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到了那永恆的本體,
將我的生命充實:
我的眼晴的確看到了天堂
目睹了你所看不見的東西。
——《肉體與靈魂》
很難弄明白安娜·布拉德斯特裏特為什麽寫詩,特別是寫下這種散發着美與智慧、並因此至今仍為人們傳誦的詩。她的詩是傳統的,師承前人但卻別具一格,屬於她自己。她到美國時還是一位十幾歲的少婦,生活在荒野之中,被大自然和人類的敵意所包圍:那原始森林,那無法開墾的土地,以及那桀驁不馴的印地安人。她應命來到這裏進行營建、耕種和埋葬。她生了八個孩子,大半生患着慢性玻然而,她卻是那個認為女人寫作是不務正業——甚至是發瘋的時代的第一位美國詩人。
少女時代她在英國故鄉的圖書館裏讀了許多書。她永遠忘不了那些她最喜愛的作傢:愛德蒙.斯賓塞、喬舒亞。西爾威斯特翻譯的杜巴特[1]的作品,特別是弗朗西斯·誇爾斯、菲利浦·錫德尼、邁剋爾·德雷頓和湯姆斯·布朗。她讀過沃爾特·雷利的《世界史》,羅伯待·伯頓的《悲哀分析》’當然還有《聖經》。她在新世界寫下的詩篇,一部分實際上是懷鄉感舊之作。她曾為伊麗莎白女皇和錫德尼作過輓詩。但她還有着更為深刻的動機;努力把現在與過去聯繫起來,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保存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她最令人着迷的品質之一是她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她在一首詩中表達了對不幸生為女人的苦惱:
我憎厭每一張吹毛求疵的簧舌,
說我的手拿針綫更加適合,
拿走一支詩人的筆真是大逆不道
他們就這樣蔑視女性的智慧:
如果我真寫出了好詩,也是白搭
他們會說這是剽竊而來,或是偶然之得。
——《序詩》
詩的語調很有特色。她意志的力量不難理解,布雷茲特裏特1612年前後在英國的北安普敦附近出生,十八歲時隨父母和她年輕的丈夫、劍橋大學畢業生西蒙移居美國。他們與另外十一戶人傢同乘“阿百拉”號船渡海。上岸之後與十年前到這裏落戶的早期移民相遇。據安娜的父親所說,他們處在一個“令人難過,未曾料及的窘境中。那年的鼕季還未到來之前,他們中間便有八人以上死亡。許多活着的人都很虛弱,疾病纏身……”在他們自己度過的第一個鼕天裏,他“沒有桌子,也沒有能夠用來從事寫作的房間,衹能坐壁壁爐旁,以膝當桌。”
布拉德斯特裏特一傢起先在伊普斯威奇安傢,後來又到馬薩諸塞的北安都沃定居。在這段艱難時期,安娜·布拉德期特裏特的信仰既受到了考驗,也得到了確立。她一心追求清教徒的共同理想,即:遵循清教徒的先驅對《聖經》所作的苟刻至尊的解釋,過着一種嚴格的基督徒生活以幫助建立起上帝的天國。她對宗教偶爾的懷疑和最終的皈依使她寫出了一些最優秀的詩篇,共中以《沉思錄》尤為突出。
截止一六四六年,她已經寫下了一些長詩,包括辯論四種元素間的相互關係的《四元素》。這是一部冗長無味的作品,仿效西爾威斯特的五步格雙行體。其它模仿西爾威斯特翻譯的杜巴特的作品,也是根據同樣的“四”原則而作:《論人類體質的四種脾性》、《人的四個階段》、《—年四季》、以及根據雷利的《世界史》所作的《四種君主製》。《人的四個階段》中的《青春》一詩的確很動人:
許多通宵與無賴、喧鬧者、無所事事的人度過
我洗耳恭聽所有的穢言髒話:
痛恨那一切想使我聰慧的規勸,
最親密的朋友便是我的仇敵。
但是對—個生活中充滿了意外和新的痛苦與災難的人來說,這種詩是非常乏味的。她在《一年四季》的結尾對這一點供認不諱:
“我的主題貧乏,腦子不靈/否則你應寫出更好的詩句。”
然而她的朋友們並不這樣想。她的一個內弟菜弗倫·翰·伍德布裏奇,1647年返回英國時瞞着她帶回去了她的—些詩稿。這些詩1650年以《美洲新升起的第十個詩神》為標題在英國出版。當安娜·布拉德斯特裏特聽到這個消息時,她既擔心又高興,立刻着手對這本書進行修訂,並新增加了一些詩和一首題為《作者致書》的序詩:
