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我是在一个春天跌进"聊斋梦"的。沿着蒲松龄绘制的梦之图,在他的梦王国里尽情游玩。但这个王国宛如迷宫,跌进去,把自己也迷失了。或者我们本身就是梦幻所用的材料?
1640年,暮春初夏。
一切从那个时刻开始。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阳历6月5日。芒种。
这一天花神退位,民间有摆设礼物祭饯花神的习俗,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春天完全结束。
农历四月十六一个有月亮的夜晚,鲁中一隅,一个名为蒲家庄的村子,一个平常的夜,平常的人家。不过晚上八、九点吧,多数人家都睡了。夜将深去,晨晓将连接而至,日复一日,一个圆环或是一条无始无终的路。
郊外的原野,青黑的天穹笼盖下寂寂无声,一个病瘦的僧人从远远的地平线渐行渐近。他的僧衣褴褛,面容疲惫,似乎走了很远的路。他穿越大地,穿过田埂,走进蒲家庄,推开了一个乡间士绅蒲槃的家门。
男主人在室外椅榻上朦胧欲睡,卧房里是他即将临盆的妻子。半睡半醒间他看见那个清癯的僧人,带着一路采集的梦幻--僧人唯一的行李,进入了自己的家门。僧人转身时,他清楚得看见僧人袒露的胸前贴着一记铜钱大的膏药。梦在这时突然中断,卧室中传出一声婴儿落地的哭声。而在那婴儿的胸前,骇然有一铜钱般的青记。
这或许只是又一个梦的开始。
第一章 天地一书生
梦境一:蒲家庄的柳与泉
人物:蒲松龄
地点:淄川--蒲家庄
底色:柳色青青
有个叫蒲家庄的地方,位居淄博盆地中部的淄川城东。蒲家庄至今还保留着一些黑瓦青砖的古老民居,一条青石铺的街道蜿蜒而下,两侧皆是卖旧书瓷器琉璃的小店,随处可见各种小狐狸的饰品,店前一老店主摇着蒲扇,悠然道:"我们这里是狐狸之乡哪。"
狐狸之乡?听的人不禁讶异。只因这里栖息着一个特别擅长造梦与捕梦的男人,狐是他世界里的主角。也足见后人以他为傲。
这个狐乡多柳树,抬眼就见杨柳飘拂,还有一眼非常有名的泉。据县志记载,这泉旁原本有巨柳百株,故名"柳泉"。"柳泉"也因那个捕梦的男人声名远播。
●柳
当地的人们似乎很喜欢栽种柳树,大概与它极易生长有关,无心插柳柳就成阴,房前道旁、池塘沟畔随处可见,盛夏它还有一片片清阴,嘹亮的蝉鸣。
柳总是春天不可缺少的意象,漏泄春光的通常都是柳条,所谓傍花随柳,柳暖花春,沾衣欲湿的是杏花雨,吹面不寒的谓杨柳风。
北方的早春多数花草还难觅踪迹,只有杨柳染一身轻黄,拂地摇风,最有一番意态。"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而柳丝、柳阴、柳絮,也都是构成柳的文化意象的组成部分,"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城无处不飞花"它们通常以朦胧如烟的形象,自在飞花的体态出现。而且李渔还说:"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蒲家庄的这些碧烟垂柳正合乎这样的意境。
蒲家庄的那位蒲书生眼中,柳是充满诗意的女性,是春天般明媚的姑娘,他笔下的女子要么是"细柳生姿",要么就是"弱态生娇",更有一个见识远在男人之上的聪慧女子,偏取名为"细柳",说人们"或以其腰嫖袅可爱,戏呼之'细柳'"。
在淄川所处的鲁中地区,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有民谚:清明不插柳,生来变黄狗。于是柳又与家园的记忆联系起来,"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杨柳飘拂的地方,正是旧家所在了。
●泉
没有水,色就无法丰盈,柳边是要有水才相宜的。而柳非刚猛的植物,宁静的溪流正好--一溪的烟柳,万缕的垂丝,好到恰如其分。况且在这里还是泉水溢成的溪流,真算得绝配。
近四百年前,这里的泉水漫溢成溪,曾有一青衫书生,从那个时空的泉边遥遥而过,低垂的柳枝拂过他的衣角。
我是在一个春天跌进"聊斋梦"的。沿着蒲松龄绘制的梦之图,在他的梦王国里尽情游玩。但这个王国宛如迷宫,跌进去,把自己也迷失了。或者我们本身就是梦幻所用的材料?
