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站在齊白石居住了31年,直到他生命最後的小屋門口,可以看見四周已經擠滿了巨大、僵直、硬挺的高樓,開着玻璃窗,襢露着明晃晃的心髒。它們輕聲地湊着靠近過來,像黑夜的狼群一樣伺盯着眼下這幾間破敗的老屋。
門上寫着的“謝絶參觀”,把我擋在了齊白石生前生活場所的視綫之外。這個房子是一個並不太大的器皿,裝滿關於他的記憶後就再也裝不下別的東西了,可是奇怪得很,這裏一開始,還盛裝着供成群結隊的人用來潤喉嚨的清水,然而,現在竟倏地在急忙趕來的人面前,變成一個濕嗒嗒的、發黏的土罐子,衹裝了無盡的荒涼和為數不多的幾聲孤寂的咳嗽。濃厚的陰影重重地壓在這個小院子的胸口上,於是這小院仿佛是一個正趴在母親膝上酣睡的孩子遇上汽車相撞時,猛然被震動驚醒了。它試圖埋下頭,把眼睛再睜大來看,是不是還沒脫離剛纔混混沌沌的夢?然而,它的懷疑已沒有了容身之所。
二
時間像一小叢火,慢慢且細細地煨着歷史的藥罐,直待到歲月的清水完全變成濃黑的中藥湯。
齊白石原名純芝,後改名齊磺,號渭青,字瀕生,別號“白石”,是藉用故鄉湖南湘潭老傢的一個鄉村驛站“白石鋪”的名字而起。
他衹讀過一年書,從15歲起便當起了木匠學徒,但是,齊白石把這項“下等活”做得很有滋味。他經常摹習《芥子園畫譜》,使自己雕花的技術臻於“庖丁解牛”般的境界。
1888年,齊白石先後嚮一些鄉裏名士學畫,並請陳少蕃教他詩文。以至後來,他自我評價: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從1864年到1901年,齊白石都沒有離開過故鄉。在故鄉,每天總可以偷聽到一點天地中的事,聞見造物者帶有泥沼氣的智慧,即便回傢時,口袋裏也不忘塞上一點輕快、一點煩惱。
這使得齊白石的畫紙像一個奇怪的旋渦,以往舊文人根本不屑的什麽農民幹活用的釘耙、鐝頭、竹筐、瓦罐等都統統被捲了進去,鄉間的各種草蟲、青蛙、魚蝦、瓷器以及放牧、打柴等都成為他畫面上的題材,甚至算盤、秤砣、老鼠、蚊子都越過名聲的藩籬,沒入畫中。
因此,他的畫裏不小心就塞滿了田地裏緑油油的草樹的清香,混進了孩童們熱鬧的歌謠,以及本分的老農勞作過後歇息時的餘慵。他的心是一座寬敞的宅院,任由自然萬物的聲音和光輝進出。
在眼下一些藝術傢的新鮮視角中,“尋常”已經是一條在入口處寫着“此路不通”的窄徑,是對藝術傢發揮才能的限製。這樣一來,“內容”上的窮途末路,則直接致使更多的人在藝術形式上求新求變,蹊蹺的“主義”、復雜的“理論”成為創作市場上的俏貨。
可是,藝術並非為顯示藝術傢過人的才智而生,藝術作品不是為理解力驚人和偏於病態的讀者準備的。藝術傢也用不着披肝瀝膽地硬要造出個奇形怪物來。“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故其人往往多壽,至如刻畫細謹,為造物役者,乃能損壽,該無生機也”(董其昌),藝術是人性靈棲息的居所,齊白石本人97歲的高壽就是生動的說明。
三
