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
關於老子
老子是道傢學派的創始人。他的《道德經》為道傢學派奠定了理論基礎。老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最高代表,他的《道德經》(又稱《老子》)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智慧大門。
老子是李傢的驕傲。李傢有一副對聯:"道德五千言門第,皇王三百載人傢。"寫得非常自豪。這上聯說的就是老子李耳,意思是說老子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
按照《史記》的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一般認為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鹿邑。後來,安徽的渦陽也找到了大量可信的依據,證明老子是渦陽人。那究竟老子是哪裏人呢?我想藉用一副關於諸葛亮"草廬"之爭的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我們還是心量放大一點,沒有必要去爭,總之,老子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史記》中說有三個老子:第一個老子是春秋中期的,就是李耳,又叫老聃(dān);第二個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叫老萊子;第三個老子是戰國後期人,叫太史儋(dān)。"儋"與"聃"同音。
《道德經》這本書究竟是哪個老子寫的,是不是第一個老子(李耳)寫的?後來人對此有爭議。近幾十年來出土的帛書本《老子》和竹簡本《老子》,與通行本《老子》有較大的區別。應該說最早的竹簡本與第一個老子關係最大,通行本則與太史儋的關係最大。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第一個老子--李耳。這位老子生活在人類文化的"軸心期時代"。東方三聖都是那個時代的,簡單介紹一下,李耳是東方三聖中年紀最大的,生於公元前585年農歷二月十五(夏歷)。第二位是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夏歷)。第三位是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夏歷),公歷9月28日。從這裏看,我們知道這個老子早於孔子大約30歲。歷史有記載,說孔子曾經嚮老子問過禮儀,孔子事後對他的弟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竜邪!"可見老子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有影響的人。《史記》中記載老子曾經是當時的"國傢圖書館館長",叫"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周朝管理圖書檔案的官。
傳說老子是個神竜見首不見尾的人物,他不願意留下隻言片語。他看到周朝的衰敗,决定隱居。他在西去的路上,走到一個叫函𠔌關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靈寶市境內的一個幽深險峻的關口。當時守關的官員叫尹喜,有一天他突然發現"紫氣東來",一團紫色的瑞氣從東邊慢慢地飄拂而來,他就覺得肯定將有不平凡的"真人"到來。於是,他就走出關外去迎接,一看果然是一個老先生,白白的鬍子,白白的頭髮,騎着一頭青牛緩緩而來。在尹喜的邀請下,老子到了尹喜"結草為樓,夜觀天象"的草樓上,就是後來被稱為道教第一座道觀的"樓觀臺"(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周至縣境內)。老子本來不想著書立說,尹喜再三懇求:"希望您老人傢能給我們留下一點東西。"於是老子就留下這短短的五千字,也就是《老子》,又稱為《道德經》。寫完之後,尹喜還繼續輓留他,希望他在這裏傳道。可是老子沒有答應他這個要求,而是騎着青牛繼續嚮西走,最後《史記》中記載:"不知所之。"就是不知道到哪裏去了。
關於老子
老子是道傢學派的創始人。他的《道德經》為道傢學派奠定了理論基礎。老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最高代表,他的《道德經》(又稱《老子》)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智慧大門。
老子是李傢的驕傲。李傢有一副對聯:"道德五千言門第,皇王三百載人傢。"寫得非常自豪。這上聯說的就是老子李耳,意思是說老子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
按照《史記》的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一般認為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鹿邑。後來,安徽的渦陽也找到了大量可信的依據,證明老子是渦陽人。那究竟老子是哪裏人呢?我想藉用一副關於諸葛亮"草廬"之爭的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我們還是心量放大一點,沒有必要去爭,總之,老子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史記》中說有三個老子:第一個老子是春秋中期的,就是李耳,又叫老聃(dān);第二個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叫老萊子;第三個老子是戰國後期人,叫太史儋(dān)。"儋"與"聃"同音。
《道德經》這本書究竟是哪個老子寫的,是不是第一個老子(李耳)寫的?後來人對此有爭議。近幾十年來出土的帛書本《老子》和竹簡本《老子》,與通行本《老子》有較大的區別。應該說最早的竹簡本與第一個老子關係最大,通行本則與太史儋的關係最大。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第一個老子--李耳。這位老子生活在人類文化的"軸心期時代"。東方三聖都是那個時代的,簡單介紹一下,李耳是東方三聖中年紀最大的,生於公元前585年農歷二月十五(夏歷)。第二位是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夏歷)。第三位是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夏歷),公歷9月28日。從這裏看,我們知道這個老子早於孔子大約30歲。歷史有記載,說孔子曾經嚮老子問過禮儀,孔子事後對他的弟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竜邪!"可見老子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有影響的人。《史記》中記載老子曾經是當時的"國傢圖書館館長",叫"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周朝管理圖書檔案的官。
