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性格造成命運”。我絶對附議此一說法。我認為有性格為因,外境為緣,因緣相會,一拍即合,於是註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不過我也相信命運是可以改造的,如果你真有香象過河的氣魄。
我生於江南,長於北平,幼隨父,叔宦遊東北,抗戰又隨流亡人潮深入西南,最後又遷至臺,可說是生不逢時,一生都在戰亂之中。在我住過的地方,我愛的是青山緑水,竹籬茅捨,就是那晨雞唱曉,夜半犬吠,都覺得是那麽富於詩情畫意。我最不喜歡的是摩天大廈,尤其最怕的是熱門音樂,我不是靠掌聲纔活得有勁的人,在我看來,得意和失意都於我無所損益,我不是宿命論者,從不算命和看相,但我卻相信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確實有它的道理。我不迷信,但我卻相信鬼神之說。總之,宇宙之大無奇不有,不能以我們有限的知識而武斷地說是沒有,也確實有很多事與物是無法說它是有或無的。
多少個靜夜,我常常想到往事,譬如小時侯有人叫聲姐姐就好高興,因為一直都是叫別人哥哥,姐姐的。後來由姑姑,阿姨升到媽媽,婆婆。就在這些稱呼的變換聲中,一個人就老去了。而小時侯的傢人,由婚後一別,遂成永訣。自己老了,老一輩的去世了,下一輩的長大了,這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再看看傢人親友中,多少英雄人物,而今安在?所謂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
真是:“此生若不逢離亂,哪得天涯飽看山。”來美近五年了,在初到的第二年,南老師念我旅居無聊,寄贈一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勸我學學打坐。其實參禪打坐,真正是我們的國粹之一。在來美之前,也聽女兒談起關於打坐的事情,但我從沒註意。說實在的,在美國看不起病,為健康我願學學打坐,為長生則非我的目的了。古雲:“老而不死是為賊。”本來人身就是人生的大患,又有什麽值得留戀的呢?
一開始學打坐是每晨起床之後,單盤坐一小時,可是大約四十分鐘以後,腿即漸漸酸麻,近一小時則有痛的感覺。說來也怪,開始初學打坐時,心裏非常平靜,沒有一絲雜念,衹是一上坐就流鼻涕,於是參照《靜坐》一書,用緊搐鼻子的辦法,衹幾次就解决了,以後津液源源而來。自從前年八月的一天早上,剛上坐就聽到廚房水管滴嗒有聲,我想起來,水竜頭壞了,本來可以墊一塊布在水槽裏的,但在上坐時總是很舒適,不想下來,心想隨它去吧!一會兒我就什麽都不知道了。當我再聽到滴嗒之聲時纔記起來,原來水還在滴,可是我已經連自己都忘記了。又一個早上的坐中,身體忽然被一股氣直往前衝,幾乎被它衝掉下去。這是氣機發動之開始。以後每晚多加一次打坐的時間。因為傢裏人少,平日應門,接電話在坐中很不方便,所以時間的安排也很重要。
不久的一個晚上,剛上坐,忽然頭往前一點,就像打瞌睡似的,我一驚,一股熱氣直衝上來,我迅速地睜開眼睛,慌忙下坐。(參究南師著作,現在纔知道應該繼續坐下去纔對。)從此每坐則丹田奇熱,熱氣上衝心腑。在此階段,不論何時何地,衹要心一靜,氣就會動。所以作客或請客的時候,我總不敢把心靜下來。這時最顯著的反應要算面部皮膚,坐前坐後判若兩人。尤其午睡醒來,全身懶懶地,大有青春時代的味道。頭昏昏地不想吃飯。平時一年難做三五個夢的人,現在常常做夢。這種情形約有一個多月,以後飲食正常,仍然一夜無夢。接着每隔兩三天的夜半,約兩三點鐘之間,會被氣動驚醒,醒來時總是兩腿像抽筋似地真不舒適,有時候竟會發出輕微的呻吟。這股氣經腿部,心髒一直衝到頭部,當它經由喉頭達口腔時,舌齒都感酸麻。至於兩臂,手心,足心都能清楚地感到氣的通過。我的左手食指從那時起被氣衝壞,一直沒有好過。而內臟心肺都似揉碎了一樣,最後出一身大汗而止。我的感覺簡直是在受刑,真想中斷了,然而又捨不得。那一陣子幾乎不敢睡覺。幸而不久氣就通了。一股氣能順利地從足心直達口腔衝出一口釅痰,有一次衝出好多痰來。每次都是一身大汗。最初口會渴,後來氣越動津液越多,也就不渴了。氣動得最好的一次是那夜醒來,知道氣動,即照例側身而臥,以靜應之,任氣出入,綿綿不斷,我的感覺是像蜘蛛織網,好圓,好圓。
因為應朋友之約,旅行一次,回來氣就好久沒有動了。現在偶爾一動,不太有很大的感覺,有時它一面動我一面睡,衹知道夜裏氣動過而已。
