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日记书信>> 阿娜伊斯·宁 Anaïs Nin   法国 France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903年2月21日1977年1月14日)
女性自我发现的激情之作:阿娜伊斯·宁日记
  阿娜伊斯·宁是一个具有争议性和传奇色彩的女人,因为她与著名作家亨利·米勒及其妻子琼的暧昧关系,因为她在当时大都市国际艺术圈和社交圈的收放自如及飘忽神秘,因为她大胆开放的性意识和行为,更因为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神秘日记,一直是西方众多谣传、臆测和闲谈的主题。西方文坛一直传扬着这样一句话:阿娜伊斯·宁的日记是20世纪最独特的一道文学风景线,我们可在她的那不同凡响的日记中能看到一个伟大的艺术时代。
第1节:阿娜伊斯·宁日记 前言(1)
  阿娜伊斯·宁日记
  前言
  三十多年来,阿娜伊斯·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记,一直是众多谣传、闲谈、臆测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早期,日记的部分内容首次在她的巴黎密友及同好中亮相。自此以来,一直传扬着这么一句评语:阿娜伊斯·宁的日记是20世纪最独特的一道文学风景线。1937年,英国杂志《标准》(Criterion)登载了广为引用的一篇文章,作者亨利·米勒大胆提出该日记可"与圣奥古斯丁、佩特罗尼乌斯、阿伯拉尔、卢梭、普鲁斯特的作品媲美。"长期以来,许多双眼睛一直在关注着日记的成长,直到目前壮大到150多集--打印累积15,000多张!从而赋予这项伟大的终生事业更为传奇的色彩。
  阿娜伊斯·宁发表过《内心都市》五部曲等诸多著作和故事,至今散发着浪漫的墨香。她常说自己的这些艺术作品仅为日记的冰山一角,而同为作家和女人的真实生活则全部浸透于日记的每一页每一天。30多年前,她写道:"日记里的是我的自然流露,日记外的是我刻意展露的精华,是神话,是诗歌。"在谈到自己的一部早期作品时,她在日记中写道:"人们同我交谈,希望我率真、激情、爆炸性……然而我只在这里,在日记里,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读者对这部传奇作品的好奇,无疑来自宁小姐热烈多姿的生活及她在大都市国际艺术圈和社交圈的收放自如及飘忽神秘。"友谊、关系、旅行,"她说,"是我最大的乐趣。我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每座城市,都是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表演艺术家的家园。"孩提时代,生于巴黎近郊纳伊市的她,就已陪伴她著名的父亲--西班牙作曲家兼钢琴家乔奎因·宁,作高度刺激的环欧钢琴巡回演出。青年时代,她逃离丹麦出生的母亲在纽约的廉租屋,一头扎入梦幻中的迷人乐园,先做画家专职模特,后来成为西班牙舞舞蹈家。20世纪30年代,作为羽翼未丰的作家,她重返欧洲,加入巴黎知识圈和社交圈,迷上了普鲁斯特和劳伦斯、季洛杜,深受他们的影响。1929年,她定居路维希安,使那儿如同二战爆发后她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附近的工作室一样,成为众多"无名之辈"的聚集地,很快他们一跃而为"著名"的创作者。确实,宁小姐日记里走马灯一样进出的人物都是过去40年文学艺术界大名鼎鼎且具代表性的各色人物。
  不过,如果只对通常名人的"自曝隐私"感兴趣,只对"和盘托出"的深闺内幕感兴趣,那么,这本首次出版的盼望已久的宁小姐部分日记无疑会令您失望。当然,阿娜伊斯·宁用极为率真的笔触,详尽描写了她的各种关系、朋友、熟人及人生道路上"有名"或"无名"过客。确实,她"率真,激情,爆炸性"。可她关注的既非文学界的闲言琐碎,也非对文人生活的"偷窥"。
  日记的真正意义、独特性和"启示性"是另类的。可以肯定的是,宁小姐大量有关别人及自己的有重要价值的细节,使您能够看到一个伟大的艺术时代;她描写和记录的人物、对话、事件犹如闪耀的光芒,让您豁然开朗。相形之下,后来的情形似乎已不重要:她结交了潦倒的天才作家亨利·米勒,她倾听"残酷剧情"倡导者兼诗人翁托南·阿铎的痛苦宣泄,她在奥托·兰克医生鼓励下成为心理医生……宁小姐日记的意义在于:我们首次有了一部详细明确记录现代女性自我发现旅程的激情之作。
  "我想说的,"宁小姐写道,"我逐渐理解昨天的女性和今天的女性。昨天的女性是无声的、沉默的,躲在无言的直觉后苟活;今天的女性敢说敢为,简直就是男人的翻版,而我介于两者之间……"
