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小说评论>> 六小齡童 Liu Xiaolingto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9年)
六小齡童品西遊(上)
  六小齡童用了17年去飾演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角色,對《西遊記》這部傳世之作有着深刻的感情和領悟。本書是按《西遊記》原著章回為脈絡,以孫悟空的發展變化——猴的生物性、神的傳奇性、人的社會性、佛的神聖性為主綫對原著逐章品讀。其間除品讀原著故事及人物以外,融入六小齡童拍攝電視連續劇《西遊記》過程中對原著章節的感悟和理解。
第1節:序Ⅰ和序Ⅱ
  序Ⅰ
  《西遊記》其實是一部童話。童話是傳播想像力的工具。《西遊記》顯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先人有足夠強大的想像力。遺憾的是,如今我們中國人的想像力日漸式微,這要“歸功”於應試教育。知識是船,想像力是水。沒有水,再大的船也寸步難行。從這個角度說,《西遊記》對國人,是一副能夠振興想像力的靈丹妙藥。有了想像力,我們就能進行創造性勞動,而創造性勞動是富強的基礎。
  在國人中,和《西遊記》距離最近的應該非六小齡童莫屬。自從飾演孫悟空後,六小齡童就和《西遊記》結下了不解之緣。2006年我曾經參觀過吳承恩故居,那裏竟然有六小齡童的展室,由此可見六小齡童和《西遊記》的關係之深。孫悟空表面看最大的特點是神勇和忠心耿耿;實際上,孫悟空是中國想像力的化身,他的魅力在於其變幻無窮。六小齡童之所以將孫悟空演得出神入化,在於他對《西遊記》的準確把握和對其想像力的深度共鳴。應該說,六小齡童多年來飾演孫悟空不單是一項藝術活動,他是在將《西遊記》的無窮想像力傳播給大衆。
  現在,六小齡童不滿足於用形體詮釋《西遊記》了,他要把他對《西遊記》的理解和心得告訴大傢。六小齡童在擁有衆多觀衆的同時,還要擁有讀者。對於《西遊記》這本書,六小齡童最有發言權,否則他不可能將孫悟空演得惟妙惟肖。於是我們看到了六小齡童撰寫的這本《六小齡童品西遊》。
  看《六小齡童品西遊》是一種享受。其樂趣就在於,我們能和孫悟空一起讀一回《西遊記》。
  鄭淵潔
  2007年1月13日寫於北京皮皮魯城堡
  序Ⅱ
  說來和六小齡童彼此早就認識,但來往次數卻屈指可數。1991年,萬科旗下的影視公司拍攝電影《過年》,獲得極大成功。章先生飾中年教師程志。記得製片人嚮我談劇中演員表現時,對章先生的評價是:藝德好,待人誠懇熱情,沒有大明星架子,有正義感,給劇組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一晃12年,期間沒有來往,衹是報紙、電視上感覺着美猴王的蹤影。2003年不期邂逅成都西嶺雪山,興奮地喝了不少酒。章先生佩服我52歲登頂珠峰的壯舉,我則舉杯稱贊章先生17年時間完成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登上了藝術生涯的珠峰。我告訴“孫大聖”,60周歲,我要二次攀登珠峰;小我8歲的章先生笑着表示,絶不會停步在電視連續劇《西遊記》孫悟空的水平上。爺們兒的競賽。
  再次見面是在2006年大型文化考察活動——“玄奘之路”的考察途中。
  在鹿野苑,法輪初轉之地,參觀結束,最後一個登車的章先生一臉興奮,攤開一幅彩色畫,佛陀左側跪着一位猴臉人物,“這是印度的神猴,名字叫哈努曼,神通廣大,也能七十二變,也有根金箍棒,印度的孫悟空;而孫悟空又是中國的哈努曼。我想這兩衹猴神應該作為中印兩國友誼的橋梁”。第二天,在那爛陀玄奘紀念館,章先生拿出一張黃跡斑斑的地圖,介紹說是在北京的地攤上買到的一張民國十二年出版的玄奘取經綫路圖,請我、麯嚮東、葛劍雄教授在上面題字,他說:“這幅圖我會很好地珍藏起來。我認為《西遊記》裏的玄奘+孫悟空=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法師。”章先生對玄奘西行的尊敬和那份執著的追求感染了每一位在場的人。
  兩天後,在德裏一所中學,作為“玄奘之路”考察隊的代表,章先生上臺發表講演,介紹了吳承恩的《西遊記》裏孫悟空的角色,並同印度的哈努曼作了形象的對比,揭示中印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宣傳中印友好往來,博得熱烈掌聲。現場臨時找了一根水管充作金箍棒,章先生竟表演起猴棍,贏得滿堂喝彩。學生們爭着讓中國的哈努曼簽字,場面感人。
