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星期日南怀瑾先生讲演(共四十卷)
有两个原因要讲这个课程:第一个原因,就是今天我们整个的世界,科学的发达同神秘主义、神秘的思想几乎已经到达了并驾齐驱了。不单只是我们这个地区——台湾,全世界各地的文化学说的没落,人们的好奇心,想追究物质世界之外的东西这个思想趋向,(也)越来越浓厚。因此各种宗教、各种修证的学识也越来越发达。比如像佛教来讲,在世界上现在最流行的两个宗派、两个方法:一个是禅、禅宗,一个是密宗,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在我们这里还不觉得啊,我们这里很乱的密宗不谈;在国外,像美国、欧美,对于这个所谓密宗的研究、爱好、趋向也越来越严重了。
那么使人们对于真正求证佛法、佛法的正见——正知正见,以及一个人求生命超越、求生命自己怎么样能够证得另一个超越这个物质思想世界的这个知见,也越来越分歧了。
那么由于这个道理,我们看到佛法的正法实在是越来越衰落了。如果说今天不是末法时代,那无法使我们觉得这一句话是正确的,换句话说,是不正确的。怎么说呢?实在是到了末法时代。正知正见几乎完全没落了。因此我们对于法相中观学说的研究,不能够不作一个重新的提倡、重新的整理。
过去有很多人注重唯识法相这一门的学问。譬如在这个世纪中间,所谓从杨仁山居士以后,乃至于他的弟子欧阳竟无先生,乃至于说由欧阳竟无先生之下的,跟他老师两个相反、反对,后来变成冤家叛徒一样的熊十力;再由熊十力先生之下,目前也许有人认为是熊十力先生的弟子,年纪都是相当大了,我们都不便说了。因为熊十力先生乃至于他的老师欧阳先生在我个人来讲都是朋友辈、忘年之交,当然他年龄跟我们都差得很大,但是因为我对这个走的路多一点、经验深一点,这些老前辈们我都很熟。那么由这一类的、这一列系的唯识、中观的学问,在过去已经发现问题太多,到现在来更加是混乱了,更加错误了。因此,唯识、中观正见,我们是不能够不重新讨论。
但是我们讨论这个法相唯识、中观这两门正见的学问,请诸位同学在座的乃至诸位先生、女士们特别注意,这是佛法里头的一个真智慧的法门,不是只作普通的佛法或者三皈五戒吃素拜拜就能够了事的。这不能够只作信仰方面来听。真正摸到佛法的中心,绝对是要学问的,要思想、要智慧的。如果光作信仰,光这样听,是没有用的。希望大家特别注意,必须要特别地注意!
所以大家只当成情绪化的信仰,或者听经就有功德,这是我所反对的——听经不一定有功德,也许你听了迷信加重了。没有正知正见,同时,等于不带耳朵来听,没有用;带了耳朵,没有带脑筋,没有用;带了后脑,没有前脑,也没有用——后脑管记忆,前脑管思想。
所以这个课程,在我个人今天为什么要开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课程?在我个人的观念,的确是基于一种悲天悯人,觉得这个人类的思想太混乱,尤其佛教的正法太凋零、太没落了,因此,不得不讲。
实际上在我个人讲这个课也很痛苦,很吃力的。比如像我现在昼夜给讲课的时间差不多占了大部分,一个礼拜,都没有时间,加上许多事务性,也就是可以说自己没有一点时间可以休息了。
那么尤其这个份量非常重的课,是希望大家听了,以自己的修证真能够求证到一点成果来。如果作为普通学术的演讲,我还不愿意讲。原因是什么?那就等于浪费。
一个人讲一门学问,对别人没有利益的,对自己是光造成自己的讲学上课的威望的,那是犯菩萨戒的,那是不该的。所以一种课程的说法讲出来,是希望别人能够得到利益的。因此我对这个课程看得非常严重。
过去曾经为这个(目的)我们在这里自己开(讲)过《瑜伽师地论》(的课)。当然《瑜伽师地论》的课程,要把它一百卷全部仔细研究完,而同自己修行、证果、证得菩提有准确路线的,恐怕照我们的研究的方法那么精细、那么的周到,恐怕要十年以上的课才讲得完。
因此,《瑜伽师地论》我们去年为一般同学们开(讲)短短的一点,只提到小乘证果的主要的法门。但是我看同学们接受的程度、接受的能力非常差。在一个人等于说拿出大量的黄金珠宝要布施出来的时候,结果碰到一批乡下老百姓,他黄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珠宝对他没有用,这就丧失了那个价值,所以这个课程赶紧就又结束了。
这个讲课在宗教的立场是“说法”,对象也很难——听众的对象也很难,并不是讲课很难。当然有好的听众对象,像我们过去的经验也发现,真是实在很难。所以我们现在再来实验,试讲这个课,希望诸位自己不要浪费这个时间,希望我们这次研究不是白费的。这是第一点,为这个正知正见而说明这个原因。
第二点我讲这个课的动机,为了今天全世界的人类,文化也是到了末劫了。今后的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科学的再进步,势必比现在比现在、比今天还要严重的,还要进步,还要发展。因为物质文明的发达,科技的进步,工商的发展,文化、人类的精神文明一落千丈,不但我们国内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乃至说我下面年纪轻的一代、学生辈,现在都当了国外的教授,他们已经感觉到一代不如一代。而发现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是非常需要的。例如在国外的各国我们很多年轻的中国人,在那里稍懂了一点打坐,稍懂一点太极拳,稍稍懂一点乱七八糟的阴阳八卦,在国外现在都是大师了。那么他们也知道自己不足以真正领导人、真正教化人,所以回到国内再向——我用商业的一个笑话(讲)——我说回来进货。这一类的情形越来越严重。
这样有两个看法:一个看法,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前途是看涨,但是中国文化的前途看涨——中国文化包含了三大系统的儒释道——我们佛法的正法是不是在世界文化的前途里头看涨呢?这我可不敢说了!问题不是佛法不好,佛法是绝对第一!只是我们研究佛法学佛法的人,不足以领导这个世界了。被世界所领导了,被社会所领导了。个个发愿,本欲度众生,事实变成反被众生度了,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这两个因素的刺激,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学术、人类文化的思潮。在未来,现在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了,1981年到1999是最后了,马上二十一世纪开始哦!我们如何迎接这个新的世纪的思潮,使科学文明、科学的思想如何归到哲学的路线?因为哲学是天然地给一切科学作结论。
那么哲学的最后必须要走入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最高处,全世界学术文化,据我所知,除了正知正见的佛法以外,更无第二法门。也许我所知的不对,但是在我今天的立场,告诉诸位,据我所知是如此!
可是我们自己站在正统佛法的立场,把佛法真正的正知正见,如何弘扬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心去,如何告诉世界人类的人们:人,活着,全体应该如何走我们人生平安、安定、和谐的路线;死后或者是现生我们怎么样可以证到与天人合一,超越天人,证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形而上道的佛地境界。因此向你们——诸位大学毕业或者是研究所拿到硕士甚至拿到博士的——(介绍)这个路线,是为了使你们有非常远大的前途。可是没有这个本钱呢?一样的没有前途。
今天这些个学位只是专家的一个代号,不是一个通才、更不是一个通达学问的一个名称。所以自己假设被目前教育制度的学位困住了,那是很可怜的一个愚痴人。那么今天的学位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学问来讲,(只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的知识,不值一提!
又如我们在座的同学,我们平常有接触的,你们学各种的专长的,拿到学位也很多,为什么我们一讨论的时候,我一问到你哪一方面你就不知道了?其原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根本智慧。
所以佛法有个东西叫根本智,这就是“道”。得了根本智的人,无师而自通,而且一通而百通,这就是佛法的正知正见道。
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开这个课程,为了大家配合现代的科学的思想,为了开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使东方文化的真正的精神要建立起来,弘扬出去,必须要大家了解这一面的学问,而且不允许一般随便讲唯识自己没有深入的、错误的观念掺进来。
这是两个动机,需要讲这个法相唯识、中观的道理。现在因为我有这两个动机,所以开这样严重的课。
在我这几天跟在座的几位同学、老同学谈,我说一边我想开这个课,一边(觉得)很没有意思!我说不知道大家听受的能力,大家真地研究的能力到什么程度是个问题。根据我个人的讲课的经验,也许我这个是偏见,我每次都觉得是白费的,所以自己对自己很难过。
现在我把这两点的动机给大家讲完了,我们现在回转来,讲佛法的修证(与)真正佛法的正法的衰落,为什么今天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开始到末法的时候?因为佛法的中心、佛教的中心就是修持、证果、证道,可是我们现在真正从事修持、从事证道的人多不多呢?不少!证得没有?很少!为什么?因为缺乏了正知正见。大部分所走的是偏差的路线。所谓偏差的路线,(是)我们用现在的名词;用古代的来讲这就是学的邪魔外道,佛法的正知正见没有;所以证果的人自然就很少。那么何以没有(证果、)证果的少呢?——理不通。
尤其从现在开始,乃至说我们在现代的教育的普及之下,科学文明发展使思想的传播更快速,以及物质文明发达、科技的进步帮助我们了解形而上道的许多的方便,应该求道证果比古人要快,不会是慢的。我们不要轻易看不起科学文明,科学文明发展的确帮助了修持上许多的方便。可是因为今天世上的人没有真正的修持的正知正见,盲目地轻视了科学,也不晓得如何利用(科学,不晓得)科学对修持有那么大的帮助,就因为自己理不透、知见不够。
现在我们转来讲到法相中观对佛法正法的发展,有个历史需要知道,好像我看大家研究佛学的人,真正了解这一方面的,不太多。也有许多佛学概论的著作,也有许多印度哲学的著作,但是毕竟的,外行的多,内行的少。所谓内行,学得(一点皮毛),写佛学概论,写印度思想史概论,(但由于)自己没有证果,没有修证,碰到真正证的地方就不懂。
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大家如果研究佛的传记,我常常说一般人写佛教史佛教概论都写些不相干的事——什么释迦牟尼佛十九岁了,今天出东门、明天出南门、后天出西门,出了四门看了人家死、看了人家生病他就感觉到:哎呀,生老病死苦!——这个讲得这个青年人好糊涂哦!十九岁了,生老病死随便提一句都懂嘛!他还非要到外面看了,看了肚子涨了、生孩子了,才晓得是苦,有那么笨吗?把佛描写得好笨!
是,一些古代经典上是那么说的。相距三百年(后),尤其在印度教育普及,那是说明人家故事的时候说佛历史是那么说啊!
你研究佛的传记,在他十六岁以前,一切世间的学问,文的武的都是啊,没得老师、全国没有一个老师可以教他了,他反是……[断录]一个大象可以甩到城外去,那个武功练得多高啊!知识到了多高的程度——结果十九岁还不懂事,看到棺材还问:这是干什么的?“这是抬死人。”还问人家人为什么会死啊?经人告诉说人生了就会死,自己才晓得“哦,那真没有意思”——你说这个释迦牟尼佛给他们描写得多笨!一般佛教史、佛学概论硬都是这样呆板地(写)。
站在中国文化就是说,他的幼年少年时早就了解了,生老病死人生四大过程都有所考虑。(结果把)这些不相干的事拼命写。
相干的,是因为他觉得即使到了当了帝王,使这个世界太平了,(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一个太平的日子不会超过三十年。你看人类的历史,没有说十几年没有战争的,没有说十几年不出变乱的。虽然不出大的,小的(不断),东区冒火、西区冒烟。所以他想自己即使做了统治世界的帝王,(也)不足以为人类求得永远的永恒的福祉,不足以解决世界人类永恒安乐和祥,也更不足以解决人生生老病死的问题。因此他走出世的路子,他是追求这个!为了追求这个,释迦牟尼佛从十九岁出家,他遍学了印度所有的外道,都学完了,所以邪门诸道他样样都学。
我们要注意他,在家(的时候),他由幼年一直到少年,世间一切学问(都)成就了,第一流的数学家教他数学的时候最后(都)答复不出来他的问题。所有的学问都成就了。所谓婆罗门教的四典,婆罗门教的圣经哲学,他(也)研究完了,各种各样的修持的方法,然后自己经过十二年苦修实证。学了各种外道以后,他并不是像我们大家哦,譬如传记上说他修“无想定”三年,他修成了。无想定,坐在那里打坐在那里什么思想都没有,脑筋停摆——他修成功了,三年。
无想定,你们注意啊,打坐修定,如果以为“什么思想都没有”就叫做“定”,是个大外道修法——无想定。但是虽然是大外道的修法,我们试试看,做得到吗?你坐在那里把脑子完全停止了思想,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没有实验过,而且你也做不到。释迦牟尼佛是做到了、修到了。所以经典下面四个字就是:“知非即舍”,他认为这个不是道,抛掉了。
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同我们现在讲的课有关的——因为你做到无想,是意识的境界、唯心的力量。第六意识加强了控制自己的思想的力量,第六意识加强了把自己进入到无记的状况。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
所以有许多人因此研究错误的禅宗思想——六祖所讲的“不思善,不思恶,那(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一般人看六祖坛经看错了,认为不思善不思恶就是禅——那是死人!那是属于无记、无想。
六祖当时接引惠明不是这样讲的,你们翻开《六祖坛经》看,六祖坛经是当时白话的记录,六祖叫慧明:你现在起,不思善——不要想好的;不思恶——不要想坏的。好事不想、坏事不想,你把脑子清理扫荡干净一点。扫荡完了,好了,那(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那(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句话是问号。唐宋人说的“那个”,就是说“你这样,你的本来面目在(哪里)?”应该拿闽南语讲,我的闽南语不标准。“你(的本来面目)在哪里?”——是问他的。可是后世人看六祖坛经呢?说:哎哟!不思善不思恶,六祖就说“那一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完了!统统错了!这一错,把外婆家里都错到底了,完全一路错下去,把开天辟地的老祖母那里的本钱、那里的思想根源统统搞错了!
所以,我们晓得无想定它的意思,因此佛“知非即舍”,他实验过了,把它抛掉了,另外又去学——一切外道学完了他还学这些,做实验,去学——“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非非想定——你说这个是什么想?非想,就是不是思想;非非想,不是(不)思想的那个想。你说这是什么想?黄鱼鲞、白鱼鲞?这是什么东西?非想,非非想,不是不在想。还在想不在想呢?你想想看!我们大家光读佛经看佛经都看过去了。非想非非想,非想是个名词,不是思想,中间这个“非”是动词——不是;非想——不是不是思想。那么换句话说就是思想,可是又不是思想。这是个什么境界?你们去研究过没有?
这是一种功夫,一种定的境界,最高的目标达到这样。到达了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那已经到达了欲界天、色界天以上的无色界天人的境界。拿现在的观念说:不是物质的,不是生理的,也不是精神的。那么现代人很会造些名词——“超”,什么超生理、超冥想、超直觉,反正给它来个超字就是了。“超”字将来用得不愿意用了、讨厌了,再来个“超超直觉”。
这是个什么东西?可是他也去修了三年。修到了,“知非即舍”,抛掉了。他知道这个是错了,这不是道。因此走了,所以后来又雪山苦行六年。
苦行里头就很多了,凡是我们今天你认为不吃饭、饿饭、拜佛、夜里不睡觉啊、不倒褡哪,这一切一切都在苦行里面,他都去实习了。最后六年下来(共)十二年,苦行非道!走掉了。但是要加一句,苦行虽然非道,可是苦行是助道品。换句话说你证得菩提以后,不但苦行是助道品,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助道品。没有证得菩提以前,你纵然学得大乘知见,还(仍然)是外道思想,有这样严重。因此唯识中观不能不了解。
可是,释迦牟尼佛过世以后,他的弟子们在(他过世后)三五百年(之内)出家弟子、在家的弟子证果的还有;再过四五百年以后就很难。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晓得,唯识的道理,只有大乘经典一提。(但是)我们要想修持,尤其你们诸位出家的同学,舍利子所著的、佛的大弟子舍利弗所著的《阿毗达摩论》不能不研究。要想修禅定证果,《阿毗达摩论》不能不研究。可是我讲出这个经典的名字,恐怕许多同学是听成“阿鼻达摩”了——摸摸鼻子不知道,那真是阿鼻达摩了。那是舍利子著作的,舍利弗著作的听佛所讲的笔记,如何修持、如何解答。另外譬如大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他的)《阿毗达摩蕴诸论》不能不看。《阿毗达摩蕴诸论》,目连尊者所著的,不能不看。所以你看我们佛教佛法(多少的宝藏)!而这些经典,我们今天现代的青年僧,现在的法师僧、僧众们几个去摸啊?几个去看啊?甚至我们提到这种经典的名字都是茫然(不知),尤其你们在座的高级班的同学更要留意。那么讲修行,唯识法相、中观正见同这些所谓小乘证道、证果的经典有关联没有?绝对地关联,基础就在那些地方。
讲唯识中观,我们晓得小乘的经典(没有提到这些),不是说舍利弗、目连尊者反对大乘,不要搞错了。他们当时只讲小乘修证、证果的重要,大乘的道理没有加以新的发挥,所以他们的弟子们对于大乘的经典是否认的。所以讲我们现在南传佛教,缅甸泰国南洋的所有巴利文系统的佛教根本不承认大乘佛学的思想,绝对不承认,认为是假的。那么他们自己巴利文南传佛教所保有的这些小乘经典,绝对靠得住吗?又是大问题。
所以我们晓得佛法在(于)修证,在佛过世以后三四百年之间,除了禅宗单传一脉,一代只传一个人,正统只传一个人,其他虽然说了证果了也不能传正统的。单传一脉维系这个文化的命脉之外,就靠这些大乘菩萨的修证,同时也是禅宗的住持。所以五百年后马鸣菩萨出来著作了《大乘起信论》。这《大乘起信论》是唯识宗五经十三论必定要研究的东西,也是净土宗三经五经一论的最重要的一论。那么有马鸣菩萨出来亲证,大乘的思想(于是)兴起。兴起以后,所谓唯识中观、真如自性、妄想真如这个道理建立。可是这个时候佛教佛法的修持,已经走入了另外一个方向了。印度固有文化的婆罗门教、瑜伽术等等风起云涌,使一般学佛的佛弟子尤其[似有断录]不及他们,因此佛法的威势慢慢地受影响。
所以,马鸣菩萨以后——马鸣菩萨是禅宗第十一代祖师——随之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出来,建立了密宗。密宗这个系统就是容纳了印度当时古今中外一切修持的方法,乃至包括正道邪道都把它堆到一个炉子里炖了一下。这是建成般若中观的这个法门、方法,树立在这里,所有的密宗经过龙树菩萨的整理,那么密宗变成正统的佛法,使佛教重新博大精深起来,而且扩大。
不过,龙树菩萨以后不到两三百年,大乘的佛法还是抗不住时代的趋势。所以在修持的方法上,外道的修持方法超越了佛法正统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注意,大家上早晚课的时候,无量法门誓愿学,因为要负责挑起如来正法,而(想)要弘扬如来正法的人,(你)一切世间法的学问、一切魔道外道的三教九流不会,那你弘扬的方便就没有。我们看这些佛以及大菩萨、诸位祖师,他这一切都通达。所以到了龙树菩萨以后又衰落了。
那么,所谓弥勒菩萨这一系统——法系,世亲无著菩萨出来整顿这个佛法,建立中观、建立唯识的法门。所以无著菩萨听弥勒菩萨的教化记录下来,(成为)《瑜伽师地论》。可是这门学问在印度当时弘开也很难,因为佛教渐渐在衰落。再过四五百年以后碰到我们自己中国一位青年法师——玄奘法师——唐三藏法师,到印度留学。
那么唯识中观,弥勒菩萨这个系统——唯识法相到了一位学者居士——胜军居士手里,去亲传《瑜伽师地论》传给玄奘法师。那么龙树菩萨的中观正见呢,由戒贤律师——一位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自己快要死了,夜里梦到文殊菩萨托梦要他慢一点,尽量拖拖。因为印度的法缘完了,他说正有震旦,就是China,东方中国有一位传佛的慧命的年轻和尚要来,你要把这个法门传完了你才能够死。他听文殊菩萨的警告,所以一百二十多岁修定硬拖住,玄奘法师一到他高兴得眼泪都掉下来,说我责任可以交出了。在这个时候所以玄奘法师集中了这些回到中国。这已经距离释迦牟尼佛一千四五百年的时代,但是在中国的佛教正是开花、鼎盛的时候,黄金的时代,就是唐代的唐太宗这个时代。我们先休息一下,大家松松腿。
现在我们关于这个课程的研究,再次采用固定的课本就是《楞伽经》与《成唯识论》。为什么这样的用这两本经典来研究呢?第一,也是针对现在世界各地所流行两个东西——禅宗与密宗的道理(而)来。现在很少有真密宗,很少有真的密宗。假定有真的密宗,没有不通唯识的教理(的)。你们大家充满了神秘的思想,这也是密宗那也是密宗,现在密宗特别多。反正我不跟你讲,我要骗你一下我这个是密宗,嘿,就变成这样了(注:老师可能此时做了个动作)——笑话了。一个真正修密宗的人没有不通唯识教理的。就是说,《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如果没有通,没有办法学密宗。华严经一百卷同法相中观的理论、这个理论配合不起来,你没有办法学密宗,那换句话说你学的就是外道,这我可以大胆地负责地说这个话。
此外你说你是学禅、禅宗,(如果)唯识中观《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没有通,楞伽、法华经等等没有通,你不要随便谈禅宗。我们知道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宗的时候,他是以《楞伽经》印心哪!《楞伽经》就是唯识宗的五经中重点的经典,第一部经。所以研究法相唯识不能不通《楞伽经》,换句话说研究密宗不能不通《楞伽经》,那么研究唯识的人更不能不通《楞伽经》了。因为现在我们这里有现成的印的《楞伽经》,又加上我自己曾经简单明了地用白话把它翻译了一下,前面又放上玄奘法师的八字律《八识规矩颂》,也使你们看起来方便,研究起来方便。
第二点,我们晓得《成唯识论》是玄奘法师综合揉拢了——揉,就像做汤圆,面粉白糖这样,桂花啦,什么芝麻啦,和在一起那么搓拢来一个东西——把世亲菩萨以下,月称、护法、印度的历代的大师的唯识的**(注:似是“理论”两字)跟它高深的思想,都把它糅合成为一起了,所以玄奘法师著了《成唯识论》。
那么你这两个了解了以后,你们以自修求证的,应该对于修持之路认识得很清楚了。那么你去修禅也好,修净土念佛也好,还是学密也好,知见希望不会错了。至少朝这条路上走,前面指示灯的亮灯方向是准确的。至于能不能走到那个目标目的地,那就看个人自己的努力,至少向目的地这条路上走,前面指示灯的亮灯不是暗的,头脑是清楚的。这样纵然这样这一生不证果,至少在佛法知见上种下很清楚的种子,他生来世再出世间做人,一闻正法,一闻千悟,不至于迷失了。
因此,我对这一次的重新叫你们研究这个唯识法相中观正见,是好多种非常沉重的心情加拢来,希望你们诸位在这一方面努力地用功,不要敷衍自己。你们觉得敷衍了师长,实际上是自欺的事,都敷衍了自己,欺骗了自己。
那么上一次我提到过,解说讲唯识中观以前,我问你们诸位读过研究院的同学们有没有上过《八识规矩颂》的课,你们有几位勉强地举手,好像上过了。我们这里是研究佛法,千万要打破什么面子啊人情啊那个妄想,不要管。哪几位是上次举手的啊?好像现在都溜下四楼去听扩音器了。哦都在那儿!你还背得来吗法承师?你们几位?背得来是不是上来先讲一下?你要晓得,你不要认为老师在整我,你错了!就是要你在大众前面——,你讲对了非常大的欢喜,讲错了是应该——因为你在当学生。“如果我都对了还来做学生呀?!”对不对?这个是当然的,没有关系。这是你最好的一个测验自己的机会,看能记得到多少。甚至于你照这个本子来讲,好不好?我跟你商量,不是命令,好不好?试试看!你到这里来我跟你来分半座(众笑),试试看!好不好?因为麦克风拿不过去嘛。有没有拿得的?可以移动的?(注:下面有人答“没有”)没有?那你就来吧,来试试看!你(先)想啊!我们顺便先提一下: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这个就很好讲嘛。(注:这时老师又对下面的那位同学说:试试看,因为你……好不好?啊!你素来胆子大,来来来!你素来很勇敢,快来,来讲讲看!但是不勉强你啊。好不好你来报告一下看?或者是别位同学?)
