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多少世間人夢寐以求出世間的妙法。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論男女老幼,正如古人所說:“學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實在一點不假。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惟嫌揀擇。”雖然人人都知道大道原本平凡,平常心即是道,但卻因揀擇無難中的難處,迷惑了多少人群,千山萬水,跋涉種種艱難辛苦而求道求法,結果還是零落歸山丘,依然白骨揚塵,虛誑終生。
自西元一九七七年初開始,到西元一九七九年底,懷師再度閉關,三年期滿。於出關前夕,因某法師的至誠啓請法要,師即一笑提筆,寫了明代詩人唐寅的一句詩:“公案三生白骨禪”作為答案。看了讓人一頭霧水,更為茫然。
可惜讀書不多,為了追蹤根源,查出唐伯虎的這首全律,原是:
悵悵莫怪少時年,百丈遊絲易惹牽。
何歲逢春不惆悵,何處逢情不可憐。
杜麯梨花杯上雪,潮陵芳草夢中煙。
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禪。
老後思量應不悔,衲衣持鉢院門前。
在唐伯虎這首詩裏,當然找不出佛法與道妙。衹是看到文人的錦心綉口,妙筆生花的文字遊戲而已。
然而文字般若,亦非容易。雖然說詩文衹是雕蟲小技,但要仔細推敲,以積學太淺來說,也頗費一番精神。唐伯虎為什麽說到“灞陵芳草”?為什麽說到“衲衣持鉢”?又要碰上追蹤典故的麻煩了。至於“前程兩袖黃金淚”,還可推測而知他受寧王宸濠迫害的歷史掌故。但“公案三生白骨禪”,與他又有何幹?為了“衲衣持鉢”,又想到要修道成道而必須出傢為頭陀雲雲。
再念及蘇東坡答道元佛印禪師的詩:
瘦骨難支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
欲教乞食歌姬院,猶勝雲山補衲衣。
談了蘇詩,仍然不得着落,為了“乞食歌姬院”的故事,還須追尋李唐後主時代韓熙載政治逃難的掌故,愈來愈麻煩。先不說佛法道妙,衹從“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角度來講,還不如幹脆請教懷師,接受一番教訓比較省力。結果師說:用心在尋章摘句以求道妙,總是多餘,不如用志不分,勤求佛法為是!雖蒙慈悲解說這兩首詩的內涵,仍然諄諄告誡不可從文字上求。於是蒙師再為說“禪秘要法”不淨觀、白骨觀等,貫通三乘修法的奧妙。
首先師設三問:
讀大小乘經律的記載,當世尊住世,所謂正法時期,何以出傢衆的僧尼,及在傢修士,大多數能立地證果,甚之悟道。所以者何?
讀東漢以後的佛教史料,包括《高僧傳》初集,《比丘尼傳》等。當佛經三藏教法,尚未普遍傳人時,中國初期出傢衆的僧尼及一般修學者,由禪觀修持而得證果,頗不乏人。自智者大師創立天台宗教義以後,再加達摩大師東來傳授禪宗心印,直至初唐,單傳一脈而至六祖,禪道普行。又有玄奬大師譯出大小乘經藏,十宗昌盛。從此以後,明理者多,實證者少。甚之,每下愈況,愈來愈差,乃至統統流於口頭禪,皮相佛,所以者何?
由持齋吃素而到念佛生西。或觀心參禪,而到追求秘密宗乘的修法。甚之,轉入丹道,如宋釋(薛)道光改學丹道南宗。無論禪淨律密,各宗各派,紛紛離情絶俗,號稱專修者多如過江之鯽,而確得悟真證果者,寥若晨星。所以者何?
