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星期日南懷瑾先生講演(共四十捲)
有兩個原因要講這個課程:第一個原因,就是今天我們整個的世界,科學的發達同神秘主義、神秘的思想幾乎已經到達了並駕齊驅了。不單衹是我們這個地區——臺灣,全世界各地的文化學說的沒落,人們的好奇心,想追究物質世界之外的東西這個思想趨嚮,(也)越來越濃厚。因此各種宗教、各種修證的學識也越來越發達。比如像佛教來講,在世界上現在最流行的兩個宗派、兩個方法:一個是禪、禪宗,一個是密宗,尤其是近幾年以來,在我們這裏還不覺得啊,我們這裏很亂的密宗不談;在國外,像美國、歐美,對於這個所謂密宗的研究、愛好、趨嚮也越來越嚴重了。
那麽使人們對於真正求證佛法、佛法的正見——正知正見,以及一個人求生命超越、求生命自己怎麽樣能夠證得另一個超越這個物質思想世界的這個知見,也越來越分歧了。
那麽由於這個道理,我們看到佛法的正法實在是越來越衰落了。如果說今天不是末法時代,那無法使我們覺得這一句話是正確的,換句話說,是不正確的。怎麽說呢?實在是到了末法時代。正知正見幾乎完全沒落了。因此我們對於法相中觀學說的研究,不能夠不作一個重新的提倡、重新的整理。
過去有很多人註重唯識法相這一門的學問。譬如在這個世紀中間,所謂從楊仁山居士以後,乃至於他的弟子歐陽竟無先生,乃至於說由歐陽竟無先生之下的,跟他老師兩個相反、反對,後來變成冤傢叛徒一樣的熊十力;再由熊十力先生之下,目前也許有人認為是熊十力先生的弟子,年紀都是相當大了,我們都不便說了。因為熊十力先生乃至於他的老師歐陽先生在我個人來講都是朋友輩、忘年之交,當然他年齡跟我們都差得很大,但是因為我對這個走的路多一點、經驗深一點,這些老前輩們我都很熟。那麽由這一類的、這一列係的唯識、中觀的學問,在過去已經發現問題太多,到現在來更加是混亂了,更加錯誤了。因此,唯識、中觀正見,我們是不能夠不重新討論。
但是我們討論這個法相唯識、中觀這兩門正見的學問,請諸位同學在座的乃至諸位先生、女士們特別註意,這是佛法裏頭的一個真智慧的法門,不是衹作普通的佛法或者三皈五戒吃素拜拜就能夠了事的。這不能夠衹作信仰方面來聽。真正摸到佛法的中心,絶對是要學問的,要思想、要智慧的。如果光作信仰,光這樣聽,是沒有用的。希望大傢特別註意,必須要特別地註意!
所以大傢衹當成情緒化的信仰,或者聽經就有功德,這是我所反對的——聽經不一定有功德,也許你聽了迷信加重了。沒有正知正見,同時,等於不帶耳朵來聽,沒有用;帶了耳朵,沒有帶腦筋,沒有用;帶了後腦,沒有前腦,也沒有用——後腦管記憶,前腦管思想。
所以這個課程,在我個人今天為什麽要開這樣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課程?在我個人的觀念,的確是基於一種悲天憫人,覺得這個人類的思想太混亂,尤其佛教的正法太凋零、太沒落了,因此,不得不講。
實際上在我個人講這個課也很痛苦,很吃力的。比如像我現在晝夜給講課的時間差不多占了大部分,一個禮拜,都沒有時間,加上許多事務性,也就是可以說自己沒有一點時間可以休息了。
那麽尤其這個份量非常重的課,是希望大傢聽了,以自己的修證真能夠求證到一點成果來。如果作為普通學術的演講,我還不願意講。原因是什麽?那就等於浪費。
一個人講一門學問,對別人沒有利益的,對自己是光造成自己的講學上課的威望的,那是犯菩薩戒的,那是不該的。所以一種課程的說法講出來,是希望別人能夠得到利益的。因此我對這個課程看得非常嚴重。
過去曾經為這個(目的)我們在這裏自己開(講)過《瑜伽師地論》(的課)。當然《瑜伽師地論》的課程,要把它一百捲全部仔細研究完,而同自己修行、證果、證得菩提有準確路綫的,恐怕照我們的研究的方法那麽精細、那麽的周到,恐怕要十年以上的課纔講得完。
因此,《瑜伽師地論》我們去年為一般同學們開(講)短短的一點,衹提到小乘證果的主要的法門。但是我看同學們接受的程度、接受的能力非常差。在一個人等於說拿出大量的黃金珠寶要布施出來的時候,結果碰到一批鄉下老百姓,他黃金不知道是什麽東西,珠寶對他沒有用,這就喪失了那個價值,所以這個課程趕緊就又結束了。
這個講課在宗教的立場是“說法”,對象也很難——聽衆的對象也很難,並不是講課很難。當然有好的聽衆對象,像我們過去的經驗也發現,真是實在很難。所以我們現在再來實驗,試講這個課,希望諸位自己不要浪費這個時間,希望我們這次研究不是白費的。這是第一點,為這個正知正見而說明這個原因。
第二點我講這個課的動機,為了今天全世界的人類,文化也是到了末劫了。今後的世界,物質文明的發展、科學的再進步,勢必比現在比現在、比今天還要嚴重的,還要進步,還要發展。因為物質文明的發達,科技的進步,工商的發展,文化、人類的精神文明一落千丈,不但我們國內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乃至說我下面年紀輕的一代、學生輩,現在都當了國外的教授,他們已經感覺到一代不如一代。而發現每個國傢每個地區都是非常需要的。例如在國外的各國我們很多年輕的中國人,在那裏稍懂了一點打坐,稍懂一點太極拳,稍稍懂一點亂七八糟的陰陽八卦,在國外現在都是大師了。那麽他們也知道自己不足以真正領導人、真正教化人,所以回到國內再嚮——我用商業的一個笑話(講)——我說回來進貨。這一類的情形越來越嚴重。
這樣有兩個看法:一個看法,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前途是看漲,但是中國文化的前途看漲——中國文化包含了三大係統的儒釋道——我們佛法的正法是不是在世界文化的前途裏頭看漲呢?這我可不敢說了!問題不是佛法不好,佛法是絶對第一!衹是我們研究佛法學佛法的人,不足以領導這個世界了。被世界所領導了,被社會所領導了。個個發願,本欲度衆生,事實變成反被衆生度了,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這兩個因素的刺激,我們可以看到全世界學術、人類文化的思潮。在未來,現在是二十世紀的最後了,1981年到1999是最後了,馬上二十一世紀開始哦!我們如何迎接這個新的世紀的思潮,使科學文明、科學的思想如何歸到哲學的路綫?因為哲學是天然地給一切科學作結論。
那麽哲學的最後必須要走入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的最高處,全世界學術文化,據我所知,除了正知正見的佛法以外,更無第二法門。也許我所知的不對,但是在我今天的立場,告訴諸位,據我所知是如此!
可是我們自己站在正統佛法的立場,把佛法真正的正知正見,如何弘揚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心去,如何告訴世界人類的人們:人,活着,全體應該如何走我們人生平安、安定、和諧的路綫;死後或者是現生我們怎麽樣可以證到與天人合一,超越天人,證得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形而上道的佛地境界。因此嚮你們——諸位大學畢業或者是研究所拿到碩士甚至拿到博士的——(介紹)這個路綫,是為了使你們有非常遠大的前途。可是沒有這個本錢呢?一樣的沒有前途。
今天這些個學位衹是專傢的一個代號,不是一個通纔、更不是一個通達學問的一個名稱。所以自己假設被目前教育制度的學位睏住了,那是很可憐的一個愚癡人。那麽今天的學位對整個人類世界的學問來講,(衹是)滄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的知識,不值一提!
又如我們在座的同學,我們平常有接觸的,你們學各種的專長的,拿到學位也很多,為什麽我們一討論的時候,我一問到你哪一方面你就不知道了?其原因為什麽呢?因為你沒有根本智慧。
所以佛法有個東西叫根本智,這就是“道”。得了根本智的人,無師而自通,而且一通而百通,這就是佛法的正知正見道。
所以我們今天開始開這個課程,為了大傢配合現代的科學的思想,為了開創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使東方文化的真正的精神要建立起來,弘揚出去,必須要大傢瞭解這一面的學問,而且不允許一般隨便講唯識自己沒有深入的、錯誤的觀念摻進來。
這是兩個動機,需要講這個法相唯識、中觀的道理。現在因為我有這兩個動機,所以開這樣嚴重的課。
在我這幾天跟在座的幾位同學、老同學談,我說一邊我想開這個課,一邊(覺得)很沒有意思!我說不知道大傢聽受的能力,大傢真地研究的能力到什麽程度是個問題。根據我個人的講課的經驗,也許我這個是偏見,我每次都覺得是白費的,所以自己對自己很難過。
現在我把這兩點的動機給大傢講完了,我們現在回轉來,講佛法的修證(與)真正佛法的正法的衰落,為什麽今天我們不能不承認在開始到末法的時候?因為佛法的中心、佛教的中心就是修持、證果、證道,可是我們現在真正從事修持、從事證道的人多不多呢?不少!證得沒有?很少!為什麽?因為缺乏了正知正見。大部分所走的是偏差的路綫。所謂偏差的路綫,(是)我們用現在的名詞;用古代的來講這就是學的邪魔外道,佛法的正知正見沒有;所以證果的人自然就很少。那麽何以沒有(證果、)證果的少呢?——理不通。
尤其從現在開始,乃至說我們在現代的教育的普及之下,科學文明發展使思想的傳播更快速,以及物質文明發達、科技的進步幫助我們瞭解形而上道的許多的方便,應該求道證果比古人要快,不會是慢的。我們不要輕易看不起科學文明,科學文明發展的確幫助了修持上許多的方便。可是因為今天世上的人沒有真正的修持的正知正見,盲目地輕視了科學,也不曉得如何利用(科學,不曉得)科學對修持有那麽大的幫助,就因為自己理不透、知見不夠。
現在我們轉來講到法相中觀對佛法正法的發展,有個歷史需要知道,好像我看大傢研究佛學的人,真正瞭解這一方面的,不太多。也有許多佛學概論的著作,也有許多印度哲學的著作,但是畢竟的,外行的多,內行的少。所謂內行,學得(一點皮毛),寫佛學概論,寫印度思想史概論,(但由於)自己沒有證果,沒有修證,碰到真正證的地方就不懂。
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大傢如果研究佛的傳記,我常常說一般人寫佛教史佛教概論都寫些不相幹的事——什麽釋迦牟尼佛十九歲了,今天出東門、明天出南門、後天出西門,出了四門看了人傢死、看了人傢生病他就感覺到:哎呀,生老病死苦!——這個講得這個青年人好糊塗哦!十九歲了,生老病死隨便提一句都懂嘛!他還非要到外面看了,看了肚子漲了、生孩子了,纔曉得是苦,有那麽笨嗎?把佛描寫得好笨!
是,一些古代經典上是那麽說的。相距三百年(後),尤其在印度教育普及,那是說明人傢故事的時候說佛歷史是那麽說啊!
你研究佛的傳記,在他十六歲以前,一切世間的學問,文的武的都是啊,沒得老師、全國沒有一個老師可以教他了,他反是……[斷錄]一個大象可以甩到城外去,那個武功練得多高啊!知識到了多高的程度——結果十九歲還不懂事,看到棺材還問:這是幹什麽的?“這是擡死人。”還問人傢人為什麽會死啊?經人告訴說人生了就會死,自己纔曉得“哦,那真沒有意思”——你說這個釋迦牟尼佛給他們描寫得多笨!一般佛教史、佛學概論硬都是這樣呆板地(寫)。
站在中國文化就是說,他的幼年少年時早就瞭解了,生老病死人生四大過程都有所考慮。(結果把)這些不相幹的事拼命寫。
相幹的,是因為他覺得即使到了當了帝王,使這個世界太平了,(但是)根據歷史的經驗,一個太平的日子不會超過三十年。你看人類的歷史,沒有說十幾年沒有戰爭的,沒有說十幾年不出變亂的。雖然不出大的,小的(不斷),東區冒火、西區冒煙。所以他想自己即使做了統治世界的帝王,(也)不足以為人類求得永遠的永恆的福祉,不足以解决世界人類永恆安樂和祥,也更不足以解决人生生老病死的問題。因此他走出世的路子,他是追求這個!為了追求這個,釋迦牟尼佛從十九歲出傢,他遍學了印度所有的外道,都學完了,所以邪門諸道他樣樣都學。
我們要註意他,在傢(的時候),他由幼年一直到少年,世間一切學問(都)成就了,第一流的數學家教他數學的時候最後(都)答復不出來他的問題。所有的學問都成就了。所謂婆羅門教的四典,婆羅門教的聖經哲學,他(也)研究完了,各種各樣的修持的方法,然後自己經過十二年苦修實證。學了各種外道以後,他並不是像我們大傢哦,譬如傳記上說他修“無想定”三年,他修成了。無想定,坐在那裏打坐在那裏什麽思想都沒有,腦筋停擺——他修成功了,三年。
無想定,你們註意啊,打坐修定,如果以為“什麽思想都沒有”就叫做“定”,是個大外道修法——無想定。但是雖然是大外道的修法,我們試試看,做得到嗎?你坐在那裏把腦子完全停止了思想,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沒有實驗過,而且你也做不到。釋迦牟尼佛是做到了、修到了。所以經典下面四個字就是:“知非即捨”,他認為這個不是道,拋掉了。
這是什麽道理呢?就是同我們現在講的課有關的——因為你做到無想,是意識的境界、唯心的力量。第六意識加強了控製自己的思想的力量,第六意識加強了把自己進入到無記的狀況。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所以有許多人因此研究錯誤的禪宗思想——六祖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那(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一般人看六祖壇經看錯了,認為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禪——那是死人!那是屬於無記、無想。
六祖當時接引惠明不是這樣講的,你們翻開《六祖壇經》看,六祖壇經是當時白話的記錄,六祖叫慧明:你現在起,不思善——不要想好的;不思惡——不要想壞的。好事不想、壞事不想,你把腦子清理掃蕩幹淨一點。掃蕩完了,好了,那(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那(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句話是問號。唐宋人說的“那個”,就是說“你這樣,你的本來面目在(哪裏)?”應該拿閩南語講,我的閩南語不標準。“你(的本來面目)在哪裏?”——是問他的。可是後世人看六祖壇經呢?說:哎喲!不思善不思惡,六祖就說“那一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完了!統統錯了!這一錯,把外婆傢裏都錯到底了,完全一路錯下去,把開天闢地的老祖母那裏的本錢、那裏的思想根源統統搞錯了!
所以,我們曉得無想定它的意思,因此佛“知非即捨”,他實驗過了,把它拋掉了,另外又去學——一切外道學完了他還學這些,做實驗,去學——“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非非想定——你說這個是什麽想?非想,就是不是思想;非非想,不是(不)思想的那個想。你說這是什麽想?黃魚鮝、白魚鮝?這是什麽東西?非想,非非想,不是不在想。還在想不在想呢?你想想看!我們大傢光讀佛經看佛經都看過去了。非想非非想,非想是個名詞,不是思想,中間這個“非”是動詞——不是;非想——不是不是思想。那麽換句話說就是思想,可是又不是思想。這是個什麽境界?你們去研究過沒有?
這是一種功夫,一種定的境界,最高的目標達到這樣。到達了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那已經到達了欲界天、色界天以上的無色界天人的境界。拿現在的觀念說:不是物質的,不是生理的,也不是精神的。那麽現代人很會造些名詞——“超”,什麽超生理、超冥想、超直覺,反正給它來個超字就是了。“超”字將來用得不願意用了、討厭了,再來個“超超直覺”。
這是個什麽東西?可是他也去修了三年。修到了,“知非即捨”,拋掉了。他知道這個是錯了,這不是道。因此走了,所以後來又雪山苦行六年。
苦行裏頭就很多了,凡是我們今天你認為不吃飯、餓飯、拜佛、夜裏不睡覺啊、不倒褡哪,這一切一切都在苦行裏面,他都去實習了。最後六年下來(共)十二年,苦行非道!走掉了。但是要加一句,苦行雖然非道,可是苦行是助道品。換句話說你證得菩提以後,不但苦行是助道品,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助道品。沒有證得菩提以前,你縱然學得大乘知見,還(仍然)是外道思想,有這樣嚴重。因此唯識中觀不能不瞭解。
可是,釋迦牟尼佛過世以後,他的弟子們在(他過世後)三五百年(之內)出傢弟子、在傢的弟子證果的還有;再過四五百年以後就很難。可是那個時候,我們曉得,唯識的道理,衹有大乘經典一提。(但是)我們要想修持,尤其你們諸位出傢的同學,捨利子所著的、佛的大弟子捨利弗所著的《阿毗達摩論》不能不研究。要想修禪定證果,《阿毗達摩論》不能不研究。可是我講出這個經典的名字,恐怕許多同學是聽成“阿鼻達摩”——摸摸鼻子不知道,那真是阿鼻達摩了。那是捨利子著作的,捨利弗著作的聽佛所講的筆記,如何修持、如何解答。另外譬如大目連尊者——神通第一——(他的)《阿毗達摩藴諸論》不能不看。《阿毗達摩藴諸論》,目連尊者所著的,不能不看。所以你看我們佛教佛法(多少的寶藏)!而這些經典,我們今天現代的青年僧,現在的法師僧、僧衆們幾個去摸啊?幾個去看啊?甚至我們提到這種經典的名字都是茫然(不知),尤其你們在座的高級班的同學更要留意。那麽講修行,唯識法相、中觀正見同這些所謂小乘證道、證果的經典有關聯沒有?絶對地關聯,基礎就在那些地方。
講唯識中觀,我們曉得小乘的經典(沒有提到這些),不是說捨利弗、目連尊者反對大乘,不要搞錯了。他們當時衹講小乘修證、證果的重要,大乘的道理沒有加以新的發揮,所以他們的弟子們對於大乘的經典是否認的。所以講我們現在南傳佛教,緬甸泰國南洋的所有巴利文係統的佛教根本不承認大乘佛學的思想,絶對不承認,認為是假的。那麽他們自己巴利文南傳佛教所保有的這些小乘經典,絶對靠得住嗎?又是大問題。
所以我們曉得佛法在(於)修證,在佛過世以後三四百年之間,除了禪宗單傳一脈,一代衹傳一個人,正統衹傳一個人,其他雖然說了證果了也不能傳正統的。單傳一脈維係這個文化的命脈之外,就靠這些大乘菩薩的修證,同時也是禪宗的住持。所以五百年後馬鳴菩薩出來著作了《大乘起信論》。這《大乘起信論》是唯識宗五經十三論必定要研究的東西,也是淨土宗三經五經一論的最重要的一論。那麽有馬鳴菩薩出來親證,大乘的思想(於是)興起。興起以後,所謂唯識中觀、真如自性、妄想真如這個道理建立。可是這個時候佛教佛法的修持,已經走入了另外一個方向了。印度固有文化的婆羅門教、瑜伽術等等風起雲涌,使一般學佛的佛弟子尤其[似有斷錄]不及他們,因此佛法的威勢慢慢地受影響。
所以,馬鳴菩薩以後——馬鳴菩薩是禪宗第十一代祖師——隨之第十四代祖師竜樹菩薩出來,建立了密宗。密宗這個係統就是容納了印度當時古今中外一切修持的方法,乃至包括正道邪道都把它堆到一個爐子裏燉了一下。這是建成般若中觀的這個法門、方法,樹立在這裏,所有的密宗經過竜樹菩薩的整理,那麽密宗變成正統的佛法,使佛教重新博大精深起來,而且擴大。
不過,竜樹菩薩以後不到兩三百年,大乘的佛法還是抗不住時代的趨勢。所以在修持的方法上,外道的修持方法超越了佛法正統的東西。所以我們要註意,大傢上早晚課的時候,無量法門誓願學,因為要負責挑起如來正法,而(想)要弘揚如來正法的人,(你)一切世間法的學問、一切魔道外道的三教九流不會,那你弘揚的方便就沒有。我們看這些佛以及大菩薩、諸位祖師,他這一切都通達。所以到了竜樹菩薩以後又衰落了。
那麽,所謂彌勒菩薩這一係統——法係,世親無著菩薩出來整頓這個佛法,建立中觀、建立唯識的法門。所以無著菩薩聽彌勒菩薩的教化記錄下來,(成為)《瑜伽師地論》。可是這門學問在印度當時弘開也很難,因為佛教漸漸在衰落。再過四五百年以後碰到我們自己中國一位青年法師——玄奘法師——唐三藏法師,到印度留學。
那麽唯識中觀,彌勒菩薩這個係統——唯識法相到了一位學者居士——勝軍居士手裏,去親傳《瑜伽師地論》傳給玄奘法師。那麽竜樹菩薩的中觀正見呢,由戒賢律師——一位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自己快要死了,夜裏夢到文殊菩薩托夢要他慢一點,盡量拖拖。因為印度的法緣完了,他說正有震旦,就是China,東方中國有一位傳佛的慧命的年輕和尚要來,你要把這個法門傳完了你才能夠死。他聽文殊菩薩的警告,所以一百二十多歲修定硬拖住,玄奘法師一到他高興得眼淚都掉下來,說我責任可以交出了。在這個時候所以玄奘法師集中了這些回到中國。這已經距離釋迦牟尼佛一千四五百年的時代,但是在中國的佛教正是開花、鼎盛的時候,黃金的時代,就是唐代的唐太宗這個時代。我們先休息一下,大傢鬆鬆腿。
現在我們關於這個課程的研究,再次采用固定的課本就是《楞伽經》與《成唯識論》。為什麽這樣的用這兩本經典來研究呢?第一,也是針對現在世界各地所流行兩個東西——禪宗與密宗的道理(而)來。現在很少有真密宗,很少有真的密宗。假定有真的密宗,沒有不通唯識的教理(的)。你們大傢充滿了神秘的思想,這也是密宗那也是密宗,現在密宗特別多。反正我不跟你講,我要騙你一下我這個是密宗,嘿,就變成這樣了(註:老師可能此時做了個動作)——笑話了。一個真正修密宗的人沒有不通唯識教理的。就是說,《瑜伽師地論》一百捲如果沒有通,沒有辦法學密宗。華嚴經一百捲同法相中觀的理論、這個理論配合不起來,你沒有辦法學密宗,那換句話說你學的就是外道,這我可以大膽地負責地說這個話。
此外你說你是學禪、禪宗,(如果)唯識中觀《瑜伽師地論》一百捲沒有通,楞伽、法華經等等沒有通,你不要隨便談禪宗。我們知道禪宗的初祖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的時候,他是以《楞伽經》印心哪!《楞伽經》就是唯識宗的五經中重點的經典,第一部經。所以研究法相唯識不能不通《楞伽經》,換句話說研究密宗不能不通《楞伽經》,那麽研究唯識的人更不能不通《楞伽經》了。因為現在我們這裏有現成的印的《楞伽經》,又加上我自己曾經簡單明了地用白話把它翻譯了一下,前面又放上玄奘法師的八字律《八識規矩頌》,也使你們看起來方便,研究起來方便。
第二點,我們曉得《成唯識論》是玄奘法師綜合揉攏了——揉,就像做湯圓,面粉白糖這樣,桂花啦,什麽芝麻啦,和在一起那麽搓攏來一個東西——把世親菩薩以下,月稱、護法、印度的歷代的大師的唯識的**(註:似是“理論”兩字)跟它高深的思想,都把它糅合成為一起了,所以玄奘法師著了《成唯識論》。
那麽你這兩個瞭解了以後,你們以自修求證的,應該對於修持之路認識得很清楚了。那麽你去修禪也好,修淨土念佛也好,還是學密也好,知見希望不會錯了。至少朝這條路上走,前面指示燈的亮燈方向是準確的。至於能不能走到那個目標目的地,那就看個人自己的努力,至少嚮目的地這條路上走,前面指示燈的亮燈不是暗的,頭腦是清楚的。這樣縱然這樣這一生不證果,至少在佛法知見上種下很清楚的種子,他生來世再出世間做人,一聞正法,一聞千悟,不至於迷失了。
因此,我對這一次的重新叫你們研究這個唯識法相中觀正見,是好多種非常沉重的心情加攏來,希望你們諸位在這一方面努力地用功,不要敷衍自己。你們覺得敷衍了師長,實際上是自欺的事,都敷衍了自己,欺騙了自己。
那麽上一次我提到過,解說講唯識中觀以前,我問你們諸位讀過研究院的同學們有沒有上過《八識規矩頌》的課,你們有幾位勉強地舉手,好像上過了。我們這裏是研究佛法,千萬要打破什麽面子啊人情啊那個妄想,不要管。哪幾位是上次舉手的啊?好像現在都溜下四樓去聽擴音器了。哦都在那兒!你還背得來嗎法承師?你們幾位?背得來是不是上來先講一下?你要曉得,你不要認為老師在整我,你錯了!就是要你在大衆前面——,你講對了非常大的歡喜,講錯了是應該——因為你在當學生。“如果我都對了還來做學生呀?!”對不對?這個是當然的,沒有關係。這是你最好的一個測驗自己的機會,看能記得到多少。甚至於你照這個本子來講,好不好?我跟你商量,不是命令,好不好?試試看!你到這裏來我跟你來分半座(衆笑),試試看!好不好?因為麥剋風拿不過去嘛。有沒有拿得的?可以移動的?(註:下面有人答“沒有”)沒有?那你就來吧,來試試看!你(先)想啊!我們順便先提一下: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這個就很好講嘛。(註:這時老師又對下面的那位同學說:試試看,因為你……好不好?啊!你素來膽子大,來來來!你素來很勇敢,快來,來講講看!但是不勉強你啊。好不好你來報告一下看?或者是別位同學?)