你是我的低能生就的先天不足的後代,
出世後在我身邊
直到朋友將你奪去,
雖然真摯卻欠妥當
將你帶到海外公諸於世
使你的衣衫襤褸,從印刷機下滾過
缺點沒有減少(卻都看得出)……
我把你的臉洗淨,卻看到更多的不足,
擦去了幾點污痕,
依然是處處瑕疵,
拉直你的關節,為的是你能夠站穩,
然而你仍象原先那樣蹣跚趔趄。
這裏所說的孩子指的就是她的詩集,於1678年,也就是她死後的第六年在波士頓刊行問世。
這些詩雖然經過了刪改,但仍嫌冗長。她自己的成就表現在她寫得較短的一些詩中。一些優秀片段足以能與她同時代的英國佳作相媲美。她並沒有創造一種新風格的野心。在《緻我親愛的丈夫》中她寫道:
假如二曾等於一那便是我們。
假如丈夫曾被妻子愛戴過,那便是你。
假如曾有妻子從丈夫那兒得到了幸福,
那就與我比吧,妻子們,如果你們能夠。
我珍視愛情勝過整礦的金子
或者所有的東方財富。
這都是一些傳統的溢美之辭,然而卻有着毋庸置疑的誠懇和直率。另一首詩寫的是她的孩子們:
我有八衹小鳥孵在一個窩,
四衹雄,
四衹雌,
我嘔心瀝血將它們喂養大,
沒有偷一分懶,省一分錢,
直到最後他們都羽毛豐滿:
飛上大樹學會了歌唱。
老大展翅飛嚮了遠方離我而去,
我隨後送去哀傷的啁啾,
直到他生還,或者我死別……
這首詩的重心由傢常事轉嚮世界,表現了她精湛的藝術手法。這些短詩都是有感而發,帶着一種幾乎是自白式的力量。它們不是練筆之作,雖然節奏平平,但其中的直率坦然卻非常真實。
她的信仰經過多次考驗,其中最嚴峻的一次是1666年發生的火災,大火燒掉了她傢的房屋和有藏書八百册的書房。她在為孩子們寫的一本散文體書中說:
“多少次撒旦使我對《聖經》的真實性發生了質疑。”火災之後她竭力想消除這種質疑:
我突然驚起,的確看見那火光,
我的心對着上帝呼喚
給我解除苦惱的力量吧
莫使我孤立無援。
那麽,快出來看看
那大火將我的房屋燒光。
當我不再能夠看見,
我便感謝那賜予者與收取者的名字,
是它將我的傢業化成了灰燼;
事情便是這樣,這樣很公平合理
這是他自己的財富:不屬於我;
我根本不須埋怨。
接着她懷着強烈的懺悔之情詳細描寫了對一個虔誠的清教徒來說過於熱衷的已失去的樂趣:
此處本是箱櫃,彼處本是壁櫥
那裏曾是我最好的貯室,
此刻一切都湮滅煙塵,
從我眼前永遠消失。
不會再有賓客相聚,
亦不會在桌上舉觴投箸。
在最後一行詩裏她宣佈她的損失並非損失,
“我的希望和財富存放在天國裏”。但詩中壓在心底的苦惱卻否定了這個聲明。這首詩表現的是對意志的考驗。後來寫的《宗教沉思錄》也是這個內容,詩的標題表明了詩的主題:
《發燒的狂熱》、《另一次劇烈的痙攣》、《為丈夫的燒傷復愈而作——1666年6月,等等。
有的詩寫得份量很輕,但是在形式的範圍內,即使使用的是傳統的贊美詩形式,也燃燒着一股誠摯的火焰:
我尋找我靈魂所愛的他,
含着眼淚我認真地尋訪;
他從天上側耳傾聽,
我的尋訪與呼號並未徒勞。
他將我饑餓的靈魂中裝滿了善,
把我的眼淚收入了他的鉢罐,
我的傷口在他的血液裏浸洗
於是我的疑懼便一掃而光。
這是一種誠摯的决心與意志,而不是一種誠摯的廉價信仰。這首詩把這—點表現得更加強烈。
她的懷疑在《沉思錄》中最終消除了,這部作品達到了她藝術技巧和感情的高峰。在新英格蘭的一次散步激發了她的一首長長的冥想詩的靈感。在這首詩中,她將大自然的循環與人生的短暫比較,從而使她對人生的目的進行反省:
當我仰望着黎明的天空,
望着大地(雖然衰老)但仍覆蓋着緑色,
石頭樹木,感覺不到時光,
也不知道什麽是年老和爬上額頭的皺紋;
每當鼕天到來,緑色便消褪,
每當春天回還,大地就更加生氣勃勃:
然而人將衰老、死亡,留在把他埋葬的地方。
她在最後一首詩中與燃燒的太陽、暴風雨、餓狼以及其它人世間的危險告別,並且為來世的安息做了一次熱情的祈禱:
啊,
我多麽盼望休息
在贊美聲中高高地升起,
身體將在寂靜中沉睡,
眼睛也不再流淚哭泣.....
