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人文学者>> Wu Zhifei   China   现代中国   , Yu Wei   China   现代中国  
就這樣走來:文藝名流背後的故事
  他們,當代中國的文藝史流;他們,衆所周知的重量級大腕兒。然而,他們炫麗舞臺的臺情幕後、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生活中的另一個平凡的我並非廣為人知。你們想知道、卻又並不完全知道的另一個盡在本書的重磅介紹之中。
第1節:趙啓海:離開冼星海的日子(1)
  趙啓海
  離開冼星海的日子
  隨着指揮棒的起伏,那令幾代中華兒女激動不已的旋律頓時充溢在整個人民大會堂。清朗的童聲合唱《酸棗刺》、《祖國的孩子們》,以及雄渾激越的《到敵人後方去》等,幾乎每一首都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名麯,幾乎每一首都曾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中,傳唱大江南北,激勵無數有志於報國的熱血青年踏上革命道路。如今,讓人們又一次領略了其中飛揚着的民族精神,同時,也讓人們又一次深切地懷想偉大作品的音樂創作者———冼星海。冼星海誕辰100周年音樂會現場座無虛席的在座者或許沒有發現,其中的這3首歌麯便是冼星海與趙啓海共同創作的,且由趙啓海作詞的歌麯是整個音樂會出現頻率最多的。
  隆鼕的北京,依舊陽光燦爛,暖意融融。一日,記者忽然接到一位音樂界朋友打來的電話,告知她那兒來了位美國客人,而且這位女士絶對是值得采訪的。於是,在一群音樂界人士聚會之際,記者有幸走近了即將返美的張先華女士,而她正是已故音樂傢趙啓海先生的夫人。在張先華女士的深情講述中,一段有關於《到敵人後方去》等抗戰經典歌麯“誕生”的史事躍入眼前,一個有血有肉的抗戰音樂名人趙啓海似乎並未走遠,他的身影越來越清晰……
  趙啓海,著名音樂傢、經濟學教育傢、詩人、海外知名愛國人士。1914年4月出生於江蘇徐州,先後就學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係、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學院聲樂係、華西壩南京金陵大學文學院經濟係,1947年秋進入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研究院,1952年獲碩士學位。解放前,任職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郭沫若領導下的藝術宣傳處美術音樂科,後歷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務學院研究助理、俄亥俄州伍斯特學院講師、密蘇裏州米托迪斯特學院教授、匹茲堡大學波特帕剋學院經濟學終身教授。
  一傳唱救亡歌麯的他曾經想當自然科學家
  也許,在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就讀以前,趙啓海可能沒想到自己一生的最亮點將會與抗戰音樂聯繫在一起。張先華說,“那時,探索科學奧秘是許多年青人的夢想,啓海最初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自然科學家”。1935年夏,趙啓海在徐州中學高中部畢業,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生物係。北師大與北大、清華、燕京等高等學府一樣,都有悠久的校史,承襲“五四”精神成為科學與民主的思想重鎮,以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為辦學方針,成為當時青年學子們仰慕、報考的首選。
  上世紀初,中國積貧積弱,日本軍國主義垂涎我國國土,亡我野心始終不滅。1935年,北平爆發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兩次學生運動,人們高舉着抗日的大旗,掀起了民族解放的狂濤。在奔涌如潮的愛國運動中,趙啓海並未退縮,他勇敢地加入了進來。在運動中,趙啓海與同學們手輓手,肩並肩,不怕饑寒交迫,不畏大刀水竜,與反動政府軍警展開生死搏鬥。據有關校友回憶:“學校丁字樓104號當時住的4個同學全部是進步同學,一些核心的會議都在這裏召開,油印印刷品、印歌片也在這裏,趙啓海經常在104號刻鋼板。”