這個道理啊,我是希望你們今天講學問,你把唯識的道理學會了,在傢居士們乃至在座法師們,瞭解了現代的心理學醫學的發展,你出去到世界上,决定保險你(成為)絶對吃香的一個大學者。現在國外非常需要,因為今天歐美各國覺得思想沒有人領導,痛苦在這裏。
唯心哲學的思想搞了幾千年,被馬剋思的資本論、恩格斯馬剋思唯物思想打,都沒有打垮,所以(唯物思想)吃癟了。現在世界戰爭還是兩個東西:唯心與唯物,思想的戰爭。可是現在唯物思想呢?因為歐美的經濟發展、工商業的發展,自然把唯物思想的看不起了;再加上科學發展下來,從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後一直到今天,唯物思想站不住了,沒有基礎了。但是你唯心思想也拿不出證據來啊!所以今天心、物兩個思想不足以領導人類文化,一個新的哲學文明産生不了。你說:“讓我來!我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我是唯識。”好!我聽你的,你來講!
非常需要!
可是你看今天世界上(的人),歐洲、美國有一個敢講不?站不出來啊!而人傢非常需要。尤其在今天心理學的發展上極需要!
今天心理學的進步,幾乎同原子能的發展同樣進步得快。你看現在心理學已經用到治病的方面去,已經用到政治方面的領導指揮,心理學用到這個範圍去了;已經領導了工商業,打入它的中心去了。
但是心理學依我們看起來並不高明,不及唯識的周詳;可是你唯識學拿不出來,沒有人,站不出來,還在老套的那個外衣裏頭轉來轉去。它無比的財富、知識學問的財富,而埋藏在最古老的草堆裏頭。要特別註意!
所以現在我要求大傢,從你們認為最普通的做起,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一定要把它背(誦下)來,就是希望你們背。《八識規矩頌》在我們的手邊拿着的《楞伽大義今釋》這本書“自敘”之後,在“自敘”之下有個單獨的一頁,這一頁《八識規矩頌》,這個整個的希望年輕同學要背。那麽其他的居士們曉得,這些男居士女居士、善男子善女人,諸位不在乎,你們自己肯用功更好,我更所希望。
在我們這裏,不管高年班的同學與碩研部的同學,千萬註意,不是為我讀書哦!
我們說要講八識,現在要(開始)解釋。奇怪啊,世界上有唯心、唯物的哲學,衹有佛傢來一個唯識;而且更奇怪,佛經上提出三個東西——(心、意、識。)你看禪宗祖師經常講,學禪叫你參話頭:“離心、意、識,參!”這個要了命,對不對?你們雖然沒有去過禪堂,沒有聽過祖師們說法,常常老前輩說:“參話頭怎麽參?離心、意、識,參!”
這個不是活見鬼嗎?!而且我心意識離得開了我還參個什麽呢?!那就不要參了撒!(註:四川口語)他還要你“參”。這就是禪宗的教育法――離心、意、識,參!
不過你要註意啊,你們看禪宗的語錄把五個字連起來了,“離心意識參”,連起來變一句了。祖師們禪師們在禪堂裏說法,那個威風大得很,眼睛一瞪,比那個古代大元帥大都督帶部下要出兵以前的境況、那個威風還要嚴,誰都不敢動一下,(好像)動一下就犯了軍法立刻就處死(似的)那樣大的威風,他叫你們:“離心、意、識----”不說話了,停留半天,然後來一句----“參!”走了!他自己下座走了。是這樣念的。
所以語錄真難讀啊!那麽現在你拿禪宗的語錄,一來一念成“離心意識參”,那等於念“南無阿彌陀”,這有什麽關係啊?他是當時在那裏說法的時候:“你們不準妄想啊!離心、意、識——!不準動!”然後來個“——參!”自己走了,你去參去。是這個東西。
你說有一個人,假設我們同學,很調皮,學禪,(就講:)嗯,老師你千萬不要講這個話!你說離心意識參,我站起來就走!我離心意識了還需要參個什麽?那就罷參了,我不要參了!就是因為心意識離不開,所以受你的騙,衹好在這裏參!我心意識都離開了以後一切大解脫,我還在這裏參個什麽?叫做“罷參”,不參了。不參、罷參,不是說不信佛法哦——大徹大悟了嘛!心意識都離開了,立地成佛,我還參,參個什麽?你來攙我(還)差不多,攙我慢慢走路了,我要做老太爺了,還是那個“攙”了!所以啊,你註意,現在為什麽講這個事?
好!那麽現在問題來了,心、意、識,這三個部分怎麽講?
現在我們曉得心,佛法講一切唯心,什麽是心?不是心髒,也不是腦神經,不是腦筋,更不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現在這個人,把他分開兩部分:一個知覺,一個感受。
知覺,譬如昨天一個朋友來講,講個現場的話,這次遠東航空公司失事。“唉!”他說他是站慘了!我說我也曉得你嘛,一個朋友,他的最好的朋友,大概你們有許多也都認識他——曹開階,七十多歲了,海軍的老長官,戰務局的局長也做過——死了。死了以後啊,他的大兒子也從美國回來,這個朋友也是他的把兄弟,也是老部下,也是海軍老同事。幾十個人的屍體擺在那裏,他說老師啊,這一回我是三天吶,就在那裏頭轉啊轉,他說憋的啊,那個味道熏得難受!那個氣味,人燒焦了,他說,哎呀,老師!過去聽你講白骨觀沒有什麽印象,我現在纔曉得佛呀真聰明,怎麽教人修白骨觀。嚮這個裏頭一看,不是白骨啊,那個人燒的那個味道啊……不能講!可是老師你說怪了,可是每個人都變成羅漢了!我說,怎麽會每個人都變成羅漢呢?他說被燒的人的每個手都這樣(註:老師做個動作),像那個木雕的木羅漢一樣。你說什麽心理?你們學佛的(說說看),這是什麽道理?這一次一共燒了一百多具屍體都這樣。他說那真難看!再說人那個肉啊,烤幹了,烤了以後啊,他說你就看到纖維都穿了出來,露出一條一條像樹葉子幹了那個纖維,一片一片,啊,他那個腸子,哎呀!黃的呀,哎呀這個……不能看了!這個問題,你看,學佛的人,你們講修道、學唯識樣樣是問題,為什麽這個人燒了會這樣?你再到殯儀館去看燒,燒了一個人,好好躺在棺材裏,火一燒,燒了以後,坐起來了!大傢講迷信——哦,他起來打坐了(衆笑)!
什麽道理呀?你們諸位同學都是高階層的,你說是什麽道理?我這個話告訴你們,註意哦!將來的時代出去當老師當法師尤其講佛法,這樣的每一個問題你都要能夠答復得了,不是亂答復的。這裏是學識問題。這個學識怎麽來呢?就要你心通哦!
他為什麽是這樣子的(師做動作)?那麽殯儀館燒的為什麽人又是坐起來而不是這樣(師做動作)?什麽道理呢?——心意識的關係。
人在急難的時候,飛機嚮下掉下來爆炸,人在急難的時候都想跳出來嚮上抓,就在這個時候剎那之間就燒死了。人在急難的時候都想那麽抓起來,但是很快就死掉,爆炸給火燒了,所以每個人變成羅漢(那個樣子),因為都想抓一個東西。
後來,他說怪了,老師啊,這一回我真服了氣了!他說翻了找了三天也找不出哪個屍體是他,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也分不開了。沒有辦法,每個都翻。那麽有人跟他建議說:這個東西沒有辦法,誰都認不得,最好把嘴唇拉開看牙齒來認。我這個朋友就講,我的天哪我的地呀!也沒有辦法,衹好去掰這個牙齒。結果他說(後來)我們就叫:哎!曹大哥啊,我們很辛苦啊!你兒子也回來了,你顯個靈啊!你趕快顯個靈啊!顯個靈使我們找到你的屍體!我們就禱告,他兒子也禱告:爸爸你要顯個靈給我啊!我們分不出來哪個是你啊!
他講了以後——你想燒完了,人都烤焦了,那裏有血呢?而且過了三天了——嘿!結果他鼻子流血出來了。可是流了血還不算,這個鼻子流了一點血,這個血哪裏來的?都烤焦了嘛!而且已過了三天。
最後他說他(曹)流血了。
這一流血旁邊還有人講笑話:我們還沒註意呢,這一會兒看到了——哎?!這個流血了,怎會出一點血呢?奇怪啊!那麽旁邊就有個人講笑話、也是一起(來)的:嘿!曹局長說我們笨死了,他已經顯靈給我們看了,是我們這些笨蛋都不認得。那麽旁邊有人說:咦?那個流血的是不是啊?那他兒子又跟他禱告:爸爸你再顯一點靈給我看是不是你?——結果鼻血又出來了!這下斷定了,一定是!然後把衣服拉開看,噢,這個是!因為有一件汗衫,是件老汗衫,把這件汗衫撕開,然後取出一張名片,燒焦了,還有點印象。(所以)這個人就找着了。
他說:那纔怪呢!他說真有這個事啊!真有靈啊!跟我講了很多。
現在我們講唯識,這個問題就來了。我現在問你,那個是唯識所變、唯心所造呢,還是唯物所生?提出一個問題——話頭。而且這個人在空中失事燒了,炸了,掉下來三天了。當然烤都烤幹了的,哪裏來的血?結果還有血會擠出來。這些都是問題。
這幾個人的頭腦都是不相信的,最後不相信也衹好求,很誠懇地求,求了以後有這樣的事!
這些問題在唯識學裏頭、在《瑜伽師地論》裏頭都很切實地告訴你,所以對生來死去、生命的來源、生死的關係都講得很清楚。所以我們提到(這個故事),你們諸位想想看,這個作用是心意識哪一種的關係?不是心髒的關係,已經燒掉了,死掉了;更不是腦神經的關係。那麽這個心就包括心物一元,普通所謂講靈魂。
那麽,靈魂是心意識中的心呢,還是意或者識呢?這是問題來了。
那麽講識,什麽是識呢?在古文裏邊註解,衹有一句話:分別的是識——分別心,有思想;不分別的是智,智慧的智——般若。我們有妄想分別這個就是識,唯識的識。不起分別妄想那個是智,就是般若、得道的智慧。但是這是明朝憨山大師講的話,“分別就是識,不分別是智”。那麽憨山大師講這個話,學理上,在唯識的範圍——你們註意啊,叫做什麽?他講的話叫“觀待道理”。(師指點板書:觀,觀想的觀。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待,對待的待。道理。)不是證成道理。(師指點板書:證果的證,成功的成,證果的證,啊,證成道理。)唯識要註意哦!唯識有些學問啊,是理論上邏輯的、哲學的。換句話說,止觀、觀待,智慧上要看清楚,分別得清楚的,一點不能含糊的。有一點含糊,你所證果、證的道就不對。
但是有些人可以證果了。觀待道理不清楚呢?證的果位就低,他不能證入大乘菩薩,證個小果位。他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二不知其三。
所以憨山大師講“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我們可以說,這兩句話在唯識學界常常引用,認為是了不起的名言。不然!不一定是了不起的名言。這衹能屬於觀待道理的說法。證成道理的說法,還並不太承認這兩句。
好了,我們曉得《華嚴經》也經常提到心意識的問題,比如我們常常念的這四句話是《華嚴經》[斷錄]如果是現代人不瞭解的心意識的心。我承認你們現在前面都沒有茶,現在你們眼睛閉起來打坐,心裏想一杯茶,泡得好好的放在前面,想想看,想的出來嗎?想不出來,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你造不出來嘛!你心想發財,偏偏蝕本。心想飛起來,偏偏爬不動。心想病好了,病偏偏加重。怎麽說一切唯心造?那麽說佛法的哲學是騙人的了?佛是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會騙人的!
那麽一切唯心造這個心是什麽心?這要搞清楚了,對不對?這個是實證問題啊!等於我當年年輕學佛,跟金陵大學一個心理係的係主任,叫李清源,老一輩人都知道。我們兩個談,那個時候他也研究。他就談——你說他反對佛學麽?不。他拼命在研究唯識,正在開始。後來他就(說)——證成道理他認為沒有辦法求證啊!他說我們現在講——當然他是老牌的美國留學生了,他跟我們談話在金陵大學裏面,他就把桌子一邊講一邊擦這樣子的,很實際,書啊什麽都拿開了,桌面上光光的——哎,請你理解的你是學禪的,你給我坐在旁邊打坐,想一個金的雞,黃金的雞,這個雞的屁股啊生個金蛋,一天給我生一個金蛋在這個桌子上。現在我桌子是空的,你無中——真空——可以生妙有,你給我一切唯心造,造一個出來!
大傢都沒有法子!
好嘛!科學就是這樣求證啊!嘿,一切唯心造,造出來嘛!你說哎呀我現在想一個事情,想想很相信,所以我眼淚哭起來了,這也是一切唯心造。他說那是普通心理學作用啊,何必要你這個佛法呢!你說我痛的時候念起阿彌陀佛,開刀的時候不痛了,念佛念得專心,忘記了。他說那是精神統一了,忘記了時間的感受,心理學很容易解答嘛!他說何貴於你這個佛法呢?我們當年學佛法都是碰到這些都是要答案的,問題不是說信就好。
是,我要信哪!你信,你這個門關着有什麽東西,你打開給我看看好不好?我不進去,你給我開一點門縫了,我知道有東西我就信啊!你不能亂講啊!佛法是講求證的呀!假設求證不到,那同普通看小說一樣、武俠小說一樣:一道白光,嗬,就飛到那個山頭去了,他的頭就掉下來。那我都會想,那有什麽用啊?!
所以這個心是什麽心?
剛纔也提了,這兩天這個朋友找這個屍體(遇到的事),也是心意識的大問題啊!那麽他的那個問題你就可以解答了。他(曹先生)死了剛剛過三天,尤其是這個橫死的,他中陰身沒有離開;中陰身就具備了五通,尤其加上他兒子、朋友在旁邊,藉這個真誠的、藉這個心物的力量,他就可以發揮作用。如果他平常修養高一點,豈止屍體上可以流血,屍體上還可以起別的花樣。這是中陰的道理。
那麽這個問題啊,將來唯識學裏頭都有的。現在我們要回過頭來,這個心是個什麽心?意,我們曉得,現在我們思想的,現在所講的心髒的、腦筋在想,這個腦裏頭在想,知覺與感覺,這個統統是意識狀態。這不是心,這是意識作用,第六意識作用。乃至我們身體內外,這個兩手一舉,身體,人體曉得科學上這個光圈,這個所達到電感光圈範圍,包括腦子的思想,心理的感覺知覺,統統是意識的範圍,第六意識範圍。所以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不是第八阿賴耶識,是第六意識。
你們特別註意啊!不要把心理學現在講的下意識當成佛法的第八阿賴耶識,那你是錯到外婆傢裏去了,大錯而特錯!我看有許多新的佛學文章就這麽寫。那真是——哎呀,恐怕有三副牙齒都笑掉了!這是完全不對的。這是第六意識範圍。
所謂心的範圍呢?——第八阿賴耶識範圍。這範圍是包括三界宇宙、心物一元的,形而上一體。最難研究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了。但是我們這次研究,希望大傢能夠好好地深入。尤其你們想打坐學佛做功夫的,你們想念佛往生淨土的,這個理透了以後,必定往生。
這是心、意。
識,是個什麽呢?沒有辦法比了。我們衹能作個什麽東西比呢?
大傢都曉得大海,大海我們看到過沒有?明光法師你看過海沒有?沒有。我都沒有看過,你還看過?我年紀比你大。那學唯識就在這裏,“因明”。我們是看到海面上這個水。海是個什麽?是個抽象的名詞,這許多鹹水纍積起來這個東西叫做“海”,海是個名稱,這是個名;這個名代表這麽一個相、一個現象。實際上我們說船走在上面,不過是在水的皮上走。叫它在海上走,在因明的觀念是錯了。在文學觀念是可以,對不對?你懂了吧?(師問下邊的同學:你是學科學的,應該懂了,對吧?)所以你說真的以邏輯研究來講,你看過海沒有?誰都沒有看過海。看過那麽大一個地方用水堆積起來,說,我們人為地假定它有一個名詞叫做海,是這麽個現象,這是個名相而已。
對海,好了,我們瞭解了這個名相。
這個海,我們看到海上有浪,對不對?看到浪上面有浪花有水泡,對不對?這個都有,啊。那你看到海動過沒有?這話你不敢答了,我可以代表你答,因為你沒有研究過海洋學。海水深部根本沒有動,衹是上面表層的波浪在動。海水深處也沒有漲落。看到了,對不對?上面波浪在動。假設把這個波浪是當“意”,我們思想就是那個海水波浪的“意”。那麽海水上面的波浪上面的小浪花那個東西就叫做“識”。這是比方,在因明裏頭是“宗因喻”這個“喻”的作用。我現在這個說法,學因明、學邏輯的就曉得這是個比喻,因為沒有辦法把這個話說明,衹好拿比喻來說明這樣叫做“識”。心意識(的識)。所以“唯心所造,唯識所生”啊!這個是識。
但是,你說我們曉得,唯心可以造成這個物質境界,所謂“境風吹識浪”,怎麽會造成這個境界呢?怎麽會造成物質?我們今天科學對我們有很多幫忙。你看一個海水的浪花,天然構成的,有一種石頭,你們看到過沒有?海邊的人都看到過。海水上面,海上的浪,第一重,這個我們比喻它是“意”;浪的上面有浪花,還有細的浪花,(這個比喻為“識”。)(捲一終,2007-04-11。)
備註: 在文字處理方面的說明:空難的那一節的文字我按懷師所講的故事順序重新排了一下,這樣可讓人看得通順一些。第二,懷師介紹《八識規矩頌》在《楞伽大義今釋》中的位置,我給簡明了一下,而且查對了《楞伽大義今釋》,確是在“自敘”之後。
(妙音緣、hzb錄入,玉樹臨風等校對)
有兩個原因要講這個課程:第一個原因,就是今天我們整個的世界,科學的發達同神秘主義、神秘的思想幾乎已經到達了並駕齊驅了。不單衹是我們這個地區——臺灣,全世界各地的文化學說的沒落,人們的好奇心,想追究物質世界之外的東西這個思想趨嚮,(也)越來越濃厚。因此各種宗教、各種修證的學識也越來越發達。比如像佛教來講,在世界上現在最流行的兩個宗派、兩個方法:一個是禪、禪宗,一個是密宗,尤其是近幾年以來,在我們這裏還不覺得啊,我們這裏很亂的密宗不談;在國外,像美國、歐美,對於這個所謂密宗的研究、愛好、趨嚮也越來越嚴重了。
那麽使人們對於真正求證佛法、佛法的正見——正知正見,以及一個人求生命超越、求生命自己怎麽樣能夠證得另一個超越這個物質思想世界的這個知見,也越來越分歧了。
那麽由於這個道理,我們看到佛法的正法實在是越來越衰落了。如果說今天不是末法時代,那無法使我們覺得這一句話是正確的,換句話說,是不正確的。怎麽說呢?實在是到了末法時代。正知正見幾乎完全沒落了。因此我們對於法相中觀學說的研究,不能夠不作一個重新的提倡、重新的整理。
過去有很多人註重唯識法相這一門的學問。譬如在這個世紀中間,所謂從楊仁山居士以後,乃至於他的弟子歐陽竟無先生,乃至於說由歐陽竟無先生之下的,跟他老師兩個相反、反對,後來變成冤傢叛徒一樣的熊十力;再由熊十力先生之下,目前也許有人認為是熊十力先生的弟子,年紀都是相當大了,我們都不便說了。因為熊十力先生乃至於他的老師歐陽先生在我個人來講都是朋友輩、忘年之交,當然他年齡跟我們都差得很大,但是因為我對這個走的路多一點、經驗深一點,這些老前輩們我都很熟。那麽由這一類的、這一列係的唯識、中觀的學問,在過去已經發現問題太多,到現在來更加是混亂了,更加錯誤了。因此,唯識、中觀正見,我們是不能夠不重新討論。
但是我們討論這個法相唯識、中觀這兩門正見的學問,請諸位同學在座的乃至諸位先生、女士們特別註意,這是佛法裏頭的一個真智慧的法門,不是衹作普通的佛法或者三皈五戒吃素拜拜就能夠了事的。這不能夠衹作信仰方面來聽。真正摸到佛法的中心,絶對是要學問的,要思想、要智慧的。如果光作信仰,光這樣聽,是沒有用的。希望大傢特別註意,必須要特別地註意!