經此三問,尋思至再,猶始終不得要領。
師雲:無他。正以好高騖遠,足跟自不點地,不從平常心入道而已。且師常言:“最初的,即是最後的。最平凡的,即是最高深的。”列子說:“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如此而已。
師復雲:當以經律中世尊初傳法藏,從四念處入門以至三十七菩提道品。尋繹鳩摩羅什法師所傳譯之“禪秘要法”中所藴藏“不淨觀”、“白骨觀”的秘密,貫而通之,神而明之,依教奉行,虔誠製心而修證之,足以盡大小乘密藏的道妙。何須心外求法,嚮外馳驅。
講到“不淨觀”與“白骨觀”等的基本佛法,固皆人人盡知,而人人未以為然,更啓疑竇,因進而請師再為慈悲開示。師即默然良久,囑取“禪秘要法”原譯,詳為開示如次:
自西元一九七七年初開始,到西元一九七九年底,懷師再度閉關,三年期滿。於出關前夕,因某法師的至誠啓請法要,師即一笑提筆,寫了明代詩人唐寅的一句詩:“公案三生白骨禪”作為答案。看了讓人一頭霧水,更為茫然。
可惜讀書不多,為了追蹤根源,查出唐伯虎的這首全律,原是:
悵悵莫怪少時年,百丈遊絲易惹牽。
何歲逢春不惆悵,何處逢情不可憐。
杜麯梨花杯上雪,潮陵芳草夢中煙。
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禪。
老後思量應不悔,衲衣持鉢院門前。
在唐伯虎這首詩裏,當然找不出佛法與道妙。衹是看到文人的錦心綉口,妙筆生花的文字遊戲而已。
然而文字般若,亦非容易。雖然說詩文衹是雕蟲小技,但要仔細推敲,以積學太淺來說,也頗費一番精神。唐伯虎為什麽說到“灞陵芳草”?為什麽說到“衲衣持鉢”?又要碰上追蹤典故的麻煩了。至於“前程兩袖黃金淚”,還可推測而知他受寧王宸濠迫害的歷史掌故。但“公案三生白骨禪”,與他又有何幹?為了“衲衣持鉢”,又想到要修道成道而必須出傢為頭陀雲雲。
再念及蘇東坡答道元佛印禪師的詩:
瘦骨難支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
欲教乞食歌姬院,猶勝雲山補衲衣。
談了蘇詩,仍然不得着落,為了“乞食歌姬院”的故事,還須追尋李唐後主時代韓熙載政治逃難的掌故,愈來愈麻煩。先不說佛法道妙,衹從“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角度來講,還不如幹脆請教懷師,接受一番教訓比較省力。結果師說:用心在尋章摘句以求道妙,總是多餘,不如用志不分,勤求佛法為是!雖蒙慈悲解說這兩首詩的內涵,仍然諄諄告誡不可從文字上求。於是蒙師再為說“禪秘要法”不淨觀、白骨觀等,貫通三乘修法的奧妙。
首先師設三問:
讀大小乘經律的記載,當世尊住世,所謂正法時期,何以出傢衆的僧尼,及在傢修士,大多數能立地證果,甚之悟道。所以者何?
讀東漢以後的佛教史料,包括《高僧傳》初集,《比丘尼傳》等。當佛經三藏教法,尚未普遍傳人時,中國初期出傢衆的僧尼及一般修學者,由禪觀修持而得證果,頗不乏人。自智者大師創立天台宗教義以後,再加達摩大師東來傳授禪宗心印,直至初唐,單傳一脈而至六祖,禪道普行。又有玄奬大師譯出大小乘經藏,十宗昌盛。從此以後,明理者多,實證者少。甚之,每下愈況,愈來愈差,乃至統統流於口頭禪,皮相佛,所以者何?
由持齋吃素而到念佛生西。或觀心參禪,而到追求秘密宗乘的修法。甚之,轉入丹道,如宋釋(薛)道光改學丹道南宗。無論禪淨律密,各宗各派,紛紛離情絶俗,號稱專修者多如過江之鯽,而確得悟真證果者,寥若晨星。所以者何?