这个道理啊,我是希望你们今天讲学问,你把唯识的道理学会了,在家居士们乃至在座法师们,了解了现代的心理学医学的发展,你出去到世界上,决定保险你(成为)绝对吃香的一个大学者。现在国外非常需要,因为今天欧美各国觉得思想没有人领导,痛苦在这里。
唯心哲学的思想搞了几千年,被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马克思唯物思想打,都没有打垮,所以(唯物思想)吃瘪了。现在世界战争还是两个东西:唯心与唯物,思想的战争。可是现在唯物思想呢?因为欧美的经济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自然把唯物思想的看不起了;再加上科学发展下来,从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后一直到今天,唯物思想站不住了,没有基础了。但是你唯心思想也拿不出证据来啊!所以今天心、物两个思想不足以领导人类文化,一个新的哲学文明产生不了。你说:“让我来!我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我是唯识。”好!我听你的,你来讲!
非常需要!
可是你看今天世界上(的人),欧洲、美国有一个敢讲不?站不出来啊!而人家非常需要。尤其在今天心理学的发展上极需要!
今天心理学的进步,几乎同原子能的发展同样进步得快。你看现在心理学已经用到治病的方面去,已经用到政治方面的领导指挥,心理学用到这个范围去了;已经领导了工商业,打入它的中心去了。
但是心理学依我们看起来并不高明,不及唯识的周详;可是你唯识学拿不出来,没有人,站不出来,还在老套的那个外衣里头转来转去。它无比的财富、知识学问的财富,而埋藏在最古老的草堆里头。要特别注意!
所以现在我要求大家,从你们认为最普通的做起,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就是希望你们背。《八识规矩颂》在我们的手边拿着的《楞伽大义今释》这本书“自叙”之后,在“自叙”之下有个单独的一页,这一页《八识规矩颂》,这个整个的希望年轻同学要背。那么其他的居士们晓得,这些男居士女居士、善男子善女人,诸位不在乎,你们自己肯用功更好,我更所希望。
在我们这里,不管高年班的同学与硕研部的同学,千万注意,不是为我读书哦!
我们说要讲八识,现在要(开始)解释。奇怪啊,世界上有唯心、唯物的哲学,只有佛家来一个唯识;而且更奇怪,佛经上提出三个东西——(心、意、识。)你看禅宗祖师经常讲,学禅叫你参话头:“离心、意、识,参!”这个要了命,对不对?你们虽然没有去过禅堂,没有听过祖师们说法,常常老前辈说:“参话头怎么参?离心、意、识,参!”
这个不是活见鬼吗?!而且我心意识离得开了我还参个什么呢?!那就不要参了撒!(注:四川口语)他还要你“参”。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离心、意、识,参!
不过你要注意啊,你们看禅宗的语录把五个字连起来了,“离心意识参”,连起来变一句了。祖师们禅师们在禅堂里说法,那个威风大得很,眼睛一瞪,比那个古代大元帅大都督带部下要出兵以前的境况、那个威风还要严,谁都不敢动一下,(好像)动一下就犯了军法立刻就处死(似的)那样大的威风,他叫你们:“离心、意、识----”不说话了,停留半天,然后来一句----“参!”走了!他自己下座走了。是这样念的。
所以语录真难读啊!那么现在你拿禅宗的语录,一来一念成“离心意识参”,那等于念“南无阿弥陀”,这有什么关系啊?他是当时在那里说法的时候:“你们不准妄想啊!离心、意、识——!不准动!”然后来个“——参!”自己走了,你去参去。是这个东西。
你说有一个人,假设我们同学,很调皮,学禅,(就讲:)嗯,老师你千万不要讲这个话!你说离心意识参,我站起来就走!我离心意识了还需要参个什么?那就罢参了,我不要参了!就是因为心意识离不开,所以受你的骗,只好在这里参!我心意识都离开了以后一切大解脱,我还在这里参个什么?叫做“罢参”,不参了。不参、罢参,不是说不信佛法哦——大彻大悟了嘛!心意识都离开了,立地成佛,我还参,参个什么?你来搀我(还)差不多,搀我慢慢走路了,我要做老太爷了,还是那个“搀”了!所以啊,你注意,现在为什么讲这个事?
好!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心、意、识,这三个部分怎么讲?
现在我们晓得心,佛法讲一切唯心,什么是心?不是心脏,也不是脑神经,不是脑筋,更不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现在这个人,把他分开两部分:一个知觉,一个感受。
知觉,譬如昨天一个朋友来讲,讲个现场的话,这次远东航空公司失事。“唉!”他说他是站惨了!我说我也晓得你嘛,一个朋友,他的最好的朋友,大概你们有许多也都认识他——曹开阶,七十多岁了,海军的老长官,战务局的局长也做过——死了。死了以后啊,他的大儿子也从美国回来,这个朋友也是他的把兄弟,也是老部下,也是海军老同事。几十个人的尸体摆在那里,他说老师啊,这一回我是三天呐,就在那里头转啊转,他说憋的啊,那个味道熏得难受!那个气味,人烧焦了,他说,哎呀,老师!过去听你讲白骨观没有什么印象,我现在才晓得佛呀真聪明,怎么教人修白骨观。向这个里头一看,不是白骨啊,那个人烧的那个味道啊……不能讲!可是老师你说怪了,可是每个人都变成罗汉了!我说,怎么会每个人都变成罗汉呢?他说被烧的人的每个手都这样(注:老师做个动作),像那个木雕的木罗汉一样。你说什么心理?你们学佛的(说说看),这是什么道理?这一次一共烧了一百多具尸体都这样。他说那真难看!再说人那个肉啊,烤干了,烤了以后啊,他说你就看到纤维都穿了出来,露出一条一条像树叶子干了那个纤维,一片一片,啊,他那个肠子,哎呀!黄的呀,哎呀这个……不能看了!这个问题,你看,学佛的人,你们讲修道、学唯识样样是问题,为什么这个人烧了会这样?你再到殡仪馆去看烧,烧了一个人,好好躺在棺材里,火一烧,烧了以后,坐起来了!大家讲迷信——哦,他起来打坐了(众笑)!
什么道理呀?你们诸位同学都是高阶层的,你说是什么道理?我这个话告诉你们,注意哦!将来的时代出去当老师当法师尤其讲佛法,这样的每一个问题你都要能够答复得了,不是乱答复的。这里是学识问题。这个学识怎么来呢?就要你心通哦!
他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师做动作)?那么殡仪馆烧的为什么人又是坐起来而不是这样(师做动作)?什么道理呢?——心意识的关系。
人在急难的时候,飞机向下掉下来爆炸,人在急难的时候都想跳出来向上抓,就在这个时候刹那之间就烧死了。人在急难的时候都想那么抓起来,但是很快就死掉,爆炸给火烧了,所以每个人变成罗汉(那个样子),因为都想抓一个东西。
后来,他说怪了,老师啊,这一回我真服了气了!他说翻了找了三天也找不出哪个尸体是他,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也分不开了。没有办法,每个都翻。那么有人跟他建议说:这个东西没有办法,谁都认不得,最好把嘴唇拉开看牙齿来认。我这个朋友就讲,我的天哪我的地呀!也没有办法,只好去掰这个牙齿。结果他说(后来)我们就叫:哎!曹大哥啊,我们很辛苦啊!你儿子也回来了,你显个灵啊!你赶快显个灵啊!显个灵使我们找到你的尸体!我们就祷告,他儿子也祷告:爸爸你要显个灵给我啊!我们分不出来哪个是你啊!
他讲了以后——你想烧完了,人都烤焦了,那里有血呢?而且过了三天了——嘿!结果他鼻子流血出来了。可是流了血还不算,这个鼻子流了一点血,这个血哪里来的?都烤焦了嘛!而且已过了三天。
最后他说他(曹)流血了。
这一流血旁边还有人讲笑话:我们还没注意呢,这一会儿看到了——哎?!这个流血了,怎会出一点血呢?奇怪啊!那么旁边就有个人讲笑话、也是一起(来)的:嘿!曹局长说我们笨死了,他已经显灵给我们看了,是我们这些笨蛋都不认得。那么旁边有人说:咦?那个流血的是不是啊?那他儿子又跟他祷告:爸爸你再显一点灵给我看是不是你?——结果鼻血又出来了!这下断定了,一定是!然后把衣服拉开看,噢,这个是!因为有一件汗衫,是件老汗衫,把这件汗衫撕开,然后取出一张名片,烧焦了,还有点印象。(所以)这个人就找着了。
他说:那才怪呢!他说真有这个事啊!真有灵啊!跟我讲了很多。
现在我们讲唯识,这个问题就来了。我现在问你,那个是唯识所变、唯心所造呢,还是唯物所生?提出一个问题——话头。而且这个人在空中失事烧了,炸了,掉下来三天了。当然烤都烤干了的,哪里来的血?结果还有血会挤出来。这些都是问题。
这几个人的头脑都是不相信的,最后不相信也只好求,很诚恳地求,求了以后有这样的事!
这些问题在唯识学里头、在《瑜伽师地论》里头都很切实地告诉你,所以对生来死去、生命的来源、生死的关系都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提到(这个故事),你们诸位想想看,这个作用是心意识哪一种的关系?不是心脏的关系,已经烧掉了,死掉了;更不是脑神经的关系。那么这个心就包括心物一元,普通所谓讲灵魂。
那么,灵魂是心意识中的心呢,还是意或者识呢?这是问题来了。
那么讲识,什么是识呢?在古文里边注解,只有一句话:分别的是识——分别心,有思想;不分别的是智,智慧的智——般若。我们有妄想分别这个就是识,唯识的识。不起分别妄想那个是智,就是般若、得道的智慧。但是这是明朝憨山大师讲的话,“分别就是识,不分别是智”。那么憨山大师讲这个话,学理上,在唯识的范围——你们注意啊,叫做什么?他讲的话叫“观待道理”。(师指点板书:观,观想的观。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待,对待的待。道理。)不是证成道理。(师指点板书:证果的证,成功的成,证果的证,啊,证成道理。)唯识要注意哦!唯识有些学问啊,是理论上逻辑的、哲学的。换句话说,止观、观待,智慧上要看清楚,分别得清楚的,一点不能含糊的。有一点含糊,你所证果、证的道就不对。
但是有些人可以证果了。观待道理不清楚呢?证的果位就低,他不能证入大乘菩萨,证个小果位。他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二不知其三。
所以憨山大师讲“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我们可以说,这两句话在唯识学界常常引用,认为是了不起的名言。不然!不一定是了不起的名言。这只能属于观待道理的说法。证成道理的说法,还并不太承认这两句。
好了,我们晓得《华严经》也经常提到心意识的问题,比如我们常常念的这四句话是《华严经》[断录]如果是现代人不了解的心意识的心。我承认你们现在前面都没有茶,现在你们眼睛闭起来打坐,心里想一杯茶,泡得好好的放在前面,想想看,想的出来吗?想不出来,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你造不出来嘛!你心想发财,偏偏蚀本。心想飞起来,偏偏爬不动。心想病好了,病偏偏加重。怎么说一切唯心造?那么说佛法的哲学是骗人的了?佛是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会骗人的!
那么一切唯心造这个心是什么心?这要搞清楚了,对不对?这个是实证问题啊!等于我当年年轻学佛,跟金陵大学一个心理系的系主任,叫李清源,老一辈人都知道。我们两个谈,那个时候他也研究。他就谈——你说他反对佛学么?不。他拼命在研究唯识,正在开始。后来他就(说)——证成道理他认为没有办法求证啊!他说我们现在讲——当然他是老牌的美国留学生了,他跟我们谈话在金陵大学里面,他就把桌子一边讲一边擦这样子的,很实际,书啊什么都拿开了,桌面上光光的——哎,请你理解的你是学禅的,你给我坐在旁边打坐,想一个金的鸡,黄金的鸡,这个鸡的屁股啊生个金蛋,一天给我生一个金蛋在这个桌子上。现在我桌子是空的,你无中——真空——可以生妙有,你给我一切唯心造,造一个出来!
大家都没有法子!
好嘛!科学就是这样求证啊!嘿,一切唯心造,造出来嘛!你说哎呀我现在想一个事情,想想很相信,所以我眼泪哭起来了,这也是一切唯心造。他说那是普通心理学作用啊,何必要你这个佛法呢!你说我痛的时候念起阿弥陀佛,开刀的时候不痛了,念佛念得专心,忘记了。他说那是精神统一了,忘记了时间的感受,心理学很容易解答嘛!他说何贵于你这个佛法呢?我们当年学佛法都是碰到这些都是要答案的,问题不是说信就好。
是,我要信哪!你信,你这个门关着有什么东西,你打开给我看看好不好?我不进去,你给我开一点门缝了,我知道有东西我就信啊!你不能乱讲啊!佛法是讲求证的呀!假设求证不到,那同普通看小说一样、武侠小说一样:一道白光,嗬,就飞到那个山头去了,他的头就掉下来。那我都会想,那有什么用啊?!
所以这个心是什么心?
刚才也提了,这两天这个朋友找这个尸体(遇到的事),也是心意识的大问题啊!那么他的那个问题你就可以解答了。他(曹先生)死了刚刚过三天,尤其是这个横死的,他中阴身没有离开;中阴身就具备了五通,尤其加上他儿子、朋友在旁边,藉这个真诚的、藉这个心物的力量,他就可以发挥作用。如果他平常修养高一点,岂止尸体上可以流血,尸体上还可以起别的花样。这是中阴的道理。
那么这个问题啊,将来唯识学里头都有的。现在我们要回过头来,这个心是个什么心?意,我们晓得,现在我们思想的,现在所讲的心脏的、脑筋在想,这个脑里头在想,知觉与感觉,这个统统是意识状态。这不是心,这是意识作用,第六意识作用。乃至我们身体内外,这个两手一举,身体,人体晓得科学上这个光圈,这个所达到电感光圈范围,包括脑子的思想,心理的感觉知觉,统统是意识的范围,第六意识范围。所以现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不是第八阿赖耶识,是第六意识。
你们特别注意啊!不要把心理学现在讲的下意识当成佛法的第八阿赖耶识,那你是错到外婆家里去了,大错而特错!我看有许多新的佛学文章就这么写。那真是——哎呀,恐怕有三副牙齿都笑掉了!这是完全不对的。这是第六意识范围。
所谓心的范围呢?——第八阿赖耶识范围。这范围是包括三界宇宙、心物一元的,形而上一体。最难研究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了。但是我们这次研究,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深入。尤其你们想打坐学佛做功夫的,你们想念佛往生净土的,这个理透了以后,必定往生。
这是心、意。
识,是个什么呢?没有办法比了。我们只能作个什么东西比呢?
大家都晓得大海,大海我们看到过没有?明光法师你看过海没有?没有。我都没有看过,你还看过?我年纪比你大。那学唯识就在这里,“因明”。我们是看到海面上这个水。海是个什么?是个抽象的名词,这许多咸水累积起来这个东西叫做“海”,海是个名称,这是个名;这个名代表这么一个相、一个现象。实际上我们说船走在上面,不过是在水的皮上走。叫它在海上走,在因明的观念是错了。在文学观念是可以,对不对?你懂了吧?(师问下边的同学:你是学科学的,应该懂了,对吧?)所以你说真的以逻辑研究来讲,你看过海没有?谁都没有看过海。看过那么大一个地方用水堆积起来,说,我们人为地假定它有一个名词叫做海,是这么个现象,这是个名相而已。
对海,好了,我们了解了这个名相。
这个海,我们看到海上有浪,对不对?看到浪上面有浪花有水泡,对不对?这个都有,啊。那你看到海动过没有?这话你不敢答了,我可以代表你答,因为你没有研究过海洋学。海水深部根本没有动,只是上面表层的波浪在动。海水深处也没有涨落。看到了,对不对?上面波浪在动。假设把这个波浪是当“意”,我们思想就是那个海水波浪的“意”。那么海水上面的波浪上面的小浪花那个东西就叫做“识”。这是比方,在因明里头是“宗因喻”这个“喻”的作用。我现在这个说法,学因明、学逻辑的就晓得这是个比喻,因为没有办法把这个话说明,只好拿比喻来说明这样叫做“识”。心意识(的识)。所以“唯心所造,唯识所生”啊!这个是识。
但是,你说我们晓得,唯心可以造成这个物质境界,所谓“境风吹识浪”,怎么会造成这个境界呢?怎么会造成物质?我们今天科学对我们有很多帮忙。你看一个海水的浪花,天然构成的,有一种石头,你们看到过没有?海边的人都看到过。海水上面,海上的浪,第一重,这个我们比喻它是“意”;浪的上面有浪花,还有细的浪花,(这个比喻为“识”。)(卷一终,2007-04-11。)
备注: 在文字处理方面的说明:空难的那一节的文字我按怀师所讲的故事顺序重新排了一下,这样可让人看得通顺一些。第二,怀师介绍《八识规矩颂》在《楞伽大义今释》中的位置,我给简明了一下,而且查对了《楞伽大义今释》,确是在“自叙”之后。
(妙音缘、hzb录入,玉树临风等校对)
有两个原因要讲这个课程:第一个原因,就是今天我们整个的世界,科学的发达同神秘主义、神秘的思想几乎已经到达了并驾齐驱了。不单只是我们这个地区——台湾,全世界各地的文化学说的没落,人们的好奇心,想追究物质世界之外的东西这个思想趋向,(也)越来越浓厚。因此各种宗教、各种修证的学识也越来越发达。比如像佛教来讲,在世界上现在最流行的两个宗派、两个方法:一个是禅、禅宗,一个是密宗,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在我们这里还不觉得啊,我们这里很乱的密宗不谈;在国外,像美国、欧美,对于这个所谓密宗的研究、爱好、趋向也越来越严重了。
那么使人们对于真正求证佛法、佛法的正见——正知正见,以及一个人求生命超越、求生命自己怎么样能够证得另一个超越这个物质思想世界的这个知见,也越来越分歧了。
那么由于这个道理,我们看到佛法的正法实在是越来越衰落了。如果说今天不是末法时代,那无法使我们觉得这一句话是正确的,换句话说,是不正确的。怎么说呢?实在是到了末法时代。正知正见几乎完全没落了。因此我们对于法相中观学说的研究,不能够不作一个重新的提倡、重新的整理。
过去有很多人注重唯识法相这一门的学问。譬如在这个世纪中间,所谓从杨仁山居士以后,乃至于他的弟子欧阳竟无先生,乃至于说由欧阳竟无先生之下的,跟他老师两个相反、反对,后来变成冤家叛徒一样的熊十力;再由熊十力先生之下,目前也许有人认为是熊十力先生的弟子,年纪都是相当大了,我们都不便说了。因为熊十力先生乃至于他的老师欧阳先生在我个人来讲都是朋友辈、忘年之交,当然他年龄跟我们都差得很大,但是因为我对这个走的路多一点、经验深一点,这些老前辈们我都很熟。那么由这一类的、这一列系的唯识、中观的学问,在过去已经发现问题太多,到现在来更加是混乱了,更加错误了。因此,唯识、中观正见,我们是不能够不重新讨论。
但是我们讨论这个法相唯识、中观这两门正见的学问,请诸位同学在座的乃至诸位先生、女士们特别注意,这是佛法里头的一个真智慧的法门,不是只作普通的佛法或者三皈五戒吃素拜拜就能够了事的。这不能够只作信仰方面来听。真正摸到佛法的中心,绝对是要学问的,要思想、要智慧的。如果光作信仰,光这样听,是没有用的。希望大家特别注意,必须要特别地注意!
