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在一個沒有戰爭、沒有衝突的夏日,世界冷戰時代的標志物柏林墻倒塌了。有人說,是音樂電視摧毀了柏林墻,音樂電視的10億觀衆擁有巨大的心靈能量。物質之墻是無法與這種能量抗衡的。
2001年9月11日,數十億人目瞪口呆地看着直播的電視畫面裏,飛機在秋日的朝陽下,撞嚮紐約110層的世貿大樓,然後,大樓慢慢地塌下來,煙塵像原子彈爆炸一樣,帶着巨大的能量,迎面嚮人們撲過來。有人說,這次震驚世界的慘烈襲擊源於"文明的衝突",而且這種衝突將越來越深刻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當親身經歷這些標志性的事件發生之後,我常常想,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雖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質世界,卻仍然無法學會如何相處這樣的生活細節。而恰恰是這些細節,可能决定着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傢,甚至是整個人類的命運。
"認識自己",這句蘇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說的話,在今天依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課題。
這樣的時刻,一種浸透着宗教精神的東方價值觀--"包容"進入了人們的視界。
在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産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遺憾的是,在兩千多年之後的當代,東西方文化産生了一些嚴重的衝突、分歧和對立。恐怖主義、自殺式襲擊、隔離墻、定點清除,等等。死亡與戰爭,像影子一樣跟隨着人類,面對這些嚴重的危機,東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樣才能讓人們真正認識到誰也離不開誰呢?包容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維方式。
探討包容的智慧,我以為有許多問題需要開示,比如:
1、包容的真義是什麽?
2、人類為什麽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
3、辦任何事,睏難不怕,危險不怕,就怕沒有偉大的精神。這個偉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嗎?
4、有一顆善心就可以解决所有問題嗎?
5、原諒惡,會不會導致惡的泛濫?
6、文化對社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什麽地方?影響有多大?
7、佛傢講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會群體需要企圖心,兩者如何統一和協調?
8、中國人是不是一個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
9、大衆傳媒對於兩岸的和解、交流應該發揮何等功用?
2001年9月11日,數十億人目瞪口呆地看着直播的電視畫面裏,飛機在秋日的朝陽下,撞嚮紐約110層的世貿大樓,然後,大樓慢慢地塌下來,煙塵像原子彈爆炸一樣,帶着巨大的能量,迎面嚮人們撲過來。有人說,這次震驚世界的慘烈襲擊源於"文明的衝突",而且這種衝突將越來越深刻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當親身經歷這些標志性的事件發生之後,我常常想,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雖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質世界,卻仍然無法學會如何相處這樣的生活細節。而恰恰是這些細節,可能决定着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傢,甚至是整個人類的命運。
"認識自己",這句蘇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說的話,在今天依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課題。
這樣的時刻,一種浸透着宗教精神的東方價值觀--"包容"進入了人們的視界。
在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産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遺憾的是,在兩千多年之後的當代,東西方文化産生了一些嚴重的衝突、分歧和對立。恐怖主義、自殺式襲擊、隔離墻、定點清除,等等。死亡與戰爭,像影子一樣跟隨着人類,面對這些嚴重的危機,東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樣才能讓人們真正認識到誰也離不開誰呢?包容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維方式。
探討包容的智慧,我以為有許多問題需要開示,比如:
1、包容的真義是什麽?
2、人類為什麽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
3、辦任何事,睏難不怕,危險不怕,就怕沒有偉大的精神。這個偉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嗎?
4、有一顆善心就可以解决所有問題嗎?
5、原諒惡,會不會導致惡的泛濫?
6、文化對社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什麽地方?影響有多大?
7、佛傢講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會群體需要企圖心,兩者如何統一和協調?
8、中國人是不是一個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
9、大衆傳媒對於兩岸的和解、交流應該發揮何等功用?
