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當你拿起這本書時,也許你漫無目的,可是當你翻開這本書,也許你心中已經波濤洶涌……相信自己的直覺吧,許多重大改變都是來源於內心瞬間靈感的閃動。一個徵文題目成就了偉大的盧梭,一次環球航海使達爾文發現了進化理論,或許這本書就像亞當·斯密那衹"看不見的手",會將你引嚮成功的道路。
在當今這個"危機與機遇共存"、知識飛速增長的時代,知識與成功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我們需要不斷從書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的頭腦,提高自己的素質,才能在這個人才濟濟的時代立於不敗之地。可是,在泡沫充斥文化行業的今天,我們愈加感覺到,如果沒有選擇地吞噬知識和文化,不但會使我們消化不良,而且會使我們身心疲憊,於是,尋找一條通往智慧之路的捷徑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我們看不到歷史長河的源頭和流嚮,更無從談起去體驗整個歷史,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歷史因何而前進,世界因何而改變,我們可以把握我們短暫的一生,讓它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顆閃亮的明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當你正在知識的海洋中掙紮,也許這本書就是你一直在尋找的諾亞方舟。
法國著名作傢安德烈·莫洛亞說:"名著之多,我們已經無暇一一問津。要相信前人的選擇。一個人也許看錯,一代人也許看錯,但整個人類不會看錯。"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科學家培根教給我們讀書之法:"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本書收錄了推動人類歷史前進、改變世界的十本書,把十位巨人的智慧濃縮進一本小小的册子,相信那些渴望閱讀名人大腦而又恐懼艱深晦澀文字的讀者,一定如獲至寶,因為這本書幫你從內涵到外延、從深度到廣度去瞭解這些名人和他們的名著,正是他們奠定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格局。你可以在迷茫之時傾聽這些名人嚮你娓娓而談,用讀一本書的時間汲取十本巨著的智慧。
書中正文分三部分內容:"作者生平"、"精品原文"和"名傢點評"。"作者生平"簡略生動而不乏亮點,衹用幾百字勾畫作者生平、展示名人個性與特殊或平常的經歷,讓人過目難忘;"精品原文"將十本名著中最精彩、最受褒揚的精華呈現給讀者,其中的重要內容早已廣為流傳,並且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你會發現名著並不艱深,它原來是那麽熟悉;"名傢點評"將名人與名書結合,有名人評書,有書對名人的影響,書對世界和歷史的影響,書對人類的影響以及書和作者在歷史上的地位、作用等等,內容廣泛,涉及到方方面面,一定會讓你眼界大開、震撼不已並深受啓發。
也許你是一個開始觀察世界、對未來充滿幻想的少年,那麽你一定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人生的坐標;也許你是一個開始思考人生、準備踏進社會的青年,那麽你一定能從這本書中學會立身處世的智慧;也許你是一個在打拼中身心疲憊、渴望尋找心靈傢園和指路明燈的中年人,這本書一定能夠洗滌你沉重的靈魂;也許你是一個歷經滄桑、對人生有萬般慨嘆的暮年人,這本書一定是你靈犀相通的知音……這是一本應該放在你床頭經常翻閱的書,它又是開啓你心靈智慧的鑰匙。
當你拿起這本書時,也許你漫無目的,可是當你翻開這本書,也許你心中已經波濤洶涌……相信自己的直覺吧,許多重大改變都是來源於內心瞬間靈感的閃動。一個徵文題目成就了偉大的盧梭,一次環球航海使達爾文發現了進化理論,或許這本書就像亞當·斯密那衹"看不見的手",會將你引嚮成功的道路。
在當今這個"危機與機遇共存"、知識飛速增長的時代,知識與成功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我們需要不斷從書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的頭腦,提高自己的素質,才能在這個人才濟濟的時代立於不敗之地。可是,在泡沫充斥文化行業的今天,我們愈加感覺到,如果沒有選擇地吞噬知識和文化,不但會使我們消化不良,而且會使我們身心疲憊,於是,尋找一條通往智慧之路的捷徑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我們看不到歷史長河的源頭和流嚮,更無從談起去體驗整個歷史,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歷史因何而前進,世界因何而改變,我們可以把握我們短暫的一生,讓它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顆閃亮的明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當你正在知識的海洋中掙紮,也許這本書就是你一直在尋找的諾亞方舟。
法國著名作傢安德烈·莫洛亞說:"名著之多,我們已經無暇一一問津。要相信前人的選擇。一個人也許看錯,一代人也許看錯,但整個人類不會看錯。"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科學家培根教給我們讀書之法:"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本書收錄了推動人類歷史前進、改變世界的十本書,把十位巨人的智慧濃縮進一本小小的册子,相信那些渴望閱讀名人大腦而又恐懼艱深晦澀文字的讀者,一定如獲至寶,因為這本書幫你從內涵到外延、從深度到廣度去瞭解這些名人和他們的名著,正是他們奠定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格局。你可以在迷茫之時傾聽這些名人嚮你娓娓而談,用讀一本書的時間汲取十本巨著的智慧。
書中正文分三部分內容:"作者生平"、"精品原文"和"名傢點評"。"作者生平"簡略生動而不乏亮點,衹用幾百字勾畫作者生平、展示名人個性與特殊或平常的經歷,讓人過目難忘;"精品原文"將十本名著中最精彩、最受褒揚的精華呈現給讀者,其中的重要內容早已廣為流傳,並且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你會發現名著並不艱深,它原來是那麽熟悉;"名傢點評"將名人與名書結合,有名人評書,有書對名人的影響,書對世界和歷史的影響,書對人類的影響以及書和作者在歷史上的地位、作用等等,內容廣泛,涉及到方方面面,一定會讓你眼界大開、震撼不已並深受啓發。
也許你是一個開始觀察世界、對未來充滿幻想的少年,那麽你一定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人生的坐標;也許你是一個開始思考人生、準備踏進社會的青年,那麽你一定能從這本書中學會立身處世的智慧;也許你是一個在打拼中身心疲憊、渴望尋找心靈傢園和指路明燈的中年人,這本書一定能夠洗滌你沉重的靈魂;也許你是一個歷經滄桑、對人生有萬般慨嘆的暮年人,這本書一定是你靈犀相通的知音……這是一本應該放在你床頭經常翻閱的書,它又是開啓你心靈智慧的鑰匙。
《論語》:東方聖經--影響了40多個國傢、25億人
《論語》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部經典之作,最能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兩千年政治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基石,更是中國哲學的巔峰之作,充滿了生活的哲理,是我們取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東方的"聖經"。它决定了我國文化的特質,造就了我們民族的風骨,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國歷代的志士賢人無不受其思想的浸澤,在其中尋找安身立命之本與安頓心靈傢園之所。
【作者生平】