所以大傢衹當成情緒化的信仰,或者聽經就有功德,這是我所反對的——聽經不一定有功德,也許你聽了迷信加重了。沒有正知正見,同時,等於不帶耳朵來聽,沒有用;帶了耳朵,沒有帶腦筋,沒有用;帶了後腦,沒有前腦,也沒有用——後腦管記憶,前腦管思想。
所以這個課程,在我個人今天為什麽要開這樣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課程?在我個人的觀念,的確是基於一種悲天憫人,覺得這個人類的思想太混亂,尤其佛教的正法太凋零、太沒落了,因此,不得不講。
實際上在我個人講這個課也很痛苦,很吃力的。比如像我現在晝夜給講課的時間差不多占了大部分,一個禮拜,都沒有時間,加上許多事務性,也就是可以說自己沒有一點時間可以休息了。
那麽尤其這個份量非常重的課,是希望大傢聽了,以自己的修證真能夠求證到一點成果來。如果作為普通學術的演講,我還不願意講。原因是什麽?那就等於浪費。
一個人講一門學問,對別人沒有利益的,對自己是光造成自己的講學上課的威望的,那是犯菩薩戒的,那是不該的。所以一種課程的說法講出來,是希望別人能夠得到利益的。因此我對這個課程看得非常嚴重。
過去曾經為這個(目的)我們在這裏自己開(講)過《瑜伽師地論》(的課)。當然《瑜伽師地論》的課程,要把它一百捲全部仔細研究完,而同自己修行、證果、證得菩提有準確路綫的,恐怕照我們的研究的方法那麽精細、那麽的周到,恐怕要十年以上的課纔講得完。
因此,《瑜伽師地論》我們去年為一般同學們開(講)短短的一點,衹提到小乘證果的主要的法門。但是我看同學們接受的程度、接受的能力非常差。在一個人等於說拿出大量的黃金珠寶要布施出來的時候,結果碰到一批鄉下老百姓,他黃金不知道是什麽東西,珠寶對他沒有用,這就喪失了那個價值,所以這個課程趕緊就又結束了。
這個講課在宗教的立場是“說法”,對象也很難——聽衆的對象也很難,並不是講課很難。當然有好的聽衆對象,像我們過去的經驗也發現,真是實在很難。所以我們現在再來實驗,試講這個課,希望諸位自己不要浪費這個時間,希望我們這次研究不是白費的。這是第一點,為這個正知正見而說明這個原因。
第二點我講這個課的動機,為了今天全世界的人類,文化也是到了末劫了。今後的世界,物質文明的發展、科學的再進步,勢必比現在比現在、比今天還要嚴重的,還要進步,還要發展。因為物質文明的發達,科技的進步,工商的發展,文化、人類的精神文明一落千丈,不但我們國內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乃至說我下面年紀輕的一代、學生輩,現在都當了國外的教授,他們已經感覺到一代不如一代。而發現每個國傢每個地區都是非常需要的。例如在國外的各國我們很多年輕的中國人,在那裏稍懂了一點打坐,稍懂一點太極拳,稍稍懂一點亂七八糟的陰陽八卦,在國外現在都是大師了。那麽他們也知道自己不足以真正領導人、真正教化人,所以回到國內再嚮——我用商業的一個笑話(講)——我說回來進貨。這一類的情形越來越嚴重。
這樣有兩個看法:一個看法,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前途是看漲,但是中國文化的前途看漲——中國文化包含了三大係統的儒釋道——我們佛法的正法是不是在世界文化的前途裏頭看漲呢?這我可不敢說了!問題不是佛法不好,佛法是絶對第一!衹是我們研究佛法學佛法的人,不足以領導這個世界了。被世界所領導了,被社會所領導了。個個發願,本欲度衆生,事實變成反被衆生度了,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這兩個因素的刺激,我們可以看到全世界學術、人類文化的思潮。在未來,現在是二十世紀的最後了,1981年到1999是最後了,馬上二十一世紀開始哦!我們如何迎接這個新的世紀的思潮,使科學文明、科學的思想如何歸到哲學的路綫?因為哲學是天然地給一切科學作結論。
那麽哲學的最後必須要走入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的最高處,全世界學術文化,據我所知,除了正知正見的佛法以外,更無第二法門。也許我所知的不對,但是在我今天的立場,告訴諸位,據我所知是如此!
可是我們自己站在正統佛法的立場,把佛法真正的正知正見,如何弘揚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心去,如何告訴世界人類的人們:人,活着,全體應該如何走我們人生平安、安定、和諧的路綫;死後或者是現生我們怎麽樣可以證到與天人合一,超越天人,證得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形而上道的佛地境界。因此嚮你們——諸位大學畢業或者是研究所拿到碩士甚至拿到博士的——(介紹)這個路綫,是為了使你們有非常遠大的前途。可是沒有這個本錢呢?一樣的沒有前途。
今天這些個學位衹是專傢的一個代號,不是一個通纔、更不是一個通達學問的一個名稱。所以自己假設被目前教育制度的學位睏住了,那是很可憐的一個愚癡人。那麽今天的學位對整個人類世界的學問來講,(衹是)滄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的知識,不值一提!
又如我們在座的同學,我們平常有接觸的,你們學各種的專長的,拿到學位也很多,為什麽我們一討論的時候,我一問到你哪一方面你就不知道了?其原因為什麽呢?因為你沒有根本智慧。
所以佛法有個東西叫根本智,這就是“道”。得了根本智的人,無師而自通,而且一通而百通,這就是佛法的正知正見道。
所以我們今天開始開這個課程,為了大傢配合現代的科學的思想,為了開創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使東方文化的真正的精神要建立起來,弘揚出去,必須要大傢瞭解這一面的學問,而且不允許一般隨便講唯識自己沒有深入的、錯誤的觀念摻進來。
這是兩個動機,需要講這個法相唯識、中觀的道理。現在因為我有這兩個動機,所以開這樣嚴重的課。
在我這幾天跟在座的幾位同學、老同學談,我說一邊我想開這個課,一邊(覺得)很沒有意思!我說不知道大傢聽受的能力,大傢真地研究的能力到什麽程度是個問題。根據我個人的講課的經驗,也許我這個是偏見,我每次都覺得是白費的,所以自己對自己很難過。
現在我把這兩點的動機給大傢講完了,我們現在回轉來,講佛法的修證(與)真正佛法的正法的衰落,為什麽今天我們不能不承認在開始到末法的時候?因為佛法的中心、佛教的中心就是修持、證果、證道,可是我們現在真正從事修持、從事證道的人多不多呢?不少!證得沒有?很少!為什麽?因為缺乏了正知正見。大部分所走的是偏差的路綫。所謂偏差的路綫,(是)我們用現在的名詞;用古代的來講這就是學的邪魔外道,佛法的正知正見沒有;所以證果的人自然就很少。那麽何以沒有(證果、)證果的少呢?——理不通。
尤其從現在開始,乃至說我們在現代的教育的普及之下,科學文明發展使思想的傳播更快速,以及物質文明發達、科技的進步幫助我們瞭解形而上道的許多的方便,應該求道證果比古人要快,不會是慢的。我們不要輕易看不起科學文明,科學文明發展的確幫助了修持上許多的方便。可是因為今天世上的人沒有真正的修持的正知正見,盲目地輕視了科學,也不曉得如何利用(科學,不曉得)科學對修持有那麽大的幫助,就因為自己理不透、知見不夠。
現在我們轉來講到法相中觀對佛法正法的發展,有個歷史需要知道,好像我看大傢研究佛學的人,真正瞭解這一方面的,不太多。也有許多佛學概論的著作,也有許多印度哲學的著作,但是畢竟的,外行的多,內行的少。所謂內行,學得(一點皮毛),寫佛學概論,寫印度思想史概論,(但由於)自己沒有證果,沒有修證,碰到真正證的地方就不懂。
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大傢如果研究佛的傳記,我常常說一般人寫佛教史佛教概論都寫些不相幹的事——什麽釋迦牟尼佛十九歲了,今天出東門、明天出南門、後天出西門,出了四門看了人傢死、看了人傢生病他就感覺到:哎呀,生老病死苦!——這個講得這個青年人好糊塗哦!十九歲了,生老病死隨便提一句都懂嘛!他還非要到外面看了,看了肚子漲了、生孩子了,纔曉得是苦,有那麽笨嗎?把佛描寫得好笨!
是,一些古代經典上是那麽說的。相距三百年(後),尤其在印度教育普及,那是說明人傢故事的時候說佛歷史是那麽說啊!
你研究佛的傳記,在他十六歲以前,一切世間的學問,文的武的都是啊,沒得老師、全國沒有一個老師可以教他了,他反是……[斷錄]一個大象可以甩到城外去,那個武功練得多高啊!知識到了多高的程度——結果十九歲還不懂事,看到棺材還問:這是幹什麽的?“這是擡死人。”還問人傢人為什麽會死啊?經人告訴說人生了就會死,自己纔曉得“哦,那真沒有意思”——你說這個釋迦牟尼佛給他們描寫得多笨!一般佛教史、佛學概論硬都是這樣呆板地(寫)。
站在中國文化就是說,他的幼年少年時早就瞭解了,生老病死人生四大過程都有所考慮。(結果把)這些不相幹的事拼命寫。
相幹的,是因為他覺得即使到了當了帝王,使這個世界太平了,(但是)根據歷史的經驗,一個太平的日子不會超過三十年。你看人類的歷史,沒有說十幾年沒有戰爭的,沒有說十幾年不出變亂的。雖然不出大的,小的(不斷),東區冒火、西區冒煙。所以他想自己即使做了統治世界的帝王,(也)不足以為人類求得永遠的永恆的福祉,不足以解决世界人類永恆安樂和祥,也更不足以解决人生生老病死的問題。因此他走出世的路子,他是追求這個!為了追求這個,釋迦牟尼佛從十九歲出傢,他遍學了印度所有的外道,都學完了,所以邪門諸道他樣樣都學。
我們要註意他,在傢(的時候),他由幼年一直到少年,世間一切學問(都)成就了,第一流的數學家教他數學的時候最後(都)答復不出來他的問題。所有的學問都成就了。所謂婆羅門教的四典,婆羅門教的聖經哲學,他(也)研究完了,各種各樣的修持的方法,然後自己經過十二年苦修實證。學了各種外道以後,他並不是像我們大傢哦,譬如傳記上說他修“無想定”三年,他修成了。無想定,坐在那裏打坐在那裏什麽思想都沒有,腦筋停擺——他修成功了,三年。
無想定,你們註意啊,打坐修定,如果以為“什麽思想都沒有”就叫做“定”,是個大外道修法——無想定。但是雖然是大外道的修法,我們試試看,做得到嗎?你坐在那裏把腦子完全停止了思想,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沒有實驗過,而且你也做不到。釋迦牟尼佛是做到了、修到了。所以經典下面四個字就是:“知非即捨”,他認為這個不是道,拋掉了。
這是什麽道理呢?就是同我們現在講的課有關的——因為你做到無想,是意識的境界、唯心的力量。第六意識加強了控製自己的思想的力量,第六意識加強了把自己進入到無記的狀況。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所以有許多人因此研究錯誤的禪宗思想——六祖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那(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一般人看六祖壇經看錯了,認為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禪——那是死人!那是屬於無記、無想。
六祖當時接引惠明不是這樣講的,你們翻開《六祖壇經》看,六祖壇經是當時白話的記錄,六祖叫慧明:你現在起,不思善——不要想好的;不思惡——不要想壞的。好事不想、壞事不想,你把腦子清理掃蕩幹淨一點。掃蕩完了,好了,那(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那(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句話是問號。唐宋人說的“那個”,就是說“你這樣,你的本來面目在(哪裏)?”應該拿閩南語講,我的閩南語不標準。“你(的本來面目)在哪裏?”——是問他的。可是後世人看六祖壇經呢?說:哎喲!不思善不思惡,六祖就說“那一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完了!統統錯了!這一錯,把外婆傢裏都錯到底了,完全一路錯下去,把開天闢地的老祖母那裏的本錢、那裏的思想根源統統搞錯了!
所以,我們曉得無想定它的意思,因此佛“知非即捨”,他實驗過了,把它拋掉了,另外又去學——一切外道學完了他還學這些,做實驗,去學——“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非非想定——你說這個是什麽想?非想,就是不是思想;非非想,不是(不)思想的那個想。你說這是什麽想?黃魚鮝、白魚鮝?這是什麽東西?非想,非非想,不是不在想。還在想不在想呢?你想想看!我們大傢光讀佛經看佛經都看過去了。非想非非想,非想是個名詞,不是思想,中間這個“非”是動詞——不是;非想——不是不是思想。那麽換句話說就是思想,可是又不是思想。這是個什麽境界?你們去研究過沒有?
這是一種功夫,一種定的境界,最高的目標達到這樣。到達了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那已經到達了欲界天、色界天以上的無色界天人的境界。拿現在的觀念說:不是物質的,不是生理的,也不是精神的。那麽現代人很會造些名詞——“超”,什麽超生理、超冥想、超直覺,反正給它來個超字就是了。“超”字將來用得不願意用了、討厭了,再來個“超超直覺”。
這是個什麽東西?可是他也去修了三年。修到了,“知非即捨”,拋掉了。他知道這個是錯了,這不是道。因此走了,所以後來又雪山苦行六年。
苦行裏頭就很多了,凡是我們今天你認為不吃飯、餓飯、拜佛、夜裏不睡覺啊、不倒褡哪,這一切一切都在苦行裏面,他都去實習了。最後六年下來(共)十二年,苦行非道!走掉了。但是要加一句,苦行雖然非道,可是苦行是助道品。換句話說你證得菩提以後,不但苦行是助道品,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助道品。沒有證得菩提以前,你縱然學得大乘知見,還(仍然)是外道思想,有這樣嚴重。因此唯識中觀不能不瞭解。
可是,釋迦牟尼佛過世以後,他的弟子們在(他過世後)三五百年(之內)出傢弟子、在傢的弟子證果的還有;再過四五百年以後就很難。可是那個時候,我們曉得,唯識的道理,衹有大乘經典一提。(但是)我們要想修持,尤其你們諸位出傢的同學,捨利子所著的、佛的大弟子捨利弗所著的《阿毗達摩論》不能不研究。要想修禪定證果,《阿毗達摩論》不能不研究。可是我講出這個經典的名字,恐怕許多同學是聽成“阿鼻達摩”——摸摸鼻子不知道,那真是阿鼻達摩了。那是捨利子著作的,捨利弗著作的聽佛所講的筆記,如何修持、如何解答。另外譬如大目連尊者——神通第一——(他的)《阿毗達摩藴諸論》不能不看。《阿毗達摩藴諸論》,目連尊者所著的,不能不看。所以你看我們佛教佛法(多少的寶藏)!而這些經典,我們今天現代的青年僧,現在的法師僧、僧衆們幾個去摸啊?幾個去看啊?甚至我們提到這種經典的名字都是茫然(不知),尤其你們在座的高級班的同學更要留意。那麽講修行,唯識法相、中觀正見同這些所謂小乘證道、證果的經典有關聯沒有?絶對地關聯,基礎就在那些地方。
講唯識中觀,我們曉得小乘的經典(沒有提到這些),不是說捨利弗、目連尊者反對大乘,不要搞錯了。他們當時衹講小乘修證、證果的重要,大乘的道理沒有加以新的發揮,所以他們的弟子們對於大乘的經典是否認的。所以講我們現在南傳佛教,緬甸泰國南洋的所有巴利文係統的佛教根本不承認大乘佛學的思想,絶對不承認,認為是假的。那麽他們自己巴利文南傳佛教所保有的這些小乘經典,絶對靠得住嗎?又是大問題。
所以我們曉得佛法在(於)修證,在佛過世以後三四百年之間,除了禪宗單傳一脈,一代衹傳一個人,正統衹傳一個人,其他雖然說了證果了也不能傳正統的。單傳一脈維係這個文化的命脈之外,就靠這些大乘菩薩的修證,同時也是禪宗的住持。所以五百年後馬鳴菩薩出來著作了《大乘起信論》。這《大乘起信論》是唯識宗五經十三論必定要研究的東西,也是淨土宗三經五經一論的最重要的一論。那麽有馬鳴菩薩出來親證,大乘的思想(於是)興起。興起以後,所謂唯識中觀、真如自性、妄想真如這個道理建立。可是這個時候佛教佛法的修持,已經走入了另外一個方向了。印度固有文化的婆羅門教、瑜伽術等等風起雲涌,使一般學佛的佛弟子尤其[似有斷錄]不及他們,因此佛法的威勢慢慢地受影響。
所以,馬鳴菩薩以後——馬鳴菩薩是禪宗第十一代祖師——隨之第十四代祖師竜樹菩薩出來,建立了密宗。密宗這個係統就是容納了印度當時古今中外一切修持的方法,乃至包括正道邪道都把它堆到一個爐子裏燉了一下。這是建成般若中觀的這個法門、方法,樹立在這裏,所有的密宗經過竜樹菩薩的整理,那麽密宗變成正統的佛法,使佛教重新博大精深起來,而且擴大。
不過,竜樹菩薩以後不到兩三百年,大乘的佛法還是抗不住時代的趨勢。所以在修持的方法上,外道的修持方法超越了佛法正統的東西。所以我們要註意,大傢上早晚課的時候,無量法門誓願學,因為要負責挑起如來正法,而(想)要弘揚如來正法的人,(你)一切世間法的學問、一切魔道外道的三教九流不會,那你弘揚的方便就沒有。我們看這些佛以及大菩薩、諸位祖師,他這一切都通達。所以到了竜樹菩薩以後又衰落了。
那麽,所謂彌勒菩薩這一係統——法係,世親無著菩薩出來整頓這個佛法,建立中觀、建立唯識的法門。所以無著菩薩聽彌勒菩薩的教化記錄下來,(成為)《瑜伽師地論》。可是這門學問在印度當時弘開也很難,因為佛教漸漸在衰落。再過四五百年以後碰到我們自己中國一位青年法師——玄奘法師——唐三藏法師,到印度留學。
那麽唯識中觀,彌勒菩薩這個係統——唯識法相到了一位學者居士——勝軍居士手裏,去親傳《瑜伽師地論》傳給玄奘法師。那麽竜樹菩薩的中觀正見呢,由戒賢律師——一位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自己快要死了,夜裏夢到文殊菩薩托夢要他慢一點,盡量拖拖。因為印度的法緣完了,他說正有震旦,就是China,東方中國有一位傳佛的慧命的年輕和尚要來,你要把這個法門傳完了你才能夠死。他聽文殊菩薩的警告,所以一百二十多歲修定硬拖住,玄奘法師一到他高興得眼淚都掉下來,說我責任可以交出了。在這個時候所以玄奘法師集中了這些回到中國。這已經距離釋迦牟尼佛一千四五百年的時代,但是在中國的佛教正是開花、鼎盛的時候,黃金的時代,就是唐代的唐太宗這個時代。我們先休息一下,大傢鬆鬆腿。
現在我們關於這個課程的研究,再次采用固定的課本就是《楞伽經》與《成唯識論》。為什麽這樣的用這兩本經典來研究呢?第一,也是針對現在世界各地所流行兩個東西——禪宗與密宗的道理(而)來。現在很少有真密宗,很少有真的密宗。假定有真的密宗,沒有不通唯識的教理(的)。你們大傢充滿了神秘的思想,這也是密宗那也是密宗,現在密宗特別多。反正我不跟你講,我要騙你一下我這個是密宗,嘿,就變成這樣了(註:老師可能此時做了個動作)——笑話了。一個真正修密宗的人沒有不通唯識教理的。就是說,《瑜伽師地論》一百捲如果沒有通,沒有辦法學密宗。華嚴經一百捲同法相中觀的理論、這個理論配合不起來,你沒有辦法學密宗,那換句話說你學的就是外道,這我可以大膽地負責地說這個話。
此外你說你是學禪、禪宗,(如果)唯識中觀《瑜伽師地論》一百捲沒有通,楞伽、法華經等等沒有通,你不要隨便談禪宗。我們知道禪宗的初祖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的時候,他是以《楞伽經》印心哪!《楞伽經》就是唯識宗的五經中重點的經典,第一部經。所以研究法相唯識不能不通《楞伽經》,換句話說研究密宗不能不通《楞伽經》,那麽研究唯識的人更不能不通《楞伽經》了。因為現在我們這裏有現成的印的《楞伽經》,又加上我自己曾經簡單明了地用白話把它翻譯了一下,前面又放上玄奘法師的八字律《八識規矩頌》,也使你們看起來方便,研究起來方便。
第二點,我們曉得《成唯識論》是玄奘法師綜合揉攏了——揉,就像做湯圓,面粉白糖這樣,桂花啦,什麽芝麻啦,和在一起那麽搓攏來一個東西——把世親菩薩以下,月稱、護法、印度的歷代的大師的唯識的**(註:似是“理論”兩字)跟它高深的思想,都把它糅合成為一起了,所以玄奘法師著了《成唯識論》。
那麽你這兩個瞭解了以後,你們以自修求證的,應該對於修持之路認識得很清楚了。那麽你去修禪也好,修淨土念佛也好,還是學密也好,知見希望不會錯了。至少朝這條路上走,前面指示燈的亮燈方向是準確的。至於能不能走到那個目標目的地,那就看個人自己的努力,至少嚮目的地這條路上走,前面指示燈的亮燈不是暗的,頭腦是清楚的。這樣縱然這樣這一生不證果,至少在佛法知見上種下很清楚的種子,他生來世再出世間做人,一聞正法,一聞千悟,不至於迷失了。
因此,我對這一次的重新叫你們研究這個唯識法相中觀正見,是好多種非常沉重的心情加攏來,希望你們諸位在這一方面努力地用功,不要敷衍自己。你們覺得敷衍了師長,實際上是自欺的事,都敷衍了自己,欺騙了自己。
那麽上一次我提到過,解說講唯識中觀以前,我問你們諸位讀過研究院的同學們有沒有上過《八識規矩頌》的課,你們有幾位勉強地舉手,好像上過了。我們這裏是研究佛法,千萬要打破什麽面子啊人情啊那個妄想,不要管。哪幾位是上次舉手的啊?好像現在都溜下四樓去聽擴音器了。哦都在那兒!你還背得來嗎法承師?你們幾位?背得來是不是上來先講一下?你要曉得,你不要認為老師在整我,你錯了!就是要你在大衆前面——,你講對了非常大的歡喜,講錯了是應該——因為你在當學生。“如果我都對了還來做學生呀?!”對不對?這個是當然的,沒有關係。這是你最好的一個測驗自己的機會,看能記得到多少。甚至於你照這個本子來講,好不好?我跟你商量,不是命令,好不好?試試看!你到這裏來我跟你來分半座(衆笑),試試看!好不好?因為麥剋風拿不過去嘛。有沒有拿得的?可以移動的?(註:下面有人答“沒有”)沒有?那你就來吧,來試試看!你(先)想啊!我們順便先提一下: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這個就很好講嘛。(註:這時老師又對下面的那位同學說:試試看,因為你……好不好?啊!你素來膽子大,來來來!你素來很勇敢,快來,來講講看!但是不勉強你啊。好不好你來報告一下看?或者是別位同學?)
