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人際關係的解析
The Space Between Us: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美) 朱瑟琳·喬塞爾森(Ruthellen Josselson) 著
魯小華 孫大強 譯
柏曉利 審校
男女有別,自古有之;人性各異,亙古長存。在由魯小華、孫大強兩位年輕心理學者所翻譯的朱瑟琳?喬塞爾森的《你我之間:人際關係的解析》一書中,深入淺出、體用兼備地探討了人際關係這一常談常新的話題 。
作者在其深厚的文本敘事和現象學基礎上,采用深度訪談和繪製人際關係空間圖的方法,試圖探索、命名和描述人類聯繫的基本維度。她提出了一個在情感上對於他人建立緊密聯繫非常重要的由八個維度構成的關係模型:抱持、依戀、激情體驗、坦誠相見的確認、理想化與認同、共同性與共鳴、嵌入、照料。由於本書成書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書中所述及的這些關係維度幾乎已經是我們生活中,或者至少在我們專業領域中公認的、不言自明的核心要素,但是也正因如此,纔更凸顯出這些維度的重要性與現實意義 。
本書的一大特點在於對人際之間相互的聯繫與共生共存的強調。正如作者開篇所言:“在我們高度強調個人主義精神的時代,人們變得羞於需要他人。構成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核心的治療信息已經變成了獨行其是,關註自我。心理學理解自我勝似理解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多數西方傳統文化都是相當奉行個人主義的。這種個人主義文化傳統顛覆了神權及政教合一對人性思想的禁錮,極大解放了人的內在創造力,迅猛推動社會發展前進;但是另一方面,極端的個人主義使得我們遠離了人的本質,因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遠離他人實際上是在使我們“去人性化”。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曾說過:“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不能在社會中生活的個體,或者因為自我滿足而無需參與社會生活的個體,不是野獸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的慘絶人寰使得我們痛定思痛,重新審視人性。我們發現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 總而言之,人類曾經的光輝與磨難使得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人,正如漢字中的結構,是需要另一個人的支撐。因此,人際關係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非常重要的話題 。
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嚮前駛入21世紀,我們所處的時代也在朝後現代語境轉型,一切都在被重新解構和結構,傳統的飲食男女也不例外。從前,我們可能會片面認為,依戀他人是一種喪失尊嚴和獨立的表現,我們可能會認為激情衹是男人的特權,我們可能由於種種原因而無法坦誠相見地去確認他人,我們可能把理想化的事物或人當成現實的可能性來加以認同,結果陷入迷失自我的暗沼,我們可能誤以為衹有女人才會尋求他人的回應與共鳴,大丈夫應獨斷其是,我們有可能自以為在做我們自己,卻不知道我們已經深深嵌入一個大背景之中,“身在此山中”卻不自知,我們人類也都具有照料他人的天性卻羞於承認這一點。而這些正是本書作者所關註的問題。通過作者的一一點撥,會有一種光風霽月、撥雲見日的感覺。作者清晰的思路、深刻的領悟、精準的概念、貼切的敘事、翔實的案例、豐富的語言,使得我們深深沉浸在人際關係的奧妙之中。在通讀譯稿的時候,就有了和案主同呼吸共命運的感受,也許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共同性”吧!為什麽有這種共同性?因為我,還有我們,都是深深“嵌入”在這個充滿人性的世界之中 。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專註於女性。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獨特的視角,結合堅實的臨床經驗、研究背景,帶領我們暢遊於女性心理的世界。沒有任何人會否認男女之間的差異。男女兩性儘管同樣具備大體相似的軀體,但是內心世界卻相差懸殊。正如作者所言,男性要通過“doing”來證實自身,而女性衹要“being”即可不證自明。長期以來,女性是作為社會的附屬性別而存在。但是在本書中,我們看到各種女性的心理及其對女性自身乃至人類的重要性的描寫。從初嘗激情的少女到渴望認同的成年女性,從“足夠好”的母親到在繽紛大千世界中確認自我的職場白領,從愛的朦朧到愛的渴望、愛的繾綣、愛的失落,書中的女性,一如女人的衣服,衆彩紛呈且各具特色,都讓我們這個男性氣息頗重的世界為之慨嘆、為之訝異、為之喝彩、為之感動。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否定了男性在關係領域中的重要地位 。
