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民族國傢是完美的烏托邦
--為中文版序
文化批評傢、同濟大學教授 朱大可
"醜陋"是一種令人不快的鏡像,也就是人在鏡中自照時所獲得的負面性感知。對於一個民族國傢而言,這意味着一種自我反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僅僅是一種勇氣,而後就會生長為一種智慧,並且最終成就為偉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說,擁有足夠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國傢是否真正強大的重要標尺。就精神層面而言,這無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
"醜陋"作為自我鑒定的基本術語,起源於一本叫做《醜陋的美國人》的書,它由美國作傢W·萊德勒、E·伯迪剋所著,書裏充滿了對美國外交人員的自大傲慢的抨擊。據說,美國國務院曾對此加以深入研究,確認它是"確實刺激思想"的好書,並要求本國外交人員人手一册,仔細閱讀和深刻反省,以期修正民族性的各種弊端。
日本文化人類學家高橋敷受到美國人鼓舞,於1970年推出《醜陋的日本人》,以其在南美洲生活八年的見聞和感受,"揭露生活在本土的日本人的種種弊端","那種犀利深刻的剖析,連續不斷地撞擊與刺痛着讀者的心靈"(會田雄次語)。作者並誤以為此舉能夠引發本國國民的深刻反省,卻出乎意外地遭到了激烈圍攻。"你還算個日本人嗎?""滾出日本去!"各種非難和威脅鋪天蓋地。作者甚至為此數度隱姓埋名,以免遭殺身之禍。
日本民族對自我反思的拒斥,顯示了其"醜陋"背後的"醜陋"。在對待戰爭罪行和各種歷史方面,日本民族都跟德國民族形成了尖銳對比。當德國人為二戰罪行嚮猶太人正式道歉並打造猶太人紀念碑時,一些日本人卻在試圖抹除南京大屠殺的血跡和記憶。東亞民族的深層自卑和怯懦,在此類事件上已經暴露無遺。
無獨有偶,當柏楊在臺灣發表《醜陋的中國人》後,同樣遭遇了來自臺灣民衆的狂熱攻擊,而在當下的中國大陸,基於民族主義的興盛,一些"憤青"對柏楊的態度發生戲劇性的轉變,從上世紀80年代的尊重轉嚮輕衊和謾駡。甚至知識界都開始展開對反思的"反思",指斥其知識欠缺,無非是沽名釣譽的手法而已。雖然尚未達到燃燈鞭屍的程度,但用詞之峻切,足以令人心驚。幸虧柏楊先生仙逝,否則,他是否也將面對"隱姓埋名"的可悲命運呢?
這是遠東文化共同體的"鏡像綜合徵",它的感染範圍幾乎囊括了中國、日本、韓國等所有東亞國傢。它的共同癥狀,就是恐懼自己在批判性照鏡中的形象,並且竭力指責鏡子的低劣,進而打碎鏡子,消滅所有那些真切的文化鏡像。這是19世紀以來後發國傢的集體性精神病癥,它要以"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名義,終結一切自我治療的程序。
--為中文版序
文化批評傢、同濟大學教授 朱大可
"醜陋"是一種令人不快的鏡像,也就是人在鏡中自照時所獲得的負面性感知。對於一個民族國傢而言,這意味着一種自我反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僅僅是一種勇氣,而後就會生長為一種智慧,並且最終成就為偉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說,擁有足夠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國傢是否真正強大的重要標尺。就精神層面而言,這無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
"醜陋"作為自我鑒定的基本術語,起源於一本叫做《醜陋的美國人》的書,它由美國作傢W·萊德勒、E·伯迪剋所著,書裏充滿了對美國外交人員的自大傲慢的抨擊。據說,美國國務院曾對此加以深入研究,確認它是"確實刺激思想"的好書,並要求本國外交人員人手一册,仔細閱讀和深刻反省,以期修正民族性的各種弊端。
日本文化人類學家高橋敷受到美國人鼓舞,於1970年推出《醜陋的日本人》,以其在南美洲生活八年的見聞和感受,"揭露生活在本土的日本人的種種弊端","那種犀利深刻的剖析,連續不斷地撞擊與刺痛着讀者的心靈"(會田雄次語)。作者並誤以為此舉能夠引發本國國民的深刻反省,卻出乎意外地遭到了激烈圍攻。"你還算個日本人嗎?""滾出日本去!"各種非難和威脅鋪天蓋地。作者甚至為此數度隱姓埋名,以免遭殺身之禍。
日本民族對自我反思的拒斥,顯示了其"醜陋"背後的"醜陋"。在對待戰爭罪行和各種歷史方面,日本民族都跟德國民族形成了尖銳對比。當德國人為二戰罪行嚮猶太人正式道歉並打造猶太人紀念碑時,一些日本人卻在試圖抹除南京大屠殺的血跡和記憶。東亞民族的深層自卑和怯懦,在此類事件上已經暴露無遺。
無獨有偶,當柏楊在臺灣發表《醜陋的中國人》後,同樣遭遇了來自臺灣民衆的狂熱攻擊,而在當下的中國大陸,基於民族主義的興盛,一些"憤青"對柏楊的態度發生戲劇性的轉變,從上世紀80年代的尊重轉嚮輕衊和謾駡。甚至知識界都開始展開對反思的"反思",指斥其知識欠缺,無非是沽名釣譽的手法而已。雖然尚未達到燃燈鞭屍的程度,但用詞之峻切,足以令人心驚。幸虧柏楊先生仙逝,否則,他是否也將面對"隱姓埋名"的可悲命運呢?
