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
衹緣身在此山中
衹有通過與其他國傢的比較
我們才能更清晰地把握
中國人國民性的演變過程和趨勢
國民性是由一個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歷史遭遇和社會體製共同决定的。韓國和日本的國民性形成過程告訴我們:東亞文化遺産的作用是正面還是負面,取决於我們如何運用。小國可能變成大國,大國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小國。
一言難盡的日本
日本人太認真,而中國人太不認真。中國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日本則不然,他們不像中國這樣衹是做戲似的。不認真的同認真的碰到一起,倒黴是必然的。
--魯迅
恐怕沒有什麽比中國人對日本的感情更加復雜、矛盾、難以表述了。提起日本人,大多數中國人的感覺都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時不知從何說起。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國傢,正如我們挂在嘴邊的兩句成語:同文同種,一衣帶水。這個鄰近國傢生産的汽車、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乃至計算機源源不斷地跨海而來,占據了我們的街道、房間和辦公桌。每個中國人都會兩句日語:"沙揚那拉"和"八格牙路"。前者使我們想起電視劇中的阿信、幸子、大島茂,後者使我們想起了地雷戰地道戰南徵北戰,想起了豬頭小隊長、岡村寧茨、山本五十六。
這又是我們最陌生的一個民族,雖然有着幾千年的交往,可我們還是對他們所知甚少,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裏他們屢屢讓我們震驚。在天朝上國在西方的堅船利炮面前焦頭爛額受盡欺凌之時,我們身邊這個一直不起眼的小國卻在同樣的挑戰中迅速崛起,很快取得了和西方國傢平起平坐的地位,讓清朝上下大跌眼鏡。崛起後的日本不僅輕易擊敗了清朝而且不久之後又把龐然大物俄羅斯放倒在地,再一次讓全體中國人目瞪口呆。1945年,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好運終於到頭了,日本列島變成了一片瓦礫,像一條案板上的死魚等待戰勝國的宰割。可是僅僅二十多年後,它就在瓦礫堆中再度崛起,就像科幻電影《終結者》中那個打不死的超人,被壓成碎片之後又慢慢聚攏,再度凝結成可怕的超人……這個民族體內一定有某種我們難以瞭解的特殊素質,誰都無法預言他們是否還會做出什麽讓世界再次震驚的舉動。
仇恨、友善、鄙視、尊敬、熟悉、陌生、欽佩、厭惡、羨慕、嫉妒……對這個國傢我們張開口卻說不出話。一方面,我們沿襲父輩的叫法稱他們為"小日本兒",嘲笑他們的五短身材,嘲笑他們的彈丸小島,我們開玩笑說中國人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他們全淹了;可另一方面,老人們常常回憶,滿洲國的時候,三兩個日本人就能統治中國一個縣,戰場上日本軍人那種不怕死的勁頭確實可怕。一方面,日本人以他們愛美的天性把日本列島治理得山清水碧,寸寸錦綉,讓每個旅遊者都心曠神怡贊嘆不已;另一方面,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忘記幾十年前的那場大戰中日本人表現出的野蠻殘忍,那種骯髒、血腥的獸性表現絶對是整個人類的恥辱。一方面,我們不能不佩服這個屢次創造神話的民族的團结、努力、勤奮、敬業,對他們的效率和認真欽佩有加,我們不能不承認,大和民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是優秀民族;可是另一方面,他們的小氣、自大和自私讓我們實在不敢恭維,而他們對那場戰爭至今為止依然模糊的態度讓人們感覺到和這個民族無法真正溝通。