兩年中我看過一些道書,因為不懂術語,所以又大看仙學與道學辭典。書是藉來的,不能久看,於是伏案大抄一番,雖非全抄,每本都要摘錄一些要點,女兒笑我是文抄公。
這些書幾乎是有為法,其中《伍柳仙宗》的方法說得很清楚,然而看起來容易,學起來並不簡單,萬一走錯一招,又找誰問?至於無為工夫,有些書偶爾提到一點,少而又少,不得要領。我覺得所抄的沒有多大用處,全都被我丟掉。就這樣心一煩,上坐也靜不下來,我知道這是書看雜了的緣故,於是開始學打野戰,必要時用清靜經的三觀功法,纔慢慢地靜了下來。
後來看到一部《道藏》,它包括有為法與無為法,金丹四百字註解等等,這部書我看了幾個月,也得到一些啓示,獲益不少。可是它的術語在仙學或道學辭典上都找不到,幸而我讀這種書是不求甚解的。我認為這本書看不懂的地方,常常會在另一本書上得到答案。再說我又不是去趕聯考,何必博學強記?何況我也不肯用有限的時間去數別人的珠寶。
我住的地方是研究生宿舍,其實是夠安靜的,因為大傢忙着用功,連那種大呼小叫的熱門音樂都聽不見。可是在美國噪音是免不了的,因為這是一個機械特別發達,不興用人工的國度,即使是鏟一點樹葉,挖一棵樹根,擡兩根木頭,甚至修剪一些樹枝,都得來部機器,修下來的樹枝和垃圾一樣地處理,統統丟到機器裏,隨丟隨爆。對於這些聲音,我都能不生分別心,保持一種現量境,進而把它忘掉。衹是有兩次的噪音,我還是坐不下去,一次是那天清晨,每個人都認為是隔壁在鑽墻,而且每個人都覺得鑽到自己的腦子裏去了。於是大傢都開門出來看是怎麽回事,可是剛纔出門就望見屋頂上的工人,纔知道在修建屋頂圖書館,工人們在鑽洞打樁呢。就這樣斷續地鬧了一個暑假。另一次是樓下要圍一片圍墻,當工人用鑽子在洋灰地上鑽洞打樁時,簡直鑽到人心裏去了。而且住在二樓都能嗅到灰味嗆人。我不敢在這兩種情形之下打坐,我怕傷腦。
不久,接南老師的信,囑看《楞嚴》,《楞伽》。我先看了《楞嚴》,書也被我看得打上了補丁。關於那些宇宙人生的探討,我都能領悟,但我說不出所以然來。我很能瞭解自性本體和一切現象作用的關係,以及自性的體用中間,像交蘆一樣,是一體的兩面,空有同源而又不着於空有的道理。但對那二十五位圓通法門,我卻都不喜歡。我想不論哪一法門,不管它有多好,如果不合適於自己,是學不好的,於是我又彷徨了。
我正看《楞伽》的當兒,接到南老師寄贈的一本《佛法要領》。也許是我先看過《楞嚴》,又看了《佛法要領》,不自覺中多少有點心得。所以看起《楞伽》來比較容易。我非常相信心的真實體相,是超越文字言說的一種境界。了知此一境界,要靠自悟自證。這是真參實悟的學問,所謂:“千日研教,不如一日修道。”
總之,不管任何教派,都是首重煉心。《西遊記》上觀音傳唐僧的緊箍咒亦名定心真言。可見要能拴住心猿,必要定心。煉心得法,自然神凝氣聚,《丹書》所謂:“丹者,神氣圓滿之意也。”
我是個笨人,一心不能兼顧,如果在坐中,還得記取教條,我一定會忙做一團,不但工夫做不好,連坐也會達不成。
觀心法門,是無相法,不取境,一味休心息慮就好,最適合我學。如果要看教,一本《楞伽》就夠我用了。
在打坐方面我有幾種經驗,最平常的一種是一上坐什麽都不想,盡量不起分別心,保持一種現量境。可是外面的事,仍然都能知道,我懷疑是不是沒有坐進去?有時候在坐中覺得自己變成一個空殼,輕飄飄的,甚至變成一個大氣球,氣在裏面運行,沒有一點阻礙。我奇怪內臟都到哪裏去了?這種輕飄飄的感覺,是舒適的,可惜好景不常,難得易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近在坐中,有一次背部忽然有了感覺,這是自打坐以來從沒有過的反應,以後偶爾有背部涼涼的感覺,都是自己有意去體會,否則幾乎把它忘了。這次背部忽然發熱,氣機通過後腦時,兩肩和後頸連同後腦都僵硬成一大片,動彈不得。幸而這股氣沒停留多久就上達頭頂,在頭頂盤旋很久,等到眉心發脹,鼻梁也有脹的感覺時,很快到達唇部,以後就不知去嚮了。衹有這麽一次,背部就從此熱了。
現在美國大唱宗教創教的宗旨,摒除門戶之見。本來任何宗教創教的宗旨,都為救人救世,所以應該團结起來纔對。何況世界也衹有這麽大,如果再分門別戶,人類的世界就更小了。
我在這方面不過看過幾本書,打過幾年坐,衹是個學步的孩子,居然大談心得,貽笑大方,實屬不該。這篇不成東西的東西,衹是遵懷師之囑,記下來的一篇流水帳而已。尚待老師的指正。 (一九七五年孟鼕)