The Space Between Us: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美) 朱瑟琳·喬塞爾森(Ruthellen Josselson) 著
魯小華 孫大強 譯
柏曉利 審校
男女有別,自古有之;人性各異,亙古長存。在由魯小華、孫大強兩位年輕心理學者所翻譯的朱瑟琳?喬塞爾森的《你我之間:人際關係的解析》一書中,深入淺出、體用兼備地探討了人際關係這一常談常新的話題 。
作者在其深厚的文本敘事和現象學基礎上,采用深度訪談和繪製人際關係空間圖的方法,試圖探索、命名和描述人類聯繫的基本維度。她提出了一個在情感上對於他人建立緊密聯繫非常重要的由八個維度構成的關係模型:抱持、依戀、激情體驗、坦誠相見的確認、理想化與認同、共同性與共鳴、嵌入、照料。由於本書成書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書中所述及的這些關係維度幾乎已經是我們生活中,或者至少在我們專業領域中公認的、不言自明的核心要素,但是也正因如此,纔更凸顯出這些維度的重要性與現實意義 。
本書的一大特點在於對人際之間相互的聯繫與共生共存的強調。正如作者開篇所言:“在我們高度強調個人主義精神的時代,人們變得羞於需要他人。構成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核心的治療信息已經變成了獨行其是,關註自我。心理學理解自我勝似理解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多數西方傳統文化都是相當奉行個人主義的。這種個人主義文化傳統顛覆了神權及政教合一對人性思想的禁錮,極大解放了人的內在創造力,迅猛推動社會發展前進;但是另一方面,極端的個人主義使得我們遠離了人的本質,因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遠離他人實際上是在使我們“去人性化”。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曾說過:“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不能在社會中生活的個體,或者因為自我滿足而無需參與社會生活的個體,不是野獸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的慘絶人寰使得我們痛定思痛,重新審視人性。我們發現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 總而言之,人類曾經的光輝與磨難使得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人,正如漢字中的結構,是需要另一個人的支撐。因此,人際關係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非常重要的話題 。
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嚮前駛入21世紀,我們所處的時代也在朝後現代語境轉型,一切都在被重新解構和結構,傳統的飲食男女也不例外。從前,我們可能會片面認為,依戀他人是一種喪失尊嚴和獨立的表現,我們可能會認為激情衹是男人的特權,我們可能由於種種原因而無法坦誠相見地去確認他人,我們可能把理想化的事物或人當成現實的可能性來加以認同,結果陷入迷失自我的暗沼,我們可能誤以為衹有女人才會尋求他人的回應與共鳴,大丈夫應獨斷其是,我們有可能自以為在做我們自己,卻不知道我們已經深深嵌入一個大背景之中,“身在此山中”卻不自知,我們人類也都具有照料他人的天性卻羞於承認這一點。而這些正是本書作者所關註的問題。通過作者的一一點撥,會有一種光風霽月、撥雲見日的感覺。作者清晰的思路、深刻的領悟、精準的概念、貼切的敘事、翔實的案例、豐富的語言,使得我們深深沉浸在人際關係的奧妙之中。在通讀譯稿的時候,就有了和案主同呼吸共命運的感受,也許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共同性”吧!為什麽有這種共同性?因為我,還有我們,都是深深“嵌入”在這個充滿人性的世界之中 。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專註於女性。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獨特的視角,結合堅實的臨床經驗、研究背景,帶領我們暢遊於女性心理的世界。沒有任何人會否認男女之間的差異。男女兩性儘管同樣具備大體相似的軀體,但是內心世界卻相差懸殊。正如作者所言,男性要通過“doing”來證實自身,而女性衹要“being”即可不證自明。長期以來,女性是作為社會的附屬性別而存在。但是在本書中,我們看到各種女性的心理及其對女性自身乃至人類的重要性的描寫。從初嘗激情的少女到渴望認同的成年女性,從“足夠好”的母親到在繽紛大千世界中確認自我的職場白領,從愛的朦朧到愛的渴望、愛的繾綣、愛的失落,書中的女性,一如女人的衣服,衆彩紛呈且各具特色,都讓我們這個男性氣息頗重的世界為之慨嘆、為之訝異、為之喝彩、為之感動。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否定了男性在關係領域中的重要地位 。