所以大家只当成情绪化的信仰,或者听经就有功德,这是我所反对的——听经不一定有功德,也许你听了迷信加重了。没有正知正见,同时,等于不带耳朵来听,没有用;带了耳朵,没有带脑筋,没有用;带了后脑,没有前脑,也没有用——后脑管记忆,前脑管思想。
所以这个课程,在我个人今天为什么要开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课程?在我个人的观念,的确是基于一种悲天悯人,觉得这个人类的思想太混乱,尤其佛教的正法太凋零、太没落了,因此,不得不讲。
实际上在我个人讲这个课也很痛苦,很吃力的。比如像我现在昼夜给讲课的时间差不多占了大部分,一个礼拜,都没有时间,加上许多事务性,也就是可以说自己没有一点时间可以休息了。
那么尤其这个份量非常重的课,是希望大家听了,以自己的修证真能够求证到一点成果来。如果作为普通学术的演讲,我还不愿意讲。原因是什么?那就等于浪费。
一个人讲一门学问,对别人没有利益的,对自己是光造成自己的讲学上课的威望的,那是犯菩萨戒的,那是不该的。所以一种课程的说法讲出来,是希望别人能够得到利益的。因此我对这个课程看得非常严重。
过去曾经为这个(目的)我们在这里自己开(讲)过《瑜伽师地论》(的课)。当然《瑜伽师地论》的课程,要把它一百卷全部仔细研究完,而同自己修行、证果、证得菩提有准确路线的,恐怕照我们的研究的方法那么精细、那么的周到,恐怕要十年以上的课才讲得完。
因此,《瑜伽师地论》我们去年为一般同学们开(讲)短短的一点,只提到小乘证果的主要的法门。但是我看同学们接受的程度、接受的能力非常差。在一个人等于说拿出大量的黄金珠宝要布施出来的时候,结果碰到一批乡下老百姓,他黄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珠宝对他没有用,这就丧失了那个价值,所以这个课程赶紧就又结束了。
这个讲课在宗教的立场是“说法”,对象也很难——听众的对象也很难,并不是讲课很难。当然有好的听众对象,像我们过去的经验也发现,真是实在很难。所以我们现在再来实验,试讲这个课,希望诸位自己不要浪费这个时间,希望我们这次研究不是白费的。这是第一点,为这个正知正见而说明这个原因。
第二点我讲这个课的动机,为了今天全世界的人类,文化也是到了末劫了。今后的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科学的再进步,势必比现在比现在、比今天还要严重的,还要进步,还要发展。因为物质文明的发达,科技的进步,工商的发展,文化、人类的精神文明一落千丈,不但我们国内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乃至说我下面年纪轻的一代、学生辈,现在都当了国外的教授,他们已经感觉到一代不如一代。而发现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是非常需要的。例如在国外的各国我们很多年轻的中国人,在那里稍懂了一点打坐,稍懂一点太极拳,稍稍懂一点乱七八糟的阴阳八卦,在国外现在都是大师了。那么他们也知道自己不足以真正领导人、真正教化人,所以回到国内再向——我用商业的一个笑话(讲)——我说回来进货。这一类的情形越来越严重。
这样有两个看法:一个看法,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前途是看涨,但是中国文化的前途看涨——中国文化包含了三大系统的儒释道——我们佛法的正法是不是在世界文化的前途里头看涨呢?这我可不敢说了!问题不是佛法不好,佛法是绝对第一!只是我们研究佛法学佛法的人,不足以领导这个世界了。被世界所领导了,被社会所领导了。个个发愿,本欲度众生,事实变成反被众生度了,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这两个因素的刺激,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学术、人类文化的思潮。在未来,现在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了,1981年到1999是最后了,马上二十一世纪开始哦!我们如何迎接这个新的世纪的思潮,使科学文明、科学的思想如何归到哲学的路线?因为哲学是天然地给一切科学作结论。
那么哲学的最后必须要走入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最高处,全世界学术文化,据我所知,除了正知正见的佛法以外,更无第二法门。也许我所知的不对,但是在我今天的立场,告诉诸位,据我所知是如此!
可是我们自己站在正统佛法的立场,把佛法真正的正知正见,如何弘扬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心去,如何告诉世界人类的人们:人,活着,全体应该如何走我们人生平安、安定、和谐的路线;死后或者是现生我们怎么样可以证到与天人合一,超越天人,证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形而上道的佛地境界。因此向你们——诸位大学毕业或者是研究所拿到硕士甚至拿到博士的——(介绍)这个路线,是为了使你们有非常远大的前途。可是没有这个本钱呢?一样的没有前途。
今天这些个学位只是专家的一个代号,不是一个通才、更不是一个通达学问的一个名称。所以自己假设被目前教育制度的学位困住了,那是很可怜的一个愚痴人。那么今天的学位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学问来讲,(只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的知识,不值一提!
又如我们在座的同学,我们平常有接触的,你们学各种的专长的,拿到学位也很多,为什么我们一讨论的时候,我一问到你哪一方面你就不知道了?其原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根本智慧。
所以佛法有个东西叫根本智,这就是“道”。得了根本智的人,无师而自通,而且一通而百通,这就是佛法的正知正见道。
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开这个课程,为了大家配合现代的科学的思想,为了开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使东方文化的真正的精神要建立起来,弘扬出去,必须要大家了解这一面的学问,而且不允许一般随便讲唯识自己没有深入的、错误的观念掺进来。
这是两个动机,需要讲这个法相唯识、中观的道理。现在因为我有这两个动机,所以开这样严重的课。
在我这几天跟在座的几位同学、老同学谈,我说一边我想开这个课,一边(觉得)很没有意思!我说不知道大家听受的能力,大家真地研究的能力到什么程度是个问题。根据我个人的讲课的经验,也许我这个是偏见,我每次都觉得是白费的,所以自己对自己很难过。
现在我把这两点的动机给大家讲完了,我们现在回转来,讲佛法的修证(与)真正佛法的正法的衰落,为什么今天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开始到末法的时候?因为佛法的中心、佛教的中心就是修持、证果、证道,可是我们现在真正从事修持、从事证道的人多不多呢?不少!证得没有?很少!为什么?因为缺乏了正知正见。大部分所走的是偏差的路线。所谓偏差的路线,(是)我们用现在的名词;用古代的来讲这就是学的邪魔外道,佛法的正知正见没有;所以证果的人自然就很少。那么何以没有(证果、)证果的少呢?——理不通。
尤其从现在开始,乃至说我们在现代的教育的普及之下,科学文明发展使思想的传播更快速,以及物质文明发达、科技的进步帮助我们了解形而上道的许多的方便,应该求道证果比古人要快,不会是慢的。我们不要轻易看不起科学文明,科学文明发展的确帮助了修持上许多的方便。可是因为今天世上的人没有真正的修持的正知正见,盲目地轻视了科学,也不晓得如何利用(科学,不晓得)科学对修持有那么大的帮助,就因为自己理不透、知见不够。
现在我们转来讲到法相中观对佛法正法的发展,有个历史需要知道,好像我看大家研究佛学的人,真正了解这一方面的,不太多。也有许多佛学概论的著作,也有许多印度哲学的著作,但是毕竟的,外行的多,内行的少。所谓内行,学得(一点皮毛),写佛学概论,写印度思想史概论,(但由于)自己没有证果,没有修证,碰到真正证的地方就不懂。
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大家如果研究佛的传记,我常常说一般人写佛教史佛教概论都写些不相干的事——什么释迦牟尼佛十九岁了,今天出东门、明天出南门、后天出西门,出了四门看了人家死、看了人家生病他就感觉到:哎呀,生老病死苦!——这个讲得这个青年人好糊涂哦!十九岁了,生老病死随便提一句都懂嘛!他还非要到外面看了,看了肚子涨了、生孩子了,才晓得是苦,有那么笨吗?把佛描写得好笨!
是,一些古代经典上是那么说的。相距三百年(后),尤其在印度教育普及,那是说明人家故事的时候说佛历史是那么说啊!
你研究佛的传记,在他十六岁以前,一切世间的学问,文的武的都是啊,没得老师、全国没有一个老师可以教他了,他反是……[断录]一个大象可以甩到城外去,那个武功练得多高啊!知识到了多高的程度——结果十九岁还不懂事,看到棺材还问:这是干什么的?“这是抬死人。”还问人家人为什么会死啊?经人告诉说人生了就会死,自己才晓得“哦,那真没有意思”——你说这个释迦牟尼佛给他们描写得多笨!一般佛教史、佛学概论硬都是这样呆板地(写)。
站在中国文化就是说,他的幼年少年时早就了解了,生老病死人生四大过程都有所考虑。(结果把)这些不相干的事拼命写。
相干的,是因为他觉得即使到了当了帝王,使这个世界太平了,(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一个太平的日子不会超过三十年。你看人类的历史,没有说十几年没有战争的,没有说十几年不出变乱的。虽然不出大的,小的(不断),东区冒火、西区冒烟。所以他想自己即使做了统治世界的帝王,(也)不足以为人类求得永远的永恒的福祉,不足以解决世界人类永恒安乐和祥,也更不足以解决人生生老病死的问题。因此他走出世的路子,他是追求这个!为了追求这个,释迦牟尼佛从十九岁出家,他遍学了印度所有的外道,都学完了,所以邪门诸道他样样都学。
我们要注意他,在家(的时候),他由幼年一直到少年,世间一切学问(都)成就了,第一流的数学家教他数学的时候最后(都)答复不出来他的问题。所有的学问都成就了。所谓婆罗门教的四典,婆罗门教的圣经哲学,他(也)研究完了,各种各样的修持的方法,然后自己经过十二年苦修实证。学了各种外道以后,他并不是像我们大家哦,譬如传记上说他修“无想定”三年,他修成了。无想定,坐在那里打坐在那里什么思想都没有,脑筋停摆——他修成功了,三年。
无想定,你们注意啊,打坐修定,如果以为“什么思想都没有”就叫做“定”,是个大外道修法——无想定。但是虽然是大外道的修法,我们试试看,做得到吗?你坐在那里把脑子完全停止了思想,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没有实验过,而且你也做不到。释迦牟尼佛是做到了、修到了。所以经典下面四个字就是:“知非即舍”,他认为这个不是道,抛掉了。
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同我们现在讲的课有关的——因为你做到无想,是意识的境界、唯心的力量。第六意识加强了控制自己的思想的力量,第六意识加强了把自己进入到无记的状况。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
所以有许多人因此研究错误的禅宗思想——六祖所讲的“不思善,不思恶,那(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一般人看六祖坛经看错了,认为不思善不思恶就是禅——那是死人!那是属于无记、无想。
六祖当时接引惠明不是这样讲的,你们翻开《六祖坛经》看,六祖坛经是当时白话的记录,六祖叫慧明:你现在起,不思善——不要想好的;不思恶——不要想坏的。好事不想、坏事不想,你把脑子清理扫荡干净一点。扫荡完了,好了,那(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那(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句话是问号。唐宋人说的“那个”,就是说“你这样,你的本来面目在(哪里)?”应该拿闽南语讲,我的闽南语不标准。“你(的本来面目)在哪里?”——是问他的。可是后世人看六祖坛经呢?说:哎哟!不思善不思恶,六祖就说“那一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完了!统统错了!这一错,把外婆家里都错到底了,完全一路错下去,把开天辟地的老祖母那里的本钱、那里的思想根源统统搞错了!
所以,我们晓得无想定它的意思,因此佛“知非即舍”,他实验过了,把它抛掉了,另外又去学——一切外道学完了他还学这些,做实验,去学——“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非非想定——你说这个是什么想?非想,就是不是思想;非非想,不是(不)思想的那个想。你说这是什么想?黄鱼鲞、白鱼鲞?这是什么东西?非想,非非想,不是不在想。还在想不在想呢?你想想看!我们大家光读佛经看佛经都看过去了。非想非非想,非想是个名词,不是思想,中间这个“非”是动词——不是;非想——不是不是思想。那么换句话说就是思想,可是又不是思想。这是个什么境界?你们去研究过没有?
这是一种功夫,一种定的境界,最高的目标达到这样。到达了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那已经到达了欲界天、色界天以上的无色界天人的境界。拿现在的观念说:不是物质的,不是生理的,也不是精神的。那么现代人很会造些名词——“超”,什么超生理、超冥想、超直觉,反正给它来个超字就是了。“超”字将来用得不愿意用了、讨厌了,再来个“超超直觉”。
这是个什么东西?可是他也去修了三年。修到了,“知非即舍”,抛掉了。他知道这个是错了,这不是道。因此走了,所以后来又雪山苦行六年。
苦行里头就很多了,凡是我们今天你认为不吃饭、饿饭、拜佛、夜里不睡觉啊、不倒褡哪,这一切一切都在苦行里面,他都去实习了。最后六年下来(共)十二年,苦行非道!走掉了。但是要加一句,苦行虽然非道,可是苦行是助道品。换句话说你证得菩提以后,不但苦行是助道品,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助道品。没有证得菩提以前,你纵然学得大乘知见,还(仍然)是外道思想,有这样严重。因此唯识中观不能不了解。
可是,释迦牟尼佛过世以后,他的弟子们在(他过世后)三五百年(之内)出家弟子、在家的弟子证果的还有;再过四五百年以后就很难。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晓得,唯识的道理,只有大乘经典一提。(但是)我们要想修持,尤其你们诸位出家的同学,舍利子所著的、佛的大弟子舍利弗所著的《阿毗达摩论》不能不研究。要想修禅定证果,《阿毗达摩论》不能不研究。可是我讲出这个经典的名字,恐怕许多同学是听成“阿鼻达摩”了——摸摸鼻子不知道,那真是阿鼻达摩了。那是舍利子著作的,舍利弗著作的听佛所讲的笔记,如何修持、如何解答。另外譬如大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他的)《阿毗达摩蕴诸论》不能不看。《阿毗达摩蕴诸论》,目连尊者所著的,不能不看。所以你看我们佛教佛法(多少的宝藏)!而这些经典,我们今天现代的青年僧,现在的法师僧、僧众们几个去摸啊?几个去看啊?甚至我们提到这种经典的名字都是茫然(不知),尤其你们在座的高级班的同学更要留意。那么讲修行,唯识法相、中观正见同这些所谓小乘证道、证果的经典有关联没有?绝对地关联,基础就在那些地方。
讲唯识中观,我们晓得小乘的经典(没有提到这些),不是说舍利弗、目连尊者反对大乘,不要搞错了。他们当时只讲小乘修证、证果的重要,大乘的道理没有加以新的发挥,所以他们的弟子们对于大乘的经典是否认的。所以讲我们现在南传佛教,缅甸泰国南洋的所有巴利文系统的佛教根本不承认大乘佛学的思想,绝对不承认,认为是假的。那么他们自己巴利文南传佛教所保有的这些小乘经典,绝对靠得住吗?又是大问题。
所以我们晓得佛法在(于)修证,在佛过世以后三四百年之间,除了禅宗单传一脉,一代只传一个人,正统只传一个人,其他虽然说了证果了也不能传正统的。单传一脉维系这个文化的命脉之外,就靠这些大乘菩萨的修证,同时也是禅宗的住持。所以五百年后马鸣菩萨出来著作了《大乘起信论》。这《大乘起信论》是唯识宗五经十三论必定要研究的东西,也是净土宗三经五经一论的最重要的一论。那么有马鸣菩萨出来亲证,大乘的思想(于是)兴起。兴起以后,所谓唯识中观、真如自性、妄想真如这个道理建立。可是这个时候佛教佛法的修持,已经走入了另外一个方向了。印度固有文化的婆罗门教、瑜伽术等等风起云涌,使一般学佛的佛弟子尤其[似有断录]不及他们,因此佛法的威势慢慢地受影响。
所以,马鸣菩萨以后——马鸣菩萨是禅宗第十一代祖师——随之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出来,建立了密宗。密宗这个系统就是容纳了印度当时古今中外一切修持的方法,乃至包括正道邪道都把它堆到一个炉子里炖了一下。这是建成般若中观的这个法门、方法,树立在这里,所有的密宗经过龙树菩萨的整理,那么密宗变成正统的佛法,使佛教重新博大精深起来,而且扩大。
不过,龙树菩萨以后不到两三百年,大乘的佛法还是抗不住时代的趋势。所以在修持的方法上,外道的修持方法超越了佛法正统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注意,大家上早晚课的时候,无量法门誓愿学,因为要负责挑起如来正法,而(想)要弘扬如来正法的人,(你)一切世间法的学问、一切魔道外道的三教九流不会,那你弘扬的方便就没有。我们看这些佛以及大菩萨、诸位祖师,他这一切都通达。所以到了龙树菩萨以后又衰落了。
那么,所谓弥勒菩萨这一系统——法系,世亲无著菩萨出来整顿这个佛法,建立中观、建立唯识的法门。所以无著菩萨听弥勒菩萨的教化记录下来,(成为)《瑜伽师地论》。可是这门学问在印度当时弘开也很难,因为佛教渐渐在衰落。再过四五百年以后碰到我们自己中国一位青年法师——玄奘法师——唐三藏法师,到印度留学。
那么唯识中观,弥勒菩萨这个系统——唯识法相到了一位学者居士——胜军居士手里,去亲传《瑜伽师地论》传给玄奘法师。那么龙树菩萨的中观正见呢,由戒贤律师——一位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自己快要死了,夜里梦到文殊菩萨托梦要他慢一点,尽量拖拖。因为印度的法缘完了,他说正有震旦,就是China,东方中国有一位传佛的慧命的年轻和尚要来,你要把这个法门传完了你才能够死。他听文殊菩萨的警告,所以一百二十多岁修定硬拖住,玄奘法师一到他高兴得眼泪都掉下来,说我责任可以交出了。在这个时候所以玄奘法师集中了这些回到中国。这已经距离释迦牟尼佛一千四五百年的时代,但是在中国的佛教正是开花、鼎盛的时候,黄金的时代,就是唐代的唐太宗这个时代。我们先休息一下,大家松松腿。
现在我们关于这个课程的研究,再次采用固定的课本就是《楞伽经》与《成唯识论》。为什么这样的用这两本经典来研究呢?第一,也是针对现在世界各地所流行两个东西——禅宗与密宗的道理(而)来。现在很少有真密宗,很少有真的密宗。假定有真的密宗,没有不通唯识的教理(的)。你们大家充满了神秘的思想,这也是密宗那也是密宗,现在密宗特别多。反正我不跟你讲,我要骗你一下我这个是密宗,嘿,就变成这样了(注:老师可能此时做了个动作)——笑话了。一个真正修密宗的人没有不通唯识教理的。就是说,《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如果没有通,没有办法学密宗。华严经一百卷同法相中观的理论、这个理论配合不起来,你没有办法学密宗,那换句话说你学的就是外道,这我可以大胆地负责地说这个话。
此外你说你是学禅、禅宗,(如果)唯识中观《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没有通,楞伽、法华经等等没有通,你不要随便谈禅宗。我们知道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宗的时候,他是以《楞伽经》印心哪!《楞伽经》就是唯识宗的五经中重点的经典,第一部经。所以研究法相唯识不能不通《楞伽经》,换句话说研究密宗不能不通《楞伽经》,那么研究唯识的人更不能不通《楞伽经》了。因为现在我们这里有现成的印的《楞伽经》,又加上我自己曾经简单明了地用白话把它翻译了一下,前面又放上玄奘法师的八字律《八识规矩颂》,也使你们看起来方便,研究起来方便。
第二点,我们晓得《成唯识论》是玄奘法师综合揉拢了——揉,就像做汤圆,面粉白糖这样,桂花啦,什么芝麻啦,和在一起那么搓拢来一个东西——把世亲菩萨以下,月称、护法、印度的历代的大师的唯识的**(注:似是“理论”两字)跟它高深的思想,都把它糅合成为一起了,所以玄奘法师著了《成唯识论》。
那么你这两个了解了以后,你们以自修求证的,应该对于修持之路认识得很清楚了。那么你去修禅也好,修净土念佛也好,还是学密也好,知见希望不会错了。至少朝这条路上走,前面指示灯的亮灯方向是准确的。至于能不能走到那个目标目的地,那就看个人自己的努力,至少向目的地这条路上走,前面指示灯的亮灯不是暗的,头脑是清楚的。这样纵然这样这一生不证果,至少在佛法知见上种下很清楚的种子,他生来世再出世间做人,一闻正法,一闻千悟,不至于迷失了。
因此,我对这一次的重新叫你们研究这个唯识法相中观正见,是好多种非常沉重的心情加拢来,希望你们诸位在这一方面努力地用功,不要敷衍自己。你们觉得敷衍了师长,实际上是自欺的事,都敷衍了自己,欺骗了自己。
那么上一次我提到过,解说讲唯识中观以前,我问你们诸位读过研究院的同学们有没有上过《八识规矩颂》的课,你们有几位勉强地举手,好像上过了。我们这里是研究佛法,千万要打破什么面子啊人情啊那个妄想,不要管。哪几位是上次举手的啊?好像现在都溜下四楼去听扩音器了。哦都在那儿!你还背得来吗法承师?你们几位?背得来是不是上来先讲一下?你要晓得,你不要认为老师在整我,你错了!就是要你在大众前面——,你讲对了非常大的欢喜,讲错了是应该——因为你在当学生。“如果我都对了还来做学生呀?!”对不对?这个是当然的,没有关系。这是你最好的一个测验自己的机会,看能记得到多少。甚至于你照这个本子来讲,好不好?我跟你商量,不是命令,好不好?试试看!你到这里来我跟你来分半座(众笑),试试看!好不好?因为麦克风拿不过去嘛。有没有拿得的?可以移动的?(注:下面有人答“没有”)没有?那你就来吧,来试试看!你(先)想啊!我们顺便先提一下: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这个就很好讲嘛。(注:这时老师又对下面的那位同学说:试试看,因为你……好不好?啊!你素来胆子大,来来来!你素来很勇敢,快来,来讲讲看!但是不勉强你啊。好不好你来报告一下看?或者是别位同学?)