我生於江南,長於北平,幼隨父,叔宦遊東北,抗戰又隨流亡人潮深入西南,最後又遷至臺,可說是生不逢時,一生都在戰亂之中。在我住過的地方,我愛的是青山緑水,竹籬茅捨,就是那晨雞唱曉,夜半犬吠,都覺得是那麽富於詩情畫意。我最不喜歡的是摩天大廈,尤其最怕的是熱門音樂,我不是靠掌聲纔活得有勁的人,在我看來,得意和失意都於我無所損益,我不是宿命論者,從不算命和看相,但我卻相信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確實有它的道理。我不迷信,但我卻相信鬼神之說。總之,宇宙之大無奇不有,不能以我們有限的知識而武斷地說是沒有,也確實有很多事與物是無法說它是有或無的。
多少個靜夜,我常常想到往事,譬如小時侯有人叫聲姐姐就好高興,因為一直都是叫別人哥哥,姐姐的。後來由姑姑,阿姨升到媽媽,婆婆。就在這些稱呼的變換聲中,一個人就老去了。而小時侯的傢人,由婚後一別,遂成永訣。自己老了,老一輩的去世了,下一輩的長大了,這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再看看傢人親友中,多少英雄人物,而今安在?所謂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
真是:“此生若不逢離亂,哪得天涯飽看山。”來美近五年了,在初到的第二年,南老師念我旅居無聊,寄贈一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勸我學學打坐。其實參禪打坐,真正是我們的國粹之一。在來美之前,也聽女兒談起關於打坐的事情,但我從沒註意。說實在的,在美國看不起病,為健康我願學學打坐,為長生則非我的目的了。古雲:“老而不死是為賊。”本來人身就是人生的大患,又有什麽值得留戀的呢?
一開始學打坐是每晨起床之後,單盤坐一小時,可是大約四十分鐘以後,腿即漸漸酸麻,近一小時則有痛的感覺。說來也怪,開始初學打坐時,心裏非常平靜,沒有一絲雜念,衹是一上坐就流鼻涕,於是參照《靜坐》一書,用緊搐鼻子的辦法,衹幾次就解决了,以後津液源源而來。自從前年八月的一天早上,剛上坐就聽到廚房水管滴嗒有聲,我想起來,水竜頭壞了,本來可以墊一塊布在水槽裏的,但在上坐時總是很舒適,不想下來,心想隨它去吧!一會兒我就什麽都不知道了。當我再聽到滴嗒之聲時纔記起來,原來水還在滴,可是我已經連自己都忘記了。又一個早上的坐中,身體忽然被一股氣直往前衝,幾乎被它衝掉下去。這是氣機發動之開始。以後每晚多加一次打坐的時間。因為傢裏人少,平日應門,接電話在坐中很不方便,所以時間的安排也很重要。
不久的一個晚上,剛上坐,忽然頭往前一點,就像打瞌睡似的,我一驚,一股熱氣直衝上來,我迅速地睜開眼睛,慌忙下坐。(參究南師著作,現在纔知道應該繼續坐下去纔對。)從此每坐則丹田奇熱,熱氣上衝心腑。在此階段,不論何時何地,衹要心一靜,氣就會動。所以作客或請客的時候,我總不敢把心靜下來。這時最顯著的反應要算面部皮膚,坐前坐後判若兩人。尤其午睡醒來,全身懶懶地,大有青春時代的味道。頭昏昏地不想吃飯。平時一年難做三五個夢的人,現在常常做夢。這種情形約有一個多月,以後飲食正常,仍然一夜無夢。接着每隔兩三天的夜半,約兩三點鐘之間,會被氣動驚醒,醒來時總是兩腿像抽筋似地真不舒適,有時候竟會發出輕微的呻吟。這股氣經腿部,心髒一直衝到頭部,當它經由喉頭達口腔時,舌齒都感酸麻。至於兩臂,手心,足心都能清楚地感到氣的通過。我的左手食指從那時起被氣衝壞,一直沒有好過。而內臟心肺都似揉碎了一樣,最後出一身大汗而止。我的感覺簡直是在受刑,真想中斷了,然而又捨不得。那一陣子幾乎不敢睡覺。幸而不久氣就通了。一股氣能順利地從足心直達口腔衝出一口釅痰,有一次衝出好多痰來。每次都是一身大汗。最初口會渴,後來氣越動津液越多,也就不渴了。氣動得最好的一次是那夜醒來,知道氣動,即照例側身而臥,以靜應之,任氣出入,綿綿不斷,我的感覺是像蜘蛛織網,好圓,好圓。
因為應朋友之約,旅行一次,回來氣就好久沒有動了。現在偶爾一動,不太有很大的感覺,有時它一面動我一面睡,衹知道夜裏氣動過而已。
兩年中我看過一些道書,因為不懂術語,所以又大看仙學與道學辭典。書是藉來的,不能久看,於是伏案大抄一番,雖非全抄,每本都要摘錄一些要點,女兒笑我是文抄公。
這些書幾乎是有為法,其中《伍柳仙宗》的方法說得很清楚,然而看起來容易,學起來並不簡單,萬一走錯一招,又找誰問?至於無為工夫,有些書偶爾提到一點,少而又少,不得要領。我覺得所抄的沒有多大用處,全都被我丟掉。就這樣心一煩,上坐也靜不下來,我知道這是書看雜了的緣故,於是開始學打野戰,必要時用清靜經的三觀功法,纔慢慢地靜了下來。
