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作家评传>> 桑邑 Sang Y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跟隨蒲鬆齡去夢遊
  農歷四月十六一個有月亮的夜晚,魯中一隅,一個名為蒲傢莊的村子,一個平常的夜,平常的人傢。不過晚上八、九點吧,多數人傢都睡了。夜將深去,晨曉將連接而至,日復一日,一個圓環或是一條無始無終的路。郊外的原野,青黑的天穹籠蓋下寂寂無聲,一個病瘦的僧人從遠遠的地平綫漸行漸近。他的僧衣襤褸,面容疲憊,似乎走了很遠的路。他穿越大地,穿過田埂,走進蒲傢莊,推開了一個鄉間士紳蒲槃的傢門。
第1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1)
  緣起:
  我是在一個春天跌進"聊齋夢"的。沿着蒲鬆齡繪製的夢之圖,在他的夢王國裏盡情遊玩。但這個王國宛如迷宮,跌進去,把自己也迷失了。或者我們本身就是夢幻所用的材料?
  1640年,暮春初夏。
  一切從那個時刻開始。
  明崇禎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陽歷6月5日。芒種。
  這一天花神退位,民間有擺設禮物祭餞花神的習俗,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春天完全結束。
  農歷四月十六一個有月亮的夜晚,魯中一隅,一個名為蒲傢莊的村子,一個平常的夜,平常的人傢。不過晚上八、九點吧,多數人傢都睡了。夜將深去,晨曉將連接而至,日復一日,一個圓環或是一條無始無終的路。
  郊外的原野,青黑的天穹籠蓋下寂寂無聲,一個病瘦的僧人從遠遠的地平綫漸行漸近。他的僧衣襤褸,面容疲憊,似乎走了很遠的路。他穿越大地,穿過田埂,走進蒲傢莊,推開了一個鄉間士紳蒲槃的傢門。
  男主人在室外椅榻上朦朧欲睡,臥房裏是他即將臨盆的妻子。半睡半醒間他看見那個清癯的僧人,帶着一路採集的夢幻--僧人唯一的行李,進入了自己的傢門。僧人轉身時,他清楚得看見僧人襢露的胸前貼着一記銅錢大的膏藥。夢在這時突然中斷,臥室中傳出一聲嬰兒落地的哭聲。而在那嬰兒的胸前,駭然有一銅錢般的青記。
  這或許衹是又一個夢的開始。
  第一章 天地一書生
  夢境一:蒲傢莊的柳與泉
  人物:蒲鬆齡
  地點:淄川--蒲傢莊
  底色:柳色青青
  有個叫蒲傢莊的地方,位居淄博盆地中部的淄川城東。蒲傢莊至今還保留着一些黑瓦青磚的古老民居,一條青石鋪的街道蜿蜒而下,兩側皆是賣舊書瓷器琉璃的小店,隨處可見各種小狐狸的飾品,店前一老店主搖着蒲扇,悠然道:"我們這裏是狐狸之鄉哪。"
  狐狸之鄉?聽的人不禁訝異。衹因這裏棲息着一個特別擅長造夢與捕夢的男人,狐是他世界裏的主角。也足見後人以他為傲。
  這個狐鄉多柳樹,擡眼就見楊柳飄拂,還有一眼非常有名的泉。據縣志記載,這泉旁原本有巨柳百株,故名"柳泉"。"柳泉"也因那個捕夢的男人聲名遠播。
  ●柳
  當地的人們似乎很喜歡栽種柳樹,大概與它極易生長有關,無心插柳柳就成陰,房前道旁、池塘溝畔隨處可見,盛夏它還有一片片清陰,嘹亮的蟬鳴。
  柳總是春天不可缺少的意象,漏泄春光的通常都是柳條,所謂傍花隨柳,柳暖花春,沾衣欲濕的是杏花雨,吹面不寒的謂楊柳風。
  北方的早春多數花草還難覓蹤跡,衹有楊柳染一身輕黃,拂地搖風,最有一番意態。"柳條恆拂岸,花氣盡薫舟"。而柳絲、柳陰、柳絮,也都是構成柳的文化意象的組成部分,"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拂堤楊柳醉春煙""春城無處不飛花"它們通常以朦朧如煙的形象,自在飛花的體態出現。而且李漁還說:"柳貴乎垂,不垂則無柳;柳貴乎長,不長則無婀娜之致。"蒲傢莊的這些碧煙垂柳正合乎這樣的意境。
  蒲傢莊的那位蒲書生眼中,柳是充滿詩意的女性,是春天般明媚的姑娘,他筆下的女子要麽是"細柳生姿",要麽就是"弱態生嬌",更有一個見識遠在男人之上的聰慧女子,偏取名為"細柳",說人們"或以其腰嫖裊可愛,戲呼之'細柳'"。
  在淄川所處的魯中地區,清明時節,傢傢戶戶都要插柳,有民諺:清明不插柳,生來變黃狗。於是柳又與傢園的記憶聯繫起來,"柳黃未吐葉,水緑半含苔,春色邊城動,客思故鄉來。"楊柳飄拂的地方,正是舊傢所在了。
  ●泉