上帝要我為那天做好準備:
那麽來吧,
最親愛的新郎,來吧。
布拉德斯特裏特1672年去世,享年六十歲。她的兒子曾經回憶過她與人世告別時的情景:
“她死的時候患有結核病,瘦得皮包骨頭。由於她患有粘膜炎,手臂上也排過膿,給她換過綳帶的一個女人說,她從未見過那樣的手臂。我最親愛的母親說,是的,不過這衹手臂將會是一隻聖潔的手臂。”
將我的生命充實:
我的眼晴的確看到了天堂
目睹了你所看不見的東西。
——《肉體與靈魂》
很難弄明白安娜·布拉德斯特裏特為什麽寫詩,特別是寫下這種散發着美與智慧、並因此至今仍為人們傳誦的詩。她的詩是傳統的,師承前人但卻別具一格,屬於她自己。她到美國時還是一位十幾歲的少婦,生活在荒野之中,被大自然和人類的敵意所包圍:那原始森林,那無法開墾的土地,以及那桀驁不馴的印地安人。她應命來到這裏進行營建、耕種和埋葬。她生了八個孩子,大半生患着慢性玻然而,她卻是那個認為女人寫作是不務正業——甚至是發瘋的時代的第一位美國詩人。
少女時代她在英國故鄉的圖書館裏讀了許多書。她永遠忘不了那些她最喜愛的作傢:愛德蒙.斯賓塞、喬舒亞。西爾威斯特翻譯的杜巴特[1]的作品,特別是弗朗西斯·誇爾斯、菲利浦·錫德尼、邁剋爾·德雷頓和湯姆斯·布朗。她讀過沃爾特·雷利的《世界史》,羅伯待·伯頓的《悲哀分析》’當然還有《聖經》。她在新世界寫下的詩篇,一部分實際上是懷鄉感舊之作。她曾為伊麗莎白女皇和錫德尼作過輓詩。但她還有着更為深刻的動機;努力把現在與過去聯繫起來,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保存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她最令人着迷的品質之一是她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她在一首詩中表達了對不幸生為女人的苦惱:
我憎厭每一張吹毛求疵的簧舌,
說我的手拿針綫更加適合,
拿走一支詩人的筆真是大逆不道
他們就這樣蔑視女性的智慧:
如果我真寫出了好詩,也是白搭
他們會說這是剽竊而來,或是偶然之得。
——《序詩》
詩的語調很有特色。她意志的力量不難理解,布雷茲特裏特1612年前後在英國的北安普敦附近出生,十八歲時隨父母和她年輕的丈夫、劍橋大學畢業生西蒙移居美國。他們與另外十一戶人傢同乘“阿百拉”號船渡海。上岸之後與十年前到這裏落戶的早期移民相遇。據安娜的父親所說,他們處在一個“令人難過,未曾料及的窘境中。那年的鼕季還未到來之前,他們中間便有八人以上死亡。許多活着的人都很虛弱,疾病纏身……”在他們自己度過的第一個鼕天裏,他“沒有桌子,也沒有能夠用來從事寫作的房間,衹能坐壁壁爐旁,以膝當桌。”
布拉德斯特裏特一傢起先在伊普斯威奇安傢,後來又到馬薩諸塞的北安都沃定居。在這段艱難時期,安娜·布拉德期特裏特的信仰既受到了考驗,也得到了確立。她一心追求清教徒的共同理想,即:遵循清教徒的先驅對《聖經》所作的苟刻至尊的解釋,過着一種嚴格的基督徒生活以幫助建立起上帝的天國。她對宗教偶爾的懷疑和最終的皈依使她寫出了一些最優秀的詩篇,共中以《沉思錄》尤為突出。
截止一六四六年,她已經寫下了一些長詩,包括辯論四種元素間的相互關係的《四元素》。這是一部冗長無味的作品,仿效西爾威斯特的五步格雙行體。其它模仿西爾威斯特翻譯的杜巴特的作品,也是根據同樣的“四”原則而作:《論人類體質的四種脾性》、《人的四個階段》、《—年四季》、以及根據雷利的《世界史》所作的《四種君主製》。《人的四個階段》中的《青春》一詩的確很動人:
許多通宵與無賴、喧鬧者、無所事事的人度過
我洗耳恭聽所有的穢言髒話:
痛恨那一切想使我聰慧的規勸,
最親密的朋友便是我的仇敵。
但是對—個生活中充滿了意外和新的痛苦與災難的人來說,這種詩是非常乏味的。她在《一年四季》的結尾對這一點供認不諱:
“我的主題貧乏,腦子不靈/否則你應寫出更好的詩句。”