  是的,宁小姐十分关注"该写什么,该讲什么,怎么讲"之类的艺术问题,但日记不仅仅是她作为崭露头角的作家用以操练的磨刀石,还承载着思想、梦想和体验。据称,她那些让人神清气爽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内容取自日记。是的,宁小姐在即时捕捉信息时选词讲究、用语生动,但日记不仅仅记录她的生活、她的谈话和她的邂逅,更记录了她穿越自身迷宫的旅行,记录了她努力寻找、诠释女人阿娜伊斯的努力。女人阿娜伊斯既是真实的女人,又是象征性的女人,她努力在行动和思想、投入与自卫、情感与智慧、梦幻与现实"之间"平衡,有时会满腔绝望地调和这些内心矛盾。
第2节:阿娜伊斯·宁日记 前言(2)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日记中有一段话,可解释宁小姐对"外面"世界的态度:政治经济风暴无论多么猛烈,都不会反映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这令许多评论家诟言),还可说明日记本身所具备的基本功用和根本功能。"令人绝望的是,"她写道,"他们力图为整个生活寻找一种普遍意义,结果却声称此意义荒唐,空洞,不合逻辑!一种适合万事万物的广大无边的意义根本不存在,我们每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只有一个,是个人意义,个人情节,就像一本个人小说,一本给个人看的书一样。要找到一个统一的无所不包的意义是错误之举。对我而言,尽量赋予生命以意义,才是正确之道。所以,我不热衷于任何政治运动,这些运动充斥着盲从和不公正,但在面对每一个个人时,我的表现是民主的、人性的。我给每一个人应得的东西。我无视阶级和财富。我尊重人的精神价值、人的素质、人的需要,只要有能力,我尽力做到这些。如果所有人联合起来像我一个人一样,就不会有战争和贫穷。我个人决定--为每一个与我同行的人的命运负责。"
  日记是阿娜伊斯·宁写的书,是她创造的生活,是过滤网--将她的体验过滤成一个有意义的模式,还是她的盾盘,她的忏悔室。
  日记始于那条把阿娜伊斯·宁及其母亲和两个兄弟从西班牙载往美国的小船。11岁的宁小姐,此时已被她后来称作"即刻的觉醒"所纠缠,"惊惧又痛苦"。她的父亲,她早年的偶像,抛妻弃子,投身另一个年轻女人的怀抱。起初,她千方百计想夺回父亲:"日记开始只是旅行日志,是替父亲记录途中的点点滴滴,是为父亲写的,打算以后寄给他,说白了就是一封信,向他介绍我们的情况,好让他一路追随我们到这个陌生国度。"可这封"信"没有寄出(母亲说怕信遗失),日记也成了"一座孤岛,呆在里面就能在异国他乡隐蔽起来,写法语,梳理自己的思想,抓紧自己的灵魂,不让它弃我而去。"
  离开父亲,离开欧洲的孩提时代,离开早年西班牙天主教的支撑和约束,被迫适应一个崭新的国家,一种全新的语言,阿娜伊斯·宁很快具备了一种特有的孤独意识。"亲爱的日记",她写道,"是阿娜伊斯在对你说话,不是某个与大家思想一致的人在对你说话。亲爱的日记,可怜我吧,务必听我诉说。"
  当这个富于幻想的小女孩像花朵一样盛开成一个俏丽的年轻姑娘时,出于"对知识、经验、创造的狂热",开始为自己创建一种"形象",一个"角色",使自己能面对世界。儿时崭露的戏剧意识及丰富想象力,在她破蛹成蝶的成年生活里本能地有意识地轻舞飞扬,像她的小说人物一样,像《爱情谍屋》(A Spy in the House of Love)中的萨宾娜一样,投身于自以为被希望扮演的"角色":女儿、妻子、妖女、荡妇、朋友、保护人……尽力满足他人对她的一切期望和要求。
  我身上至少有两个女人的影子:一个绝望惘,感觉自己在沉没;另一个只想给人们带来美丽、优雅、活力:在人前,在人生舞台上,她掩饰着的软弱、无助、绝望真实情感,只向世人展示笑颜、诚挚、好奇、热情、兴致。
  那个快乐、迷人、聪慧、神秘的阿娜伊斯·宁让世人尽情观看,而身体内另一个女人,那个羞怯、坚强、务实、犹豫、超然、旁观、有孩子气的女人,则在一页页日记中要求得到承认。日记是她两个自我的汇合点,是她不按他人要求生活的世外仙境。
  "日记是我的毒品、麻醉剂、鸦片烟斗,是我的毒药,我的罪恶。不写小说时,我仰面躺下,拿着日记本,攥着一支笔,枕着一席梦,专心致志,把两个自我拼接起来。……我须在梦中再活一次。梦是我唯一的生活。我在梦的回声和反响中看见变形的东西,这种东西保持了神奇的纯洁,否则魔力顿失,不然生活暴露的会仅仅是她的畸形,质朴会化身懒惰……所有的所有,一定通过我的罪恶镜头融合起来,否则慵懒的生活会减缓我啜泣的节奏。"
首页>> 文学论坛>> 日记书信>> 阿娜伊斯·宁 Anaïs Nin   法国 France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903年2月21日1977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