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近40年來,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其作品在風靡了全球華人世界的同時,也使中國特有的武俠小說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從獲得諾貝爾奬的教授到販夫走卒,從黃土高原到美利堅。各個階層,各個地方,到處都有金庸迷。除了金庸,極少有哪一個作傢的作品能如此廣泛地受到人們的喜愛。金庸的作品文字淺白凝練,情節精彩紛呈,幻想雄奇無比,並時時處處表現出他在文學、藝術、地理、歷史等範疇的淵博知識。有評論寫道:“表面看,似乎都是刀光劍影、麯折離奇,細加比較,便不難發現,金庸的作品比舊武俠小說多了一種人情味,一種歷史滄桑感,一種詩意,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有人認為:金庸小說對中國文化領悟之深刻,對人性揭示之透徹,是當代作傢中所罕見的。於是,有這麽一種說法:在中國文學史上,衹有兩位作傢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傢喻戶曉,一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另一便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事實上,正如“紅學”的興盛,一個以金庸武俠小說為研究對象的“金學”,也正一天天地引起廣泛的關註。在海外,早已有“金庸學會”,而臺灣遠景出版社推出的一套10册《“金學”研究叢書》,更掀起了“金學”研究的第一個高潮。在大陸,“金學”研究也已起步,在不遠的將來,“金學”將大有發展。金庸從1955年開始創作武俠小說,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退出“江湖”,迄今作品共有1536册。對自己的作品,金庸不願說更多,他衹強調他在創作這些小說時有一個願望:“不要重複已經寫過的人物、情節、感情甚至細節。”
事實上,一個作傢敢於對自己提出這樣“苛刻”的願望,足見金庸對自己有着極高要求,也有着充分的自信。
金庸被視作“奇跡”,並非衹因為他的武俠小說。事實上,查良鏞作為金庸的本名同樣有名,這也是文學史上極為罕見的。一般情況,作傢以筆名出名後,其本名往往被人忘記。但金庸不同。如果說“金庸”所指為武俠小說傢,那麽查良鏞則指他作為報業大亨、社評傢和社會活動傢。1991年,香港《資本》雜志評出計有198位的“90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金庸(查良鏞)以12億資産列為第64位。金庸被稱為中國歷史上“以文致富”第一人;以至於日本推理小說傢鬆本清張感嘆道:“香港竟有這麽富有的作傢!”金庸在武俠小說之外,一手創辦了已成為香港大報之一的《明報》。《明報》歷經風雨,被金庸視作“畢生的事業與名譽,是我對社會、對朋友、對同事的責任”。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金庸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支撐起了《明報》大業。他的社評是第一流的,許多讀者是因他的社評而買《明報》。在社評中,他預見了中國大陸一係列的政治事件。《明報》在香港成了中國報道的權威。
但他也因此屢歷風險。“文革”中,他曾被稱作“豺狼鏞”,並在香港被某些人列為第二號要殺的人。但他挺住了,《明報》依然是《明報》。
金庸其實對參與社會發展的進程有着濃厚興趣。他青少年時的第一理想是要做個外交官。種種原因,外交官沒能做成,但這不減他對政治的關註。