後來看到一部《道藏》,它包括有為法與無為法,金丹四百字註解等等,這部書我看了幾個月,也得到一些啓示,獲益不少。可是它的術語在仙學或道學辭典上都找不到,幸而我讀這種書是不求甚解的。我認為這本書看不懂的地方,常常會在另一本書上得到答案。再說我又不是去趕聯考,何必博學強記?何況我也不肯用有限的時間去數別人的珠寶。
我住的地方是研究生宿舍,其實是夠安靜的,因為大傢忙着用功,連那種大呼小叫的熱門音樂都聽不見。可是在美國噪音是免不了的,因為這是一個機械特別發達,不興用人工的國度,即使是鏟一點樹葉,挖一棵樹根,擡兩根木頭,甚至修剪一些樹枝,都得來部機器,修下來的樹枝和垃圾一樣地處理,統統丟到機器裏,隨丟隨爆。對於這些聲音,我都能不生分別心,保持一種現量境,進而把它忘掉。衹是有兩次的噪音,我還是坐不下去,一次是那天清晨,每個人都認為是隔壁在鑽墻,而且每個人都覺得鑽到自己的腦子裏去了。於是大傢都開門出來看是怎麽回事,可是剛纔出門就望見屋頂上的工人,纔知道在修建屋頂圖書館,工人們在鑽洞打樁呢。就這樣斷續地鬧了一個暑假。另一次是樓下要圍一片圍墻,當工人用鑽子在洋灰地上鑽洞打樁時,簡直鑽到人心裏去了。而且住在二樓都能嗅到灰味嗆人。我不敢在這兩種情形之下打坐,我怕傷腦。
不久,接南老師的信,囑看《楞嚴》,《楞伽》。我先看了《楞嚴》,書也被我看得打上了補丁。關於那些宇宙人生的探討,我都能領悟,但我說不出所以然來。我很能瞭解自性本體和一切現象作用的關係,以及自性的體用中間,像交蘆一樣,是一體的兩面,空有同源而又不着於空有的道理。但對那二十五位圓通法門,我卻都不喜歡。我想不論哪一法門,不管它有多好,如果不合適於自己,是學不好的,於是我又彷徨了。
我正看《楞伽》的當兒,接到南老師寄贈的一本《佛法要領》。也許是我先看過《楞嚴》,又看了《佛法要領》,不自覺中多少有點心得。所以看起《楞伽》來比較容易。我非常相信心的真實體相,是超越文字言說的一種境界。了知此一境界,要靠自悟自證。這是真參實悟的學問,所謂:“千日研教,不如一日修道。”
總之,不管任何教派,都是首重煉心。《西遊記》上觀音傳唐僧的緊箍咒亦名定心真言。可見要能拴住心猿,必要定心。煉心得法,自然神凝氣聚,《丹書》所謂:“丹者,神氣圓滿之意也。”
我是個笨人,一心不能兼顧,如果在坐中,還得記取教條,我一定會忙做一團,不但工夫做不好,連坐也會達不成。
觀心法門,是無相法,不取境,一味休心息慮就好,最適合我學。如果要看教,一本《楞伽》就夠我用了。
在打坐方面我有幾種經驗,最平常的一種是一上坐什麽都不想,盡量不起分別心,保持一種現量境。可是外面的事,仍然都能知道,我懷疑是不是沒有坐進去?有時候在坐中覺得自己變成一個空殼,輕飄飄的,甚至變成一個大氣球,氣在裏面運行,沒有一點阻礙。我奇怪內臟都到哪裏去了?這種輕飄飄的感覺,是舒適的,可惜好景不常,難得易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近在坐中,有一次背部忽然有了感覺,這是自打坐以來從沒有過的反應,以後偶爾有背部涼涼的感覺,都是自己有意去體會,否則幾乎把它忘了。這次背部忽然發熱,氣機通過後腦時,兩肩和後頸連同後腦都僵硬成一大片,動彈不得。幸而這股氣沒停留多久就上達頭頂,在頭頂盤旋很久,等到眉心發脹,鼻梁也有脹的感覺時,很快到達唇部,以後就不知去嚮了。衹有這麽一次,背部就從此熱了。
現在美國大唱宗教創教的宗旨,摒除門戶之見。本來任何宗教創教的宗旨,都為救人救世,所以應該團结起來纔對。何況世界也衹有這麽大,如果再分門別戶,人類的世界就更小了。
我在這方面不過看過幾本書,打過幾年坐,衹是個學步的孩子,居然大談心得,貽笑大方,實屬不該。這篇不成東西的東西,衹是遵懷師之囑,記下來的一篇流水帳而已。尚待老師的指正。 (一九七五年孟鼕)
二、來函參學
懷師大鑒:
手示及贈書《習禪錄影》均收到。先謝謝老師。奇怪的是這本書的書名,似曾相識,我記不得是在哪兒見過。但既是本新書,是不是很久以前在別的書上登過廣告?在未收到這期《人文世界》之前,我還以為是哪位先進的打坐記錄,我不知道是關於禪七的東西。書還沒正式地看過,衹翻了一下,我已知道不是一本普通的書了。我曾先用紅筆勾出重點,慢慢研究。但願老師以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指教一些要點,於願足矣!當然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 。可見也得有人領進門呀!我還有幾個問題,看老師的方便告訴我吧!
