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善良
也許有的人不知道,鼕天的天空是清白的,它映襯着無數浩蕩的愛。鼕天的海在東風的撫摸下是微波粼粼的,藴含了無數在枯燥中飄落下的黃葉。
最後的善良
原文/王虹蓮他是一個劫匪,坐過牢,之後又殺了人,窮途末路之際,他又去搶了銀行。
他搶的是一個很小的儲蓄所。搶劫遇到了從來沒有過的不順利,兩個女子拼命反抗,他把其中一個殺了,另一個被他劫持上了車。因為有人報了警,警車越來越近了,他劫持着這個女子奪路而逃,把車都開飛了,撞了很多人,也撞了很多小攤。
這個21歲的女孩子參加工作不久,為了這份工作,她拼命讀書,畢業後又托了很多人,傢裏沒錢,是她哥賣了血供她上學為她送禮。她父母雙亡,衹有這一個哥哥。
她覺得自己真是命苦,剛上班沒幾天就遇到了這樣恐怖的事情,怕是沒有生還的可能了。
終於,他被警察包圍了,警察讓他不要傷害人質。他瘋狂地喊着:"我身上有好幾條人命了,怎麽着也是個死,無所謂了!"說着,他在她頸上劃了一刀。
她的頸上滲出了血。她流下了眼淚,知道自己碰上了亡命徒,生還的可能性不大了。
"害怕了?"劫匪問她。
她搖頭:"我衹是覺得對不起我哥。"
"你哥?"
"是的,"她說,"我父母雙亡,是我哥把我養大,他為我賣過血,供我上學,為了我的工作送禮,他都二十八了,可還沒結婚呢,我看你和我哥年齡差不多呢。"
劫匪的刀子從她脖子上落了下來,他說:"那你可真夠不幸的。"
圍着他的警察繼續喊話,他無動於衷,接着和她說着她哥。他身上不僅有槍,還有雷管,可以把這輛車引爆,但他忽然想和人聊聊天,因為他的身世也同樣不幸:他的父母早離了婚,他也有個妹妹,他妹妹也是他供着上的大學,但他不想讓妹妹知道他是殺人犯!
她和他講着小時候的事,說她哥居然會織手套;在她十三歲來例假之後曾經去找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幫她。她一邊說一邊流眼淚。他看着前方,看着那些喊話的警察,又看了看身邊的女孩,他忽然覺得世界是那麽美好,但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他拿出手機,遞給她:"來,給你哥打個電話吧。"
她平靜地接過來,知道這是和哥哥最後一次通話了,所以,她幾乎是笑着說:"哥,在傢呢?你先吃吧,我在單位加班,不回去了。"
生離死別竟然被她說得如此平常。他的妹妹也和他說過這樣的話,看着這個自己劫持的人質,聽着她和哥哥的對話,他伏在方向盤上哭了。
"你走吧!"他說。
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快走!不要讓我後悔,也許我一分鐘之後就後悔了!"
她下了車,走了幾步,居然又回頭看了他一眼。她永遠不知道,是她那個電話救了她。那個電話,喚醒了劫匪心中僅存的善良,那僅有的一點兒善良,救了她的命!
她剛走到安全地帶,便聽到一聲槍響,回過頭去,她看到他倒在方向盤上。
劫匪飲彈自盡。
很多人問她到底說了什麽讓劫匪放了她並且放棄了唯一的生存機會。她平靜地說:"我衹說了幾句話,我對我哥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哥,天涼了,你多穿點衣服'。"
她沒有和別人說起劫匪的眼淚,說出來別人也不相信。但她知道那幾滴眼淚,是人性的眼淚,是善良的眼淚。
(選自《人生與伴侶》,24年第11期)
愛是多能的賞析/韓珊峰對比手法在《最後的善良》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一個亡命的劫匪,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女孩;一個兇神惡煞,一個沉着鎮定;一個喪心病狂於社會,一個心存感激於哥哥。文章正是把兩個矛盾放在一起,加以激化,産生了驚心動魄的藝術魅力。良知和邪惡,何去何從?
