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是在若幹年後,你又回到了這裏。
山水無言。八百年齊國故都的氣韻,透着隱約的熟悉。
風以不同的語言和四季對話,你用唯一的姿態與誰相望?相似的山與水。別樣的你和我。一抹從喧囂中沉澱而出的靜謐,就這樣漫過心頭和眼睛。
一步恍若百年。不經意間,數千年的時光重新來過。
山山水水,藏匿歷史的細節;一枝一葉,紋絡依然清晰可辨,依然散發遠古的餘溫。這些安靜的山與水,就像風中驀然回首的女子。她並不華麗。但她豐富,內斂,靈性,充滿着讓人心安的意味。這樣的所在,是很容易讓人暗含了一個期待的。一個永遠也不要說出口的期待。
因了歷史碎片的沉積,這片土地變得厚重。默立的山,讓人心裏感到塌實;而水的沉靜,很輕易就把你的思緒弄得溫潤起來。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王漁洋、趙執信、徐夜……那些先哲在山水之間紛紛閃現。不管他們曾經是轟轟烈烈的,還是悄然沉寂的;是晦澀難懂的,還是明朗亮麗的,如今你衹需要靜靜回想,或者溫和地註視。他們對山水的理解,以及山水對他們的珍藏,是一個默契的互動過程。這種互動,因為遠離了現實規則和世俗目光而更接近事情的真相。他們的血脈,他們的氣息,他們的文化精神,既在浩繁的歷史典籍裏,也在鮮活的自然山水中。你更願意的是尋嚮山水,在一柱峰或一泓水、一片石中固執地找尋。
歲月的光影。
歷史的殘片。
還有陽光。還有雨露。還有風花雪月。還有生死離別。還有作為人的這樣或那樣的想法。
行走在齊國故地的日子,寧靜,塌實,連同一波又一波難以自抑的慨嘆,共同地支配着你引導着你。你將銘記這樣的行走,它有着不同往常的意義。你甚至以為,這裏的山,是歷史堆壘而成;這裏的水,是思想彙聚而成。歷史成全了它們,它們則以自己的方式留存了歷史。為着後來的更多的人,它們矗立或奔涌成一種詮釋。
在魯山,在齊長城遺址,在馬踏湖,在夢泉……你行走着,體味曾經的八百年齊國故都的氣韻。她以一種素樸的方式,與你無言地對話。沒有太多的包裝痕跡,也很少給人預想之外的驚奇,置身其中,彼此好像前生就已相識,又好象今生有着某個約定。而你的到來,衹是為了赴一場前世的盟約。那些山與水,很懂事地濾去了你的心思,讓這個在人潮中匆匆趕路的人,心甘情願地停下腳步,曾經的苦悶被註入亮色,曾經的焦躁變得沉靜。你在融入山水的同時,也真正地融入了自己,發現了自己。
在你和另一個你之間,山水從容地存在着。不管你心存怎樣的睏惑,她都以沉默的方式出示答案。她會告訴你,真正的"結"永遠是在心裏的,你的最終選擇是要回到內心,不管那裏是一片荒蕪還是一片喧囂,你都不該離開它太久。
一座山,一汪水,甚至一棵草,一片葉子,都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是你的存在的解釋和寄托。它們存在着,它們默默地看着你的現在,它們心裏藏着千年往事,藏着齊國故地的曾經的心事。它們不疾不徐,陌生而又熟悉,遙遠並且親近。從白天到黑夜,從開始到結束,從歷史到現實……它們在以自己的方式守護這片土地。
那個黃昏,你站在夕陽的餘輝中,遙望田齊王陵的方向。你看到了它們,看到它們載着曾經的生與死,愛與夢,正在一步步地離去。你聽到了它們撤離時低低的回聲。夜色越來越近越來越濃,終於將這一切湮沒。陷身黑暗之中,你能同誰說話,誰願意停下來傾聽另一個人的喃喃低語?