  在偉大的學生運動中,趙啓海接受了愛國民主運動的洗禮。目睹祖國的危機、時政的腐敗,趙啓海立志要改革社會,重建社會。可是,要政策就要有組織,要重建就要有力量,趙啓海毫不猶豫地參加了北師大民族解放先鋒隊,參加了救亡歌詠團。不久,喜愛唱歌且頗具歌唱才能的他便領導了北京師大歌詠團。一次在北平西山夏令營期間,趙啓海曾領導着兩萬學生大合唱《槍口對外歌》:“槍口對外,齊步前進……我們是鐵的隊伍……永作自由人!”歌麯一支接一支,歌聲震徹雲霄。那時,趙啓海在課餘時間還嚮師大音樂教師潘琦學唱歌。他不僅在本校唱,還到各學校去傳唱救亡歌麯,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和時間到北平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各種集會上去演唱、教唱救亡歌麯,他的歌聲傳遍了北平的各個校園和大街小巷,被稱作是在抗戰前第一個唱“東北流亡三部麯”的青年歌手。
第2節:趙啓海:離開冼星海的日子(2)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北平的學生不得不分別按計劃南下,趙啓海便和張瑞芳、崔嵬、徐煒等人組織了一個“北平學生流亡劇團”。趙啓海負責歌詠,其他團員負責演劇,每到一城,就立即演出、宣傳。張先華曾聽趙啓海說過,一次他在南京街頭演出時,唱了一首《鬆花江上》,凄楚動人,就連在路旁維持秩序的警察也流起淚來了。但是,政府認為這種街頭演出宣傳有擾治安,把趙啓海他們送到拘留所,一周後纔在著名民主人士邵力子先生出面保釋下走出拘留所。
  一路流亡演出於當年秋輾轉來到武漢,趙啓海他們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郭沫若、田漢和洪深領導下的藝術宣傳處美術音樂科工作,從事抗日宣傳和訓練演劇隊的歌詠等。當時,音樂界許多有名望的人士逐漸集中到了武漢,在冼星海、盛傢倫、劉雪庵與趙啓海等人籌備推動下,1938年1月17日在武漢成立了全國歌詠協會。該協會的成立,對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不斷發展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一年年初,趙啓海等人又在武昌組織了一個“武昌青年救國會”,下設讀書會,歌詠團,早晨運動隊,時事討論會等分支組織,與漢口青年救國會互相聯絡、呼應。
  趙啓海還為武昌基督教青年創辦了一個少年歌詠團,每天晚上揮舞着指揮棒為孩子們教歌,辛勤培育音樂幼苗。循循善誘的他善於用兒童熟悉的語言和豐富的面部表情,啓迪少年歌手們對歌詞內涵和麯調感情節奏的理解,激發其歌唱激情,啓發其愛國思想。這些孩子在趙啓海的誘導和指揮下,合唱準確、整齊,嗓音清亮,吐字清楚,充分發揮了童聲的長處。節奏和高潮的處理恰到好處,其合唱水平不亞於專業文藝團體。
  在美國的50多年來,每次的晚會和朋友的聚會,有了趙啓海的參與馬上氣氛就熱烈起來。他帶頭高唱抗日歌麯,讓聽者無不熱血激奮。“那時,無論是在傢中還是出外散步或是出席同胞聚會時,啓海都會唱上幾首《大刀進行麯》、《到敵人後方去》等充滿激情的歌”,讓張先華記憶猶新的是,1985年春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舉行歡送章文晉大使離任回國的聯歡會上,滿頭銀發的趙啓海即席引吭高唱膾炙人口的抗戰歌麯,引起在場人的情感共鳴,全體與會者都情不自禁地齊聲合唱。
  其實,早在1989年,趙啓海患上了老年癡呆癥,直到1999年到2000年記憶越來越差,朋友來看他時,他總說模模糊糊記不清了,但唱起抗戰老歌麯時卻一點都沒有失去記憶。張先華說,那時在傢裏任何一張紙上或是一個本子上,都寫着趙啓海所創作的那些歌;每每一人呆在室內看着這些歌,他都像是在回憶什麽———每當想起這些場景,張先華都會覺得心痛。
  深深愛戀也深深理解丈夫的張先華非常清楚,對於患病已久的趙啓海來說,那些抗戰歌麯意味着這個塵世裏能啓動他心靈的最後一把鑰匙。確實,在趙啓海所走過的人生中,抗戰期間是濃墨重彩大意揮灑的一個篇章,那些抗戰歌麯便構成了他如音樂般動人人生的基調。
  二與冼星海共度黃金搭檔歲月
  1938年,趙啓海在武漢結識了剛從蘇聯回國、後來與他聯袂創作《到敵人後方去》等抗戰經典歌麯的著名人民音樂傢冼星海。第一次見面,冼星海給趙啓海留下的印象非常好,“慈祥和藹”,而且他曾給張先華描述,“冼星海身材很高,穿着蘇聯式的製服”。從此,趙啓海與冼星海一同開展群衆性的歌詠宣傳工作,不辭勞累地奔走於武漢三鎮,忙於教唱和指揮。
  由冼星海譜麯的《在太行山上》,是當時遊擊隊員們最喜歡的一首歌。1938年7月,冼星海在武漢為英勇的太行山遊擊隊創作了這首歌麯。這首歌寫成後在漢口抗敵紀念宣傳周歌詠大會上由趙啓海與張曙、林路唱出,聽衆大聲喝彩,要求再唱,此後傳遍了全國。當時,太行山的遊擊隊以這首歌為隊歌,老百姓、小孩子都會唱,到處聽到“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他在哪裏滅亡”的句子!
首頁>> 文學>> 人文学者>> Wu Zhifei   China   现代中国   , Yu Wei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