鼕天的天氣是枯燥的,鼕天的海是靜謐的,這時人的心是無耐和枯燥的。也許有的人不知道,鼕天的天空是清白的,它映襯着無數浩蕩的愛。鼕天的海在東風的撫摸下是微波粼粼的,藴含了無數在枯燥中飄落下的黃葉。而鼕天裏的人們的心,也正是到了你應該撫摸的時候,因為每一顆心都是善良的、大度的。文中女孩的一句"哥,天涼了,你要多穿點衣服",那麽一句簡單而又古老的話,喚醒了劫匪最後的一點善良,輓救了多條生命,同時也讓劫匪嘗試了世界最美好的東西--愛。所以說,其實,愛是多能的。
最深情的哺育
人生是由無數的時刻組成的,失敗的一刻,成功的一刻,沮喪的一刻……每一刻都會讓我們有不同的感想。
最深情的哺育
原文/梁曉聲我忘不了我的小說第一次被印成鉛字時的那份兒喜悅。我日夜祈禱的就是這回事兒。真是的,我想我該喜悅,卻沒怎麽喜悅。避開人我躲在某個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親……
我的傢搬到光仁街,已經是1963年了。那地方,一條條小鬍同仿佛煙鬼的黑牙縫,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瘡。饑餓對於普通人們的嚴重威脅畢竟開始緩解,我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了,已經有三十多本小人書。
"媽,剩的錢給你。"
"多少?"
"五毛二。"
"你留着吧。"
買糧、煤、劈柴回來,我總能得到幾毛錢。母親給我,因為知道我不會亂花,衹會買小人書。當年小人書便宜,厚的三毛幾一本,薄的纔一毛幾一本。母親從不反對我買小人書。
也許有的人不知道,鼕天的天空是清白的,它映襯着無數浩蕩的愛。鼕天的海在東風的撫摸下是微波粼粼的,藴含了無數在枯燥中飄落下的黃葉。
最後的善良
原文/王虹蓮他是一個劫匪,坐過牢,之後又殺了人,窮途末路之際,他又去搶了銀行。
他搶的是一個很小的儲蓄所。搶劫遇到了從來沒有過的不順利,兩個女子拼命反抗,他把其中一個殺了,另一個被他劫持上了車。因為有人報了警,警車越來越近了,他劫持着這個女子奪路而逃,把車都開飛了,撞了很多人,也撞了很多小攤。
這個21歲的女孩子參加工作不久,為了這份工作,她拼命讀書,畢業後又托了很多人,傢裏沒錢,是她哥賣了血供她上學為她送禮。她父母雙亡,衹有這一個哥哥。
她覺得自己真是命苦,剛上班沒幾天就遇到了這樣恐怖的事情,怕是沒有生還的可能了。
終於,他被警察包圍了,警察讓他不要傷害人質。他瘋狂地喊着:"我身上有好幾條人命了,怎麽着也是個死,無所謂了!"說着,他在她頸上劃了一刀。
她的頸上滲出了血。她流下了眼淚,知道自己碰上了亡命徒,生還的可能性不大了。
"害怕了?"劫匪問她。
她搖頭:"我衹是覺得對不起我哥。"
"你哥?"
"是的,"她說,"我父母雙亡,是我哥把我養大,他為我賣過血,供我上學,為了我的工作送禮,他都二十八了,可還沒結婚呢,我看你和我哥年齡差不多呢。"
劫匪的刀子從她脖子上落了下來,他說:"那你可真夠不幸的。"
圍着他的警察繼續喊話,他無動於衷,接着和她說着她哥。他身上不僅有槍,還有雷管,可以把這輛車引爆,但他忽然想和人聊聊天,因為他的身世也同樣不幸:他的父母早離了婚,他也有個妹妹,他妹妹也是他供着上的大學,但他不想讓妹妹知道他是殺人犯!
她和他講着小時候的事,說她哥居然會織手套;在她十三歲來例假之後曾經去找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幫她。她一邊說一邊流眼淚。他看着前方,看着那些喊話的警察,又看了看身邊的女孩,他忽然覺得世界是那麽美好,但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他拿出手機,遞給她:"來,給你哥打個電話吧。"
她平靜地接過來,知道這是和哥哥最後一次通話了,所以,她幾乎是笑着說:"哥,在傢呢?你先吃吧,我在單位加班,不回去了。"
生離死別竟然被她說得如此平常。他的妹妹也和他說過這樣的話,看着這個自己劫持的人質,聽着她和哥哥的對話,他伏在方向盤上哭了。
"你走吧!"他說。
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快走!不要讓我後悔,也許我一分鐘之後就後悔了!"