七八十年代及之後,他已成為香港文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中共高層如鄧小平、鬍耀邦、江澤民都曾會見他並與之長談。1988年,他更因“主流方案”風波而成為當年的風雲人物。對於那一切,他衹說:問心無愧。
金庸1972年封筆不寫武俠,1993年他便辭去《明報》掌門人一職,徹底引退。他的解釋是:“我最佩服的便是范蠡和張良,功成身退,飄然而去。我所寫武俠小說中的男主角,陳傢洛、袁承志、楊過、張無忌、令狐衝、韋小寶,都是大吵大鬧一番後悄然歸隱。”
在他宣佈辭去《明報》集團主席第二天,他又以《第三個和第四個理想》為題撰文說:“對於我,第一個理想是,少年和青年時期努力學習,得到相當知識和技能。第二個理想是,進入社會後辛勤發奮,做幾件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都有利的事。第三個理想是,衰老時不必再工作,能有適當物質條件、健康、平靜愉快的心情和餘暇來安度晚年,逍遙自在。第四個理想是,我創辦了《明報》,確信這事業對社會有益,希望它今後能長期存在,繼續發展,為大衆作出貢獻。”
如此平和的語言,如此平和的心境……回首幾十年的奮鬥歷程,金庸真的如此平靜嗎?金庸之深大、神秘,正構成了金庸的無窮魅力。百年一金庸,金庸說不完。
相比不少文學名傢那些頗有來歷和頗有講究的筆名來說,“金庸”這個名字的來歷卻出人意料的簡單——查良鏞中的“鏞”字拆開便是。
就知名度而言,這信手拈來又後來居上的“金庸”,實在不知要比他本名高出了多少倍!不過,與那些衹被人記得了筆名卻反而弄不清其本名的情況大有不同的是,作為本名,“查良鏞”倒也並未給聲名赫赫的“金庸”所淹沒。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近40年來,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其作品在風靡了全球華人世界的同時,也使中國特有的武俠小說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從獲得諾貝爾奬的教授到販夫走卒,從黃土高原到美利堅。各個階層,各個地方,到處都有金庸迷。除了金庸,極少有哪一個作傢的作品能如此廣泛地受到人們的喜愛。金庸的作品文字淺白凝練,情節精彩紛呈,幻想雄奇無比,並時時處處表現出他在文學、藝術、地理、歷史等範疇的淵博知識。有評論寫道:“表面看,似乎都是刀光劍影、麯折離奇,細加比較,便不難發現,金庸的作品比舊武俠小說多了一種人情味,一種歷史滄桑感,一種詩意,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有人認為:金庸小說對中國文化領悟之深刻,對人性揭示之透徹,是當代作傢中所罕見的。於是,有這麽一種說法:在中國文學史上,衹有兩位作傢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傢喻戶曉,一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另一便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事實上,正如“紅學”的興盛,一個以金庸武俠小說為研究對象的“金學”,也正一天天地引起廣泛的關註。在海外,早已有“金庸學會”,而臺灣遠景出版社推出的一套10册《“金學”研究叢書》,更掀起了“金學”研究的第一個高潮。在大陸,“金學”研究也已起步,在不遠的將來,“金學”將大有發展。金庸從1955年開始創作武俠小說,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退出“江湖”,迄今作品共有1536册。對自己的作品,金庸不願說更多,他衹強調他在創作這些小說時有一個願望:“不要重複已經寫過的人物、情節、感情甚至細節。”
