洋溢着藴蓄了好久的淚水刷刷地流了下來。那位女大夫說:“小兩口吵架,嚷兩句也就行啦,何必走極端!何況還懷有孩子,算了,回傢好好過日子去吧!”
一、 死後生
如果說我像一朵 “半支蓮”花,一朵“死不了”花,那是從我不平凡的出生開始。
母親常說起關於我出生的故事:
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 “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全東北,就在這災難發生不久,1931年11月7日我誕生了。
南京,頭道高井八號的小門前,一位30歲左右,着灰色舊西裝的男子,吃力地抱着一個昏迷不醒的年輕孕婦,叫住一輛路過的人力車: “快!快!快上醫院。”
那時南京城裏石板路多,跑起來比較吃力,雖然入鼕,車夫跑過幾條街,就不斷擦汗了。車上的男子名叫鐘健魂,他眉頭緊皺,神情焦灼。約摸半個小時。人力車夫在一傢不大的婦産醫院門口停了下來,鐘健魂匆匆付了車錢,好心的車夫幫他把孕婦擡進了急診室。
急診室的一位年輕男大夫問:“怎麽?要生産了?”鐘健魂回答:“不!不!”“要小産?”“噢,噢,不是!不是!”“哪到底怎麽回事?”鐘健魂說:“可能,可能是吃了安眠藥。”年輕大夫瞟了他一眼,說:“我們這裏就管接生。”鐘健魂說:“求求您救救她吧!”一直背着身整理藥櫃的上了年紀的女大夫轉過身來說:“看樣子也快臨産了,給她檢查一下吧!” 青年大夫順手寫了個單子交給鐘健魂說:“去收費處辦手續!”鐘健魂一看寫着大洋20元,先是一愣神,接着從衣襟裏掏出一塊懷錶遞嚮大夫說:“我沒帶那麽多錢,把這塊表押下可以嗎?”青年大夫一看是塊歐米伽懷錶,也就不說甚麽,接了過來。
這塊歐米伽懷錶是鐘健魂在黃埔軍校第三期當軍事教官時,為了保證時間的準確性而購買的,如今往事何處去尋?唯有此表緊貼胸膛,滴滴嗒嗒的聲音隨着他的心髒跳動,使他時刻忘不了那如火如荼的日子:參加“護法”、“東徵”、“沙基慘案”……尤其是1926年7月9日在廣州東校場舉行的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誓大會。隨後是北伐進軍、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
革命、前進、勝利……直到秋收起義,軍隊被打散,到處找不到黨。
被捕、逃亡、流浪……職業不穩定,白色恐怖下沒有人信任他,心情煩躁……緊貼胸前的歐米伽仍然不停的跳動,為什麽不告訴我:何時能重回黨的懷抱?何時重振雄風?
但此刻他衹有一個念頭,“必須救活衡衡!”衹好拿出了心愛的歐米伽懷錶暫作抵押。
經過兩小時的洗腸胃搶救,孕婦:“哎!”了一聲,醒過來了。鐘健魂如釋重負地舒了口氣說:“好了,好了,謝謝大夫,謝謝大夫!”接着用溫厚的手掌撫摩着孕婦那張鴨蛋型的臉,那臉上的一雙微微嚮上翹的杏眼慢慢地睜開了,那天藍色的眼波中洋溢着藴蓄了好久的淚水刷刷地流了下來。那位女大夫說:“小兩口吵架,嚷兩句也就行啦,何必走極端!何況還懷有孩子,算了,回傢好好過日子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