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Literature>> 释家类>> Ji Xianlin   China   现代中国   (August 6, 1911 ADJuly 11, 2009 AD)
Buddha
  This book is the essence of Buddhist Studies Ji choice of the most authoritative and most classic. Energize is a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of Buddhism, Buddhism in his life devoted a lot of effort, writing is very rich. Contemporary China Publishing House, "Ji Tan Buddha", Zhonghua Book Company published "Buddhist fifth title," which has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among the readers, the book combines features of these two works by himself in the original Sin Lin added on the basis of wealth, making it a more complete compilation of all the Buddhist writings.
Translated by Google
第1节: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脱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季羡林自选集·佛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本文是季羡林给《中国大百科全书》写的一个词条,编入本书时改为现标题。
第2节:羡林按(1)
  羡林按:
  这一篇论文本来是给《中国大百科全书》写的一个词条。既然是词条,就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能像平常的论文那样把引文出处一一标出。但现在既然要发表,它又成了一篇平常的论文。这是一个矛盾,我无法完全解决。我只能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把必要的引文注明出处。这里或那里,再加上一点我认为必要的补充或者说明。结果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送到读者面前。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把我的指导思想说明一下。释迦牟尼,就是佛教信徒的"如来佛"或者"佛爷",他是一个神仙。但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不是一个宗教信徒。我认为,释迦牟尼确有其人,是一个历史人物。因此我写这篇东西,就把释迦牟尼当成一个人,同世界上其他历史人物一样,他是我研究的对象。我必须把笼罩在他身上的那一团团神话迷雾,尽上我的力量全部廓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这是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如果说得不对,那是受水平的限制,我主观上并无意宣传什么东西。如果有一些话对某一些有信仰的人有点刺耳,那我说一声:"请原谅!"信仰与科学有时候会有矛盾的,正如鱼与熊掌不能得而兼有一样。
  一、释迦牟尼的名字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名字梵文是S'?kyamuni,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部落的名字,可见这不是他的真名。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乔达磨"或"瞿昙",梵文Gautama,巴利文Gotama。有人说这是他的氏族名称,连一些百科全书,比如《大英百科全书》也这样说,但这是不对的。氏族一般都是外婚制,释迦牟尼的姨母名叫Gautamī瞿昙弥,可见他们不是外婚。此外,瞿昙还是一个婆罗门氏族名称,而释迦牟尼属于刹帝利种姓。瞿昙这个名字是按照当时印度贵族的一般习惯从古代《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中借用来的。Gautama就是V?madeva。释迦牟尼的真名是"悉达多",梵文Siddh?rtha,巴利文Sidhattha,意译"吉财"或"一切义成",梵文Sarv?rthasiddha。
  二、释迦牟尼的家族
  他属于释迦族。当时在印度北部有十六个大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度。此外还有四个独立的或半独立的共和国,释迦就是其中之一。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用首都的名字称之为劫比罗伐窣堵国(旧译迦毗罗卫国),梵文Kapilavastu。这是一个小共和国,只能说是半独立的,承认萨罗为宗主国,辖地跨今天印度和尼泊尔。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今天尼泊尔泰来地区的梯罗拉柯提(Tilaura Kot·)废墟,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县的比普罗瓦(piprahwa)西北约十英里。这可能是历史事实。因为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二百多年即位的孔雀王朝的大王阿育王曾在这里立过一个石柱,说明此处是释迦诞生地。《大唐西域记》卷六说:
  城东南窣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忧王建焉……次北有窣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忧王之所建也。
  次东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二龙浴太子处也。
  这个石柱今天保留下来。考古学者还在这里挖掘出释迦牟尼的舍利坛。曾有一个时期西欧一些学者认为根本没有释迦牟尼其人。这是不对的。
  他的家属自称是印度古代甘蔗王族的后裔,同《罗摩衍那》主人公罗摩同出一系。这恐怕是伪托。有人甚至怀疑,释迦族不是雅利安人,而是蒙古种,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证据。
  三、释迦牟尼出生的时间
  释迦牟尼活了80年,这没有异议。争论不休的是他灭度(逝世)的年代。只要把这一点弄清楚,他的生年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佛灭年代,异说甚多,据说约有60种。只在中国的西藏地方,就有14种之多。参阅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关于这个问题,德国著名梵文学者H?Bechert在他的新著《重新探讨佛陀生卒年代刍议》(Contribution to the Discussion on"The Date of the Buddha Reconsidered",1980年10月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印度研究讨论会上的发言,作者寄来了打字原稿)中又重新作了分析研究。其中比较通行的、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南传佛教各国主张佛灭度于公元前544年或543年。二,我国蒙藏黄教主张佛灭度于公元前961年。三,我国内地有公元前 1027年说;根据"众圣点记",则为公元前485年,较中国的孔子早死6年。四,在西方学者中,德国威廉·盖格主张公元前483年说,荷兰学者亨利·刻恩主张公元前370年说,日本学者有公元前386年说和384年说,加拿大学者瓦德主张公元前486年说A?K?Warder,Indian Buddhism(《印度佛教》),Delhi,1970,P?44~45?;采纳得比较多的是公元前483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