事實上,一個作傢敢於對自己提出這樣“苛刻”的願望,足見金庸對自己有着極高要求,也有着充分的自信。
金庸被視作“奇跡”,並非衹因為他的武俠小說。事實上,查良鏞作為金庸的本名同樣有名,這也是文學史上極為罕見的。一般情況,作傢以筆名出名後,其本名往往被人忘記。但金庸不同。如果說“金庸”所指為武俠小說傢,那麽查良鏞則指他作為報業大亨、社評傢和社會活動傢。1991年,香港《資本》雜志評出計有198位的“90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金庸(查良鏞)以12億資産列為第64位。金庸被稱為中國歷史上“以文致富”第一人;以至於日本推理小說傢鬆本清張感嘆道:“香港竟有這麽富有的作傢!”金庸在武俠小說之外,一手創辦了已成為香港大報之一的《明報》。《明報》歷經風雨,被金庸視作“畢生的事業與名譽,是我對社會、對朋友、對同事的責任”。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金庸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支撐起了《明報》大業。他的社評是第一流的,許多讀者是因他的社評而買《明報》。在社評中,他預見了中國大陸一係列的政治事件。《明報》在香港成了中國報道的權威。
但他也因此屢歷風險。“文革”中,他曾被稱作“豺狼鏞”,並在香港被某些人列為第二號要殺的人。但他挺住了,《明報》依然是《明報》。
金庸其實對參與社會發展的進程有着濃厚興趣。他青少年時的第一理想是要做個外交官。種種原因,外交官沒能做成,但這不減他對政治的關註。
七八十年代及之後,他已成為香港文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中共高層如鄧小平、鬍耀邦、江澤民都曾會見他並與之長談。1988年,他更因“主流方案”風波而成為當年的風雲人物。對於那一切,他衹說:問心無愧。
金庸1972年封筆不寫武俠,1993年他便辭去《明報》掌門人一職,徹底引退。他的解釋是:“我最佩服的便是范蠡和張良,功成身退,飄然而去。我所寫武俠小說中的男主角,陳傢洛、袁承志、楊過、張無忌、令狐衝、韋小寶,都是大吵大鬧一番後悄然歸隱。”
在他宣佈辭去《明報》集團主席第二天,他又以《第三個和第四個理想》為題撰文說:“對於我,第一個理想是,少年和青年時期努力學習,得到相當知識和技能。第二個理想是,進入社會後辛勤發奮,做幾件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都有利的事。第三個理想是,衰老時不必再工作,能有適當物質條件、健康、平靜愉快的心情和餘暇來安度晚年,逍遙自在。第四個理想是,我創辦了《明報》,確信這事業對社會有益,希望它今後能長期存在,繼續發展,為大衆作出貢獻。”
如此平和的語言,如此平和的心境……回首幾十年的奮鬥歷程,金庸真的如此平靜嗎?金庸之深大、神秘,正構成了金庸的無窮魅力。百年一金庸,金庸說不完。
相比不少文學名傢那些頗有來歷和頗有講究的筆名來說,“金庸”這個名字的來歷卻出人意料的簡單——查良鏞中的“鏞”字拆開便是。
就知名度而言,這信手拈來又後來居上的“金庸”,實在不知要比他本名高出了多少倍!不過,與那些衹被人記得了筆名卻反而弄不清其本名的情況大有不同的是,作為本名,“查良鏞”倒也並未給聲名赫赫的“金庸”所淹沒。
第一章 傢族顯赫 已領風騷數百年
傢幾百年來名人輩出,領盡風騷,清朝皇帝康熙稱之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傢”。
他頭髮稀疏,額上的幾綹,瀟然飄逸,如風中的野草;寬闊、閃亮的額頭,飽藴着智慧,看着它,如讀一部高深博大的天書;那對眼睛雖小,卻銳利如鷹,任何世界的風雲變幻都逃不出他的視綫……
