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一首:偶荒色亂計無餘,惹可紛紛怨獨夫。戡定但教惟至德,徵誅端不在謀謨。忽然夢感飛熊兆,聖主躬下徵賢詔。渭濱老子隱羊裘,八百洪基憑一釣。同異姓氏沾天祿,分茅裂土禁員幅,籌之七十有二君,倏爾並吞衹六國。周室傾頽無震主,強梁自古多跋扈,心希定霸必尊王,志在攻城與掠土。機詐固難援世事,天倫豈易委泉臺。漫觀刖足風波險,生死交情安在哉?人心善惡誰能測,天道昭昭肯差迭?野筆由來記得真,代異時移終不滅。
這一篇古風單慨周室衰微,群雄擾攘,人人欲定伯圖王,個個欲爭強較勝,因而秦、楚、燕、韓、趙、魏、齊各據一邦,瓜分七國。七國之中,獨秦最強,楚、燕、韓、趙、魏、齊俱屬秦邦挾製。
如今且表燕國。當時,燕王有女,名燕丹公主,招孫操為駙馬。孫操係孫武之子,出自將傢,幼習韜鈐,長嫻弓馬,也算是一員良將。後生三子:長孫竜,次孫虎,幼孫臏。
燕丹公主懷孫臏在身,常夢紅雲護屋;及生孫臏,眉清目秀,穎悟非常。孫操嘗對燕丹公主道:“此兒長大,必握百萬之權,乃吾傢至寶也。”燕丹公主愈加珍惜。其年,秦孝公嗣位,差官入燕,催趲進奉。燕王召孫操私議道:“當今七國,獨有秦強,若不納貢,恐反招禍釁。”孫操道:“秦國雖強,吾燕何弱?我王恐秦生釁,何不興師先自伐秦為上?”燕王道:“卿言最當。今欲伐秦,何人可領大兵?”孫操道:“臣願領五萬人馬,立破強秦。”燕王道:“孤聞秦邦名將頗多,恐卿一人不能取勝。”孫操道:“我王請勿過慮。臣子孫竜、孫虎,膂力非常,英名蓋世。臣願攜此二子同行,秦不待戰而自剋也。”燕王大喜,賜禦酒三杯、金花三朵。
孫操辭燕王出朝,帶領孩兒孫竜、孫虎,下教場點齊人馬,即日登程。但見:旌旗亂,金鼓齊鳴。密匝匝幹戈列隊,亂紛紛甲騎連雲。炮響三聲,天愁地慘;鑼鳴一下,鬼哭神驚。鐵騎捲黃塵,一門三將多驍勇;寶刀橫白日,萬馬千軍播姓名。
不數日來到潼關,孫操令人馬屯紮關外。那秦王孝公,正坐朝堂與多官議事,忽有潼關報到,說燕國駙馬孫操父子,領數萬人馬屯紮關外,要與我國廝殺。秦王聞報,冷笑道:“好個不識時務的燕王!孤差人去催趲他進奉,他倒不來納貢,反起兵前來觸犯。”遂令武安君白起為大將,甘竜、杜回為副將,領兵三萬,出關迎敵。
白起領命,來到潼關。孫操聞秦將領兵出戰,吩咐孫竜、孫虎鎮守大營,親領一支人馬殺奔陣前。白起大喝道:“何物幺魔,敢先出陣?”孫操道:“燕國駙馬孫操。來將何名?”白起道:“秦國大將武安君白起。”兩將挺身出馬,戰經六十餘合不分勝負。白起掄槍,把孫操刀來架住。孫操道:“你莫非怯戰?”白起道:“天色已晚,不是廝戰時節,分兵回去,明早再定高下。”孫操道:“也罷!且放你去將養一夜,明早吃刀。”兩傢撥馬回營。
且說孫操回營,孫竜、孫虎出營迎接。孫操到中軍坐了。孫竜問道:“爹爹今日出戰,勝負如何?”孫操道:“我兒!好個武安君白起,果然名不虛傳。我與他大戰六十餘合,不分勝負,天晚收兵回來,明日决一死戰。”吩咐軍中備酒,父子三人就在營中暢飲。詩曰:大戰潼關天日昏,一心直待破強秦。宵來且盡杯中物,拚醉中軍細柳營。
且說那白起回營,與甘竜、杜回計議道:“孫操那廝,與我不相上下,勢難取勝。如今之計,不能力擒,衹可智取。不如乘此更闌人靜,分兵三哨,劫了他的營寨,功必成矣。”甘、杜二人齊說:“好計!”隨即傳令軍士準備劫營。白起中哨,甘竜左哨,杜回右哨。到二更時分,軍士各各銜枚,鑼不鳴,鼓不響,地趲進燕營,一聲炮響,喊聲連天,一齊殺入。
