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时政>> 戴維-史密斯 David - Smith   英國 United Kingdom   溫莎王朝  
竜象之爭——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
  全球地緣政治結構正在發生改變,估計到2050年,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三大強國將依次是中國、印度和美國。隨着世界重心嚮東方轉移,新的聯盟將不斷形成,新的規則也會不斷涌現,而唯有那些深諳世界新秩序的國傢才能未雨綢繆地去應對新的挑戰。這本由《星期日時報》的經濟編輯撰寫的《竜象之爭: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將會幫助人們認識和把握這些變化。
第1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1)
  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
  這本書的靈感,既不是來源於北京、上海、德裏和孟買給我的奇思妙想,也不是凝視着"經濟水晶球"産生的突發奇想,而是來源於一次講演中一位聽衆的精彩提問。幾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在倫敦給一群商人(主要是實業傢)做一次演講。我給他們簡略地講述了一些常見的話題,比如通貨膨脹和利率會發生什麽變化,英國財政大臣在醖釀什麽計劃,英國是否會加入歐洲的單一貨幣(這已經是不久前的事情了)以及諸如美元、油價這樣的話題。他們虔敬地聽着,不時會提出一些問題。其中一位聽衆問道:"中國和印度會怎樣?"這一話題不在我演講的計劃之中,卻引起了聽衆的共鳴,並激起了他們激烈的討論。從交談中,我發現大傢普遍對中國和印度崛起帶來的影響持悲觀甚至有點宿命論的態度。中國以驚人的速度搶占了全球製造業的就業機會,印度也以類似的速度占領了全球的服務行業;前者正占據着全球製造業的最大份額,後者也在迅速地嚮服務行業擴張。這使得全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幾乎是空前絶後的。參加我演講會的先生和女士們所受到的影響比起他們的後代將要受到的根本算不了什麽。中國和印度不僅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而且她們正在不斷引進最新的技術,並且十分註意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在不遠的將來,類似英國這樣的國傢將不能再與中國和印度競爭了。到那時,誰來為這些國傢的人民提供就業機會呢?當中國和印度能夠生産一切人們所需的産品的時候我們還能做什麽呢?或許如今像英國一樣比較富裕的國傢將在低迷中度過長期的經濟衰退。不僅是倫敦會受到影響,多倫多、圖盧茲、東京、芝加哥和科隆同樣也難逃厄運。
  當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時,發現不僅僅是這些商人們關心這個問題。《星期日時報》(Sunday Times)曾寄給我一個很大的郵包,裏面裝滿了讀者來信,全都是針對我的一篇有關中國的文章的回應。每次我寫一些有關外包工作流嚮印度的文章時,也會收到類似的來信。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就業機會都流嚮了中國和印度,二者成為全世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中國與美國在人民幣幣值問題上爭執不斷,因為中國不斷增長的貿易額已經超過了美國;同時,中國大力削減製造業的生産成本,擴大對原材料和原油的巨大需求,最終降低了産品的價格。中國對世界的影響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印度的影響又會如何?媒體用醒目的標題提醒公司的領導們:核心業務正被外包給印度次大陸。人們預測,終有一天,班加羅爾和孟買能夠完成從股票經紀人研究到醫療檢測和診斷在內的各項業務。除了中國和印度,還有哪個國傢能夠這麽快地提升價值鏈?能夠培養數百萬的研究生?英國、美國和歐洲年輕人的前途何在?難道他們需要祈禱並開始學習漢語嗎?
  但印度和中國的崛起不可能一蹴而就。印度人很喜歡將自己的國傢比作大象,雖然行動緩慢,但是穩健沉着,就像伊索寓言中的"烏龜"一樣,會取得最終的勝利。雖然近年來印度的表現更像她的國傢象徵--虎。不過,把她比喻成大象似乎更合適,至少避免與人們熟悉的"亞洲四小竜"相混淆。印度的成就是最近幾年纔顯露出來的,而中國如今的奇跡則需追溯到20多年前。不過,毫無疑問,這兩個國傢如今對於世界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20世紀90年代,當我們爭相關註網絡經濟的繁榮以及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時,並沒有給中國和印度應有的重視。或許直到那時,我們仍然不相信中國和印度能夠創造奇跡。
  1998年夏,我乘坐火車從香港到深圳。直到今天,我仍記得這列從九竜出發的火車似乎將我帶到了一個海市蜃樓般的地方,一座座摩天大樓在那片曾經一無所有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身後高聳的大廈不會讓我感到奇怪,因為我知道那是聞名於世的香港的標志;可眼前在中國的土地上冒出的毫不遜色的樓群卻讓我無比驚詫。事實就在眼前,這是鄧小平希望在共産主義中國邊陲建立一座21世紀的現代化城市的雄偉藍圖的體現,這座毗鄰香港的城市與資本主義的香港一樣繁榮和引人註目。
第2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2)