從本書中可以隱約感受到作者對人類最美好的事物—人際關係的關註與身在其中的享受。在人際關係方面,充滿了玄妙與不確定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人際關係的這種朦朧,使得它成為人類永恆的話題,從蒙昧到野蠻再到文明,這一話題從未中斷,也永無休止。希望所有願意探索人際奧秘的人都能看看這本書,不要淺嘗輒止。我希望你們能做好思想準備,因為這不是一個你可以當觀衆、可以隨時退席的領域;你也是人際中的演員,當你站在這個人生大舞臺上,也許你不再能分清哪是真,哪是幻,書中的她或他,或許就是別處的你 。
我非常高興將本書推薦給所有讀者,讓我們一起探索人際的奧秘,努力構築和諧的關係,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 樊富珉 清華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8年9月27日 現有幸為喬塞爾森所著,魯小華、孫大強兩位年輕心理學者所譯《我與你:人際關係的解析》一書作序,殷切希望此書能為國內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學界和大衆再添薪火 。
莎翁雲:人乃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人的高貴,人的卓而不群,並非僅僅因為人類具有復雜的思維,更因為人類具有崇高的情感。無論親情、友情、愛情,抑或是國仇傢恨,事事總關情。而感情是需要有投註對象的,這便形成了我們的人際關係。本書作者喬塞爾森女士師從著名團體心理咨詢大師歐文?亞隆,而亞隆又曾師從後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沙利文。沙利文認為,人類的精神疾患皆源於人際關係的不良運作 。
本書正是引領我們探索人際關係的奧秘及其病理機製的。人際關係錯綜復雜,尤其在我們這樣一個非常重視人際關係、人情、面子、禮數的國傢。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真正影響、塑造乃至决定我們今日人際關係面貌的因素,是屈指可數的。喬塞爾森女士以其深厚的現象學與敘事功底,為我們深刻剖析了人際關係的最細緻入微之處,由表及裏,由現象到本質尋根溯源,讓我們領略到最早期的客體關係是如何伴隨我們長大成人的。我們一生要經歷在數量上甚至可以說沒有上限的客體,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通過人際互動,個體不斷地把他人內化在自己心中,成為自我心理構建的原材料,成為自我心理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藉助人際關係,每個人又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穩定而獨立的自我。每一個客體都會或強或弱地在我們的成長面貌中投下他們的影子—可能是柳暗花明的影子,也可能是陰雲密佈的影子。我們可能穿透這些重重疊疊的影子看到了我們的羽復之路,也可能就此迷失。正因如此,人際關係纔可堪琢磨,客體關係纔讓我們愛恨有之 。
本書所描述的抱持、依戀、激情體驗、坦誠相見的確認、理想化與認同、共同性與共鳴、嵌入、照料等八個維度無一不是源自人生早期的客體關係投射,無一不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在瀏覽本書時,一方面非常佩服作者能夠匠心獨具,把這八個維度融為一體,編織成我們人生的大網,有人間萬象盡在其中之感;另一方面,也更加景仰沙利文、鮑比、費爾貝恩、剋萊因、溫尼科特、科鬍特等這些弗洛伊德身後的超卓之輩,他們或許沒有弗洛伊德那樣犀利與寬闊的視野,但他們都通過自己在某一個方面的精耕細作為精神分析的百年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本書的一大特色在於其采用了等距事件取樣的案例敘述,由此讓我們可以一窺案主人生之概,更為清晰地看到某種因素在人的一生之中的流變與興衰,有一個完整的呈現,而不至於對某個因素斷章取義,妄加評判其是非功過。這對於我們瞭解一個人的心路全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