她下了車,走了幾步,居然又回頭看了他一眼。她永遠不知道,是她那個電話救了她。那個電話,喚醒了劫匪心中僅存的善良,那僅有的一點兒善良,救了她的命!
她剛走到安全地帶,便聽到一聲槍響,回過頭去,她看到他倒在方向盤上。
劫匪飲彈自盡。
很多人問她到底說了什麽讓劫匪放了她並且放棄了唯一的生存機會。她平靜地說:"我衹說了幾句話,我對我哥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哥,天涼了,你多穿點衣服'。"
她沒有和別人說起劫匪的眼淚,說出來別人也不相信。但她知道那幾滴眼淚,是人性的眼淚,是善良的眼淚。
(選自《人生與伴侶》,24年第11期)
愛是多能的賞析/韓珊峰對比手法在《最後的善良》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一個亡命的劫匪,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女孩;一個兇神惡煞,一個沉着鎮定;一個喪心病狂於社會,一個心存感激於哥哥。文章正是把兩個矛盾放在一起,加以激化,産生了驚心動魄的藝術魅力。良知和邪惡,何去何從?
鼕天的天氣是枯燥的,鼕天的海是靜謐的,這時人的心是無耐和枯燥的。也許有的人不知道,鼕天的天空是清白的,它映襯着無數浩蕩的愛。鼕天的海在東風的撫摸下是微波粼粼的,藴含了無數在枯燥中飄落下的黃葉。而鼕天裏的人們的心,也正是到了你應該撫摸的時候,因為每一顆心都是善良的、大度的。文中女孩的一句"哥,天涼了,你要多穿點衣服",那麽一句簡單而又古老的話,喚醒了劫匪最後的一點善良,輓救了多條生命,同時也讓劫匪嘗試了世界最美好的東西--愛。所以說,其實,愛是多能的。
最深情的哺育
人生是由無數的時刻組成的,失敗的一刻,成功的一刻,沮喪的一刻……每一刻都會讓我們有不同的感想。
最深情的哺育
原文/梁曉聲我忘不了我的小說第一次被印成鉛字時的那份兒喜悅。我日夜祈禱的就是這回事兒。真是的,我想我該喜悅,卻沒怎麽喜悅。避開人我躲在某個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親……
我的傢搬到光仁街,已經是1963年了。那地方,一條條小鬍同仿佛煙鬼的黑牙縫,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瘡。饑餓對於普通人們的嚴重威脅畢竟開始緩解,我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了,已經有三十多本小人書。
"媽,剩的錢給你。"
"多少?"
"五毛二。"
"你留着吧。"
買糧、煤、劈柴回來,我總能得到幾毛錢。母親給我,因為知道我不會亂花,衹會買小人書。當年小人書便宜,厚的三毛幾一本,薄的纔一毛幾一本。母親從不反對我買小人書。
我還經常出租小人書,在電影院門口、公園裏、火車站。有一次火車站派出所一位年輕的警察,沒收了我全部的小人書,說我影響了站內秩序。
我一回到傢就號啕大哭,我用頭撞墻。我的小人書是我巨大的財富,我覺得我破産了,從闊綽富翁變成了一貧如洗的窮光蛋。我絶望得不想活,想死。我那種可憐的樣子,使母親為之動容,於是她帶我去討還我的小人書。
"不給!出去出去!"
車站派出所年輕的警察,大檐帽微微歪戴着,上唇留着兩撇小鬍子,一副葛列高利那種桀驁不馴的樣子。母親代我嚮他承認錯誤,代我嚮他保證以後絶不再到火車站出租小人書,話說了許多,他煩了,粗魯地將母親和我從派出所推出來。
母親對他說:"不給,我就坐在臺階上不走。"
他說:"誰管你!""砰"地將門關上了。
"媽,咱們走吧,我不要了……"
我仰起臉望着母親,心裏一陣難過。親眼見母親因自己而被人呵斥,還有什麽事比這更令一個兒子內疚的?
"不走,媽一定給你要回來!"