實際上,整個世界都對日本人迷惑不解。他們不明白這個外表靦腆、不善言辭、動不動就九十度鞠躬的民族何以能如此富於創造力和活力,在經濟戰爭中所嚮披靡。不明白這個經濟上最為外嚮的大國,為什麽在國際關係上卻顯得這樣內嚮,到現在為止還不能在國際政治格局中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不明白他們為什麽吃那麽單調難吃的日本菜還津津有味,不明白他們為什麽看那木偶戲似的古怪的"能樂"如醉如癡,不明白為什麽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如同一個人那樣高度協調一致。他們的"不明白"比中國人還多。本尼迪剋特深有感觸地說:"在美國曾經全力以赴與之戰鬥的敵人中,日本人的脾氣是最琢磨不透的。"而李光耀說得更為直接:"日本不是一個普通正常的國傢,它很特別,有必要記住這一點。"
衹緣身在此山中
衹有通過與其他國傢的比較
我們才能更清晰地把握
中國人國民性的演變過程和趨勢
國民性是由一個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歷史遭遇和社會體製共同决定的。韓國和日本的國民性形成過程告訴我們:東亞文化遺産的作用是正面還是負面,取决於我們如何運用。小國可能變成大國,大國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小國。
一言難盡的日本
日本人太認真,而中國人太不認真。中國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日本則不然,他們不像中國這樣衹是做戲似的。不認真的同認真的碰到一起,倒黴是必然的。
--魯迅
恐怕沒有什麽比中國人對日本的感情更加復雜、矛盾、難以表述了。提起日本人,大多數中國人的感覺都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時不知從何說起。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國傢,正如我們挂在嘴邊的兩句成語:同文同種,一衣帶水。這個鄰近國傢生産的汽車、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乃至計算機源源不斷地跨海而來,占據了我們的街道、房間和辦公桌。每個中國人都會兩句日語:"沙揚那拉"和"八格牙路"。前者使我們想起電視劇中的阿信、幸子、大島茂,後者使我們想起了地雷戰地道戰南徵北戰,想起了豬頭小隊長、岡村寧茨、山本五十六。
這又是我們最陌生的一個民族,雖然有着幾千年的交往,可我們還是對他們所知甚少,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裏他們屢屢讓我們震驚。在天朝上國在西方的堅船利炮面前焦頭爛額受盡欺凌之時,我們身邊這個一直不起眼的小國卻在同樣的挑戰中迅速崛起,很快取得了和西方國傢平起平坐的地位,讓清朝上下大跌眼鏡。崛起後的日本不僅輕易擊敗了清朝而且不久之後又把龐然大物俄羅斯放倒在地,再一次讓全體中國人目瞪口呆。1945年,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好運終於到頭了,日本列島變成了一片瓦礫,像一條案板上的死魚等待戰勝國的宰割。可是僅僅二十多年後,它就在瓦礫堆中再度崛起,就像科幻電影《終結者》中那個打不死的超人,被壓成碎片之後又慢慢聚攏,再度凝結成可怕的超人……這個民族體內一定有某種我們難以瞭解的特殊素質,誰都無法預言他們是否還會做出什麽讓世界再次震驚的舉動。
仇恨、友善、鄙視、尊敬、熟悉、陌生、欽佩、厭惡、羨慕、嫉妒……對這個國傢我們張開口卻說不出話。一方面,我們沿襲父輩的叫法稱他們為"小日本兒",嘲笑他們的五短身材,嘲笑他們的彈丸小島,我們開玩笑說中國人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他們全淹了;可另一方面,老人們常常回憶,滿洲國的時候,三兩個日本人就能統治中國一個縣,戰場上日本軍人那種不怕死的勁頭確實可怕。一方面,日本人以他們愛美的天性把日本列島治理得山清水碧,寸寸錦綉,讓每個旅遊者都心曠神怡贊嘆不已;另一方面,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忘記幾十年前的那場大戰中日本人表現出的野蠻殘忍,那種骯髒、血腥的獸性表現絶對是整個人類的恥辱。一方面,我們不能不佩服這個屢次創造神話的民族的團结、努力、勤奮、敬業,對他們的效率和認真欽佩有加,我們不能不承認,大和民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是優秀民族;可是另一方面,他們的小氣、自大和自私讓我們實在不敢恭維,而他們對那場戰爭至今為止依然模糊的態度讓人們感覺到和這個民族無法真正溝通。