這個道理啊,我是希望你們今天講學問,你把唯識的道理學會了,在傢居士們乃至在座法師們,瞭解了現代的心理學醫學的發展,你出去到世界上,决定保險你(成為)絶對吃香的一個大學者。現在國外非常需要,因為今天歐美各國覺得思想沒有人領導,痛苦在這裏。
唯心哲學的思想搞了幾千年,被馬剋思的資本論、恩格斯馬剋思唯物思想打,都沒有打垮,所以(唯物思想)吃癟了。現在世界戰爭還是兩個東西:唯心與唯物,思想的戰爭。可是現在唯物思想呢?因為歐美的經濟發展、工商業的發展,自然把唯物思想的看不起了;再加上科學發展下來,從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後一直到今天,唯物思想站不住了,沒有基礎了。但是你唯心思想也拿不出證據來啊!所以今天心、物兩個思想不足以領導人類文化,一個新的哲學文明産生不了。你說:“讓我來!我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我是唯識。”好!我聽你的,你來講!
非常需要!
可是你看今天世界上(的人),歐洲、美國有一個敢講不?站不出來啊!而人傢非常需要。尤其在今天心理學的發展上極需要!
今天心理學的進步,幾乎同原子能的發展同樣進步得快。你看現在心理學已經用到治病的方面去,已經用到政治方面的領導指揮,心理學用到這個範圍去了;已經領導了工商業,打入它的中心去了。
但是心理學依我們看起來並不高明,不及唯識的周詳;可是你唯識學拿不出來,沒有人,站不出來,還在老套的那個外衣裏頭轉來轉去。它無比的財富、知識學問的財富,而埋藏在最古老的草堆裏頭。要特別註意!
所以現在我要求大傢,從你們認為最普通的做起,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一定要把它背(誦下)來,就是希望你們背。《八識規矩頌》在我們的手邊拿着的《楞伽大義今釋》這本書“自敘”之後,在“自敘”之下有個單獨的一頁,這一頁《八識規矩頌》,這個整個的希望年輕同學要背。那麽其他的居士們曉得,這些男居士女居士、善男子善女人,諸位不在乎,你們自己肯用功更好,我更所希望。
在我們這裏,不管高年班的同學與碩研部的同學,千萬註意,不是為我讀書哦!
我們說要講八識,現在要(開始)解釋。奇怪啊,世界上有唯心、唯物的哲學,衹有佛傢來一個唯識;而且更奇怪,佛經上提出三個東西——(心、意、識。)你看禪宗祖師經常講,學禪叫你參話頭:“離心、意、識,參!”這個要了命,對不對?你們雖然沒有去過禪堂,沒有聽過祖師們說法,常常老前輩說:“參話頭怎麽參?離心、意、識,參!”
這個不是活見鬼嗎?!而且我心意識離得開了我還參個什麽呢?!那就不要參了撒!(註:四川口語)他還要你“參”。這就是禪宗的教育法――離心、意、識,參!
不過你要註意啊,你們看禪宗的語錄把五個字連起來了,“離心意識參”,連起來變一句了。祖師們禪師們在禪堂裏說法,那個威風大得很,眼睛一瞪,比那個古代大元帥大都督帶部下要出兵以前的境況、那個威風還要嚴,誰都不敢動一下,(好像)動一下就犯了軍法立刻就處死(似的)那樣大的威風,他叫你們:“離心、意、識----”不說話了,停留半天,然後來一句----“參!”走了!他自己下座走了。是這樣念的。
所以語錄真難讀啊!那麽現在你拿禪宗的語錄,一來一念成“離心意識參”,那等於念“南無阿彌陀”,這有什麽關係啊?他是當時在那裏說法的時候:“你們不準妄想啊!離心、意、識——!不準動!”然後來個“——參!”自己走了,你去參去。是這個東西。
你說有一個人,假設我們同學,很調皮,學禪,(就講:)嗯,老師你千萬不要講這個話!你說離心意識參,我站起來就走!我離心意識了還需要參個什麽?那就罷參了,我不要參了!就是因為心意識離不開,所以受你的騙,衹好在這裏參!我心意識都離開了以後一切大解脫,我還在這裏參個什麽?叫做“罷參”,不參了。不參、罷參,不是說不信佛法哦——大徹大悟了嘛!心意識都離開了,立地成佛,我還參,參個什麽?你來攙我(還)差不多,攙我慢慢走路了,我要做老太爺了,還是那個“攙”了!所以啊,你註意,現在為什麽講這個事?
好!那麽現在問題來了,心、意、識,這三個部分怎麽講?
現在我們曉得心,佛法講一切唯心,什麽是心?不是心髒,也不是腦神經,不是腦筋,更不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現在這個人,把他分開兩部分:一個知覺,一個感受。
知覺,譬如昨天一個朋友來講,講個現場的話,這次遠東航空公司失事。“唉!”他說他是站慘了!我說我也曉得你嘛,一個朋友,他的最好的朋友,大概你們有許多也都認識他——曹開階,七十多歲了,海軍的老長官,戰務局的局長也做過——死了。死了以後啊,他的大兒子也從美國回來,這個朋友也是他的把兄弟,也是老部下,也是海軍老同事。幾十個人的屍體擺在那裏,他說老師啊,這一回我是三天吶,就在那裏頭轉啊轉,他說憋的啊,那個味道熏得難受!那個氣味,人燒焦了,他說,哎呀,老師!過去聽你講白骨觀沒有什麽印象,我現在纔曉得佛呀真聰明,怎麽教人修白骨觀。嚮這個裏頭一看,不是白骨啊,那個人燒的那個味道啊……不能講!可是老師你說怪了,可是每個人都變成羅漢了!我說,怎麽會每個人都變成羅漢呢?他說被燒的人的每個手都這樣(註:老師做個動作),像那個木雕的木羅漢一樣。你說什麽心理?你們學佛的(說說看),這是什麽道理?這一次一共燒了一百多具屍體都這樣。他說那真難看!再說人那個肉啊,烤幹了,烤了以後啊,他說你就看到纖維都穿了出來,露出一條一條像樹葉子幹了那個纖維,一片一片,啊,他那個腸子,哎呀!黃的呀,哎呀這個……不能看了!這個問題,你看,學佛的人,你們講修道、學唯識樣樣是問題,為什麽這個人燒了會這樣?你再到殯儀館去看燒,燒了一個人,好好躺在棺材裏,火一燒,燒了以後,坐起來了!大傢講迷信——哦,他起來打坐了(衆笑)!
什麽道理呀?你們諸位同學都是高階層的,你說是什麽道理?我這個話告訴你們,註意哦!將來的時代出去當老師當法師尤其講佛法,這樣的每一個問題你都要能夠答復得了,不是亂答復的。這裏是學識問題。這個學識怎麽來呢?就要你心通哦!
他為什麽是這樣子的(師做動作)?那麽殯儀館燒的為什麽人又是坐起來而不是這樣(師做動作)?什麽道理呢?——心意識的關係。
人在急難的時候,飛機嚮下掉下來爆炸,人在急難的時候都想跳出來嚮上抓,就在這個時候剎那之間就燒死了。人在急難的時候都想那麽抓起來,但是很快就死掉,爆炸給火燒了,所以每個人變成羅漢(那個樣子),因為都想抓一個東西。
後來,他說怪了,老師啊,這一回我真服了氣了!他說翻了找了三天也找不出哪個屍體是他,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也分不開了。沒有辦法,每個都翻。那麽有人跟他建議說:這個東西沒有辦法,誰都認不得,最好把嘴唇拉開看牙齒來認。我這個朋友就講,我的天哪我的地呀!也沒有辦法,衹好去掰這個牙齒。結果他說(後來)我們就叫:哎!曹大哥啊,我們很辛苦啊!你兒子也回來了,你顯個靈啊!你趕快顯個靈啊!顯個靈使我們找到你的屍體!我們就禱告,他兒子也禱告:爸爸你要顯個靈給我啊!我們分不出來哪個是你啊!
他講了以後——你想燒完了,人都烤焦了,那裏有血呢?而且過了三天了——嘿!結果他鼻子流血出來了。可是流了血還不算,這個鼻子流了一點血,這個血哪裏來的?都烤焦了嘛!而且已過了三天。
最後他說他(曹)流血了。
這一流血旁邊還有人講笑話:我們還沒註意呢,這一會兒看到了——哎?!這個流血了,怎會出一點血呢?奇怪啊!那麽旁邊就有個人講笑話、也是一起(來)的:嘿!曹局長說我們笨死了,他已經顯靈給我們看了,是我們這些笨蛋都不認得。那麽旁邊有人說:咦?那個流血的是不是啊?那他兒子又跟他禱告:爸爸你再顯一點靈給我看是不是你?——結果鼻血又出來了!這下斷定了,一定是!然後把衣服拉開看,噢,這個是!因為有一件汗衫,是件老汗衫,把這件汗衫撕開,然後取出一張名片,燒焦了,還有點印象。(所以)這個人就找着了。
他說:那纔怪呢!他說真有這個事啊!真有靈啊!跟我講了很多。
現在我們講唯識,這個問題就來了。我現在問你,那個是唯識所變、唯心所造呢,還是唯物所生?提出一個問題——話頭。而且這個人在空中失事燒了,炸了,掉下來三天了。當然烤都烤幹了的,哪裏來的血?結果還有血會擠出來。這些都是問題。
這幾個人的頭腦都是不相信的,最後不相信也衹好求,很誠懇地求,求了以後有這樣的事!
這些問題在唯識學裏頭、在《瑜伽師地論》裏頭都很切實地告訴你,所以對生來死去、生命的來源、生死的關係都講得很清楚。所以我們提到(這個故事),你們諸位想想看,這個作用是心意識哪一種的關係?不是心髒的關係,已經燒掉了,死掉了;更不是腦神經的關係。那麽這個心就包括心物一元,普通所謂講靈魂。
那麽,靈魂是心意識中的心呢,還是意或者識呢?這是問題來了。
那麽講識,什麽是識呢?在古文裏邊註解,衹有一句話:分別的是識——分別心,有思想;不分別的是智,智慧的智——般若。我們有妄想分別這個就是識,唯識的識。不起分別妄想那個是智,就是般若、得道的智慧。但是這是明朝憨山大師講的話,“分別就是識,不分別是智”。那麽憨山大師講這個話,學理上,在唯識的範圍——你們註意啊,叫做什麽?他講的話叫“觀待道理”。(師指點板書:觀,觀想的觀。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待,對待的待。道理。)不是證成道理。(師指點板書:證果的證,成功的成,證果的證,啊,證成道理。)唯識要註意哦!唯識有些學問啊,是理論上邏輯的、哲學的。換句話說,止觀、觀待,智慧上要看清楚,分別得清楚的,一點不能含糊的。有一點含糊,你所證果、證的道就不對。
但是有些人可以證果了。觀待道理不清楚呢?證的果位就低,他不能證入大乘菩薩,證個小果位。他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二不知其三。
所以憨山大師講“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我們可以說,這兩句話在唯識學界常常引用,認為是了不起的名言。不然!不一定是了不起的名言。這衹能屬於觀待道理的說法。證成道理的說法,還並不太承認這兩句。
好了,我們曉得《華嚴經》也經常提到心意識的問題,比如我們常常念的這四句話是《華嚴經》[斷錄]如果是現代人不瞭解的心意識的心。我承認你們現在前面都沒有茶,現在你們眼睛閉起來打坐,心裏想一杯茶,泡得好好的放在前面,想想看,想的出來嗎?想不出來,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你造不出來嘛!你心想發財,偏偏蝕本。心想飛起來,偏偏爬不動。心想病好了,病偏偏加重。怎麽說一切唯心造?那麽說佛法的哲學是騙人的了?佛是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會騙人的!
那麽一切唯心造這個心是什麽心?這要搞清楚了,對不對?這個是實證問題啊!等於我當年年輕學佛,跟金陵大學一個心理係的係主任,叫李清源,老一輩人都知道。我們兩個談,那個時候他也研究。他就談——你說他反對佛學麽?不。他拼命在研究唯識,正在開始。後來他就(說)——證成道理他認為沒有辦法求證啊!他說我們現在講——當然他是老牌的美國留學生了,他跟我們談話在金陵大學裏面,他就把桌子一邊講一邊擦這樣子的,很實際,書啊什麽都拿開了,桌面上光光的——哎,請你理解的你是學禪的,你給我坐在旁邊打坐,想一個金的雞,黃金的雞,這個雞的屁股啊生個金蛋,一天給我生一個金蛋在這個桌子上。現在我桌子是空的,你無中——真空——可以生妙有,你給我一切唯心造,造一個出來!
大傢都沒有法子!
好嘛!科學就是這樣求證啊!嘿,一切唯心造,造出來嘛!你說哎呀我現在想一個事情,想想很相信,所以我眼淚哭起來了,這也是一切唯心造。他說那是普通心理學作用啊,何必要你這個佛法呢!你說我痛的時候念起阿彌陀佛,開刀的時候不痛了,念佛念得專心,忘記了。他說那是精神統一了,忘記了時間的感受,心理學很容易解答嘛!他說何貴於你這個佛法呢?我們當年學佛法都是碰到這些都是要答案的,問題不是說信就好。
是,我要信哪!你信,你這個門關着有什麽東西,你打開給我看看好不好?我不進去,你給我開一點門縫了,我知道有東西我就信啊!你不能亂講啊!佛法是講求證的呀!假設求證不到,那同普通看小說一樣、武俠小說一樣:一道白光,嗬,就飛到那個山頭去了,他的頭就掉下來。那我都會想,那有什麽用啊?!
所以這個心是什麽心?
剛纔也提了,這兩天這個朋友找這個屍體(遇到的事),也是心意識的大問題啊!那麽他的那個問題你就可以解答了。他(曹先生)死了剛剛過三天,尤其是這個橫死的,他中陰身沒有離開;中陰身就具備了五通,尤其加上他兒子、朋友在旁邊,藉這個真誠的、藉這個心物的力量,他就可以發揮作用。如果他平常修養高一點,豈止屍體上可以流血,屍體上還可以起別的花樣。這是中陰的道理。
那麽這個問題啊,將來唯識學裏頭都有的。現在我們要回過頭來,這個心是個什麽心?意,我們曉得,現在我們思想的,現在所講的心髒的、腦筋在想,這個腦裏頭在想,知覺與感覺,這個統統是意識狀態。這不是心,這是意識作用,第六意識作用。乃至我們身體內外,這個兩手一舉,身體,人體曉得科學上這個光圈,這個所達到電感光圈範圍,包括腦子的思想,心理的感覺知覺,統統是意識的範圍,第六意識範圍。所以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不是第八阿賴耶識,是第六意識。
你們特別註意啊!不要把心理學現在講的下意識當成佛法的第八阿賴耶識,那你是錯到外婆傢裏去了,大錯而特錯!我看有許多新的佛學文章就這麽寫。那真是——哎呀,恐怕有三副牙齒都笑掉了!這是完全不對的。這是第六意識範圍。
所謂心的範圍呢?——第八阿賴耶識範圍。這範圍是包括三界宇宙、心物一元的,形而上一體。最難研究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了。但是我們這次研究,希望大傢能夠好好地深入。尤其你們想打坐學佛做功夫的,你們想念佛往生淨土的,這個理透了以後,必定往生。
這是心、意。
識,是個什麽呢?沒有辦法比了。我們衹能作個什麽東西比呢?
大傢都曉得大海,大海我們看到過沒有?明光法師你看過海沒有?沒有。我都沒有看過,你還看過?我年紀比你大。那學唯識就在這裏,“因明”。我們是看到海面上這個水。海是個什麽?是個抽象的名詞,這許多鹹水纍積起來這個東西叫做“海”,海是個名稱,這是個名;這個名代表這麽一個相、一個現象。實際上我們說船走在上面,不過是在水的皮上走。叫它在海上走,在因明的觀念是錯了。在文學觀念是可以,對不對?你懂了吧?(師問下邊的同學:你是學科學的,應該懂了,對吧?)所以你說真的以邏輯研究來講,你看過海沒有?誰都沒有看過海。看過那麽大一個地方用水堆積起來,說,我們人為地假定它有一個名詞叫做海,是這麽個現象,這是個名相而已。
對海,好了,我們瞭解了這個名相。
這個海,我們看到海上有浪,對不對?看到浪上面有浪花有水泡,對不對?這個都有,啊。那你看到海動過沒有?這話你不敢答了,我可以代表你答,因為你沒有研究過海洋學。海水深部根本沒有動,衹是上面表層的波浪在動。海水深處也沒有漲落。看到了,對不對?上面波浪在動。假設把這個波浪是當“意”,我們思想就是那個海水波浪的“意”。那麽海水上面的波浪上面的小浪花那個東西就叫做“識”。這是比方,在因明裏頭是“宗因喻”這個“喻”的作用。我現在這個說法,學因明、學邏輯的就曉得這是個比喻,因為沒有辦法把這個話說明,衹好拿比喻來說明這樣叫做“識”。心意識(的識)。所以“唯心所造,唯識所生”啊!這個是識。
但是,你說我們曉得,唯心可以造成這個物質境界,所謂“境風吹識浪”,怎麽會造成這個境界呢?怎麽會造成物質?我們今天科學對我們有很多幫忙。你看一個海水的浪花,天然構成的,有一種石頭,你們看到過沒有?海邊的人都看到過。海水上面,海上的浪,第一重,這個我們比喻它是“意”;浪的上面有浪花,還有細的浪花,(這個比喻為“識”。)(捲一終,2007-04-11。)
備註: 在文字處理方面的說明:空難的那一節的文字我按懷師所講的故事順序重新排了一下,這樣可讓人看得通順一些。第二,懷師介紹《八識規矩頌》在《楞伽大義今釋》中的位置,我給簡明了一下,而且查對了《楞伽大義今釋》,確是在“自敘”之後。
(妙音緣、hzb錄入,玉樹臨風等校對)
……“境風吹識浪”,能夠成就一切東西。所以我們的業力構成,生命的根源、生死的構成,把心意識這個道理非要徹底研究通不可。
比如我剛纔叫這位同學出來講,前五識的“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這個我們就要作實驗。
怎麽叫“合三離二”?我們的眼睛看東西,看見東西,照唯識來講九個因緣才能看見,缺一不可。有眼睛,有眼神經,有眼識,有光,再加上空間,要有距離――空間嘛,這樣才能看見,要有個空。這個空是有相的虛空――空間。如果這樣眼睛這樣(師做動作)沒得空間,眼睛就看不見。所以眼睛(看東西)要空。
耳朵衹要八個因緣,因為它不需要光,但是耳朵要空間。那麽哪三樣要合攏來才能起唯識作用?呼吸,鼻子,鼻識要呼吸,進來給鼻子來碰到、合攏來。鼻子需要合攏來,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間,所以這個鼻子衹要七個因緣。嘴巴要吃東西知道味道,也衹要七個因緣。身體的感覺(也衹要七個因緣),因為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間,有了空間反而沒有感覺了,必須挨攏來纔有感覺。身體譬如說,我們陳教授坐在這裏,陳教授我說我錐你一下,因為我們兩個有距離有空間他不會感覺。必須要錐到身上纔曉得感覺。
所謂“離二”,眼睛跟耳朵必須要空間的。鼻識,舌識(嘴巴)、身識要“合三”――這三樣要合攏來。“合三離二觀塵世”。你看世上的人們衹曉得自己哎呀我會想我會感覺,愚笨,他不懂。“愚者難分識與根。”唯識這個識在哪裏?難道它是神經作用嗎?既不是神經又不是細胞又不是什麽,這個究竟是個什麽東西?