在故鄉待了近40年的齊白石,在不惑之年,開始接觸外界的天地河流。八年裏,他“五出五歸”,遊歷了隴中、嶺南、江浙等地。然而,他的藝術爆發力此時仍凍結在一片混沌當中,頭腦裏依稀衹是一片家乡“寄萍堂”模模糊糊的光景。直到家乡遭遇戰亂,軍隊和土匪競起,齊白石為了養活家庭和躲避災禍,來到了北京,碰上了陳師曾。在一座城市,同一個人偶然的相遇,竟然使得已經57歲的齊白石,終於等來了自己藝術創造力的覺醒和藝術才能的迸發的時刻―“衰年變法”。
好比是偌大的競技場上款款走來一位頭頂蘋果的窈窕、端莊的女子,她就是傳統文化的象徵,頭頂放着的那顆鮮豔的紅蘋果是“求變”。臺下走上來中國勇士吳道子,他拉開大弓飽滿如圓月,一箭將蘋果射落在地,女子毫發未損,吳道子嚮着沸騰的人群欠身致意:“I’am後羿也”。這時,西班牙遊俠畢加索也緊跟着上來,將蘋果一箭射穿,得意地說:“I’am羅賓漢。”眼看着,齊木匠竟然也趁人不備,從後臺潛到了衆人的視綫當中,顫抖着拉開了弓,這一射,極有可能不但射不中蘋果,還把公主的命給了結了,然後以一句哆嗦的:“I, I am sorry”了結,可所幸歷史沒有給他機會去演繹如此荒誕的戲劇情節。
站在齊白石居住了31年,直到他生命最後的小屋門口,可以看見四周已經擠滿了巨大、僵直、硬挺的高樓,開着玻璃窗,襢露着明晃晃的心髒。它們輕聲地湊着靠近過來,像黑夜的狼群一樣伺盯着眼下這幾間破敗的老屋。
門上寫着的“謝絶參觀”,把我擋在了齊白石生前生活場所的視綫之外。這個房子是一個並不太大的器皿,裝滿關於他的記憶後就再也裝不下別的東西了,可是奇怪得很,這裏一開始,還盛裝着供成群結隊的人用來潤喉嚨的清水,然而,現在竟倏地在急忙趕來的人面前,變成一個濕嗒嗒的、發黏的土罐子,衹裝了無盡的荒涼和為數不多的幾聲孤寂的咳嗽。濃厚的陰影重重地壓在這個小院子的胸口上,於是這小院仿佛是一個正趴在母親膝上酣睡的孩子遇上汽車相撞時,猛然被震動驚醒了。它試圖埋下頭,把眼睛再睜大來看,是不是還沒脫離剛纔混混沌沌的夢?然而,它的懷疑已沒有了容身之所。
二
時間像一小叢火,慢慢且細細地煨着歷史的藥罐,直待到歲月的清水完全變成濃黑的中藥湯。
齊白石原名純芝,後改名齊磺,號渭青,字瀕生,別號“白石”,是藉用故鄉湖南湘潭老傢的一個鄉村驛站“白石鋪”的名字而起。
他衹讀過一年書,從15歲起便當起了木匠學徒,但是,齊白石把這項“下等活”做得很有滋味。他經常摹習《芥子園畫譜》,使自己雕花的技術臻於“庖丁解牛”般的境界。
1888年,齊白石先後嚮一些鄉裏名士學畫,並請陳少蕃教他詩文。以至後來,他自我評價: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從1864年到1901年,齊白石都沒有離開過故鄉。在故鄉,每天總可以偷聽到一點天地中的事,聞見造物者帶有泥沼氣的智慧,即便回傢時,口袋裏也不忘塞上一點輕快、一點煩惱。
這使得齊白石的畫紙像一個奇怪的旋渦,以往舊文人根本不屑的什麽農民幹活用的釘耙、鐝頭、竹筐、瓦罐等都統統被捲了進去,鄉間的各種草蟲、青蛙、魚蝦、瓷器以及放牧、打柴等都成為他畫面上的題材,甚至算盤、秤砣、老鼠、蚊子都越過名聲的藩籬,沒入畫中。
因此,他的畫裏不小心就塞滿了田地裏緑油油的草樹的清香,混進了孩童們熱鬧的歌謠,以及本分的老農勞作過後歇息時的餘慵。他的心是一座寬敞的宅院,任由自然萬物的聲音和光輝進出。