1640年,暮春初夏。
一切从那个时刻开始。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阳历6月5日。芒种。
这一天花神退位,民间有摆设礼物祭饯花神的习俗,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春天完全结束。
农历四月十六一个有月亮的夜晚,鲁中一隅,一个名为蒲家庄的村子,一个平常的夜,平常的人家。不过晚上八、九点吧,多数人家都睡了。夜将深去,晨晓将连接而至,日复一日,一个圆环或是一条无始无终的路。
郊外的原野,青黑的天穹笼盖下寂寂无声,一个病瘦的僧人从远远的地平线渐行渐近。他的僧衣褴褛,面容疲惫,似乎走了很远的路。他穿越大地,穿过田埂,走进蒲家庄,推开了一个乡间士绅蒲槃的家门。
男主人在室外椅榻上朦胧欲睡,卧房里是他即将临盆的妻子。半睡半醒间他看见那个清癯的僧人,带着一路采集的梦幻--僧人唯一的行李,进入了自己的家门。僧人转身时,他清楚得看见僧人袒露的胸前贴着一记铜钱大的膏药。梦在这时突然中断,卧室中传出一声婴儿落地的哭声。而在那婴儿的胸前,骇然有一铜钱般的青记。
这或许只是又一个梦的开始。
第一章 天地一书生
梦境一:蒲家庄的柳与泉
人物:蒲松龄
地点:淄川--蒲家庄
底色:柳色青青
有个叫蒲家庄的地方,位居淄博盆地中部的淄川城东。蒲家庄至今还保留着一些黑瓦青砖的古老民居,一条青石铺的街道蜿蜒而下,两侧皆是卖旧书瓷器琉璃的小店,随处可见各种小狐狸的饰品,店前一老店主摇着蒲扇,悠然道:"我们这里是狐狸之乡哪。"
狐狸之乡?听的人不禁讶异。只因这里栖息着一个特别擅长造梦与捕梦的男人,狐是他世界里的主角。也足见后人以他为傲。
这个狐乡多柳树,抬眼就见杨柳飘拂,还有一眼非常有名的泉。据县志记载,这泉旁原本有巨柳百株,故名"柳泉"。"柳泉"也因那个捕梦的男人声名远播。
●柳
当地的人们似乎很喜欢栽种柳树,大概与它极易生长有关,无心插柳柳就成阴,房前道旁、池塘沟畔随处可见,盛夏它还有一片片清阴,嘹亮的蝉鸣。
柳总是春天不可缺少的意象,漏泄春光的通常都是柳条,所谓傍花随柳,柳暖花春,沾衣欲湿的是杏花雨,吹面不寒的谓杨柳风。
北方的早春多数花草还难觅踪迹,只有杨柳染一身轻黄,拂地摇风,最有一番意态。"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而柳丝、柳阴、柳絮,也都是构成柳的文化意象的组成部分,"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城无处不飞花"它们通常以朦胧如烟的形象,自在飞花的体态出现。而且李渔还说:"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蒲家庄的这些碧烟垂柳正合乎这样的意境。
蒲家庄的那位蒲书生眼中,柳是充满诗意的女性,是春天般明媚的姑娘,他笔下的女子要么是"细柳生姿",要么就是"弱态生娇",更有一个见识远在男人之上的聪慧女子,偏取名为"细柳",说人们"或以其腰嫖袅可爱,戏呼之'细柳'"。
在淄川所处的鲁中地区,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有民谚:清明不插柳,生来变黄狗。于是柳又与家园的记忆联系起来,"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杨柳飘拂的地方,正是旧家所在了。
●泉
没有水,色就无法丰盈,柳边是要有水才相宜的。而柳非刚猛的植物,宁静的溪流正好--一溪的烟柳,万缕的垂丝,好到恰如其分。况且在这里还是泉水溢成的溪流,真算得绝配。
近四百年前,这里的泉水漫溢成溪,曾有一青衫书生,从那个时空的泉边遥遥而过,低垂的柳枝拂过他的衣角。
这个后来以"柳泉"为号的书生曾描述这泉:"淄东七里许有柳泉,邑乘载之,志胜也。水清以冽,味甘以芳,酿增酒旨,沦增茗香。"
