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商界精英>> 濮陽華子 Pu Yanghuaz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2位中國著名商人的財富傳奇:中華商聖
  他們是一群血液裏奔騰着商業力量的“騎士”;他們是一群於政府間遊刃有餘的“大紅人”;他們是一群在民間廣泛傳誦的“財神爺”。他們一度呼風喚雨,左右行業經濟;他們曾經官商一體,操控國傢財源;他們經歷起起伏伏,但始終延續着商業經濟血脈。他們的影響依然還在,他們曾經是我們民族的商業圖騰,是中華史册上彪炳千秋的商魂……
第1節:序
  相傳,在殷商的先祖之中,有一個人名叫王亥。他馴服了牛,發明了牛車,使畜牧和運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他帶領着其部落的人遠足,與其他部落以物易物,使大傢都感到非常便利。在當時,他的部落被稱之為“商”,並且很快便富裕了起來,到王亥的七世子孫成湯宣威中國的時候,便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王朝——商。後來,由於從事以物易物的人大多是商朝人,其他地方的人便都稱呼他們為“商人”,久而久之,“商人”一詞也便成了經商之人的專用名詞,並且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也就是因為這些“商人”的出現,纔使得華夏文明更加璀璨。同時,我國古代的商聖們猶如史册上的一顆顆明珠,照耀着如今商人不斷前進的腳步。商聖們的經商睿智、做人哲學、擇財手法等,都成了現代人經商中奉行的圭臬。自20世紀80年代起,東南亞、歐洲、北美等地就已經掀起了一股學習“漢學”的熱潮,他們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科技、教育、文學,並學習、藉鑒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有一位外國學者曾做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古代聖人的管理思想造就了世界當代的企業傢。”當世界商人都在探討我國古代商聖們留下的為人之道、用人之道、經營之道等“財富”時,很多中國商人卻在大肆地仿效國外企業的經營之道,對自己前輩走過的道路並不重視,這實在是一些中國商人的一大誤區。其實,中國古代商業精英們的為人處世、擇財謀富的技法非常高明,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藉鑒的。在過去,中國是一Preface序言個重農輕商的國度,經商被人們視為“賤業”。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大行業,“商”被排在了最後,甚至有時一提起商人,人們便會想到“無商不姦”、“為富不仁”等貶義詞。由於中國古代人們對商業和商人的極度歧視,使商業發展受到了極大阻礙,因而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也一直居於弱勢地位,無法與自然經濟相抗衡。有趣的是,儘管古代的人們重農輕商,商賈在社會上的地位較低,可是商業仍然是致富最快、極富有魅力的一個行業,以至於每朝每代都會出現幾位傳奇性的巨賈,他們腰纏萬貫、富可敵國。譬如,戰國時期飲譽古今的陶朱公范蠡、被稱為儒商鼻祖的子貢、商祖白圭、堅信奇貨可居理念的呂不韋、為朱元璋造了半個南京城的“活財神”瀋萬三以及徽商的代表人物鬍岩等,他們所經歷的財富故事都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品味、值得思索、值得藉鑒、值得發揚的東西。為什麽范蠡做官、種田、經商樣樣都能夠成功?為什麽商人伍秉鑒居然能夠成為當時著名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為什麽鬍岩能做一行成一行,處處有人幫?……他們這些“商聖”背後都經歷了一個個傳奇性的財富人生,他們所經歷的發傢史一定能給我們帶來積極的啓發和藉鑒。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如今回顧一下這12位“商聖”的故事,總結一下他們的經驗,對現在的商人亦有啓迪。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此,我們精心搜集了12位中國“商聖”的財富故事,並一一呈現給讀者。這些人不乏在政商遊刃有餘的“大紅人”,被民間廣泛傳誦的“財神爺”。細心感悟他們在為人處世中、在經商致富中超常的智慧、敏銳的眼光、從容的心態和果敢的决策,然後再把它們融合為一體,這或許就是中華商聖教給我們的“中國式商道”。俗話說:“小商道做事,中商道做市,大商道做人。”所以,我們研究中國“商聖”的經歷,不是醉心於頌揚他們的輝煌業績,也不是要沉溺於煩瑣的歷史細節,而是要實事求是地總結前人的得失成敗,並和現實結合,指導今天的實踐者。因而,“剖古人致富之謎,開今人創業之智”是我們這本書的宗旨,“師古長技以自強”是本書的最終夙願。希望本書能給讀者帶來智慧,在人生中能夠從容自得,在商戰中能夠遊刃有餘!編著者2006年12月
第2節:1.范蠡的傳奇一生
