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释家类>> nán huái jǐn Na Huaijin   zhōng guó China   xiàn dài zhōng guó   (1918niánsānyuè18rì2012niánjiǔyuè29rì)
金剛經說什麽
  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32品(相當於章),然後逐品作了講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頌作總結,以闡發他的心得。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一切衆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當你問怎麽樣安心時,就安心了。佛過了許久,看須菩提還是不懂,沒有辦法,衹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來講一講,因為那個時機過去了,禪宗所謂機,這個禪機過去了,須菩提沒有懂。現在第二步來講了,佛說:我告訴你,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薩們。
  古代也有將菩薩翻成‘大士’或者‘開士’,表示是開悟的人。所以我們的白衣大士就是白衣菩薩。摩訶薩是唐宋以後念的,真正梵文發音是馬哈,訶字念成哈字。在座很多客傢的同學,客傢話、廣東話、閩南話比較接近唐音,國語反而距離很遠了。
  佛說菩薩摩訶薩是倒裝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薩們,應如是降伏其心,應該有一個方法,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什麽方法呢?他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現在先解釋什麽叫衆生?佛經裏衆生這個名辭,莊子先說過,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謂之衆生,並不是單指人!人不過是衆生的一種,一切的動物、生物、乃至細菌、有生命的動物都是衆生。有靈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覺生命的動物,就是衆生的正報。所以衆生不是光指人。佛要教化一切衆生,慈愛一切衆生,對好的要慈悲,對壞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壞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獄裏的更可憐,更要度。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說要度一切衆生。
  ‘一切’兩個字是沒有範圍的,任何東西都在一切之內。不過講到衆生這名辭,使我想起幾十年以前的一樁事;那次在成都四川大學講中國哲學,提到佛法講衆生,有一個學生就提出來問:植物及礦物有沒有包括在衆生裏頭?我說:那是衆生的依報,不是正報,依報是附屬的,同我們有連帶關係。他說:譬如含羞草,你不能說它沒有靈性!我問他學什麽的,他說他是學農的,我說你學農的問這個問題有點奇了。
  我那個時侯年紀還輕,比較愛弄玄虛,就說:既然學農的,應該知道,含羞草根裏頭有一水泡,人手的熱氣一接觸,水就下降,葉子就像怕羞一樣縮下去了。這是機械性,並不是情感,也不是知覺。其實這是頭一天晚上,跟一個學農的教授討論含羞草聽來的,也可以說佛法有靈,知道第二天有人會問這個問題吧!
  譚子化書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現在佛學提出來衆生,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類。第一是卵生,像鳥、雞、鴨等,都是屬於卵生。胎生是指人、馬、及各種由胞胎裏生的。濕生包括了魚、蚊子、蒼蠅等。化生就是變化的東西,如蟬蛻、蜻蜓、蝴蝶等。又照中國古老的傳說,真假不能確定,海裏的鯊魚活到幾百年以上,會跳到沙灘上,一變就是鹿,長一個頭角的鹿,這些都是化生。中國化生的書,幾乎沒有人肯去研究;道藏裏有一本書就叫做化書,作者是譚子,名譚峭,他學佛也學道,是有名的神仙。譚峭的父親是唐朝的官,也就是唐朝唯一大學的校長,地位很高,衹有譚峭一個兒子。
  可是譚峭十幾歲離傢出走,他父親丟了這個兒子,很難過。後來過了一、二十年,他回來了,身上穿個道士的衣服,拖個破鞋子,戴個破帽子,怪裏怪氣,嘻皮笑臉,就像前幾年那種嘻皮的樣子。他回來勸父親一塊修道去,這是著名的道傢人物,學問也非常好。譚子着了這部‘化書’,認為宇宙生命的變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遠的活下去。他究竟仍然活着沒有?說不定他跑到我們這裏來,我們也不知道。後來因為人傢問他,道是怎麽樣修?他就寫了一首詩,也像是金剛經的偈子一樣,很簡單的,有禪宗的境界:
  綫作長江扇作天屐鞋拋嚮海東邊
  蓬萊此去無多路衹在譚生□□□
  他說,整個的宇宙是這麽渺小,綫就像長江,扇就像天。屐鞋就是古代的拖鞋,鞋子後跟不拉起來,踢哩踢拉拖起來走。屐鞋拋嚮海東邊不要了,蓬萊是代表道傢的神仙境界,蓬萊此去無多路,他說那個神仙的境界不遠,就在這裏。在那裏啊?他說,衹在譚生,就在我的手指,手裏拿個手杖,就在這裏。這個道理也就等於佛告訴須菩提,‘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在這裏,佛不在西天,就在你這裏。
  不過譚子的化書很奇怪,講了化生的道理以後,由科學再歸到哲學,由哲學再歸到政治學,講人生的境界,及如何教化別人,改變別人。他認為壞的時代,壞的世界,是可以變化過來的,他的理論和哲學境界非常之高。所以講到中國文化,這不能說不是中國文化啊!中國文化的精華,我們不能說連個影子都不知道啊!
