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世界的三女性傳記
前言 天使在人間
上個世紀,有三位非凡的女性,以她們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海倫·凱勒、居裏夫人、忒瑞莎修女,來自不同國度、經歷着不同人生境遇的三位女性,用她們各自的方式,嚮全世界的人們展示了人類心靈的崇高和偉大。
她們不是紅極一時、以美貌顛倒衆生的影星名媛,也不是傢財萬貫、揮金如土的款婆貴婦。她們看上去是如此的平凡普通,甚至帶着些許的缺憾:聽不到聲音、看不見五光十色的世界的盲聾啞女作傢海倫·凱勒;纖弱清秀、積勞成疾仍工作不輟的居裏夫人;身材矮小、過着苦行僧一般生活的忒瑞莎修女。正是她們,這些看上去很平凡甚至很柔弱的女性,卻成為上個世紀人們熱烈談論的話題。她們的經歷,給予全世界的人們巨大的啓迪和鼓舞。她們那美好的心靈,就如同照耀全世界的永恆之光,註定將溫暖、感動一代又一代人。
海倫·凱勒,一個創造了奇跡的人,她同時承受着失明和失聰的苦難,卻用自己的堅強、樂觀和成功,給全世界的殘疾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她熱愛光明,熱愛生活,她周遊世界,享受生活,她總把自己看作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我們中的多數,也許無法真正理解她那個黑暗和寂靜的世界。但她自強不息的精神,卻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居裏夫人,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科學家,她的偉大並不衹是因為兩次諾貝爾奬。對她來說,奬章衹是她給女兒的玩具。她終生拒絶財富,對於榮譽,也漠然視之。她最大的樂趣就是工作,除此之外,她沒有任何個人利益需求。她代表了一位科學家最崇高的學術精神,她是科學殿堂中一座純潔無瑕的雕像。
忒瑞莎嬤嬤,一位因獲得諾貝爾和平奬而享譽世界的修女。她過着比普通的僧侶還要貧睏的生活,沒有化緣得來的資金,也不去尋求制度的幫助。她衹是憑一顆仁愛之心,用最古老、最簡樸的方式去幫助窮人。然而,就是這最古老、最簡樸的愛心事業,卻不知不覺地擴大到了整個世界,忒瑞莎修女也成了倍受世界各國首腦和民衆尊敬的人。在這個崇尚物質、崇尚快節奏的時代,從這位純樸的老修女身上,我們卻發現了很多久違的感動。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真善美是人類永恆的追求。而她們,卻從各自的領域中脫穎而出,將自己的奮鬥升華成為一種精神力量,進而成為代表着真善美的天使。
作為科學家的居裏夫人,她美麗的容顔卻總是寫滿嚴肅。她天然地忽視了榮譽、利益甚至自己的美貌,她獻出了自己的健康衹為求得科學的理想。在科學面前,她永遠是個純真的孩童。
作為修女的忒瑞莎,她並未遠離紅塵,她把全部的愛給了那些不幸的人。她說過,她不想做大事,她衹為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服務。真愛無邊,大愛無言。忒瑞莎修女的無私善行得到不同國傢、不同信仰的人們的愛戴和尊重,她是用一生詮釋了"愛心"的當代聖人。
而作為一名盲人作傢的海倫·凱勒,以她殘缺不全的感官,卻對藝術和美有着過人的敏感和領悟,自然界的片雲寸草,書本中一句一詞,都讓她欣悅不已,狂喜不已。她的一生都在強烈地傳達着一個信念:生命本身是何等的美麗!
就是這樣的三位女性,仿佛今天仍舊活在我們身邊,活在人們的思想中、談論中。她們的傳記,如同她們為這個世界留下的心靈軌跡。海倫·凱勒的娓娓道來,如同生命的陽光照耀在我們的靈魂上,讓我們懂得:永恆的光明並不是太陽,而是人類的精神;居裏夫人的一生業績,也告誡着我們:成功的真諦,並不在於名利的獲取,奉獻纔是人生最大的成就與快樂;而忒瑞莎修女純潔無私的善行,更讓我們在步履匆匆的現代生活猛然警醒:原來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愛,那就是慈悲的力量。
她們的生命歷程各不相同,但她們,都是影響和改變了整個人類的偉大女性。她們,把真、善、美的光輝灑嚮全世界。她們,是當之無愧地活在人間的天使!