此時孫操飲得大醉,孫竜、孫虎亦有半酣,不曾提防劫寨,睡夢中聽得喊聲,魂不附體,各牽戰馬,自逃性命,哪顧軍士死生。父子扳鞍上馬,一道煙徑往後哨逃去。白起縱人馬繞營混殺,把燕國五萬人馬殺得罄盡,屍橫遍地,血滿潼關,扯起得勝旗,奏凱還朝。秦王大喜,問道:“孤聞燕國孫操智勇兼全,卿何由得此大捷?”白起將劫寨事一一備奏,秦王賜白起黃金千鎰、彩帛百端,其餘將士犒賞不提。
那孫操父子逃回燕國,孫操自綁入見燕王。燕王驚訝道:“卿敢被秦師陷了?”孫操道:“臣該萬死!臣領兵到潼關,與秦將白起大戰一日,不分勝負,天晚收兵回營。不料白起到夜靜時,劫臣營寨,人馬盡被殺傷。臣父子殺出重圍,特來見駕,望王赦臣萬死。”燕王聽說,叫聲:“罷了!真乃貽笑外邦。你為將數年,豈不知提防劫營?如此鬍混,豈堪重用,本當正法。姑念椒房至親,削去兵權,追還牌印,貶去巡視各門。”
孫操回府,悶悶不樂。孫臏問道:“爹爹今日伐秦回來,憂愁滿面,卻是為何?”孫操道:“我兒,你年幼不諳世務,問他怎的?”孫臏道:“兒雖年幼,世事頗知一二,不識吾父隱衷為傢為國?”孫操道:“為傢怎麽說,為國怎麽說?”孫臏道:“若說為傢,傢有二位兄長,武藝精強,俱可為父分憂,不必提了。若說為國,莫非外邦輕視我國,朝中缺少謀臣良相,以此過慮?”孫操道:“我正為此。因秦王倚恃強伯,差人催趲我邦進奉。吾主大怒,着我領兵五萬伐秦,不料到得潼關,被白起詭計劫了營寨,損兵折將,逃竄回來。朝廷大惱,將我削了兵權,追還牌印,貶巡各門,所以煩惱。”孫臏道:“爹爹且省愁煩。孩兒心中正想一事,倘若得成,務要兩手補完天地缺,一身分豁帝王憂。”
孫操道:“你有何本事敢誇大口?”孫臏道:“孩兒聞得人說,河南汝州雲夢山水簾洞有個鬼𠔌先生,兵書戰策、妙略奇謀,無般不諳。欲去投他為師,傳授六韜三略、八門遁法、呼風喚雨、掣電驅雷、剪草為馬、撒豆成兵,那時回來,替我燕國報仇,未為遲也。”孫操道:“我兒,你所志在此,我不阻你,不知幾時可得回來?”孫臏道:“多則三年,少則兩載。”孫操道:“衹是你母愛惜你,未必肯捨你去。”孫臏道:“人生天地間,誰不欲建功立業?況男子志在四方,豈可守株待老?望爹爹慰解母親。”
孫操同孫臏到後堂,見燕丹公主說道:“孩兒孫臏,今日要往雲夢山鬼𠔌先生處學藝,特來拜別。”公主道:“我兒小小年紀,不在傢中學習,為何卻要遠去?”孫臏道:“傢中學習如何有成?況今正缺賢臣謀士之秋,不去習些武藝,等待何時?”公主再三苦留不住,沒奈何,吩咐道:“我兒路上須要小心,早去早回,免我懸望。”
次日,孫臏收拾行李,拜辭父母並兄長,出幽州城而去。
再說宜梁魏惠王駕下有個丞相鄭安平,其日朝罷回來,往牛頭街經過。值寒鼕之際,街道上水漿凝凍,結成寸冰。正行之間,馬蹄踹在冰上,老大一滑,險些把個當朝丞相墜下馬來,左右連忙攙住。鄭安平着惱,吩咐左右把兩邊居民拿來,一齊跪在馬前。安平道:“你等為何把水漿傾潑街道?”衆人道:“非幹我等之罪,乃開染坊龐衡傢傾潑的。小人們屢次說他,他恃頑不聽。”安平差人把龐衡拿來,打了二十大棍放去。