这个道理啊,我是希望你们今天讲学问,你把唯识的道理学会了,在家居士们乃至在座法师们,了解了现代的心理学医学的发展,你出去到世界上,决定保险你(成为)绝对吃香的一个大学者。现在国外非常需要,因为今天欧美各国觉得思想没有人领导,痛苦在这里。
唯心哲学的思想搞了几千年,被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马克思唯物思想打,都没有打垮,所以(唯物思想)吃瘪了。现在世界战争还是两个东西:唯心与唯物,思想的战争。可是现在唯物思想呢?因为欧美的经济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自然把唯物思想的看不起了;再加上科学发展下来,从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后一直到今天,唯物思想站不住了,没有基础了。但是你唯心思想也拿不出证据来啊!所以今天心、物两个思想不足以领导人类文化,一个新的哲学文明产生不了。你说:“让我来!我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我是唯识。”好!我听你的,你来讲!
非常需要!
可是你看今天世界上(的人),欧洲、美国有一个敢讲不?站不出来啊!而人家非常需要。尤其在今天心理学的发展上极需要!
今天心理学的进步,几乎同原子能的发展同样进步得快。你看现在心理学已经用到治病的方面去,已经用到政治方面的领导指挥,心理学用到这个范围去了;已经领导了工商业,打入它的中心去了。
但是心理学依我们看起来并不高明,不及唯识的周详;可是你唯识学拿不出来,没有人,站不出来,还在老套的那个外衣里头转来转去。它无比的财富、知识学问的财富,而埋藏在最古老的草堆里头。要特别注意!
所以现在我要求大家,从你们认为最普通的做起,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就是希望你们背。《八识规矩颂》在我们的手边拿着的《楞伽大义今释》这本书“自叙”之后,在“自叙”之下有个单独的一页,这一页《八识规矩颂》,这个整个的希望年轻同学要背。那么其他的居士们晓得,这些男居士女居士、善男子善女人,诸位不在乎,你们自己肯用功更好,我更所希望。
在我们这里,不管高年班的同学与硕研部的同学,千万注意,不是为我读书哦!
我们说要讲八识,现在要(开始)解释。奇怪啊,世界上有唯心、唯物的哲学,只有佛家来一个唯识;而且更奇怪,佛经上提出三个东西——(心、意、识。)你看禅宗祖师经常讲,学禅叫你参话头:“离心、意、识,参!”这个要了命,对不对?你们虽然没有去过禅堂,没有听过祖师们说法,常常老前辈说:“参话头怎么参?离心、意、识,参!”
这个不是活见鬼吗?!而且我心意识离得开了我还参个什么呢?!那就不要参了撒!(注:四川口语)他还要你“参”。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离心、意、识,参!
不过你要注意啊,你们看禅宗的语录把五个字连起来了,“离心意识参”,连起来变一句了。祖师们禅师们在禅堂里说法,那个威风大得很,眼睛一瞪,比那个古代大元帅大都督带部下要出兵以前的境况、那个威风还要严,谁都不敢动一下,(好像)动一下就犯了军法立刻就处死(似的)那样大的威风,他叫你们:“离心、意、识----”不说话了,停留半天,然后来一句----“参!”走了!他自己下座走了。是这样念的。
所以语录真难读啊!那么现在你拿禅宗的语录,一来一念成“离心意识参”,那等于念“南无阿弥陀”,这有什么关系啊?他是当时在那里说法的时候:“你们不准妄想啊!离心、意、识——!不准动!”然后来个“——参!”自己走了,你去参去。是这个东西。
你说有一个人,假设我们同学,很调皮,学禅,(就讲:)嗯,老师你千万不要讲这个话!你说离心意识参,我站起来就走!我离心意识了还需要参个什么?那就罢参了,我不要参了!就是因为心意识离不开,所以受你的骗,只好在这里参!我心意识都离开了以后一切大解脱,我还在这里参个什么?叫做“罢参”,不参了。不参、罢参,不是说不信佛法哦——大彻大悟了嘛!心意识都离开了,立地成佛,我还参,参个什么?你来搀我(还)差不多,搀我慢慢走路了,我要做老太爷了,还是那个“搀”了!所以啊,你注意,现在为什么讲这个事?
好!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心、意、识,这三个部分怎么讲?
现在我们晓得心,佛法讲一切唯心,什么是心?不是心脏,也不是脑神经,不是脑筋,更不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现在这个人,把他分开两部分:一个知觉,一个感受。
知觉,譬如昨天一个朋友来讲,讲个现场的话,这次远东航空公司失事。“唉!”他说他是站惨了!我说我也晓得你嘛,一个朋友,他的最好的朋友,大概你们有许多也都认识他——曹开阶,七十多岁了,海军的老长官,战务局的局长也做过——死了。死了以后啊,他的大儿子也从美国回来,这个朋友也是他的把兄弟,也是老部下,也是海军老同事。几十个人的尸体摆在那里,他说老师啊,这一回我是三天呐,就在那里头转啊转,他说憋的啊,那个味道熏得难受!那个气味,人烧焦了,他说,哎呀,老师!过去听你讲白骨观没有什么印象,我现在才晓得佛呀真聪明,怎么教人修白骨观。向这个里头一看,不是白骨啊,那个人烧的那个味道啊……不能讲!可是老师你说怪了,可是每个人都变成罗汉了!我说,怎么会每个人都变成罗汉呢?他说被烧的人的每个手都这样(注:老师做个动作),像那个木雕的木罗汉一样。你说什么心理?你们学佛的(说说看),这是什么道理?这一次一共烧了一百多具尸体都这样。他说那真难看!再说人那个肉啊,烤干了,烤了以后啊,他说你就看到纤维都穿了出来,露出一条一条像树叶子干了那个纤维,一片一片,啊,他那个肠子,哎呀!黄的呀,哎呀这个……不能看了!这个问题,你看,学佛的人,你们讲修道、学唯识样样是问题,为什么这个人烧了会这样?你再到殡仪馆去看烧,烧了一个人,好好躺在棺材里,火一烧,烧了以后,坐起来了!大家讲迷信——哦,他起来打坐了(众笑)!
什么道理呀?你们诸位同学都是高阶层的,你说是什么道理?我这个话告诉你们,注意哦!将来的时代出去当老师当法师尤其讲佛法,这样的每一个问题你都要能够答复得了,不是乱答复的。这里是学识问题。这个学识怎么来呢?就要你心通哦!
他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师做动作)?那么殡仪馆烧的为什么人又是坐起来而不是这样(师做动作)?什么道理呢?——心意识的关系。
人在急难的时候,飞机向下掉下来爆炸,人在急难的时候都想跳出来向上抓,就在这个时候刹那之间就烧死了。人在急难的时候都想那么抓起来,但是很快就死掉,爆炸给火烧了,所以每个人变成罗汉(那个样子),因为都想抓一个东西。
后来,他说怪了,老师啊,这一回我真服了气了!他说翻了找了三天也找不出哪个尸体是他,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也分不开了。没有办法,每个都翻。那么有人跟他建议说:这个东西没有办法,谁都认不得,最好把嘴唇拉开看牙齿来认。我这个朋友就讲,我的天哪我的地呀!也没有办法,只好去掰这个牙齿。结果他说(后来)我们就叫:哎!曹大哥啊,我们很辛苦啊!你儿子也回来了,你显个灵啊!你赶快显个灵啊!显个灵使我们找到你的尸体!我们就祷告,他儿子也祷告:爸爸你要显个灵给我啊!我们分不出来哪个是你啊!
他讲了以后——你想烧完了,人都烤焦了,那里有血呢?而且过了三天了——嘿!结果他鼻子流血出来了。可是流了血还不算,这个鼻子流了一点血,这个血哪里来的?都烤焦了嘛!而且已过了三天。
最后他说他(曹)流血了。
这一流血旁边还有人讲笑话:我们还没注意呢,这一会儿看到了——哎?!这个流血了,怎会出一点血呢?奇怪啊!那么旁边就有个人讲笑话、也是一起(来)的:嘿!曹局长说我们笨死了,他已经显灵给我们看了,是我们这些笨蛋都不认得。那么旁边有人说:咦?那个流血的是不是啊?那他儿子又跟他祷告:爸爸你再显一点灵给我看是不是你?——结果鼻血又出来了!这下断定了,一定是!然后把衣服拉开看,噢,这个是!因为有一件汗衫,是件老汗衫,把这件汗衫撕开,然后取出一张名片,烧焦了,还有点印象。(所以)这个人就找着了。
他说:那才怪呢!他说真有这个事啊!真有灵啊!跟我讲了很多。
现在我们讲唯识,这个问题就来了。我现在问你,那个是唯识所变、唯心所造呢,还是唯物所生?提出一个问题——话头。而且这个人在空中失事烧了,炸了,掉下来三天了。当然烤都烤干了的,哪里来的血?结果还有血会挤出来。这些都是问题。
这几个人的头脑都是不相信的,最后不相信也只好求,很诚恳地求,求了以后有这样的事!
这些问题在唯识学里头、在《瑜伽师地论》里头都很切实地告诉你,所以对生来死去、生命的来源、生死的关系都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提到(这个故事),你们诸位想想看,这个作用是心意识哪一种的关系?不是心脏的关系,已经烧掉了,死掉了;更不是脑神经的关系。那么这个心就包括心物一元,普通所谓讲灵魂。
那么,灵魂是心意识中的心呢,还是意或者识呢?这是问题来了。
那么讲识,什么是识呢?在古文里边注解,只有一句话:分别的是识——分别心,有思想;不分别的是智,智慧的智——般若。我们有妄想分别这个就是识,唯识的识。不起分别妄想那个是智,就是般若、得道的智慧。但是这是明朝憨山大师讲的话,“分别就是识,不分别是智”。那么憨山大师讲这个话,学理上,在唯识的范围——你们注意啊,叫做什么?他讲的话叫“观待道理”。(师指点板书:观,观想的观。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待,对待的待。道理。)不是证成道理。(师指点板书:证果的证,成功的成,证果的证,啊,证成道理。)唯识要注意哦!唯识有些学问啊,是理论上逻辑的、哲学的。换句话说,止观、观待,智慧上要看清楚,分别得清楚的,一点不能含糊的。有一点含糊,你所证果、证的道就不对。
但是有些人可以证果了。观待道理不清楚呢?证的果位就低,他不能证入大乘菩萨,证个小果位。他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二不知其三。
所以憨山大师讲“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我们可以说,这两句话在唯识学界常常引用,认为是了不起的名言。不然!不一定是了不起的名言。这只能属于观待道理的说法。证成道理的说法,还并不太承认这两句。
好了,我们晓得《华严经》也经常提到心意识的问题,比如我们常常念的这四句话是《华严经》[断录]如果是现代人不了解的心意识的心。我承认你们现在前面都没有茶,现在你们眼睛闭起来打坐,心里想一杯茶,泡得好好的放在前面,想想看,想的出来吗?想不出来,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你造不出来嘛!你心想发财,偏偏蚀本。心想飞起来,偏偏爬不动。心想病好了,病偏偏加重。怎么说一切唯心造?那么说佛法的哲学是骗人的了?佛是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会骗人的!
那么一切唯心造这个心是什么心?这要搞清楚了,对不对?这个是实证问题啊!等于我当年年轻学佛,跟金陵大学一个心理系的系主任,叫李清源,老一辈人都知道。我们两个谈,那个时候他也研究。他就谈——你说他反对佛学么?不。他拼命在研究唯识,正在开始。后来他就(说)——证成道理他认为没有办法求证啊!他说我们现在讲——当然他是老牌的美国留学生了,他跟我们谈话在金陵大学里面,他就把桌子一边讲一边擦这样子的,很实际,书啊什么都拿开了,桌面上光光的——哎,请你理解的你是学禅的,你给我坐在旁边打坐,想一个金的鸡,黄金的鸡,这个鸡的屁股啊生个金蛋,一天给我生一个金蛋在这个桌子上。现在我桌子是空的,你无中——真空——可以生妙有,你给我一切唯心造,造一个出来!
大家都没有法子!
好嘛!科学就是这样求证啊!嘿,一切唯心造,造出来嘛!你说哎呀我现在想一个事情,想想很相信,所以我眼泪哭起来了,这也是一切唯心造。他说那是普通心理学作用啊,何必要你这个佛法呢!你说我痛的时候念起阿弥陀佛,开刀的时候不痛了,念佛念得专心,忘记了。他说那是精神统一了,忘记了时间的感受,心理学很容易解答嘛!他说何贵于你这个佛法呢?我们当年学佛法都是碰到这些都是要答案的,问题不是说信就好。
是,我要信哪!你信,你这个门关着有什么东西,你打开给我看看好不好?我不进去,你给我开一点门缝了,我知道有东西我就信啊!你不能乱讲啊!佛法是讲求证的呀!假设求证不到,那同普通看小说一样、武侠小说一样:一道白光,嗬,就飞到那个山头去了,他的头就掉下来。那我都会想,那有什么用啊?!
所以这个心是什么心?
刚才也提了,这两天这个朋友找这个尸体(遇到的事),也是心意识的大问题啊!那么他的那个问题你就可以解答了。他(曹先生)死了刚刚过三天,尤其是这个横死的,他中阴身没有离开;中阴身就具备了五通,尤其加上他儿子、朋友在旁边,藉这个真诚的、藉这个心物的力量,他就可以发挥作用。如果他平常修养高一点,岂止尸体上可以流血,尸体上还可以起别的花样。这是中阴的道理。
那么这个问题啊,将来唯识学里头都有的。现在我们要回过头来,这个心是个什么心?意,我们晓得,现在我们思想的,现在所讲的心脏的、脑筋在想,这个脑里头在想,知觉与感觉,这个统统是意识状态。这不是心,这是意识作用,第六意识作用。乃至我们身体内外,这个两手一举,身体,人体晓得科学上这个光圈,这个所达到电感光圈范围,包括脑子的思想,心理的感觉知觉,统统是意识的范围,第六意识范围。所以现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不是第八阿赖耶识,是第六意识。
你们特别注意啊!不要把心理学现在讲的下意识当成佛法的第八阿赖耶识,那你是错到外婆家里去了,大错而特错!我看有许多新的佛学文章就这么写。那真是——哎呀,恐怕有三副牙齿都笑掉了!这是完全不对的。这是第六意识范围。
所谓心的范围呢?——第八阿赖耶识范围。这范围是包括三界宇宙、心物一元的,形而上一体。最难研究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了。但是我们这次研究,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深入。尤其你们想打坐学佛做功夫的,你们想念佛往生净土的,这个理透了以后,必定往生。
这是心、意。
识,是个什么呢?没有办法比了。我们只能作个什么东西比呢?
大家都晓得大海,大海我们看到过没有?明光法师你看过海没有?没有。我都没有看过,你还看过?我年纪比你大。那学唯识就在这里,“因明”。我们是看到海面上这个水。海是个什么?是个抽象的名词,这许多咸水累积起来这个东西叫做“海”,海是个名称,这是个名;这个名代表这么一个相、一个现象。实际上我们说船走在上面,不过是在水的皮上走。叫它在海上走,在因明的观念是错了。在文学观念是可以,对不对?你懂了吧?(师问下边的同学:你是学科学的,应该懂了,对吧?)所以你说真的以逻辑研究来讲,你看过海没有?谁都没有看过海。看过那么大一个地方用水堆积起来,说,我们人为地假定它有一个名词叫做海,是这么个现象,这是个名相而已。
对海,好了,我们了解了这个名相。
这个海,我们看到海上有浪,对不对?看到浪上面有浪花有水泡,对不对?这个都有,啊。那你看到海动过没有?这话你不敢答了,我可以代表你答,因为你没有研究过海洋学。海水深部根本没有动,只是上面表层的波浪在动。海水深处也没有涨落。看到了,对不对?上面波浪在动。假设把这个波浪是当“意”,我们思想就是那个海水波浪的“意”。那么海水上面的波浪上面的小浪花那个东西就叫做“识”。这是比方,在因明里头是“宗因喻”这个“喻”的作用。我现在这个说法,学因明、学逻辑的就晓得这是个比喻,因为没有办法把这个话说明,只好拿比喻来说明这样叫做“识”。心意识(的识)。所以“唯心所造,唯识所生”啊!这个是识。
但是,你说我们晓得,唯心可以造成这个物质境界,所谓“境风吹识浪”,怎么会造成这个境界呢?怎么会造成物质?我们今天科学对我们有很多帮忙。你看一个海水的浪花,天然构成的,有一种石头,你们看到过没有?海边的人都看到过。海水上面,海上的浪,第一重,这个我们比喻它是“意”;浪的上面有浪花,还有细的浪花,(这个比喻为“识”。)(卷一终,2007-04-11。)
备注: 在文字处理方面的说明:空难的那一节的文字我按怀师所讲的故事顺序重新排了一下,这样可让人看得通顺一些。第二,怀师介绍《八识规矩颂》在《楞伽大义今释》中的位置,我给简明了一下,而且查对了《楞伽大义今释》,确是在“自叙”之后。
(妙音缘、hzb录入,玉树临风等校对)
……“境风吹识浪”,能够成就一切东西。所以我们的业力构成,生命的根源、生死的构成,把心意识这个道理非要彻底研究通不可。
比如我刚才叫这位同学出来讲,前五识的“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这个我们就要作实验。
怎么叫“合三离二”?我们的眼睛看东西,看见东西,照唯识来讲九个因缘才能看见,缺一不可。有眼睛,有眼神经,有眼识,有光,再加上空间,要有距离――空间嘛,这样才能看见,要有个空。这个空是有相的虚空――空间。如果这样眼睛这样(师做动作)没得空间,眼睛就看不见。所以眼睛(看东西)要空。
耳朵只要八个因缘,因为它不需要光,但是耳朵要空间。那么哪三样要合拢来才能起唯识作用?呼吸,鼻子,鼻识要呼吸,进来给鼻子来碰到、合拢来。鼻子需要合拢来,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间,所以这个鼻子只要七个因缘。嘴巴要吃东西知道味道,也只要七个因缘。身体的感觉(也只要七个因缘),因为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间,有了空间反而没有感觉了,必须挨拢来才有感觉。身体譬如说,我们陈教授坐在这里,陈教授我说我锥你一下,因为我们两个有距离有空间他不会感觉。必须要锥到身上才晓得感觉。
所谓“离二”,眼睛跟耳朵必须要空间的。鼻识,舌识(嘴巴)、身识要“合三”――这三样要合拢来。“合三离二观尘世”。你看世上的人们只晓得自己哎呀我会想我会感觉,愚笨,他不懂。“愚者难分识与根。”唯识这个识在哪里?难道它是神经作用吗?既不是神经又不是细胞又不是什么,这个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感觉神经啊反应、细胞在反应,这是根源。这六根六体上的根,不是识。识,它起作用是靠神经啊、细胞啊,是靠生理的机能啊,靠那个东西的后面有个东西,叫做“净色根”。像是洪医师,我们大医师在这里给你们上医学的课。我从扩音器听到洪医师跟你们同学的论辩,再三告诉你“净色根”是什么东西。洪医师上去告诉你们“净色根”是什么东西。这个“净色根”。
“五识同依净色根”。“净色根”,俗话说神经的细胞也不是了。这微妙的很呐!“五识”要靠这个东西起作用,等讲到这里再讨论。那么今天我们还没有进入正题。
首先跟大家讲,我们这一次动机,为什么要研究唯识法相与中观?中观又是一个问题。求证的、修证的功夫,唯识是唯识、中观是中观。换句话说唯识法相的学问是世亲菩萨、无著菩萨、弥勒菩萨这个系统;中观般若是龙树菩萨这个系统。这两个综合起来才谈修持、修证。
那么因讲了这个序论,说为什么这次要研究这个,然后对于现代人类文化衰落,等于现在人,文化、整个的文化是个空白。我们怎么样对时代文化思想,挑起一个良心上的责任,如何自己来求证这个东西,尤其对于佛法的正知正见。那么第三,我们才顺便讨论到研究的方法,要把《楞伽经》,还有这两天我找我们那些管出版的同学赶印,赶快来印这个《成唯识论》单行本的原文,大概下个礼拜可以印出来。我们大概这一次的方向是走这个路线。
所以希望你们诸位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背来。前五识,它三首诗,这三个偈子。他把八识分为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他都有三首偈子,前面两首偈子是讲那个识的作用,后面一首是讲怎么样修证到这个识境界变成证道的境界。
比如我们前面前五识的颂三。前五识,就是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身体等。这首偈子: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请你们注意,大家修持,我们坐在这里打坐,为什么身体没有办法忘掉,丢不开?受这个肉体的限制。肉体的作用,前五识――眼、耳、鼻、舌、整个的身体,前五识。你要能够修持到变相,色身都转变了,整个把这个肉体能够修持变成空了——“唯后得”,要得到后得智的。菩萨到八地以上才能转。“果中犹自不诠真”,果位上的罗汉没有办法把身体变得了。但是这个身体不是另外的物质哦,心物是一元的哦。
可见果位罗汉转了内在的意识以为“心”转了,实际上肉身没有转啊!还是没有转了整个的身、心。是“果中犹自不诠真”啊!他对于真如道理还不知道。
如果是大菩萨的境界,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立刻把肉身就转了,前五识。“圆明初发成无漏”证得无漏果。
“三类分身”,然后这个肉体可以千百万亿化身出去,度众生。“三类分身息苦轮”,可以化身在地狱、化身变畜生、化身变恶鬼,才能够度一切众生。“三类分身息苦轮”。每第三个偈子都是讲那个识证果的境界,都告诉你了。
只是我们大家一般现在讲唯识啊,因为学者讲唯识不敢碰后面这个偈子啊!韩老师讲,不要说没有修定,连打坐都不会打,打坐两条腿翘起来还可以顶住下巴的,他还敢讲“果中犹自不诠真”啊?
