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兵器武术>> 山本常朝 Chang Korean Yamamoto   日本 Japan   清代   (1659年)
葉隱聞書:一部武士修養書
  一部武士修養書,也是一部作為近古日本特殊社會形態“武士社會”的文化精神史書。它宣揚忠孝仁愛,主張大義與殉死,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日本武士道的特殊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其精華,構成現當代日本人的價值觀之一。其糟粕,在20世紀中葉被軍國當局惡用,成為鼓動侵略戰爭的精神支柱。這是一部全面瞭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
第1節:狂與死的美學--《葉隱聞書》導讀(1)
  狂與死的美學
  --《葉隱聞書》導讀
  李鼕君
  一、《葉隱聞書》之狂者
  1.武士"論語"
  偉大的思想,往往趨於極端,突破常識。
  "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此為《葉隱聞書》之名言。
  "即使頭顱被砍下,也要從容做完一件事。切下俺的頭顱埋葬好了,再躺在上面去死。"這樣的語言,無疑給我們當胸一刺,宣泄出死的無比快意。
  "死狂"之言,在《葉隱聞書》中頻頻出現。日本的《葉隱聞書》,是一部武士"論語",由佐賀藩武士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陣基筆錄,用了七年的時間寫成。
  其時,山本常朝已削發為僧,隱於草庵,遁離俗塵,與田代一同住進茅屋,兩人合作,完成《葉隱聞書》,時間是1716年,即清康熙五十四年。
  《葉隱聞書》共十一捲。捲一、捲二論武士心性;捲三、捲四、捲五、捲六言鍋島藩傢族及歷史;捲七、捲八、捲九介紹鍋島藩武士的"忠勇奉公"言行;捲十涉獵他藩武士言行;捲十一補遺。
  《葉隱聞書》采用語錄體,成書的過程和形式與儒門《論語》相似,以山本常朝的言論為主,兼錄他人的言行,所以又稱《葉隱論語》或《葉隱論語摘抄》。
  "葉隱"一詞由來,緣於西行之詩,西行詩曰:"隱於葉下,花兒苟延不敗,終遇知音,欣然花落有期。"另一說法是,取自佐賀特産--葉隱柿。還有一個說法是,指武士作戰時要將自己隱藏於茂密的樹葉下。
  無論"葉隱"一詞起源於哪一種說法,總之"葉隱"已成為武士的代名詞。
  葉隱聞書導讀葉隱聞書區區一葉,何足挂齒?以葉隱身,乃武士"無我"之謂也。
  《葉隱聞書》當然會涉及武士的技戰術問題,但主要是將武士的職業精神從哲學上加以確認,該書開宗明義:"武士道者,死之謂也。"
  葉隱之武士,對死追問不已,高舉着死的觀念而活,就像存在主義。
  武士之刀法,講究簡潔明快的動力美;武士赴死,於死的瞬間與美相遇,便捨棄人生,跟着美去。因此,武士道是一種死的美學--落花之美。
  俗話說:"如為死狂,則事無不成。"《葉隱聞書》的"死狂"更為強烈而單純,美而狂的行動理性貫穿了《葉隱聞書》。
  狂氣,作為人類之魂,其本身自有合理性。與狂氣相對的是平常心,它們本為一體,處於正反兩面:一體就是人性,而兩面就是狂氣和平常心。這兩面之間,有一種差之毫釐的微妙。就人的生活和心情而言,人們所求的是安定,這就是平常心,也叫做合理性,它支配着時代的思想和精神。但是,若把平常心放到"狂"的精神世界中去,它還能生存下去嗎?答案是應該能夠生存。有個人建議人們把平常心與"狂"融為一體--這個人,就是我們在這裏要談的《葉隱聞書》的作者山本常朝。
  2."陰幹的"常朝
  先來談一下山本常朝其人吧。
  他是佐賀藩武士山本神右衛門重澄之子。萬治二年(1659)六月十一日生於佐賀。
  說起萬治二年,已是天下歸一的太平之年了。常朝就出生在太平機運裏。母親是前田作右衛門的女兒,一直活到常朝五十一歲時,對常朝似乎沒有什麽影響,也許是常朝羞於談論女人吧。
  很顯然,他的文學才能,恐怕是得益於母親的遺傳。
  父親神右衛門的強烈個性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他是神右衛門七十歲時生的(他有一個哥哥、四個姐姐),在父親的心裏留下一片揮之不去的陰影。
  當時的七十歲,算是絶對高齡的,即使是今天,在七十歲時還能親自創造出一個兒子的男人恐怕也不多吧。正是基於這樣的常識,他差一點就被父親看作是????販子的兒子,並把他擱在上司多久圖書傢裏寄養了一陣子。常朝長大以後,也懷疑過自己的來歷。