《論語》一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而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現存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是儒傢重要經典之一。書的原始記錄雜出於衆手,最後編定約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生於春秋末年魯國陬邑(今麯阜東南)。據《史記》記載,因其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在娶了兩個妻子之後,為了想要個兒子,66歲時又娶不到20歲的顔徵在為妻,不久顔徵在即生下孔子。
在民間有個傳說,孔子生下來時相貌極為怪異,頭頂像反扣着的盂,中間低凹,四邊高出,且面有七露之相: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輪,嘴露齒。叔梁紇以為是個怪物,大為驚駭,便將他棄於山洞中。初生的孔子在山洞中嗷嗷待哺,山上的老虎跑來為他哺乳;當時正是秋高時節,洞中實在悶熱,老鷹便飛來用翅膀為他扇風;上山的人們見到了,都以為洞中的嬰孩是鳳凰之子,於是便流傳開孔子"鳳生、虎養、鷹打扇"的故事。
孔子3歲喪父,由母親顔徵在撫養長大。由於傢貧,孔子做過委吏(倉庫會計)、乘田(放牧牛羊),並且非常盡職。孔子極其好學,孜孜不倦於當時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他"三十而立",開始設教授徒,以"知禮"而聞名。後出仕為官,因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而離開魯國,開始了長達14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生涯,歷經坎坷卻不被重用,甚至遭到圍攻,還有一次差點被餓死,最後在孤獨落寞中完結一生。
孔子晚年轉而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在中國古代文史哲的源頭引出了澤被後世的甘泉。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被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傢、教育傢和儒傢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地位最高、最受推崇的"聖人",被後世歷代帝王尊為"至聖先師"。他的政治思想與教育思想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
【精品原文】
學而篇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瞭然後按時溫習和練習,不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人傢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樣的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道就産生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面貌偽善,這種人的仁德是不會多的。"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牢固。要以忠和信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關係親近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部經典之作,最能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兩千年政治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基石,更是中國哲學的巔峰之作,充滿了生活的哲理,是我們取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東方的"聖經"。它决定了我國文化的特質,造就了我們民族的風骨,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國歷代的志士賢人無不受其思想的浸澤,在其中尋找安身立命之本與安頓心靈傢園之所。
【作者生平】
《論語》一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而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現存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是儒傢重要經典之一。書的原始記錄雜出於衆手,最後編定約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生於春秋末年魯國陬邑(今麯阜東南)。據《史記》記載,因其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在娶了兩個妻子之後,為了想要個兒子,66歲時又娶不到20歲的顔徵在為妻,不久顔徵在即生下孔子。
在民間有個傳說,孔子生下來時相貌極為怪異,頭頂像反扣着的盂,中間低凹,四邊高出,且面有七露之相: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輪,嘴露齒。叔梁紇以為是個怪物,大為驚駭,便將他棄於山洞中。初生的孔子在山洞中嗷嗷待哺,山上的老虎跑來為他哺乳;當時正是秋高時節,洞中實在悶熱,老鷹便飛來用翅膀為他扇風;上山的人們見到了,都以為洞中的嬰孩是鳳凰之子,於是便流傳開孔子"鳳生、虎養、鷹打扇"的故事。
孔子3歲喪父,由母親顔徵在撫養長大。由於傢貧,孔子做過委吏(倉庫會計)、乘田(放牧牛羊),並且非常盡職。孔子極其好學,孜孜不倦於當時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他"三十而立",開始設教授徒,以"知禮"而聞名。後出仕為官,因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而離開魯國,開始了長達14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生涯,歷經坎坷卻不被重用,甚至遭到圍攻,還有一次差點被餓死,最後在孤獨落寞中完結一生。
孔子晚年轉而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在中國古代文史哲的源頭引出了澤被後世的甘泉。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被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傢、教育傢和儒傢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地位最高、最受推崇的"聖人",被後世歷代帝王尊為"至聖先師"。他的政治思想與教育思想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
【精品原文】
學而篇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瞭然後按時溫習和練習,不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人傢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樣的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道就産生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面貌偽善,這種人的仁德是不會多的。"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牢固。要以忠和信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關係親近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