他的臉呈國字型,飽滿;身體健碩、魁梧。平時,他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神情威風凜凜,散溢着一股強大的震撼力。站着時,如亂雲中的一棵勁鬆;坐着時,腰直胸挺,威力逼人,像一個一呼百應、號令天下的武林盟主。
偶爾,他亦會張口大笑,笑得前傾後仰,眼睛眯成一綫,笑聲揮灑出孩童般的純真無邪,而臉上也隱隱約約地散發出一種佛光……
——這就是查良鏞。他的臉相剛柔並蓄,笑與不笑時判若兩人。不少人都感到驚訝:他的一副法相,隱然旁證出他所創辦的報章的名字:“明”。
查良鏞的一臉佛相,可能因潛心、誠心讀禪研佛而得。他不愛交際,不善應酬,衹喜歡獨處居室,靜靜地讀書、研佛、下棋、聽音樂……倦了,就倚靠在沙發上,凝望着挂在墻上的那副對聯:“竹裏坐消無事福,花間補讀未完書。”
這是他的祖先、康熙皇帝的文字侍從之臣查升的墨跡。查良鏞喜歡哺哺自念這副對聯,細細咀嚼它的真諦,並陶醉於對聯所寫的那種寧靜、淡泊、遠避紅塵、隔離江湖的境界之中。每每這個時候,查良鏞往往會聯想起他那名人大傢輩出的傢族,以及學風興盛、書香濃郁的家乡……
在離江南名城杭州不遠處的海寧,每到農歷八月十八日前後,人們就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聚在海寧????官鎮的錢塘江口觀潮。衹見水天相連之處有條白練橫臥江上,海鳥在低空追逐翺翔,遠處傳來一陣陣轟隆隆的聲音。江潮由遠而近,幾經盤旋翻滾,漸近眼前,潮聲震耳,浪濤壁立,形成“萬馬突圍天鼓碎,六鰲翻背雪山傾”的奇麗、壯觀景象。
這就是聞名於世的錢江潮。因觀潮的最佳地點是在海寧縣的????官鎮,所以錢江潮又被稱為海寧潮。
1924年2月,查良鏞就出生在海寧縣袁花鎮一個富有的家庭。袁花鎮緊挨着????官鎮,所以,每年的觀潮季節,少年查良鏞都跑到????官鎮去湊熱鬧,去看氣勢磅礴的錢江潮。
查良鏞不僅年年去看錢江潮,還時常聽到關於錢江潮的種種神話傳說。其中,“鶴類有遺恨,終古使人哀”的神話在那一帶流傳最廣,給查良鏞留下的印象也最深。這個神話說的是:春秋末期,越國被吳國打敗了,勾踐嚮吳王請和。吳王夫差表示同意,但吳國的大臣伍子胥卻堅决反對。越國就想辦法收買了吳王的寵臣太宰伯嚭,叫他在吳王面前為越國講好話,還說了伍子胥許多壞話。吳王聽信了,在把勾踐放回的同時,竟“賜劍自裁”,把伍子胥殺了。伍子胥死後,還被裝進一個大皮囊中拋到錢塘江裏去。9年以後,越王起兵滅了吳國,伍子胥怒不可遏,就乘着素車白馬在錢塘江中奔騰吼叫,錢塘江於是就怒潮蕩漾,翻江倒海——錢江潮也由此而來。
很小時的查良鏞,就已經深受這些民間神話傳說的熏陶,這也是查良鏞瞭解中國歷史的開始,他對中國歷史的濃厚興趣也就是從此而來的。
海寧原來隸屬杭州府,是浙江省的一個海濱小縣。浙江“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譽。遠在六七千年以前,浙江人民就有了自己的文化生活;春秋時期,吳越文化,獨具異彩;秦漢以後,浙江學術思想十分活躍;三國魏晉,文化藝術稱名當世;唐宋以迄於明清,浙江的文學、史學、藝術等方面更是成果輝煌。尤其是在文學創作方面,浙江的文人更是不勝其數,故嚮有“浙江文章齊中華”之譽。南朝詩人謝靈運、“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盛唐“吳中四傑”之一的賀知章、中唐詩人孟郊、宋代詩人陸遊等都是出於浙江;而中國古代章回小說的扛鼎之作《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也被考證為浙江人。
傢幾百年來名人輩出,領盡風騷,清朝皇帝康熙稱之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傢”。