然而她的朋友們並不這樣想。她的一個內弟菜弗倫·翰·伍德布裏奇,1647年返回英國時瞞着她帶回去了她的—些詩稿。這些詩1650年以《美洲新升起的第十個詩神》為標題在英國出版。當安娜·布拉德斯特裏特聽到這個消息時,她既擔心又高興,立刻着手對這本書進行修訂,並新增加了一些詩和一首題為《作者致書》的序詩:
你是我的低能生就的先天不足的後代,
出世後在我身邊
直到朋友將你奪去,
雖然真摯卻欠妥當
將你帶到海外公諸於世
使你的衣衫襤褸,從印刷機下滾過
缺點沒有減少(卻都看得出)……
我把你的臉洗淨,卻看到更多的不足,
擦去了幾點污痕,
依然是處處瑕疵,
拉直你的關節,為的是你能夠站穩,
然而你仍象原先那樣蹣跚趔趄。
這裏所說的孩子指的就是她的詩集,於1678年,也就是她死後的第六年在波士頓刊行問世。
這些詩雖然經過了刪改,但仍嫌冗長。她自己的成就表現在她寫得較短的一些詩中。一些優秀片段足以能與她同時代的英國佳作相媲美。她並沒有創造一種新風格的野心。在《緻我親愛的丈夫》中她寫道:
假如二曾等於一那便是我們。
假如丈夫曾被妻子愛戴過,那便是你。
假如曾有妻子從丈夫那兒得到了幸福,
那就與我比吧,妻子們,如果你們能夠。
我珍視愛情勝過整礦的金子
或者所有的東方財富。
這都是一些傳統的溢美之辭,然而卻有着毋庸置疑的誠懇和直率。另一首詩寫的是她的孩子們:
我有八衹小鳥孵在一個窩,
四衹雄,
四衹雌,
我嘔心瀝血將它們喂養大,
沒有偷一分懶,省一分錢,
直到最後他們都羽毛豐滿:
飛上大樹學會了歌唱。
老大展翅飛嚮了遠方離我而去,
我隨後送去哀傷的啁啾,
直到他生還,或者我死別……
這首詩的重心由傢常事轉嚮世界,表現了她精湛的藝術手法。這些短詩都是有感而發,帶着一種幾乎是自白式的力量。它們不是練筆之作,雖然節奏平平,但其中的直率坦然卻非常真實。
她的信仰經過多次考驗,其中最嚴峻的一次是1666年發生的火災,大火燒掉了她傢的房屋和有藏書八百册的書房。她在為孩子們寫的一本散文體書中說:
“多少次撒旦使我對《聖經》的真實性發生了質疑。”火災之後她竭力想消除這種質疑:
我突然驚起,的確看見那火光,
我的心對着上帝呼喚
給我解除苦惱的力量吧
莫使我孤立無援。
那麽,快出來看看
那大火將我的房屋燒光。
當我不再能夠看見,
我便感謝那賜予者與收取者的名字,
是它將我的傢業化成了灰燼;
事情便是這樣,這樣很公平合理
這是他自己的財富:不屬於我;
我根本不須埋怨。
接着她懷着強烈的懺悔之情詳細描寫了對一個虔誠的清教徒來說過於熱衷的已失去的樂趣:
此處本是箱櫃,彼處本是壁櫥
那裏曾是我最好的貯室,
此刻一切都湮滅煙塵,
從我眼前永遠消失。
不會再有賓客相聚,
亦不會在桌上舉觴投箸。
在最後一行詩裏她宣佈她的損失並非損失,
“我的希望和財富存放在天國裏”。但詩中壓在心底的苦惱卻否定了這個聲明。這首詩表現的是對意志的考驗。後來寫的《宗教沉思錄》也是這個內容,詩的標題表明了詩的主題:
《發燒的狂熱》、《另一次劇烈的痙攣》、《為丈夫的燒傷復愈而作——1666年6月,等等。
有的詩寫得份量很輕,但是在形式的範圍內,即使使用的是傳統的贊美詩形式,也燃燒着一股誠摯的火焰:
我尋找我靈魂所愛的他,
含着眼淚我認真地尋訪;
他從天上側耳傾聽,
我的尋訪與呼號並未徒勞。
他將我饑餓的靈魂中裝滿了善,
把我的眼淚收入了他的鉢罐,
我的傷口在他的血液裏浸洗
於是我的疑懼便一掃而光。
這是一種誠摯的决心與意志,而不是一種誠摯的廉價信仰。這首詩把這—點表現得更加強烈。
她的懷疑在《沉思錄》中最終消除了,這部作品達到了她藝術技巧和感情的高峰。在新英格蘭的一次散步激發了她的一首長長的冥想詩的靈感。在這首詩中,她將大自然的循環與人生的短暫比較,從而使她對人生的目的進行反省:
當我仰望着黎明的天空,
望着大地(雖然衰老)但仍覆蓋着緑色,
石頭樹木,感覺不到時光,
也不知道什麽是年老和爬上額頭的皺紋;
每當鼕天到來,緑色便消褪,
每當春天回還,大地就更加生氣勃勃:
然而人將衰老、死亡,留在把他埋葬的地方。
她在最後一首詩中與燃燒的太陽、暴風雨、餓狼以及其它人世間的危險告別,並且為來世的安息做了一次熱情的祈禱:
啊,
我多麽盼望休息
在贊美聲中高高地升起,
身體將在寂靜中沉睡,
眼睛也不再流淚哭泣.....