  有色無色的衆生
  除了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之外,另有一種生命為‘有色’,是有形像,有物質可以看見的。另有一種生命是‘無色’,不是我們所知,也看不見,可是它確實的存在。譬如說鬼吧!到底有沒有?當然可以告訴大傢確實有的,並沒有什麽可怕,那是‘無色’的生命,跟我們陰陽電子不同而已。
  我們姑且講活鬼,大傢也許沒有看過,如果到貴州、雲南的邊界,就可以聽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稱為山魈,這個山魈,我們拿佛經來解釋就很簡單了,他是‘若有色’‘若無色’的衆生。他有時侯給你看見,有時侯不給你看見,高興給你看見就看見,不高興就看不見。人走到山裏,看到走路的腳印子同我們相反,腳指頭在後面,腳後跟在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他們非常講禮貌,你不要說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虧了。你要說有山先生在這裏!他會覺得你這個人知禮,就不會找你麻煩。
  這些住在山裏的山魈,很有意思,他們有事的時侯,要跑到別人傢裏藉鍋子和碗筷。他們的樣子很醜陋,矮矮的,就像人倒着腳走來。講的話我們也不懂,必須要用手去指要藉的東西,那些山裏頭的人都知道,有些壞心眼的人,卻準備一套騙他們的。準備什麽呢?紙做的鍋,紙做的碗,他就很高興的藉回去了,結果火上一燒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麽方法,有錢人傢的東西就到他那裏去了,但是他一百哩範圍以內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個鍋碗來還你。許多山裏的窮人都拿這些玩意騙鬼,所以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壞,連鬼都要騙。
  有想無想的衆生
  另有一類衆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覺。另有一類衆生是‘若無想’,沒有思想、感覺。細分之下,有些生命沒有思想,沒有知覺,但有感覺。
  另有衆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學的分類,神的類別太多了,小則分為三十多種,大則分為六十多種,再細分析下去,有幾百種。神也有他的等次,一類叫‘非有想’,不是沒有想,但是看起來沒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真知道嗎?又不知道。其實,世界上還有更多種類的生命,不過佛法大致歸納為十二類。
  世界上的生命有這麽多種類,唯有人很壞,但人也最具備一切。我們不要認為人類是胎生,在我看來,人類具備了十二類生。我們是胎胞裏精蟲卵髒的結合,所以是卵生,胎生。在媽媽肚子裏是濕生。要青菜、蘿蔔、牛肉、洋蔥堆起來才能長大,所以也是‘化生’。人也是‘有色’,身體機能有物質可見。但是講到人的生命──氣,又不是物質了,也看不見,所以是‘無色’。‘有想’,我們當然有思想,有時侯我們呆住,或者沒有什麽思想,笨得要死,那又入於‘無想’。還有許多人到達‘非有想’‘非無想’的修道境界,雖沒有成功,但他已經到達了‘非有想’‘非無想’。
  說到‘非有想’‘非無想’,想到大陸上我曾聽說一兩個地方。在浙江紹興的一個小廟子,有一個道士在那裏打坐,據說坐了二百多年,還坐在那裏。每到過年的時候,鄉下人要來替他剪一次指甲;人坐在那兒沒有死,摸摸還有點體溫,據說是入定了。有些修道的人說他不是入定,是在那個定的境界出不了神,在那個身體軀殼裏頭,因為修成功了,所以出不來,離不開身體。
  另外我還看到過一個學佛的人,據說打坐定力很深,功夫很好,已經坐在那裏七八十年,也沒有死,也沒有出定,他也不會想什麽,似乎等於死人差不多。他的背拱起來一塊,摸摸那個地方,像脈搏一樣在跳動,所以有人說他入定了。不過一般學佛修道內行的人,也曉得他出不了神。你們年輕人怕打坐走火入魔,像這一類的樣子纔叫做走火入魔!大傢看看,自己有沒有資格走火入魔!所以說,放心啦!還差得遠呢!可是,這也不一定是走火入魔,在那一種情況下,這一個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說是‘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所以說,在人類這個生命的小宇宙裏,所有生物的生命現象,人都具備了,衹是大傢沒有回轉來分析自己罷了。再根據譚子化書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變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紅福清福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說,世界上‘一切衆生之類’,註意這個‘之類’,佛把它歸成十二類生命。他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發願,立一個志願,救世界上一切衆生。因為衆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煩惱中。有富貴功名的人,有富貴功名的痛苦與煩惱;貧窮及生老病死等,也都是煩惱。講戀愛有講戀愛的煩惱,結婚有結婚的煩惱,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煩惱,總之,人生隨時都在痛苦與煩惱中。所謂煩惱,比痛苦的狀況輕一點,兩個名稱不同。一個學大乘佛法的人,沒有先考慮自己,學佛是要成就,好去幫助衆生,救度他們,使他們進入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絶對快樂清淨的境界。這個境界叫什麽?就是‘無餘涅槃’。
  涅槃是個名稱,不要當成端盤子那個盤。涅槃是梵文音,有人翻譯成中文叫它寂滅,這樣翻譯不恰當,後來的人隨便使用是不對的。因為寂滅好像很凄涼,衹有一個清淨,其他什麽都沒有,滅掉了。‘寂’是清清淨淨,一點聲音都聽不到,學佛結果變成學寂滅,那不是很奇怪嗎?那人生又何必呢?人生本來夠苦了,再去學寂滅,苦上加苦,又不是吃黃連,何必呢!後來又有人翻譯成圓寂,圓滿的清淨。清淨本來是好,可是有些人,並不認識清淨。
  我經常說,佛法分兩種,走出世間是清淨,走入世間是紅塵。紅塵滾滾,這個世界上,都市中,都是紅塵。人世間為什麽叫做紅塵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馬車,北方的紅土揚起來,半空看見是紅顔色的灰塵,所以稱為紅塵滾滾。現在汽車是排的黑煙,爬到觀音山頂上看臺北,是黑塵滾滾。
  紅塵裏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貴,普通叫做享洪福。對皇帝用的‘洪福齊天’因為‘洪’字不好意思寫,就寫個‘鴻’字。其實‘鴻福’這個字不大好,雖然文學境界不錯,但有駡人的味道!因為‘鴻’像飛鳥一樣飛掉了,那還有什麽福啊!這個同音字用的不好,一般人不察覺就用下去了。
  清淨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個寂寞,什麽事都沒有了,怎麽活啊!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纔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纔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佛經上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纔是走嚮學佛之路。
  說到這裏,講一個故事給大傢聽,明朝有一個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燒香拜天。這是中國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關公、觀世音、耶穌、穆罕默德都在天上。管它西天、東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划得来,衹要一支香,每一個都拜到了。這人拜了三十年,非常誠懇,有一夜感動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發亮放光。還好,他沒有嚇倒,這個天神說:你天天夜裏拜天,很誠懇,你要求什麽快講,我馬上要走。這個人想了一會兒,說:我什麽都不求,衹想一輩子有飯吃,有衣服穿,不會窮,多幾個錢可以一輩子遊山玩水,沒有病痛,無疾而終。這個天人聽了說:哎唷,你求的這個,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間的功名富貴,要官做的大,財發的多,都可以答應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沒法子給你。
  要說一個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錢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誰做得到?地位高了,忙得連聽金剛經都沒有時間,他那裏有這個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難。由此看來,涅槃翻譯成寂滅,雖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在表面上看來,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實際上涅槃是個境界,就是涅槃經裏提出來的‘常樂我淨’的境界。也就是說,你找到了這個地方,永遠不生不滅,就是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常樂,永遠如此,是一個極樂的世界。那纔是‘我’,我們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們這個幾十年肉體,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會變去的我,那個真我纔算淨土,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羅漢的涅槃
  涅槃分兩類,‘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
  羅漢們得道,證得的是有餘依涅槃;大阿羅漢入定可以達到八萬四千劫之久,現在很難有人相信這種事了。關於此事,讓我們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路上的一個傳說,但他自己的筆記及大唐西域記裏沒有記載。當他走過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度北邊,靠近喜馬拉雅山的後面一個雪山地方時,天氣很冷,到處都是雪,但是有一個山頂上卻沒有雪,雪下來也不積留。玄奘很奇怪,跑上去看,發現地上有很粗很長的頭髮。他看了半天,認為這裏頭可能不是這個劫數的人,也許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結果真的挖出一個很高大的人來,玄奘法師發現那是一個打坐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邊叮叮叮,慢慢的敲。這位先生出定了,他說是釋迦牟尼佛之前迦葉佛末法時代的比丘,出傢自己自修得定,在這裏入定等釋迦牟尼佛下世來,好嚮他請教。玄奘法師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他說: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彌勒菩薩來吧!玄奘法師拖住他的耳朵說:老兄,你慢一點入定,這樣不是辦法,你等彌勒菩薩再來就是要出定找他,誰來通知你出定呢?他說:這也對呀!玄奘法師說:你有辦法出神離開這個身體嗎?