在眼下一些藝術傢的新鮮視角中,“尋常”已經是一條在入口處寫着“此路不通”的窄徑,是對藝術傢發揮才能的限製。這樣一來,“內容”上的窮途末路,則直接致使更多的人在藝術形式上求新求變,蹊蹺的“主義”、復雜的“理論”成為創作市場上的俏貨。
可是,藝術並非為顯示藝術傢過人的才智而生,藝術作品不是為理解力驚人和偏於病態的讀者準備的。藝術傢也用不着披肝瀝膽地硬要造出個奇形怪物來。“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故其人往往多壽,至如刻畫細謹,為造物役者,乃能損壽,該無生機也”(董其昌),藝術是人性靈棲息的居所,齊白石本人97歲的高壽就是生動的說明。
三
在故鄉待了近40年的齊白石,在不惑之年,開始接觸外界的天地河流。八年裏,他“五出五歸”,遊歷了隴中、嶺南、江浙等地。然而,他的藝術爆發力此時仍凍結在一片混沌當中,頭腦裏依稀衹是一片家乡“寄萍堂”模模糊糊的光景。直到家乡遭遇戰亂,軍隊和土匪競起,齊白石為了養活家庭和躲避災禍,來到了北京,碰上了陳師曾。在一座城市,同一個人偶然的相遇,竟然使得已經57歲的齊白石,終於等來了自己藝術創造力的覺醒和藝術才能的迸發的時刻―“衰年變法”。
好比是偌大的競技場上款款走來一位頭頂蘋果的窈窕、端莊的女子,她就是傳統文化的象徵,頭頂放着的那顆鮮豔的紅蘋果是“求變”。臺下走上來中國勇士吳道子,他拉開大弓飽滿如圓月,一箭將蘋果射落在地,女子毫發未損,吳道子嚮着沸騰的人群欠身致意:“I’am後羿也”。這時,西班牙遊俠畢加索也緊跟着上來,將蘋果一箭射穿,得意地說:“I’am羅賓漢。”眼看着,齊木匠竟然也趁人不備,從後臺潛到了衆人的視綫當中,顫抖着拉開了弓,這一射,極有可能不但射不中蘋果,還把公主的命給了結了,然後以一句哆嗦的:“I, I am sorry”了結,可所幸歷史沒有給他機會去演繹如此荒誕的戲劇情節。
齊白石的變法成功了。
這一場背水一戰為他一刀劈開了造物主永恆創造力的洞天:“紅花墨葉”的大寫意臻於造物者本身的意志。這時,齊白石所創造的整個畫面的世界,正在掀起一場極其龐大的解放運動,在每一個纖維的交叉網點裏,都有無數億個生命從夢魘的殼殼裏衝出來。某種生命的熱情在四周飛上飛下,四面八方都洋溢着一種柔和的生命躁動的聲響,好像是每一刻流連在畫中的燦爛的分秒,喃喃地在田地間舉行着歡宴。
“衰年變法”已經是1903年初來北京的齊白石19年之後發生的事了。
1919年,决定定居北京的齊白石先住在法源寺羯磨寮;後住在陶然亭附近的竜泉寺。
1920年,住在鬧市口石燈庵,還一度住帥府郭葆生傢避難,後又遷去象坊橋觀音寺。
1922年6月,住在西四三道柵欄。
1923年秋鼕之際,搬至高岔拉1號。
這些年裏,齊白石一直都處在被謀生的重負壓抑下的痛苦之中,在北京失重般地漂着。“衰年變法”,細細的繩子上懸挂着齊白石“餓死京華誓不休”的决絶和痛楚。他自己曾經敘述當時的賣畫生涯:“我的潤格,一個扇面,定價銀幣兩元,比平時一般畫傢的價碼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問津,生涯落寞得很。”