所以唯识法相是(讲)求证的,不是空洞地讲理论,是佛法的中心。我们今天就到这。
重要的序论向诸位要讨论,先报告,不过后来经过再三的考虑研究,我们这次要讲唯识学的这个序论,在大家研究的这个熟悉、熟练的程度,好像很有困难。因此,我想放到中间或者放到后面我们来做讨论。现在发现,我们同学们,甚至于外来诸位居士们关于八识、唯识的《八识规矩颂》还不清楚,还不深入。那么,后来我们这一次的《成唯识论》的困难增加了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只好牺牲一两次的时间,把这个《八识规矩颂》再要讲一道,简单地讲一道。至于这里的住院的同学们,《八识规矩颂》这一次讲完了,希望(学得)非常仔细哦!不但将来口试随时能够答得出来,笔试都能够默写背得出来,不是为了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证的,有极需用的道理。
总之关于这个唯识方面,有两个观念要认清楚。佛学里头之所以有唯识这一门学问,这是佛过世以后八九百年之间,等于我们中国历史的东晋时代、两晋这个时间,整个的完成同昌明,再加上几百年的修习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国历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这个时代,经过玄奘法师的细心的翻译,把它构成了中国唯识宗的一个大系。这个也就是整个的佛法,显教、密宗,甚至于说各宗各派,包括世间法必须要知道的一个学问。
尤其是现在,现在文化整个没落了,甚至于说中外各个宗教哲学都在破产的状况中。几乎人统统被唯物的思想——尽管不懂唯物思想,因为科学的发展,工商业、科技的发达,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这个环境中。少数各方面讲精神玄学的,乃至精神科学的,如何脱离物质世界,而能够找到人的生命的本来的,都在摸索,但是非常混乱。
所以不管在哪一方面,唯识的了解都非常重要。为此就有两个道理:我们晓得要研究唯识,就要依据一个主要的论著,所谓《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这部书在佛学里头、佛经《论》部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课程,一般讲修持的同学,我希望都不要放过了。《瑜伽师地论》之中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现在一般讲巴利文的后代的梵文翻译。在英文里叫yoga。所以经常说一般人以为学这个动作啊,打坐啊,练身体这个就是yoga。Yoga的意思、瑜伽(qie2)的意思,那是身yoga,作这些动作啊、打坐的姿势啊,这叫做身yoga,身体的身。还有念咒语是声yoga,修声音的瑜伽。印度本身的心瑜伽——心yoga——没有了,所谓心的瑜伽,真正的瑜伽,都到中国来了,就在佛学里头——这部《瑜伽师地论》。
讲到这个说明,我们要注意的,瑜伽我们为什么翻译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里头,这个一般人修持,拿中国话来讲:修道的人。这个道不一定讲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哪一家的道,不管(它),这个道是个代名词。在印度来讲一般修出世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伽(jia1)。拢总叫修道就是瑜伽(jia1)。那么真正一个人,专门修道有功夫的,就叫“瑜伽(qie2)师”,不叫yoga,叫瑜伽师。实质上中文翻译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伽(jia1)”了,叫“瑜伽(qie2)”,所以中国的佛经里头有“瑜伽(jia1)”“瑜伽(qie2)”两种念法。换句话说,“瑜伽(jia1)”就是yoga了。这是一个修道的总称、统称。一个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qie2)。瑜伽师,就是说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个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个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际,到达如何证小乘罗汉比如声闻缘觉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萨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里头分成了十七章的范围。所以叫作“瑜伽师地”,一地一地就是一层一层,这个层次,这个“地”代表层次,所以是《瑜伽师地论》,一共有十七地。
那么假设你学佛的观念不要搞错了,大乘菩萨分十地,为什么《瑜伽师地论》分十七地?不是的。他这一部的著作里头就是分十七个步骤,说明了由一个人如何到达修持成佛,要成就这个阶段分十七地。
那么,所有唯识宗,《瑜伽师地论》是他基本的一部大论。把印度的佛学,由释迦牟尼佛起,显教、密宗各个宗派的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统统拢装在内了。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学必须要研究这一部书。它是真正的佛学大纲,也就是真正的佛学概论。
那么,所有的唯识的道理是《瑜伽师地论》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说明,是唯识。前面“五地”,分成哪个“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识身相应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这个作用――五识身相应地。“相应”就是yoga、瑜伽(qie2)的意思。怎么样子相应、互相感通感应,这个是第一地。
第二是意地,意识地,意地的在《瑜伽师地论》里包括最多了。我们特别注意这句话。就是“意”,我们这个能够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识地这个唯识所形成的,唯心唯识。
那么后面三个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这个“寻伺”的道理,这两个字古代的翻译(这个我们先报了,免得他等着写黑板),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有余依”就是说证得涅槃的,如何“有余依”、“无余依”。那么这样合起来,这几地,它唯识讨论的,这五种最重要。至于说中间,所讲到“三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不在黑板上写了啊)。“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错了的,不是圣境,他以为是定。也有叙述,分析得很精详。“有心地”,怎么叫有心?“无心地”,禅宗经常说证到无心,怎么样是无心?说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的道理在哪里?那么《瑜伽师地论》一共十七地的一百卷,好像古今以来研究唯识,很少有人把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不要说研究到滚瓜烂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就很少,几乎看得你会不懂了。第一文字的关系,文字的翻译特殊;第二太科学化了,逻辑的层次太严密了。
尤其我们中国人的头脑不大喜欢搞逻辑,大致上是酱油跟醋俩差不多。所谓指头一举就开悟了,这个中国民族很欢迎;究竟悟了没有悟不知道,反正当成悟了——“啊,这个很好!”所以那么分析的精详是不大欢迎的。不大欢迎的原因,第一,就是说这个民族缺乏了逻辑科学的头脑,也就是刘教授前天也讲得缺乏,我们大家惯性地,并不是我们没有。没有经过这个教育严格的训练,数学的头脑、科学头脑太缺乏。第二呢,我们的天生有一点麻烦,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你们要注意,真正讲修持,尤其对现在这个时代、未来的时代,《瑜伽师地论》是更重要。
这个《瑜伽师地论》十七地一百卷同华严经一样的多,比华严经还多,华严经只有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有两种,一种叫六十卷的华严,先期的翻译;后期翻译完毕的叫八十卷的华严。可是《瑜伽师地论》是一百卷,讲卷数本书更多。
那么《瑜伽师地论》这一部书道理、重点在哪里?讲修持。“修持”名词在唯识学叫做“证成道理”,我们上次提到过。不过这些名词希望大家最记得“证成道理”。证明的“证”,成功的“成”,修证完成,这个道理——怎么样修道,能够证到这个道。不是观待道理,也连带着观待的道理。这都是唯识学的名词。
什么叫观待道理?观,就是观察;待,就是相对的。换句话说,证成道理是功夫,观待道理是思想。所以讲唯识学有些是观待道理,在逻辑上分别得非常清楚。但是要修持做起功夫来,这个观待道理配合这个证成道理,事跟理两个真合起来,那是非常难的,非常非常难!因此我们一般后世以来研究唯识学多半落在讲观待道理上,所以能够把唯识学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学密宗、学禅、学什么,观待同证成道理配合起来几乎很少。
比如我们晓得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学禅。禅,都晓得基本上达摩祖师吩咐的是依《楞伽经》为印心根本。《楞伽经》就是唯识宗的主要一部经,也是禅宗的主要一部经。换句话说,各宗各派都离不开的,这一部经。那么,它重要的是在证成道理,修证完成。那么,同时密宗呢?学密宗的人对于《瑜伽师地论》、楞伽、华严等等都非要彻底了解不可,不然密宗学起来很危险,多半学成外道,学成魔道。说学成外道是很客气,学成魔道是很容易。
为这些道理,所以我们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一定先弄清楚,这是初步的,等于说学唯识学,它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玄奘法师因为唯识学,讲唯识有那么地困难,所以他翻译了这些(经典)以后,以自己的心得、了解,再把唯识的大纲的纲要,简要——不是详细地——简单的要领,归纳又归纳,所以他作了这个《八识规矩颂》。我们想,《八识规矩颂》大家现在手边都有,就是这个《楞伽大义今释》上面有的。《八识规矩颂》有个《贯珠解》,就是几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识的居士范古农,稍加简单明了地注解,他这个注得比较更简单更要好。诸位假设没有书的,在座有书的可以跟他换一个位置,帮忙一下,没有书的找有书的旁边去坐一下。
那么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他把八个识分成四个部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给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那么我们晓得,第一要了解玄奘法师为什么把八识分成四个部分来作偈子呢?这个就是学唯识首先要了解的。唯识学认为一个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结果成佛,不像别的宗派说,把人——譬如说我们普通人都听到禅宗是空的,或者说学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这个观念很错误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么人的见解?是我们一般人自己下的注解,不是佛说的注解。佛经上很少找到说“空了就是佛”,没有这个话。这是一般人自己对佛学错误的见解相传。况且你还空不了,没有修空了的。
那么怎么样能够空?这个空这个问题,依逻辑来讲,什么叫做空?空有很多种啊。譬如说这个虚空也是空的。譬如讲,我们现在拿唯物的思想来讲,一个东西没有了就是没有了,没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没有这个人。那么这种这样叫做空吗?这个空在佛学叫做“断见”,断掉了,这个东西没有就没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种。拿般若经来讲,空,一直连下来有十八个空。你说“空了就是佛”,哪一个空啊?拿我们来讲,空间也是个空。理性观念上对于这个东西没有了也是个空。没有了是绝对否定了。没有这东西就是没有。
那么拿我们意识境界闭起眼睛来,觉得脑子不大思想,清清净净地、迷迷糊糊地,那个自己认为也是空——这是你意识境界,是你第六意识的现状,并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认为这是空,你大错而特错了!如果这样认为是空,打坐下去呢?越来脑子越白痴了,会糊涂了,将来什么东西也不会想。所以依佛经(讲)的果报,坐起来迷迷糊糊,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感受,坐在那里,以为自己是空,坐久了,他生来世是变猪。变成头脑没有思想的东西。不要说他这种,假设一个人在(这样的境界)——统统哦!以为我自己这样空——坐久了,三年以后,你文字都不会写了,什么都想不起来,思想非常迟钝。这不是空。这是意识停留在一个无记位,丧失了记忆力。你意识可以把自己丧失,造成丧失记忆力。所以偷懒的人、不肯用脑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来。这个脑筋是越用越出来,它不用了以后,它慢慢就变成什么智慧也没有,一天就是这样(师示)懒洋洋的,就会到这个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己整天脑子灵光出不来,慧力出不来,可以说前生你就是这一类的顽空境界坐惯了,所以脑子会笨,思想会混乱。我讲脑子是借用的名词哦。
所以佛法不承认这些乱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后来又批驳。
所以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一转。是一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圣人也是人,转凡夫成圣人,只是这一转。所以转识成智,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用,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转八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转八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所以玄奘法师以八识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写三首偈子,他所以写了《八识规矩颂》。颂就是佛教文学,非诗非词,又像诗、又像词,是印度的文学的韵味与中国文学诗词的韵味的参合拢来一种变体,所以在佛经里经常有颂、偈,这是印度文学、佛经文学与中国诗词文学参合的变体的一种作品。
那么八识转四智呢,我们晓得顺便提到禅宗里头,说六祖到底是开悟的人,六祖就讲过,转八识为四智,是——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这个东西,转了,转其“名”,这个理上转了、名词上转了、现象上转了,这个实际本质的还是这个东西——转其名而不转其“实”。是这个道理。
那么,现在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先把这个《八识规矩颂》了解一下。
第一首,“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所以有些同学我要你们背啊,你觉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说是你,我认为背书的记忆力比你们都高明,当年我要背这个的时候也很花时间。因为它不是诗词,很拗口。但不论用什么方法,你必须要把它背来。这个背呢,不像诗词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来。这个东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来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总想读诗一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用感情去背,绝对背不来。
现在我们提到前五识这个偈子,看下面注解——“性境现量通三性”。我们先讲这几个名词。我们先拿现量这个名词来讲,这个名词必须要讲一道,因为有许多新进的同学,好象也有听过也没有听过,一看,听这个课很吃力的,所以……
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这个名词必须要记得: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要记得。实际上还有个名词,在三量以外还有个“圣教量”。
我们晓得,这个现量,“量”是什么东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个逻辑上的观念。勉强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范围”,也可以说它内涵的意思,拿逻辑来比方,量是这么一个意思。[断录]
这个是眼睛当时的现量。等于一个照相机对好了一个镜像的镜头,这个是现量,照相机就呈现出来,这个叫现量、现量境。呈现出来。好了,我们晓得现量是这样。
那么现量在唯识学上的名词,用处最多是意识方面的比方。意识方面这个三量比方用处比较多。因为说我们这个意识的现量,意识就是我们譬如讲打坐吧,我们拿证成道理来讲,作功夫求证,一个人打坐坐起来,六根一摆,身体腿一盘,手一收,这个时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气功、也不要念咒,什么都没有,这一刹那一摆的时候,心里头什么都不去分别,这一刹那之间,就是六根的现量摆在这儿,里头没有思想,可是都知道,这是意识清净的现量,意识境上的现量。
所以讲我们参禅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净土的,譬如净土宗经常讲一句话: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念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了,念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不是想不起来,没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了。可是你说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那么心里有别的杂乱思想没有呢?——没有;杂乱思想都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他这个时候就是意识的现量。
那么这种现量的境界,参禅的,修密宗的,乃至于是这个念佛,经常会呈现。实际上有时候人,普通一个人乃至一个写文章的文人,一个艺术家也经常碰到这个境界。一个文人,思考一个问题,想写文章,写写写……有时候下笔啊,笔拿着,呆住了,好像怎么……没有思想了。可是说,前面一个人过来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车子是否听见了?——听见啊!什么都知道。知道以后,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顿了,也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很轻灵,心境很空灵。这个情况是意识的现量。
所以一般学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学家、心理学,把这个第六意识的现量到达了这里,加上自己意识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较性的,“哦!哎哟!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比量。怎么比量?比量不是你那个原有的知识,(而是)比较性、相对地来下注解。
所以世界一切的学问、一切的理解都属于比量,没得现量。
到现量来的时候没有比量。
勉强拿逻辑来讲,这个心理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那么现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识这个现量境界,就是我们普通讲,六根大定,六根清净,不过是现量而已。“一念不生全体现”,意识的现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讲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无上瑜伽的大手印,这么一拍之下,万念皆空,认为这个大手印是道,实际上还是第六意识现量而已,没有什么。不过有许多人因为在这个地方悟到,认为就是悟了。这个时候悟了,大家没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错了。这个是现量中间你起了一个比量的念头了——“唔!这一下是空,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本来面目。”实际上,这个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现量在第六意识用的最多。我们第六意识,平常我们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学问(都是属于比量。)[断录]比量就是分别意识,就是意识在分别。那么这个意识的分别,习惯性地,比如我们一个学哲学的人,经常他讲话、他的动作,乃至于做人,我经常,因为我们也教哲学,经常我就笑那些哲学系的同学,你看那个一身的细胞都变成哲学了,那个样子都是哲学味,成了神经兮兮的样子。他那个比量的意识已经形成一个意识的形态了。就是说每一个思想,他构成一个习惯了,所以我们现在心理学一般的翻译,叫“意识形态”。这个习惯性的意识,这个比量的作用,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形态了。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属于比量。
实际上,我们这个现量,第六意识,那么,我们加上——唯识学讲到这里,我们现在讲的唯识、我的唯识了,就是告诉大家,经典上所有,包括哪一个经啊……太麻烦了,简单明了告诉大家。一般人讲唯识都在观待道理上说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很难到达。如果拿证成道理来讲,你这个现量也就是比量,这个意识的现量是比量。这个道理。
所以你们这个,在我们住院的同学听唯识,要非常非常注意了啊!如果真好好地听,大概你们这个课程下来,你们的思想智慧要开了。不用心是没有办法的,这种地方处处(要用心)。所以要给你们开逻辑的课,就是训练这个思想的观待的这个头脑习惯。
刚才因为我讲到这里,我说严格地讲,意识的现量也属于比量,有一位同学坐在后面在点头,因为他已经领悟到了。那个当时一念清静,你只要晓得这一念清静,认为这就——“是的!”,这个“是的!”这一念已经落入比量了。“是的!”这一点头,对待的道理就出来了。(这是现量和比量的道理。)
接着这个三量的讲解。
至于“非量”呢?“非量”有几个解释。我们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学问多好,乃至于说拿唯识的道理,一般哲学家没有悟道、证道以前,你哲学家、逻辑学家、不管你什么高明,统统在比量的境界,没有得道。意识的现量都没有拿到。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讲了一句话:“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这句话拿唯识道理(讲),他在比量上玩,意识的现量都没有看到。意识现量看到的时候,意识现量那个时候不起分别,无所谓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这个思想——这个是意识作用,这个意识是比量境界,不是现量。那么至于这些个乱七八糟的思想,乃至于说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经病的那一种思想,一个人或者是受情绪影响,思想想歪了的,一个人想到无缘无故情绪、心理情绪变化影响,受它的牵其走,或者是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悲哀乃至于想自杀,乃至于有时候高兴起来,“几度心狂欲上天”。“每(一)回渴饮思吞海”,渴时海水说不准也能用酒杯一样把它喝下去;“几度心狂欲上天”。这种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说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说轻点是“非量”。我们拿这个三量先作介绍。先来研究意识的(三量)。
所以这个三量,我们现在是讲唯识名词介绍,有个范围,啊。这个三量很重要。
但是唯识学进一步讲呢?我们现在介绍的,拿第六意识做个目标来说明这个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识所告诉我们的?整个的这个世界,宇宙万有、这个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们的身心,一切摆出来,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这问题来了。
这个整个的世界,这个宇宙万有,太阳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云怎么样飞、风怎么样吹、水怎么样流,乃至我的身心怎么样活着,这一切满眼万象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呈现的现量境。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先插进来一个问题。所以学唯识宗的批驳什么《楞严经》啊,批驳其他经典。那么其他经典也一样,《楞严经》上佛告诉阿难:“虚空生汝心中”,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里头,“如片云点太清里”。整个的虚空、整个的宇宙、无边的宇宙在你心体里头、在我们自己心性的本体里头,不过万里虚空当中的一点云那么(微小)。你看他讲我们的心量有多大!——“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何况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还依虚空所生呢!整个的十方世界还包含在虚空里头。就是说,这个文章反过来:整个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阳在这个虚空里头。但是,佛说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性本体里头,不过是万里青天里头一点灰尘而已。就是说我们的心量有如此之大。
那么,这样看来《楞严经》所提出来这个要点,唯识所讲的:这个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同一道理。
现量境。所以了解了这个现量境,我们晓得了。这是现在我补充出来给大家讨论。
本来这个课程,像我们这样上,是要给佛学很有很有基础,不敢说很有很有基础,甚至我们扩大一点,相当有造诣的人可以讨论了。现在也许我这样讲大家有些吃力,大部分的听众希望多多留意,也许以后、再听到的这个机会还有没有不知道啊!
