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经济商企>> 白益民 Bai Yimi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8年)
三井帝國在行動
  本書把日本當作一面鏡子,用“三井”、“綜合商社”、“財團”這三個概念作為一條主綫,將衆多熱點事件、中日企業競爭與合作、重點産業分析等以案例的形式聯繫起來。本書不僅僅揭開了這些三井財團企業的身世之謎,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他們之間互相配合在中國衆多産業上的隱秘佈局和擴張戰略,以及他們拓展市場和控製商權的手段,從而展現三井財團在鋼鐵、汽車、信息産業、石油、核電、高速鐵路等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上開闢出的一個又一個戰場。對於很多堅持發展中國自主品牌的企業來說,《三井帝國在行動》這本書的推出,進一步展現了“商戰”的波詭雲譎。在中國和全球市場上,面對一個比豐田集團還要大數十倍的三井財團這樣一個“大帝國”。我們的企業如何找到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一個急待研究的課題,涉及經濟體製的層面。
第1節:前言(1)
三井帝国在行动 第1节:前言(1)
  【前言】
  前言
  三井的角色
  三井物産(Mitsui)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商社,而且又是先驅者,有着悠久的歷史。1993年,三井物産排名世界500強第一,在其後的10年間也都基本排名500強前10位。2003年以後,三井物産將能源部門等重要産業機構獨立核算,並且在全球設立獨立法人公司,使得自己在《財富》雜志的世界500強排名中的位置迅速下降,其真正的實力和活動被隱藏起來,不為外界所註意。
  事實上,三井物産不是製造廠傢,它最大的財産是人,其價值無法簡單用西方式的財務報表來衡量。作為綜合商社,三井物産並不直接擁有生産設備,整個企業活動所依賴的資本就是"人"。1979年,八尋俊郎就任三井物産社長,積極推進"RDS運動",其主旨是把三井物産的經營原點恢復到"人",比起縱嚮組織來,更加重視橫嚮組織的力量,消除官僚主義,使公司重新成為能動的、充滿活力的、以人為中心的經營組織,"人的三井"由此得名。
  不少中國企業都在夢想躋身世界500強的行列中,然而,三井物産對500強排名從來都不屑一顧。三井物産作為三井財團的母體已經培育出衆多世界級的企業,三井財團體係內的500強企業更是有一大把,其中就有豐田、東芝、索尼、三井住友銀行、商船三井、三井造船、石川島播磨重工、三越百貨等知名企業。三井物産嚮來是一傢"默默無聞"的企業,中國人對它知之甚少。三井物産到底是做什麽的?這似乎是個全球性的謎。
  歷史沿革
  三井傢起源於平安時代(794-1192)的關白(輔佐天皇的丞相)藤原道長,其後代離開京都,定居於近江國(今滋賀縣)"三井寺"地區,開始以"三井"為姓。據《三井帝國啓示錄》考證,"三井寺"得名於中國浙江天台山(位於溫州、臺州和寧波地區)的"三井潭",而日本近江國的居民被認為是中國漢代最後一個皇帝劉協(181-234年)的後裔。近江國是日本出産商人的地方,這些商人在唐宋時期就與中國浙江商人密切交往,如出一傢。
  17世紀中葉,正是中國明朝後期的徽商從鼎盛走嚮衰落之時,三井傢的後人三井高俊舉傢從近江國遷往伊勢國的鬆板,放棄武士地位,成為釀酒商人。1673年,三井高俊的四子三井高利開設名為"三井越後屋"的吳服店(今三越百貨)。之後,三井高利又在京都、江戶(東京)、大阪、長崎等地開設名為"兩替屋"的錢莊,從事兌換、放款等金融業務,即為現在三井住友銀行的起源。三井高平繼承傢業後,在長崎開設吳服店的分店,寶永年間(1704-1711年)開始與外國交易,此為"三井物産"的遠祖。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以太𠔌、祁縣、平遙等晉中商人為代表的山西商業票號,曾"富甲華夏","匯通天下",聞名於中華大地。然而,晉商最終隨着突如其來的戰亂在清朝末年時衰敗了。此時,三井傢族為倒幕勢力提供巨額資金,是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的功臣,成為"政商三井"。由此,三井傢族與明治政府發展出了一種互相支撐、互相利用的互惠關係,推動日本的經濟與社會變革。1876年,三井傢族開設了日本第一傢私人銀行"三井銀行",並成立了當時規模為日本第一的"三井物産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占領當局認為日本的財閥是軍國主義的根基,將包括三井、三菱、安田等在內的幾大傢族財閥解體,三井物産這傢綜合商社也被分割成170傢小公司。1952年,由於政策上的緩和,加上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商社培植措施,原三井物産係統的公司不斷合併,於1959年完成合併後又成為日本規模最大的綜合商社。此時,原三井財閥的衆多企業重新聚攏起來,形成新的三井財團體係。
  2001年4月2日,三井財團的櫻花銀行(原名三井銀行)與住友財團的住友銀行正式合併為三井住友銀行。值得一提的是,住友商事是住友財團的綜合商社,經營規模緊隨三井物産和三菱商事之後。中國人熟知的NEC(日本電氣)、鬆下、三洋這3傢企業是住友財團的成員或重要關聯企業。2002年12月,三井住友銀行通過股份轉移方式設立三井住友金融控股公司,標志着三井-住友大財團體係的進一步統合。