  出神並不容易,剛纔講那些修行人,坐了幾十年都出不來。玄奘告訴他,自己要到印度取經去,叫他到中國去投胎,將來作自己的弟子。並且告訴他,到了大唐嚮那個最大的宮殿去投胎當太子,等他回來。於是這個人就出神走了。玄奘二十年後回來,見唐太宗說到此事,要找這個來投胎的太子出傢,但查遍後宮,當天沒有太子出生,結果發現武將尉遲恭傢裏那天生了一個侄子。原來那個羅漢來大唐投胎,看見尉遲恭的王府,就錯認為皇宮了。唐太宗把尉遲恭找來對他說:我要出傢,但當皇帝不能出傢,你就讓你傢那個孩子代表我出傢吧!
  玄奘法師想,那個羅漢定力那麽高,見面時應該認識我!豈知羅漢、菩薩也有隔陰之迷,投一個胎就迷掉了。對玄奘似曾相識,卻搞不清楚。皇帝下命令出傢,當然可以,但有三個條件,一車美女服侍他,一車酒肉,一車書。這就是後來玄奘法師的唯識傳人──窺基法師的故事,又稱三車法師,此說也許是影射的戲論。
  為什麽講這個故事呢?從這個故事我們就會瞭解,得到了那個清淨、一念空的境界,才能夠入定;而且連身體都可以忘掉,也可以抗拒氣侯的變化,甚至地球的各種物理變化。那個羅漢是有功力的人,一念空掉就入定了。
  但是念空可不是住啊!大傢要特別註意,念空不是住,那是假住,住在空上,是不究竟的。玄奘挖出來的這個羅漢,就是住在這個空上,所以叫做有餘依涅槃。餘什麽?習氣。因為他的習氣沒有變,所以轉胎一來,功名、富貴、美人、香車,什麽都要,這是這個羅漢自己剩餘的習氣,維摩經上叫做結習未除。
  有些學道學佛的朋友說:老師,你叫我來打坐,學佛,我是很高興,就是有一個東西丟不下。我說:那你就兩打吧!打打牌,打打坐,都可以方便。因為他這個結習未除,也就叫做有多餘涅槃。其實我們在座有很多打坐的同學,都入了這個涅槃了,到這裏來,法師把木魚一敲,打坐好好的,念頭滿空;等到兩個鞋子下了樓,趕快找地方去打牌啊,喝酒啊,就是有多餘涅槃。
  佛的涅槃
  有餘依涅槃是羅漢境界,不徹底;無餘依涅槃是佛境界,是非常徹底的。佛說學佛的人第一個發願使一切衆生都成佛,都能夠達到‘我’的成就一樣,‘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所以,學佛第一要發願,大乘佛法如果沒有這個願力,學佛是不會成就的。如果覺得自己很痛苦,又煩惱,沒有大乘的願力,那不是佛法真正的精神;因為這是消極的,逃避的,連羅漢境界都談不上。佛的願力,學佛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衆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他說,學佛要這樣大的願力,要度盡一切衆生,使他們解脫痛苦與煩惱。痛苦與煩惱是很難解脫的,佛也衹告訴我們解脫煩惱與痛苦的方法。解脫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佛不過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訴我們,你要自己修持纔行。
  佛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心裏並沒有說某一個衆生是我度的,絶沒有這個觀念。這是佛的願力和胸襟,學佛先要學這個胸襟,就是說雖幫助了千千萬萬人,心中沒有一念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佛的境界謙退到極點,他要度盡了一切的衆生,而心胸中沒有絲毫教化人、度人之念。所以,佛同其他宗教解釋的教主是不同的,佛沒有權威性,非常平凡,很平實,衹說你的成就是你的努力。
  ‘何以故’?什麽理由要如此呢?這是他加重語氣。
  四相和我的觀念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他說,須菩提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裏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傢好處時,這個傢夥應該賣賣我的交情纔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如果說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薩’,因為你還有個故意。天地生萬物,天地不占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說,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屬於誰的,告訴你,你拿去吧!
  話又說回來了,既然佛都告訴你了,為什麽你不能到達佛的境界呢?
  金剛經中說到四相,相這個字,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我們人有一種觀念,就是有人相,總是有你、我的觀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衆生相,就是現在學術名稱所謂社會人類,在佛學的範圍都屬於人相,衆生相。我相又分兩種,一種是人生命的個體,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一種是屬於精神上的,一個學問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齡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現在也常常犯這個毛病,會說你們年輕人懂什麽?這是我相,因為覺得‘我’嘛!倚老賣老。
  不錯,倚老賣老是我相,但是許多年輕人倚小賣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許多小姐們倚女賣女的,也是我相。許多男孩子也是倚男賣男的:我是小孩,老師請原諒!我說,不要倚小賣小,倚男賣男了。這些都是主觀成見,就是精神觀念上有個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這是我相。本來文章寫完了就完了,別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裏受不了……這都是因為心裏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見,這個法就是精神的我見。
  至於衆生相,是社會一些人類的範圍,前排的人同後排的人,衹要一坐下來,人相我相就起來了。感覺前排的人很討厭,頭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見。人相我相一來,衆生相就來了,唉!這個環境佈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對,接着壽者相來了,唉呀!空氣不好,有傳染病,要短命。
  這個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來,人的煩惱都因這四相而起。鳩摩羅什把它歸納起來叫做四相,玄奘法師的翻譯,還加三個,成為七相。鳩摩羅什把後面三個統統歸入壽者相。壽者相很嚴重,我們人都喜歡活得長,你幾歲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兩歲。你幾歲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幾歲……這都是壽者相!要‘我’活得長,要‘我’健康長壽。每個人來學打坐,乃至在座來學禪的,十個有九個半,甚至十個有五雙,都是以壽者相的觀念來學打坐的。那麽,這與佛法的金剛經就大有出入了!要註意,要去了這四相,完全離開了這四相,纔可說是學佛的真正境界。本經的原文,佛說這四相,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四相是人類衆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頑固的主觀觀念。要把這個觀念破除掉,學佛就差不多了。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先要把心胸願力放在前頭,能夠為衆生發願,不為自己,而是為大傢去努力。因為要度衆生,但又沒有度衆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說,你完成學佛的這個願望,度完了衆生,自己並沒有覺得度了什麽衆生。
  三輪體空布施
  這一段,佛學有一個名稱,叫做‘三輪體空’。輪者不是車子的輪子。輪是形容詞,指三個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這就是講布施的重要。金剛經現在開始講般若了,般若的第一個眷屬,就是布施。剛纔這一段已經開始要講布施,先說明三輪體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種,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像金錢財物等布施,這叫外布施。第二種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啓發,教育傢精神生命的奉獻等,都是精神的布施,這種屬於內布施。第三種是無畏布施,如救苦救難等。不管是那一種布施,施者應該抱持無施的心態,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來貢獻,那就是宗教傢的精神了。必須要做到施者無此念,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傢可憐應該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沒有事了,忘記了誰接受我的布施。做完了以後,‘事如春夢了無痕’,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這纔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佛在這個世界上,以師道當人天的師表,教化一切衆生,救度一切衆生,度完了,他老人傢說:再見,不來了。衹是吩咐四個弟子暫時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着等彌勒菩薩下來。佛的這個精神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
