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文化力的發掘者
文懷沙
瞭解占祥同志的人往往會對他産生這麽一個印象:文化旅途的“苦行僧”。占祥努力探究人生、探究文化對於人生、對於國傢和對於社會的意義。對文化的摯愛與研究,占祥幾乎傾註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
占祥殫精竭慮、不遺餘力地發掘埋藏在人類文化深層的巨大潛力,進而認識文化對於人的主體作用、對於經濟的先導作用、對於社會的促進作用、對於精神的培植作用等等。他大膽探索,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衝破藩籬、衝破禁區。有些人不從文化看政治、看經濟,卻片面地從政治看文化,從經濟看文化,導致急功近利等種種弊端,遂使文化降為一切上層建築的附庸。占祥早就發現,文化自身的主體性、目的性被淹沒了,影響了文化力的充分發揮。歷史的責任感,使他不遺餘力地研究文化力,並多次呼籲要關註文化力,倡導文化力,提升文化力,弘揚文化力,做文化力的先行者和實踐者。
占祥同志對文化力的發掘是廣泛而深入的,是探索與經驗相調適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他以對文化藝術事業的執著和可貴的人生體驗、獨特的審美情趣,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他的《人生寶典》就是一次生命寫作,就是一部人生寶書。
《文化力》一書是占祥同志繼《人生寶典》之後的又一部力作,有着占祥自己的風格。他努力把握文化力的主體性——並由精神力的發掘——切入文化力的核心價值。至於他所使用的語言,可以說是掃絶鉛華殆盡。占祥幾十年人生求索的歷程和春風拂面般的詩意文字,真讓我羨慕占祥的青春情懷。
占祥善於嚮書本學習,更善於嚮實踐學習,嚮人民群衆學習。占祥研究和把握文化,總是與我國社會改革發展的需要緊密結合,與我們時代的文明進程協調一致。這不僅使文化力的發掘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而且能夠在社會功效上得以印證,達到實踐與理論的統一。占祥同志在發掘文化力過程中,十分註意文化力的“發力點”和作用點,總是以國傢提出的建設目標為文化力的方向。
老夫耋矣,無能為矣,自愧對占祥理解得還很淺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讀一讀高占祥的著述,深入研究高占祥現象,讓文化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更大的功力。
我們國傢當前還面臨着許多現代化發展中的問題。這些問題說到底可能都是文化問題。我近年經常去陝西、河南等地,這些省份大打文化牌,努力創建文化大省,現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可見,文化力對社會發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找準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傢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要完成這個課題,就需要發揚占祥同志那種矢志不渝、百折不撓、鍥而不捨、勇往直前的精神。
吾近期臥病在床,起坐維艱,口述所感,並試為損益文字如上。
2007年9月21日
文懷沙
瞭解占祥同志的人往往會對他産生這麽一個印象:文化旅途的“苦行僧”。占祥努力探究人生、探究文化對於人生、對於國傢和對於社會的意義。對文化的摯愛與研究,占祥幾乎傾註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
占祥殫精竭慮、不遺餘力地發掘埋藏在人類文化深層的巨大潛力,進而認識文化對於人的主體作用、對於經濟的先導作用、對於社會的促進作用、對於精神的培植作用等等。他大膽探索,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衝破藩籬、衝破禁區。有些人不從文化看政治、看經濟,卻片面地從政治看文化,從經濟看文化,導致急功近利等種種弊端,遂使文化降為一切上層建築的附庸。占祥早就發現,文化自身的主體性、目的性被淹沒了,影響了文化力的充分發揮。歷史的責任感,使他不遺餘力地研究文化力,並多次呼籲要關註文化力,倡導文化力,提升文化力,弘揚文化力,做文化力的先行者和實踐者。
占祥同志對文化力的發掘是廣泛而深入的,是探索與經驗相調適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他以對文化藝術事業的執著和可貴的人生體驗、獨特的審美情趣,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他的《人生寶典》就是一次生命寫作,就是一部人生寶書。
《文化力》一書是占祥同志繼《人生寶典》之後的又一部力作,有着占祥自己的風格。他努力把握文化力的主體性——並由精神力的發掘——切入文化力的核心價值。至於他所使用的語言,可以說是掃絶鉛華殆盡。占祥幾十年人生求索的歷程和春風拂面般的詩意文字,真讓我羨慕占祥的青春情懷。
占祥善於嚮書本學習,更善於嚮實踐學習,嚮人民群衆學習。占祥研究和把握文化,總是與我國社會改革發展的需要緊密結合,與我們時代的文明進程協調一致。這不僅使文化力的發掘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而且能夠在社會功效上得以印證,達到實踐與理論的統一。占祥同志在發掘文化力過程中,十分註意文化力的“發力點”和作用點,總是以國傢提出的建設目標為文化力的方向。
老夫耋矣,無能為矣,自愧對占祥理解得還很淺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讀一讀高占祥的著述,深入研究高占祥現象,讓文化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更大的功力。
我們國傢當前還面臨着許多現代化發展中的問題。這些問題說到底可能都是文化問題。我近年經常去陝西、河南等地,這些省份大打文化牌,努力創建文化大省,現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可見,文化力對社會發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找準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傢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要完成這個課題,就需要發揚占祥同志那種矢志不渝、百折不撓、鍥而不捨、勇往直前的精神。
吾近期臥病在床,起坐維艱,口述所感,並試為損益文字如上。
2007年9月21日
緒論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
(一)
人類的命運和生存,是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
當今人類世界的文化張力發生着劇烈的震蕩,原因在於現代人類文明的失衡。人類社會在擁有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物質能量的同時,卻忽視了具有先導作用的文化力和精神智慧。世界閃爍着科技文明的光輝,而道德信仰的燈塔卻顯得黯淡。這種失衡現象,似乎令人有一種物質的巨人裹挾着精神的侏儒茫然前行之感。