經此三問,尋思至再,猶始終不得要領。
師雲:無他。正以好高騖遠,足跟自不點地,不從平常心入道而已。且師常言:“最初的,即是最後的。最平凡的,即是最高深的。”列子說:“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如此而已。
師復雲:當以經律中世尊初傳法藏,從四念處入門以至三十七菩提道品。尋繹鳩摩羅什法師所傳譯之“禪秘要法”中所藴藏“不淨觀”、“白骨觀”的秘密,貫而通之,神而明之,依教奉行,虔誠製心而修證之,足以盡大小乘密藏的道妙。何須心外求法,嚮外馳驅。
講到“不淨觀”與“白骨觀”等的基本佛法,固皆人人盡知,而人人未以為然,更啓疑竇,因進而請師再為慈悲開示。師即默然良久,囑取“禪秘要法”原譯,詳為開示如次:
時間:世尊住世時期。
所在地點:王捨城、迦蘭陀竹園。
與會聖衆:捨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與五百聲聞羅漢,及千二百五十常隨衆等。
主請修法者:王捨城中一位比丘,摩訶迦絺羅難陀。
性格:生來聰明多智,博通印度傳統文化的宗教哲學、婆羅門教理。諸如四毗陀論、違世羈經、道術方書、天文與陰陽術數等學,並及一切世間技藝,無所不能。
但出傢以來,經歷多年,於佛法味,獨不得嘗。
正當世尊入深密禪定,默然不語時,迦絺羅難陀前來請示修法。見佛人定,便轉到智慧第一的捨利弗面前,請求說法。捨利弗於是為他解釋苦、集、滅、道——四諦法門的義理,反復分析四諦的精闢道理。他聽了七遍,始終不悟,總是無法生起正信。
跟着又轉而請教五百聖衆的得道羅漢。他們又同樣的為迦絺羅難陀反覆解說四聖諦法門七遍。仍然不悟。
恰好世尊出定。因此,他又回轉身來,請求世尊開示法要。世尊又為他重演四諦法門,反復深入地講了七遍,結果還是無動於衷。
此時在旁邊隨緣聽講的五百天子,如法聽習,因而得入初果須陀洹的道果,贊嘆備至,以天華供養,作為報謝。惹得迦絺羅難陀心懷慚愧,默默無言,全身投地,再度拜倒佛前以求懺悔,痛哭悲涕不已。引得旁邊站立的阿難尊者,深為感傷,挺身而出,叉手禮佛,進而問道:迦絺羅比丘,聰明多智,又多才多藝,何以如此至誠求佛修法,反而不得要領,不能證得法要?
世尊聽了阿難所問,莞爾微笑,口出五色樣光,繞佛七匝,再從頂門還入。然後說出迦絺羅難陀的三生公案:
往昔久遠劫來,當燃燈佛(也正是為釋迎文佛印證授記的古佛。事跡見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世尊自說因緣。)——出世的時代,有一比丘,名阿純難陀,聰明多智。正因為他自持聰明多智,既驕傲,又我慢——見多識廣,多思多慮,懷疑不定。因此,自以為是,放逸不羈,不肯腳踏實地,專一勤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處法。
因為聰明多智、驕慢、放逸的重大結習,纍積成為果報,身壞命終,反而墮於黑暗無明地獄。經過長劫,從黑暗地獄出,轉生於極其傲慢狂妄的竜、象之類,達一千生之久。但他在此旁生中,五百生中,常作竜王,五百生中,常作象王——凡具驕暴之氣的各類王者,大多有此難消結習。千生之難滿,因宿習曾根種性的恢復,便捨此畜生道身,又轉生為人,出傢持戒。因此功德,復得生為天人。享盡天福命終,再來人間。
他因秉受有多劫以前的聰明多智,以及讀誦鑽研三藏經文的種性,所以今生值佛教化,樂於研究。但因多生放逸不羈的結習,心多散亂,不能誠信,不肯腳踏實地,勤修四念處法,所以今生仍然不能覺悟。
迦絺羅難陀跟著阿難尊者,聽佛說到這裏,立刻就從地上起立,長跪佛前,請求世尊教導他如何專心係念一緣的方法。
世尊便對阿難與迦絺羅難陀說: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難得你今天來問我,如何才能滅除心中亂想的心賊。這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對治煩惱的法藥,同時也是關閉一切諸放逸門的甘露正法。現在我將普為人天開講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但願你好好諦觀心法,不要再散亂、放逸。