上帝要我為那天做好準備:
那麽來吧,
最親愛的新郎,來吧。
布拉德斯特裏特1672年去世,享年六十歲。她的兒子曾經回憶過她與人世告別時的情景:
“她死的時候患有結核病,瘦得皮包骨頭。由於她患有粘膜炎,手臂上也排過膿,給她換過綳帶的一個女人說,她從未見過那樣的手臂。我最親愛的母親說,是的,不過這衹手臂將會是一隻聖潔的手臂。”
上帝,把煤炭燒紅吧:你的愛在我身上燃燒
——《冥想之一》
愛德華·泰勒的作品中有一個奇怪的矛盾:他那感情充沛的詩行競出自一個清教徒傳道士的筆下。然而更使人感到自相矛盾的是,他雖然曾打定主意死後不發表自己的作品,但卻把它們仔細裝訂起來,交給了一個可靠的入——他的孫子,耶魯學院的校長埃茲拉·斯泰爾斯。斯泰爾斯將這些手稿傳給了泰勒的曾孫,並由他存在了耶魯學院的圖書館,直到1937年纔為人們發現。儘管泰勒曾叮囑他的繼承人永遠不要發表這些詩,但在1939年已有數首見報,其它的詩大多數到1960年纔問世。就這樣,一位殖民時期的傑出詩人在他逝世兩個世紀之後被人們發現了。
泰勒的作品比較粗糙,閃爍着尚未成形的光芒,即使是那些最深思熟慮的詩也很令人吃驚。然而這些詩創造性地把清教徒的思想與富有激情的想象力調合在了一起。如果說泰勒是英國玄學派詩人兩代人之後的一位玄學派詩人的話,他除了在技巧上富於獨創外,還有其它美德。
他的“樸素風格”是為布道而準備的。在泰勒書房裏發現的對於《聖經》的十二條清教徒式的評論來看,他對《聖經》的解釋用的是一種寓言式或象徵性的方法。他的詩以這些解釋為依據,從感覺細節(一個昆蟲,一個《索羅門之歌》中的片斷)出發,使這種解釋能夠有一種高超的連貫性,通過沉思反省發現其中的隱義,發現神聖的典範的存在:
我粉碎了的幻想悄然離去
(智慧欺騙了伊甸園)
在上帝園中看見一棵金樹。
它的心極其神聖,它的皮是黃金
它那壯麗的肢體,果實纍纍的枝幹和聖人一樣堅強
聖人和明亮的天使們密匝匝地高挂其上。
《沉思二十九·約翰,20章,17節》
愛德華·泰勒生於英國的萊斯特郡。二十六歲那年移居到馬薩諸塞州。他在英國曾被趕出了學校,不準任教,並不準在牛律或劍橋入學,如果他繼續傳送或者參加新教的禮拜,他就會有鋃鐺入獄的危險。
作為一個教師,泰勒的希臘文、拉丁文和希伯萊文的底子都相當厚實。毫無疑問,他在課堂上曾用喬治·赫伯特的詩作為寫詩的範文。他自己的詩在形式和用詞上往往有赫伯特的味道。其他的玄學派詩人對他也有強烈的吸引力,尤其是亨利·沃恩、湯姆斯·特拉赫恩和裏察德·剋拉肖。與安娜·布雷茲特裏特一樣,他對西爾威斯特所譯的杜巴特和弗朗西斯·誇爾斯的作品都很喜愛。
1668乍他離開英國前往馬薩諸塞殖民地,與後來成為馬薩諸塞州大法官的塞繆爾·休厄爾一道在哈佛做研究生。從休厄爾的《日記》中我們知道了那個時期的許多人和事。泰勒原打算畢業後留在哈佛,但後來又改變主意到韋斯特菲爾德的一個邊疆小鎮裏做了牧師,並且從此以牧師職業度過了餘生。
這個鄉鎮在波士頓以西的一百多哩處。泰勒曾在一封信中寫到:“這些最遙遠的沼澤地,除了鄉村氣息外,一無所有。”他既是牧師,又是鎮上的醫生,結過兩次婚,生了一大堆孩子,但全部都先他死去。
泰勒是一個堅定的加爾文派教徒,相信有一個全能的上帝,選定某些靈魂可以得救。這種得救可以通過毫無保留、毫不動搖的信仰實現,而不是通過善行。地獄的確存在,等待着那些末被選中的人。休厄爾記載過泰勒的一次波土頓之行。在那裏作了一次“可以在保羅的十字架前所作的”說教。泰勒對信仰堅定不移。他的忠誠堪稱楷模。他很瞭解所在教堂的教義和歷史,寫下了《基督教韻律史》、關於化身的十四次說教以及《詩集》。他大約每隔六個星期便以詩的形式寫一次沉思錄作為他的一部分精神準備。這些詩有二百一十七首之多,以《赴主的晚餐之前的預備性冥想》和《就職日宣道的感想》為題用六行體寫成,占據了他全部詩歌的很大一部分。有些詩以日常生活為題:《記一個捕蠅的蜘蛛》、《記一隻凍僵的小蜜蜂》、《論婚姻,