我們感覺神經啊反應、細胞在反應,這是根源。這六根六體上的根,不是識。識,它起作用是靠神經啊、細胞啊,是靠生理的機能啊,靠那個東西的後面有個東西,叫做“淨色根”。像是洪醫師,我們大醫師在這裏給你們上醫學的課。我從擴音器聽到洪醫師跟你們同學的論辯,再三告訴你“淨色根”是什麽東西。洪醫師上去告訴你們“淨色根”是什麽東西。這個“淨色根”。
“五識同依淨色根”。“淨色根”,俗話說神經的細胞也不是了。這微妙的很吶!“五識”要靠這個東西起作用,等講到這裏再討論。那麽今天我們還沒有進入正題。
首先跟大傢講,我們這一次動機,為什麽要研究唯識法相與中觀?中觀又是一個問題。求證的、修證的功夫,唯識是唯識、中觀是中觀。換句話說唯識法相的學問是世親菩薩、無著菩薩、彌勒菩薩這個係統;中觀般若是竜樹菩薩這個係統。這兩個綜合起來纔談修持、修證。
那麽因講了這個序論,說為什麽這次要研究這個,然後對於現代人類文化衰落,等於現在人,文化、整個的文化是個空白。我們怎麽樣對時代文化思想,挑起一個良心上的責任,如何自己來求證這個東西,尤其對於佛法的正知正見。那麽第三,我們纔順便討論到研究的方法,要把《楞伽經》,還有這兩天我找我們那些管出版的同學趕印,趕快來印這個《成唯識論》單行本的原文,大概下個禮拜可以印出來。我們大概這一次的方向是走這個路綫。
所以希望你們諸位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背來。前五識,它三首詩,這三個偈子。他把八識分為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他都有三首偈子,前面兩首偈子是講那個識的作用,後面一首是講怎麽樣修證到這個識境界變成證道的境界。
比如我們前面前五識的頌三。前五識,就是我們眼睛、耳朵、鼻子、身體等。這首偈子: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請你們註意,大傢修持,我們坐在這裏打坐,為什麽身體沒有辦法忘掉,丟不開?受這個肉體的限製。肉體的作用,前五識――眼、耳、鼻、舌、整個的身體,前五識。你要能夠修持到變相,色身都轉變了,整個把這個肉體能夠修持變成空了——“唯後得”,要得到後得智的。菩薩到八地以上才能轉。“果中猶自不詮真”,果位上的羅漢沒有辦法把身體變得了。但是這個身體不是另外的物質哦,心物是一元的哦。
可見果位羅漢轉了內在的意識以為“心”轉了,實際上肉身沒有轉啊!還是沒有轉了整個的身、心。是“果中猶自不詮真”啊!他對於真如道理還不知道。
如果是大菩薩的境界,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立刻把肉身就轉了,前五識。“圓明初發成無漏”證得無漏果。
“三類分身”,然後這個肉體可以千百萬億化身出去,度衆生。“三類分身息苦輪”,可以化身在地獄、化身變畜生、化身變惡鬼,才能夠度一切衆生。“三類分身息苦輪”。每第三個偈子都是講那個識證果的境界,都告訴你了。
衹是我們大傢一般現在講唯識啊,因為學者講唯識不敢碰後面這個偈子啊!韓老師講,不要說沒有修定,連打坐都不會打,打坐兩條腿翹起來還可以頂住下巴的,他還敢講“果中猶自不詮真”啊?
所以唯識法相是(講)求證的,不是空洞地講理論,是佛法的中心。我們今天就到這。
重要的序論嚮諸位要討論,先報告,不過後來經過再三的考慮研究,我們這次要講唯識學的這個序論,在大傢研究的這個熟悉、熟練的程度,好像很有睏難。因此,我想放到中間或者放到後面我們來做討論。現在發現,我們同學們,甚至於外來諸位居士們關於八識、唯識的《八識規矩頌》還不清楚,還不深入。那麽,後來我們這一次的《成唯識論》的睏難增加了很多。所以我們現在衹好犧牲一兩次的時間,把這個《八識規矩頌》再要講一道,簡單地講一道。至於這裏的住院的同學們,《八識規矩頌》這一次講完了,希望(學得)非常仔細哦!不但將來口試隨時能夠答得出來,筆試都能夠默寫背得出來,不是為了學問,是為了自己修證的,有極需用的道理。
總之關於這個唯識方面,有兩個觀念要認清楚。佛學裏頭之所以有唯識這一門學問,這是佛過世以後八九百年之間,等於我們中國歷史的東晉時代、兩晉這個時間,整個的完成同昌明,再加上幾百年的修習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國歷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這個時代,經過玄奘法師的細心的翻譯,把它構成了中國唯識宗的一個大係。這個也就是整個的佛法,顯教、密宗,甚至於說各宗各派,包括世間法必須要知道的一個學問。
尤其是現在,現在文化整個沒落了,甚至於說中外各個宗教哲學都在破産的狀況中。幾乎人統統被唯物的思想——儘管不懂唯物思想,因為科學的發展,工商業、科技的發達,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這個環境中。少數各方面講精神玄學的,乃至精神科學的,如何脫離物質世界,而能夠找到人的生命的本來的,都在摸索,但是非常混亂。
所以不管在哪一方面,唯識的瞭解都非常重要。為此就有兩個道理:我們曉得要研究唯識,就要依據一個主要的論著,所謂《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這部書在佛學裏頭、佛經《論》部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課程,一般講修持的同學,我希望都不要放過了。《瑜伽師地論》之中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現在一般講巴利文的後代的梵文翻譯。在英文裏叫yoga。所以經常說一般人以為學這個動作啊,打坐啊,練身體這個就是yoga。Yoga的意思、瑜伽(qie2)的意思,那是身yoga,作這些動作啊、打坐的姿勢啊,這叫做身yoga,身體的身。還有念咒語是聲yoga,修聲音的瑜伽。印度本身的心瑜伽——心yoga——沒有了,所謂心的瑜伽,真正的瑜伽,都到中國來了,就在佛學裏頭——這部《瑜伽師地論》。
講到這個說明,我們要註意的,瑜伽我們為什麽翻譯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裏頭,這個一般人修持,拿中國話來講:修道的人。這個道不一定講道傢的道、佛傢的道或者哪一傢的道,不管(它),這個道是個代名詞。在印度來講一般修出世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伽(jia1)。攏總叫修道就是瑜伽(jia1)。那麽真正一個人,專門修道有功夫的,就叫“瑜伽(qie2)師”,不叫yoga,叫瑜伽師。實質上中文翻譯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伽(jia1)”了,叫“瑜伽(qie2)”,所以中國的佛經裏頭有“瑜伽(jia1)”“瑜伽(qie2)”兩種念法。換句話說,“瑜伽(jia1)”就是yoga了。這是一個修道的總稱、統稱。一個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qie2)。瑜伽師,就是說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個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個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際,到達如何證小乘羅漢比如聲聞緣覺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薩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裏頭分成了十七章的範圍。所以叫作“瑜伽師地”,一地一地就是一層一層,這個層次,這個“地”代表層次,所以是《瑜伽師地論》,一共有十七地。
那麽假設你學佛的觀念不要搞錯了,大乘菩薩分十地,為什麽《瑜伽師地論》分十七地?不是的。他這一部的著作裏頭就是分十七個步驟,說明了由一個人如何到達修持成佛,要成就這個階段分十七地。
那麽,所有唯識宗,《瑜伽師地論》是他基本的一部大論。把印度的佛學,由釋迦牟尼佛起,顯教、密宗各個宗派的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統統攏裝在內了。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學必須要研究這一部書。它是真正的佛學大綱,也就是真正的佛學概論。
那麽,所有的唯識的道理是《瑜伽師地論》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說明,是唯識。前面“五地”,分成哪個“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識身相應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這個作用――五識身相應地。“相應”就是yoga、瑜伽(qie2)的意思。怎麽樣子相應、互相感通感應,這個是第一地。
第二是意地,意識地,意地的在《瑜伽師地論》裏包括最多了。我們特別註意這句話。就是“意”,我們這個能夠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識地這個唯識所形成的,唯心唯識。
那麽後面三個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這個“尋伺”的道理,這兩個字古代的翻譯(這個我們先報了,免得他等着寫黑板),還有“有餘依地”、“無餘依地”。“有餘依”就是說證得涅槃的,如何“有餘依”、“無餘依”。那麽這樣合起來,這幾地,它唯識討論的,這五種最重要。至於說中間,所講到“三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不在黑板上寫了啊)。“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錯了的,不是聖境,他以為是定。也有敘述,分析得很精詳。“有心地”,怎麽叫有心?“無心地”,禪宗經常說證到無心,怎麽樣是無心?說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的道理在哪裏?那麽《瑜伽師地論》一共十七地的一百捲,好像古今以來研究唯識,很少有人把一百捲的《瑜伽師地論》——不要說研究到滾瓜爛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就很少,幾乎看得你會不懂了。第一文字的關係,文字的翻譯特殊;第二太科學化了,邏輯的層次太嚴密了。
尤其我們中國人的頭腦不大喜歡搞邏輯,大致上是醬油跟醋倆差不多。所謂指頭一舉就開悟了,這個中國民族很歡迎;究竟悟了沒有悟不知道,反正當成悟了——“啊,這個很好!”所以那麽分析的精詳是不大歡迎的。不大歡迎的原因,第一,就是說這個民族缺乏了邏輯科學的頭腦,也就是劉教授前天也講得缺乏,我們大傢慣性地,並不是我們沒有。沒有經過這個教育嚴格的訓練,數學的頭腦、科學頭腦太缺乏。第二呢,我們的天生有一點麻煩,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你們要註意,真正講修持,尤其對現在這個時代、未來的時代,《瑜伽師地論》是更重要。
這個《瑜伽師地論》十七地一百捲同華嚴經一樣的多,比華嚴經還多,華嚴經衹有八十捲。華嚴經的翻譯有兩種,一種叫六十捲的華嚴,先期的翻譯;後期翻譯完畢的叫八十捲的華嚴。可是《瑜伽師地論》是一百捲,講捲數本書更多。
那麽《瑜伽師地論》這一部書道理、重點在哪裏?講修持。“修持”名詞在唯識學叫做“證成道理”,我們上次提到過。不過這些名詞希望大傢最記得“證成道理”。證明的“證”,成功的“成”,修證完成,這個道理——怎麽樣修道,能夠證到這個道。不是觀待道理,也連帶着觀待的道理。這都是唯識學的名詞。
什麽叫觀待道理?觀,就是觀察;待,就是相對的。換句話說,證成道理是功夫,觀待道理是思想。所以講唯識學有些是觀待道理,在邏輯上分別得非常清楚。但是要修持做起功夫來,這個觀待道理配合這個證成道理,事跟理兩個真合起來,那是非常難的,非常非常難!因此我們一般後世以來研究唯識學多半落在講觀待道理上,所以能夠把唯識學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學密宗、學禪、學什麽,觀待同證成道理配合起來幾乎很少。
比如我們曉得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學禪。禪,都曉得基本上達摩祖師吩咐的是依《楞伽經》為印心根本。《楞伽經》就是唯識宗的主要一部經,也是禪宗的主要一部經。換句話說,各宗各派都離不開的,這一部經。那麽,它重要的是在證成道理,修證完成。那麽,同時密宗呢?學密宗的人對於《瑜伽師地論》、楞伽、華嚴等等都非要徹底瞭解不可,不然密宗學起來很危險,多半學成外道,學成魔道。說學成外道是很客氣,學成魔道是很容易。
為這些道理,所以我們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一定先弄清楚,這是初步的,等於說學唯識學,它是小學一年級的課。玄奘法師因為唯識學,講唯識有那麽地睏難,所以他翻譯了這些(經典)以後,以自己的心得、瞭解,再把唯識的大綱的綱要,簡要——不是詳細地——簡單的要領,歸納又歸納,所以他作了這個《八識規矩頌》。我們想,《八識規矩頌》大傢現在手邊都有,就是這個《楞伽大義今釋》上面有的。《八識規矩頌》有個《貫珠解》,就是幾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識的居士範古農,稍加簡單明了地註解,他這個註得比較更簡單更要好。諸位假設沒有書的,在座有書的可以跟他換一個位置,幫忙一下,沒有書的找有書的旁邊去坐一下。
那麽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他把八個識分成四個部分。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給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那麽我們曉得,第一要瞭解玄奘法師為什麽把八識分成四個部分來作偈子呢?這個就是學唯識首先要瞭解的。唯識學認為一個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結果成佛,不像別的宗派說,把人——譬如說我們普通人都聽到禪宗是空的,或者說學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這個觀念很錯誤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麽人的見解?是我們一般人自己下的註解,不是佛說的註解。佛經上很少找到說“空了就是佛”,沒有這個話。這是一般人自己對佛學錯誤的見解相傳。況且你還空不了,沒有修空了的。
那麽怎麽樣能夠空?這個空這個問題,依邏輯來講,什麽叫做空?空有很多種啊。譬如說這個虛空也是空的。譬如講,我們現在拿唯物的思想來講,一個東西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沒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沒有這個人。那麽這種這樣叫做空嗎?這個空在佛學叫做“斷見”,斷掉了,這個東西沒有就沒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種。拿般若經來講,空,一直連下來有十八個空。你說“空了就是佛”,哪一個空啊?拿我們來講,空間也是個空。理性觀念上對於這個東西沒有了也是個空。沒有了是絶對否定了。沒有這東西就是沒有。
那麽拿我們意識境界閉起眼睛來,覺得腦子不大思想,清清淨淨地、迷迷糊糊地,那個自己認為也是空——這是你意識境界,是你第六意識的現狀,並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認為這是空,你大錯而特錯了!如果這樣認為是空,打坐下去呢?越來腦子越白癡了,會糊塗了,將來什麽東西也不會想。所以依佛經(講)的果報,坐起來迷迷糊糊,什麽都沒有,也沒有什麽感受,坐在那裏,以為自己是空,坐久了,他生來世是變豬。變成頭腦沒有思想的東西。不要說他這種,假設一個人在(這樣的境界)——統統哦!以為我自己這樣空——坐久了,三年以後,你文字都不會寫了,什麽都想不起來,思想非常遲鈍。這不是空。這是意識停留在一個無記位,喪失了記憶力。你意識可以把自己喪失,造成喪失記憶力。所以偷懶的人、不肯用腦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來。這個腦筋是越用越出來,它不用了以後,它慢慢就變成什麽智慧也沒有,一天就是這樣(師示)懶洋洋的,就會到這個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己整天腦子靈光出不來,慧力出不來,可以說前生你就是這一類的頑空境界坐慣了,所以腦子會笨,思想會混亂。我講腦子是藉用的名詞哦。
所以佛法不承認這些亂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後來又批駁。
所以唯識告訴你成佛是“轉識成智”,衹有這一轉。是一個東西,把你轉過來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聖人也是人,轉凡夫成聖人,衹是這一轉。所以轉識成智,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識,在聖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識。第六識意識轉了,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我執的這個作用,轉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這叫“四智”,轉八識為四智,這時凡夫成佛。轉識成智,這唯識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轉八識為四智,轉識成智。
所以玄奘法師以八識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寫三首偈子,他所以寫了《八識規矩頌》。頌就是佛教文學,非詩非詞,又像詩、又像詞,是印度的文學的韻味與中國文學詩詞的韻味的參合攏來一種變體,所以在佛經裏經常有頌、偈,這是印度文學、佛經文學與中國詩詞文學參合的變體的一種作品。
那麽八識轉四智呢,我們曉得順便提到禪宗裏頭,說六祖到底是開悟的人,六祖就講過,轉八識為四智,是——轉其名而不轉其實。還是這個東西,轉了,轉其“名”,這個理上轉了、名詞上轉了、現象上轉了,這個實際本質的還是這個東西——轉其名而不轉其“實”。是這個道理。
那麽,現在我們大概介紹一下,先把這個《八識規矩頌》瞭解一下。
第一首,“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所以有些同學我要你們背啊,你覺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說是你,我認為背書的記憶力比你們都高明,當年我要背這個的時候也很花時間。因為它不是詩詞,很拗口。但不論用什麽方法,你必須要把它背來。這個背呢,不像詩詞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來。這個東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來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總想讀詩一樣的“月落烏啼霜滿天……”用感情去背,絶對背不來。
現在我們提到前五識這個偈子,看下面註解——“性境現量通三性”。我們先講這幾個名詞。我們先拿現量這個名詞來講,這個名詞必須要講一道,因為有許多新進的同學,好象也有聽過也沒有聽過,一看,聽這個課很吃力的,所以……
唯識學有三量,這個“量”有三量,這個名詞必須要記得:現量、比量、非量,這三個量要記得。實際上還有個名詞,在三量以外還有個“聖教量”。
我們曉得,這個現量,“量”是什麽東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個邏輯上的觀念。勉強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範圍”,也可以說它內涵的意思,拿邏輯來比方,量是這麽一個意思。[斷錄]
這個是眼睛當時的現量。等於一個照相機對好了一個鏡像的鏡頭,這個是現量,照相機就呈現出來,這個叫現量、現量境。呈現出來。好了,我們曉得現量是這樣。
那麽現量在唯識學上的名詞,用處最多是意識方面的比方。意識方面這個三量比方用處比較多。因為說我們這個意識的現量,意識就是我們譬如講打坐吧,我們拿證成道理來講,作功夫求證,一個人打坐坐起來,六根一擺,身體腿一盤,手一收,這個時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氣功、也不要念咒,什麽都沒有,這一剎那一擺的時候,心裏頭什麽都不去分別,這一剎那之間,就是六根的現量擺在這兒,裏頭沒有思想,可是都知道,這是意識清淨的現量,意識境上的現量。
所以講我們參禪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淨土的,譬如淨土宗經常講一句話:念佛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念到阿彌陀佛都沒有了,念不起來了,想不起來;不是想不起來,沒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了。可是你說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那麽心裏有別的雜亂思想沒有呢?——沒有;雜亂思想都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他這個時候就是意識的現量。
那麽這種現量的境界,參禪的,修密宗的,乃至於是這個念佛,經常會呈現。實際上有時候人,普通一個人乃至一個寫文章的文人,一個藝術傢也經常碰到這個境界。一個文人,思考一個問題,想寫文章,寫寫寫……有時候下筆啊,筆拿着,呆住了,好像怎麽……沒有思想了。可是說,前面一個人過來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車子是否聽見了?——聽見啊!什麽都知道。知道以後,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頓了,也可以說這個時候是很輕靈,心境很空靈。這個情況是意識的現量。
所以一般學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學家、心理學,把這個第六意識的現量到達了這裏,加上自己意識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較性的,“哦!哎喲!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比量。怎麽比量?比量不是你那個原有的知識,(而是)比較性、相對地來下註解。
所以世界一切的學問、一切的理解都屬於比量,沒得現量。
到現量來的時候沒有比量。
勉強拿邏輯來講,這個心理是絶對的,不是相對的。
那麽現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識這個現量境界,就是我們普通講,六根大定,六根清淨,不過是現量而已。“一念不生全體現”,意識的現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講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無上瑜伽的大手印,這麽一拍之下,萬念皆空,認為這個大手印是道,實際上還是第六意識現量而已,沒有什麽。不過有許多人因為在這個地方悟到,認為就是悟了。這個時候悟了,大傢沒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錯了。這個是現量中間你起了一個比量的念頭了——“唔!這一下是空,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本來面目。”實際上,這個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現量在第六意識用的最多。我們第六意識,平常我們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學問(都是屬於比量。)[斷錄]比量就是分別意識,就是意識在分別。那麽這個意識的分別,習慣性地,比如我們一個學哲學的人,經常他講話、他的動作,乃至於做人,我經常,因為我們也教哲學,經常我就笑那些哲學係的同學,你看那個一身的細胞都變成哲學了,那個樣子都是哲學味,成了神經兮兮的樣子。他那個比量的意識已經形成一個意識的形態了。就是說每一個思想,他構成一個習慣了,所以我們現在心理學一般的翻譯,叫“意識形態”。這個習慣性的意識,這個比量的作用,已經變成了一個固定的形態了。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屬於比量。
實際上,我們這個現量,第六意識,那麽,我們加上——唯識學講到這裏,我們現在講的唯識、我的唯識了,就是告訴大傢,經典上所有,包括哪一個經啊……太麻煩了,簡單明了告訴大傢。一般人講唯識都在觀待道理上說到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況且很難到達。如果拿證成道理來講,你這個現量也就是比量,這個意識的現量是比量。這個道理。
所以你們這個,在我們住院的同學聽唯識,要非常非常註意了啊!如果真好好地聽,大概你們這個課程下來,你們的思想智慧要開了。不用心是沒有辦法的,這種地方處處(要用心)。所以要給你們開邏輯的課,就是訓練這個思想的觀待的這個頭腦習慣。
剛纔因為我講到這裏,我說嚴格地講,意識的現量也屬於比量,有一位同學坐在後面在點頭,因為他已經領悟到了。那個當時一念清靜,你衹要曉得這一念清靜,認為這就——“是的!”,這個“是的!”這一念已經落入比量了。“是的!”這一點頭,對待的道理就出來了。(這是現量和比量的道理。)
接着這個三量的講解。
至於“非量”呢?“非量”有幾個解釋。我們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學問多好,乃至於說拿唯識的道理,一般哲學家沒有悟道、證道以前,你哲學家、邏輯學家、不管你什麽高明,統統在比量的境界,沒有得道。意識的現量都沒有拿到。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學家笛卡兒講了一句話:“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這句話拿唯識道理(講),他在比量上玩,意識的現量都沒有看到。意識現量看到的時候,意識現量那個時候不起分別,無所謂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這個思想——這個是意識作用,這個意識是比量境界,不是現量。那麽至於這些個亂七八糟的思想,乃至於說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經病的那一種思想,一個人或者是受情緒影響,思想想歪了的,一個人想到無緣無故情緒、心理情緒變化影響,受它的牽其走,或者是心裏非常高興、非常悲哀乃至於想自殺,乃至於有時候高興起來,“幾度心狂欲上天”。“每(一)回渴飲思吞海”,渴時海水說不準也能用酒杯一樣把它喝下去;“幾度心狂欲上天”。這種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說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說輕點是“非量”。我們拿這個三量先作介紹。先來研究意識的(三量)。
所以這個三量,我們現在是講唯識名詞介紹,有個範圍,啊。這個三量很重要。
但是唯識學進一步講呢?我們現在介紹的,拿第六意識做個目標來說明這個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識所告訴我們的?整個的這個世界,宇宙萬有、這個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們的身心,一切擺出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這問題來了。
這個整個的世界,這個宇宙萬有,太陽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雲怎麽樣飛、風怎麽樣吹、水怎麽樣流,乃至我的身心怎麽樣活着,這一切滿眼萬象是第八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現量境。
那麽問題來了,我們先插進來一個問題。所以學唯識宗的批駁什麽《楞嚴經》啊,批駁其他經典。那麽其他經典也一樣,《楞嚴經》上佛告訴阿難:“虛空生汝心中”,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裏頭,“如片雲點太清裏”。整個的虛空、整個的宇宙、無邊的宇宙在你心體裏頭、在我們自己心性的本體裏頭,不過萬裏虛空當中的一點雲那麽(微小)。你看他講我們的心量有多大!——“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裏”。何況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還依虛空所生呢!整個的十方世界還包含在虛空裏頭。就是說,這個文章反過來:整個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陽在這個虛空裏頭。但是,佛說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性本體裏頭,不過是萬裏青天裏頭一點灰塵而已。就是說我們的心量有如此之大。
那麽,這樣看來《楞嚴經》所提出來這個要點,唯識所講的:這個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同一道理。
現量境。所以瞭解了這個現量境,我們曉得了。這是現在我補充出來給大傢討論。
本來這個課程,像我們這樣上,是要給佛學很有很有基礎,不敢說很有很有基礎,甚至我們擴大一點,相當有造詣的人可以討論了。現在也許我這樣講大傢有些吃力,大部分的聽衆希望多多留意,也許以後、再聽到的這個機會還有沒有不知道啊!