齊白石早期的畫以八大山人為師,山水學金農,但當時八大山人的畫路在北京沒有多大的市場,在畫傢們哀嘆“冷逸如雪個,遊燕不值錢”的大環境下,還沒有名氣的齊白石,不但要維持生計還得同時撐起湘潭和北京的兩個傢,可想有多麽艱難。“一身畫債終難了,晨起揮毫夜睡遲”,經濟的問題一生都不間斷地嚮這個勤勤懇懇的老木匠揮動起鞭子,重重地落下。
然而,變法的初見成功並不意味着齊白石就此擺脫了過去的境遇,就此得到了或者金錢或者精神等不同方面的滿足。他仍然在藝術的邊緣孤獨地踩着獨輪車,歪歪扭扭,盡量把持着藝術和生活之間微妙的平衡,不至於跌落到生活底層的深淵。
轉機直到1922年,陳師曾攜中國畫傢作品東渡日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時,纔扭捏來到。齊白石的新作以重磅炸彈的姿態投嚮畫展,二百多幅作品在三天內被高價一搶而空,連觀展的法國人也搶購了幾張,拿去參加巴黎藝術展。
齊白石這衹羸弱而稀罕的蝴蝶,在東瀛微微扇動了一下翅膀,便隨即掀動起一場在北京字畫界輻散開的颶風。
於是,琉璃廠“南紙店”的老闆們,發現平時不太被人註目的齊白石的作品,突然被外國人奉若圭臬。哪怕他們把白石的畫價提高數倍,數十倍,也填不飽這些人的胃口。於是,在齊白石的傢門前,剛到的畫商還沒停穩了腳跟,就被後頭趕來的撂倒在了身子底下。
真是風趣,“墻內開花墻外香”,給齊白石的作品以應有的尊重和重視的人竟然是一群外國人,中國人審美的一雙慧眼上結滿了煩冗的蛛絲,對於真正的大師的註視,不是中國人自己完成的。
很多當代的藝術傢對這個問題感到無望和悲哀,甚至眼下就在這個怪圈裏煎熬。誰能想到,這個問題已經是本老黃歷了,多少年前就把齊白石睏惑得要命。
這個尷尬的局面,如果一直僵下去,可能會産生更惡的影響:富於天資的藝術傢們,誤以為中國人的藝術欣賞能力還處在蒙昧時期,於是創作的基準便逐漸嚮西方靠攏、甚至認為如果被本國的大衆所賞識,就等同於槍斃了自己的藝術,即以外國人微笑為榮,中國人鼓掌為恥,令人啼笑皆非。
再長久下去,這些不斷在國內突圍失敗的藝術傢們,就變為強勢的異域文化在中國的擴音器。中國人便會在一直由自己耕種的文化地盤上,收穫一些扭麯了的雜交貨,或者是完全不認識的“舶來品”。
還不該哀嘆嗎?那幫子食欲可怕的伙房師傅,拐走了別國的美食傢,烹食着從世間各處搜獲的珍饈,以滿足他們永不饜足的對美味的需求。而我們,我們的靈魂卻在挨餓,連隨便糊弄出一桌能吃的菜的廚子都快找不見了,更別說使我們的味蕾獲得高級體驗的人了。��
這一場背水一戰為他一刀劈開了造物主永恆創造力的洞天:“紅花墨葉”的大寫意臻於造物者本身的意志。這時,齊白石所創造的整個畫面的世界,正在掀起一場極其龐大的解放運動,在每一個纖維的交叉網點裏,都有無數億個生命從夢魘的殼殼裏衝出來。某種生命的熱情在四周飛上飛下,四面八方都洋溢着一種柔和的生命躁動的聲響,好像是每一刻流連在畫中的燦爛的分秒,喃喃地在田地間舉行着歡宴。
“衰年變法”已經是1903年初來北京的齊白石19年之後發生的事了。
1919年,决定定居北京的齊白石先住在法源寺羯磨寮;後住在陶然亭附近的竜泉寺。
1920年,住在鬧市口石燈庵,還一度住帥府郭葆生傢避難,後又遷去象坊橋觀音寺。