  快樂痛苦皆無住
  這裏着重的是剛纔提到的法布施,因為須菩提問到怎麽使心、忘想煩惱降伏下去!怎麽樣使自己的心寧靜,能夠永遠安詳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這樣。因為須菩提不懂,所以佛接着在下章就說了一段理由,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無所住。應該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個叫修行。你心理的行為隨時做到無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丟開了,這是我們普通的話,都丟掉了。禪宗經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做了好事馬上須要丟掉,這是菩薩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有些人說,好事我可以丟掉,就是痛苦丟不掉啊!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儒傢經常告誡人,不要得意忘形,這是很難做到的。一個人發了財,有了地位,有了年齡,或者有了學問,自然氣勢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難。但是以我的經驗還發現另一面,有許多人是失意忘形;這種人可以在功名富貴的時侯,修養蠻好,一到了沒得功名富貴玩的時侯,就都完了,都變了;自己覺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變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與失意忘形,同樣都是沒有修養,都是不夠的;換句話說,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個東西睏住了,你就不能學佛了。真正學佛法,並不是叫你崇拜偶像,並不是叫你迷信,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脫,是大解脫,一切事情,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等於現在引磬一敲,下樓就是下樓,金剛經還是歸金剛經,你還是你,如此應無所住。
  轉化十二類生
  有一位同學提出來說,很多年前,也曾經聽我講過這一段,除了我前面講過的,好像還有進一步的道理。其實,所謂進一步的道理就是:這個境界就是有願力,一個大乘菩薩發願及菩薩行,應該是救盡天下蒼生,而自覺沒有做什麽救蒼生的事情。一個人救人、利人是應該的,假使心中還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經不是菩薩道了。這是指外面行願方面的。內心修持更須這樣。我們自己學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傢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靜坐方面,都是在着相。
  譬如許多人為了身體的健康,學各種的方法,打坐、守竅、修氣脈轉動,實際上,已經都落入壽者相了;接着我相、人相、衆生相也都跟着而來,學佛的成就當然不會大了。又如修淨土念佛的朋友們,假使念一句佛號,觀念裏頭或下意識中,附帶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情況,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舉凡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己細心檢查心念纔會發現。
  關於卵生、濕生、化生、胎生等,我們上一次也分析過,人的生命裏頭,本身內在就具備有這十二類生。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幾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時間並不是為自己活着的。我們仔細分析一個人,活着為了面子、為了漂亮,人生時常是作給人傢看,或者作給兒女看的。
  當年有一個同學告訴我,父母盯得很緊,他生氣了,因為他是個獨子,他告訴父母:你少盯一點好不好,否則我不給你念書了。這個話也對啊!現在的青年考聯考,好像都是為了父母,為社會,為家庭。人是很可憐的,活了一輩子,一天吃三碗飯,衹有十分之三是為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餘大部分是供養自己身體中的卵生、濕生、化生吃的。腸子裏有蛔蟲,身體中有各種細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切衆生,及各種的現像,在我們人體的內部都統統有了。所以說,人體是個小宇宙,左眼是太陽,是陽;右眼是月亮,是陰;我們身上的大小腸,就是身體中的江河、海洋,西遊記叫它是無底洞,吃下去漏出來,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又如身體上有骨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岩石;人體內部又有各種的生命,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命,包括精蟲卵髒等等,這些都與禪定有關。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禪念住,雜念妄想沒有了。二禪氣住,所謂打通氣脈,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禪脈住,脈搏不跳動了,連心髒跳動都非常緩慢。四禪纔是捨念清淨,整個的身心丟開了,沒有感受。但是要想達到氣住脈停的定境,必須先把自己身體上卵生、濕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種類,整個變化了纔行,就是儒傢所講的變化氣質。假使我們這個色身沒有轉化而想修持得定是决不可能的。
  所以這位同學別着我講這一面,認為我還留了一手,實際上這一面是講實際功夫,幾乎沒有人相信。普通金剛經這一段講過去就算了,現在既然有人指出來,已經留不住了,這一手也要露一露,大概就是這樣,這是補充第三分。
  說三十二品偈頌
  另外有人提出來,說我曾寫過金剛經三十二品的偈頌,本來我不想講,因為這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峨嵋山上閉關,不要說人看不到一個,鬼影子也看不到一個。尤其到了秋後大雪封山,連猴子都爬不上了,人要下山很容易,就是西方人的滑雪,弄兩根大棍,屁股上包一些樹皮,隨便這麽一溜就下來,一瀉千裏。要想上去啊!衹好等明年春天了。有一天晚上沒事,藏經中抽出金剛經來看,也不曉得着了什麽道,一下子高興起來,又感動萬分,不由自主的,一夜之間把金剛經的三十二品,作了三十二個偈子,說明這個道理。後來下山以後有人傳出來了,不過到了臺灣連原稿也掉了,因為我平常的習慣,自己作的東西隨手就忘了。這一點雖是壞處,但也是好處,就是可以修道,過了就丟,所以說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一切都把它空掉了。另外我也不太記這些東西,也是懶得介紹這些東西。譬如在大學上課,很多同學問我:老師你有什麽著作?我也搞不清楚我有什麽著作!也沒有觀念去推銷。現在同學們提起來這個偈子,就順便說一下。不過我那個三十二首偈子,比你們聯考作得快,三十二品的意義,一夜之間把它用禪與佛的道理說完了。第一首偈子法會因由分,大概是這樣子:
  第一品偈頌
  緇衣換卻冕旒輕托鉢千傢汗漫行
  何事勞生終草草蒲團洗盡旅途情
  ‘緇衣換卻冕旒輕’,緇衣就是和尚們穿的衣服,印度的規矩,出傢人穿染色的衣服,高尚平民穿白的衣服。所以現在我們寫信給出傢人時,下面往往自稱白衣某某,表示自己是白衣居士。出傢人的衣服染了顔色,就稱緇衣,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傢了,穿了一件和尚衣。皇帝帶的那個皇冠是冕旒,中國人戴的稱天冠,前面還挂些珠子之類。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皇帝不當了,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夠丟掉帝王富貴,能夠放得下一切,纔夠資格學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皇帝的那個皇冠,隨便把它甩掉。