一、真我是不是靜定中的那點覺性?(師曰:靜坐中那點覺性,猶非真我,我亦無我,強名真我。靜中覺性,如第二月,古人詩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於此中明去,方有近似處。)
二、所謂的“這個”是不是就是不管過去,未來,衹當時那一個身心什麽都沒有的時候?(師曰:所謂這個,並非那個。身心全不是它,身心亦全是它,今舉洞山偈以資明助:“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麽會,方得契如如。”)
三、當飛機失事時,人機俱毀,所有人們的那一點靈光,都因太緊張而隨着肉體消失了,再也找不回老傢。如果其中有一個有定力的人,他就會與人不同,他的真我還可藉此而脫了這個色殼子呢,豈不更好!所以成道的人不怕死,因為死在他衹是屍解而已。我說得不清楚,但我相信定力的重要性。(師曰:所說定力於生死之際的重要,甚是。但還不是了脫生死之中心關鍵。真了生死者,須定慧圓明,徒有定力,猶非其所能也。)
老師何以教我?專此感謝老師的恩賜。
敬祝教安
金滿慈敬上
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三日
懷師大鑒:
二月二十八日晨,昆韋産一女孩,大小平安,了一件事。她是真正的走上人生的大道了。我在忙中,還要請教老師兩個問題:
一、日常行住坐臥,常有一個小聲音在我們內心提示一切,它是不是就是人們的理智?(師曰:此乃耳識上聲塵分別習氣上之影現,它與意識法塵想結合,似真實幻,不可執著,執即為患。)
二、人生三寶,我認為神,氣是來自太虛,而精為肉體所生,所以人死後,神,氣歸於太虛,而精則隨肉身消逝。至於嬰兒衹是造好了的一部機器,他(她)藉神、氣才能生活,而神、氣也要藉人體才能發揮作用,這是互相為用的。神是永遠不朽的東西,這部機器壞了,再另找一部;氣是宇宙間永遠用不完的,衹要人活着,就自然像氣球一樣,充滿了氣,氣球破了氣也就走了。而神是屬靈的,它為什麽找這部機器而不找另一部呢?這就是業和緣的關係了,像吸鐵石一樣,互相吸住而不放的。至於天堂地獄並非真有這麽一個地方,但也確實是有的,不過並非有人主宰,不真像人間的法院。總之,是自然的現象,必然的趨勢,好人一定吸好人,惡人定被惡人吸住,當然是業的關係,老師以為何如?(師曰:說對了。)可能我詞不達意。如果老師能啓示我,我會慢慢地悟,不要怕我不懂。專此即祝
健康
金滿慈敬上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
懷師大鑒:
來示奉悉。謝謝!前寄波城的手示,一直沒有收到。不知究竟有什麽事?茲寄上小孫女的小照一張,是她三個月大照的。這孩子很壯,現已七個月了,從不生病,白天都由我帶,夜間則由昆韋帶她睡覺。她吃母奶,白天則喂牛奶。
《習禪錄影》我已看了多少遍,看一次有一次的心得。現在觀心的時候,真有一個東西站在心旁看它。(但衹是個影子,沒相。這東西無相,但很清楚地體會得到。)這東西也能在空空洞洞的感覺中覺知一切,在平時應事接物的時候,稍微一帶它就在我身邊,不知是不是就是那個靈明之性?我覺得不會那麽容易找到吧?會不會我用意太過之故?其實前些日子我觀想過,因為觀不起來,已作罷了。何以忽然又來了呢?專此即請
敬安
金滿慈敬上
一九七六年十月四日
滿慈夫人左右:
十月四日函及附來令孫女照片均收到。看來令孫女將來定是福人,可以預卜也。昆韋夫婦他們生活一定愉快。關於前寄波士頓的信,既已事成過去,遺失了並無所謂。
你來信說到近來觀心,似乎瞭解另有一我在觀心。由此即可了知此心性之體用的能所之分。似乎另一我在觀心,即能觀之作用。此另一我正在觀此心時,此所觀之境,即心性功能起用之“所”。迨知“能”“所”雙忘,“心”“法”皆寂時,即為自性呈現,瞭然不生。然當此時,所謂呈現雲雲,亦衹是形容詞之表相,並非真有一個什麽東西可呈現出來。如有個東西可呈現,則又落在另一法的係縛之中了。
你又說最初觀想燭光——明點的時候,反而觀想不起來,近日無意中發現一個燭光似的明點現前,無論開眼閉眼,均可在前。這並非用意太過之所致,實因生理氣機調順,自然呈現;在密宗或道傢修行人,往往便認此明點,忽而轉落光影門頭,中道而限。有其他的道門,卻認為這便是性光。其實,此一明點,亦衹是自性靈光的“子光”而已。所謂子光,等於現代語所謂的分光投影而已。能由此而返照於自身自心,寂然忘身忘境,與自性的“母光”相合一片,便為更上層樓的進境了。總之,有相之光,以及無相之境,仍然皆是心所。此中義理,至為精微,非片言可盡。你但反觀能觀之心,了知自性的真空生起妙有,妙有畢竟真空,便可自由自在。如果於此不知返照,或忘記返照,便落在玩弄光影,反而變成精神外溢了。
根據你的進境過程及你的自知參究經驗,我想當此信到之日,你已可能找出其中道理,另有進步了。又你在此境中,自疑為獨影意識之作用——可見你謹慎參究,並不沾沾自喜地求證態度,實在難能可貴。其實,此非獨影境,實是心物一元的四大——地水火風之“幽清動元”的作用。(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之句。可查見於《楞嚴經》五陰魔中的後段。)你但抓住《楞嚴經》所說的原則“性光真空,性空真光”便哂然自得了。專此,祝 平安
師字
一九七六年十月二十日
懷師大鑒:
來示收到。謝謝開示!