  可在我看來,閃閃發光的新建築並不能證明那裏的成功。我當時的反應,想起來有點像作傢J·B·普裏斯特利在看到倫敦大西街上新開的象徵性藝術裝飾小型工廠那樣;也像20世紀30年代鬍佛大廈被宣佈用作工廠的情形一樣。深圳的實際情況並不樂觀,這些摩天大樓似乎也好不到哪兒去。它們大都被用做寫字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部分樓群都處於待租狀態。這就是大約10年前的深圳給我的印象:極力想成為一個大都市,既混亂又有些危險,既有邊陲小鎮的特點又有大城市建築林立的風貌,還伴隨着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些正在建築中的摩天大樓是否比美國西部片中的建築真實呢?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建築相當"堅挺"。今天,深圳已經成為擁有一千萬人口的經濟特區。這一切還得歸功於中國經濟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正因為他,深圳纔成為中國第一個現代化城市,並吸引着來自全國農村和其他城鎮的工人。即使以中國的標準來衡量,深圳仍然是一座擁擠的城市,它的人口密度位於中國城市的首位,這使得深圳的領導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夠管理好這座城市。這裏有中國最繁忙的海港,有許多産量巨大的工廠,生産出來的不少産品銷往美國。世界最大的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它的成功與中國密不可分,沃爾瑪全球的商品來自中國,這使得它不僅擁有海量的商品並且價格低廉。
  中國的經濟正處於飛速發展中。乘飛機去上海的旅客,對這個金融之都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磁懸浮列車,讓人掃興的是它衹有從機場到市中心這樣短短一段;第二印象可能就是它巨大的變遷了。國際建築師和設計師幫助上海設計了2020年的城市規劃,計劃建成9個有80萬人口的衛星城市,其中較近的東灘市將建成世界第一個生態城市。上海有巨大的産業園,包括大規模發動機生産商和生化工廠在內的各類工廠都可以在此落戶。當上海的現代化地鐵網建成之後,之前的磁懸浮列車會顯得有些過時了。在2010年世博會開幕之前,上海的河流沿岸和周邊地區將會得到進一步開發。上海甚至有比深圳更宏偉的規劃:成為一座有曼哈頓特色的現代化都市,並以此來展示中國引人註目的高科技前景。上海猶如一劑清醒劑喚醒了那些視中國為血汗工廠的人們,面對中國20多年來一直保持9%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引人矚目的經濟成就和整個民族的雄心壯志,人們還有必要懷疑中國嗎?
  與此相比,印度經濟成就的標志就沒有這麽明顯了。一直以來,印度就以"全世界發展最快的民主國傢"自居,數據可以說明一切:印度近20年保持了6%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最近已經超過了9%。印度崛起較大地震動了西方還是最近的事,國際電訊服務費用的下降讓人們將註意力轉移到印度廉價的勞動力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上。當中國成為跨國公司的生産基地時,印度也成為了包括軟件開發、電訊中心和尖端研究在內的首選外包基地。華爾街和倫敦公司的高薪分析師們的研究報告被印度的工人們整理出來,而這些工人的工資衹有分析師的十分之幾。在印度的金融之都孟買,許多大廈和寫字樓正在建設當中。以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博士的話說,這些大樓最終會使"上海被人遺忘",孟買將取而代之成為世人談論的焦點。不過孟買暴露了印度的另一面:慘不忍睹的貧睏。為了建設這些高樓大廈,孟買40萬的貧民窟居民不得不漂泊街頭、居無定所,到印度的遊客無不被這個國傢現代經濟奇跡背後的極度貧窮所震撼,十分之一的孩子還未滿五歲就早早夭折。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傢,但同時也是一個貧富差距較大和較明顯的國傢,或許印度將經歷最終的經濟"滴入效應"。印度擁有像中國一樣龐大的缺乏教育的人口,衹有讓這些人口逐漸分享繁榮的成果並成為龐大的中産階級,印度才能迎來真正的繁榮。
  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是本世紀初幾十年裏世界所呈現的顯著的變化,同時也嚮人們提出了世界經濟的結構和全球地緣政治的平衡的基本問題。如果預測是正確的,那麽到本世紀中葉,世界前三位經濟大國將依次是:中國、美國和印度,北京、華盛頓和新德裏將成為世界權力中心。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是驚人的,雖然目前二者的GDP(國內生産總值)之和不到日本的一半,剛好是美國的五分之一,不過在下一個40~50年裏,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將會讓世人驚嘆。二者的發展不僅給兩國人民而且也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會持續發展還是逐漸衰退?她們還會繼續扮演我們所依賴的全球經濟的強勁動力的角色嗎?這會不會是一場最終會以失望告終的國際商業"淘金熱"?現在是不是那些經歷了許多幻想破滅的企業最終可以在中國和印度賺錢的時期?如果我們不睜開眼睛看清中國的巨大成就,我們就難以想象20年前經濟無望、民不聊生的印度會成為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民主國傢。
首頁>> 文學>> 时政>> 戴維-史密斯 David - Smith   英國 United Kingdom   溫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