這是遠東文化共同體的"鏡像綜合徵",它的感染範圍幾乎囊括了中國、日本、韓國等所有東亞國傢。它的共同癥狀,就是恐懼自己在批判性照鏡中的形象,並且竭力指責鏡子的低劣,進而打碎鏡子,消滅所有那些真切的文化鏡像。這是19世紀以來後發國傢的集體性精神病癥,它要以"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名義,終結一切自我治療的程序。
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種廣泛流行的職業,叫做造鏡師,那些銅匠不僅技藝高超,而且被認為擁有某種巫術力量,因為他們所製造的神秘器具,能夠奇妙地映射出人的美麗或醜陋,在上古和中古時代,這種魔法是不可思議的,它超越了人的權能。奇怪的是,儘管它可能引發強烈的不快反應,但人還是接納了這個來自神的禮物。照鏡,最終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維係這種照鏡事務,另一種與此密切相關的行業盛行起來,那就是磨鏡匠,他們專門負責打磨鏡子,以維護鏡子的基本反射功能。
就更宏觀的社會實體而言,沒有哪個民族國傢是完美的烏托邦。它們的自我完善,同樣依賴於"人文鏡子"的打造和修磨,藉此展開對缺陷性基因的認知和改造。知識分子的使命,就是像高橋敷和柏楊那樣,無畏於盲眼民衆的攻擊,承負起民族國傢自我批判的艱難使命,把這種造鏡-磨鏡-照鏡的事業,推嚮精密完美的狀態。
是的,民族國傢的自我反思,僅僅用"醜陋"來定義是遠遠不夠的。這個語詞過於情感化,還衹是一種淺表的藉喻。它可以成為通俗讀物,卻不能成為支撐文化人類學的內在核心。民族性解剖需要更深的切入,從肌膚、肌肉、骨骼直逼內臟,不僅如此,它還應當註入更多的分析理性和學術智慧。但超越"醜陋"的唯一道路,絶不是打碎鏡子以逃避鏡像裏的自我,而是要在反省和批判中獲取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們已經看到,繼臺灣學者柏楊之後,香港學者孫隆基推出了《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並顯示出比《醜陋的中國人》更加完備的學術理性。耐人尋味的是,這兩位中國學者共同製造了某種"邊緣鏡像效應"--從大陸的邊緣地帶,展開了針對"國民劣根性"的必要反思。而在大陸的中心地帶,反思者竟然杳無蹤跡。
毫無疑問,無論高橋敷、柏楊還是W·萊德勒和E·伯迪剋,那些建立在"醜陋性"上的反思,衹是一種粗陋的開端。他們所啓動的鏡像工程,需要大批優秀接棒人的加入,由此提升造鏡和磨鏡工藝的水準。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嚮這些先驅者致敬,因為正是他們發明的民族國傢鏡子,第一次嚮我們說出了簡單、殘酷而有益的真相。
2008年5月
就更宏觀的社會實體而言,沒有哪個民族國傢是完美的烏托邦。它們的自我完善,同樣依賴於"人文鏡子"的打造和修磨,藉此展開對缺陷性基因的認知和改造。知識分子的使命,就是像高橋敷和柏楊那樣,無畏於盲眼民衆的攻擊,承負起民族國傢自我批判的艱難使命,把這種造鏡-磨鏡-照鏡的事業,推嚮精密完美的狀態。
是的,民族國傢的自我反思,僅僅用"醜陋"來定義是遠遠不夠的。這個語詞過於情感化,還衹是一種淺表的藉喻。它可以成為通俗讀物,卻不能成為支撐文化人類學的內在核心。民族性解剖需要更深的切入,從肌膚、肌肉、骨骼直逼內臟,不僅如此,它還應當註入更多的分析理性和學術智慧。但超越"醜陋"的唯一道路,絶不是打碎鏡子以逃避鏡像裏的自我,而是要在反省和批判中獲取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們已經看到,繼臺灣學者柏楊之後,香港學者孫隆基推出了《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並顯示出比《醜陋的中國人》更加完備的學術理性。耐人尋味的是,這兩位中國學者共同製造了某種"邊緣鏡像效應"--從大陸的邊緣地帶,展開了針對"國民劣根性"的必要反思。而在大陸的中心地帶,反思者竟然杳無蹤跡。
毫無疑問,無論高橋敷、柏楊還是W·萊德勒和E·伯迪剋,那些建立在"醜陋性"上的反思,衹是一種粗陋的開端。他們所啓動的鏡像工程,需要大批優秀接棒人的加入,由此提升造鏡和磨鏡工藝的水準。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嚮這些先驅者致敬,因為正是他們發明的民族國傢鏡子,第一次嚮我們說出了簡單、殘酷而有益的真相。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