本書的第二特色在於,作者的行文滲透了其深厚而真摯的對人及人性的關懷與尊重,能夠體會到作者是帶着專業的嚴謹態度和真誠的敏銳心靈與受訪對象一起走完一段心路歷程的。書中多次提到,一些受訪者在深度訪談中傾訴出很多他們自己從未對他人講述或難以對他人講述的往事與情感,但卻令人難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對作者“坦白”了。拋開學術與專業技術不論,單說這種境界已是令人嘆服了。而技術背後,必然是深厚的、無所不在的對人類的體諒與寬容。作者對人性的領悟與洞察,其咨詢功底之深厚由此可見一斑 。
我非常高興將本書推薦給所有讀者,讓我們一起探索人際的奧秘,努力構築和諧的關係,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 樊富珉 清華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8年9月27日 現有幸為喬塞爾森所著,魯小華、孫大強兩位年輕心理學者所譯《我與你:人際關係的解析》一書作序,殷切希望此書能為國內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學界和大衆再添薪火 。
莎翁雲:人乃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人的高貴,人的卓而不群,並非僅僅因為人類具有復雜的思維,更因為人類具有崇高的情感。無論親情、友情、愛情,抑或是國仇傢恨,事事總關情。而感情是需要有投註對象的,這便形成了我們的人際關係。本書作者喬塞爾森女士師從著名團體心理咨詢大師歐文?亞隆,而亞隆又曾師從後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沙利文。沙利文認為,人類的精神疾患皆源於人際關係的不良運作 。
本書正是引領我們探索人際關係的奧秘及其病理機製的。人際關係錯綜復雜,尤其在我們這樣一個非常重視人際關係、人情、面子、禮數的國傢。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真正影響、塑造乃至决定我們今日人際關係面貌的因素,是屈指可數的。喬塞爾森女士以其深厚的現象學與敘事功底,為我們深刻剖析了人際關係的最細緻入微之處,由表及裏,由現象到本質尋根溯源,讓我們領略到最早期的客體關係是如何伴隨我們長大成人的。我們一生要經歷在數量上甚至可以說沒有上限的客體,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通過人際互動,個體不斷地把他人內化在自己心中,成為自我心理構建的原材料,成為自我心理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藉助人際關係,每個人又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穩定而獨立的自我。每一個客體都會或強或弱地在我們的成長面貌中投下他們的影子—可能是柳暗花明的影子,也可能是陰雲密佈的影子。我們可能穿透這些重重疊疊的影子看到了我們的羽復之路,也可能就此迷失。正因如此,人際關係纔可堪琢磨,客體關係纔讓我們愛恨有之 。
本書所描述的抱持、依戀、激情體驗、坦誠相見的確認、理想化與認同、共同性與共鳴、嵌入、照料等八個維度無一不是源自人生早期的客體關係投射,無一不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在瀏覽本書時,一方面非常佩服作者能夠匠心獨具,把這八個維度融為一體,編織成我們人生的大網,有人間萬象盡在其中之感;另一方面,也更加景仰沙利文、鮑比、費爾貝恩、剋萊因、溫尼科特、科鬍特等這些弗洛伊德身後的超卓之輩,他們或許沒有弗洛伊德那樣犀利與寬闊的視野,但他們都通過自己在某一個方面的精耕細作為精神分析的百年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本書的一大特色在於其采用了等距事件取樣的案例敘述,由此讓我們可以一窺案主人生之概,更為清晰地看到某種因素在人的一生之中的流變與興衰,有一個完整的呈現,而不至於對某個因素斷章取義,妄加評判其是非功過。這對於我們瞭解一個人的心路全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
本書的第二特色在於,作者的行文滲透了其深厚而真摯的對人及人性的關懷與尊重,能夠體會到作者是帶着專業的嚴謹態度和真誠的敏銳心靈與受訪對象一起走完一段心路歷程的。書中多次提到,一些受訪者在深度訪談中傾訴出很多他們自己從未對他人講述或難以對他人講述的往事與情感,但卻令人難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對作者“坦白”了。拋開學術與專業技術不論,單說這種境界已是令人嘆服了。而技術背後,必然是深厚的、無所不在的對人類的體諒與寬容。作者對人性的領悟與洞察,其咨詢功底之深厚由此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