  ‘托鉢千傢汗漫行’,然後以釋迦牟尼佛的身分,還出來化緣呢!不管窮人傢裏,什麽人傢裏都去化緣。
  ‘何事勞生終草草’,我們人生為什麽勞勞碌碌,佛學名辭叫做勞生,一輩子在勞苦中。忙忙碌碌一輩子,最後莫名其妙的來,莫名其妙的就走了,所以是何事勞生終草草。
  ‘蒲團洗盡旅途情’,旅途是人的一生,看來人生沒有別的好事,衹有蒲團一個,兩腿一盤,萬念皆空最好。
  這是法會因由當時作的第一首偈子,當然這個文字,我自己也看不上,不過有時侯想想,現在叫我再作,一夜之間還作不出來,人生就是那麽怪。
  第二品偈頌
  第二首是善現起請分。善現就是須菩提,須菩提起來問問題,佛答覆他,善護念。善護念是個要點,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這樣定住,就是這樣把煩惱降服下去。
  萬象都緣一念波護心那用修多羅
  岩中宴坐已多事況起多餘問什麽
  ‘萬象都緣一念波’,人生的煩惱和一切痛苦,就是一念,沒有第二念,千千萬萬不同的現象,就是一念動了。像大海水,平水無波忽起一個波浪,一點動,千萬點煩惱就跟着來了,所以說萬象都緣一念波。
  ‘護心那用修多羅’,佛不是告訴他善護念嗎?真正的善護念何必用佛經呢?修多羅就是佛經,梵文名稱就是素怛覽。真正悟了道的人,不看佛經也一樣此心平靜,所以說護心那用修多羅。
  第三句,先要說明一個典故。須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經上記載,有一天他跑到一個崖洞裏宴坐。什麽是宴坐呢?註意啊!大傢要學打坐的註意啊!尤其是老同學們!不依身、不依心,不觀這個身心,不依亦不依,這個樣子纔叫宴坐,也就是打坐。你看我們大傢坐在那裏,又聽呼吸,又練腿,又練氣功,統統在身上搞。不然就搞念頭,像水上按葫蘆一樣,這邊這個撲隆咚纔按下去,那邊那個又浮上來;這邊念頭冒上來一個,那邊又來一個。真正的入定是不依身,也不依心,但是‘不依’是個空的境界,還是不對,所以不依亦不依,這纔叫做宴坐。
  須菩提有一天在岩中宴坐,什麽都沒有,忽然空中天女散花供養,天花掉了下來,大概須菩提正好張開心眼吧!不然怎麽知道天花掉下來呢!須菩提就問,哪一個在散花供養?空中有個聲音說:是我呀,我是天人,天神。因為尊者在此說法,所以我空中散花供養。須菩提說:我沒有說法啊!這個天人說:善哉!善哉!尊者以不說而說,我們以不聽而聽,因此,我們要供養。這是說到須菩提的一段故事。
  ‘岩中宴坐已多事’,你那個打坐入定已經很多事了,道就在這裏,菩提就在這裏,打坐不打坐,都在菩提中,你在那裏打坐裝模作樣已經夠多事了。
  ‘況起多餘問什麽’!這一下又來問金剛經,佛啊!如何住啊?如何降伏其心?這就是禪的道理,當下可以瞭解了,大傢當下都可以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了。
  第三品偈頌
  第三分叫做大乘正宗分,就是剛纔講的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入無餘依涅槃而滅度之。
  四相初生四象殊羲皇以上一無無
  劇憐多少修途客壽我迷人猶諱愚
  ‘四相初生四象殊’,我們大傢都知道,佛傢有四相,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等於易經的四象,易經也講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象。拿空間來講,東南西北也是四象。人生統統被現象所睏,四相初生的這個四相,同易經的四象就有差別,一念一動,外境界就有差別了。
  ‘羲皇以上一無無’,我們中國文化開始的時候,伏羲畫八卦,一畫開天地。當這個一還沒有畫動以前,天地沒有,宇宙還是空的,伏羲畫卦以後,天地開闢了。羲皇以上是講形而上道,萬法本來空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功夫求了。我們現在很可憐,大傢學佛拚命去求空,這豈不是背道而馳嗎?既然空,你求得到嗎?能求到的就不是空了。所以說羲皇以上一無無,什麽都沒有。
  ‘劇憐多少修途客’,劇憐,是最可憐,多少在修行路上走的這些人,都在求壽者相,多活幾年,修個果位,都在四相裏頭滾,自己還以為是在修道。
  ‘壽我迷人猶諱愚’,自己在四相裏頭滾,自欺欺人,還以為高明得很,別人都不行,看不通,衹有自己看通了。其實,自己那麽笨,還忌諱自己的愚蠢,自認為最聰明在修行學佛呢!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一等和次等
  昭明太子的標題叫做妙行無住分。妙行無住的行不是走路,是講修行,妙行修佛法的意思。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這就是我們上一次講的布施,也是內在的用功。大致上布施分內布施、外布施。我們中國禪宗後來流行一句話──放下,這個話就是布施,一切丟開。人生最難的就是丟開,真丟開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內布施。作到了內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這裏佛告訴須菩提內布施的法門,復次,白話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訴你。第一等的,佛怎麽說我們還記得吧?須菩提問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訴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服其心。等於沒有說,這是第一義。
  第一義很難懂,大傢都看過西遊記唐僧取經,唐僧到了西天,見到了佛,佛就把大徒弟迦葉尊者找來,說他們從東方震旦中國來的,很辛苦啦,功德圓滿,你把書庫打開,把最上等的佛經給他們帶回去。當唐僧帶領三個徒弟到圖書館門口取經的時候,守門的說:拿紅包來。孫悟空氣得拿起棍子就想打。唐僧說:你不要動粗了,這是最後一步,不然我們那麽辛苦,不是白費了嗎?我們沒有錢卻有一件袈裟,拿到當鋪裏當了,給他紅包。孫悟空又氣又駡的,迦葉尊者很難為情,所以廟子裏塑的迦葉尊者,都是歪着脖子縮着頭。其實西遊記衹是小說,最後拿到了經典到了山門口,孫悟空跟師父吵,說那個老和尚靠不住,還要我們紅包,要把經打開看看,結果發現佛經上一個字都沒有,衹是白紙。孫悟空立刻大吵大鬧,被佛聽見了,就叫迦葉尊者來問,迦葉尊者說:你老人傢吩咐,給他們最上品的經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給他們。佛說:唉呀!那些衆生不懂啦!沒有文字的經他們看不懂,你還是拿有字的給他換一下,拿那個差一點的。所以復次是差一點的,有字的經。真正的經典啊,一個字都不須要,本來空嘛!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這個是第一義,就是一張白紙。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現在復次衹好講差一點的。
  無所住
  佛告訴須菩提:我告訴你,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麽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是這一句話。
  此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如果你此心隨時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經錯了,因為你住在空上;如說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氣脈上,都錯了,因為那不是無所住。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什麽叫修行?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沒有了,心中不存。連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壞事當然不會去做了,處處行於布施,隨時隨地無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評你,駡你兩句,你氣得三天都睡不着覺,那你早住在那個氣上。今天有一個人瞪你一眼,害你夜裏失眠,你早住在人傢那個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住,我們看這一邊,那一邊就如夢一樣過去了,沒有了;回頭看另一邊,這一邊做夢一樣就過去了。但是我們作不到無所住,我們永遠放不下,小狗沒有喂啦!老爺沒有回來啦……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就是統統放下。下面告訴我們所謂不住色的布施。
  不住色
  什麽是色?色法在佛學裏,分為有表色、無表色、極微色、極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黃、藍、白、黑,以及長、短、高、矮等,是可以表示出來的。就連我們地、水、火、風,物質世界的東西,包括我們肉體,都可以表示出來。