最近氣脹,先由氣穴開始,一次在坐中感覺氣由氣穴出來,由腹部以上,充滿了氣,很不舒適。前夜氣動,與以前氣動完全不同,似乎是內動,要註意纔知道氣動,否則還以為是氣脹。從前會一身大汗,現在衹是發熱及些微有汗而已。昨夜又動,是打坐的時候,是外動,和以往一樣,身體會搖動起來。經過兩次氣動之後,體內輕鬆多了,我不知道該不該用意嚮下行氣?我不敢引,因為我從不敢用有為法。
最近常有飯後感覺地震,三次是午飯後,一次是晚飯後,同桌的人都不知道,衹有我有些感覺,不知是不是病?我很知道在打坐時,沒有把身心完全放下,但究竟有什麽放不下,真是莫名其妙。我想就是有一個要放下的心,毛病在此。其實我在打坐時,是一切不管的,什麽真空妙有,什麽靈明自性,即使天掉下來,都不去想的。最後有一個問題,請求老師開示:在打坐時,很清楚的是有個東西,從前衹是一個影子,現在比較明顯,但說不出它的形狀,衹體會得出是圓圈中的那一點。還有那個燭光,雖然有形有相,我也可以隨意移動它,但我說不出它是在內在外還是在中間,似乎是懸空的,也是飄動的。還有那個我觀心,他也觀心的東西,我覺得他和圓圈中的一點很相似,是不是就是一個東西?這三樣東西,能不能合在一起?如果要定住他,究竟要定住哪一個呢?還是要都定住?
我知道我可能急了一點,越來越糊塗了,一身有這些妙有,應該以哪個為主呢?
我看《道藏》,不懂什麽是“些子”?《習禪錄影》也有:“深深撥,有些子......”
口水仍源源而來,不知有何用處?專此即請
敬安
金滿慈敬上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滿慈夫人左右:
十一月十六日函悉:你這次來信比較難答,因為許多重點,必須口說才能講授得清楚,實在非筆墨可通。但是以你的程度,多看看書,細細地體會,相信會有所心得纔對。
總之:你感覺的地震,是氣動,氣脈不歸元的現象,不要緊,不理它,也不是病。但少吃點飲食,使腸胃清理清理便好一點。如氣滿不思食,便盡量少吃。你問的“些子”,是道傢的代用詞,道傢便是故作神秘,喜歡用密語。所謂“些”子,便是“此”“二”,這個二,便是神和氣兩樣。道傢認為把神氣二者合一,也即是心氣合一便行了。《禪宗語錄》所謂的“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衹如此。”那個所說的有些子,是口頭語,就是有些子消息的意思。同道傢的“此二”無關。
口水源源而來,是好現象。如衰老極了,便無口水,所謂口幹舌燥,即為病象。當口水來時,便和鼻子輕微深吸氣同時咽下,最好。
不能嚮下引氣。你但把註意力不理氣機的感覺試試看。因為照你說的現象,還是意識的感覺在無形中太註意氣了。空掉感覺,你看如何?
其實,你所感覺的有個無形的東西,也是意識平靜時習慣性的作用,有的人,如果弄錯了,便說它是神。你所說的那個燭光相似,便是氣的反射,也是你意識平靜時的習性感覺作用。有的人弄錯了,便把它當作性光——自性光明。事實上,你仔細研究,你現在所感覺到有一無形無相的感受,同時又有一燭光似的光影,又同時知道你在打坐做工夫,這些等等,都是境,都是相,你再反思參究,能夠同時知道這些的,那個自知的知覺之性,不屬於這些境上,也不屬於這些相上。如果你能由此深入一參究,便可知道“我本無心於萬物(相),何妨萬物(相)常圍繞。”我想你能仔細看懂了我這一段話,一定另有進境,可以由定生慧了。匆此祝 好
師字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懷師大鑒:
手示及贈書《習禪錄影》均收到。先謝謝老師。奇怪的是這本書的書名,似曾相識,我記不得是在哪兒見過。但既是本新書,是不是很久以前在別的書上登過廣告?在未收到這期《人文世界》之前,我還以為是哪位先進的打坐記錄,我不知道是關於禪七的東西。書還沒正式地看過,衹翻了一下,我已知道不是一本普通的書了。我曾先用紅筆勾出重點,慢慢研究。但願老師以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指教一些要點,於願足矣!當然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 。可見也得有人領進門呀!我還有幾個問題,看老師的方便告訴我吧!