我們應該清醒、理智地註意這個時代的病癥了。我們還能再漠視人們的心靈中所不能缺少的文化力、精神力的孱弱匱乏嗎?
不能!人類需要精神的升華,需要文化力把我們的精神從物質的、金錢的種種羈絆中解放出來。
我們思考文化力,實則是人的生命整體對人類進化環境的渴望,是人類尋求真正和諧、有序、樂觀、健康生存下去的必然選擇。
發掘文化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二)
軟實力的提出,是發掘文化力的前奏。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軟實力--國際政治的製勝之道》一書中,首先提出軟實力的概念,對軟實力理論做了較為完整的闡述。按照約瑟夫·奈教授的觀點,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傢維護和實現國傢利益的决策和行動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於該國在國際社會的文化認同感而産生的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硬實力(經濟、軍事)通常依靠"施壓"迫使他國非自願接受,是直接的、即時的、集中的、顯性的;軟實力則通常依靠"吸引"得到他國自願認同,是間接的、歷時的、彌散的、隱性的。
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相對於硬實力而提出的。雖然它有着強烈的國際競爭的現實背景,但文化着眼點仍然富有時代感與前瞻性。約瑟夫·奈教授已經看出了人類世界在當代的病癥,呼籲把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失衡的重心,從物質實力轉移到精神力上來。因此,對軟實力問題的重視與研究,就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重大課題。
目前,人們對軟實力的內涵、外延的研究與把握,對軟實力的核心問題等的研究與把握還不盡一致,各種觀點尚在爭鳴探討之中。我認為,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
文化藴涵着巨大的力。這種"力"並不同於物理學上的"力",因而,人們更形象地將文化之力稱之為"軟實力"。從本質上說,物理的"力",是人類用來"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類用來"化"自身的。文化力這種軟實力,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所認識、所重視。
能夠稱得起"核心",就必須有兩個標準,一是在軟實力範疇,文化具有主導性;二是在硬實力範疇,文化具有先導性。"二導"缺一不可,並相輔相成。
(三)
為什麽說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不同維度來考證和辨析。
文化是文明基石文化是一所無形的學校,它憑藉文化力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引領,産生巨大的影響力,它把時代的靈魂、未來的光明送進人類心靈的深處。
鬍錦濤同志指出: "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是人類生命繁衍、財富創造的物質文明發展史,更是人類文化積纍、文明傳承的精神文明發展史。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鎸刻着文化進步的烙印。"(《在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文化是人類的靈魂,文化是人類的第二個太陽。正是文化使人類走上了文明的大道,使人類脫離了一般動物界。哪裏有文化哪裏就有文明的足跡,哪裏沒有文化哪裏就彌漫着荒蠻。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文化力的積極引領,沒有精神世界的極大富足,沒有文化創造力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即使具有相當的物質科技硬實力,也不可能長期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文化創造核心價值觀文化力能夠産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高唱生命的進行麯,綻放道德的光輝。文化是引導社會進步的羅盤,是張揚真善美的旗幟。我們創造先進的文化力,就是要創造並確立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軟實力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價值觀問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道德目標、共同的是非觀念、共同的文明準則等等,構成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種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形成、傳承等,都需要文化力的創造、文化力的蓄養、文化力的環境。
我們現在提出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念和主張,就是中華民族在優秀的傳統文化基礎上,結合世界文化發展潮流進行的文化力再創造的結果,就是對當代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的追求。文化力作為軟實力的核心,比物質科技硬實力更具有人性本質的力量,它同物質力一樣,是人們生産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
文化是靈魂,經濟是血肉,把文化力註入到經濟變革發展中去,必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文化先導力是當今未被普遍認識的精神動力。文化先導力這一理念一旦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掌握,那將給經濟的騰飛添上一個新的翅膀。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
(一)
人類的命運和生存,是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
當今人類世界的文化張力發生着劇烈的震蕩,原因在於現代人類文明的失衡。人類社會在擁有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物質能量的同時,卻忽視了具有先導作用的文化力和精神智慧。世界閃爍着科技文明的光輝,而道德信仰的燈塔卻顯得黯淡。這種失衡現象,似乎令人有一種物質的巨人裹挾着精神的侏儒茫然前行之感。
我們應該清醒、理智地註意這個時代的病癥了。我們還能再漠視人們的心靈中所不能缺少的文化力、精神力的孱弱匱乏嗎?