第一章 魯山,在齊之山
一
一座山,倘與五嶽之尊泰山比鄰而居,大約是很容易遭受忽略的。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魯山時,突然就冒出來的一個想法。
在齊魯大地,泰山是山中的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一覽衆山小",說的都是泰山之大。泰山不僅雄偉,而且是文化的一座高山。自古以來的帝王,包括傳說中的炎、黃二帝,堯、舜、禹,以及秦始皇、漢武帝等等,都把泰山作為封禪的場所。封是祭天,禪是祭地,帝王選擇祭祀天地的地方,應該是有很多講究的。
是在若幹年後,你又回到了這裏。
山水無言。八百年齊國故都的氣韻,透着隱約的熟悉。
風以不同的語言和四季對話,你用唯一的姿態與誰相望?相似的山與水。別樣的你和我。一抹從喧囂中沉澱而出的靜謐,就這樣漫過心頭和眼睛。
一步恍若百年。不經意間,數千年的時光重新來過。
山山水水,藏匿歷史的細節;一枝一葉,紋絡依然清晰可辨,依然散發遠古的餘溫。這些安靜的山與水,就像風中驀然回首的女子。她並不華麗。但她豐富,內斂,靈性,充滿着讓人心安的意味。這樣的所在,是很容易讓人暗含了一個期待的。一個永遠也不要說出口的期待。
因了歷史碎片的沉積,這片土地變得厚重。默立的山,讓人心裏感到塌實;而水的沉靜,很輕易就把你的思緒弄得溫潤起來。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王漁洋、趙執信、徐夜……那些先哲在山水之間紛紛閃現。不管他們曾經是轟轟烈烈的,還是悄然沉寂的;是晦澀難懂的,還是明朗亮麗的,如今你衹需要靜靜回想,或者溫和地註視。他們對山水的理解,以及山水對他們的珍藏,是一個默契的互動過程。這種互動,因為遠離了現實規則和世俗目光而更接近事情的真相。他們的血脈,他們的氣息,他們的文化精神,既在浩繁的歷史典籍裏,也在鮮活的自然山水中。你更願意的是尋嚮山水,在一柱峰或一泓水、一片石中固執地找尋。
歲月的光影。
歷史的殘片。
還有陽光。還有雨露。還有風花雪月。還有生死離別。還有作為人的這樣或那樣的想法。
行走在齊國故地的日子,寧靜,塌實,連同一波又一波難以自抑的慨嘆,共同地支配着你引導着你。你將銘記這樣的行走,它有着不同往常的意義。你甚至以為,這裏的山,是歷史堆壘而成;這裏的水,是思想彙聚而成。歷史成全了它們,它們則以自己的方式留存了歷史。為着後來的更多的人,它們矗立或奔涌成一種詮釋。
在魯山,在齊長城遺址,在馬踏湖,在夢泉……你行走着,體味曾經的八百年齊國故都的氣韻。她以一種素樸的方式,與你無言地對話。沒有太多的包裝痕跡,也很少給人預想之外的驚奇,置身其中,彼此好像前生就已相識,又好象今生有着某個約定。而你的到來,衹是為了赴一場前世的盟約。那些山與水,很懂事地濾去了你的心思,讓這個在人潮中匆匆趕路的人,心甘情願地停下腳步,曾經的苦悶被註入亮色,曾經的焦躁變得沉靜。你在融入山水的同時,也真正地融入了自己,發現了自己。
在你和另一個你之間,山水從容地存在着。不管你心存怎樣的睏惑,她都以沉默的方式出示答案。她會告訴你,真正的"結"永遠是在心裏的,你的最終選擇是要回到內心,不管那裏是一片荒蕪還是一片喧囂,你都不該離開它太久。
一座山,一汪水,甚至一棵草,一片葉子,都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是你的存在的解釋和寄托。它們存在着,它們默默地看着你的現在,它們心裏藏着千年往事,藏着齊國故地的曾經的心事。它們不疾不徐,陌生而又熟悉,遙遠並且親近。從白天到黑夜,從開始到結束,從歷史到現實……它們在以自己的方式守護這片土地。
那個黃昏,你站在夕陽的餘輝中,遙望田齊王陵的方向。你看到了它們,看到它們載着曾經的生與死,愛與夢,正在一步步地離去。你聽到了它們撤離時低低的回聲。夜色越來越近越來越濃,終於將這一切湮沒。陷身黑暗之中,你能同誰說話,誰願意停下來傾聽另一個人的喃喃低語?