  新傢族經營主義
  在很多中國人甚至歐美人看來,豐田汽車、東芝電氣、鬆下電器等耳熟能詳的産品及其企業纔是日本競爭力的象徵,很多企業管理書籍談及的也是這些企業的管理經驗。然而,國人全然不知日本大企業成長的幕後推手,以及主導日本經濟的內在力量,其實真正來自三井物産等日本財團的綜合商社。在中國翻譯出版的美國經濟學教科書,連提都不提有關財團的問題,衹在日本和韓國存在的被稱為綜合商社的企業組織更沒有介紹。
第2節:前言(2)
  近十多年來,日本國內經濟陷入低迷,加之中日關係出現裂痕,研究日本經濟體製的中國學者幾乎絶跡。中國企業傢和經濟學家普遍接受西方經濟學和MBA教育,忽視了對日本經濟的研究。美國企業背後的文化是個人主義,崇尚獨立性,利潤第一。當危機來臨時,美國公司總是企圖擺脫和剔除其陷入睏境的産業和部門,而日本財團更加註重建立企業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形成命運共同體,共度危機,共求發展,共同抵禦外部侵略。
  事實上,三井財團就是一個新型的傢族企業,它不再依靠自然人的血緣關係界定傢族成員,而是以企業法人之間的資本關係形成新型的命運共同體。三井財團企業實行的終身雇傭製、年功序列製、企業內工會在維係財團體製方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從另一角度來看,三井財團實際上是一個長期穩定、從事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相互緊密依賴、有共同文化理念的人群的集合體。
  在這個新型的、現代化的傢族式企業集團(財團)中,主辦銀行(或金融集團)扮演着父親的角色,通常决定家庭成員的血緣關係和姓氏歸屬,是家庭成員穩定的經濟來源。而綜合商社自然扮演了母親的角色,她負責生育兒女(衆多製造業),照顧家庭成員的起居,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施加影響,為子女長大後外出求學與發展謀劃(獲得情報),甚至為子女選擇對象和操辦婚嫁(創辦合資企業)。
  在一個傳統的家庭中,子女是否能夠健康成長,丈夫是否事業有成,更多取决於是否有一個賢妻良母對這個家庭成員投入無私的照顧和關懷。三井財團大傢族中正是通過三井物産這個綜合商社承擔起妻子和母親義務,維持着整個家庭的和諧與發展。當大哥哥姐姐們(成熟産業)有了充足的經濟來源和積蓄後,他們會將這筆錢投入到父母新孕育出的小弟弟妹妹們(新興産業)身上,或將手頭富餘的資金存入父母的錢箱中,供全家統籌。
  當代的三井財團企業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私人傢族企業,經過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改造已經成為真正的社會企業,被日本人稱為"民有國營"的企業,或稱"國民企業"。雖然三井財團的外在形式發生了變化,但內含的傳統傢族文化卻得到了延續。三井財團的創始人三井高利(1622-1694年)整理父親生前的文章,又總結一生的處世經營,完成了《三井氏傢規》,至今保存在東京大學,成為日本工商管理的重要歷史資料。
  産業組織者
  三井物産為日本的産業結構調整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認為是"産業組織者"。因而,産業組織者的角色决定了三井物産的經營特色。三井物産參與生産企業和科技開發,其目的在於獲取生産企業的貿易代理權,而非為了取代生産企業自己辦廠;三井物産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融資服務,主要是出於貿易流通業務的需要,而非為了取代銀行成為金融機構。如今,那些當初的中小企業都已茁壯成長、分枝獨立,在當前的三井財團中占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井物産創業一百餘年以來,為適應時代要求,在糧食、機械、能源、纖維、物資、金融等廣泛領域,培育了形形色色的産業資本。最典型的例子是豐田汽車,100年前,豐田是個製造紡織機械的小廠,是三井物産把他們帶到歐美,瞭解了汽車製造技術;三井物産為豐田公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最急需的資金,為豐田公司首先提供了進入海外市場的通道,並派去人才幫助經營管理,成功地把豐田汽車打造成了世界上最賺錢的機器。
  三井物産的發展史,就是其地區多樣化、産品多樣化尤其是功能多樣化逐步展開,漸進推廣,日益深入,綜合運用,自如協調的歷史,多樣化經營是綜合商社的永恆主題。其業務的基本定位是提供交易服務即做中介人,為出口商開發海外市場,為進口商尋找所需的原材料或産品。為了實施這些交易,三井物産為財團關聯企業提供最有效的商業動態、市場行情等信息,監督貿易雙方的商業信用,幫助籌措資金或安排易貨貿易,甚至提供全球範圍的運輸服務,把觸角盡可能地伸嚮全球經濟生活中人們想得到甚至想不到的角落。
  例如:三井物産與以鐵礦石起傢的巴西淡水河𠔌公司(CVRD)的關係,不僅限於資源開發,而是包括與海運公司的共同經營、貨車和大型卡車等礦山機械的製造、礬土開發等一起,為三井物産內多個部門形成一個新的商機。由於巴西淡水河𠔌公司(CVRD)、上海寶鋼、豐田汽車等同為三井物産的重要關聯企業,為實現一元化管理和信息共享,三井物産在公司內設立顧客制度,目的是為了形成跨部門的事務處理機製。
首頁>> 文學>> 经济商企>> 白益民 Bai Yimi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