傳說老子是個神竜見首不見尾的人物,他不願意留下隻言片語。他看到周朝的衰敗,决定隱居。他在西去的路上,走到一個叫函𠔌關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靈寶市境內的一個幽深險峻的關口。當時守關的官員叫尹喜,有一天他突然發現"紫氣東來",一團紫色的瑞氣從東邊慢慢地飄拂而來,他就覺得肯定將有不平凡的"真人"到來。於是,他就走出關外去迎接,一看果然是一個老先生,白白的鬍子,白白的頭髮,騎着一頭青牛緩緩而來。在尹喜的邀請下,老子到了尹喜"結草為樓,夜觀天象"的草樓上,就是後來被稱為道教第一座道觀的"樓觀臺"(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周至縣境內)。老子本來不想著書立說,尹喜再三懇求:"希望您老人傢能給我們留下一點東西。"於是老子就留下這短短的五千字,也就是《老子》,又稱為《道德經》。寫完之後,尹喜還繼續輓留他,希望他在這裏傳道。可是老子沒有答應他這個要求,而是騎着青牛繼續嚮西走,最後《史記》中記載:"不知所之。"就是不知道到哪裏去了。
關於老萊子的歷史記錄較少。第三個"老子"太史儋,多種古籍記載他西出函𠔌關見秦獻公的事跡。有可能老子西出函𠔌關作《老子》的傳說與這位太子儋有關係。由此看來,《老子》這本書不是一人一時的著作,而是經過了至少兩個"老子"的創作而成。
關於《老子》
《老子》之所以又叫《道德經》,那是因為這本書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大部分。
《老子》至少有三個版本,一個是通行本,一個是帛書本,一個是竹簡本。通行本主要指魏晉時期王弼註釋的底本,帛書本是1973年從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分為甲、乙兩種,是戰國末期到漢代初年的版本。這兩個版本的字數都在五千字左右。竹簡本是1993年從湖北荊門郭店出土的,分甲、乙、丙三種,是戰國中期的版本,字數在兩千字左右。
比較這三個版本,通行本與帛書本最大的不同是排序不同,通行本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帛書本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除了文字上的差異外,內容差異不是很大。但竹簡本與通行本的差異則很大,竹簡本(楚簡本)比通行本少三千字,很多內容沒有,還有一些內容不同。尤其是通行本中反對仁義的內容,與竹簡本不同。比如通行本以及帛書本都有"絶聖棄智""絶仁棄義"的論述,而楚簡本卻寫着"絶智棄辯""絶偽棄慮"。可見竹簡本《老子》是不反對仁義、禮儀的,這與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是一致的。
我有一個好朋友專門研究竹簡本和帛書本,有一次他對我說:"老張,你研究通行本沒有我研究竹簡本和帛書本有價值,因為你研究的比我研究的時間要晚得多了。"當時我是這麽回答的:"你的研究價值的確非常大,主要是歷史的價值、史料的價值。但竹簡本纔挖出來10多年,帛書本也纔30多年,而通行本在歷史上流傳將近2 000年了,所以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當然還是通行本大啊。"所以我這本書的依據還是通行本,當然也參考了竹簡本和帛書本。
通行本《老子》是什麽內容?有什麽樣的意義?對我們今天還有沒有作用?還有沒有價值?從時間上看《老子》的影響比《論語》還要長。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叫韓非子,在他的書裏就把《老子》收錄了,而且還進行瞭解釋,《韓非子》中有兩篇關於《老子》的文章,一篇叫《解老》,一篇叫《喻老》。這些都可以看成是老子的最早註本。
歷代皇帝也有給《老子》做註釋的,先後共有五位皇帝。第一位是梁武帝,第二位是唐玄宗,第三位是宋徽宗,第四位是明太祖,第五位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由此可見《老子》的影響有多大。
關於《老子》
《老子》之所以又叫《道德經》,那是因為這本書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大部分。
《老子》至少有三個版本,一個是通行本,一個是帛書本,一個是竹簡本。通行本主要指魏晉時期王弼註釋的底本,帛書本是1973年從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分為甲、乙兩種,是戰國末期到漢代初年的版本。這兩個版本的字數都在五千字左右。竹簡本是1993年從湖北荊門郭店出土的,分甲、乙、丙三種,是戰國中期的版本,字數在兩千字左右。
比較這三個版本,通行本與帛書本最大的不同是排序不同,通行本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帛書本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除了文字上的差異外,內容差異不是很大。但竹簡本與通行本的差異則很大,竹簡本(楚簡本)比通行本少三千字,很多內容沒有,還有一些內容不同。尤其是通行本中反對仁義的內容,與竹簡本不同。比如通行本以及帛書本都有"絶聖棄智""絶仁棄義"的論述,而楚簡本卻寫着"絶智棄辯""絶偽棄慮"。可見竹簡本《老子》是不反對仁義、禮儀的,這與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是一致的。
我有一個好朋友專門研究竹簡本和帛書本,有一次他對我說:"老張,你研究通行本沒有我研究竹簡本和帛書本有價值,因為你研究的比我研究的時間要晚得多了。"當時我是這麽回答的:"你的研究價值的確非常大,主要是歷史的價值、史料的價值。但竹簡本纔挖出來10多年,帛書本也纔30多年,而通行本在歷史上流傳將近2 000年了,所以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當然還是通行本大啊。"所以我這本書的依據還是通行本,當然也參考了竹簡本和帛書本。
通行本《老子》是什麽內容?有什麽樣的意義?對我們今天還有沒有作用?還有沒有價值?從時間上看《老子》的影響比《論語》還要長。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叫韓非子,在他的書裏就把《老子》收錄了,而且還進行瞭解釋,《韓非子》中有兩篇關於《老子》的文章,一篇叫《解老》,一篇叫《喻老》。這些都可以看成是老子的最早註本。
歷代皇帝也有給《老子》做註釋的,先後共有五位皇帝。第一位是梁武帝,第二位是唐玄宗,第三位是宋徽宗,第四位是明太祖,第五位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由此可見《老子》的影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