這個現量,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呈現的現量。那麽好了,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不要走小乘人的路綫。這個物質並不討厭啊!
修小乘人的路綫有兩個路綫:一個路綫是討厭世間,討厭物質,要離開外物好像纔證得內心的清淨,才能得道。實際上都在玩弄意識!對不對?第二點呢,小乘的見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兩個世界,等於柏拉圖的西方哲學的分類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兩個世界。實際上非也!
就是說整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心與物這兩方面,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就是等於我們現在所講心物一元是一體。
既然瞭解了一體,小乘的修法,是空外界、空掉身、拋掉四大,而證得清淨的這一面,認為是究竟涅槃——錯了!所以是外道。
我們翻開第八阿賴耶識的頌,第八阿賴耶識的偈子: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薫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些將來都會講到的,現在衹引用“受薫持種根身器”這一句來說明這個道理。
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識的思想。身——就是這個肉身、這個身體。身,特別着重提出了這個身。根、身。因為根呢,是生理上的機能,前五根。身呢,把機能包含進來,整個的身體,活的這個身子,乃至死了的這個身子;器,是物理世界。(根身器)都是阿賴耶識所呈現、所變出來的,這個現量。
那麽我們曉得現量是這麽一個東西。在一般的唯識講,大傢忘記(忽略)了,把這個現量範圍說得很少,(講的)多屬於第六意識。
那麽現在有個問題來了,我們要進一步(對大傢講解)。
我是經常有個感嘆,這一百年來,這個唯識學,乃至說明朝以後,都給他們搞得範圍縮小了,一塌糊塗。你要註意呦!
好了,我們人——凡夫為什麽有思想?這個思想都是比量,這個比量也是阿賴耶識的現量。
這是我特別提出來告訴你們,這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
假如有過去的唯識學家、前一輩的歐陽竟無先生——我們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在這裏,一定是聽得鬍子會起翹了,呵!他一定要跟我來論辯。當年我跟馬一浮先生也是忘年之交,他是蔣介石先生的舅舅,馬一浮先生那個時候他已經鬍子頭髮都……在他的著作裏有這樣一句話:“‘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那是果位上的事。”我說:哎?馬先生啊,你講過這個話?!他看我這樣一講,“哎呀!”他就說,“我現在很後悔著作,很想把他燒了!”我就不講話了。前輩的談話高明得很。曉得我這麽一問,問題來了,他馬上警覺到了,“哎呀!過去的著作我很想把他燒了!”因為我要(提出)的問題:“靈光獨耀”不一定是性、果位上的事;一切凡夫都有“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的一面,聖凡不二。
正要跟他辯這個問題,你看還沒有等到我開口提出來、我一字都沒提,前輩的機鋒好厲害,“哎呀!”他說,“這個這個……哎呀!我都很後悔當年輕易地著作,想把這些著作都燒掉啊!”你看多高明!
我們先休息休息。
剛纔說的,我最後一句告訴大傢,我所提出來的哦,再加一個範圍說明。一般講的唯識是以觀待道理,是用唯識學的原來的名詞——觀待道理(剛纔黑板上寫過的),拿現在講叫邏輯思想辯別的範圍,而說意識的現量、比量、非量這三量的差別。
如果進一步由阿賴耶識的道理講,即使非量與比量,也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但是要加一個註解,這個現量是將阿賴耶識呈現出來幻有的、幻有存在的這一剎那;這一剎那又要加註解(所以唯識的道理處處要用到邏輯),這一剎那——萬古千秋也衹是這一剎那。等於佛經說,你看每一本佛經衹有“一時,佛在哪裏……”萬古千秋,無前後際,衹有“一時”。這個道理要瞭解它。
那麽剛纔劉教授劉老師、劉世綸老師也來談論過,給她一提她當然就懂了。那麽後來有同學來問,我說你找劉老師討論,我剛剛下來想休息一秒鐘,你再問我,把我的休息現量打破了(一笑)!所以我不肯用比量,因為劉老師那裏你可以去比量一番!後來跟着有一位我們的同學來問,他就問,他說“老師啊,………”思想的思維意識,剛纔據他說所聽的意思也是阿賴耶識的比量。我說:“你這個問題也去找劉老師。”他跟劉老師那裏聽了一下跑回來跟我講,劉老師所講的同我的意思稍有差別。我說那你先抄出來,這個問題大傢都可以討論;我答復一個人也是答復,一千一萬個人一起答復(多好)!這就是佛經的辦法。你看佛經上面的記錄,有許多人,他懂了的問題,還怕別人不懂,(比如像)阿難或者文殊菩薩,他都要提出來再問。不是為他自己問;為別人問。所以問一個問題,我一個人懂了,希望大傢懂,這也是慈悲心。那麽,我(就對他)說,你寫吧寫出來一起答。結果他一寫出來,我說你已經自己有了答案。
他(的問題)說,“思想思維也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比量,這個意思是否是由於我們的身心物質等等都由於阿賴耶識所生起的這個道理這個邏輯而來的?”對不對?好!我說你本身就是答案,對了!那就不要我來解釋了。(師問下面)不過我剛纔念他這個所提的這一道,是這樣講的。但是要註意哦,聞者自負,言者(自負),言語的責任、說話的責任自己負責,這是我說的,這樣我要自己負責起來。
不過又說回來,回到一般所講唯識道理,多半把這個,譬如說現在前五識的這個,前五識說:“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鼻舌身是現量的境界,不屬於比量,也不是非量,你註意哦!就是講,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頭、身體,這叫前五個識,你註意哦,我再說一道哦,我們的眼識,不是眼睛哦!眼睛是叫做眼根;耳識,不是耳朵,耳朵叫做耳根。佛學名詞叫根。我們現在名詞,眼睛是視的器官,看東西的器官;耳朵是聽的器官,鼻子是呼吸器官,舌頭嘴巴是嘗味道的器官,身體是感覺器官。這是簡單地說。拿現代觀念還要加上,這個感覺的器官,拿現在醫學裏叫——現在思想懂了,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身體依醫學的立場是九大係統——所謂骨骼的係統,這個身;神經係統;神經係統又要分類,中樞神經係統、自律神經係統,就多了。所以今天研究佛學講修證非懂科學不可。當然我也不懂。但是你要非常留意現代科學常識,一定要有。我也不懂科學,我一看許多同學連基本常識都沒有,今天談修證講佛學,太可怕了!不可能。
比如說,細胞是個係統,荷爾蒙又是個係統,比方講人體的內部(學醫學就知道)呼吸係統、消化係統,所以醫學分類、科學分類那麽嚴密。哦,這是腸胃科主要醫生,他最後專門研究消化係統去;這是一個肺病的專科醫生,他醫學都學過了,最後是專研究到呼吸係統去。那麽這許多的學問知識,在佛學唯識學裏都屬於“身根”。
所以今天你們青年同學要承先啓後,弘揚佛法的文化,乃至(融會)古今中外東西(方文化),希望比我要高明,我已經很差勁了。因為我還沒有時間進去過科學去。我相信我有這個頭腦,因為很多學科學的同學乃至到了他的專業的大問題解决不了,結果問我。我有這個經驗,問我我(開始)什麽也不懂,我說你把你那門(專業知識)給我上課講,講完了,你的關鍵在哪裏(我就知道了)。(他就講)這個地方我怎麽樣試驗都進不去,我說你這樣一來(試試看)?哦!他進去了。他說老師你怎麽知道,我說我也不曉得(一笑)。因為(是)你告訴我,你懂嘛!我是跟你學的哦。
這個地方就給你講證明,一個思想、學識,我們人的生命裏頭的慧力、智力是無窮的,衹要你曉得去應用。這是附帶說的。
現在我們講的這個三量的道理,剛纔提出來這個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是屬於現量境。那麽我們眼睛為什麽——你看,因此告訴你們,像催眠術——現在我講了就是傳給你們法哦!照密宗就叫傳法哦!拿密宗就不得瞭瞭,這樣每一個法,不曉得你要磕多少頭拿多少錢。我現在都把它叫科學道理。所以像密宗有許多修持,現在研究佛學,要想證得這個身心道理,的確的確可以設計物理的機械,幫助人,(使人)容易升華、超脫。
譬如密宗、瑜伽(yoga)、後來的催眠術——世界上催眠術是yoga裏面脫出來的一支;那麽乃至道傢,中國的道傢,很多是利用光來修的方法。譬如人假設對着鏡子對着光,眼睛再一定好,一定,自然空了,一剎那之間就空了。但是要明師指導哦,吩咐一句話啊,不指導很危險,也許人就精神分裂了,業識就走了。這一剎那空了,他是利用什麽?這個眼識現量,眼對着明。你們大傢可以試驗哦!
把眼閉起來,突然張開對着前面,意識不加上分別,也不管它前面是個人也好、什麽也好,這一剎那是眼識的現量。
等於那個照相機,我們把它一架上,對準那個景象,照相機後面有個人,這個人不按(快門)下來,這照相機永遠對着那個景象;我們的眼根、眼睛就是照相機,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機所相對的現象。那麽眼睛看到東西,馬上我們曉得,這是什麽、那是什麽、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識加上的分別。第六意識不加上,眼睛就是這個現量。
所以你說,好,現在告訴你,意識的現量,有許多人比如禪宗的參話頭、淨土宗的念佛、密宗的修念咒子啊,又結手印、又搖鈴鼓、又觀想,意識忙得很啊!修密宗,那意識忙極了的,又念咒子“轟隆轟隆”,又結手印,這個指頭彎過來、那個指頭彎過去,搞了半天,又要散掉(手印);這是花了供養了,這是茶了給佛了……完了,忙得很,又鈴子鈴鈴鈴、咚咚咚,腦子要觀想:幾個頭哦……忙活完了,那個意識纍到極點,一下來以後啊,意識疲勞了,就擺出意識現量。意識現量一擺出,哦!呈現了!禪宗也如此啊。那麽一般人認為是:“啊!悟了!”空了。
實際上我們曉得,許多學禪修道,這裏空了以後——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學禪的,他就講,禪宗有三關:所謂破初關是第六意識被打破了。有道理,沒有錯。一般禪宗所謂破關哪,初步開悟了——參破了——第六意識現量境。這還要修,這不算數的。所以初關破了沒有什麽稀奇。
那麽我們現在講,假如破初關,我過去的經驗,隨時要你破就破初關,把你引到那個空的境界很容易。因此你們也懂一個道理了。比如說打坐以後我們這個身體上,氣脈發動,有個觀念很重要,你們浙江有兩個同學日記上都寫出來,很嚴重的問題。什麽任督二脈啊、奇經八脈打通了……你要曉得,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通了沒有什麽稀奇,這不是道啊!換句話說,這是身上面身根的現量而已!因為一般人覺得:哎喲!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幹啊!你們是中了武俠小說的亂講(的毒),就是拿武俠小說來亂講。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他不死嗎?還是要死;他不病嗎?還是要病。不過少病、慢一點死。因為他氣脈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現狀,延緩)脈的老化,有這個效果。所以氣脈通流不過是身根與身識達到某一種現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識破壞。
譬如我們每一個人的氣脈都在通的呀!你們註意哦,每一個人任督二脈都是通的哦!在座的人,凡是活人(就是通的),不通它就死了。那麽你說我怎麽沒有個東西在流動的感覺呢?那因為你的意識用在某一個追求觀念非常緊的時候,影響了身識的神經也緊張起來,緊張起來自然感覺到有個東西在轉動。這個東西一轉動反轉來影響你的意識,“啊!這個東西好!”意識進入了另外一個現量境界上,是誘導性的進步。就是這個道理。不是不對,也是對。
但是,你認為任督二脈都通了,或者奇經八脈通了,乃至於密宗講三脈四輪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了——不是的!錯了!這個將來給你們講,講到那一部分再詳細告訴你們。
所以第六意識的現量是這樣一個東西。
因此,許多,我們看古人,不要說現在沒有禪師,古代許多的禪師充其量是第六意識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幾乎歷代的禪師沒有幾個大成就的。因為教理不通。唯識是非通不可的,有這樣嚴重。
所以現量的道理懂了哦。
前五識,你看玄奘法師在偈頌第一個,性境,前五識屬於性境,它屬於現量不屬於比量。因為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識的境界。前五識是現量。
所以你假設一個人修持懂了這個理,不管你……,你坐起來就是傻拉瓜唧坐着都可以,你的意識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別的作用,你身體坐久了,這個現量自然起變化。但是你要註意哦,身體起變化,剛纔譬如提到奇經八脈、任督二脈乃至身體內部到了某一個氣脈、到了某一步功夫,你坐在這裏,身體內部是亮的,發各種彩色的祥光哦!在普通,你理不通呢?認為得道了!(那)你這一觀念錯了,就屬於外道哦!雖然不屬於魔道,卻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個功夫呢?外道也好,佛法也好,一樣(身體)內部發亮。至於這個是什麽境界呢?這是五藴裏的“受陰”境界。“受陰”是什麽呢?就是感覺,還是感覺範圍。這個感覺的東西哪裏來?感覺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
懂了吧?這樣懂了吧?尤其明光(師呼人名)啊,你要特別註意呦!你是學科學的,對這個課要很側重,我希望你特別註意哦!要挑起這種擔子來哦!
這個都屬於這個境界——這是受陰。那麽這個五陰同唯識的關係太嚴重了,將來再說。現在我們暫時把現量的討論到這裏為止。所以說你要整理這個講稿恐怕很難哦!(上次你們要整理)要很邏輯的啊!
第二關於性境。要註意哦,唯識有三境,哪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這三境。“三境三量”是唯識名詞,剛纔上面“三量”已經介紹了。
這個三境的研究,境就是境界。現在我們用原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明顯地告訴你,直接告訴你,所謂直指人心見性(一笑)。
他說我們這個身體是性境,不是獨影境,也不是帶質境。
性境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阿賴耶識的功能所變出來的。
換句話說,進一步(講),我們這個四大、所有的身體、前五識這個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呈現的。
所以我們要死以前,把這個好的眼睛捐掉的時候,這口氣沒有斷,腦神經沒有毀壞,趕緊就捐了。當然有一點點痛苦,這是菩薩道,犧牲了,給後面人用,這個好的眼睛挖出來馬上冰凍。這是假設說已經死亡的人,一個眼睛,為什麽接到好人上面還起作用?一個學科學的問你學佛的,這是什麽道理?講物理的,唯物哲學就是物理,因為它眼神經細胞在沒有死亡以前先把它保留。那麽請問,你所謂靈魂、心性、這個意識作用哪裏去了?在哪裏?馬上要告訴你哦!
這個禪宗、唯識學裏頭都有人問過這個問題,古人也已經問過。一條蚯蚓、一個蛇,把它斬成三節或者兩節,那個蚯蚓把它一剁三節,它兩頭都在動,請問:本性在哪一頭?
一條蛇,把它剁成三節,它的尾巴、中間、頭都在滾,尤其是毒蛇,很靈的蛇,你把它剁成兩節,那個頭馬上跑了,那個半節的蛇頭它會去找藥,把草藥找來以後,這樣接上,自己把自己兜攏來就好了。雲南白藥就是這樣發現發明的。
那個雲南人到山上採藥,因為割草藥把蛇給割斷了。結果他看到那半截的蛇就拼命跑,跑了後嘴裏含了草來,自己把自己這麽一放(那麽)一放,兩個身體(這麽)一兜,那條蛇等一下又(能)走了。喲!他很奇怪!這是什麽東西啊?那個採藥的人啊,腦子一動,又去找到這個毒蛇,一刀就把它砍斷,砍斷了後那個頭就又跑去找藥,一找來他就把它(藥)搶下來。所以發明雲南白藥是這樣來的,這是個真實的故事。
你說這蛇、蚯蚓,怎麽講這個道理?那麽這個問題,唯識答復你很簡單:這叫做“餘命未斷”。餘命——這個時候阿賴耶識沒有完全分開。也就是說,一個物理的作用——餘力未斷,我們把電風扇的開關關了,可是電風扇還要轉動好多圈它纔停。一個東西旋轉很厲害的時候、生命活動很厲害的時候,突然把它停掉的話,它生命還要旋轉一下,最後纔完全靜止。這在物理的道理是“餘力未斷”,生命意識的道理呢?是“餘命未斷”。所以人一死了,別的地方(還沒有死),意識(先)死亡,我們要死的時候第一個——迷,腦子迷糊了、心裏迷糊了,意識先死亡。前五識性境還死得比較慢。尤其這個時候他的餘識還在——他是性境,性境是阿賴耶識。說白了(阿賴耶識)我是這個阿賴耶識,你也是這個阿賴耶識,他也是,萬物共一個阿賴耶識。所以它接上(仍)可以起作用啊!這是生命。
當然這一段還要詳細地分析呦!所以真正的佛學是個大科學。你們要註意,光是在那裏辦刊物,所以我反對辦佛教刊物,一天十八界、十二根塵、六根六塵,倒來倒去的,就是那幾桶水——不要再講了,講了幾十年已經夠煩了,聽都懶得聽了!現在要嚮科學裏頭進軍,要懂得這個。
所以前五識性境,阿賴耶識呈現變的。好!那麽我們懂了是這個樣子。普通顯教講四大皆空,一講了四大皆空啊,我們下意識有個註解,就是——很討厭!很討厭的東西。對不對?那麽再加上小乘的見解不淨觀、白骨觀啊,把它看得一毛錢都不值。
到了大乘的見解不同哦!所以大乘菩薩道自己把自己傷害,出了一點血,是犯菩薩戒的、犯殺戒的。因為你這個肉身就是菩薩身。假設你一旦悟道成佛,它就是個肉身菩薩,那麽我就是個肉身菩薩,我自己出我的血也犯戒。所以修密宗的人,乃至自己洗澡洗下來的那個洗澡水不能馬上倒,自己還要喝了三口才倒掉。你們覺得很可笑,一點都不可笑。第一,是不垢不淨;第二,你本身那下來的東西,它是壞的呀?也不是壞。為什麽?它做肥料,會幫別的、其他的生命又成長了。腐朽就是神奇,所以化腐朽為神奇;神奇也就是腐朽。
所以大乘道的四大——四大不錯啊!六塵也不惡啊!所以禪宗祖師講,“六塵不惡,便同本覺。”(原文在三祖《信心銘》: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六塵六根有什麽壞?用不着空哪一面——取一面,捨一面啊——不取不捨。“六塵不惡,尤同本覺。”它是自性所變的性境。所以依菩薩道來講,等於中國的《孝經》上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你看曾子著《孝經》,看起來那麽愚腐,(其實不然!)
換句話說,你愛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愛惜父母,也就是愛惜菩薩。它是性境所呈變,也是你生命功能的一部分。為什麽四大皆空?這四大是不值錢的啊?!——非常值錢!
所以他是報身佛啊!因此要修報身啊!
好!性境。
怎麽是“獨影境”呢?“獨頭意識”所發生的(境界)。“獨影意識”裏頭有個“獨頭意識”,也叫“獨影意識”,註意啊!這兩個名詞翻譯不同,是一個東西。“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我們現在西方文化裏頭心理學研究的,“下意識”也翻譯叫“潛意識”。現在的心理學衹到這一步。實際上於第八阿賴耶識和第七識他都沒有懂。現在的心理學所講的“下意識”、“潛意識”不過是衹懂得“獨影(頭)意識”而已。
怎麽叫獨頭、獨影呢?它不靠前面五官,做夢的時候那個意識,那個夢就是“意識”的變化,但是夢的境界叫“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為什麽獨一個頭?衹有意識在動。因為你眼睛沒有動,這個眼睛還閉着睡覺,耳朵也聽不見外面的東西。可是在夢中你也聽見其他的聲音——那是夢中的聲音,那是夢中的看見、夢中的感受、夢中的吃東西味道也很好,夢中的前五識都在動,跟第六識配合起來,這個是叫“獨影意識”。第六意識單獨放出來,不靠我們現在的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識起作用,所以叫做獨影、獨頭意識。我們在夢中——,這個“獨影意識”、“獨頭意識”你們註意呦!特別註意!(捲二終 2007-04-11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等校對)
比如我剛纔叫這位同學出來講,前五識的“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這個我們就要作實驗。
怎麽叫“合三離二”?我們的眼睛看東西,看見東西,照唯識來講九個因緣才能看見,缺一不可。有眼睛,有眼神經,有眼識,有光,再加上空間,要有距離――空間嘛,這樣才能看見,要有個空。這個空是有相的虛空――空間。如果這樣眼睛這樣(師做動作)沒得空間,眼睛就看不見。所以眼睛(看東西)要空。
耳朵衹要八個因緣,因為它不需要光,但是耳朵要空間。那麽哪三樣要合攏來才能起唯識作用?呼吸,鼻子,鼻識要呼吸,進來給鼻子來碰到、合攏來。鼻子需要合攏來,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間,所以這個鼻子衹要七個因緣。嘴巴要吃東西知道味道,也衹要七個因緣。身體的感覺(也衹要七個因緣),因為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間,有了空間反而沒有感覺了,必須挨攏來纔有感覺。身體譬如說,我們陳教授坐在這裏,陳教授我說我錐你一下,因為我們兩個有距離有空間他不會感覺。必須要錐到身上纔曉得感覺。
所謂“離二”,眼睛跟耳朵必須要空間的。鼻識,舌識(嘴巴)、身識要“合三”――這三樣要合攏來。“合三離二觀塵世”。你看世上的人們衹曉得自己哎呀我會想我會感覺,愚笨,他不懂。“愚者難分識與根。”唯識這個識在哪裏?難道它是神經作用嗎?既不是神經又不是細胞又不是什麽,這個究竟是個什麽東西?