  此時,我纔悟到:在17年的電視連續劇《西遊記》表演的藝術生涯中,章金萊先生是中國猴戲藝術的傳承者,現在,則是中國猴文化的倡導者和中國美猴王精神的傳播者。什麽是當今的美猴王精神呢?我以為就是遵守道德底綫,敬業求精,充滿愛心和捍衛真理的大無畏精神。這些年來章先生就是這樣做的。
  《六小齡童品西遊》一書是在弘揚西遊文化,宣揚美猴王精神。對於商業上盛行的大話歷史人物之類,章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表明了他的觀點:文學是平面的,成為影視劇作品後便是立體的了。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也不是鬍說。名著的改編是有一個底綫的,主要情節和這些角色的基本性格不能變。唐僧原型玄奘法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傢和教育傢,玄奘精神一直以來被尊敬和推崇,所以我希望改編者一定筆下留情,千萬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去開涮或戲說,甚至惡搞,要防止一些影視劇作品為了商業利益或一時的所謂收視率,滿足少數人的樂趣而喪失藝德和人格。
  這樣做,不僅需要堅守道德底綫,還需要捍衛真理的大無畏精神。
  王石
  2007年1月15日凌晨寫於深圳
第2節:前言(1)
  前言
  一位西方學者在評價世界文學的發展時說:16世紀時,人類的智慧之光同時照亮了東西方。
  他指的是西方出現了偉大的戲劇傢莎士比亞和偉大的小說傢塞萬提斯;而東方當時也出現了足以雄視世界的偉大戲劇傢顯祖和偉大的小說傢吳承恩。
  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作品早已跨越國界,成為西方文學的象徵;而顯祖和吳承恩的作品也早已遍布東方,成為東方文學的驕傲。
  按照現代文藝理論的標準評判,《西遊記》是浪漫主義的傑作;按照中國小說的習慣分類,《西遊記》列“神魔小說”的榜首。在國內,《西遊記》是明代“四大奇書”之一,也是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在國外,《西遊記》已被譯為幾十種語言,目前世界主要語種和東南亞的各語種均已有較為完整的譯本。據估計,《西遊記》的讀者人數大概是世界第一的。中國人絶大多數都是這部作品的直接或間接的讀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孫悟空、豬八戒的。成語俗語中涉及到《西遊記》的更是不計其數。
  如果要評價古典小說對中國人的影響,《西遊記》應數第一。中國人最早接觸的古典名著就是這部作品。《西遊記》被改編為其他藝術形式的範圍和次數,也是中國第一,涉及到戲劇(京劇和各種地方戲)、麯藝、電影(故事片、戲麯片、動畫片)、電視劇、漫畫、卡通畫等幾乎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被改編最多的當數京劇,現在保留麯目的京劇劇目即有幾十種之多,衹有三國戲、包公戲可與之媲美。
  前言六小齡童品西遊傳世之作具有永恆的魅力。百回本《西遊記》自明代中葉問世以來,流傳至今。從時間上說,400多年久盛不衰;從影響所及看,遍及全世界。一部富有神奇色彩﹑描述佛傢弟子不遠萬裏歷盡艱難險阻求取佛經的神話小說,究竟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令世人傳誦不衰呢?《西遊記》除卻本身引人入勝的情節外,還包含了許多可以品嚼的生活哲理與人生智慧,相信這是深受社會各個文化階層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孩子們喜其情節的離奇與絶妙;成人則賞其充滿正義﹑善良真誠﹑樂觀勇敢﹑自信與執著;娛者愛其可以給自己帶來無窮快樂與藝術享受;學者戀其可以久久賞讀,品味其中深含的學術韻味;而智者可以從中體會出生活哲理與人生智慧。
首頁>> 文學>> 小说评论>> 六小齡童 Liu Xiaolingto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