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傳記,我寫過好幾本了。
我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開始讀魯迅的書,《吶喊》,《彷徨》,《野草》……一本接一本的,越讀越有興趣。別人寫魯迅的書,那時出得不多,已出的幾種我也找來看了。那時,我就想給這位我敬佩的作傢寫一本傳記。後來我意外地得到了幾個月可以利用的時間,就動筆來寫了。這就是1956年在作傢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傳略》。這一年我二十五歲。
現在回想起來,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一個人,沒有讀過周作人的書,沒有讀過鬍適的書,沒有讀過陳獨秀的書,能夠去寫魯迅的傳記嗎?事實就是這樣:我是在完全不具備必要的條件之時寫了,並且出版了我的《魯迅傳略》的。粗疏膚淺,自不待言。特別是書中絶無自己的見解,完全是人云亦云。我在一篇文章裏說過:這本書不但是反映了我當時的水平,也是反映了當時研究界的一般水平,更是反映了當時所允許達到的水平。它在幾個月之內印了兩次,共計37500册。因為我被劃為右派分子而不再印了,現在看來倒是件應該慶幸的事情。
我的第二本書是1979年出版的《魯迅回憶錄正誤》。這是我看了許廣平那本《魯迅回憶錄》,看到她書中說的許多都與事實不符,纔决心寫這本考證性質的書的。這書不是傳記的體裁,按性質說應該算是傳記一類吧。作這些煩瑣的考證,是頗費時間的事情。正好這時我有的是時間。我解除勞動教養回傢,因為開除了公職,成了無業遊民,而父親又管我的飯,我就有時間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來考證了。也不記得一共花了多少時間。等到1979年我平反(標準的說法是“改正”)了,恢復了工作,這本書也就得到了出版的機會。幸運的是,這部書稿曾經得到馮雪峰、孫用兩位前輩的指教和鼓勵。
1980年我被藉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參加十六捲本《魯迅全集》的編註工作,接觸到了一些過去沒有看到過的資料。這件事忙完,我就着手來修訂《魯迅傳略》了。說是“修訂”,其實舊本中的段落保存下來的不多,字數從舊本的十萬增加到二十萬。這書於1982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又印了一次。
這期間,人民出版社編印《祖國叢書》,編者約我寫了一本十萬字以內的《魯迅》。後來我把它稍加修訂,並請王得後兄配上了大量圖片,作為兩人合作的成績,以《魯迅圖傳》的書名於2004年在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附帶說一句:這本書有幸被韓國學者洪允基先生看中,由他譯成韓文出版了。
此外,還可以說到《周氏三兄弟》。這是魯迅和他弟弟作人、建人的合傳。是應東方出版社的約稿,編入他們的一個“書係”之中。看上去很大很厚一本,其實是圖片為主,文字是並不多的。
我寫的魯迅單獨一人的傳記,算來已有四本了。可是沒有一本是能夠保存得下去的。我希望現在寫的這一本能夠保存下去。它比起我原先寫的各本,進步是很明顯的。這進步首先要歸功於時代的進步。衹說書中所用的資料,許多都是近年纔出現的。不但1955年,就是1982年,也沒有這些。再就是學術界的空氣,意識形態的色彩,有所淡化,實事求是的態度,有所增加。而我的主觀條件也可以說有了一些改善,在這些年裏,又多讀了一點書,增加了一些閱歷,對魯迅的一生事跡,自以為大體弄清楚了。拿這本書和1956年出的那一本對照來看,有些說法是完全不同了。
說來也有趣。我二十五歲出了第一本《魯迅傳略》,過了二十五年出了個修訂本,又過了二十五年出了這一本。顯然我不會再有一個二十五年了。那麽這大約是我的最後修訂本吧。不過我想,大的修訂肯定是不會再有了,但以後如果還有重印的機會,小的增補和改動怕也難免吧。
作為一本人物傳記,大約衹能這樣寫吧。如果有讀者以為它對傳主作品分析介紹不夠,或者覺得對傳主的某些事跡講得不夠詳細,我願意嚮有興趣的讀者推薦自己的兩本書。一本是《魯迅回憶錄正誤》增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本是我和邵燕祥兄合作的《重讀魯迅》,分析了魯迅詩文四十四篇,東方出版社2006年出版。在序言裏給自己的書作廣告,很不好意思。