我們感覺神經啊反應、細胞在反應,這是根源。這六根六體上的根,不是識。識,它起作用是靠神經啊、細胞啊,是靠生理的機能啊,靠那個東西的後面有個東西,叫做“淨色根”。像是洪醫師,我們大醫師在這裏給你們上醫學的課。我從擴音器聽到洪醫師跟你們同學的論辯,再三告訴你“淨色根”是什麽東西。洪醫師上去告訴你們“淨色根”是什麽東西。這個“淨色根”。
“五識同依淨色根”。“淨色根”,俗話說神經的細胞也不是了。這微妙的很吶!“五識”要靠這個東西起作用,等講到這裏再討論。那麽今天我們還沒有進入正題。
首先跟大傢講,我們這一次動機,為什麽要研究唯識法相與中觀?中觀又是一個問題。求證的、修證的功夫,唯識是唯識、中觀是中觀。換句話說唯識法相的學問是世親菩薩、無著菩薩、彌勒菩薩這個係統;中觀般若是竜樹菩薩這個係統。這兩個綜合起來纔談修持、修證。
那麽因講了這個序論,說為什麽這次要研究這個,然後對於現代人類文化衰落,等於現在人,文化、整個的文化是個空白。我們怎麽樣對時代文化思想,挑起一個良心上的責任,如何自己來求證這個東西,尤其對於佛法的正知正見。那麽第三,我們纔順便討論到研究的方法,要把《楞伽經》,還有這兩天我找我們那些管出版的同學趕印,趕快來印這個《成唯識論》單行本的原文,大概下個禮拜可以印出來。我們大概這一次的方向是走這個路綫。
所以希望你們諸位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背來。前五識,它三首詩,這三個偈子。他把八識分為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他都有三首偈子,前面兩首偈子是講那個識的作用,後面一首是講怎麽樣修證到這個識境界變成證道的境界。
比如我們前面前五識的頌三。前五識,就是我們眼睛、耳朵、鼻子、身體等。這首偈子: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請你們註意,大傢修持,我們坐在這裏打坐,為什麽身體沒有辦法忘掉,丟不開?受這個肉體的限製。肉體的作用,前五識――眼、耳、鼻、舌、整個的身體,前五識。你要能夠修持到變相,色身都轉變了,整個把這個肉體能夠修持變成空了——“唯後得”,要得到後得智的。菩薩到八地以上才能轉。“果中猶自不詮真”,果位上的羅漢沒有辦法把身體變得了。但是這個身體不是另外的物質哦,心物是一元的哦。
可見果位羅漢轉了內在的意識以為“心”轉了,實際上肉身沒有轉啊!還是沒有轉了整個的身、心。是“果中猶自不詮真”啊!他對於真如道理還不知道。
如果是大菩薩的境界,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立刻把肉身就轉了,前五識。“圓明初發成無漏”證得無漏果。
“三類分身”,然後這個肉體可以千百萬億化身出去,度衆生。“三類分身息苦輪”,可以化身在地獄、化身變畜生、化身變惡鬼,才能夠度一切衆生。“三類分身息苦輪”。每第三個偈子都是講那個識證果的境界,都告訴你了。
衹是我們大傢一般現在講唯識啊,因為學者講唯識不敢碰後面這個偈子啊!韓老師講,不要說沒有修定,連打坐都不會打,打坐兩條腿翹起來還可以頂住下巴的,他還敢講“果中猶自不詮真”啊?
所以唯識法相是(講)求證的,不是空洞地講理論,是佛法的中心。我們今天就到這。
重要的序論嚮諸位要討論,先報告,不過後來經過再三的考慮研究,我們這次要講唯識學的這個序論,在大傢研究的這個熟悉、熟練的程度,好像很有睏難。因此,我想放到中間或者放到後面我們來做討論。現在發現,我們同學們,甚至於外來諸位居士們關於八識、唯識的《八識規矩頌》還不清楚,還不深入。那麽,後來我們這一次的《成唯識論》的睏難增加了很多。所以我們現在衹好犧牲一兩次的時間,把這個《八識規矩頌》再要講一道,簡單地講一道。至於這裏的住院的同學們,《八識規矩頌》這一次講完了,希望(學得)非常仔細哦!不但將來口試隨時能夠答得出來,筆試都能夠默寫背得出來,不是為了學問,是為了自己修證的,有極需用的道理。
總之關於這個唯識方面,有兩個觀念要認清楚。佛學裏頭之所以有唯識這一門學問,這是佛過世以後八九百年之間,等於我們中國歷史的東晉時代、兩晉這個時間,整個的完成同昌明,再加上幾百年的修習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國歷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這個時代,經過玄奘法師的細心的翻譯,把它構成了中國唯識宗的一個大係。這個也就是整個的佛法,顯教、密宗,甚至於說各宗各派,包括世間法必須要知道的一個學問。
尤其是現在,現在文化整個沒落了,甚至於說中外各個宗教哲學都在破産的狀況中。幾乎人統統被唯物的思想——儘管不懂唯物思想,因為科學的發展,工商業、科技的發達,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這個環境中。少數各方面講精神玄學的,乃至精神科學的,如何脫離物質世界,而能夠找到人的生命的本來的,都在摸索,但是非常混亂。
所以不管在哪一方面,唯識的瞭解都非常重要。為此就有兩個道理:我們曉得要研究唯識,就要依據一個主要的論著,所謂《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這部書在佛學裏頭、佛經《論》部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課程,一般講修持的同學,我希望都不要放過了。《瑜伽師地論》之中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現在一般講巴利文的後代的梵文翻譯。在英文裏叫yoga。所以經常說一般人以為學這個動作啊,打坐啊,練身體這個就是yoga。Yoga的意思、瑜伽(qie2)的意思,那是身yoga,作這些動作啊、打坐的姿勢啊,這叫做身yoga,身體的身。還有念咒語是聲yoga,修聲音的瑜伽。印度本身的心瑜伽——心yoga——沒有了,所謂心的瑜伽,真正的瑜伽,都到中國來了,就在佛學裏頭——這部《瑜伽師地論》。
講到這個說明,我們要註意的,瑜伽我們為什麽翻譯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裏頭,這個一般人修持,拿中國話來講:修道的人。這個道不一定講道傢的道、佛傢的道或者哪一傢的道,不管(它),這個道是個代名詞。在印度來講一般修出世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伽(jia1)。攏總叫修道就是瑜伽(jia1)。那麽真正一個人,專門修道有功夫的,就叫“瑜伽(qie2)師”,不叫yoga,叫瑜伽師。實質上中文翻譯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伽(jia1)”了,叫“瑜伽(qie2)”,所以中國的佛經裏頭有“瑜伽(jia1)”“瑜伽(qie2)”兩種念法。換句話說,“瑜伽(jia1)”就是yoga了。這是一個修道的總稱、統稱。一個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qie2)。瑜伽師,就是說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個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個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際,到達如何證小乘羅漢比如聲聞緣覺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薩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裏頭分成了十七章的範圍。所以叫作“瑜伽師地”,一地一地就是一層一層,這個層次,這個“地”代表層次,所以是《瑜伽師地論》,一共有十七地。
那麽假設你學佛的觀念不要搞錯了,大乘菩薩分十地,為什麽《瑜伽師地論》分十七地?不是的。他這一部的著作裏頭就是分十七個步驟,說明了由一個人如何到達修持成佛,要成就這個階段分十七地。
那麽,所有唯識宗,《瑜伽師地論》是他基本的一部大論。把印度的佛學,由釋迦牟尼佛起,顯教、密宗各個宗派的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統統攏裝在內了。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學必須要研究這一部書。它是真正的佛學大綱,也就是真正的佛學概論。
那麽,所有的唯識的道理是《瑜伽師地論》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說明,是唯識。前面“五地”,分成哪個“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識身相應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這個作用――五識身相應地。“相應”就是yoga、瑜伽(qie2)的意思。怎麽樣子相應、互相感通感應,這個是第一地。
第二是意地,意識地,意地的在《瑜伽師地論》裏包括最多了。我們特別註意這句話。就是“意”,我們這個能夠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識地這個唯識所形成的,唯心唯識。
那麽後面三個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這個“尋伺”的道理,這兩個字古代的翻譯(這個我們先報了,免得他等着寫黑板),還有“有餘依地”、“無餘依地”。“有餘依”就是說證得涅槃的,如何“有餘依”、“無餘依”。那麽這樣合起來,這幾地,它唯識討論的,這五種最重要。至於說中間,所講到“三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不在黑板上寫了啊)。“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錯了的,不是聖境,他以為是定。也有敘述,分析得很精詳。“有心地”,怎麽叫有心?“無心地”,禪宗經常說證到無心,怎麽樣是無心?說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的道理在哪裏?那麽《瑜伽師地論》一共十七地的一百捲,好像古今以來研究唯識,很少有人把一百捲的《瑜伽師地論》——不要說研究到滾瓜爛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就很少,幾乎看得你會不懂了。第一文字的關係,文字的翻譯特殊;第二太科學化了,邏輯的層次太嚴密了。
尤其我們中國人的頭腦不大喜歡搞邏輯,大致上是醬油跟醋倆差不多。所謂指頭一舉就開悟了,這個中國民族很歡迎;究竟悟了沒有悟不知道,反正當成悟了——“啊,這個很好!”所以那麽分析的精詳是不大歡迎的。不大歡迎的原因,第一,就是說這個民族缺乏了邏輯科學的頭腦,也就是劉教授前天也講得缺乏,我們大傢慣性地,並不是我們沒有。沒有經過這個教育嚴格的訓練,數學的頭腦、科學頭腦太缺乏。第二呢,我們的天生有一點麻煩,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你們要註意,真正講修持,尤其對現在這個時代、未來的時代,《瑜伽師地論》是更重要。
這個《瑜伽師地論》十七地一百捲同華嚴經一樣的多,比華嚴經還多,華嚴經衹有八十捲。華嚴經的翻譯有兩種,一種叫六十捲的華嚴,先期的翻譯;後期翻譯完畢的叫八十捲的華嚴。可是《瑜伽師地論》是一百捲,講捲數本書更多。
那麽《瑜伽師地論》這一部書道理、重點在哪裏?講修持。“修持”名詞在唯識學叫做“證成道理”,我們上次提到過。不過這些名詞希望大傢最記得“證成道理”。證明的“證”,成功的“成”,修證完成,這個道理——怎麽樣修道,能夠證到這個道。不是觀待道理,也連帶着觀待的道理。這都是唯識學的名詞。
什麽叫觀待道理?觀,就是觀察;待,就是相對的。換句話說,證成道理是功夫,觀待道理是思想。所以講唯識學有些是觀待道理,在邏輯上分別得非常清楚。但是要修持做起功夫來,這個觀待道理配合這個證成道理,事跟理兩個真合起來,那是非常難的,非常非常難!因此我們一般後世以來研究唯識學多半落在講觀待道理上,所以能夠把唯識學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學密宗、學禪、學什麽,觀待同證成道理配合起來幾乎很少。
比如我們曉得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學禪。禪,都曉得基本上達摩祖師吩咐的是依《楞伽經》為印心根本。《楞伽經》就是唯識宗的主要一部經,也是禪宗的主要一部經。換句話說,各宗各派都離不開的,這一部經。那麽,它重要的是在證成道理,修證完成。那麽,同時密宗呢?學密宗的人對於《瑜伽師地論》、楞伽、華嚴等等都非要徹底瞭解不可,不然密宗學起來很危險,多半學成外道,學成魔道。說學成外道是很客氣,學成魔道是很容易。
為這些道理,所以我們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一定先弄清楚,這是初步的,等於說學唯識學,它是小學一年級的課。玄奘法師因為唯識學,講唯識有那麽地睏難,所以他翻譯了這些(經典)以後,以自己的心得、瞭解,再把唯識的大綱的綱要,簡要——不是詳細地——簡單的要領,歸納又歸納,所以他作了這個《八識規矩頌》。我們想,《八識規矩頌》大傢現在手邊都有,就是這個《楞伽大義今釋》上面有的。《八識規矩頌》有個《貫珠解》,就是幾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識的居士範古農,稍加簡單明了地註解,他這個註得比較更簡單更要好。諸位假設沒有書的,在座有書的可以跟他換一個位置,幫忙一下,沒有書的找有書的旁邊去坐一下。
那麽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他把八個識分成四個部分。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給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那麽我們曉得,第一要瞭解玄奘法師為什麽把八識分成四個部分來作偈子呢?這個就是學唯識首先要瞭解的。唯識學認為一個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結果成佛,不像別的宗派說,把人——譬如說我們普通人都聽到禪宗是空的,或者說學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這個觀念很錯誤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麽人的見解?是我們一般人自己下的註解,不是佛說的註解。佛經上很少找到說“空了就是佛”,沒有這個話。這是一般人自己對佛學錯誤的見解相傳。況且你還空不了,沒有修空了的。
那麽怎麽樣能夠空?這個空這個問題,依邏輯來講,什麽叫做空?空有很多種啊。譬如說這個虛空也是空的。譬如講,我們現在拿唯物的思想來講,一個東西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沒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沒有這個人。那麽這種這樣叫做空嗎?這個空在佛學叫做“斷見”,斷掉了,這個東西沒有就沒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種。拿般若經來講,空,一直連下來有十八個空。你說“空了就是佛”,哪一個空啊?拿我們來講,空間也是個空。理性觀念上對於這個東西沒有了也是個空。沒有了是絶對否定了。沒有這東西就是沒有。
那麽拿我們意識境界閉起眼睛來,覺得腦子不大思想,清清淨淨地、迷迷糊糊地,那個自己認為也是空——這是你意識境界,是你第六意識的現狀,並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認為這是空,你大錯而特錯了!如果這樣認為是空,打坐下去呢?越來腦子越白癡了,會糊塗了,將來什麽東西也不會想。所以依佛經(講)的果報,坐起來迷迷糊糊,什麽都沒有,也沒有什麽感受,坐在那裏,以為自己是空,坐久了,他生來世是變豬。變成頭腦沒有思想的東西。不要說他這種,假設一個人在(這樣的境界)——統統哦!以為我自己這樣空——坐久了,三年以後,你文字都不會寫了,什麽都想不起來,思想非常遲鈍。這不是空。這是意識停留在一個無記位,喪失了記憶力。你意識可以把自己喪失,造成喪失記憶力。所以偷懶的人、不肯用腦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來。這個腦筋是越用越出來,它不用了以後,它慢慢就變成什麽智慧也沒有,一天就是這樣(師示)懶洋洋的,就會到這個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己整天腦子靈光出不來,慧力出不來,可以說前生你就是這一類的頑空境界坐慣了,所以腦子會笨,思想會混亂。我講腦子是藉用的名詞哦。
所以佛法不承認這些亂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後來又批駁。
所以唯識告訴你成佛是“轉識成智”,衹有這一轉。是一個東西,把你轉過來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聖人也是人,轉凡夫成聖人,衹是這一轉。所以轉識成智,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識,在聖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識。第六識意識轉了,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我執的這個作用,轉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這叫“四智”,轉八識為四智,這時凡夫成佛。轉識成智,這唯識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轉八識為四智,轉識成智。
所以玄奘法師以八識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寫三首偈子,他所以寫了《八識規矩頌》。頌就是佛教文學,非詩非詞,又像詩、又像詞,是印度的文學的韻味與中國文學詩詞的韻味的參合攏來一種變體,所以在佛經裏經常有頌、偈,這是印度文學、佛經文學與中國詩詞文學參合的變體的一種作品。
那麽八識轉四智呢,我們曉得順便提到禪宗裏頭,說六祖到底是開悟的人,六祖就講過,轉八識為四智,是——轉其名而不轉其實。還是這個東西,轉了,轉其“名”,這個理上轉了、名詞上轉了、現象上轉了,這個實際本質的還是這個東西——轉其名而不轉其“實”。是這個道理。
那麽,現在我們大概介紹一下,先把這個《八識規矩頌》瞭解一下。
第一首,“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所以有些同學我要你們背啊,你覺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說是你,我認為背書的記憶力比你們都高明,當年我要背這個的時候也很花時間。因為它不是詩詞,很拗口。但不論用什麽方法,你必須要把它背來。這個背呢,不像詩詞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來。這個東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來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總想讀詩一樣的“月落烏啼霜滿天……”用感情去背,絶對背不來。
現在我們提到前五識這個偈子,看下面註解——“性境現量通三性”。我們先講這幾個名詞。我們先拿現量這個名詞來講,這個名詞必須要講一道,因為有許多新進的同學,好象也有聽過也沒有聽過,一看,聽這個課很吃力的,所以……
唯識學有三量,這個“量”有三量,這個名詞必須要記得:現量、比量、非量,這三個量要記得。實際上還有個名詞,在三量以外還有個“聖教量”。
我們曉得,這個現量,“量”是什麽東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個邏輯上的觀念。勉強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範圍”,也可以說它內涵的意思,拿邏輯來比方,量是這麽一個意思。[斷錄]
這個是眼睛當時的現量。等於一個照相機對好了一個鏡像的鏡頭,這個是現量,照相機就呈現出來,這個叫現量、現量境。呈現出來。好了,我們曉得現量是這樣。
那麽現量在唯識學上的名詞,用處最多是意識方面的比方。意識方面這個三量比方用處比較多。因為說我們這個意識的現量,意識就是我們譬如講打坐吧,我們拿證成道理來講,作功夫求證,一個人打坐坐起來,六根一擺,身體腿一盤,手一收,這個時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氣功、也不要念咒,什麽都沒有,這一剎那一擺的時候,心裏頭什麽都不去分別,這一剎那之間,就是六根的現量擺在這兒,裏頭沒有思想,可是都知道,這是意識清淨的現量,意識境上的現量。
所以講我們參禪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淨土的,譬如淨土宗經常講一句話:念佛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念到阿彌陀佛都沒有了,念不起來了,想不起來;不是想不起來,沒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了。可是你說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那麽心裏有別的雜亂思想沒有呢?——沒有;雜亂思想都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他這個時候就是意識的現量。
那麽這種現量的境界,參禪的,修密宗的,乃至於是這個念佛,經常會呈現。實際上有時候人,普通一個人乃至一個寫文章的文人,一個藝術傢也經常碰到這個境界。一個文人,思考一個問題,想寫文章,寫寫寫……有時候下筆啊,筆拿着,呆住了,好像怎麽……沒有思想了。可是說,前面一個人過來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車子是否聽見了?——聽見啊!什麽都知道。知道以後,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頓了,也可以說這個時候是很輕靈,心境很空靈。這個情況是意識的現量。
所以一般學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學家、心理學,把這個第六意識的現量到達了這裏,加上自己意識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較性的,“哦!哎喲!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比量。怎麽比量?比量不是你那個原有的知識,(而是)比較性、相對地來下註解。
所以世界一切的學問、一切的理解都屬於比量,沒得現量。
到現量來的時候沒有比量。
勉強拿邏輯來講,這個心理是絶對的,不是相對的。
那麽現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識這個現量境界,就是我們普通講,六根大定,六根清淨,不過是現量而已。“一念不生全體現”,意識的現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講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無上瑜伽的大手印,這麽一拍之下,萬念皆空,認為這個大手印是道,實際上還是第六意識現量而已,沒有什麽。不過有許多人因為在這個地方悟到,認為就是悟了。這個時候悟了,大傢沒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錯了。這個是現量中間你起了一個比量的念頭了——“唔!這一下是空,這個就是道,這個是本來面目。”實際上,這個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現量在第六意識用的最多。我們第六意識,平常我們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學問(都是屬於比量。)[斷錄]比量就是分別意識,就是意識在分別。那麽這個意識的分別,習慣性地,比如我們一個學哲學的人,經常他講話、他的動作,乃至於做人,我經常,因為我們也教哲學,經常我就笑那些哲學係的同學,你看那個一身的細胞都變成哲學了,那個樣子都是哲學味,成了神經兮兮的樣子。他那個比量的意識已經形成一個意識的形態了。就是說每一個思想,他構成一個習慣了,所以我們現在心理學一般的翻譯,叫“意識形態”。這個習慣性的意識,這個比量的作用,已經變成了一個固定的形態了。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屬於比量。
實際上,我們這個現量,第六意識,那麽,我們加上——唯識學講到這裏,我們現在講的唯識、我的唯識了,就是告訴大傢,經典上所有,包括哪一個經啊……太麻煩了,簡單明了告訴大傢。一般人講唯識都在觀待道理上說到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況且很難到達。如果拿證成道理來講,你這個現量也就是比量,這個意識的現量是比量。這個道理。
所以你們這個,在我們住院的同學聽唯識,要非常非常註意了啊!如果真好好地聽,大概你們這個課程下來,你們的思想智慧要開了。不用心是沒有辦法的,這種地方處處(要用心)。所以要給你們開邏輯的課,就是訓練這個思想的觀待的這個頭腦習慣。
剛纔因為我講到這裏,我說嚴格地講,意識的現量也屬於比量,有一位同學坐在後面在點頭,因為他已經領悟到了。那個當時一念清靜,你衹要曉得這一念清靜,認為這就——“是的!”,這個“是的!”這一念已經落入比量了。“是的!”這一點頭,對待的道理就出來了。(這是現量和比量的道理。)
接着這個三量的講解。
至於“非量”呢?“非量”有幾個解釋。我們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學問多好,乃至於說拿唯識的道理,一般哲學家沒有悟道、證道以前,你哲學家、邏輯學家、不管你什麽高明,統統在比量的境界,沒有得道。意識的現量都沒有拿到。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學家笛卡兒講了一句話:“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這句話拿唯識道理(講),他在比量上玩,意識的現量都沒有看到。意識現量看到的時候,意識現量那個時候不起分別,無所謂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這個思想——這個是意識作用,這個意識是比量境界,不是現量。那麽至於這些個亂七八糟的思想,乃至於說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經病的那一種思想,一個人或者是受情緒影響,思想想歪了的,一個人想到無緣無故情緒、心理情緒變化影響,受它的牽其走,或者是心裏非常高興、非常悲哀乃至於想自殺,乃至於有時候高興起來,“幾度心狂欲上天”。“每(一)回渴飲思吞海”,渴時海水說不準也能用酒杯一樣把它喝下去;“幾度心狂欲上天”。這種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說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說輕點是“非量”。我們拿這個三量先作介紹。先來研究意識的(三量)。
所以這個三量,我們現在是講唯識名詞介紹,有個範圍,啊。這個三量很重要。
但是唯識學進一步講呢?我們現在介紹的,拿第六意識做個目標來說明這個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識所告訴我們的?整個的這個世界,宇宙萬有、這個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們的身心,一切擺出來,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這問題來了。
這個整個的世界,這個宇宙萬有,太陽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雲怎麽樣飛、風怎麽樣吹、水怎麽樣流,乃至我的身心怎麽樣活着,這一切滿眼萬象是第八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現量境。
那麽問題來了,我們先插進來一個問題。所以學唯識宗的批駁什麽《楞嚴經》啊,批駁其他經典。那麽其他經典也一樣,《楞嚴經》上佛告訴阿難:“虛空生汝心中”,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裏頭,“如片雲點太清裏”。整個的虛空、整個的宇宙、無邊的宇宙在你心體裏頭、在我們自己心性的本體裏頭,不過萬裏虛空當中的一點雲那麽(微小)。你看他講我們的心量有多大!——“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裏”。何況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還依虛空所生呢!整個的十方世界還包含在虛空裏頭。就是說,這個文章反過來:整個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陽在這個虛空裏頭。但是,佛說整個的虛空在你的心性本體裏頭,不過是萬裏青天裏頭一點灰塵而已。就是說我們的心量有如此之大。
那麽,這樣看來《楞嚴經》所提出來這個要點,唯識所講的:這個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同一道理。
現量境。所以瞭解了這個現量境,我們曉得了。這是現在我補充出來給大傢討論。
本來這個課程,像我們這樣上,是要給佛學很有很有基礎,不敢說很有很有基礎,甚至我們擴大一點,相當有造詣的人可以討論了。現在也許我這樣講大傢有些吃力,大部分的聽衆希望多多留意,也許以後、再聽到的這個機會還有沒有不知道啊!