前言 天使在人間
上個世紀,有三位非凡的女性,以她們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海倫·凱勒、居裏夫人、忒瑞莎修女,來自不同國度、經歷着不同人生境遇的三位女性,用她們各自的方式,嚮全世界的人們展示了人類心靈的崇高和偉大。
她們不是紅極一時、以美貌顛倒衆生的影星名媛,也不是傢財萬貫、揮金如土的款婆貴婦。她們看上去是如此的平凡普通,甚至帶着些許的缺憾:聽不到聲音、看不見五光十色的世界的盲聾啞女作傢海倫·凱勒;纖弱清秀、積勞成疾仍工作不輟的居裏夫人;身材矮小、過着苦行僧一般生活的忒瑞莎修女。正是她們,這些看上去很平凡甚至很柔弱的女性,卻成為上個世紀人們熱烈談論的話題。她們的經歷,給予全世界的人們巨大的啓迪和鼓舞。她們那美好的心靈,就如同照耀全世界的永恆之光,註定將溫暖、感動一代又一代人。
海倫·凱勒,一個創造了奇跡的人,她同時承受着失明和失聰的苦難,卻用自己的堅強、樂觀和成功,給全世界的殘疾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她熱愛光明,熱愛生活,她周遊世界,享受生活,她總把自己看作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我們中的多數,也許無法真正理解她那個黑暗和寂靜的世界。但她自強不息的精神,卻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居裏夫人,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科學家,她的偉大並不衹是因為兩次諾貝爾奬。對她來說,奬章衹是她給女兒的玩具。她終生拒絶財富,對於榮譽,也漠然視之。她最大的樂趣就是工作,除此之外,她沒有任何個人利益需求。她代表了一位科學家最崇高的學術精神,她是科學殿堂中一座純潔無瑕的雕像。
忒瑞莎嬤嬤,一位因獲得諾貝爾和平奬而享譽世界的修女。她過着比普通的僧侶還要貧睏的生活,沒有化緣得來的資金,也不去尋求制度的幫助。她衹是憑一顆仁愛之心,用最古老、最簡樸的方式去幫助窮人。然而,就是這最古老、最簡樸的愛心事業,卻不知不覺地擴大到了整個世界,忒瑞莎修女也成了倍受世界各國首腦和民衆尊敬的人。在這個崇尚物質、崇尚快節奏的時代,從這位純樸的老修女身上,我們卻發現了很多久違的感動。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真善美是人類永恆的追求。而她們,卻從各自的領域中脫穎而出,將自己的奮鬥升華成為一種精神力量,進而成為代表着真善美的天使。
作為科學家的居裏夫人,她美麗的容顔卻總是寫滿嚴肅。她天然地忽視了榮譽、利益甚至自己的美貌,她獻出了自己的健康衹為求得科學的理想。在科學面前,她永遠是個純真的孩童。
作為修女的忒瑞莎,她並未遠離紅塵,她把全部的愛給了那些不幸的人。她說過,她不想做大事,她衹為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服務。真愛無邊,大愛無言。忒瑞莎修女的無私善行得到不同國傢、不同信仰的人們的愛戴和尊重,她是用一生詮釋了"愛心"的當代聖人。
而作為一名盲人作傢的海倫·凱勒,以她殘缺不全的感官,卻對藝術和美有着過人的敏感和領悟,自然界的片雲寸草,書本中一句一詞,都讓她欣悅不已,狂喜不已。她的一生都在強烈地傳達着一個信念:生命本身是何等的美麗!
就是這樣的三位女性,仿佛今天仍舊活在我們身邊,活在人們的思想中、談論中。她們的傳記,如同她們為這個世界留下的心靈軌跡。海倫·凱勒的娓娓道來,如同生命的陽光照耀在我們的靈魂上,讓我們懂得:永恆的光明並不是太陽,而是人類的精神;居裏夫人的一生業績,也告誡着我們:成功的真諦,並不在於名利的獲取,奉獻纔是人生最大的成就與快樂;而忒瑞莎修女純潔無私的善行,更讓我們在步履匆匆的現代生活猛然警醒:原來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愛,那就是慈悲的力量。
她們的生命歷程各不相同,但她們,都是影響和改變了整個人類的偉大女性。她們,把真、善、美的光輝灑嚮全世界。她們,是當之無愧地活在人間的天使!