明时的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品论何为佳泉,说"泉非石出者必不佳",柳泉正是丈许深,水满自溢,从石中穿过汩汩而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柳泉恰是清澈凛冽。"泉惟甘香,故亦能养人。然甘易而香难,未有香而不甘者也。"这柳泉不仅味道甘美,且"味甘以芳",那么,它该是极为养人的了。养身体,更养性灵吧。
据说,出灵异之才的地方会有佳泉,生在此处的那个聊斋先生,莫不是与此有关?泉与茶又是一对密友,历来品茶的人都知道若得不到好水,再好的茶也不能称作佳茗,清泉烹茶才最好不过。有关那个柳泉之畔的蒲书生传闻之一,就是他曾在柳阴之下,泉水之边摆设茶摊,请路人喝茶讲故事,尽管只是个传说,但真在那摆个茶摊听故事,也真是有情趣了。
泉同上述柳一样,同是在古代文人那里由自然转为文化意象。它通常与隐逸、禅境联系在一起,"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柳泉却是处在世俗乡间,萦村绕郭,依柳傍槐,供着乡民烹茶煮饭。这里有的是俚语小调、人间百态。有人从这里出发寻找另一种生活,有人老大回家重返它的身边。这样的泉少了孤高落寞,多了份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蒲松龄日后的创作正如此泉,再神妙高远,也始终带有鲜活的气息。
清泠泠的泉水日夜不息,蒲家庄的这眼泉水,是与蕴涵着"春天的讯息、轻盈飘逸"等情感意味的柳结合在一起的。杨柳依依,柳林间刮过的是从诗经中延续而来的盈盈诗意,泉又是世俗人间的泉,质朴而清明。丁冬泠泠的泉水充满着清澈圆亮的音韵之美,那诗意正是飘拂在这灵动、自由、素朴的韵律之上。
"水本曰源,源曰泉。"自号"柳泉"的蒲书生,便是从这里出发,构筑了一个纷繁奇异的梦幻王国。
柳的轻盈与泉的自由,绘成这个书生苍凉一生中抹不去的色调。在他多年的孤馆生涯中,柳与泉的意象便是交织而成的诗意与情怀,是他今生梦途的起点。无论在哪个阶段,无论这个梦的底色为何,都飘动着柳的诗意与泉的韵律。
梦境二:一个书生在成长
人物:蒲松龄
地点:淄川、青州、济南
底色:年轻的面容
●成为一名书生
清初顺治年间,蒲家庄有一个少年书生。
一名合格的传统书生,通常是由"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开始,所谓"童蒙养正",以修养行为品德为先,剔除妄念、杂念,将言行身心归拢到"正"的范畴。把做人的道理,古代的先贤的风骨,连同天文地理,宇宙万物都浸入血脉。蒙学之后的四书五经则是官定的课本,都是至圣至贤之书,怪异的、反叛的、神神鬼鬼的则被排除,这些事会让人产生迷惑,误入歧途。
蒲家庄的小蒲书生也是按照这条路走来。
他由父亲亲自教授,出五经、入孔孟,为将来的科举做准备。一个没什么背景的平民子弟,经过严格的身心修炼,不走科举之路似乎别无选择。况且他还背负着家族的夙愿,曾祖、祖父都是颇有文声,却只一"痒生"、一默默无闻,父亲蒲槃也是屡屡败北。
在全家殷切的目光中,背负着光耀门楣的责任,蒲松龄在读书的路上成长,科举仕途也成为他一生永不言弃的目标。
读书是多数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读书能带来太多实际利益,既有生活的保障又能实现社会价值。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存在于社会的角角落落,组成一个庞大的充满悲剧色彩的群体。对于贫家的书生来说,走上这条路,注定经受磨难。因为事实上"上升"对于他们来说实非易事,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基本的谋生难题,多数读书人除了读书,缺少担当生活重担的能力。陆游曾说"温饱从来与道违,书生只合卧牛衣。可怜秀才最误计,一生衣食囊中书。"