實際上,整個世界都對日本人迷惑不解。他們不明白這個外表靦腆、不善言辭、動不動就九十度鞠躬的民族何以能如此富於創造力和活力,在經濟戰爭中所嚮披靡。不明白這個經濟上最為外嚮的大國,為什麽在國際關係上卻顯得這樣內嚮,到現在為止還不能在國際政治格局中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不明白他們為什麽吃那麽單調難吃的日本菜還津津有味,不明白他們為什麽看那木偶戲似的古怪的"能樂"如醉如癡,不明白為什麽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如同一個人那樣高度協調一致。他們的"不明白"比中國人還多。本尼迪剋特深有感觸地說:"在美國曾經全力以赴與之戰鬥的敵人中,日本人的脾氣是最琢磨不透的。"而李光耀說得更為直接:"日本不是一個普通正常的國傢,它很特別,有必要記住這一點。"
也許,一言難盡是加在日本這個詞彙前的最適合的定語。
日本鬆本城堡,美麗的軍事建築
一桀驁不馴的小邦
上天眷佑,日本人獲得了這樣一群獨特的島嶼,它背靠着世界上最寬闊的大洋,面對着世界上最繁榮的大陸。浩渺波濤給了他們兩千年的安寧,海峽對面的人類歷史上最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的幅射,又早早把日本人從蒙昧中喚醒。
這個民族的學習熱情在他們亮相於世界舞臺之初就不可遏止地顯露出來。從來沒有一個民族在學習外國時像他們那樣熱情,那樣認真,那樣到位。他們連續不斷地派出遣唐使,把龐大的中國文明用他們那簡陋的小船,分塊裝運,穿越海上的風濤,一點一點地,幾乎完整無缺地運抵他們的小島,然後再按圖組裝:政治制度、宮廷制度、租庸調製、建築、宗教、文學、藝術……他們用藉來的文化外殼漂亮地裝飾起了自己,一夜之間,就在遍布荊棘的大和平原上建起了一座完全中國樣式的首都,一個袖珍的"唐"在日本列島出現了。
中國也因此把日本列入屬國的行列。在中國看來,這個汪洋大海中的島國和它周圍的任何一個小國一樣,都是自己恭順的學生。除了每年按慣例接受他們的"貢品",中國人對日本沒有太多的關註。他們衹知道,這個島國上的人個子矮小,所以給他們起了一個別名叫"倭"。
不過,隨着日月流逝,日本人還是讓中國多少感受了它的特別。早在唐宋時期,中國人就說日本使臣和別國使臣不同,說他們"妄自矜大,誇誇其談"。這個小國有着別人所沒有的傲慢天性,宋朝被蒙古人滅亡之後,它就不再進貢了。日本也許早就不願再卑恭屈膝地表示自己的臣屬地位了。宋朝的滅亡正好給了它中斷這種關係的藉口。徵服了整個大陸的蒙古人勃然大怒,1274年和1281年,兩度派遣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渡海遠征軍入侵日本,眼看日本人就要為了他們的倨傲而付出深重代價。然而也許是神欣賞日本人的勇氣,突如其來的臺風摧毀了忽必烈的十萬水師。後來,朱元璋在大陸上恢復了漢人的統治,可日本人卻無意再恢復朝貢的傳統。面對朱元璋發出的武力威脅的詔書,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國在回信中居然針鋒相對地叫板: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且何懼哉?
朱元璋被這個桀驁不馴的島國弄得火冒三丈,可是老謀深算的他纔不肯為了口舌之爭而興師動衆。他清楚地記得忽必烈的慘痛教訓。他衹好以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樣子宣佈不與這個小國一般計較,以此顯示大國的胸襟氣度。從此,漢文化圈中,日本正式取得了獨一無二的不嚮自己的文化母國表示敬意的特權。
豐臣秀吉像
日本就是這樣,他熱誠地嚮你學習,卻絲毫不影響他那極為強烈的自尊,而衹是表明它的極為好強、不甘人下。事實上,他一絲不苟地嚮你學習,正是為了有朝一日超越你,把你甩在身後,甚至把你吞掉。甚至在羽翼未豐之際他們就已經多次嘗試嚮中國這個龐然大物挑戰了。公元663年,它就和唐帝國為爭奪朝鮮半島而進行過白江口之戰。正是那次戰爭的失敗,使日本人認識到唐帝國的先進和強大,激發了他們嚮中國學習的巨大熱情。到了公元1542年,剛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自以為實力已具,又一次迫不急待地嚮亞洲大陸發動了進攻,準備吞併朝鮮,進窺中國。戰爭進行了六年,在中朝軍隊的聯合抵抗之下,自不量力的他最終鎩羽而歸。
