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謹按禦定詞譜四十捲,康熙五十四年聖祖仁皇帝禦定。
詞萌於唐,而大盛於宋。然唐宋兩代皆無詞譜。蓋當日之詞,猶今日裏巷之歌,人人解其音律,能自製腔,無須於譜。其或新聲獨造,為世所傳,如《霓裳》、《羽衣》之類,亦不過一麯一調之譜,無衷合衆體勒為一編者。元以來,南北麯行歌詞之法遂絶,姜夔《白石詞》中間有旁記,節拍如西域梵書狀者,亦無人能通其說。今之詞譜,皆取唐宋舊詞,以調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數;以句法字數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數有異同者,則據而註為又一體;其平仄有異同者,則據而註為可平可仄。自《嘯餘譜》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為科律而已。然見聞未博,考證未精,又或參以臆斷無稽之說,往往不合於古法。
惟近時萬樹作《詞律》,析疑辨誤所得為多,然仍不免於舛漏。惟我聖祖仁皇帝,聰明天授,事事皆深契精微。既禦定唐、宋、金、元、明諸詩,立詠歌之準,禦纂律呂精義,通聲氣之元;又以詞亦詩之餘,派其命儒臣輯為此譜,凡八百二十首調,二千三百六體。凡唐至元之遺篇,靡弗采錄;元人小令,其言近雅者,亦間附之;唐宋大麯,則匯為一捲,綴於末。每調各註其源流,每字各圖其平仄,每句各註其韻葉,分刌節度,窮極窈眇,倚聲傢可永守法程。蓋聖人裁成,萬類雖一事之微,必考古而立之製,類若斯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詞萌於唐,而大盛於宋。然唐宋兩代皆無詞譜。蓋當日之詞,猶今日裏巷之歌,人人解其音律,能自製腔,無須於譜。其或新聲獨造,為世所傳,如《霓裳》、《羽衣》之類,亦不過一麯一調之譜,無衷合衆體勒為一編者。元以來,南北麯行歌詞之法遂絶,姜夔《白石詞》中間有旁記,節拍如西域梵書狀者,亦無人能通其說。今之詞譜,皆取唐宋舊詞,以調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數;以句法字數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數有異同者,則據而註為又一體;其平仄有異同者,則據而註為可平可仄。自《嘯餘譜》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為科律而已。然見聞未博,考證未精,又或參以臆斷無稽之說,往往不合於古法。
惟近時萬樹作《詞律》,析疑辨誤所得為多,然仍不免於舛漏。惟我聖祖仁皇帝,聰明天授,事事皆深契精微。既禦定唐、宋、金、元、明諸詩,立詠歌之準,禦纂律呂精義,通聲氣之元;又以詞亦詩之餘,派其命儒臣輯為此譜,凡八百二十首調,二千三百六體。凡唐至元之遺篇,靡弗采錄;元人小令,其言近雅者,亦間附之;唐宋大麯,則匯為一捲,綴於末。每調各註其源流,每字各圖其平仄,每句各註其韻葉,分刌節度,窮極窈眇,倚聲傢可永守法程。蓋聖人裁成,萬類雖一事之微,必考古而立之製,類若斯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詞之有圖譜,猶詩之有體格也。詩本於古歌謠,詞本於周詩三百篇,皆可歌。凡散見於《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者,班班可考也。漢初樂府亦期協律,魏晉訖唐,諸體雜出,而比於律者蓋寡。唐之中葉,始為填詞,製調倚聲,歷五代、北宋而極盛。崇寧間《大晟樂府》所集,有十二律六十傢八十四調,後遂增至二百餘,換羽移商,品目詳具。逮南渡後,宮調失傳,而詞學亦漸紊矣。夫詞寄於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杪忽無差,始能諧合。否則,音節乖舛,體製混淆,此圖譜之所以不可略也。間覽近代《嘯餘》、《詞統》、《詞彙》、《詞律》諸書,原本《尊前》、《花間》、《草堂》遺說,頗能發明,尚有未備。既命儒臣,先輯歷代詩餘,親加裁定;復命校勘詞譜一編,詳次調體,剖析異同,中分句讀,旁列平仄,一字一韻,務正傳訛。按譜填詞,渢渢乎可赴節族而諧筦弦矣。《樂記》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哀樂喜怒感於心,而傳於聲。詞之有調,亦各以類應,不可牽合,而起調畢麯,七聲一均,旋相為宮,更與周禮大司樂三宮、漢製三統之製相準。故紫陽大儒而詩餘不廢,是編之集,不獨俾承學之士,攄情綴采,有所據依,從此討論宮商,審定調麯,庶幾古昔樂章之遺響,亦可窺見於萬一云。
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十六日 日講官起居註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三級臣陳邦彥奉勅敬書
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十六日 日講官起居註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三級臣陳邦彥奉勅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