明时的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品论何为佳泉,说"泉非石出者必不佳",柳泉正是丈许深,水满自溢,从石中穿过汩汩而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柳泉恰是清澈凛冽。"泉惟甘香,故亦能养人。然甘易而香难,未有香而不甘者也。"这柳泉不仅味道甘美,且"味甘以芳",那么,它该是极为养人的了。养身体,更养性灵吧。
据说,出灵异之才的地方会有佳泉,生在此处的那个聊斋先生,莫不是与此有关?泉与茶又是一对密友,历来品茶的人都知道若得不到好水,再好的茶也不能称作佳茗,清泉烹茶才最好不过。有关那个柳泉之畔的蒲书生传闻之一,就是他曾在柳阴之下,泉水之边摆设茶摊,请路人喝茶讲故事,尽管只是个传说,但真在那摆个茶摊听故事,也真是有情趣了。
泉同上述柳一样,同是在古代文人那里由自然转为文化意象。它通常与隐逸、禅境联系在一起,"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柳泉却是处在世俗乡间,萦村绕郭,依柳傍槐,供着乡民烹茶煮饭。这里有的是俚语小调、人间百态。有人从这里出发寻找另一种生活,有人老大回家重返它的身边。这样的泉少了孤高落寞,多了份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蒲松龄日后的创作正如此泉,再神妙高远,也始终带有鲜活的气息。
清泠泠的泉水日夜不息,蒲家庄的这眼泉水,是与蕴涵着"春天的讯息、轻盈飘逸"等情感意味的柳结合在一起的。杨柳依依,柳林间刮过的是从诗经中延续而来的盈盈诗意,泉又是世俗人间的泉,质朴而清明。丁冬泠泠的泉水充满着清澈圆亮的音韵之美,那诗意正是飘拂在这灵动、自由、素朴的韵律之上。
"水本曰源,源曰泉。"自号"柳泉"的蒲书生,便是从这里出发,构筑了一个纷繁奇异的梦幻王国。
柳的轻盈与泉的自由,绘成这个书生苍凉一生中抹不去的色调。在他多年的孤馆生涯中,柳与泉的意象便是交织而成的诗意与情怀,是他今生梦途的起点。无论在哪个阶段,无论这个梦的底色为何,都飘动着柳的诗意与泉的韵律。
梦境二:一个书生在成长
人物:蒲松龄
地点:淄川、青州、济南
底色:年轻的面容
●成为一名书生
清初顺治年间,蒲家庄有一个少年书生。
一名合格的传统书生,通常是由"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开始,所谓"童蒙养正",以修养行为品德为先,剔除妄念、杂念,将言行身心归拢到"正"的范畴。把做人的道理,古代的先贤的风骨,连同天文地理,宇宙万物都浸入血脉。蒙学之后的四书五经则是官定的课本,都是至圣至贤之书,怪异的、反叛的、神神鬼鬼的则被排除,这些事会让人产生迷惑,误入歧途。
蒲家庄的小蒲书生也是按照这条路走来。
他由父亲亲自教授,出五经、入孔孟,为将来的科举做准备。一个没什么背景的平民子弟,经过严格的身心修炼,不走科举之路似乎别无选择。况且他还背负着家族的夙愿,曾祖、祖父都是颇有文声,却只一"痒生"、一默默无闻,父亲蒲槃也是屡屡败北。
在全家殷切的目光中,背负着光耀门楣的责任,蒲松龄在读书的路上成长,科举仕途也成为他一生永不言弃的目标。
读书是多数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读书能带来太多实际利益,既有生活的保障又能实现社会价值。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存在于社会的角角落落,组成一个庞大的充满悲剧色彩的群体。对于贫家的书生来说,走上这条路,注定经受磨难。因为事实上"上升"对于他们来说实非易事,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基本的谋生难题,多数读书人除了读书,缺少担当生活重担的能力。陆游曾说"温饱从来与道违,书生只合卧牛衣。可怜秀才最误计,一生衣食囊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