  ‘無表色’是屬於精神方面的,是抽象的,沒有辦法表示。譬如說,我們大傢都曉得原子能,那個能是什麽東西?老實講,除了正式學物理、科學的以外,一般人並不清楚。能的本身是空的,因為空,它的能力無比的大,甚至最後在科學儀器上都看不出來,衹知道是這麽一個東西,但卻是無法表達的,稱為無表色。
  ‘極微色’,等於現在講原子、核子,微小到幾乎看不見的程度,經由科學儀器還可以看得出來,故稱為極微色。
  ‘極迥色’,遠大的很,延伸到銀河係統那一邊的,包括了整個宇宙中間的這一些東西,稱之為極迥色。
  這些就是色法,簡單的說,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所
  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物件的觀念。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布施。學佛的人幫助人、救助人,應該不覺得有物件,有物件的觀念要丟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什麽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再說我們在身上做功夫,閉着眼睛坐在那裏,心裏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那裏住色布施。嘴裏說要放下,放下,結果什麽都放不下,兩個腿在那裏發麻,受不了。為什麽兩腿發麻受不了?因為他住在色法上,念頭住在色身上。如果念頭不住在色身上,感覺就可以空掉,感覺空了,兩腿兩腳發麻你也不會感覺了。所以一切衆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薩所謂‘不住色布施’,是不住於這個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體也放下。
  不住聲香味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有些同學們,用功好一點時,聽到念佛念咒的聲音,然後自己覺得得道了,最後道沒有得,得了個神經。真的,好幾個就是那麽就走了,走到陰國去了,因為他不懂不住聲的道理。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學都有經驗,坐得好的時候,突然一陣檀香味來了,其實並無檀香味,可是他的確聞到了。香味那裏來的?是你內在定境到了極點,人體內部清淨光明就會發出香味來。實際上每個人都不臭的,真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衹有另外一股人味;像西遊記上說的,一聞就知道這裏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們到豬欄一聞,就知道那裏有豬味,狗窩裏一聞,就知道那裏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們這個樓上一聞,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這個經驗我也有過,在高山頂上住了三年,一下來離都市還有五六裏,就受不了那個人味了。其實我也是人啊!衹因為在那個山頂,四顧無人的地方住慣了,下來以後覺得人味撲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習慣。學醫學的就曉得,人體內部並不髒,但是身體內部的東西,一接觸到外面的空氣,與細菌一碰,馬上就有味道了。當我們坐得好,內部發出一種香的時候,如果自認功德無量,聞到菩薩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就不對!要應無所住,趕快放下。
  內觸妙樂的菩薩
  ‘香味觸’這個觸很重要,尤其在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時候,不願下坐。你們初學的兩腿發麻難過,坐得好的人,功夫夠了,兩個腿發舒服快樂,快樂得你决不願意把腿放下來。這叫菩薩內觸妙樂,身體內在奇妙的接觸到從未有過的快樂。菩薩的戒律,不準入這種定,因為耽着這種禪定,就不肯去度衆生了!誰都願意享受內觸妙樂,哪個人還願意跑來站在這裏講課啊!所以說,菩薩境界是內觸妙樂,觸是身體的感受,但是一個真正學大乘佛法的人,是不應該住於內觸妙樂的境界,是要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法’是意識境界,是屬於觀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裏還有個空空洞洞清清淨淨,就已經落在法上。所以說,把身體外面的一切丟完空完了,再把意識方面的也丟下了,這纔叫做學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佛說要這個樣子纔對。
  講到這裏,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呀!我告訴你呀!你看這個老人傢對弟子多親切,他意思是說孩子啊,下面我再給你講。
  雁過長空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是這個樣子來布施來修行,應該不住相,一切現象不留,心中若留一點現象,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我們拿中國的文學形容它,就是:‘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等於風吹過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陣響風過了,風絶對不停留在那個樹葉子上,風早過去了;修行人的胸襟應該也是這樣。又像天上的飛鳥,鳥在空中飛,是絶對不留一點痕跡的,雁過長空,飛過去了就飛過去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這個境界,這叫做內布施,蘇東坡有一首名詩,也是由佛學裏頭來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他說人生一輩子像什麽?像下雪天那個鳥,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個爪印,飛走了以後,雪又下來,把那個印子又蓋住了。雪上偶然留一個爪印,那個鳥一飛了以後,早把東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個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輩子說要成傢立業,子子孫孫,等到你兩眼一閉,兩手一張,鴻飛那復計東西啊?什麽都沒有了。這是蘇東坡的名句,也就是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的道理,就是說菩薩應不住於相。
  年輕的同學要特別註意啊!最近我發現年輕的同學特別喜歡學佛修道,我都有些擔心,我常常跟年輕的同學們談,你年紀輕輕,學這個幹什麽?我這個話你不要難過,這有兩重意義。首先世界上什麽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變成什麽!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這個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註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麽都學不成了。
  功德和福德
  剛纔講到不住於相這個重點,下面佛又說了:‘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裏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說假使一個修大乘菩薩的人,能夠不住相布施,那麽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積功纍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纍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纍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講過。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可是一般世間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時,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謂蠻可憐的!這是着相的關係,因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們長大出國了,一個人對着電視,或者倆夫妻坐在那裏,變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其實那個清淨境界是最好的時候,結果因為住相,把世間各種會變的現象抓得太牢,認為是真,等現象變時,他認為什麽都不對了。