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
作者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1968)美國盲聾女作傢、教育傢。
幼時的一場大病,使海倫·凱勒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莎莉文做了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為她的一生良師益友,兩人相處長達50年。在莎莉文幫助之下,海倫·凱勒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剋利夫學院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她寫下了《我生命的故事》一書,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的經歷,她與命運不懈抗爭的事跡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以巨大的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以後,她又寫作了多部自傳性小說和各種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不僅是作傢,也是卓越的社會活動傢,曾到美國各地以及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她又奔赴各地訪問了多所醫院並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廣泛崇敬。1964年,海倫·凱勒被授於美國公民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而著名作傢馬剋·吐溫則這樣評價她:"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一生共有14部著作,本書編錄的《海倫·凱勒自傳》,取自她的成名作《我生命的故事》和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對自己一生的回憶,體現了她那充滿苦難又多姿多彩的成長經歷和內心世界。
寂靜童年
1880年6月27日,我出生在美國的南部亞拉巴馬州的塔斯甘比亞鎮。
我的父係祖先來自瑞典,移民定居在美國的馬裏蘭州。我們的一位祖先中,有一個人曾是蘇黎世聾啞學校的首位教師,他曾寫過一本有關教學生涯的書。誰料得到,他竟然會有一個像我這樣又盲又聾又啞的後人。
自從祖先們在亞拉巴馬州的塔斯甘比亞鎮買了土地,整個傢族就在這裏定居下來。我的父親亞瑟·凱勒曾是南北戰爭時的南軍上尉,我的母親凱蒂·亞當斯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母親小父親好幾歲。
在我病發失去視覺、聽覺以前,我們住的屋子很小,總共衹有一間正方形的大房子和一間供僕人住的小房子。南北戰爭之後,父親同我母親結婚,依照南方人的習慣,他們會在自己的傢旁再加蓋一間屋子,自己住在這間小屋裏。小屋被葡萄、爬藤薔薇和金銀花遮蓋着,從園子裏看去,像是一座用樹枝搭成的涼亭。小陽臺也藏在黃薔薇和南方茯苓花的花叢裏,成了蜂鳥和蜜蜂的世界。祖父和祖母所住的老宅,離我們這個薔薇涼亭不過幾步。由於我們傢被茂密的樹木、緑藤所包圍,所以鄰居們都稱我們傢為"緑色傢園"。它是我童年時代的天堂。
置身於這個緑色花園裏,真是心曠神怡。這裏有爬在地上的捲須藤和低垂的茉莉,還有一種叫做蝴蝶荷的十分罕見的花。但最美麗的還是那些薔薇花。在北方的花房裏,很少能夠見到我南方傢裏的這種爬藤薔薇。它到處攀爬,一長串一長串地倒挂在陽臺上,散發着芳香,絲毫沒有塵土之氣。每當清晨,它身上朝露未幹,摸上去是何等柔軟、何等高潔,使人陶醉不已。我不由得時常想,上帝禦花園裏的曝光蘭,也不過如此吧!
就像諸多弱小的生命一樣,我生命的伊始樸素而單純;我來了,我觀察,我奮爭,如同很多百姓傢中第一個孩子所做的一樣。傢裏的人告訴我說,我在嬰兒時期就表現出了不服輸的個性,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個性非常倔強,常常想模仿大人們的一舉一動。所以,6個月時已經能夠發出"茶!茶!茶!"和"你好!"的聲音,吸引了每個人的註意。即便是在我生病之後,我仍然記得在我生命最初幾個月裏所學到的一個詞,這個詞就是"水"。此後,在我所有的語言功能喪失殆盡後,我就一直模糊地發出"水"這個詞的聲音,衹有在學習拼讀的時候,我纔會停止說"水--水"。
傢人還告訴我,在我剛滿周歲時就會走路了。我母親把我從浴盆中抱起來,放在膝上,突然間,我發現樹的影子在光滑的地板上閃動,就從母親的膝上溜下來,搖搖擺擺地去踩踏那些影子。這種衝動付出了代價,我跌倒在地,哭叫着撲進母親的懷裏。
春光裏百鳥啁啾,歌聲盈耳,夏天裏到處是果子和薔薇花,待到草黃葉紅已是深秋來臨。三個美好的季節匆匆而過,在一個活蹦亂跳、咿呀學語的孩子身上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然而好景不長,在一個陰沉蕭索的二月,疾病封閉了我的眼睛和耳朵,重新將我拋進嬰兒般的無知狀態。我發着高燒,醫生們診斷的結果,是急性的胃充血以及腦充血,他們宣佈無法輓救了。但在一個清晨,我的高燒突然退了,全家人對於這種奇跡的發生,驚喜得難以言喻。但是,這一場高燒已經讓我失去了視力和聽力,而他們,我的傢人和醫生,卻全然不知。