他頭髮稀疏,額上的幾綹,瀟然飄逸,如風中的野草;寬闊、閃亮的額頭,飽藴着智慧,看着它,如讀一部高深博大的天書;那對眼睛雖小,卻銳利如鷹,任何世界的風雲變幻都逃不出他的視綫……
他的臉呈國字型,飽滿;身體健碩、魁梧。平時,他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神情威風凜凜,散溢着一股強大的震撼力。站着時,如亂雲中的一棵勁鬆;坐着時,腰直胸挺,威力逼人,像一個一呼百應、號令天下的武林盟主。
偶爾,他亦會張口大笑,笑得前傾後仰,眼睛眯成一綫,笑聲揮灑出孩童般的純真無邪,而臉上也隱隱約約地散發出一種佛光……
——這就是查良鏞。他的臉相剛柔並蓄,笑與不笑時判若兩人。不少人都感到驚訝:他的一副法相,隱然旁證出他所創辦的報章的名字:“明”。
查良鏞的一臉佛相,可能因潛心、誠心讀禪研佛而得。他不愛交際,不善應酬,衹喜歡獨處居室,靜靜地讀書、研佛、下棋、聽音樂……倦了,就倚靠在沙發上,凝望着挂在墻上的那副對聯:“竹裏坐消無事福,花間補讀未完書。”
這是他的祖先、康熙皇帝的文字侍從之臣查升的墨跡。查良鏞喜歡哺哺自念這副對聯,細細咀嚼它的真諦,並陶醉於對聯所寫的那種寧靜、淡泊、遠避紅塵、隔離江湖的境界之中。每每這個時候,查良鏞往往會聯想起他那名人大傢輩出的傢族,以及學風興盛、書香濃郁的家乡……
在離江南名城杭州不遠處的海寧,每到農歷八月十八日前後,人們就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聚在海寧????官鎮的錢塘江口觀潮。衹見水天相連之處有條白練橫臥江上,海鳥在低空追逐翺翔,遠處傳來一陣陣轟隆隆的聲音。江潮由遠而近,幾經盤旋翻滾,漸近眼前,潮聲震耳,浪濤壁立,形成“萬馬突圍天鼓碎,六鰲翻背雪山傾”的奇麗、壯觀景象。
這就是聞名於世的錢江潮。因觀潮的最佳地點是在海寧縣的????官鎮,所以錢江潮又被稱為海寧潮。
1924年2月,查良鏞就出生在海寧縣袁花鎮一個富有的家庭。袁花鎮緊挨着????官鎮,所以,每年的觀潮季節,少年查良鏞都跑到????官鎮去湊熱鬧,去看氣勢磅礴的錢江潮。
查良鏞不僅年年去看錢江潮,還時常聽到關於錢江潮的種種神話傳說。其中,“鶴類有遺恨,終古使人哀”的神話在那一帶流傳最廣,給查良鏞留下的印象也最深。這個神話說的是:春秋末期,越國被吳國打敗了,勾踐嚮吳王請和。吳王夫差表示同意,但吳國的大臣伍子胥卻堅决反對。越國就想辦法收買了吳王的寵臣太宰伯嚭,叫他在吳王面前為越國講好話,還說了伍子胥許多壞話。吳王聽信了,在把勾踐放回的同時,竟“賜劍自裁”,把伍子胥殺了。伍子胥死後,還被裝進一個大皮囊中拋到錢塘江裏去。9年以後,越王起兵滅了吳國,伍子胥怒不可遏,就乘着素車白馬在錢塘江中奔騰吼叫,錢塘江於是就怒潮蕩漾,翻江倒海——錢江潮也由此而來。
很小時的查良鏞,就已經深受這些民間神話傳說的熏陶,這也是查良鏞瞭解中國歷史的開始,他對中國歷史的濃厚興趣也就是從此而來的。
海寧原來隸屬杭州府,是浙江省的一個海濱小縣。浙江“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譽。遠在六七千年以前,浙江人民就有了自己的文化生活;春秋時期,吳越文化,獨具異彩;秦漢以後,浙江學術思想十分活躍;三國魏晉,文化藝術稱名當世;唐宋以迄於明清,浙江的文學、史學、藝術等方面更是成果輝煌。尤其是在文學創作方面,浙江的文人更是不勝其數,故嚮有“浙江文章齊中華”之譽。南朝詩人謝靈運、“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盛唐“吳中四傑”之一的賀知章、中唐詩人孟郊、宋代詩人陸遊等都是出於浙江;而中國古代章回小說的扛鼎之作《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也被考證為浙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