第一章 魯山,在齊之山
一
一座山,倘與五嶽之尊泰山比鄰而居,大約是很容易遭受忽略的。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魯山時,突然就冒出來的一個想法。
在齊魯大地,泰山是山中的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一覽衆山小",說的都是泰山之大。泰山不僅雄偉,而且是文化的一座高山。自古以來的帝王,包括傳說中的炎、黃二帝,堯、舜、禹,以及秦始皇、漢武帝等等,都把泰山作為封禪的場所。封是祭天,禪是祭地,帝王選擇祭祀天地的地方,應該是有很多講究的。
用時尚眼光來看,泰山是被歷代帝王捧紅的一個地方,泰山已被註入太多這樣或那樣的意義,泰山甚至成為了一個符號。
在這般光環的籠罩下,魯山依然是魯山,依然保持了自己的一份真實。在我看來,魯山之所以讓人驚喜,就在於它保持了山的本色,擁有一座山本來就該有的那個樣子。山,果真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麽?大約是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簡簡單單的八個字,涵括了多少東西呵?人的所謂自信、無畏,或者自傲、無恥等等,該有的都有了。作為山的本身,卻成了一個被忽略的存在。譬如魯山,之所以成為現今的樣子,我以為也是與人有關的。甚至,這不僅僅是因了人的主見和遠見,更多地是被人忽略而造成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忘記了,忽略了,甚至是沒有來得及劫持着這座山,迷失到別人花花緑緑的眼光裏。
這樣的假設不無道理。人們更喜歡關註的是高峰,常常把高峰之外的山給忽略和遺忘了。這座被稱為魯山的山,本來坐落在齊地,卻取了一個與"魯"相關的名字。這就難免有些攀附之嫌。我理解魯山。對山的命名,並不是山自身所能决定的。我猜想魯山沒準兒會因之耿耿於懷,始終懷了一種屈辱心態。因為泰山的存在,魯山站到了人們的視域之外,未被改變地留存下來。魯山被泰山遮蔽着,正如齊文化被魯文化的遮蔽一樣。這種遮蔽,客觀上居然成了一種保護,使其免於被別人關註,免於遭受開發或破壞。我倒是希望這樣的遮蔽更多一些。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什麽常常在被遺忘的角落發生?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背後,潛隱着一係列的問題。它們共同折射出來的,是冠冕堂皇之下的人性弱點和局限。
曾經,因為一個會議,我有緣在泰山腳下住了一段時日。早晨自然是要去爬一爬山的。在半山腰停步,然後尋塊巨石靜坐,看山裏的景,想山外的事。或者七彎八拐地四處尋讀石刻。"朝講學於斯,暮遊息於斯,朝朝暮暮念茲在茲,吾身遂與世長辭耶……"這幾句尤合我意,好像不是刻在石上,而在心上。那些吊嗓子的奇聲怪調,此起彼伏,隔着密密的叢林,居然遙相呼應起來。泰山的子民真是夠幸運的了,在山的博大胸懷中,他們可以毫無顧慮地喊出心中的鬱悶。沒有足夠的時間爬至山頂,我有些不甘心。每次下山都是循着原路回去的。這山太深,我怕不小心迷失了自己。走在山徑上,宛若遊在鮮奶中。下得山去,纔知道太陽早已竄得老高了。
而魯山是不同的。魯山委實是一個安靜、簡單的所在。歷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留存,在魯山是稀少的。雲海日出。四雄爭秀。月上聽濤。夏日鳥會。萬石迷宮。棗樹峪……即使作為魯山的主要景觀,它們都沒有什麽人工痕跡,沒有人為地附加一些別的東西。要認識魯山,衹能靠自己去體味。山、水、林、泉、鳥、雲,在這裏都有着獨特的表達。這樣的純生態的、未經雕琢的秉性,很是符合現代人回歸自然和返璞歸真的想法,也更容易讓人體味到魯山的豐富。簡單中的豐富。值得期待的豐富。在這樣的一座山裏,你盡可以一個人靜靜地走,沒有熱鬧沒有喧囂,也沒有叫賣的商業氣息……這座山,常常是屬於每一個人,屬於"個"的。你可以聆聽山的語言,也可以嚮山傾訴,或者什麽都不去想,衹管走下去就行,漸漸地就會走出奢侈的感覺,走出受了大自然的格外恩惠的感覺。