2006年11月16日朱正於北京
我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開始讀魯迅的書,《吶喊》,《彷徨》,《野草》……一本接一本的,越讀越有興趣。別人寫魯迅的書,那時出得不多,已出的幾種我也找來看了。那時,我就想給這位我敬佩的作傢寫一本傳記。後來我意外地得到了幾個月可以利用的時間,就動筆來寫了。這就是1956年在作傢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傳略》。這一年我二十五歲。
現在回想起來,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一個人,沒有讀過周作人的書,沒有讀過鬍適的書,沒有讀過陳獨秀的書,能夠去寫魯迅的傳記嗎?事實就是這樣:我是在完全不具備必要的條件之時寫了,並且出版了我的《魯迅傳略》的。粗疏膚淺,自不待言。特別是書中絶無自己的見解,完全是人云亦云。我在一篇文章裏說過:這本書不但是反映了我當時的水平,也是反映了當時研究界的一般水平,更是反映了當時所允許達到的水平。它在幾個月之內印了兩次,共計37500册。因為我被劃為右派分子而不再印了,現在看來倒是件應該慶幸的事情。
我的第二本書是1979年出版的《魯迅回憶錄正誤》。這是我看了許廣平那本《魯迅回憶錄》,看到她書中說的許多都與事實不符,纔决心寫這本考證性質的書的。這書不是傳記的體裁,按性質說應該算是傳記一類吧。作這些煩瑣的考證,是頗費時間的事情。正好這時我有的是時間。我解除勞動教養回傢,因為開除了公職,成了無業遊民,而父親又管我的飯,我就有時間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來考證了。也不記得一共花了多少時間。等到1979年我平反(標準的說法是“改正”)了,恢復了工作,這本書也就得到了出版的機會。幸運的是,這部書稿曾經得到馮雪峰、孫用兩位前輩的指教和鼓勵。
1980年我被藉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參加十六捲本《魯迅全集》的編註工作,接觸到了一些過去沒有看到過的資料。這件事忙完,我就着手來修訂《魯迅傳略》了。說是“修訂”,其實舊本中的段落保存下來的不多,字數從舊本的十萬增加到二十萬。這書於1982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又印了一次。
這期間,人民出版社編印《祖國叢書》,編者約我寫了一本十萬字以內的《魯迅》。後來我把它稍加修訂,並請王得後兄配上了大量圖片,作為兩人合作的成績,以《魯迅圖傳》的書名於2004年在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附帶說一句:這本書有幸被韓國學者洪允基先生看中,由他譯成韓文出版了。
此外,還可以說到《周氏三兄弟》。這是魯迅和他弟弟作人、建人的合傳。是應東方出版社的約稿,編入他們的一個“書係”之中。看上去很大很厚一本,其實是圖片為主,文字是並不多的。
我寫的魯迅單獨一人的傳記,算來已有四本了。可是沒有一本是能夠保存得下去的。我希望現在寫的這一本能夠保存下去。它比起我原先寫的各本,進步是很明顯的。這進步首先要歸功於時代的進步。衹說書中所用的資料,許多都是近年纔出現的。不但1955年,就是1982年,也沒有這些。再就是學術界的空氣,意識形態的色彩,有所淡化,實事求是的態度,有所增加。而我的主觀條件也可以說有了一些改善,在這些年裏,又多讀了一點書,增加了一些閱歷,對魯迅的一生事跡,自以為大體弄清楚了。拿這本書和1956年出的那一本對照來看,有些說法是完全不同了。
說來也有趣。我二十五歲出了第一本《魯迅傳略》,過了二十五年出了個修訂本,又過了二十五年出了這一本。顯然我不會再有一個二十五年了。那麽這大約是我的最後修訂本吧。不過我想,大的修訂肯定是不會再有了,但以後如果還有重印的機會,小的增補和改動怕也難免吧。
作為一本人物傳記,大約衹能這樣寫吧。如果有讀者以為它對傳主作品分析介紹不夠,或者覺得對傳主的某些事跡講得不夠詳細,我願意嚮有興趣的讀者推薦自己的兩本書。一本是《魯迅回憶錄正誤》增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本是我和邵燕祥兄合作的《重讀魯迅》,分析了魯迅詩文四十四篇,東方出版社2006年出版。在序言裏給自己的書作廣告,很不好意思。