母親說着,就在臺階上坐了下去,並且扯我坐在她身旁,一條手臂摟着我。另外幾位警察出出進進,連看也不看我們。
"葛列高利"也出來了一次。"還坐這兒?"母親不說話,不瞧他。"嘿,靜坐示威……"
他冷笑着又進去了……
天漸黑了。派出所門外的紅燈亮了,像一隻充血的獨眼自上而下虎視眈眈地瞪着我們。我和母親相依相偎的身影被臺階斜折為三折,怪誕地延長到水泥方磚廣場,淹在一汪紅暈裏。我和母親坐在那兒已經近四個小時,母親始終用一條手臂摟着我。我覺得母親似乎一動也沒動過,仿佛被一種持久的意念定在那兒了。
我想我不能再對母親說--"媽,我們回傢吧!"
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幾本小人書,而母親失去的是被極端輕衊了的尊嚴,一個十分自尊的女人的尊嚴。
終於,"葛列高利"又走出來了。
"嗨,我說你們想睡在這兒呀?"母親不看他,不回答,望着遠處的什麽。
"給你們吧……""葛列高利"將我的小人書連同書包扔在我懷裏。
母親低聲對我說:"數數。"語調很平靜。
我數了一遍,告訴母親:"缺三本《水滸》"。
母親這纔擡起頭來,仰望着"葛列高利",清清楚楚地說:"缺三本《水滸》。"
他笑了,從衣兜裏掏出三本小人書扔給我,咕噥道:"喲嗬,還跟我來這一套……"
母親終於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臺階。
"站住!"
"葛列高利"以將軍命令士兵般那種不容違抗的語氣說:"等在這兒,沒有我的允許不準離開!"
我惴惴地仰着臉望着母親。"葛列高利"轉身就走。
他卻是去攔截了一輛小汽車,對司機大聲說:"把那個女人和孩子送回傢去,要一直送到傢門口!"
……
我買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是《青年近衛軍》,一元多錢。母親還從來沒有一次給我這麽多錢。
我還從來沒有嚮母親一次要過這麽多錢。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衛軍》,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無精打采。
在自己對自己的慫恿之下,我到母親的工廠嚮母親要錢。母親那一年被鐵路工廠辭退了,為了每月27元的收入,又在一個街道小廠上班。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親為我們掙錢的地方。
空間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裏壓抑。不足2平方米的廠房。四壁潮濕頽敗。七八十臺破縫紉機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個都不算年輕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縫紉機後。因為光綫陰暗,每個女人頭上方都吊着一隻燈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開,七八十個女人的身體和七八十衹燈泡所散發的熱量,使我感到猶如身在蒸籠。那些女人熱得衹穿背心,有的背心肥大,有的背心瘦小,有的穿的還是男人的背心,暴露出相當一部分或豐滿或幹癟的胸脯,千奇百怪。氈絮如同褐色的重霧,在女人們、在母親們之間紛紛揚揚地飄蕩,而她們不得不一個個戴着口罩。女人們、母親們的口罩上,都有3個實心的褐色的圓。那是因為她們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將口罩濡濕了,氈絮附着在上面。女人們、母親們的頭髮、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變成了褐色的,毛茸茸的褐色。我覺得自己恍如置身在山頂洞人時期的女人們、母親們之間。
七八十臺破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一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女人,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彎麯着,頭湊近在縫紉機板上。周圍幾衹燈泡的電熱烤着我的臉。
"媽……"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骯髒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熟悉的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的眼睛……
母親大聲問:"你來幹什麽?"
"我……"
"有事快說,別耽誤媽幹活!"
"我……要錢……"
我本已不想說出"要錢"兩字,可是竟說出來了!
"要錢幹什麽?"
"買書……""多少錢?""一元五角就行……"
母親掏衣兜。掏出一捲毛票,用指尖龜裂的手指點着。
旁邊的一個女人停止踏縫紉機,嚮母親探過身,喊:"大姐,別給!沒你這麽當媽的!供他們吃,供他們穿,供他們上學,還供他們看閑書哇!……"
我一回到傢就號啕大哭,我用頭撞墻。我的小人書是我巨大的財富,我覺得我破産了,從闊綽富翁變成了一貧如洗的窮光蛋。我絶望得不想活,想死。我那種可憐的樣子,使母親為之動容,於是她帶我去討還我的小人書。
"不給!出去出去!"
車站派出所年輕的警察,大檐帽微微歪戴着,上唇留着兩撇小鬍子,一副葛列高利那種桀驁不馴的樣子。母親代我嚮他承認錯誤,代我嚮他保證以後絶不再到火車站出租小人書,話說了許多,他煩了,粗魯地將母親和我從派出所推出來。
母親對他說:"不給,我就坐在臺階上不走。"
他說:"誰管你!""砰"地將門關上了。
"媽,咱們走吧,我不要了……"
我仰起臉望着母親,心裏一陣難過。親眼見母親因自己而被人呵斥,還有什麽事比這更令一個兒子內疚的?