以及孩兒之死》。這些詩一律包含着一個道德寓意。有一組詩特意寫給一些有名的新英格蘭人。有一首長詩,題為《上帝的决心感動了他的選民》,前面有寫得很好的序言,滲透着他堅定的加爾文教思想。
這位詩人最高超的技巧是,他能夠說出驚人之語,使讀者突然看到天堂的景象,通過上帝創造的世界看到與上帝結為一體的景象。雖然詩的粗糙有時難以入耳,但這是我們在愛米勃·狄更生的詩中所見到的那種租糙。如在《記一隻凍僵的小蜜蜂》中,當泰勒用普通的形象來表現神秘感時,就能特別感覺到這一點:
她的小腳趾,小指尖
在他的呼吸中麻木
她伸出四肢嚮着太陽
渴望那火團溫暖她的四肢,
她的太陽穴上照射着陽光,
脈管在搏動,腦袋在疼痛
舒展了她纖小的身體,
撫摸着她天鵝絨般的頭顱……
泰勒是大自然細緻入微的觀察傢。一如愛米莉·狄更生,他善於使用意外的詞,使我們對這些詞的恰到好處感到驚訝。小蜜蜂把“腳趾”移到太陽穴上,仿佛“她的小腦殼中是一捲精煉簡明的格言”,仿佛“她那天鵝絨的頭盔/具有炮塔式的理性”。全詩以有力的雙行體結束:“那裏我所有的笙管一起鳴響/高奏一麯神聖的贊瞅。”
這種驚訝有時在巧妙發展起來的詩歌形式中本身就有。比如在《記一隻捕蠅的蜘蛛》中:
而這愚蠢的蒼蠅,
腿被羈絆
你急忙抓住它的喉管
從它的腦後
把它咬死。
最後—行詩是摹擬式的,與行動一樣迅速而堅决。有時這種驚訝得自對詩行末尾的戲劇性處理和對句法的仔細安排。泰勒在《教友之樂》中寫道;“在升華的天國裏,我嚮塵世/垂下一隻耳朵……”。在《緻細雨帶來的靈魂》中他問道:
我是否應成為一個
閃着野火的鐵匠鋪
那裏我沉悶的精神在鐵錘之下
是否會歡騰跳躍?
當鐵錘在鐵砧上揮動
火球的火花嚮四方飛舞。
《預備沉思錄》既表現了泰勒獨特的感染力,也暴露了他在藝術上的局限性。這些定性的沉思練習有時強烈得晦澀,有時又如此深奧,甚至古怪地提供了過分誇張的隱喻和比喻。泰勒的想象力所具有的美感通過裝飾了的聖壇、香料、珠寶、香水這些暗示羅馬天主教儀式的東西表現了出來。但是對泰勒來說,這些東西用於天上所有,非人間所有。它們是奬賞品:
上帝,但願我在那個金色的城裏,
碧玉當墻,一切都被裝飾,流水潺潺,
鋪着寶石,大門是透明晶瑩的珍珠
街道是赤金,宛如透明的玻璃
我沉悶的靈魂,也許會激動地看見
着迷了的聖人和天使是如何地興高采烈。
其中的用詞也許誇張過度,但與班揚離得不遠。另有一個例子:
當這衹被送進
柳條籠子,(我們的肉體),啼囀歌唱的,
天堂之鳥啄食了這禁果:就這樣
它拋棄了自己的食物,失去了金色的日子,
它墜入天國饑荒的痛苦:
再得不到—丁點食物。
嗚呼!嗚呼!可憐的鳥,你怎麽辦?
這些形象雖然很豐富,但部分取自簡樸的生活,部分取自《聖經》,遣詞造句總的說來很平常。把詩提高一步的是出人意料之外的詞和形象“拋棄”,“天國的饑荒”’“金色的年華”。日常的隱喻又得以升華了:
你那銀色的天空是我的啤酒碗,
我發現上帝要將它盛滿。
當泰勒不從身旁的生活中尋找形象時,他便使用起新教傳統中的詞句和裝飾來。他帶着特有的熱情用《紫羅門之歌》中的《聖經》語言將基督和上帝的選民神秘地結合起來:
我不該嗅你的甜美嗎,呵,沙倫玫瑰?
我不該用眼睛嚮你的美致意?為什麽?
你甜蜜的葉子,那美妙的芳香會否關閉?
因我的目光使她們羞怯?
哀哉!為此我的嘆息將成為真正的嘆息
同樣為此奉獻在哀愁的聖壇上。
對愛德華·泰勒而言,《聖經》、赫伯特、剋拉肖、他對《聖經》的評論,——這些便是他日常生活的內容和語言。最終把這些充滿了感性的幻想與這位站在上帝面前衷心盡職的清教徒牧師調和在一起是沒有睏難的。即使最不調和的隱喻在泰勒那些派生出來的、但卻是明白無誤的詩中也有一股迷人的恰當感。在《上帝的决心感動了他的選民》的序言中他宣佈:
是誰為它鋪上一層華蓋: 或織好垂簾?