  沒有水,色就無法豐盈,柳邊是要有水纔相宜的。而柳非剛猛的植物,寧靜的溪流正好--一溪的煙柳,萬縷的垂絲,好到恰如其分。況且在這裏還是泉水溢成的溪流,真算得絶配。
  近四百年前,這裏的泉水漫溢成溪,曾有一青衫書生,從那個時空的泉邊遙遙而過,低垂的柳枝拂過他的衣角。
第2節:跟隨蒲鬆齡去夢遊(2)
  這個後來以"柳泉"為號的書生曾描述這泉:"淄東七裏許有柳泉,邑乘載之,志勝也。水清以冽,味甘以芳,釀增酒旨,淪增茗香。"
  明時的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品論何為佳泉,說"泉非石出者必不佳",柳泉正是丈許深,水滿自溢,從石中穿過汩汩而出。"泉不難於清,而難於寒。"柳泉恰是清澈凜冽。"泉惟甘香,故亦能養人。然甘易而香難,未有香而不甘者也。"這柳泉不僅味道甘美,且"味甘以芳",那麽,它該是極為養人的了。養身體,更養性靈吧。
  據說,出靈異之才的地方會有佳泉,生在此處的那個聊齋先生,莫不是與此有關?泉與茶又是一對密友,歷來品茶的人都知道若得不到好水,再好的茶也不能稱作佳茗,清泉烹茶纔最好不過。有關那個柳泉之畔的蒲書生傳聞之一,就是他曾在柳陰之下,泉水之邊擺設茶攤,請路人喝茶講故事,儘管衹是個傳說,但真在那擺個茶攤聽故事,也真是有情趣了。
  泉同上述柳一樣,同是在古代文人那裏由自然轉為文化意象。它通常與隱逸、禪境聯繫在一起,"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
  柳泉卻是處在世俗鄉間,縈村繞郭,依柳傍槐,供着鄉民烹茶煮飯。這裏有的是俚語小調、人間百態。有人從這裏出發尋找另一種生活,有人老大回傢重返它的身邊。這樣的泉少了孤高落寞,多了份實實在在的人間煙火。蒲鬆齡日後的創作正如此泉,再神妙高遠,也始終帶有鮮活的氣息。
  清泠泠的泉水日夜不息,蒲傢莊的這眼泉水,是與藴涵着"春天的訊息、輕盈飄逸"等情感意味的柳結合在一起的。楊柳依依,柳林間颳過的是從詩經中延續而來的盈盈詩意,泉又是世俗人間的泉,質樸而清明。丁鼕泠泠的泉水充滿着清澈圓亮的音韻之美,那詩意正是飄拂在這靈動、自由、素樸的韻律之上。
  "水本曰源,源曰泉。"自號"柳泉"的蒲書生,便是從這裏出發,構築了一個紛繁奇異的夢幻王國。
  柳的輕盈與泉的自由,繪成這個書生蒼涼一生中抹不去的色調。在他多年的孤館生涯中,柳與泉的意象便是交織而成的詩意與情懷,是他今生夢途的起點。無論在哪個階段,無論這個夢的底色為何,都飄動着柳的詩意與泉的韻律。
  夢境二:一個書生在成長
  人物:蒲鬆齡
  地點:淄川、青州、濟南
  底色:年輕的面容
  ●成為一名書生
  清初順治年間,蒲傢莊有一個少年書生。
  一名合格的傳統書生,通常是由"三、百、"(《三字經》、《百傢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幼學瓊林》開始,所謂"童蒙養正",以修養行為品德為先,剔除妄念、雜念,將言行身心歸攏到"正"的範疇。把做人的道理,古代的先賢的風骨,連同天文地理,宇宙萬物都浸入血脈。蒙學之後的四書五經則是官定的課本,都是至聖至賢之書,怪異的、反叛的、神神鬼鬼的則被排除,這些事會讓人産生迷惑,誤入歧途。
  蒲傢莊的小蒲書生也是按照這條路走來。
  他由父親親自教授,出五經、入孔孟,為將來的科舉做準備。一個沒什麽背景的平民子弟,經過嚴格的身心修煉,不走科舉之路似乎別無選擇。況且他還背負着傢族的夙願,曾祖、祖父都是頗有文聲,卻衹一"癢生"、一默默無聞,父親蒲槃也是屢屢敗北。
  在全家殷切的目光中,背負着光耀門楣的責任,蒲鬆齡在讀書的路上成長,科舉仕途也成為他一生永不言棄的目標。
  讀書是多數人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讀書能帶來太多實際利益,既有生活的保障又能實現社會價值。許許多多的讀書人存在於社會的角角落落,組成一個龐大的充滿悲劇色彩的群體。對於貧傢的書生來說,走上這條路,註定經受磨難。因為事實上"上升"對於他們來說實非易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基本的謀生難題,多數讀書人除了讀書,缺少擔當生活重擔的能力。陸遊曾說"溫飽從來與道違,書生衹合臥牛衣。可憐秀纔最誤計,一生衣食囊中書。"
首頁>> 文學>> 作家评传>> 桑邑 Sang Y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