"不走,媽一定給你要回來!"
母親說着,就在臺階上坐了下去,並且扯我坐在她身旁,一條手臂摟着我。另外幾位警察出出進進,連看也不看我們。
"葛列高利"也出來了一次。"還坐這兒?"母親不說話,不瞧他。"嘿,靜坐示威……"
他冷笑着又進去了……
天漸黑了。派出所門外的紅燈亮了,像一隻充血的獨眼自上而下虎視眈眈地瞪着我們。我和母親相依相偎的身影被臺階斜折為三折,怪誕地延長到水泥方磚廣場,淹在一汪紅暈裏。我和母親坐在那兒已經近四個小時,母親始終用一條手臂摟着我。我覺得母親似乎一動也沒動過,仿佛被一種持久的意念定在那兒了。
我想我不能再對母親說--"媽,我們回傢吧!"
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幾本小人書,而母親失去的是被極端輕衊了的尊嚴,一個十分自尊的女人的尊嚴。
終於,"葛列高利"又走出來了。
"嗨,我說你們想睡在這兒呀?"母親不看他,不回答,望着遠處的什麽。
"給你們吧……""葛列高利"將我的小人書連同書包扔在我懷裏。
母親低聲對我說:"數數。"語調很平靜。
我數了一遍,告訴母親:"缺三本《水滸》"。
母親這纔擡起頭來,仰望着"葛列高利",清清楚楚地說:"缺三本《水滸》。"
他笑了,從衣兜裏掏出三本小人書扔給我,咕噥道:"喲嗬,還跟我來這一套……"
母親終於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臺階。
"站住!"
"葛列高利"以將軍命令士兵般那種不容違抗的語氣說:"等在這兒,沒有我的允許不準離開!"
我惴惴地仰着臉望着母親。"葛列高利"轉身就走。
他卻是去攔截了一輛小汽車,對司機大聲說:"把那個女人和孩子送回傢去,要一直送到傢門口!"
……
我買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是《青年近衛軍》,一元多錢。母親還從來沒有一次給我這麽多錢。
我還從來沒有嚮母親一次要過這麽多錢。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衛軍》,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無精打采。
在自己對自己的慫恿之下,我到母親的工廠嚮母親要錢。母親那一年被鐵路工廠辭退了,為了每月27元的收入,又在一個街道小廠上班。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親為我們掙錢的地方。
空間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裏壓抑。不足2平方米的廠房。四壁潮濕頽敗。七八十臺破縫紉機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個都不算年輕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縫紉機後。因為光綫陰暗,每個女人頭上方都吊着一隻燈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開,七八十個女人的身體和七八十衹燈泡所散發的熱量,使我感到猶如身在蒸籠。那些女人熱得衹穿背心,有的背心肥大,有的背心瘦小,有的穿的還是男人的背心,暴露出相當一部分或豐滿或幹癟的胸脯,千奇百怪。氈絮如同褐色的重霧,在女人們、在母親們之間紛紛揚揚地飄蕩,而她們不得不一個個戴着口罩。女人們、母親們的口罩上,都有3個實心的褐色的圓。那是因為她們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將口罩濡濕了,氈絮附着在上面。女人們、母親們的頭髮、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變成了褐色的,毛茸茸的褐色。我覺得自己恍如置身在山頂洞人時期的女人們、母親們之間。
七八十臺破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一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女人,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彎麯着,頭湊近在縫紉機板上。周圍幾衹燈泡的電熱烤着我的臉。
"媽……"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骯髒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熟悉的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的眼睛……
母親大聲問:"你來幹什麽?"
"我……"
"有事快說,別耽誤媽幹活!"
"我……要錢……"
我本已不想說出"要錢"兩字,可是竟說出來了!
"要錢幹什麽?"
"買書……""多少錢?""一元五角就行……"
母親掏衣兜。掏出一捲毛票,用指尖龜裂的手指點着。
旁邊的一個女人停止踏縫紉機,嚮母親探過身,喊:"大姐,別給!沒你這麽當媽的!供他們吃,供他們穿,供他們上學,還供他們看閑書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