  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薄利多銷,無敢居貴。務完物,無息幣,財幣欲具行如流水。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農商兼顧,去末取實,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善治生者,擇人而任時。樂善好施,好行其德。
  范蠡的經營理念
  在歷史上,范蠡不僅是春秋末期卓越的政治傢、思想傢和謀略傢,還是創造了無數財富且富可敵國的古代商人,他被歷代經商者頂禮膜拜,是人們所公認的“商聖”。
  1.范蠡的傳奇一生
  范蠡(約公元前518年~前445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今河南南陽)人,生於宛郡的內鄉縣,出身貧苦,但素有大志,見識高卓。范蠡在青年時就已經學富五車、滿腹經綸,而且聰敏睿智、胸藏韜略,頗有聖人之資,再加上他精通劍法,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然而,他卻懷才不遇,衹好每日修身養性,過着“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隱居生活。終於有一天,楚國宛令文種到各地訪求名士,纔發現范蠡這匹“千裏馬”。據《史記》記載:“文種為宛令,聞其賢,得蠡而悅。”兩人一見如故,縱論天下大事,高談富國強兵之道,十分投機。於是,文種把他推薦給楚王,范蠡從此開始步入仕途。但是後來,楚國忠臣伍奢被楚王殺害的事件給范蠡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他認識到了楚國的衰落和政治的黑暗。最後,他找到文種,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兩人一同棄楚國而去,投奔了越國。在當時,南方的吳、越兩國同時崛起,常年戰事不斷,越王允常正求賢若渴。范蠡和文種的到來,使越王甚為高興,與兩人縱論天下大事,深契於心,隨後越王便封范蠡和文種為大夫,成為越國的重要謀士。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駕崩,其子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聽說了允常的死訊之後,便趁越國人心不穩之際興師伐越,交戰於樵李(今浙江嘉興)。兩軍對陣,勾踐用死囚做死士,在吳軍面前叫陣,然後這些人就在吳軍陣前自殺。吳國軍士見狀,大驚失色,人心浮動。勾踐率領越軍趁機發起攻擊,原本強大的吳軍瞬間潰散,一敗塗地。吳王闔閭在混戰中也身負重傷,衹好退兵,返回姑蘇城內。沒過多少時日,吳王闔閭的傷病惡化,生命岌岌可危。臨終前,吳王闔閭把其子夫差叫到床前,叮囑他一定不要忘記與越國的仇恨。夫差即位後,日夜操練軍隊,秣馬厲兵,準備消滅越國。勾踐見狀,决定先發製人。范蠡和文種認為時機不利於越國,極力勸阻,但勾踐求勝心切,根本聽不進任何不利之言,於公元前494年率兵進攻吳軍守地——夫椒(今浙江紹興),吳越大戰就這樣開始了。夫椒一戰,越軍大敗,勾踐的軍隊衹剩下了殘兵敗將五千餘人,無奈之下,衹好退守會稽山。會稽山雖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夫差率軍衹圍不攻,不久,缺水少糧的越軍支持不住了,傷殘兵士的哀號遍布山野。見此情形,勾踐欲拔劍自刎,吳王闔閭再次竭力勸阻,並設法用重金賄賂了吳王夫差身邊的寵臣,纔得以保全勾踐的性命。從此,文種回國主持政事,范蠡則隨勾踐及妻室來到吳國,住進石屋,開始了忍辱負重的人質生涯。勾踐在吳國寄人籬下,受盡了吳王夫差的嘲諷和欺凌。但范蠡足智多謀,終於使勾踐取得了吳王夫差對他的信任。范蠡對夫差說,當初勾踐衹是心浮氣盛,所以纔膽敢進攻夫椒,但如今他對吳王的謀略心服口服,願意回國對吳王每年納貢稱臣。現在越國無人治理,一片混亂,連年饑荒,倒不如放勾踐回國,每年可以進貢更多的財物。在范蠡的努力之下,勾踐在作了3年人質後返回越國。歸國後,范蠡嚮勾踐提出了一整套休養生息的政治主張,他說:“廣天下,尊萬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者,惟兵。兵之要在於人,人之要在於𠔌。𠔌多,則兵強。王而備此二者,然後可以圖之也。”這一主張得到了勾踐的贊同。在范蠡與文種的鼎力輔佐下,勾踐大赦天下,減收稅賦,使人民得以還田勤耕,充實了國庫和糧倉。隨着生活的日益殷實,越國人丁日趨興旺,皆具“帶甲之勇”,國力迅速恢復和發展,一躍成為東方強國。在公元前473年,勾踐終於滅掉了宿敵吳國,報了會稽之恥。接着,范蠡又協同勾踐北渡淮河,在徐州大會齊、晉等諸文種侯,使周元王不得不封勾踐為伯,號令中原,被諸侯稱為“霸王”。在范蠡的輔佐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此時,勾踐欲封范蠡為上將軍,把越國分一部分給他作為酬謝,但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沒有接受越王的封賞,並執意棄官從商。據說,范蠡從商之後,曾經更換過三個地方,但是他無論從事什麽行業,都是天下名流,名垂後世。特別是在陶邑(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其資産由“十萬”到“千金”,再至“巨萬”,成為當時排名第一的富賈。由於當時范蠡自稱為“朱公”,因此在民間也就有了“陶朱公”之稱。
首頁>> 文學>> 商界精英>> 濮陽華子 Pu Yanghuaz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