这个现量,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整个的呈现的现量。那么好了,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要走小乘人的路线。这个物质并不讨厌啊!
修小乘人的路线有两个路线:一个路线是讨厌世间,讨厌物质,要离开外物好像才证得内心的清净,才能得道。实际上都在玩弄意识!对不对?第二点呢,小乘的见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两个世界,等于柏拉图的西方哲学的分类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实际上非也!
就是说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心与物这两方面,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等于我们现在所讲心物一元是一体。
既然了解了一体,小乘的修法,是空外界、空掉身、抛掉四大,而证得清净的这一面,认为是究竟涅槃——错了!所以是外道。
我们翻开第八阿赖耶识的颂,第八阿赖耶识的偈子: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些将来都会讲到的,现在只引用“受薰持种根身器”这一句来说明这个道理。
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识的思想。身——就是这个肉身、这个身体。身,特别着重提出了这个身。根、身。因为根呢,是生理上的机能,前五根。身呢,把机能包含进来,整个的身体,活的这个身子,乃至死了的这个身子;器,是物理世界。(根身器)都是阿赖耶识所呈现、所变出来的,这个现量。
那么我们晓得现量是这么一个东西。在一般的唯识讲,大家忘记(忽略)了,把这个现量范围说得很少,(讲的)多属于第六意识。
那么现在有个问题来了,我们要进一步(对大家讲解)。
我是经常有个感叹,这一百年来,这个唯识学,乃至说明朝以后,都给他们搞得范围缩小了,一塌糊涂。你要注意呦!
好了,我们人——凡夫为什么有思想?这个思想都是比量,这个比量也是阿赖耶识的现量。
这是我特别提出来告诉你们,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假如有过去的唯识学家、前一辈的欧阳竟无先生——我们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在这里,一定是听得胡子会起翘了,呵!他一定要跟我来论辩。当年我跟马一浮先生也是忘年之交,他是蒋介石先生的舅舅,马一浮先生那个时候他已经胡子头发都……在他的著作里有这样一句话:“‘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那是果位上的事。”我说:哎?马先生啊,你讲过这个话?!他看我这样一讲,“哎呀!”他就说,“我现在很后悔著作,很想把他烧了!”我就不讲话了。前辈的谈话高明得很。晓得我这么一问,问题来了,他马上警觉到了,“哎呀!过去的著作我很想把他烧了!”因为我要(提出)的问题:“灵光独耀”不一定是性、果位上的事;一切凡夫都有“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的一面,圣凡不二。
正要跟他辩这个问题,你看还没有等到我开口提出来、我一字都没提,前辈的机锋好厉害,“哎呀!”他说,“这个这个……哎呀!我都很后悔当年轻易地著作,想把这些著作都烧掉啊!”你看多高明!
我们先休息休息。
刚才说的,我最后一句告诉大家,我所提出来的哦,再加一个范围说明。一般讲的唯识是以观待道理,是用唯识学的原来的名词——观待道理(刚才黑板上写过的),拿现在讲叫逻辑思想辩别的范围,而说意识的现量、比量、非量这三量的差别。
如果进一步由阿赖耶识的道理讲,即使非量与比量,也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但是要加一个注解,这个现量是将阿赖耶识呈现出来幻有的、幻有存在的这一刹那;这一刹那又要加注解(所以唯识的道理处处要用到逻辑),这一刹那——万古千秋也只是这一刹那。等于佛经说,你看每一本佛经只有“一时,佛在哪里……”万古千秋,无前后际,只有“一时”。这个道理要了解它。
那么刚才刘教授刘老师、刘世纶老师也来谈论过,给她一提她当然就懂了。那么后来有同学来问,我说你找刘老师讨论,我刚刚下来想休息一秒钟,你再问我,把我的休息现量打破了(一笑)!所以我不肯用比量,因为刘老师那里你可以去比量一番!后来跟着有一位我们的同学来问,他就问,他说“老师啊,………”思想的思维意识,刚才据他说所听的意思也是阿赖耶识的比量。我说:“你这个问题也去找刘老师。”他跟刘老师那里听了一下跑回来跟我讲,刘老师所讲的同我的意思稍有差别。我说那你先抄出来,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讨论;我答复一个人也是答复,一千一万个人一起答复(多好)!这就是佛经的办法。你看佛经上面的记录,有许多人,他懂了的问题,还怕别人不懂,(比如像)阿难或者文殊菩萨,他都要提出来再问。不是为他自己问;为别人问。所以问一个问题,我一个人懂了,希望大家懂,这也是慈悲心。那么,我(就对他)说,你写吧写出来一起答。结果他一写出来,我说你已经自己有了答案。
他(的问题)说,“思想思维也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比量,这个意思是否是由于我们的身心物质等等都由于阿赖耶识所生起的这个道理这个逻辑而来的?”对不对?好!我说你本身就是答案,对了!那就不要我来解释了。(师问下面)不过我刚才念他这个所提的这一道,是这样讲的。但是要注意哦,闻者自负,言者(自负),言语的责任、说话的责任自己负责,这是我说的,这样我要自己负责起来。
不过又说回来,回到一般所讲唯识道理,多半把这个,譬如说现在前五识的这个,前五识说:“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鼻舌身是现量的境界,不属于比量,也不是非量,你注意哦!就是讲,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头、身体,这叫前五个识,你注意哦,我再说一道哦,我们的眼识,不是眼睛哦!眼睛是叫做眼根;耳识,不是耳朵,耳朵叫做耳根。佛学名词叫根。我们现在名词,眼睛是视的器官,看东西的器官;耳朵是听的器官,鼻子是呼吸器官,舌头嘴巴是尝味道的器官,身体是感觉器官。这是简单地说。拿现代观念还要加上,这个感觉的器官,拿现在医学里叫——现在思想懂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身体依医学的立场是九大系统——所谓骨骼的系统,这个身;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又要分类,中枢神经系统、自律神经系统,就多了。所以今天研究佛学讲修证非懂科学不可。当然我也不懂。但是你要非常留意现代科学常识,一定要有。我也不懂科学,我一看许多同学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今天谈修证讲佛学,太可怕了!不可能。
比如说,细胞是个系统,荷尔蒙又是个系统,比方讲人体的内部(学医学就知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所以医学分类、科学分类那么严密。哦,这是肠胃科主要医生,他最后专门研究消化系统去;这是一个肺病的专科医生,他医学都学过了,最后是专研究到呼吸系统去。那么这许多的学问知识,在佛学唯识学里都属于“身根”。
所以今天你们青年同学要承先启后,弘扬佛法的文化,乃至(融会)古今中外东西(方文化),希望比我要高明,我已经很差劲了。因为我还没有时间进去过科学去。我相信我有这个头脑,因为很多学科学的同学乃至到了他的专业的大问题解决不了,结果问我。我有这个经验,问我我(开始)什么也不懂,我说你把你那门(专业知识)给我上课讲,讲完了,你的关键在哪里(我就知道了)。(他就讲)这个地方我怎么样试验都进不去,我说你这样一来(试试看)?哦!他进去了。他说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说我也不晓得(一笑)。因为(是)你告诉我,你懂嘛!我是跟你学的哦。
这个地方就给你讲证明,一个思想、学识,我们人的生命里头的慧力、智力是无穷的,只要你晓得去应用。这是附带说的。
现在我们讲的这个三量的道理,刚才提出来这个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属于现量境。那么我们眼睛为什么——你看,因此告诉你们,像催眠术——现在我讲了就是传给你们法哦!照密宗就叫传法哦!拿密宗就不得了了,这样每一个法,不晓得你要磕多少头拿多少钱。我现在都把它叫科学道理。所以像密宗有许多修持,现在研究佛学,要想证得这个身心道理,的确的确可以设计物理的机械,帮助人,(使人)容易升华、超脱。
譬如密宗、瑜伽(yoga)、后来的催眠术——世界上催眠术是yoga里面脱出来的一支;那么乃至道家,中国的道家,很多是利用光来修的方法。譬如人假设对着镜子对着光,眼睛再一定好,一定,自然空了,一刹那之间就空了。但是要明师指导哦,吩咐一句话啊,不指导很危险,也许人就精神分裂了,业识就走了。这一刹那空了,他是利用什么?这个眼识现量,眼对着明。你们大家可以试验哦!
把眼闭起来,突然张开对着前面,意识不加上分别,也不管它前面是个人也好、什么也好,这一刹那是眼识的现量。
等于那个照相机,我们把它一架上,对准那个景象,照相机后面有个人,这个人不按(快门)下来,这照相机永远对着那个景象;我们的眼根、眼睛就是照相机,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机所相对的现象。那么眼睛看到东西,马上我们晓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识加上的分别。第六意识不加上,眼睛就是这个现量。
所以你说,好,现在告诉你,意识的现量,有许多人比如禅宗的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修念咒子啊,又结手印、又摇铃鼓、又观想,意识忙得很啊!修密宗,那意识忙极了的,又念咒子“轰隆轰隆”,又结手印,这个指头弯过来、那个指头弯过去,搞了半天,又要散掉(手印);这是花了供养了,这是茶了给佛了……完了,忙得很,又铃子铃铃铃、咚咚咚,脑子要观想:几个头哦……忙活完了,那个意识累到极点,一下来以后啊,意识疲劳了,就摆出意识现量。意识现量一摆出,哦!呈现了!禅宗也如此啊。那么一般人认为是:“啊!悟了!”空了。
实际上我们晓得,许多学禅修道,这里空了以后——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学禅的,他就讲,禅宗有三关:所谓破初关是第六意识被打破了。有道理,没有错。一般禅宗所谓破关哪,初步开悟了——参破了——第六意识现量境。这还要修,这不算数的。所以初关破了没有什么稀奇。
那么我们现在讲,假如破初关,我过去的经验,随时要你破就破初关,把你引到那个空的境界很容易。因此你们也懂一个道理了。比如说打坐以后我们这个身体上,气脉发动,有个观念很重要,你们浙江有两个同学日记上都写出来,很严重的问题。什么任督二脉啊、奇经八脉打通了……你要晓得,任督二脉、奇经八脉通了没有什么稀奇,这不是道啊!换句话说,这是身上面身根的现量而已!因为一般人觉得:哎哟!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你们是中了武侠小说的乱讲(的毒),就是拿武侠小说来乱讲。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他不死吗?还是要死;他不病吗?还是要病。不过少病、慢一点死。因为他气脉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现状,延缓)脉的老化,有这个效果。所以气脉通流不过是身根与身识达到某一种现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识破坏。
譬如我们每一个人的气脉都在通的呀!你们注意哦,每一个人任督二脉都是通的哦!在座的人,凡是活人(就是通的),不通它就死了。那么你说我怎么没有个东西在流动的感觉呢?那因为你的意识用在某一个追求观念非常紧的时候,影响了身识的神经也紧张起来,紧张起来自然感觉到有个东西在转动。这个东西一转动反转来影响你的意识,“啊!这个东西好!”意识进入了另外一个现量境界上,是诱导性的进步。就是这个道理。不是不对,也是对。
但是,你认为任督二脉都通了,或者奇经八脉通了,乃至于密宗讲三脉四轮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了——不是的!错了!这个将来给你们讲,讲到那一部分再详细告诉你们。
所以第六意识的现量是这样一个东西。
因此,许多,我们看古人,不要说现在没有禅师,古代许多的禅师充其量是第六意识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几乎历代的禅师没有几个大成就的。因为教理不通。唯识是非通不可的,有这样严重。
所以现量的道理懂了哦。
前五识,你看玄奘法师在偈颂第一个,性境,前五识属于性境,它属于现量不属于比量。因为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识的境界。前五识是现量。
所以你假设一个人修持懂了这个理,不管你……,你坐起来就是傻拉瓜唧坐着都可以,你的意识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别的作用,你身体坐久了,这个现量自然起变化。但是你要注意哦,身体起变化,刚才譬如提到奇经八脉、任督二脉乃至身体内部到了某一个气脉、到了某一步功夫,你坐在这里,身体内部是亮的,发各种彩色的祥光哦!在普通,你理不通呢?认为得道了!(那)你这一观念错了,就属于外道哦!虽然不属于魔道,却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这个功夫呢?外道也好,佛法也好,一样(身体)内部发亮。至于这个是什么境界呢?这是五蕴里的“受阴”境界。“受阴”是什么呢?就是感觉,还是感觉范围。这个感觉的东西哪里来?感觉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
懂了吧?这样懂了吧?尤其明光(师呼人名)啊,你要特别注意呦!你是学科学的,对这个课要很侧重,我希望你特别注意哦!要挑起这种担子来哦!
这个都属于这个境界——这是受阴。那么这个五阴同唯识的关系太严重了,将来再说。现在我们暂时把现量的讨论到这里为止。所以说你要整理这个讲稿恐怕很难哦!(上次你们要整理)要很逻辑的啊!
第二关于性境。要注意哦,唯识有三境,哪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这三境。“三境三量”是唯识名词,刚才上面“三量”已经介绍了。
这个三境的研究,境就是境界。现在我们用原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明显地告诉你,直接告诉你,所谓直指人心见性(一笑)。
他说我们这个身体是性境,不是独影境,也不是带质境。
性境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阿赖耶识的功能所变出来的。
换句话说,进一步(讲),我们这个四大、所有的身体、前五识这个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呈现的。
所以我们要死以前,把这个好的眼睛捐掉的时候,这口气没有断,脑神经没有毁坏,赶紧就捐了。当然有一点点痛苦,这是菩萨道,牺牲了,给后面人用,这个好的眼睛挖出来马上冰冻。这是假设说已经死亡的人,一个眼睛,为什么接到好人上面还起作用?一个学科学的问你学佛的,这是什么道理?讲物理的,唯物哲学就是物理,因为它眼神经细胞在没有死亡以前先把它保留。那么请问,你所谓灵魂、心性、这个意识作用哪里去了?在哪里?马上要告诉你哦!
这个禅宗、唯识学里头都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古人也已经问过。一条蚯蚓、一个蛇,把它斩成三节或者两节,那个蚯蚓把它一剁三节,它两头都在动,请问:本性在哪一头?
一条蛇,把它剁成三节,它的尾巴、中间、头都在滚,尤其是毒蛇,很灵的蛇,你把它剁成两节,那个头马上跑了,那个半节的蛇头它会去找药,把草药找来以后,这样接上,自己把自己兜拢来就好了。云南白药就是这样发现发明的。
那个云南人到山上采药,因为割草药把蛇给割断了。结果他看到那半截的蛇就拼命跑,跑了后嘴里含了草来,自己把自己这么一放(那么)一放,两个身体(这么)一兜,那条蛇等一下又(能)走了。哟!他很奇怪!这是什么东西啊?那个采药的人啊,脑子一动,又去找到这个毒蛇,一刀就把它砍断,砍断了后那个头就又跑去找药,一找来他就把它(药)抢下来。所以发明云南白药是这样来的,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你说这蛇、蚯蚓,怎么讲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问题,唯识答复你很简单:这叫做“余命未断”。余命——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没有完全分开。也就是说,一个物理的作用——余力未断,我们把电风扇的开关关了,可是电风扇还要转动好多圈它才停。一个东西旋转很厉害的时候、生命活动很厉害的时候,突然把它停掉的话,它生命还要旋转一下,最后才完全静止。这在物理的道理是“余力未断”,生命意识的道理呢?是“余命未断”。所以人一死了,别的地方(还没有死),意识(先)死亡,我们要死的时候第一个——迷,脑子迷糊了、心里迷糊了,意识先死亡。前五识性境还死得比较慢。尤其这个时候他的余识还在——他是性境,性境是阿赖耶识。说白了(阿赖耶识)我是这个阿赖耶识,你也是这个阿赖耶识,他也是,万物共一个阿赖耶识。所以它接上(仍)可以起作用啊!这是生命。
当然这一段还要详细地分析呦!所以真正的佛学是个大科学。你们要注意,光是在那里办刊物,所以我反对办佛教刊物,一天十八界、十二根尘、六根六尘,倒来倒去的,就是那几桶水——不要再讲了,讲了几十年已经够烦了,听都懒得听了!现在要向科学里头进军,要懂得这个。
所以前五识性境,阿赖耶识呈现变的。好!那么我们懂了是这个样子。普通显教讲四大皆空,一讲了四大皆空啊,我们下意识有个注解,就是——很讨厌!很讨厌的东西。对不对?那么再加上小乘的见解不净观、白骨观啊,把它看得一毛钱都不值。
到了大乘的见解不同哦!所以大乘菩萨道自己把自己伤害,出了一点血,是犯菩萨戒的、犯杀戒的。因为你这个肉身就是菩萨身。假设你一旦悟道成佛,它就是个肉身菩萨,那么我就是个肉身菩萨,我自己出我的血也犯戒。所以修密宗的人,乃至自己洗澡洗下来的那个洗澡水不能马上倒,自己还要喝了三口才倒掉。你们觉得很可笑,一点都不可笑。第一,是不垢不净;第二,你本身那下来的东西,它是坏的呀?也不是坏。为什么?它做肥料,会帮别的、其他的生命又成长了。腐朽就是神奇,所以化腐朽为神奇;神奇也就是腐朽。
所以大乘道的四大——四大不错啊!六尘也不恶啊!所以禅宗祖师讲,“六尘不恶,便同本觉。”(原文在三祖《信心铭》: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六尘六根有什么坏?用不着空哪一面——取一面,舍一面啊——不取不舍。“六尘不恶,尤同本觉。”它是自性所变的性境。所以依菩萨道来讲,等于中国的《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你看曾子著《孝经》,看起来那么愚腐,(其实不然!)
换句话说,你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爱惜父母,也就是爱惜菩萨。它是性境所呈变,也是你生命功能的一部分。为什么四大皆空?这四大是不值钱的啊?!——非常值钱!
所以他是报身佛啊!因此要修报身啊!