一、真我是不是靜定中的那點覺性?(師曰:靜坐中那點覺性,猶非真我,我亦無我,強名真我。靜中覺性,如第二月,古人詩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於此中明去,方有近似處。)
二、所謂的“這個”是不是就是不管過去,未來,衹當時那一個身心什麽都沒有的時候?(師曰:所謂這個,並非那個。身心全不是它,身心亦全是它,今舉洞山偈以資明助:“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麽會,方得契如如。”)
三、當飛機失事時,人機俱毀,所有人們的那一點靈光,都因太緊張而隨着肉體消失了,再也找不回老傢。如果其中有一個有定力的人,他就會與人不同,他的真我還可藉此而脫了這個色殼子呢,豈不更好!所以成道的人不怕死,因為死在他衹是屍解而已。我說得不清楚,但我相信定力的重要性。(師曰:所說定力於生死之際的重要,甚是。但還不是了脫生死之中心關鍵。真了生死者,須定慧圓明,徒有定力,猶非其所能也。)
老師何以教我?專此感謝老師的恩賜。
敬祝教安
金滿慈敬上
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三日
懷師大鑒:
二月二十八日晨,昆韋産一女孩,大小平安,了一件事。她是真正的走上人生的大道了。我在忙中,還要請教老師兩個問題:
一、日常行住坐臥,常有一個小聲音在我們內心提示一切,它是不是就是人們的理智?(師曰:此乃耳識上聲塵分別習氣上之影現,它與意識法塵想結合,似真實幻,不可執著,執即為患。)
二、人生三寶,我認為神,氣是來自太虛,而精為肉體所生,所以人死後,神,氣歸於太虛,而精則隨肉身消逝。至於嬰兒衹是造好了的一部機器,他(她)藉神、氣才能生活,而神、氣也要藉人體才能發揮作用,這是互相為用的。神是永遠不朽的東西,這部機器壞了,再另找一部;氣是宇宙間永遠用不完的,衹要人活着,就自然像氣球一樣,充滿了氣,氣球破了氣也就走了。而神是屬靈的,它為什麽找這部機器而不找另一部呢?這就是業和緣的關係了,像吸鐵石一樣,互相吸住而不放的。至於天堂地獄並非真有這麽一個地方,但也確實是有的,不過並非有人主宰,不真像人間的法院。總之,是自然的現象,必然的趨勢,好人一定吸好人,惡人定被惡人吸住,當然是業的關係,老師以為何如?(師曰:說對了。)可能我詞不達意。如果老師能啓示我,我會慢慢地悟,不要怕我不懂。專此即祝
健康
金滿慈敬上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
懷師大鑒:
來示奉悉。謝謝!前寄波城的手示,一直沒有收到。不知究竟有什麽事?茲寄上小孫女的小照一張,是她三個月大照的。這孩子很壯,現已七個月了,從不生病,白天都由我帶,夜間則由昆韋帶她睡覺。她吃母奶,白天則喂牛奶。
《習禪錄影》我已看了多少遍,看一次有一次的心得。現在觀心的時候,真有一個東西站在心旁看它。(但衹是個影子,沒相。這東西無相,但很清楚地體會得到。)這東西也能在空空洞洞的感覺中覺知一切,在平時應事接物的時候,稍微一帶它就在我身邊,不知是不是就是那個靈明之性?我覺得不會那麽容易找到吧?會不會我用意太過之故?其實前些日子我觀想過,因為觀不起來,已作罷了。何以忽然又來了呢?專此即請
敬安
金滿慈敬上
一九七六年十月四日
滿慈夫人左右:
十月四日函及附來令孫女照片均收到。看來令孫女將來定是福人,可以預卜也。昆韋夫婦他們生活一定愉快。關於前寄波士頓的信,既已事成過去,遺失了並無所謂。
你來信說到近來觀心,似乎瞭解另有一我在觀心。由此即可了知此心性之體用的能所之分。似乎另一我在觀心,即能觀之作用。此另一我正在觀此心時,此所觀之境,即心性功能起用之“所”。迨知“能”“所”雙忘,“心”“法”皆寂時,即為自性呈現,瞭然不生。然當此時,所謂呈現雲雲,亦衹是形容詞之表相,並非真有一個什麽東西可呈現出來。如有個東西可呈現,則又落在另一法的係縛之中了。
你又說最初觀想燭光——明點的時候,反而觀想不起來,近日無意中發現一個燭光似的明點現前,無論開眼閉眼,均可在前。這並非用意太過之所致,實因生理氣機調順,自然呈現;在密宗或道傢修行人,往往便認此明點,忽而轉落光影門頭,中道而限。有其他的道門,卻認為這便是性光。其實,此一明點,亦衹是自性靈光的“子光”而已。所謂子光,等於現代語所謂的分光投影而已。能由此而返照於自身自心,寂然忘身忘境,與自性的“母光”相合一片,便為更上層樓的進境了。總之,有相之光,以及無相之境,仍然皆是心所。此中義理,至為精微,非片言可盡。你但反觀能觀之心,了知自性的真空生起妙有,妙有畢竟真空,便可自由自在。如果於此不知返照,或忘記返照,便落在玩弄光影,反而變成精神外溢了。
根據你的進境過程及你的自知參究經驗,我想當此信到之日,你已可能找出其中道理,另有進步了。又你在此境中,自疑為獨影意識之作用——可見你謹慎參究,並不沾沾自喜地求證態度,實在難能可貴。其實,此非獨影境,實是心物一元的四大——地水火風之“幽清動元”的作用。(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之句。可查見於《楞嚴經》五陰魔中的後段。)你但抓住《楞嚴經》所說的原則“性光真空,性空真光”便哂然自得了。專此,祝 平安
師字
一九七六年十月二十日
懷師大鑒:
來示收到。謝謝開示!