是誰在這滾球場中把太陽滾轉?
——《冥想之一》
愛德華·泰勒的作品中有一個奇怪的矛盾:他那感情充沛的詩行競出自一個清教徒傳道士的筆下。然而更使人感到自相矛盾的是,他雖然曾打定主意死後不發表自己的作品,但卻把它們仔細裝訂起來,交給了一個可靠的入——他的孫子,耶魯學院的校長埃茲拉·斯泰爾斯。斯泰爾斯將這些手稿傳給了泰勒的曾孫,並由他存在了耶魯學院的圖書館,直到1937年纔為人們發現。儘管泰勒曾叮囑他的繼承人永遠不要發表這些詩,但在1939年已有數首見報,其它的詩大多數到1960年纔問世。就這樣,一位殖民時期的傑出詩人在他逝世兩個世紀之後被人們發現了。
泰勒的作品比較粗糙,閃爍着尚未成形的光芒,即使是那些最深思熟慮的詩也很令人吃驚。然而這些詩創造性地把清教徒的思想與富有激情的想象力調合在了一起。如果說泰勒是英國玄學派詩人兩代人之後的一位玄學派詩人的話,他除了在技巧上富於獨創外,還有其它美德。
他的“樸素風格”是為布道而準備的。在泰勒書房裏發現的對於《聖經》的十二條清教徒式的評論來看,他對《聖經》的解釋用的是一種寓言式或象徵性的方法。他的詩以這些解釋為依據,從感覺細節(一個昆蟲,一個《索羅門之歌》中的片斷)出發,使這種解釋能夠有一種高超的連貫性,通過沉思反省發現其中的隱義,發現神聖的典範的存在:
我粉碎了的幻想悄然離去
(智慧欺騙了伊甸園)
在上帝園中看見一棵金樹。
它的心極其神聖,它的皮是黃金
它那壯麗的肢體,果實纍纍的枝幹和聖人一樣堅強
聖人和明亮的天使們密匝匝地高挂其上。
《沉思二十九·約翰,20章,17節》
愛德華·泰勒生於英國的萊斯特郡。二十六歲那年移居到馬薩諸塞州。他在英國曾被趕出了學校,不準任教,並不準在牛律或劍橋入學,如果他繼續傳送或者參加新教的禮拜,他就會有鋃鐺入獄的危險。
作為一個教師,泰勒的希臘文、拉丁文和希伯萊文的底子都相當厚實。毫無疑問,他在課堂上曾用喬治·赫伯特的詩作為寫詩的範文。他自己的詩在形式和用詞上往往有赫伯特的味道。其他的玄學派詩人對他也有強烈的吸引力,尤其是亨利·沃恩、湯姆斯·特拉赫恩和裏察德·剋拉肖。與安娜·布雷茲特裏特一樣,他對西爾威斯特所譯的杜巴特和弗朗西斯·誇爾斯的作品都很喜愛。
1668乍他離開英國前往馬薩諸塞殖民地,與後來成為馬薩諸塞州大法官的塞繆爾·休厄爾一道在哈佛做研究生。從休厄爾的《日記》中我們知道了那個時期的許多人和事。泰勒原打算畢業後留在哈佛,但後來又改變主意到韋斯特菲爾德的一個邊疆小鎮裏做了牧師,並且從此以牧師職業度過了餘生。
這個鄉鎮在波士頓以西的一百多哩處。泰勒曾在一封信中寫到:“這些最遙遠的沼澤地,除了鄉村氣息外,一無所有。”他既是牧師,又是鎮上的醫生,結過兩次婚,生了一大堆孩子,但全部都先他死去。
泰勒是一個堅定的加爾文派教徒,相信有一個全能的上帝,選定某些靈魂可以得救。這種得救可以通過毫無保留、毫不動搖的信仰實現,而不是通過善行。地獄的確存在,等待着那些末被選中的人。休厄爾記載過泰勒的一次波土頓之行。在那裏作了一次“可以在保羅的十字架前所作的”說教。泰勒對信仰堅定不移。他的忠誠堪稱楷模。他很瞭解所在教堂的教義和歷史,寫下了《基督教韻律史》、關於化身的十四次說教以及《詩集》。他大約每隔六個星期便以詩的形式寫一次沉思錄作為他的一部分精神準備。這些詩有二百一十七首之多,以《赴主的晚餐之前的預備性冥想》和《就職日宣道的感想》為題用六行體寫成,占據了他全部詩歌的很大一部分。有些詩以日常生活為題:《記一個捕蠅的蜘蛛》、《記一隻凍僵的小蜜蜂》、《論婚姻,
以及孩兒之死》。這些詩一律包含着一個道德寓意。有一組詩特意寫給一些有名的新英格蘭人。有一首長詩,題為《上帝的决心感動了他的選民》,前面有寫得很好的序言,滲透着他堅定的加爾文教思想。