儒傢也說,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要想真正掌握知人的智慧,我們還應該參悟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而這個規律,也許就藏在我們心性中那面叫做"愛和良知"的鏡子裏。
我看到大陸報紙《南方周末》上有學者謝泳先生的一段觀點:"沒有一種教育是成心要讓人學壞的,但有些教育的結果是很多人變壞了,這是一個事實。教育不是讓人學會愛,而是要讓人學會恨,對待敵人就要像秋風掃落葉那樣殘酷無情。西方教育核心是博愛,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仁愛,但到了後來,這些都不要了。"細看這半個多世紀以來教育的衍變,這一過程是潛移默化的,這一結果又是觸目驚心的。
公元67年,迦攝摩騰與竺法蘭攜《四十二章經》從印度來到中國的白馬寺,佛教自此傳入中國,站在共識的基礎上,和中華文化達成了一種非常良好的默契,它們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又互相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故事,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對佛教的包容。
記得歷史學家亨廷頓曾經提出過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他說,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個學說一經公開,便引起全世界權威領域的側目和爭議。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增長,國際地位日益提升,而中國將成為"21世紀的主宰"這樣過分強悍的觀點,還是讓很多中國人心存疑惑。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不過短短二三十年,和當代強國有着很大的差距。就像一個久病初愈的人剛剛走下病榻,身心的疲倦尚未消退,便一腳踏入了飛馳嚮前的競爭軌道。
西方一直有種比喻,稱中國為"東方睡獅",是一個隨時會爆發出巨大能量的神秘動物。這個動物一旦回歸叢林,便是萬衆歸心的百獸之王。因此,不管是昏迷、打鼾還是醒來,中國的一舉一動都註定會牽動整個世界的神經。
也許這樣的稱謂和中國的舞獅傳統有關。起初,舞獅表演具有濃重的圖騰意味,現在真正意義上的舞獅似乎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曾經英姿勃發的獅頭,也正慢慢退化成為開張典禮上的熱鬧彩頭,變成烘托氣氛的活道具。
如今,人類已經走過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直接衝進了網絡化信息化時代。對於一個"白領"來講,儘管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裏,有實質意義的並不多,但是如果一天不上網,不瀏覽上百條資訊,不接收許多的E-mail、短信和電話,他就會惶恐不安地四處張羅,擔心自己被社會"邊緣化"。出門有車代步,傢裏、辦公室裏全盤自動化,足不出戶就知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麽,上網說兩句話,可能引起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爭論;打個外購電話,就有人風風火火把你需要的東西送上門來……
我看到大陸報紙《南方周末》上有學者謝泳先生的一段觀點:"沒有一種教育是成心要讓人學壞的,但有些教育的結果是很多人變壞了,這是一個事實。教育不是讓人學會愛,而是要讓人學會恨,對待敵人就要像秋風掃落葉那樣殘酷無情。西方教育核心是博愛,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仁愛,但到了後來,這些都不要了。"細看這半個多世紀以來教育的衍變,這一過程是潛移默化的,這一結果又是觸目驚心的。
公元67年,迦攝摩騰與竺法蘭攜《四十二章經》從印度來到中國的白馬寺,佛教自此傳入中國,站在共識的基礎上,和中華文化達成了一種非常良好的默契,它們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又互相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故事,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對佛教的包容。
記得歷史學家亨廷頓曾經提出過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他說,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個學說一經公開,便引起全世界權威領域的側目和爭議。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增長,國際地位日益提升,而中國將成為"21世紀的主宰"這樣過分強悍的觀點,還是讓很多中國人心存疑惑。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不過短短二三十年,和當代強國有着很大的差距。就像一個久病初愈的人剛剛走下病榻,身心的疲倦尚未消退,便一腳踏入了飛馳嚮前的競爭軌道。
西方一直有種比喻,稱中國為"東方睡獅",是一個隨時會爆發出巨大能量的神秘動物。這個動物一旦回歸叢林,便是萬衆歸心的百獸之王。因此,不管是昏迷、打鼾還是醒來,中國的一舉一動都註定會牽動整個世界的神經。
也許這樣的稱謂和中國的舞獅傳統有關。起初,舞獅表演具有濃重的圖騰意味,現在真正意義上的舞獅似乎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曾經英姿勃發的獅頭,也正慢慢退化成為開張典禮上的熱鬧彩頭,變成烘托氣氛的活道具。
如今,人類已經走過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直接衝進了網絡化信息化時代。對於一個"白領"來講,儘管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裏,有實質意義的並不多,但是如果一天不上網,不瀏覽上百條資訊,不接收許多的E-mail、短信和電話,他就會惶恐不安地四處張羅,擔心自己被社會"邊緣化"。出門有車代步,傢裏、辦公室裏全盤自動化,足不出戶就知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麽,上網說兩句話,可能引起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爭論;打個外購電話,就有人風風火火把你需要的東西送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