最近氣脹,先由氣穴開始,一次在坐中感覺氣由氣穴出來,由腹部以上,充滿了氣,很不舒適。前夜氣動,與以前氣動完全不同,似乎是內動,要註意纔知道氣動,否則還以為是氣脹。從前會一身大汗,現在衹是發熱及些微有汗而已。昨夜又動,是打坐的時候,是外動,和以往一樣,身體會搖動起來。經過兩次氣動之後,體內輕鬆多了,我不知道該不該用意嚮下行氣?我不敢引,因為我從不敢用有為法。
最近常有飯後感覺地震,三次是午飯後,一次是晚飯後,同桌的人都不知道,衹有我有些感覺,不知是不是病?我很知道在打坐時,沒有把身心完全放下,但究竟有什麽放不下,真是莫名其妙。我想就是有一個要放下的心,毛病在此。其實我在打坐時,是一切不管的,什麽真空妙有,什麽靈明自性,即使天掉下來,都不去想的。最後有一個問題,請求老師開示:在打坐時,很清楚的是有個東西,從前衹是一個影子,現在比較明顯,但說不出它的形狀,衹體會得出是圓圈中的那一點。還有那個燭光,雖然有形有相,我也可以隨意移動它,但我說不出它是在內在外還是在中間,似乎是懸空的,也是飄動的。還有那個我觀心,他也觀心的東西,我覺得他和圓圈中的一點很相似,是不是就是一個東西?這三樣東西,能不能合在一起?如果要定住他,究竟要定住哪一個呢?還是要都定住?
我知道我可能急了一點,越來越糊塗了,一身有這些妙有,應該以哪個為主呢?
我看《道藏》,不懂什麽是“些子”?《習禪錄影》也有:“深深撥,有些子......”
口水仍源源而來,不知有何用處?專此即請
敬安
金滿慈敬上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滿慈夫人左右:
十一月十六日函悉:你這次來信比較難答,因為許多重點,必須口說才能講授得清楚,實在非筆墨可通。但是以你的程度,多看看書,細細地體會,相信會有所心得纔對。
總之:你感覺的地震,是氣動,氣脈不歸元的現象,不要緊,不理它,也不是病。但少吃點飲食,使腸胃清理清理便好一點。如氣滿不思食,便盡量少吃。你問的“些子”,是道傢的代用詞,道傢便是故作神秘,喜歡用密語。所謂“些”子,便是“此”“二”,這個二,便是神和氣兩樣。道傢認為把神氣二者合一,也即是心氣合一便行了。《禪宗語錄》所謂的“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衹如此。”那個所說的有些子,是口頭語,就是有些子消息的意思。同道傢的“此二”無關。
口水源源而來,是好現象。如衰老極了,便無口水,所謂口幹舌燥,即為病象。當口水來時,便和鼻子輕微深吸氣同時咽下,最好。
不能嚮下引氣。你但把註意力不理氣機的感覺試試看。因為照你說的現象,還是意識的感覺在無形中太註意氣了。空掉感覺,你看如何?
其實,你所感覺的有個無形的東西,也是意識平靜時習慣性的作用,有的人,如果弄錯了,便說它是神。你所說的那個燭光相似,便是氣的反射,也是你意識平靜時的習性感覺作用。有的人弄錯了,便把它當作性光——自性光明。事實上,你仔細研究,你現在所感覺到有一無形無相的感受,同時又有一燭光似的光影,又同時知道你在打坐做工夫,這些等等,都是境,都是相,你再反思參究,能夠同時知道這些的,那個自知的知覺之性,不屬於這些境上,也不屬於這些相上。如果你能由此深入一參究,便可知道“我本無心於萬物(相),何妨萬物(相)常圍繞。”我想你能仔細看懂了我這一段話,一定另有進境,可以由定生慧了。匆此祝 好
師字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