2006年11月16日朱正於北京
1881年9月25日,即清光緒七年辛巳八月初三,魯迅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傢。
他是在這樣一個時代出生在這樣一片國土上,在他出生之前,中國發生過這樣一些事情:
1644年清兵進入山海關,繼明朝之後建立了清朝。這滿族的王朝雖說在許多基本制度方面不過是因襲了以往歷代漢族王朝的成法,雖說並不比明朝更腐敗更黑暗,可是他們入關之初,在揚州、嘉定等地留下了使人永遠無法忘記的屠城記錄;特別是輕信了前明降臣孫之獬的挑唆,下了一道�S發令,令漢人蓄辮。這是一個致命的决定。這些就使得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成了清朝從始至終的一個難以緩解的矛盾。魯迅在他晚年寫的《病後雜談之餘》這篇文章裏回憶說:“對我最初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
對於漢族知識分子,清朝一方面屢興文字獄來立威,使他們經常處於恐懼之中,不敢妄發議論;一方面開科取士,使順從者覺得有一條出路,少數幸運者可以通過這途徑進入仕途。怎樣用科舉的手段來籠絡知識分子,魯迅在1935年寫的《在現在中國的孔夫子》一文中回憶說:
我出世的時候是清朝的末年,孔夫子已經有了“大成至聖文宣王”這一個闊得可怕的頭銜,不消說,正是聖道支配了全國的時代。政府對於讀書的人們,使讀一定的書,即四書和五經;使遵守一定的註釋;使寫一定的文章,即所謂“八股文”;並且使發一定的議論。
如果不是形勢的重大震蕩,魯迅也將會走上這一條道路吧。
祖父和兩位祖母的畫像。左邊孫老太太是魯迅父親的生母,她很早去世了。給魯迅講了許多故事的是繼祖母蔣老太太
清朝因襲了明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明末以來,不斷有歐洲人來叩門,可就是叩不開天朝上國的大門。到了1840年,這大門終於關不住了。中英鴉片戰爭的失敗,打破了天朝上國妄自尊大的幻夢,在極不情願極不平等的情況下開始了同外國的交往。當中國被動地成為世界上的一國的時候,傳統的衣冠文物已經不能適應這個新的局面了。
1850年到1864年發生了一場太平軍戰爭。就其持續時間之長和波及地區之廣來說,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戰爭之一。天王洪秀全成功地給自己建造了窮奢極欲的人間天堂,可是他從來不曾想到要以一種適應時代潮流的新體製取代舊體製。
1857年英法聯軍攻占廣州。1860年攻入北京,焚毀圓明園。鹹豐皇帝逃到熱河,並且死在那裏。
作為受到外國欺侮之後的反應,到19世紀60年代,一些地方辦起了機器製造局、船廠之類的近代工業,派出了最早的一批留學生。不少人已經感到中國必須有所變革了。
魯迅出生的時候,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局面。
新臺門周傢可以說是書香門第。祖父周福清寫的傢訓《恆訓》中,談到他們的傢史,是這樣說的:
予族明萬歷時,傢已小康(述先公祭田,俱萬歷年置),纍世耕讀。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小七房(韞山公生七子)。合有田萬餘畝,當鋪十餘所,稱大族焉。逮嘉〔慶〕、道〔光〕時,族中多效奢侈,遂失其産。復遭十七爺房爭繼,訟至京師,各房中落者多。而我高祖派下,小康如昔也。自我昆季輩,不事生計,侄輩繼之,賣田典屋,産業盡矣。我身歷盛衰,眼見緻敝之由,習聞祖父起傢之訓,如昨日事。謹詳述之,作我子孫居傢之鑒,為成為敗,在自擇耳。
我曾祖輩族人,行十七者,善居奇,積財二三十萬。娶陸氏,生一女,嫁舊族;無子。將娶妾,陸悍而狡,偽稱有妊,買貧傢子冒己子。族人以異姓亂宗訟,陸遍賄當途,族人幾得誣告罪。乃赴省赴都訟,始得直。官斷:逐假子而立侄。傢遂落,族人亦多破傢。族議:陸氏不準入宗祠。
我傢高曾祖,勤儉率下,歲有贏餘,必置田産,所得租𠔌,變價買田,故田多而産實。自忠房開寶來飾店、會亨錢莊,始變浮財。各房貪利息之厚,紛紛存放。鹹豐辛酉(1861),粵逆犯紹,盡為賊有。始悔不買田之失計,晚矣。我族中落由此。爾輩知之:如用錢有餘,以買田為最好之計。勿存銀號,勿開店鋪,為市儈所騙,切記切記!