至今,我仍能夠依稀記得那場病--母親在我高燒不退、昏沉沉痛苦難耐的時候,溫柔地撫慰我,讓我在恐懼中勇敢地度過。我還記得在高燒退後,眼睛因為幹枯熾熱、疼痛怕光,必須避開自己以前所喜愛的陽光,我面嚮着墻壁,或讓自己在墻角蜷伏着。後來,視力一天不如一天,對陽光的感覺也漸漸地模糊不清了。
有一天,當我睜開眼睛,發現自己竟然什麽也看不見了,眼前一片黑暗時,我像被噩夢嚇倒一樣,全身驚恐,悲傷極了,那種感覺讓我今生永遠難以忘懷。
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後,我逐漸忘記了以往的事,衹是覺得,我的世界充滿了黑暗和冷清。雖然我衹擁有過19個月的光明和聲音,但我卻仍可以清晰地記得--寬廣的緑色傢園、蔚藍的天空、青翠的草木、爭奇鬥豔的鮮花,所有這些一點一滴都銘刻在我的心版上。
霸道的小野獸
生病後幾個月的事,我幾乎都記不起來了,隱約記得我常坐在母親的膝上,或是緊拉着母親的裙襬,跟着母親忙裏忙外地到處走動。漸漸地,我可以用手去摸索各種東西,分辨它們的用途。或者揣摩別人的動作、表情,來明了發生什麽事,表達自己想說的、想做的。我渴望與人交流,於是開始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搖搖頭表示"不",點點頭表示"是",拉着別人往我這裏,表示"來",推表示"去"。當我想吃面包時,我就以切面包、塗奶油的動作表示。想告訴別人冷時,我會縮着脖子,做發抖的樣子。假如我想讓母親在晚餐時做點冰激凌吃,我就會做出攪動和渾身顫抖的動作,這表示"冰涼"。母親也竭盡所能做出各種動作,讓我瞭解她的意思,我總是可以清楚地知道母親的意思。在那漫漫黑夜中,完全是靠着母親的慈愛和智慧給我帶來一點光明。
作者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1968)美國盲聾女作傢、教育傢。
幼時的一場大病,使海倫·凱勒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莎莉文做了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為她的一生良師益友,兩人相處長達50年。在莎莉文幫助之下,海倫·凱勒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剋利夫學院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她寫下了《我生命的故事》一書,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的經歷,她與命運不懈抗爭的事跡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以巨大的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以後,她又寫作了多部自傳性小說和各種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不僅是作傢,也是卓越的社會活動傢,曾到美國各地以及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她又奔赴各地訪問了多所醫院並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廣泛崇敬。1964年,海倫·凱勒被授於美國公民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而著名作傢馬剋·吐溫則這樣評價她:"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一生共有14部著作,本書編錄的《海倫·凱勒自傳》,取自她的成名作《我生命的故事》和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對自己一生的回憶,體現了她那充滿苦難又多姿多彩的成長經歷和內心世界。
寂靜童年
1880年6月27日,我出生在美國的南部亞拉巴馬州的塔斯甘比亞鎮。
我的父係祖先來自瑞典,移民定居在美國的馬裏蘭州。我們的一位祖先中,有一個人曾是蘇黎世聾啞學校的首位教師,他曾寫過一本有關教學生涯的書。誰料得到,他竟然會有一個像我這樣又盲又聾又啞的後人。
自從祖先們在亞拉巴馬州的塔斯甘比亞鎮買了土地,整個傢族就在這裏定居下來。我的父親亞瑟·凱勒曾是南北戰爭時的南軍上尉,我的母親凱蒂·亞當斯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母親小父親好幾歲。
在我病發失去視覺、聽覺以前,我們住的屋子很小,總共衹有一間正方形的大房子和一間供僕人住的小房子。南北戰爭之後,父親同我母親結婚,依照南方人的習慣,他們會在自己的傢旁再加蓋一間屋子,自己住在這間小屋裏。小屋被葡萄、爬藤薔薇和金銀花遮蓋着,從園子裏看去,像是一座用樹枝搭成的涼亭。小陽臺也藏在黃薔薇和南方茯苓花的花叢裏,成了蜂鳥和蜜蜂的世界。祖父和祖母所住的老宅,離我們這個薔薇涼亭不過幾步。由於我們傢被茂密的樹木、緑藤所包圍,所以鄰居們都稱我們傢為"緑色傢園"。它是我童年時代的天堂。
置身於這個緑色花園裏,真是心曠神怡。這裏有爬在地上的捲須藤和低垂的茉莉,還有一種叫做蝴蝶荷的十分罕見的花。但最美麗的還是那些薔薇花。在北方的花房裏,很少能夠見到我南方傢裏的這種爬藤薔薇。它到處攀爬,一長串一長串地倒挂在陽臺上,散發着芳香,絲毫沒有塵土之氣。每當清晨,它身上朝露未幹,摸上去是何等柔軟、何等高潔,使人陶醉不已。我不由得時常想,上帝禦花園裏的曝光蘭,也不過如此吧!