好!性境。
怎么是“独影境”呢?“独头意识”所发生的(境界)。“独影意识”里头有个“独头意识”,也叫“独影意识”,注意啊!这两个名词翻译不同,是一个东西。“独影意识”也叫“独头意识”。我们现在西方文化里头心理学研究的,“下意识”也翻译叫“潜意识”。现在的心理学只到这一步。实际上于第八阿赖耶识和第七识他都没有懂。现在的心理学所讲的“下意识”、“潜意识”不过是只懂得“独影(头)意识”而已。
怎么叫独头、独影呢?它不靠前面五官,做梦的时候那个意识,那个梦就是“意识”的变化,但是梦的境界叫“独影意识”,也叫“独头意识”。为什么独一个头?只有意识在动。因为你眼睛没有动,这个眼睛还闭着睡觉,耳朵也听不见外面的东西。可是在梦中你也听见其他的声音——那是梦中的声音,那是梦中的看见、梦中的感受、梦中的吃东西味道也很好,梦中的前五识都在动,跟第六识配合起来,这个是叫“独影意识”。第六意识单独放出来,不靠我们现在的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识起作用,所以叫做独影、独头意识。我们在梦中——,这个“独影意识”、“独头意识”你们注意呦!特别注意!(卷二终 2007-04-11妙音缘录入,玉树临风等校对)
比如我刚才叫这位同学出来讲,前五识的“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这个我们就要作实验。
怎么叫“合三离二”?我们的眼睛看东西,看见东西,照唯识来讲九个因缘才能看见,缺一不可。有眼睛,有眼神经,有眼识,有光,再加上空间,要有距离――空间嘛,这样才能看见,要有个空。这个空是有相的虚空――空间。如果这样眼睛这样(师做动作)没得空间,眼睛就看不见。所以眼睛(看东西)要空。
耳朵只要八个因缘,因为它不需要光,但是耳朵要空间。那么哪三样要合拢来才能起唯识作用?呼吸,鼻子,鼻识要呼吸,进来给鼻子来碰到、合拢来。鼻子需要合拢来,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间,所以这个鼻子只要七个因缘。嘴巴要吃东西知道味道,也只要七个因缘。身体的感觉(也只要七个因缘),因为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间,有了空间反而没有感觉了,必须挨拢来才有感觉。身体譬如说,我们陈教授坐在这里,陈教授我说我锥你一下,因为我们两个有距离有空间他不会感觉。必须要锥到身上才晓得感觉。
所谓“离二”,眼睛跟耳朵必须要空间的。鼻识,舌识(嘴巴)、身识要“合三”――这三样要合拢来。“合三离二观尘世”。你看世上的人们只晓得自己哎呀我会想我会感觉,愚笨,他不懂。“愚者难分识与根。”唯识这个识在哪里?难道它是神经作用吗?既不是神经又不是细胞又不是什么,这个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感觉神经啊反应、细胞在反应,这是根源。这六根六体上的根,不是识。识,它起作用是靠神经啊、细胞啊,是靠生理的机能啊,靠那个东西的后面有个东西,叫做“净色根”。像是洪医师,我们大医师在这里给你们上医学的课。我从扩音器听到洪医师跟你们同学的论辩,再三告诉你“净色根”是什么东西。洪医师上去告诉你们“净色根”是什么东西。这个“净色根”。
“五识同依净色根”。“净色根”,俗话说神经的细胞也不是了。这微妙的很呐!“五识”要靠这个东西起作用,等讲到这里再讨论。那么今天我们还没有进入正题。
首先跟大家讲,我们这一次动机,为什么要研究唯识法相与中观?中观又是一个问题。求证的、修证的功夫,唯识是唯识、中观是中观。换句话说唯识法相的学问是世亲菩萨、无著菩萨、弥勒菩萨这个系统;中观般若是龙树菩萨这个系统。这两个综合起来才谈修持、修证。
那么因讲了这个序论,说为什么这次要研究这个,然后对于现代人类文化衰落,等于现在人,文化、整个的文化是个空白。我们怎么样对时代文化思想,挑起一个良心上的责任,如何自己来求证这个东西,尤其对于佛法的正知正见。那么第三,我们才顺便讨论到研究的方法,要把《楞伽经》,还有这两天我找我们那些管出版的同学赶印,赶快来印这个《成唯识论》单行本的原文,大概下个礼拜可以印出来。我们大概这一次的方向是走这个路线。
所以希望你们诸位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背来。前五识,它三首诗,这三个偈子。他把八识分为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他都有三首偈子,前面两首偈子是讲那个识的作用,后面一首是讲怎么样修证到这个识境界变成证道的境界。
比如我们前面前五识的颂三。前五识,就是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身体等。这首偈子: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请你们注意,大家修持,我们坐在这里打坐,为什么身体没有办法忘掉,丢不开?受这个肉体的限制。肉体的作用,前五识――眼、耳、鼻、舌、整个的身体,前五识。你要能够修持到变相,色身都转变了,整个把这个肉体能够修持变成空了——“唯后得”,要得到后得智的。菩萨到八地以上才能转。“果中犹自不诠真”,果位上的罗汉没有办法把身体变得了。但是这个身体不是另外的物质哦,心物是一元的哦。
可见果位罗汉转了内在的意识以为“心”转了,实际上肉身没有转啊!还是没有转了整个的身、心。是“果中犹自不诠真”啊!他对于真如道理还不知道。
如果是大菩萨的境界,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立刻把肉身就转了,前五识。“圆明初发成无漏”证得无漏果。
“三类分身”,然后这个肉体可以千百万亿化身出去,度众生。“三类分身息苦轮”,可以化身在地狱、化身变畜生、化身变恶鬼,才能够度一切众生。“三类分身息苦轮”。每第三个偈子都是讲那个识证果的境界,都告诉你了。
只是我们大家一般现在讲唯识啊,因为学者讲唯识不敢碰后面这个偈子啊!韩老师讲,不要说没有修定,连打坐都不会打,打坐两条腿翘起来还可以顶住下巴的,他还敢讲“果中犹自不诠真”啊?
所以唯识法相是(讲)求证的,不是空洞地讲理论,是佛法的中心。我们今天就到这。
重要的序论向诸位要讨论,先报告,不过后来经过再三的考虑研究,我们这次要讲唯识学的这个序论,在大家研究的这个熟悉、熟练的程度,好像很有困难。因此,我想放到中间或者放到后面我们来做讨论。现在发现,我们同学们,甚至于外来诸位居士们关于八识、唯识的《八识规矩颂》还不清楚,还不深入。那么,后来我们这一次的《成唯识论》的困难增加了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只好牺牲一两次的时间,把这个《八识规矩颂》再要讲一道,简单地讲一道。至于这里的住院的同学们,《八识规矩颂》这一次讲完了,希望(学得)非常仔细哦!不但将来口试随时能够答得出来,笔试都能够默写背得出来,不是为了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证的,有极需用的道理。
总之关于这个唯识方面,有两个观念要认清楚。佛学里头之所以有唯识这一门学问,这是佛过世以后八九百年之间,等于我们中国历史的东晋时代、两晋这个时间,整个的完成同昌明,再加上几百年的修习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国历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这个时代,经过玄奘法师的细心的翻译,把它构成了中国唯识宗的一个大系。这个也就是整个的佛法,显教、密宗,甚至于说各宗各派,包括世间法必须要知道的一个学问。
尤其是现在,现在文化整个没落了,甚至于说中外各个宗教哲学都在破产的状况中。几乎人统统被唯物的思想——尽管不懂唯物思想,因为科学的发展,工商业、科技的发达,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这个环境中。少数各方面讲精神玄学的,乃至精神科学的,如何脱离物质世界,而能够找到人的生命的本来的,都在摸索,但是非常混乱。
所以不管在哪一方面,唯识的了解都非常重要。为此就有两个道理:我们晓得要研究唯识,就要依据一个主要的论著,所谓《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这部书在佛学里头、佛经《论》部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课程,一般讲修持的同学,我希望都不要放过了。《瑜伽师地论》之中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现在一般讲巴利文的后代的梵文翻译。在英文里叫yoga。所以经常说一般人以为学这个动作啊,打坐啊,练身体这个就是yoga。Yoga的意思、瑜伽(qie2)的意思,那是身yoga,作这些动作啊、打坐的姿势啊,这叫做身yoga,身体的身。还有念咒语是声yoga,修声音的瑜伽。印度本身的心瑜伽——心yoga——没有了,所谓心的瑜伽,真正的瑜伽,都到中国来了,就在佛学里头——这部《瑜伽师地论》。
讲到这个说明,我们要注意的,瑜伽我们为什么翻译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里头,这个一般人修持,拿中国话来讲:修道的人。这个道不一定讲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哪一家的道,不管(它),这个道是个代名词。在印度来讲一般修出世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伽(jia1)。拢总叫修道就是瑜伽(jia1)。那么真正一个人,专门修道有功夫的,就叫“瑜伽(qie2)师”,不叫yoga,叫瑜伽师。实质上中文翻译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伽(jia1)”了,叫“瑜伽(qie2)”,所以中国的佛经里头有“瑜伽(jia1)”“瑜伽(qie2)”两种念法。换句话说,“瑜伽(jia1)”就是yoga了。这是一个修道的总称、统称。一个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qie2)。瑜伽师,就是说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个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个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际,到达如何证小乘罗汉比如声闻缘觉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萨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里头分成了十七章的范围。所以叫作“瑜伽师地”,一地一地就是一层一层,这个层次,这个“地”代表层次,所以是《瑜伽师地论》,一共有十七地。
那么假设你学佛的观念不要搞错了,大乘菩萨分十地,为什么《瑜伽师地论》分十七地?不是的。他这一部的著作里头就是分十七个步骤,说明了由一个人如何到达修持成佛,要成就这个阶段分十七地。
那么,所有唯识宗,《瑜伽师地论》是他基本的一部大论。把印度的佛学,由释迦牟尼佛起,显教、密宗各个宗派的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统统拢装在内了。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学必须要研究这一部书。它是真正的佛学大纲,也就是真正的佛学概论。
那么,所有的唯识的道理是《瑜伽师地论》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说明,是唯识。前面“五地”,分成哪个“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识身相应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这个作用――五识身相应地。“相应”就是yoga、瑜伽(qie2)的意思。怎么样子相应、互相感通感应,这个是第一地。
第二是意地,意识地,意地的在《瑜伽师地论》里包括最多了。我们特别注意这句话。就是“意”,我们这个能够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识地这个唯识所形成的,唯心唯识。
那么后面三个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这个“寻伺”的道理,这两个字古代的翻译(这个我们先报了,免得他等着写黑板),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有余依”就是说证得涅槃的,如何“有余依”、“无余依”。那么这样合起来,这几地,它唯识讨论的,这五种最重要。至于说中间,所讲到“三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不在黑板上写了啊)。“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错了的,不是圣境,他以为是定。也有叙述,分析得很精详。“有心地”,怎么叫有心?“无心地”,禅宗经常说证到无心,怎么样是无心?说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的道理在哪里?那么《瑜伽师地论》一共十七地的一百卷,好像古今以来研究唯识,很少有人把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不要说研究到滚瓜烂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就很少,几乎看得你会不懂了。第一文字的关系,文字的翻译特殊;第二太科学化了,逻辑的层次太严密了。
尤其我们中国人的头脑不大喜欢搞逻辑,大致上是酱油跟醋俩差不多。所谓指头一举就开悟了,这个中国民族很欢迎;究竟悟了没有悟不知道,反正当成悟了——“啊,这个很好!”所以那么分析的精详是不大欢迎的。不大欢迎的原因,第一,就是说这个民族缺乏了逻辑科学的头脑,也就是刘教授前天也讲得缺乏,我们大家惯性地,并不是我们没有。没有经过这个教育严格的训练,数学的头脑、科学头脑太缺乏。第二呢,我们的天生有一点麻烦,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你们要注意,真正讲修持,尤其对现在这个时代、未来的时代,《瑜伽师地论》是更重要。
这个《瑜伽师地论》十七地一百卷同华严经一样的多,比华严经还多,华严经只有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有两种,一种叫六十卷的华严,先期的翻译;后期翻译完毕的叫八十卷的华严。可是《瑜伽师地论》是一百卷,讲卷数本书更多。
那么《瑜伽师地论》这一部书道理、重点在哪里?讲修持。“修持”名词在唯识学叫做“证成道理”,我们上次提到过。不过这些名词希望大家最记得“证成道理”。证明的“证”,成功的“成”,修证完成,这个道理——怎么样修道,能够证到这个道。不是观待道理,也连带着观待的道理。这都是唯识学的名词。
什么叫观待道理?观,就是观察;待,就是相对的。换句话说,证成道理是功夫,观待道理是思想。所以讲唯识学有些是观待道理,在逻辑上分别得非常清楚。但是要修持做起功夫来,这个观待道理配合这个证成道理,事跟理两个真合起来,那是非常难的,非常非常难!因此我们一般后世以来研究唯识学多半落在讲观待道理上,所以能够把唯识学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学密宗、学禅、学什么,观待同证成道理配合起来几乎很少。
比如我们晓得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学禅。禅,都晓得基本上达摩祖师吩咐的是依《楞伽经》为印心根本。《楞伽经》就是唯识宗的主要一部经,也是禅宗的主要一部经。换句话说,各宗各派都离不开的,这一部经。那么,它重要的是在证成道理,修证完成。那么,同时密宗呢?学密宗的人对于《瑜伽师地论》、楞伽、华严等等都非要彻底了解不可,不然密宗学起来很危险,多半学成外道,学成魔道。说学成外道是很客气,学成魔道是很容易。
为这些道理,所以我们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一定先弄清楚,这是初步的,等于说学唯识学,它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玄奘法师因为唯识学,讲唯识有那么地困难,所以他翻译了这些(经典)以后,以自己的心得、了解,再把唯识的大纲的纲要,简要——不是详细地——简单的要领,归纳又归纳,所以他作了这个《八识规矩颂》。我们想,《八识规矩颂》大家现在手边都有,就是这个《楞伽大义今释》上面有的。《八识规矩颂》有个《贯珠解》,就是几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识的居士范古农,稍加简单明了地注解,他这个注得比较更简单更要好。诸位假设没有书的,在座有书的可以跟他换一个位置,帮忙一下,没有书的找有书的旁边去坐一下。
那么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他把八个识分成四个部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给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那么我们晓得,第一要了解玄奘法师为什么把八识分成四个部分来作偈子呢?这个就是学唯识首先要了解的。唯识学认为一个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结果成佛,不像别的宗派说,把人——譬如说我们普通人都听到禅宗是空的,或者说学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这个观念很错误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么人的见解?是我们一般人自己下的注解,不是佛说的注解。佛经上很少找到说“空了就是佛”,没有这个话。这是一般人自己对佛学错误的见解相传。况且你还空不了,没有修空了的。
那么怎么样能够空?这个空这个问题,依逻辑来讲,什么叫做空?空有很多种啊。譬如说这个虚空也是空的。譬如讲,我们现在拿唯物的思想来讲,一个东西没有了就是没有了,没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没有这个人。那么这种这样叫做空吗?这个空在佛学叫做“断见”,断掉了,这个东西没有就没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种。拿般若经来讲,空,一直连下来有十八个空。你说“空了就是佛”,哪一个空啊?拿我们来讲,空间也是个空。理性观念上对于这个东西没有了也是个空。没有了是绝对否定了。没有这东西就是没有。
那么拿我们意识境界闭起眼睛来,觉得脑子不大思想,清清净净地、迷迷糊糊地,那个自己认为也是空——这是你意识境界,是你第六意识的现状,并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认为这是空,你大错而特错了!如果这样认为是空,打坐下去呢?越来脑子越白痴了,会糊涂了,将来什么东西也不会想。所以依佛经(讲)的果报,坐起来迷迷糊糊,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感受,坐在那里,以为自己是空,坐久了,他生来世是变猪。变成头脑没有思想的东西。不要说他这种,假设一个人在(这样的境界)——统统哦!以为我自己这样空——坐久了,三年以后,你文字都不会写了,什么都想不起来,思想非常迟钝。这不是空。这是意识停留在一个无记位,丧失了记忆力。你意识可以把自己丧失,造成丧失记忆力。所以偷懒的人、不肯用脑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来。这个脑筋是越用越出来,它不用了以后,它慢慢就变成什么智慧也没有,一天就是这样(师示)懒洋洋的,就会到这个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己整天脑子灵光出不来,慧力出不来,可以说前生你就是这一类的顽空境界坐惯了,所以脑子会笨,思想会混乱。我讲脑子是借用的名词哦。
所以佛法不承认这些乱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后来又批驳。
所以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一转。是一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圣人也是人,转凡夫成圣人,只是这一转。所以转识成智,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用,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转八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转八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所以玄奘法师以八识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写三首偈子,他所以写了《八识规矩颂》。颂就是佛教文学,非诗非词,又像诗、又像词,是印度的文学的韵味与中国文学诗词的韵味的参合拢来一种变体,所以在佛经里经常有颂、偈,这是印度文学、佛经文学与中国诗词文学参合的变体的一种作品。
那么八识转四智呢,我们晓得顺便提到禅宗里头,说六祖到底是开悟的人,六祖就讲过,转八识为四智,是——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这个东西,转了,转其“名”,这个理上转了、名词上转了、现象上转了,这个实际本质的还是这个东西——转其名而不转其“实”。是这个道理。
那么,现在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先把这个《八识规矩颂》了解一下。
第一首,“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所以有些同学我要你们背啊,你觉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说是你,我认为背书的记忆力比你们都高明,当年我要背这个的时候也很花时间。因为它不是诗词,很拗口。但不论用什么方法,你必须要把它背来。这个背呢,不像诗词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来。这个东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来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总想读诗一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用感情去背,绝对背不来。
现在我们提到前五识这个偈子,看下面注解——“性境现量通三性”。我们先讲这几个名词。我们先拿现量这个名词来讲,这个名词必须要讲一道,因为有许多新进的同学,好象也有听过也没有听过,一看,听这个课很吃力的,所以……
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这个名词必须要记得: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要记得。实际上还有个名词,在三量以外还有个“圣教量”。
我们晓得,这个现量,“量”是什么东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个逻辑上的观念。勉强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范围”,也可以说它内涵的意思,拿逻辑来比方,量是这么一个意思。[断录]
这个是眼睛当时的现量。等于一个照相机对好了一个镜像的镜头,这个是现量,照相机就呈现出来,这个叫现量、现量境。呈现出来。好了,我们晓得现量是这样。
那么现量在唯识学上的名词,用处最多是意识方面的比方。意识方面这个三量比方用处比较多。因为说我们这个意识的现量,意识就是我们譬如讲打坐吧,我们拿证成道理来讲,作功夫求证,一个人打坐坐起来,六根一摆,身体腿一盘,手一收,这个时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气功、也不要念咒,什么都没有,这一刹那一摆的时候,心里头什么都不去分别,这一刹那之间,就是六根的现量摆在这儿,里头没有思想,可是都知道,这是意识清净的现量,意识境上的现量。
所以讲我们参禅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净土的,譬如净土宗经常讲一句话: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念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了,念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不是想不起来,没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了。可是你说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那么心里有别的杂乱思想没有呢?——没有;杂乱思想都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他这个时候就是意识的现量。
那么这种现量的境界,参禅的,修密宗的,乃至于是这个念佛,经常会呈现。实际上有时候人,普通一个人乃至一个写文章的文人,一个艺术家也经常碰到这个境界。一个文人,思考一个问题,想写文章,写写写……有时候下笔啊,笔拿着,呆住了,好像怎么……没有思想了。可是说,前面一个人过来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车子是否听见了?——听见啊!什么都知道。知道以后,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顿了,也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很轻灵,心境很空灵。这个情况是意识的现量。
所以一般学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学家、心理学,把这个第六意识的现量到达了这里,加上自己意识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较性的,“哦!哎哟!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比量。怎么比量?比量不是你那个原有的知识,(而是)比较性、相对地来下注解。
所以世界一切的学问、一切的理解都属于比量,没得现量。
到现量来的时候没有比量。
勉强拿逻辑来讲,这个心理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那么现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识这个现量境界,就是我们普通讲,六根大定,六根清净,不过是现量而已。“一念不生全体现”,意识的现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讲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无上瑜伽的大手印,这么一拍之下,万念皆空,认为这个大手印是道,实际上还是第六意识现量而已,没有什么。不过有许多人因为在这个地方悟到,认为就是悟了。这个时候悟了,大家没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错了。这个是现量中间你起了一个比量的念头了——“唔!这一下是空,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本来面目。”实际上,这个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现量在第六意识用的最多。我们第六意识,平常我们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学问(都是属于比量。)[断录]比量就是分别意识,就是意识在分别。那么这个意识的分别,习惯性地,比如我们一个学哲学的人,经常他讲话、他的动作,乃至于做人,我经常,因为我们也教哲学,经常我就笑那些哲学系的同学,你看那个一身的细胞都变成哲学了,那个样子都是哲学味,成了神经兮兮的样子。他那个比量的意识已经形成一个意识的形态了。就是说每一个思想,他构成一个习惯了,所以我们现在心理学一般的翻译,叫“意识形态”。这个习惯性的意识,这个比量的作用,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形态了。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属于比量。
实际上,我们这个现量,第六意识,那么,我们加上——唯识学讲到这里,我们现在讲的唯识、我的唯识了,就是告诉大家,经典上所有,包括哪一个经啊……太麻烦了,简单明了告诉大家。一般人讲唯识都在观待道理上说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很难到达。如果拿证成道理来讲,你这个现量也就是比量,这个意识的现量是比量。这个道理。
所以你们这个,在我们住院的同学听唯识,要非常非常注意了啊!如果真好好地听,大概你们这个课程下来,你们的思想智慧要开了。不用心是没有办法的,这种地方处处(要用心)。所以要给你们开逻辑的课,就是训练这个思想的观待的这个头脑习惯。
刚才因为我讲到这里,我说严格地讲,意识的现量也属于比量,有一位同学坐在后面在点头,因为他已经领悟到了。那个当时一念清静,你只要晓得这一念清静,认为这就——“是的!”,这个“是的!”这一念已经落入比量了。“是的!”这一点头,对待的道理就出来了。(这是现量和比量的道理。)
接着这个三量的讲解。
至于“非量”呢?“非量”有几个解释。我们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学问多好,乃至于说拿唯识的道理,一般哲学家没有悟道、证道以前,你哲学家、逻辑学家、不管你什么高明,统统在比量的境界,没有得道。意识的现量都没有拿到。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讲了一句话:“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这句话拿唯识道理(讲),他在比量上玩,意识的现量都没有看到。意识现量看到的时候,意识现量那个时候不起分别,无所谓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这个思想——这个是意识作用,这个意识是比量境界,不是现量。那么至于这些个乱七八糟的思想,乃至于说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经病的那一种思想,一个人或者是受情绪影响,思想想歪了的,一个人想到无缘无故情绪、心理情绪变化影响,受它的牵其走,或者是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悲哀乃至于想自杀,乃至于有时候高兴起来,“几度心狂欲上天”。“每(一)回渴饮思吞海”,渴时海水说不准也能用酒杯一样把它喝下去;“几度心狂欲上天”。这种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说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说轻点是“非量”。我们拿这个三量先作介绍。先来研究意识的(三量)。
所以这个三量,我们现在是讲唯识名词介绍,有个范围,啊。这个三量很重要。
但是唯识学进一步讲呢?我们现在介绍的,拿第六意识做个目标来说明这个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识所告诉我们的?整个的这个世界,宇宙万有、这个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们的身心,一切摆出来,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这问题来了。
这个整个的世界,这个宇宙万有,太阳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云怎么样飞、风怎么样吹、水怎么样流,乃至我的身心怎么样活着,这一切满眼万象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呈现的现量境。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先插进来一个问题。所以学唯识宗的批驳什么《楞严经》啊,批驳其他经典。那么其他经典也一样,《楞严经》上佛告诉阿难:“虚空生汝心中”,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里头,“如片云点太清里”。整个的虚空、整个的宇宙、无边的宇宙在你心体里头、在我们自己心性的本体里头,不过万里虚空当中的一点云那么(微小)。你看他讲我们的心量有多大!——“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何况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还依虚空所生呢!整个的十方世界还包含在虚空里头。就是说,这个文章反过来:整个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阳在这个虚空里头。但是,佛说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性本体里头,不过是万里青天里头一点灰尘而已。就是说我们的心量有如此之大。
那么,这样看来《楞严经》所提出来这个要点,唯识所讲的:这个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同一道理。
现量境。所以了解了这个现量境,我们晓得了。这是现在我补充出来给大家讨论。
本来这个课程,像我们这样上,是要给佛学很有很有基础,不敢说很有很有基础,甚至我们扩大一点,相当有造诣的人可以讨论了。现在也许我这样讲大家有些吃力,大部分的听众希望多多留意,也许以后、再听到的这个机会还有没有不知道啊!