這位詩人最高超的技巧是,他能夠說出驚人之語,使讀者突然看到天堂的景象,通過上帝創造的世界看到與上帝結為一體的景象。雖然詩的粗糙有時難以入耳,但這是我們在愛米勃·狄更生的詩中所見到的那種租糙。如在《記一隻凍僵的小蜜蜂》中,當泰勒用普通的形象來表現神秘感時,就能特別感覺到這一點:
她的小腳趾,小指尖
在他的呼吸中麻木
她伸出四肢嚮着太陽
渴望那火團溫暖她的四肢,
她的太陽穴上照射着陽光,
脈管在搏動,腦袋在疼痛
舒展了她纖小的身體,
撫摸着她天鵝絨般的頭顱……
泰勒是大自然細緻入微的觀察傢。一如愛米莉·狄更生,他善於使用意外的詞,使我們對這些詞的恰到好處感到驚訝。小蜜蜂把“腳趾”移到太陽穴上,仿佛“她的小腦殼中是一捲精煉簡明的格言”,仿佛“她那天鵝絨的頭盔/具有炮塔式的理性”。全詩以有力的雙行體結束:“那裏我所有的笙管一起鳴響/高奏一麯神聖的贊瞅。”
這種驚訝有時在巧妙發展起來的詩歌形式中本身就有。比如在《記一隻捕蠅的蜘蛛》中:
而這愚蠢的蒼蠅,
腿被羈絆
你急忙抓住它的喉管
從它的腦後
把它咬死。
最後—行詩是摹擬式的,與行動一樣迅速而堅决。有時這種驚訝得自對詩行末尾的戲劇性處理和對句法的仔細安排。泰勒在《教友之樂》中寫道;“在升華的天國裏,我嚮塵世/垂下一隻耳朵……”。在《緻細雨帶來的靈魂》中他問道:
我是否應成為一個
閃着野火的鐵匠鋪
那裏我沉悶的精神在鐵錘之下
是否會歡騰跳躍?
當鐵錘在鐵砧上揮動
火球的火花嚮四方飛舞。
《預備沉思錄》既表現了泰勒獨特的感染力,也暴露了他在藝術上的局限性。這些定性的沉思練習有時強烈得晦澀,有時又如此深奧,甚至古怪地提供了過分誇張的隱喻和比喻。泰勒的想象力所具有的美感通過裝飾了的聖壇、香料、珠寶、香水這些暗示羅馬天主教儀式的東西表現了出來。但是對泰勒來說,這些東西用於天上所有,非人間所有。它們是奬賞品:
上帝,但願我在那個金色的城裏,
碧玉當墻,一切都被裝飾,流水潺潺,
鋪着寶石,大門是透明晶瑩的珍珠
街道是赤金,宛如透明的玻璃
我沉悶的靈魂,也許會激動地看見
着迷了的聖人和天使是如何地興高采烈。
其中的用詞也許誇張過度,但與班揚離得不遠。另有一個例子:
當這衹被送進
柳條籠子,(我們的肉體),啼囀歌唱的,
天堂之鳥啄食了這禁果:就這樣
它拋棄了自己的食物,失去了金色的日子,
它墜入天國饑荒的痛苦:
再得不到—丁點食物。
嗚呼!嗚呼!可憐的鳥,你怎麽辦?
這些形象雖然很豐富,但部分取自簡樸的生活,部分取自《聖經》,遣詞造句總的說來很平常。把詩提高一步的是出人意料之外的詞和形象“拋棄”,“天國的饑荒”’“金色的年華”。日常的隱喻又得以升華了:
你那銀色的天空是我的啤酒碗,
我發現上帝要將它盛滿。
當泰勒不從身旁的生活中尋找形象時,他便使用起新教傳統中的詞句和裝飾來。他帶着特有的熱情用《紫羅門之歌》中的《聖經》語言將基督和上帝的選民神秘地結合起來:
我不該嗅你的甜美嗎,呵,沙倫玫瑰?
我不該用眼睛嚮你的美致意?為什麽?
你甜蜜的葉子,那美妙的芳香會否關閉?
因我的目光使她們羞怯?
哀哉!為此我的嘆息將成為真正的嘆息
同樣為此奉獻在哀愁的聖壇上。
對愛德華·泰勒而言,《聖經》、赫伯特、剋拉肖、他對《聖經》的評論,——這些便是他日常生活的內容和語言。最終把這些充滿了感性的幻想與這位站在上帝面前衷心盡職的清教徒牧師調和在一起是沒有睏難的。即使最不調和的隱喻在泰勒那些派生出來的、但卻是明白無誤的詩中也有一股迷人的恰當感。在《上帝的决心感動了他的選民》的序言中他宣佈:
是誰為它鋪上一層華蓋: 或織好垂簾?
是誰在這滾球場中把太陽滾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