就像諸多弱小的生命一樣,我生命的伊始樸素而單純;我來了,我觀察,我奮爭,如同很多百姓傢中第一個孩子所做的一樣。傢裏的人告訴我說,我在嬰兒時期就表現出了不服輸的個性,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個性非常倔強,常常想模仿大人們的一舉一動。所以,6個月時已經能夠發出"茶!茶!茶!"和"你好!"的聲音,吸引了每個人的註意。即便是在我生病之後,我仍然記得在我生命最初幾個月裏所學到的一個詞,這個詞就是"水"。此後,在我所有的語言功能喪失殆盡後,我就一直模糊地發出"水"這個詞的聲音,衹有在學習拼讀的時候,我纔會停止說"水--水"。
傢人還告訴我,在我剛滿周歲時就會走路了。我母親把我從浴盆中抱起來,放在膝上,突然間,我發現樹的影子在光滑的地板上閃動,就從母親的膝上溜下來,搖搖擺擺地去踩踏那些影子。這種衝動付出了代價,我跌倒在地,哭叫着撲進母親的懷裏。
春光裏百鳥啁啾,歌聲盈耳,夏天裏到處是果子和薔薇花,待到草黃葉紅已是深秋來臨。三個美好的季節匆匆而過,在一個活蹦亂跳、咿呀學語的孩子身上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然而好景不長,在一個陰沉蕭索的二月,疾病封閉了我的眼睛和耳朵,重新將我拋進嬰兒般的無知狀態。我發着高燒,醫生們診斷的結果,是急性的胃充血以及腦充血,他們宣佈無法輓救了。但在一個清晨,我的高燒突然退了,全家人對於這種奇跡的發生,驚喜得難以言喻。但是,這一場高燒已經讓我失去了視力和聽力,而他們,我的傢人和醫生,卻全然不知。
至今,我仍能夠依稀記得那場病--母親在我高燒不退、昏沉沉痛苦難耐的時候,溫柔地撫慰我,讓我在恐懼中勇敢地度過。我還記得在高燒退後,眼睛因為幹枯熾熱、疼痛怕光,必須避開自己以前所喜愛的陽光,我面嚮着墻壁,或讓自己在墻角蜷伏着。後來,視力一天不如一天,對陽光的感覺也漸漸地模糊不清了。
有一天,當我睜開眼睛,發現自己竟然什麽也看不見了,眼前一片黑暗時,我像被噩夢嚇倒一樣,全身驚恐,悲傷極了,那種感覺讓我今生永遠難以忘懷。
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後,我逐漸忘記了以往的事,衹是覺得,我的世界充滿了黑暗和冷清。雖然我衹擁有過19個月的光明和聲音,但我卻仍可以清晰地記得--寬廣的緑色傢園、蔚藍的天空、青翠的草木、爭奇鬥豔的鮮花,所有這些一點一滴都銘刻在我的心版上。
霸道的小野獸
生病後幾個月的事,我幾乎都記不起來了,隱約記得我常坐在母親的膝上,或是緊拉着母親的裙襬,跟着母親忙裏忙外地到處走動。漸漸地,我可以用手去摸索各種東西,分辨它們的用途。或者揣摩別人的動作、表情,來明了發生什麽事,表達自己想說的、想做的。我渴望與人交流,於是開始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搖搖頭表示"不",點點頭表示"是",拉着別人往我這裏,表示"來",推表示"去"。當我想吃面包時,我就以切面包、塗奶油的動作表示。想告訴別人冷時,我會縮着脖子,做發抖的樣子。假如我想讓母親在晚餐時做點冰激凌吃,我就會做出攪動和渾身顫抖的動作,這表示"冰涼"。母親也竭盡所能做出各種動作,讓我瞭解她的意思,我總是可以清楚地知道母親的意思。在那漫漫黑夜中,完全是靠着母親的慈愛和智慧給我帶來一點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