中國對於日本的騷撓雖然有點氣惱,可是並不為意,認為這不過是蠻夷之國未脫野性的表現。雖然桀驁不馴,可是小泥鰍掀不起大浪,就讓它在茫茫大海中獨自沉浮去吧。明清兩代,中國全神貫註於同來自西北的馬上民族打交道,忙於處理大陸上的兵戈糾紛,除了"倭寇"在沿海偶爾騷擾一下之外,幾乎忘了日本的存在。
日本鬆本城堡,美麗的軍事建築
一桀驁不馴的小邦
上天眷佑,日本人獲得了這樣一群獨特的島嶼,它背靠着世界上最寬闊的大洋,面對着世界上最繁榮的大陸。浩渺波濤給了他們兩千年的安寧,海峽對面的人類歷史上最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的幅射,又早早把日本人從蒙昧中喚醒。
這個民族的學習熱情在他們亮相於世界舞臺之初就不可遏止地顯露出來。從來沒有一個民族在學習外國時像他們那樣熱情,那樣認真,那樣到位。他們連續不斷地派出遣唐使,把龐大的中國文明用他們那簡陋的小船,分塊裝運,穿越海上的風濤,一點一點地,幾乎完整無缺地運抵他們的小島,然後再按圖組裝:政治制度、宮廷制度、租庸調製、建築、宗教、文學、藝術……他們用藉來的文化外殼漂亮地裝飾起了自己,一夜之間,就在遍布荊棘的大和平原上建起了一座完全中國樣式的首都,一個袖珍的"唐"在日本列島出現了。
中國也因此把日本列入屬國的行列。在中國看來,這個汪洋大海中的島國和它周圍的任何一個小國一樣,都是自己恭順的學生。除了每年按慣例接受他們的"貢品",中國人對日本沒有太多的關註。他們衹知道,這個島國上的人個子矮小,所以給他們起了一個別名叫"倭"。
不過,隨着日月流逝,日本人還是讓中國多少感受了它的特別。早在唐宋時期,中國人就說日本使臣和別國使臣不同,說他們"妄自矜大,誇誇其談"。這個小國有着別人所沒有的傲慢天性,宋朝被蒙古人滅亡之後,它就不再進貢了。日本也許早就不願再卑恭屈膝地表示自己的臣屬地位了。宋朝的滅亡正好給了它中斷這種關係的藉口。徵服了整個大陸的蒙古人勃然大怒,1274年和1281年,兩度派遣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渡海遠征軍入侵日本,眼看日本人就要為了他們的倨傲而付出深重代價。然而也許是神欣賞日本人的勇氣,突如其來的臺風摧毀了忽必烈的十萬水師。後來,朱元璋在大陸上恢復了漢人的統治,可日本人卻無意再恢復朝貢的傳統。面對朱元璋發出的武力威脅的詔書,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國在回信中居然針鋒相對地叫板: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且何懼哉?
朱元璋被這個桀驁不馴的島國弄得火冒三丈,可是老謀深算的他纔不肯為了口舌之爭而興師動衆。他清楚地記得忽必烈的慘痛教訓。他衹好以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樣子宣佈不與這個小國一般計較,以此顯示大國的胸襟氣度。從此,漢文化圈中,日本正式取得了獨一無二的不嚮自己的文化母國表示敬意的特權。
豐臣秀吉像
日本就是這樣,他熱誠地嚮你學習,卻絲毫不影響他那極為強烈的自尊,而衹是表明它的極為好強、不甘人下。事實上,他一絲不苟地嚮你學習,正是為了有朝一日超越你,把你甩在身後,甚至把你吞掉。甚至在羽翼未豐之際他們就已經多次嘗試嚮中國這個龐然大物挑戰了。公元663年,它就和唐帝國為爭奪朝鮮半島而進行過白江口之戰。正是那次戰爭的失敗,使日本人認識到唐帝國的先進和強大,激發了他們嚮中國學習的巨大熱情。到了公元1542年,剛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自以為實力已具,又一次迫不急待地嚮亞洲大陸發動了進攻,準備吞併朝鮮,進窺中國。戰爭進行了六年,在中朝軍隊的聯合抵抗之下,自不量力的他最終鎩羽而歸。
中國對於日本的騷撓雖然有點氣惱,可是並不為意,認為這不過是蠻夷之國未脫野性的表現。雖然桀驁不馴,可是小泥鰍掀不起大浪,就讓它在茫茫大海中獨自沉浮去吧。明清兩代,中國全神貫註於同來自西北的馬上民族打交道,忙於處理大陸上的兵戈糾紛,除了"倭寇"在沿海偶爾騷擾一下之外,幾乎忘了日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