不能!人類需要精神的升華,需要文化力把我們的精神從物質的、金錢的種種羈絆中解放出來。
我們思考文化力,實則是人的生命整體對人類進化環境的渴望,是人類尋求真正和諧、有序、樂觀、健康生存下去的必然選擇。
發掘文化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二)
軟實力的提出,是發掘文化力的前奏。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軟實力--國際政治的製勝之道》一書中,首先提出軟實力的概念,對軟實力理論做了較為完整的闡述。按照約瑟夫·奈教授的觀點,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傢維護和實現國傢利益的决策和行動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於該國在國際社會的文化認同感而産生的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硬實力(經濟、軍事)通常依靠"施壓"迫使他國非自願接受,是直接的、即時的、集中的、顯性的;軟實力則通常依靠"吸引"得到他國自願認同,是間接的、歷時的、彌散的、隱性的。
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相對於硬實力而提出的。雖然它有着強烈的國際競爭的現實背景,但文化着眼點仍然富有時代感與前瞻性。約瑟夫·奈教授已經看出了人類世界在當代的病癥,呼籲把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失衡的重心,從物質實力轉移到精神力上來。因此,對軟實力問題的重視與研究,就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重大課題。
目前,人們對軟實力的內涵、外延的研究與把握,對軟實力的核心問題等的研究與把握還不盡一致,各種觀點尚在爭鳴探討之中。我認為,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
文化藴涵着巨大的力。這種"力"並不同於物理學上的"力",因而,人們更形象地將文化之力稱之為"軟實力"。從本質上說,物理的"力",是人類用來"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類用來"化"自身的。文化力這種軟實力,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所認識、所重視。
能夠稱得起"核心",就必須有兩個標準,一是在軟實力範疇,文化具有主導性;二是在硬實力範疇,文化具有先導性。"二導"缺一不可,並相輔相成。
(三)
為什麽說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不同維度來考證和辨析。
文化是文明基石文化是一所無形的學校,它憑藉文化力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引領,産生巨大的影響力,它把時代的靈魂、未來的光明送進人類心靈的深處。
鬍錦濤同志指出: "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是人類生命繁衍、財富創造的物質文明發展史,更是人類文化積纍、文明傳承的精神文明發展史。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鎸刻着文化進步的烙印。"(《在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文化是人類的靈魂,文化是人類的第二個太陽。正是文化使人類走上了文明的大道,使人類脫離了一般動物界。哪裏有文化哪裏就有文明的足跡,哪裏沒有文化哪裏就彌漫着荒蠻。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文化力的積極引領,沒有精神世界的極大富足,沒有文化創造力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即使具有相當的物質科技硬實力,也不可能長期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文化創造核心價值觀文化力能夠産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高唱生命的進行麯,綻放道德的光輝。文化是引導社會進步的羅盤,是張揚真善美的旗幟。我們創造先進的文化力,就是要創造並確立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軟實力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價值觀問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道德目標、共同的是非觀念、共同的文明準則等等,構成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種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形成、傳承等,都需要文化力的創造、文化力的蓄養、文化力的環境。
我們現在提出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念和主張,就是中華民族在優秀的傳統文化基礎上,結合世界文化發展潮流進行的文化力再創造的結果,就是對當代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的追求。文化力作為軟實力的核心,比物質科技硬實力更具有人性本質的力量,它同物質力一樣,是人們生産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
文化是靈魂,經濟是血肉,把文化力註入到經濟變革發展中去,必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文化先導力是當今未被普遍認識的精神動力。文化先導力這一理念一旦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掌握,那將給經濟的騰飛添上一個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