一般同學跟着我做事常常說:‘我看最可憐的是老師’,我說對啊,我想得到一秒鐘的清淨,都求不到很可憐的,求一分鐘的清福都沒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報來了。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如果問人世間什麽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超凡入聖。靠什麽才能達到超凡入聖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夠達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訴須菩提,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這個福報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兩次,一丈兩丈,一鬥兩鬥,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啊,你的意思怎麽說呢?東方虛空,一直嚮東方走,這個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測量得出來?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四個字兩句話,這是須菩提答覆佛說的。‘不也。’古文就念否,不念不也。現在人念成不也。現在很多話與我們文化不合,漲價的漲字,現在人說成膨脹的脹,說起來道理也通啦!漲價當然就是膨脹起來,潮水上漲,不是潮水上脹,不過現在的國語沒有辦法,我們衹好照現在的國語說。他答覆佛的問話是說:不可以,世尊。由這裏嚮東方走,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沒有辦法測量的。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是三方,加上他講過的東方,東南西北叫四維,四維以外還有上下。佛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隨便嚮那一方,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他說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們中文來說就很簡單:‘六合虛空,可思量不?’東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話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話分兩句,兩句還是鳩摩羅什法師簡化的翻譯,如照老式翻譯就是‘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於意雲何。南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於意雲何。西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捲的大般若經就是那麽說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經六百捲,那真是我的菩薩我的媽呀!但是金剛經被鳩摩羅什濃縮一下,構成了另外一種文學味道。
  可是你不要忘記了,這裏為什麽先提東方虛空?這裏為什麽不像阿彌陀經先提西方呢?藥師經、金剛經都是先提東方,講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講大光明法衹提南方不提北方。所以學佛研究佛法,這些都是問題,不要老是寫些五陰啦,十八界啦,十八空啦,那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來覆去就是這一些。
  東方佛西方佛
  東方是所謂生氣方,所以要求長生、長壽,就要念東方琉璃光世界藥師如來。藥師佛是東方世界的佛國,西方世界是講歸宿的,東方世界是談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東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顯教的經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傢去參究。你們要學禪宗參話頭,這些都是話頭,話頭都在經典上。如果你以為自己已懂了,光以為東南西北,很簡單,為什麽不南東北西呀?這裏為什麽先提出來東方?先講了東方,再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反而落在最後,什麽理由?這其中要發揮起來,就牽涉得很多了,同我們修持的道理都有關係。
  我們大傢要學佛修持,先要有東方的生機,生命之機,氣脈發動,色身轉變,才能得定,才能得到妙樂。代表這個的符號,在方位上是東方,是所謂生氣方,像太陽一樣,從東方上來。
  為什麽念阿彌陀經要念西方?日落西山,夕陽無限好,衹是近黃昏,所以趕快打主意,回傢吧!念念西方。這些並不是偶然的說一說,佛學裏頭,這些地方都有道理。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這是佛嚴重的吩咐,他又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布施,一切相不住。為什麽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國古文來講,就是‘義所當為’四個字,人生就應該這樣作。利人、助人、慈悲,這樣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啊,你要記住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如我所教你的,無所住去用心修行,那纔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住在愁眉苦臉的當然不對,一天到晚在散漫無所歸的也不對,不空也不對,要一切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是大乘菩薩般若道的修法。
  所以禪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剛經,就是走的這個法門,一切無所住,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礎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點,大傢要註意,我們看金剛經講般若,常常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認為金剛經是談空。金剛經沒有一句談到空,他衹拿虛空來作比方,大傢認為金剛經講空法是一個錯誤。金剛經衹告訴你無所住!無所住並不是空啊!無所住,如行雲流水,你看那個流水在流,永遠不停留的過去了,但是又有來的,而一切是無所住,並沒有叫你空啊!這一點青年同學要特別註意。
  在第四品中,佛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認識真正佛法,無所住而不是放下,‘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是這樣去修。第二個要點告訴我們,真修到無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們曉得做生意要有三種資本,一種是開設的資金,二是貨賣出去貨款未收回時,還要占一筆資金,第三筆是周轉金。學佛衹要兩筆資本就夠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兩筆資本呢?就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資糧就是資本,所以我們中國傳統給朋友寫匾額,寫一個──福慧雙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雙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報,又有錢又有富貴功名,但卻沒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窮得要死,世間福報不好,也沒得辦法。佛境界就是福德與智慧都圓滿,這叫作福慧雙修,智慧資糧圓滿了,福德資糧圓滿了,就成佛。所以大傢念經的時候,念到皈依佛兩足尊,就是這個兩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剛經告訴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樣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阿育王的沙子
  佛經上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過世百年後,印度有一個有名的阿育王,年輕的時候不信佛,中年以後開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萬四千個佛塔,其中有一個塔,唐朝以後飛到中國來了,不曉得因為地震還是其他道理,這個塔懸空飛過來,落到浙江寧波的阿育王寺,這個塔裏邊是佛當時本身真的捨利子,所以這個廟子本身也稱阿育王寺。亞歷山大東徵打到印度時,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回去,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