  七十歲的人生的兒子,正如常朝自己所說的,是"水氣不足",就像"陰幹的"那樣。他十一歲時,父親去世了,負責教育他的,是他的侄子。
  父親的習慣,對孩子,哪怕是嬰兒,也要來個耳畔祝語:"長成大剛者,纔必有高用。"孩子聽不懂,他就吹氣,將那些話吹進孩子的耳朵裏。
第2節:狂與死的美學--《葉隱聞書》導讀(2)
  就這樣,他在常朝的耳邊喋喋不休,直到死去。
  一直聽着這樣的話長大,那些話也就刻在小常朝的骨子裏了。
  父親的訓斥常在耳邊:"假笑,就會成為不敢正視對手的卑怯者";"無論如何都要成為剛者";"武士無食,也要剔牙";"修補裙襬可粗心大意"。
  3. 敏感的常朝
  常朝九歲時,得到了"不攜"的名字。有幸受召,他做了鍋島傢第二代藩主光茂的侍童。這大概是因他父親神右衛門的侍奉,而庇蔭於他吧。
  除了做侍童,他還擔任了光茂的兒子綱茂的玩伴工作。
  那時,他體弱,卻是個無休止瘋吵的傻小子。醫生見了他,說他"無論如何也活不到二十歲"。
  十三歲時,藩主對他說,要束前發(前發:古時未成年男孩在頭頂上束的一縷長發。)了,他用了一年的時間蓄發。此後,他的名字也改稱"市十郎"了,藩主任命他為小姓役(小姓役:古時在藩主身邊侍奉的童子。)
  他雖瘋吵,卻異常敏感,曾因讀草紙(草紙:舊時帶圖的小說。)和歌書(歌書:關於和歌的書。)被父親斥責。
  父親以為,立於武道,應成為獨立的剛者,無論怎樣,哪怕力敵十人,也不能被人放倒。
  常朝所侍奉的藩主光茂暗戀於歌道,其祖父勝茂燒了他的歌道書,他也沒有斷念死心,而是越發寄情於歌道,欲以歌道而青史留名。常朝也喜好歌道,或言近朱者赤,實亦秉於天性。
  4. 兩位導師
  每天無所事事地打發日子,簡直難以忍受。
  剛剛過了二十歲,他就開始過着禁欲的生活--一心一意侍奉主君,是無論如何也要禁欲的。
  親戚們說他:"你長着過於賢能的臉型,會被主君嫌惡的。"
  為此,他又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每天照鏡子,企圖改變臉型。
  可他還是沒有聽到主君的召喚,繼續過着無聊的日子。青春的熱情一再被人忽視,他終於决定放棄做武士了,讓生命回歸自然,呈現底色。於是,他去拜訪了引退後住在鬆瀨的湛然和尚。禪僧湛然曾任鍋島傢高雲寺的第十一任住持,因村了和尚被判斬首,湛然求赦無果,遂移居鬆瀨。藩主光茂遣使勸其歸山,湛然執意不回,藩主無奈,衹好每年送來十石祿米。
  湛然認為,人生最要緊的有四條:第一條,是武士道;第二條,是忠於主君;第三條,是孝行雙親;第四條,是慈悲心--從武士道通往佛門。
  常朝的另一位導師,是佐賀藩的儒者石田一鼎。石田一鼎秉性剛直,因逆了藩主之意而被幽閉。幽閉了八年後,移居佐賀藩梅野山下田。在那裏,他看着常朝成長起來,並用儒學的剛強陶冶常朝--自傢的事,衹能自己一個人堅持!
  一鼎和湛然,又都是對主君忠義不二的獨立的剛者。常朝忠於主君,至死不渝,崇高的信念來自這兩位導師。
  5. 忠於主君
  侄子五郎左衛門深知常朝的心情,遂决定將神右衛門讓予的加增地分給常朝。為此,五郎左衛門嚮佐賀藩當局申請變動。
  這樣的好意,雖然難得,卻違背了常朝的意志。如果是主君自發性授祿,他是可以接受的,除此之外,他說:"即使是神賜,我也絶不會接納。"儘管他的侄子是出於真心,但他卻不領情。
  不過,這樣一來,常朝的事就成為藩方的一個話題了。不久,他就領到了扶持米(扶持米:幕府時,藩主給予下級武士的俸祿米) ,作為一個小身者(小身者:身份最低的領取藩方俸祿的人。一天按五合計算,滿一年用米支付,叫一人扶持) ,努力工作。
  藩主光茂欣賞他的文學才能,讓他擔任御用文書。這時,他的志嚮是一心要成為傢老(傢老:藩邦傢臣之長) ,以便"諫言主君,全心全意治理邦國"。
  可他壯志未酬,光茂就讓位於嗣子綱茂了。
  儘管他從小就是綱茂的玩伴,可他對故主光茂愈發勤勉。他决心要為故主光茂了卻其多年來尋求《古今傳授》的夙願。因此,他再次到京都就任留守,為尋求歌道元典《古今傳授》而奔走。對於他的勞苦,新藩主加增他的俸祿為知行十石(知行十石:江戶時代,知行所是給萬石以下的武士采邑。知行十石,這裏指俸祿級別) ,他知足了。
首頁>> 文學>> 兵器武术>> 山本常朝 Chang Korean Yamamoto   日本 Japan   清代   (16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