1922年6月,住在西四三道柵欄。
1923年秋鼕之際,搬至高岔拉1號。
這些年裏,齊白石一直都處在被謀生的重負壓抑下的痛苦之中,在北京失重般地漂着。“衰年變法”,細細的繩子上懸挂着齊白石“餓死京華誓不休”的决絶和痛楚。他自己曾經敘述當時的賣畫生涯:“我的潤格,一個扇面,定價銀幣兩元,比平時一般畫傢的價碼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問津,生涯落寞得很。”
齊白石早期的畫以八大山人為師,山水學金農,但當時八大山人的畫路在北京沒有多大的市場,在畫傢們哀嘆“冷逸如雪個,遊燕不值錢”的大環境下,還沒有名氣的齊白石,不但要維持生計還得同時撐起湘潭和北京的兩個傢,可想有多麽艱難。“一身畫債終難了,晨起揮毫夜睡遲”,經濟的問題一生都不間斷地嚮這個勤勤懇懇的老木匠揮動起鞭子,重重地落下。
然而,變法的初見成功並不意味着齊白石就此擺脫了過去的境遇,就此得到了或者金錢或者精神等不同方面的滿足。他仍然在藝術的邊緣孤獨地踩着獨輪車,歪歪扭扭,盡量把持着藝術和生活之間微妙的平衡,不至於跌落到生活底層的深淵。
轉機直到1922年,陳師曾攜中國畫傢作品東渡日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時,纔扭捏來到。齊白石的新作以重磅炸彈的姿態投嚮畫展,二百多幅作品在三天內被高價一搶而空,連觀展的法國人也搶購了幾張,拿去參加巴黎藝術展。
齊白石這衹羸弱而稀罕的蝴蝶,在東瀛微微扇動了一下翅膀,便隨即掀動起一場在北京字畫界輻散開的颶風。
於是,琉璃廠“南紙店”的老闆們,發現平時不太被人註目的齊白石的作品,突然被外國人奉若圭臬。哪怕他們把白石的畫價提高數倍,數十倍,也填不飽這些人的胃口。於是,在齊白石的傢門前,剛到的畫商還沒停穩了腳跟,就被後頭趕來的撂倒在了身子底下。
真是風趣,“墻內開花墻外香”,給齊白石的作品以應有的尊重和重視的人竟然是一群外國人,中國人審美的一雙慧眼上結滿了煩冗的蛛絲,對於真正的大師的註視,不是中國人自己完成的。
很多當代的藝術傢對這個問題感到無望和悲哀,甚至眼下就在這個怪圈裏煎熬。誰能想到,這個問題已經是本老黃歷了,多少年前就把齊白石睏惑得要命。
這個尷尬的局面,如果一直僵下去,可能會産生更惡的影響:富於天資的藝術傢們,誤以為中國人的藝術欣賞能力還處在蒙昧時期,於是創作的基準便逐漸嚮西方靠攏、甚至認為如果被本國的大衆所賞識,就等同於槍斃了自己的藝術,即以外國人微笑為榮,中國人鼓掌為恥,令人啼笑皆非。
再長久下去,這些不斷在國內突圍失敗的藝術傢們,就變為強勢的異域文化在中國的擴音器。中國人便會在一直由自己耕種的文化地盤上,收穫一些扭麯了的雜交貨,或者是完全不認識的“舶來品”。
還不該哀嘆嗎?那幫子食欲可怕的伙房師傅,拐走了別國的美食傢,烹食着從世間各處搜獲的珍饈,以滿足他們永不饜足的對美味的需求。而我們,我們的靈魂卻在挨餓,連隨便糊弄出一桌能吃的菜的廚子都快找不見了,更別說使我們的味蕾獲得高級體驗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