这个现量,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整个的呈现的现量。那么好了,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要走小乘人的路线。这个物质并不讨厌啊!
修小乘人的路线有两个路线:一个路线是讨厌世间,讨厌物质,要离开外物好像才证得内心的清净,才能得道。实际上都在玩弄意识!对不对?第二点呢,小乘的见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两个世界,等于柏拉图的西方哲学的分类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实际上非也!
就是说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心与物这两方面,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等于我们现在所讲心物一元是一体。
既然了解了一体,小乘的修法,是空外界、空掉身、抛掉四大,而证得清净的这一面,认为是究竟涅槃——错了!所以是外道。
我们翻开第八阿赖耶识的颂,第八阿赖耶识的偈子: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些将来都会讲到的,现在只引用“受薰持种根身器”这一句来说明这个道理。
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识的思想。身——就是这个肉身、这个身体。身,特别着重提出了这个身。根、身。因为根呢,是生理上的机能,前五根。身呢,把机能包含进来,整个的身体,活的这个身子,乃至死了的这个身子;器,是物理世界。(根身器)都是阿赖耶识所呈现、所变出来的,这个现量。
那么我们晓得现量是这么一个东西。在一般的唯识讲,大家忘记(忽略)了,把这个现量范围说得很少,(讲的)多属于第六意识。
那么现在有个问题来了,我们要进一步(对大家讲解)。
我是经常有个感叹,这一百年来,这个唯识学,乃至说明朝以后,都给他们搞得范围缩小了,一塌糊涂。你要注意呦!
好了,我们人——凡夫为什么有思想?这个思想都是比量,这个比量也是阿赖耶识的现量。
这是我特别提出来告诉你们,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假如有过去的唯识学家、前一辈的欧阳竟无先生——我们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在这里,一定是听得胡子会起翘了,呵!他一定要跟我来论辩。当年我跟马一浮先生也是忘年之交,他是蒋介石先生的舅舅,马一浮先生那个时候他已经胡子头发都……在他的著作里有这样一句话:“‘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那是果位上的事。”我说:哎?马先生啊,你讲过这个话?!他看我这样一讲,“哎呀!”他就说,“我现在很后悔著作,很想把他烧了!”我就不讲话了。前辈的谈话高明得很。晓得我这么一问,问题来了,他马上警觉到了,“哎呀!过去的著作我很想把他烧了!”因为我要(提出)的问题:“灵光独耀”不一定是性、果位上的事;一切凡夫都有“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的一面,圣凡不二。
正要跟他辩这个问题,你看还没有等到我开口提出来、我一字都没提,前辈的机锋好厉害,“哎呀!”他说,“这个这个……哎呀!我都很后悔当年轻易地著作,想把这些著作都烧掉啊!”你看多高明!
我们先休息休息。
刚才说的,我最后一句告诉大家,我所提出来的哦,再加一个范围说明。一般讲的唯识是以观待道理,是用唯识学的原来的名词——观待道理(刚才黑板上写过的),拿现在讲叫逻辑思想辩别的范围,而说意识的现量、比量、非量这三量的差别。
如果进一步由阿赖耶识的道理讲,即使非量与比量,也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但是要加一个注解,这个现量是将阿赖耶识呈现出来幻有的、幻有存在的这一刹那;这一刹那又要加注解(所以唯识的道理处处要用到逻辑),这一刹那——万古千秋也只是这一刹那。等于佛经说,你看每一本佛经只有“一时,佛在哪里……”万古千秋,无前后际,只有“一时”。这个道理要了解它。
那么刚才刘教授刘老师、刘世纶老师也来谈论过,给她一提她当然就懂了。那么后来有同学来问,我说你找刘老师讨论,我刚刚下来想休息一秒钟,你再问我,把我的休息现量打破了(一笑)!所以我不肯用比量,因为刘老师那里你可以去比量一番!后来跟着有一位我们的同学来问,他就问,他说“老师啊,………”思想的思维意识,刚才据他说所听的意思也是阿赖耶识的比量。我说:“你这个问题也去找刘老师。”他跟刘老师那里听了一下跑回来跟我讲,刘老师所讲的同我的意思稍有差别。我说那你先抄出来,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讨论;我答复一个人也是答复,一千一万个人一起答复(多好)!这就是佛经的办法。你看佛经上面的记录,有许多人,他懂了的问题,还怕别人不懂,(比如像)阿难或者文殊菩萨,他都要提出来再问。不是为他自己问;为别人问。所以问一个问题,我一个人懂了,希望大家懂,这也是慈悲心。那么,我(就对他)说,你写吧写出来一起答。结果他一写出来,我说你已经自己有了答案。
他(的问题)说,“思想思维也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比量,这个意思是否是由于我们的身心物质等等都由于阿赖耶识所生起的这个道理这个逻辑而来的?”对不对?好!我说你本身就是答案,对了!那就不要我来解释了。(师问下面)不过我刚才念他这个所提的这一道,是这样讲的。但是要注意哦,闻者自负,言者(自负),言语的责任、说话的责任自己负责,这是我说的,这样我要自己负责起来。
不过又说回来,回到一般所讲唯识道理,多半把这个,譬如说现在前五识的这个,前五识说:“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鼻舌身是现量的境界,不属于比量,也不是非量,你注意哦!就是讲,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头、身体,这叫前五个识,你注意哦,我再说一道哦,我们的眼识,不是眼睛哦!眼睛是叫做眼根;耳识,不是耳朵,耳朵叫做耳根。佛学名词叫根。我们现在名词,眼睛是视的器官,看东西的器官;耳朵是听的器官,鼻子是呼吸器官,舌头嘴巴是尝味道的器官,身体是感觉器官。这是简单地说。拿现代观念还要加上,这个感觉的器官,拿现在医学里叫——现在思想懂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身体依医学的立场是九大系统——所谓骨骼的系统,这个身;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又要分类,中枢神经系统、自律神经系统,就多了。所以今天研究佛学讲修证非懂科学不可。当然我也不懂。但是你要非常留意现代科学常识,一定要有。我也不懂科学,我一看许多同学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今天谈修证讲佛学,太可怕了!不可能。
比如说,细胞是个系统,荷尔蒙又是个系统,比方讲人体的内部(学医学就知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所以医学分类、科学分类那么严密。哦,这是肠胃科主要医生,他最后专门研究消化系统去;这是一个肺病的专科医生,他医学都学过了,最后是专研究到呼吸系统去。那么这许多的学问知识,在佛学唯识学里都属于“身根”。
所以今天你们青年同学要承先启后,弘扬佛法的文化,乃至(融会)古今中外东西(方文化),希望比我要高明,我已经很差劲了。因为我还没有时间进去过科学去。我相信我有这个头脑,因为很多学科学的同学乃至到了他的专业的大问题解决不了,结果问我。我有这个经验,问我我(开始)什么也不懂,我说你把你那门(专业知识)给我上课讲,讲完了,你的关键在哪里(我就知道了)。(他就讲)这个地方我怎么样试验都进不去,我说你这样一来(试试看)?哦!他进去了。他说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说我也不晓得(一笑)。因为(是)你告诉我,你懂嘛!我是跟你学的哦。
这个地方就给你讲证明,一个思想、学识,我们人的生命里头的慧力、智力是无穷的,只要你晓得去应用。这是附带说的。
现在我们讲的这个三量的道理,刚才提出来这个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属于现量境。那么我们眼睛为什么——你看,因此告诉你们,像催眠术——现在我讲了就是传给你们法哦!照密宗就叫传法哦!拿密宗就不得了了,这样每一个法,不晓得你要磕多少头拿多少钱。我现在都把它叫科学道理。所以像密宗有许多修持,现在研究佛学,要想证得这个身心道理,的确的确可以设计物理的机械,帮助人,(使人)容易升华、超脱。
譬如密宗、瑜伽(yoga)、后来的催眠术——世界上催眠术是yoga里面脱出来的一支;那么乃至道家,中国的道家,很多是利用光来修的方法。譬如人假设对着镜子对着光,眼睛再一定好,一定,自然空了,一刹那之间就空了。但是要明师指导哦,吩咐一句话啊,不指导很危险,也许人就精神分裂了,业识就走了。这一刹那空了,他是利用什么?这个眼识现量,眼对着明。你们大家可以试验哦!
把眼闭起来,突然张开对着前面,意识不加上分别,也不管它前面是个人也好、什么也好,这一刹那是眼识的现量。
等于那个照相机,我们把它一架上,对准那个景象,照相机后面有个人,这个人不按(快门)下来,这照相机永远对着那个景象;我们的眼根、眼睛就是照相机,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机所相对的现象。那么眼睛看到东西,马上我们晓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识加上的分别。第六意识不加上,眼睛就是这个现量。
所以你说,好,现在告诉你,意识的现量,有许多人比如禅宗的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修念咒子啊,又结手印、又摇铃鼓、又观想,意识忙得很啊!修密宗,那意识忙极了的,又念咒子“轰隆轰隆”,又结手印,这个指头弯过来、那个指头弯过去,搞了半天,又要散掉(手印);这是花了供养了,这是茶了给佛了……完了,忙得很,又铃子铃铃铃、咚咚咚,脑子要观想:几个头哦……忙活完了,那个意识累到极点,一下来以后啊,意识疲劳了,就摆出意识现量。意识现量一摆出,哦!呈现了!禅宗也如此啊。那么一般人认为是:“啊!悟了!”空了。
实际上我们晓得,许多学禅修道,这里空了以后——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学禅的,他就讲,禅宗有三关:所谓破初关是第六意识被打破了。有道理,没有错。一般禅宗所谓破关哪,初步开悟了——参破了——第六意识现量境。这还要修,这不算数的。所以初关破了没有什么稀奇。
那么我们现在讲,假如破初关,我过去的经验,随时要你破就破初关,把你引到那个空的境界很容易。因此你们也懂一个道理了。比如说打坐以后我们这个身体上,气脉发动,有个观念很重要,你们浙江有两个同学日记上都写出来,很严重的问题。什么任督二脉啊、奇经八脉打通了……你要晓得,任督二脉、奇经八脉通了没有什么稀奇,这不是道啊!换句话说,这是身上面身根的现量而已!因为一般人觉得:哎哟!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你们是中了武侠小说的乱讲(的毒),就是拿武侠小说来乱讲。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他不死吗?还是要死;他不病吗?还是要病。不过少病、慢一点死。因为他气脉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现状,延缓)脉的老化,有这个效果。所以气脉通流不过是身根与身识达到某一种现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识破坏。
譬如我们每一个人的气脉都在通的呀!你们注意哦,每一个人任督二脉都是通的哦!在座的人,凡是活人(就是通的),不通它就死了。那么你说我怎么没有个东西在流动的感觉呢?那因为你的意识用在某一个追求观念非常紧的时候,影响了身识的神经也紧张起来,紧张起来自然感觉到有个东西在转动。这个东西一转动反转来影响你的意识,“啊!这个东西好!”意识进入了另外一个现量境界上,是诱导性的进步。就是这个道理。不是不对,也是对。
但是,你认为任督二脉都通了,或者奇经八脉通了,乃至于密宗讲三脉四轮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了——不是的!错了!这个将来给你们讲,讲到那一部分再详细告诉你们。
所以第六意识的现量是这样一个东西。
因此,许多,我们看古人,不要说现在没有禅师,古代许多的禅师充其量是第六意识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几乎历代的禅师没有几个大成就的。因为教理不通。唯识是非通不可的,有这样严重。
所以现量的道理懂了哦。
前五识,你看玄奘法师在偈颂第一个,性境,前五识属于性境,它属于现量不属于比量。因为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识的境界。前五识是现量。
所以你假设一个人修持懂了这个理,不管你……,你坐起来就是傻拉瓜唧坐着都可以,你的意识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别的作用,你身体坐久了,这个现量自然起变化。但是你要注意哦,身体起变化,刚才譬如提到奇经八脉、任督二脉乃至身体内部到了某一个气脉、到了某一步功夫,你坐在这里,身体内部是亮的,发各种彩色的祥光哦!在普通,你理不通呢?认为得道了!(那)你这一观念错了,就属于外道哦!虽然不属于魔道,却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这个功夫呢?外道也好,佛法也好,一样(身体)内部发亮。至于这个是什么境界呢?这是五蕴里的“受阴”境界。“受阴”是什么呢?就是感觉,还是感觉范围。这个感觉的东西哪里来?感觉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
懂了吧?这样懂了吧?尤其明光(师呼人名)啊,你要特别注意呦!你是学科学的,对这个课要很侧重,我希望你特别注意哦!要挑起这种担子来哦!
这个都属于这个境界——这是受阴。那么这个五阴同唯识的关系太严重了,将来再说。现在我们暂时把现量的讨论到这里为止。所以说你要整理这个讲稿恐怕很难哦!(上次你们要整理)要很逻辑的啊!
第二关于性境。要注意哦,唯识有三境,哪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这三境。“三境三量”是唯识名词,刚才上面“三量”已经介绍了。
这个三境的研究,境就是境界。现在我们用原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明显地告诉你,直接告诉你,所谓直指人心见性(一笑)。
他说我们这个身体是性境,不是独影境,也不是带质境。
性境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阿赖耶识的功能所变出来的。
换句话说,进一步(讲),我们这个四大、所有的身体、前五识这个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呈现的。
所以我们要死以前,把这个好的眼睛捐掉的时候,这口气没有断,脑神经没有毁坏,赶紧就捐了。当然有一点点痛苦,这是菩萨道,牺牲了,给后面人用,这个好的眼睛挖出来马上冰冻。这是假设说已经死亡的人,一个眼睛,为什么接到好人上面还起作用?一个学科学的问你学佛的,这是什么道理?讲物理的,唯物哲学就是物理,因为它眼神经细胞在没有死亡以前先把它保留。那么请问,你所谓灵魂、心性、这个意识作用哪里去了?在哪里?马上要告诉你哦!
这个禅宗、唯识学里头都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古人也已经问过。一条蚯蚓、一个蛇,把它斩成三节或者两节,那个蚯蚓把它一剁三节,它两头都在动,请问:本性在哪一头?
一条蛇,把它剁成三节,它的尾巴、中间、头都在滚,尤其是毒蛇,很灵的蛇,你把它剁成两节,那个头马上跑了,那个半节的蛇头它会去找药,把草药找来以后,这样接上,自己把自己兜拢来就好了。云南白药就是这样发现发明的。
那个云南人到山上采药,因为割草药把蛇给割断了。结果他看到那半截的蛇就拼命跑,跑了后嘴里含了草来,自己把自己这么一放(那么)一放,两个身体(这么)一兜,那条蛇等一下又(能)走了。哟!他很奇怪!这是什么东西啊?那个采药的人啊,脑子一动,又去找到这个毒蛇,一刀就把它砍断,砍断了后那个头就又跑去找药,一找来他就把它(药)抢下来。所以发明云南白药是这样来的,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你说这蛇、蚯蚓,怎么讲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问题,唯识答复你很简单:这叫做“余命未断”。余命——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没有完全分开。也就是说,一个物理的作用——余力未断,我们把电风扇的开关关了,可是电风扇还要转动好多圈它才停。一个东西旋转很厉害的时候、生命活动很厉害的时候,突然把它停掉的话,它生命还要旋转一下,最后才完全静止。这在物理的道理是“余力未断”,生命意识的道理呢?是“余命未断”。所以人一死了,别的地方(还没有死),意识(先)死亡,我们要死的时候第一个——迷,脑子迷糊了、心里迷糊了,意识先死亡。前五识性境还死得比较慢。尤其这个时候他的余识还在——他是性境,性境是阿赖耶识。说白了(阿赖耶识)我是这个阿赖耶识,你也是这个阿赖耶识,他也是,万物共一个阿赖耶识。所以它接上(仍)可以起作用啊!这是生命。
当然这一段还要详细地分析呦!所以真正的佛学是个大科学。你们要注意,光是在那里办刊物,所以我反对办佛教刊物,一天十八界、十二根尘、六根六尘,倒来倒去的,就是那几桶水——不要再讲了,讲了几十年已经够烦了,听都懒得听了!现在要向科学里头进军,要懂得这个。
所以前五识性境,阿赖耶识呈现变的。好!那么我们懂了是这个样子。普通显教讲四大皆空,一讲了四大皆空啊,我们下意识有个注解,就是——很讨厌!很讨厌的东西。对不对?那么再加上小乘的见解不净观、白骨观啊,把它看得一毛钱都不值。
到了大乘的见解不同哦!所以大乘菩萨道自己把自己伤害,出了一点血,是犯菩萨戒的、犯杀戒的。因为你这个肉身就是菩萨身。假设你一旦悟道成佛,它就是个肉身菩萨,那么我就是个肉身菩萨,我自己出我的血也犯戒。所以修密宗的人,乃至自己洗澡洗下来的那个洗澡水不能马上倒,自己还要喝了三口才倒掉。你们觉得很可笑,一点都不可笑。第一,是不垢不净;第二,你本身那下来的东西,它是坏的呀?也不是坏。为什么?它做肥料,会帮别的、其他的生命又成长了。腐朽就是神奇,所以化腐朽为神奇;神奇也就是腐朽。
所以大乘道的四大——四大不错啊!六尘也不恶啊!所以禅宗祖师讲,“六尘不恶,便同本觉。”(原文在三祖《信心铭》: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六尘六根有什么坏?用不着空哪一面——取一面,舍一面啊——不取不舍。“六尘不恶,尤同本觉。”它是自性所变的性境。所以依菩萨道来讲,等于中国的《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你看曾子著《孝经》,看起来那么愚腐,(其实不然!)
换句话说,你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爱惜父母,也就是爱惜菩萨。它是性境所呈变,也是你生命功能的一部分。为什么四大皆空?这四大是不值钱的啊?!——非常值钱!
所以他是报身佛啊!因此要修报身啊!
好!性境。
怎么是“独影境”呢?“独头意识”所发生的(境界)。“独影意识”里头有个“独头意识”,也叫“独影意识”,注意啊!这两个名词翻译不同,是一个东西。“独影意识”也叫“独头意识”。我们现在西方文化里头心理学研究的,“下意识”也翻译叫“潜意识”。现在的心理学只到这一步。实际上于第八阿赖耶识和第七识他都没有懂。现在的心理学所讲的“下意识”、“潜意识”不过是只懂得“独影(头)意识”而已。
怎么叫独头、独影呢?它不靠前面五官,做梦的时候那个意识,那个梦就是“意识”的变化,但是梦的境界叫“独影意识”,也叫“独头意识”。为什么独一个头?只有意识在动。因为你眼睛没有动,这个眼睛还闭着睡觉,耳朵也听不见外面的东西。可是在梦中你也听见其他的声音——那是梦中的声音,那是梦中的看见、梦中的感受、梦中的吃东西味道也很好,梦中的前五识都在动,跟第六识配合起来,这个是叫“独影意识”。第六意识单独放出来,不靠我们现在的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识起作用,所以叫做独影、独头意识。我们在梦中——,这个“独影意识”、“独头意识”你们注意呦!特别注意!(卷二终 2007-04-11妙音缘录入,玉树临风等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