正當世尊說到此處,當時在場的五十位大比丘,同時請托阿難尊者轉求世尊,准許隨學如何能不放逸的修法。
世尊便說:我現在不但為迦絺羅難陀以及與會等大衆,說此法要,同時也為將來那些懈怠放逸的修行人,說此專一係念法門。並且轉對迦絺羅難陀說:你這次聽受我法,慎莫忘失。從現在開始,應老老實實專修出世的沙門法。
所在地點:王捨城、迦蘭陀竹園。
與會聖衆:捨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與五百聲聞羅漢,及千二百五十常隨衆等。
主請修法者:王捨城中一位比丘,摩訶迦絺羅難陀。
性格:生來聰明多智,博通印度傳統文化的宗教哲學、婆羅門教理。諸如四毗陀論、違世羈經、道術方書、天文與陰陽術數等學,並及一切世間技藝,無所不能。
但出傢以來,經歷多年,於佛法味,獨不得嘗。
正當世尊入深密禪定,默然不語時,迦絺羅難陀前來請示修法。見佛人定,便轉到智慧第一的捨利弗面前,請求說法。捨利弗於是為他解釋苦、集、滅、道——四諦法門的義理,反復分析四諦的精闢道理。他聽了七遍,始終不悟,總是無法生起正信。
跟着又轉而請教五百聖衆的得道羅漢。他們又同樣的為迦絺羅難陀反覆解說四聖諦法門七遍。仍然不悟。
恰好世尊出定。因此,他又回轉身來,請求世尊開示法要。世尊又為他重演四諦法門,反復深入地講了七遍,結果還是無動於衷。
此時在旁邊隨緣聽講的五百天子,如法聽習,因而得入初果須陀洹的道果,贊嘆備至,以天華供養,作為報謝。惹得迦絺羅難陀心懷慚愧,默默無言,全身投地,再度拜倒佛前以求懺悔,痛哭悲涕不已。引得旁邊站立的阿難尊者,深為感傷,挺身而出,叉手禮佛,進而問道:迦絺羅比丘,聰明多智,又多才多藝,何以如此至誠求佛修法,反而不得要領,不能證得法要?
世尊聽了阿難所問,莞爾微笑,口出五色樣光,繞佛七匝,再從頂門還入。然後說出迦絺羅難陀的三生公案:
往昔久遠劫來,當燃燈佛(也正是為釋迎文佛印證授記的古佛。事跡見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世尊自說因緣。)——出世的時代,有一比丘,名阿純難陀,聰明多智。正因為他自持聰明多智,既驕傲,又我慢——見多識廣,多思多慮,懷疑不定。因此,自以為是,放逸不羈,不肯腳踏實地,專一勤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處法。
因為聰明多智、驕慢、放逸的重大結習,纍積成為果報,身壞命終,反而墮於黑暗無明地獄。經過長劫,從黑暗地獄出,轉生於極其傲慢狂妄的竜、象之類,達一千生之久。但他在此旁生中,五百生中,常作竜王,五百生中,常作象王——凡具驕暴之氣的各類王者,大多有此難消結習。千生之難滿,因宿習曾根種性的恢復,便捨此畜生道身,又轉生為人,出傢持戒。因此功德,復得生為天人。享盡天福命終,再來人間。
他因秉受有多劫以前的聰明多智,以及讀誦鑽研三藏經文的種性,所以今生值佛教化,樂於研究。但因多生放逸不羈的結習,心多散亂,不能誠信,不肯腳踏實地,勤修四念處法,所以今生仍然不能覺悟。
迦絺羅難陀跟著阿難尊者,聽佛說到這裏,立刻就從地上起立,長跪佛前,請求世尊教導他如何專心係念一緣的方法。
世尊便對阿難與迦絺羅難陀說: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難得你今天來問我,如何才能滅除心中亂想的心賊。這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對治煩惱的法藥,同時也是關閉一切諸放逸門的甘露正法。現在我將普為人天開講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但願你好好諦觀心法,不要再散亂、放逸。
正當世尊說到此處,當時在場的五十位大比丘,同時請托阿難尊者轉求世尊,准許隨學如何能不放逸的修法。
世尊便說:我現在不但為迦絺羅難陀以及與會等大衆,說此法要,同時也為將來那些懈怠放逸的修行人,說此專一係念法門。並且轉對迦絺羅難陀說:你這次聽受我法,慎莫忘失。從現在開始,應老老實實專修出世的沙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