這個現量,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呈現的現量。那麽好了,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不要走小乘人的路綫。這個物質並不討厭啊!
修小乘人的路綫有兩個路綫:一個路綫是討厭世間,討厭物質,要離開外物好像纔證得內心的清淨,才能得道。實際上都在玩弄意識!對不對?第二點呢,小乘的見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兩個世界,等於柏拉圖的西方哲學的分類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兩個世界。實際上非也!
就是說整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心與物這兩方面,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就是等於我們現在所講心物一元是一體。
既然瞭解了一體,小乘的修法,是空外界、空掉身、拋掉四大,而證得清淨的這一面,認為是究竟涅槃——錯了!所以是外道。
我們翻開第八阿賴耶識的頌,第八阿賴耶識的偈子: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薫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些將來都會講到的,現在衹引用“受薫持種根身器”這一句來說明這個道理。
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識的思想。身——就是這個肉身、這個身體。身,特別着重提出了這個身。根、身。因為根呢,是生理上的機能,前五根。身呢,把機能包含進來,整個的身體,活的這個身子,乃至死了的這個身子;器,是物理世界。(根身器)都是阿賴耶識所呈現、所變出來的,這個現量。
那麽我們曉得現量是這麽一個東西。在一般的唯識講,大傢忘記(忽略)了,把這個現量範圍說得很少,(講的)多屬於第六意識。
那麽現在有個問題來了,我們要進一步(對大傢講解)。
我是經常有個感嘆,這一百年來,這個唯識學,乃至說明朝以後,都給他們搞得範圍縮小了,一塌糊塗。你要註意呦!
好了,我們人——凡夫為什麽有思想?這個思想都是比量,這個比量也是阿賴耶識的現量。
這是我特別提出來告訴你們,這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
假如有過去的唯識學家、前一輩的歐陽竟無先生——我們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在這裏,一定是聽得鬍子會起翹了,呵!他一定要跟我來論辯。當年我跟馬一浮先生也是忘年之交,他是蔣介石先生的舅舅,馬一浮先生那個時候他已經鬍子頭髮都……在他的著作裏有這樣一句話:“‘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那是果位上的事。”我說:哎?馬先生啊,你講過這個話?!他看我這樣一講,“哎呀!”他就說,“我現在很後悔著作,很想把他燒了!”我就不講話了。前輩的談話高明得很。曉得我這麽一問,問題來了,他馬上警覺到了,“哎呀!過去的著作我很想把他燒了!”因為我要(提出)的問題:“靈光獨耀”不一定是性、果位上的事;一切凡夫都有“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的一面,聖凡不二。
正要跟他辯這個問題,你看還沒有等到我開口提出來、我一字都沒提,前輩的機鋒好厲害,“哎呀!”他說,“這個這個……哎呀!我都很後悔當年輕易地著作,想把這些著作都燒掉啊!”你看多高明!
我們先休息休息。
剛纔說的,我最後一句告訴大傢,我所提出來的哦,再加一個範圍說明。一般講的唯識是以觀待道理,是用唯識學的原來的名詞——觀待道理(剛纔黑板上寫過的),拿現在講叫邏輯思想辯別的範圍,而說意識的現量、比量、非量這三量的差別。
如果進一步由阿賴耶識的道理講,即使非量與比量,也都是阿賴耶識的現量。但是要加一個註解,這個現量是將阿賴耶識呈現出來幻有的、幻有存在的這一剎那;這一剎那又要加註解(所以唯識的道理處處要用到邏輯),這一剎那——萬古千秋也衹是這一剎那。等於佛經說,你看每一本佛經衹有“一時,佛在哪裏……”萬古千秋,無前後際,衹有“一時”。這個道理要瞭解它。
那麽剛纔劉教授劉老師、劉世綸老師也來談論過,給她一提她當然就懂了。那麽後來有同學來問,我說你找劉老師討論,我剛剛下來想休息一秒鐘,你再問我,把我的休息現量打破了(一笑)!所以我不肯用比量,因為劉老師那裏你可以去比量一番!後來跟着有一位我們的同學來問,他就問,他說“老師啊,………”思想的思維意識,剛纔據他說所聽的意思也是阿賴耶識的比量。我說:“你這個問題也去找劉老師。”他跟劉老師那裏聽了一下跑回來跟我講,劉老師所講的同我的意思稍有差別。我說那你先抄出來,這個問題大傢都可以討論;我答復一個人也是答復,一千一萬個人一起答復(多好)!這就是佛經的辦法。你看佛經上面的記錄,有許多人,他懂了的問題,還怕別人不懂,(比如像)阿難或者文殊菩薩,他都要提出來再問。不是為他自己問;為別人問。所以問一個問題,我一個人懂了,希望大傢懂,這也是慈悲心。那麽,我(就對他)說,你寫吧寫出來一起答。結果他一寫出來,我說你已經自己有了答案。
他(的問題)說,“思想思維也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比量,這個意思是否是由於我們的身心物質等等都由於阿賴耶識所生起的這個道理這個邏輯而來的?”對不對?好!我說你本身就是答案,對了!那就不要我來解釋了。(師問下面)不過我剛纔念他這個所提的這一道,是這樣講的。但是要註意哦,聞者自負,言者(自負),言語的責任、說話的責任自己負責,這是我說的,這樣我要自己負責起來。
不過又說回來,回到一般所講唯識道理,多半把這個,譬如說現在前五識的這個,前五識說:“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鼻舌身是現量的境界,不屬於比量,也不是非量,你註意哦!就是講,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頭、身體,這叫前五個識,你註意哦,我再說一道哦,我們的眼識,不是眼睛哦!眼睛是叫做眼根;耳識,不是耳朵,耳朵叫做耳根。佛學名詞叫根。我們現在名詞,眼睛是視的器官,看東西的器官;耳朵是聽的器官,鼻子是呼吸器官,舌頭嘴巴是嘗味道的器官,身體是感覺器官。這是簡單地說。拿現代觀念還要加上,這個感覺的器官,拿現在醫學裏叫——現在思想懂了,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身體依醫學的立場是九大係統——所謂骨骼的係統,這個身;神經係統;神經係統又要分類,中樞神經係統、自律神經係統,就多了。所以今天研究佛學講修證非懂科學不可。當然我也不懂。但是你要非常留意現代科學常識,一定要有。我也不懂科學,我一看許多同學連基本常識都沒有,今天談修證講佛學,太可怕了!不可能。
比如說,細胞是個係統,荷爾蒙又是個係統,比方講人體的內部(學醫學就知道)呼吸係統、消化係統,所以醫學分類、科學分類那麽嚴密。哦,這是腸胃科主要醫生,他最後專門研究消化係統去;這是一個肺病的專科醫生,他醫學都學過了,最後是專研究到呼吸係統去。那麽這許多的學問知識,在佛學唯識學裏都屬於“身根”。
所以今天你們青年同學要承先啓後,弘揚佛法的文化,乃至(融會)古今中外東西(方文化),希望比我要高明,我已經很差勁了。因為我還沒有時間進去過科學去。我相信我有這個頭腦,因為很多學科學的同學乃至到了他的專業的大問題解决不了,結果問我。我有這個經驗,問我我(開始)什麽也不懂,我說你把你那門(專業知識)給我上課講,講完了,你的關鍵在哪裏(我就知道了)。(他就講)這個地方我怎麽樣試驗都進不去,我說你這樣一來(試試看)?哦!他進去了。他說老師你怎麽知道,我說我也不曉得(一笑)。因為(是)你告訴我,你懂嘛!我是跟你學的哦。
這個地方就給你講證明,一個思想、學識,我們人的生命裏頭的慧力、智力是無窮的,衹要你曉得去應用。這是附帶說的。
現在我們講的這個三量的道理,剛纔提出來這個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是屬於現量境。那麽我們眼睛為什麽——你看,因此告訴你們,像催眠術——現在我講了就是傳給你們法哦!照密宗就叫傳法哦!拿密宗就不得瞭瞭,這樣每一個法,不曉得你要磕多少頭拿多少錢。我現在都把它叫科學道理。所以像密宗有許多修持,現在研究佛學,要想證得這個身心道理,的確的確可以設計物理的機械,幫助人,(使人)容易升華、超脫。
譬如密宗、瑜伽(yoga)、後來的催眠術——世界上催眠術是yoga裏面脫出來的一支;那麽乃至道傢,中國的道傢,很多是利用光來修的方法。譬如人假設對着鏡子對着光,眼睛再一定好,一定,自然空了,一剎那之間就空了。但是要明師指導哦,吩咐一句話啊,不指導很危險,也許人就精神分裂了,業識就走了。這一剎那空了,他是利用什麽?這個眼識現量,眼對着明。你們大傢可以試驗哦!
把眼閉起來,突然張開對着前面,意識不加上分別,也不管它前面是個人也好、什麽也好,這一剎那是眼識的現量。
等於那個照相機,我們把它一架上,對準那個景象,照相機後面有個人,這個人不按(快門)下來,這照相機永遠對着那個景象;我們的眼根、眼睛就是照相機,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機所相對的現象。那麽眼睛看到東西,馬上我們曉得,這是什麽、那是什麽、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識加上的分別。第六意識不加上,眼睛就是這個現量。
所以你說,好,現在告訴你,意識的現量,有許多人比如禪宗的參話頭、淨土宗的念佛、密宗的修念咒子啊,又結手印、又搖鈴鼓、又觀想,意識忙得很啊!修密宗,那意識忙極了的,又念咒子“轟隆轟隆”,又結手印,這個指頭彎過來、那個指頭彎過去,搞了半天,又要散掉(手印);這是花了供養了,這是茶了給佛了……完了,忙得很,又鈴子鈴鈴鈴、咚咚咚,腦子要觀想:幾個頭哦……忙活完了,那個意識纍到極點,一下來以後啊,意識疲勞了,就擺出意識現量。意識現量一擺出,哦!呈現了!禪宗也如此啊。那麽一般人認為是:“啊!悟了!”空了。
實際上我們曉得,許多學禪修道,這裏空了以後——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學禪的,他就講,禪宗有三關:所謂破初關是第六意識被打破了。有道理,沒有錯。一般禪宗所謂破關哪,初步開悟了——參破了——第六意識現量境。這還要修,這不算數的。所以初關破了沒有什麽稀奇。
那麽我們現在講,假如破初關,我過去的經驗,隨時要你破就破初關,把你引到那個空的境界很容易。因此你們也懂一個道理了。比如說打坐以後我們這個身體上,氣脈發動,有個觀念很重要,你們浙江有兩個同學日記上都寫出來,很嚴重的問題。什麽任督二脈啊、奇經八脈打通了……你要曉得,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通了沒有什麽稀奇,這不是道啊!換句話說,這是身上面身根的現量而已!因為一般人覺得:哎喲!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幹啊!你們是中了武俠小說的亂講(的毒),就是拿武俠小說來亂講。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打通了他不死嗎?還是要死;他不病嗎?還是要病。不過少病、慢一點死。因為他氣脈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現狀,延緩)脈的老化,有這個效果。所以氣脈通流不過是身根與身識達到某一種現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識破壞。
譬如我們每一個人的氣脈都在通的呀!你們註意哦,每一個人任督二脈都是通的哦!在座的人,凡是活人(就是通的),不通它就死了。那麽你說我怎麽沒有個東西在流動的感覺呢?那因為你的意識用在某一個追求觀念非常緊的時候,影響了身識的神經也緊張起來,緊張起來自然感覺到有個東西在轉動。這個東西一轉動反轉來影響你的意識,“啊!這個東西好!”意識進入了另外一個現量境界上,是誘導性的進步。就是這個道理。不是不對,也是對。
但是,你認為任督二脈都通了,或者奇經八脈通了,乃至於密宗講三脈四輪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了——不是的!錯了!這個將來給你們講,講到那一部分再詳細告訴你們。
所以第六意識的現量是這樣一個東西。
因此,許多,我們看古人,不要說現在沒有禪師,古代許多的禪師充其量是第六意識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幾乎歷代的禪師沒有幾個大成就的。因為教理不通。唯識是非通不可的,有這樣嚴重。
所以現量的道理懂了哦。
前五識,你看玄奘法師在偈頌第一個,性境,前五識屬於性境,它屬於現量不屬於比量。因為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識的境界。前五識是現量。
所以你假設一個人修持懂了這個理,不管你……,你坐起來就是傻拉瓜唧坐着都可以,你的意識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別的作用,你身體坐久了,這個現量自然起變化。但是你要註意哦,身體起變化,剛纔譬如提到奇經八脈、任督二脈乃至身體內部到了某一個氣脈、到了某一步功夫,你坐在這裏,身體內部是亮的,發各種彩色的祥光哦!在普通,你理不通呢?認為得道了!(那)你這一觀念錯了,就屬於外道哦!雖然不屬於魔道,卻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個功夫呢?外道也好,佛法也好,一樣(身體)內部發亮。至於這個是什麽境界呢?這是五藴裏的“受陰”境界。“受陰”是什麽呢?就是感覺,還是感覺範圍。這個感覺的東西哪裏來?感覺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
懂了吧?這樣懂了吧?尤其明光(師呼人名)啊,你要特別註意呦!你是學科學的,對這個課要很側重,我希望你特別註意哦!要挑起這種擔子來哦!
這個都屬於這個境界——這是受陰。那麽這個五陰同唯識的關係太嚴重了,將來再說。現在我們暫時把現量的討論到這裏為止。所以說你要整理這個講稿恐怕很難哦!(上次你們要整理)要很邏輯的啊!
第二關於性境。要註意哦,唯識有三境,哪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這三境。“三境三量”是唯識名詞,剛纔上面“三量”已經介紹了。
這個三境的研究,境就是境界。現在我們用原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明顯地告訴你,直接告訴你,所謂直指人心見性(一笑)。
他說我們這個身體是性境,不是獨影境,也不是帶質境。
性境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阿賴耶識的功能所變出來的。
換句話說,進一步(講),我們這個四大、所有的身體、前五識這個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呈現的。
所以我們要死以前,把這個好的眼睛捐掉的時候,這口氣沒有斷,腦神經沒有毀壞,趕緊就捐了。當然有一點點痛苦,這是菩薩道,犧牲了,給後面人用,這個好的眼睛挖出來馬上冰凍。這是假設說已經死亡的人,一個眼睛,為什麽接到好人上面還起作用?一個學科學的問你學佛的,這是什麽道理?講物理的,唯物哲學就是物理,因為它眼神經細胞在沒有死亡以前先把它保留。那麽請問,你所謂靈魂、心性、這個意識作用哪裏去了?在哪裏?馬上要告訴你哦!
這個禪宗、唯識學裏頭都有人問過這個問題,古人也已經問過。一條蚯蚓、一個蛇,把它斬成三節或者兩節,那個蚯蚓把它一剁三節,它兩頭都在動,請問:本性在哪一頭?
一條蛇,把它剁成三節,它的尾巴、中間、頭都在滾,尤其是毒蛇,很靈的蛇,你把它剁成兩節,那個頭馬上跑了,那個半節的蛇頭它會去找藥,把草藥找來以後,這樣接上,自己把自己兜攏來就好了。雲南白藥就是這樣發現發明的。
那個雲南人到山上採藥,因為割草藥把蛇給割斷了。結果他看到那半截的蛇就拼命跑,跑了後嘴裏含了草來,自己把自己這麽一放(那麽)一放,兩個身體(這麽)一兜,那條蛇等一下又(能)走了。喲!他很奇怪!這是什麽東西啊?那個採藥的人啊,腦子一動,又去找到這個毒蛇,一刀就把它砍斷,砍斷了後那個頭就又跑去找藥,一找來他就把它(藥)搶下來。所以發明雲南白藥是這樣來的,這是個真實的故事。
你說這蛇、蚯蚓,怎麽講這個道理?那麽這個問題,唯識答復你很簡單:這叫做“餘命未斷”。餘命——這個時候阿賴耶識沒有完全分開。也就是說,一個物理的作用——餘力未斷,我們把電風扇的開關關了,可是電風扇還要轉動好多圈它纔停。一個東西旋轉很厲害的時候、生命活動很厲害的時候,突然把它停掉的話,它生命還要旋轉一下,最後纔完全靜止。這在物理的道理是“餘力未斷”,生命意識的道理呢?是“餘命未斷”。所以人一死了,別的地方(還沒有死),意識(先)死亡,我們要死的時候第一個——迷,腦子迷糊了、心裏迷糊了,意識先死亡。前五識性境還死得比較慢。尤其這個時候他的餘識還在——他是性境,性境是阿賴耶識。說白了(阿賴耶識)我是這個阿賴耶識,你也是這個阿賴耶識,他也是,萬物共一個阿賴耶識。所以它接上(仍)可以起作用啊!這是生命。
當然這一段還要詳細地分析呦!所以真正的佛學是個大科學。你們要註意,光是在那裏辦刊物,所以我反對辦佛教刊物,一天十八界、十二根塵、六根六塵,倒來倒去的,就是那幾桶水——不要再講了,講了幾十年已經夠煩了,聽都懶得聽了!現在要嚮科學裏頭進軍,要懂得這個。
所以前五識性境,阿賴耶識呈現變的。好!那麽我們懂了是這個樣子。普通顯教講四大皆空,一講了四大皆空啊,我們下意識有個註解,就是——很討厭!很討厭的東西。對不對?那麽再加上小乘的見解不淨觀、白骨觀啊,把它看得一毛錢都不值。
到了大乘的見解不同哦!所以大乘菩薩道自己把自己傷害,出了一點血,是犯菩薩戒的、犯殺戒的。因為你這個肉身就是菩薩身。假設你一旦悟道成佛,它就是個肉身菩薩,那麽我就是個肉身菩薩,我自己出我的血也犯戒。所以修密宗的人,乃至自己洗澡洗下來的那個洗澡水不能馬上倒,自己還要喝了三口才倒掉。你們覺得很可笑,一點都不可笑。第一,是不垢不淨;第二,你本身那下來的東西,它是壞的呀?也不是壞。為什麽?它做肥料,會幫別的、其他的生命又成長了。腐朽就是神奇,所以化腐朽為神奇;神奇也就是腐朽。
所以大乘道的四大——四大不錯啊!六塵也不惡啊!所以禪宗祖師講,“六塵不惡,便同本覺。”(原文在三祖《信心銘》: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六塵六根有什麽壞?用不着空哪一面——取一面,捨一面啊——不取不捨。“六塵不惡,尤同本覺。”它是自性所變的性境。所以依菩薩道來講,等於中國的《孝經》上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你看曾子著《孝經》,看起來那麽愚腐,(其實不然!)
換句話說,你愛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愛惜父母,也就是愛惜菩薩。它是性境所呈變,也是你生命功能的一部分。為什麽四大皆空?這四大是不值錢的啊?!——非常值錢!
所以他是報身佛啊!因此要修報身啊!
好!性境。
怎麽是“獨影境”呢?“獨頭意識”所發生的(境界)。“獨影意識”裏頭有個“獨頭意識”,也叫“獨影意識”,註意啊!這兩個名詞翻譯不同,是一個東西。“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我們現在西方文化裏頭心理學研究的,“下意識”也翻譯叫“潛意識”。現在的心理學衹到這一步。實際上於第八阿賴耶識和第七識他都沒有懂。現在的心理學所講的“下意識”、“潛意識”不過是衹懂得“獨影(頭)意識”而已。
怎麽叫獨頭、獨影呢?它不靠前面五官,做夢的時候那個意識,那個夢就是“意識”的變化,但是夢的境界叫“獨影意識”,也叫“獨頭意識”。為什麽獨一個頭?衹有意識在動。因為你眼睛沒有動,這個眼睛還閉着睡覺,耳朵也聽不見外面的東西。可是在夢中你也聽見其他的聲音——那是夢中的聲音,那是夢中的看見、夢中的感受、夢中的吃東西味道也很好,夢中的前五識都在動,跟第六識配合起來,這個是叫“獨影意識”。第六意識單獨放出來,不靠我們現在的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識起作用,所以叫做獨影、獨頭意識。我們在夢中——,這個“獨影意識”、“獨頭意識”你們註意呦!特別註意!(捲二終 2007-04-11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等校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