  阿育王的時候,有一位尊者優婆,是大阿羅漢,與阿育王兩人是好朋友。你們翻開阿育王傳,佛出來托鉢化緣,遇到兩個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見佛手裏端一個鉢;這時,一個孩子手裏正抓一把沙子,就說:這個供養你!佛說:善哉!善哉!另外一個也最至誠的隨喜了。於是佛就預言了,百年以後,以此功德,一個當治世的帝王,一個當輔相。阿育王就是那個供養沙子的小孩,他有供養佛的好因緣,可是他供養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膚病,皮膚發養。
  歷史上這種人很多,我們清朝末期中興名將曾國藩,功蓋一時,也是一輩子皮膚病。相傳曾國藩是大蟒蛇變的,皮膚養抓得一片片掉下來。阿育王一生也吃這個苦頭,這個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愛布施,蓋廟子、救濟窮人、救濟社會,結果把國庫的錢快布施光了。最後當他躺在病床上,還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訴太子,你不能再讓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時候,國庫裏一毛錢都沒有,怎麽辦?所以大傢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鎖了不能下達。他知道之後心裏很難過,自己躺在病床也沒有辦法。有一天吃一個梨子,他把自己兒子等都找來說:我問你們,今天世界上,誰的威權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來說:當今世上當然是大王你的威權最大了。阿育王說:耶!耶!你不要欺騙人,我是很有威權,我的威權現在衹能達到半個梨子,我現在叫你們布施也做不到,這半個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個廟上去供養。他這麽一講,大臣沒有辦法,就用金盤子去接那半個梨子,這時那個尊者在廟子裏就知道了,打鐘打鼓,全體集合,披袈裟到山門口,迎接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
  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個梨子,嚮大傢宣佈這是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沒有辦法每個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鍋煮稀飯,把這個梨子丟進去,大傢都跟他結緣。等到阿育王一死,這位尊者說也要走了,就圓寂了。
  歷史上這些故事很多,就像道傢北派丘長春一樣,成吉思汗一死,丘長春告訴徒弟們說要洗澡,跳近水池洗完了以後說,我那個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要死了。
  這是講到福德,這個故事說明什麽?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確是無心的;如果說我們大傢學學阿育王,明天拿點東西到佛前供供,來生也得一個治世聖王,辦得到嗎?辦不到!因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着沙子,他看那個沙子就像黃金一樣,一念的誠意供養,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周利盤陀伽的掃帚
  還有個佛經上提到的周利盤陀伽的故事。佛在世時他也跟着學佛,笨得無比,豈止金剛經不會念,連個阿彌陀佛都不會念,佛最後就叫他念‘掃帚’兩個字。他念了‘掃’,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掃’,學了好多年纔會念。可是後來他的神通最大,還救了幾次佛的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壓過來,周利盤陀伽在後面一指,就把山推開了。那個氣功真算到傢,有大神通,就是念掃帚念出來的。
  佛經裏講到他也有一段因緣,當他要到佛那裏出傢時,年紀已經很大了,我們這些師兄阿難呀,須菩提呀,捨利子呀,都擋住不準。他就在山門外面大吵,佛在裏邊打坐聽到了,出來問大傢,為什麽不讓他出傢!這些大弟子們都有些神通,說觀察過這個人,五百生以來都沒有跟佛結過緣,因此無緣出傢。佛就駡他們了:你們啊,就衹曉得當羅漢,神通衹通到五百生,五百生以前他是什麽你們知道嗎?五百生以前那一生他是一條狗,與我有緣。它跑到一個地方吃大便,那個茅厠叫做吊足樓,你們在這裏很少看到,在大陸高山上住,那個茅厠上面有人大便,大便一落一丈掉到茅厠底。所以古人有兩句詩:‘板狹尿流急,坑深糞落遲。’大便要很久纔落到底。這個是挖苦古代專門讀書做對子的人,連茅厠也做成對子。那衹狗到這種地方吃大便,上面大便掉下來,正好掉到它尾巴上。那衹狗嚇得掉頭就跑,一邊跑看到一個古塔,是個有道羅漢的墓,狗看到這個古塔就要翹尾巴屙尿,尾巴一甩就把大便甩到這個羅漢的墳堆上面去了。佛說:他啊,當時就是以這個大便供養我,所以跟我結了緣。那個塔,就是那一生修到獨覺佛的骨灰塔。
  想想看,那不偶然啊!狗吃大便等於我們吃紅燒肉一樣的香,那是它的糧食。它以最好的糧食,尾巴一甩上去,無心的,不住相的,因此啊,它是福德無量。佛說:以此因緣,所以他可以出傢。
  這位老頭子跟佛出傢以後,都做苦工,佛也教他修持,太笨了,都沒有辦法教會他,稍微多兩句,他就忘了。佛衹好叫他去掃地!教他一邊掃,一邊念‘掃帚’,搞了好幾年,他纔記住了掃帚,後來他也悟了道。
  修行就像掃帚一樣,心裏頭雜念都要掃掉,無住相布施,所以無住相這一句話就是掃帚,你心裏頭什麽妄念都要掃掉。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隨時隨地都達到空其念,不住相而住,這纔是真學佛。這是第四品,妙行無住分,我給它的偈子做結論:
  第四品偈頌
  形役心勞塵役人浮生碌碌一心身
  繁華過眼春風歇來往雙丸無住輪
  這一首偈子,也就是說明修行的原理,真正修大乘的妙行,就是這樣子。
  ‘形役心勞塵役人’,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形,我們這個身體活着很可憐,大傢讀過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吧!講人生心為形役。我們人都做了身體的奴役,冷起來要穿,熱起來要脫,餓了要吃,吃飽了要吃瀉藥,一天到晚為身體忙。外境界的塵勞指揮我們,我們成為外境物質世界的奴隸。
  ‘浮生碌碌一心身’,中國文學講我們這個人生,又叫做浮生,水面上的一滴油一樣浮在那裏,等一下散掉就沒有我了,水還是水,所以人生如浮萍一樣飄浮在那裏。一天忙忙碌碌,就是為了這個身體,為了一個思想、一點念頭在忙碌,自己騙自己。
  ‘繁華過眼春風歇’,功名富貴呀,兒孫滿堂呀,五代同堂呀,好像熱鬧得很,等於春天到,滿院百花盛開。年輕到中年這一段,唉呀,前途無量,後途無窮,覺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尤其站在十二層樓,國賓飯店,或者中央飯店那個旋轉廳一看,臺北市我最大,就是那個樣子。這些繁華景相,幾十年眼睛一眨就過了。春天沒有了,百花也掉了,什麽都不屬於我了,衹有什麽呢?
  ‘來往雙丸無住輪’,兩個彈子,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永遠在轉。我們死了以後,太陽月亮照樣的轉下去,這個宇宙照樣的是無量虛空,决不因為我們死了就沒有了。所以有許多老年人感嘆,唉呀,不得了啦!現在年輕人真不成話。我說:我以前跟你想法一樣,現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輕人亂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後,太陽還是照樣從東邊出來,西邊下去,他們亂七八糟的歷史啊,也是很繁華的過下去,决不會因為你我死了以後,歷史改變了形態。所以人生要把這個道理看通,太陽、月亮,它永遠不斷的在轉,因為它無住,不停留嘛!太陽、月亮有一秒鐘停留不轉的話,這個世界整個沒有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樣叫做無住,並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個空上,早就有所住了。金剛經並沒有告訴你是空啊!如果解釋說金剛經告訴我是空的,那你完全錯解了金剛經。第四分我給它的偈子是如此,我這些話也是隨便說着玩玩的啊!你不要信以為真,如果你信以為真,那你就有所住了。
首頁>> 文學>> 释家类>> nán huái jǐn Na Huaijin   zhōng guó China   xiàn dài zhōng guó   (1918niánsānyuè18rì2012niánjiǔyuè29r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