石階若隱若現。石階是在山石上直接鑿出來的。古人登山,恐怕是沒有這路的。腳到了哪裏,路就在哪裏,雖說這自由是扮着艱險的,但也有真的快意。魯山並不高,海拔1000多米。隱約的山路,一不小心就把你帶到了某個意想不到的境地。不管怎樣的驚奇,也無論如何地誇張,屬於你的衹是平靜,一份從容不迫的平靜。也衹有這平靜,纔會與魯山的格調協調一致。即使是在那個叫做"雲梯"的地方,那些短暫的峻險和刺激,也是在平靜中滋生的。所謂"雲梯",就是從陡峭的裸岩巨石上開出的300多級臺階。腳踩雲梯,宛若走過一段雲上的日子。
在這般光環的籠罩下,魯山依然是魯山,依然保持了自己的一份真實。在我看來,魯山之所以讓人驚喜,就在於它保持了山的本色,擁有一座山本來就該有的那個樣子。山,果真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麽?大約是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簡簡單單的八個字,涵括了多少東西呵?人的所謂自信、無畏,或者自傲、無恥等等,該有的都有了。作為山的本身,卻成了一個被忽略的存在。譬如魯山,之所以成為現今的樣子,我以為也是與人有關的。甚至,這不僅僅是因了人的主見和遠見,更多地是被人忽略而造成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忘記了,忽略了,甚至是沒有來得及劫持着這座山,迷失到別人花花緑緑的眼光裏。
這樣的假設不無道理。人們更喜歡關註的是高峰,常常把高峰之外的山給忽略和遺忘了。這座被稱為魯山的山,本來坐落在齊地,卻取了一個與"魯"相關的名字。這就難免有些攀附之嫌。我理解魯山。對山的命名,並不是山自身所能决定的。我猜想魯山沒準兒會因之耿耿於懷,始終懷了一種屈辱心態。因為泰山的存在,魯山站到了人們的視域之外,未被改變地留存下來。魯山被泰山遮蔽着,正如齊文化被魯文化的遮蔽一樣。這種遮蔽,客觀上居然成了一種保護,使其免於被別人關註,免於遭受開發或破壞。我倒是希望這樣的遮蔽更多一些。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什麽常常在被遺忘的角落發生?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背後,潛隱着一係列的問題。它們共同折射出來的,是冠冕堂皇之下的人性弱點和局限。
曾經,因為一個會議,我有緣在泰山腳下住了一段時日。早晨自然是要去爬一爬山的。在半山腰停步,然後尋塊巨石靜坐,看山裏的景,想山外的事。或者七彎八拐地四處尋讀石刻。"朝講學於斯,暮遊息於斯,朝朝暮暮念茲在茲,吾身遂與世長辭耶……"這幾句尤合我意,好像不是刻在石上,而在心上。那些吊嗓子的奇聲怪調,此起彼伏,隔着密密的叢林,居然遙相呼應起來。泰山的子民真是夠幸運的了,在山的博大胸懷中,他們可以毫無顧慮地喊出心中的鬱悶。沒有足夠的時間爬至山頂,我有些不甘心。每次下山都是循着原路回去的。這山太深,我怕不小心迷失了自己。走在山徑上,宛若遊在鮮奶中。下得山去,纔知道太陽早已竄得老高了。
而魯山是不同的。魯山委實是一個安靜、簡單的所在。歷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留存,在魯山是稀少的。雲海日出。四雄爭秀。月上聽濤。夏日鳥會。萬石迷宮。棗樹峪……即使作為魯山的主要景觀,它們都沒有什麽人工痕跡,沒有人為地附加一些別的東西。要認識魯山,衹能靠自己去體味。山、水、林、泉、鳥、雲,在這裏都有着獨特的表達。這樣的純生態的、未經雕琢的秉性,很是符合現代人回歸自然和返璞歸真的想法,也更容易讓人體味到魯山的豐富。簡單中的豐富。值得期待的豐富。在這樣的一座山裏,你盡可以一個人靜靜地走,沒有熱鬧沒有喧囂,也沒有叫賣的商業氣息……這座山,常常是屬於每一個人,屬於"個"的。你可以聆聽山的語言,也可以嚮山傾訴,或者什麽都不去想,衹管走下去就行,漸漸地就會走出奢侈的感覺,走出受了大自然的格外恩惠的感覺。
石階若隱若現。石階是在山石上直接鑿出來的。古人登山,恐怕是沒有這路的。腳到了哪裏,路就在哪裏,雖說這自由是扮着艱險的,但也有真的快意。魯山並不高,海拔1000多米。隱約的山路,一不小心就把你帶到了某個意想不到的境地。不管怎樣的驚奇,也無論如何地誇張,屬於你的衹是平靜,一份從容不迫的平靜。也衹有這平靜,纔會與魯山的格調協調一致。即使是在那個叫做"雲梯"的地方,那些短暫的峻險和刺激,也是在平靜中滋生的。所謂"雲梯",就是從陡峭的裸岩巨石上開出的300多級臺階。腳踩雲梯,宛若走過一段雲上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