從這個簡要的記述中可以知道:自明萬歷年間(1573―1619)以來,二三百年之間,周傢已經是“合有田萬餘畝、當鋪十餘所”的世傢望族了。是鹹豐辛酉,即1861年,李秀成部將陸順德所部太平軍占領紹興,纔傢道中落的。
他是在這樣一個時代出生在這樣一片國土上,在他出生之前,中國發生過這樣一些事情:
1644年清兵進入山海關,繼明朝之後建立了清朝。這滿族的王朝雖說在許多基本制度方面不過是因襲了以往歷代漢族王朝的成法,雖說並不比明朝更腐敗更黑暗,可是他們入關之初,在揚州、嘉定等地留下了使人永遠無法忘記的屠城記錄;特別是輕信了前明降臣孫之獬的挑唆,下了一道�S發令,令漢人蓄辮。這是一個致命的决定。這些就使得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成了清朝從始至終的一個難以緩解的矛盾。魯迅在他晚年寫的《病後雜談之餘》這篇文章裏回憶說:“對我最初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
對於漢族知識分子,清朝一方面屢興文字獄來立威,使他們經常處於恐懼之中,不敢妄發議論;一方面開科取士,使順從者覺得有一條出路,少數幸運者可以通過這途徑進入仕途。怎樣用科舉的手段來籠絡知識分子,魯迅在1935年寫的《在現在中國的孔夫子》一文中回憶說:
我出世的時候是清朝的末年,孔夫子已經有了“大成至聖文宣王”這一個闊得可怕的頭銜,不消說,正是聖道支配了全國的時代。政府對於讀書的人們,使讀一定的書,即四書和五經;使遵守一定的註釋;使寫一定的文章,即所謂“八股文”;並且使發一定的議論。
如果不是形勢的重大震蕩,魯迅也將會走上這一條道路吧。
祖父和兩位祖母的畫像。左邊孫老太太是魯迅父親的生母,她很早去世了。給魯迅講了許多故事的是繼祖母蔣老太太
清朝因襲了明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明末以來,不斷有歐洲人來叩門,可就是叩不開天朝上國的大門。到了1840年,這大門終於關不住了。中英鴉片戰爭的失敗,打破了天朝上國妄自尊大的幻夢,在極不情願極不平等的情況下開始了同外國的交往。當中國被動地成為世界上的一國的時候,傳統的衣冠文物已經不能適應這個新的局面了。
1850年到1864年發生了一場太平軍戰爭。就其持續時間之長和波及地區之廣來說,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戰爭之一。天王洪秀全成功地給自己建造了窮奢極欲的人間天堂,可是他從來不曾想到要以一種適應時代潮流的新體製取代舊體製。
1857年英法聯軍攻占廣州。1860年攻入北京,焚毀圓明園。鹹豐皇帝逃到熱河,並且死在那裏。
作為受到外國欺侮之後的反應,到19世紀60年代,一些地方辦起了機器製造局、船廠之類的近代工業,派出了最早的一批留學生。不少人已經感到中國必須有所變革了。
魯迅出生的時候,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局面。
新臺門周傢可以說是書香門第。祖父周福清寫的傢訓《恆訓》中,談到他們的傢史,是這樣說的:
予族明萬歷時,傢已小康(述先公祭田,俱萬歷年置),纍世耕讀。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小七房(韞山公生七子)。合有田萬餘畝,當鋪十餘所,稱大族焉。逮嘉〔慶〕、道〔光〕時,族中多效奢侈,遂失其産。復遭十七爺房爭繼,訟至京師,各房中落者多。而我高祖派下,小康如昔也。自我昆季輩,不事生計,侄輩繼之,賣田典屋,産業盡矣。我身歷盛衰,眼見緻敝之由,習聞祖父起傢之訓,如昨日事。謹詳述之,作我子孫居傢之鑒,為成為敗,在自擇耳。
我曾祖輩族人,行十七者,善居奇,積財二三十萬。娶陸氏,生一女,嫁舊族;無子。將娶妾,陸悍而狡,偽稱有妊,買貧傢子冒己子。族人以異姓亂宗訟,陸遍賄當途,族人幾得誣告罪。乃赴省赴都訟,始得直。官斷:逐假子而立侄。傢遂落,族人亦多破傢。族議:陸氏不準入宗祠。
我傢高曾祖,勤儉率下,歲有贏餘,必置田産,所得租𠔌,變價買田,故田多而産實。自忠房開寶來飾店、會亨錢莊,始變浮財。各房貪利息之厚,紛紛存放。鹹豐辛酉(1861),粵逆犯紹,盡為賊有。始悔不買田之失計,晚矣。我族中落由此。爾輩知之:如用錢有餘,以買田為最好之計。勿存銀號,勿開店鋪,為市儈所騙,切記切記!
從這個簡要的記述中可以知道:自明萬歷年間(1573―1619)以來,二三百年之間,周傢已經是“合有田萬餘畝、當鋪十餘所”的世傢望族了。是鹹豐辛酉,即1861年,李秀成部將陸順德所部太平軍占領紹興,纔傢道中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