那龐衡之子,名喚龐涓,性多暴戾,見父親被鄭安平打了,一時怒起,取一條短棍,把十數個染缸打得粉碎。涓母上前扯住道:“這是生意傢夥,打碎了,把甚過活?”龐涓道:“我父今日受鄭安平如此羞辱,都是染缸的禍胎。我傢不開染坊,水漿如何污潑街道,教我此仇如何得報?”其母道:“這卻是他管的事情,這也無可奈何。你把這染缸打碎怎的?衹要下次小心,不潑街道上罷了。”
龐涓道:“今後勸父親不要開甚染坊罷。我如今收拾行李,到雲夢山水簾洞鬼𠔌先生處,教他傳些兵法,他日倘得執一印、掌一國,也可報鄭安平之仇。”
遂拜別父母,出了宜梁城,挑着行李,來到一株大樹邊。正欲歇擔少息,見樹下一人席地而坐,在那裏打盹。龐涓暗想道:“這個人年貌似我仿佛,莫不往哪裏攻書的?”遂近前問道:“兄長往何處去的?”那人醒來,看見龐涓,倒身施禮。
龐涓道:“兄長上姓?何邦人氏?”孫臏道:“吾父是燕王駙馬,姓孫名操。我是第三子孫臏。”龐涓道:“失敬。欲往何方?”孫臏道:“將往雲夢山水簾洞鬼𠔌先生處學藝。敢問兄長上姓?貴邦何處?”龐涓道:“小可姓龐名涓,魏國人氏,也要往雲夢山鬼𠔌先生處學藝。”孫臏道:“如此甚好。兄長不棄,就此訂個生死之交。”龐涓道:“公子金枝玉葉,小可閭閻匹夫,安敢過扳!”孫臏道:“說哪裏話!同到前面朱仙鎮,買些香燭,拜告天地,長者為兄,幼者為弟,方是結義之禮。”龐涓道:“有理。”
二人各取行李,行到朱仙鎮,備下香燭,對天發誓。龐涓道:“大哥居長,請先誓。”孫臏遂對天告道:“孫臏,燕邦人氏,路遇魏國龐涓,結為兄弟,同往雲夢山鬼𠔌先生處學藝,有書同讀,有藝同學,一有私心,天地鑒察,永為畜類。”龐涓聽了沒奈何,也對天告道:“龐涓,魏國人氏,路遇孫臏,結為兄弟,同到雲夢山鬼𠔌先生處學藝,有書同讀,有藝同學,如有昧心,不得還鄉,夜走馬陵道,亂箭射死,七國分屍。”誓畢,二人對拜八拜,孫臏為兄,龐涓為弟。
龐涓道:“哥哥,你我既結拜了,可把行李並作一擔,待小弟挑。”孫臏遂並了行李。龐涓挑着一路走,一路想,心生一計,假意一跤跌倒,把行李撇在地上,叫道:“大哥,不好了!”
孫臏不知是計,問說:“兄弟怎麽?”龐涓道:“小弟在傢,自不曾挑着擔子,一身骨痛難當。”孫臏道:“快到前面客店歇宿,明日再行。”遂一手攙着龐涓,一手按着行李在肩,往前面旅店歇宿。
明日又行,孫臏衹得把行李挑了在前。龐涓在後,以為得計。二人行不多時,到了一座高山。山上樹木交加,並無人跡。龐涓唬怕,暗想:高山峻嶺,必多豺虎,我在後走,倘有疏虞,怎生是好?又心生一計,道:“大哥,山上草深露濕,不好行走,小弟當先開路。”遂走過前。
忽見樹林中跳出一隻花斑猛虎,張牙舞爪,往龐涓亂撲,嚇得龐涓大聲叫道:“大哥,快上來救救!”孫臏趕上前,見是衹虎,遂歇下行李,近前對虎唱個喏道:“虎哥,我孫臏同龐涓往雲夢山鬼𠔌先生處學藝,望你讓條去路。”那虎見孫臏吩咐,張睛怒目,照定龐涓。
龐涓慌了,望一株大樹上溜將上去,那虎又緊緊蹲在樹邊。龐涓在樹上叫道:“大哥同行,莫疏伴,救我一救!”孫臏又對虎道:“虎哥,樹上的就是我兄弟龐涓,望你方便他下來同去。”那虎搖頭擺尾,從林中去了。龐涓方爬下樹來。原來這虎不是凡虎,就是鬼𠔌仙師駕車神虎,特奉仙師差遣,來探孫、龐二人心術的。
孫臏道:“這山上樹木叢密,不便遊玩,快下山去。”二人遂走下山。
又見一條深澗,並沒橋梁,單見有一獨木。龐涓害怕道:“大哥,這獨木橋如何過去?”孫臏正在待渡,忽然來了一個道童,挑兩個筐兒慢慢行來。孫臏歇擔上前,問道:“童哥,藉問一聲。我要往雲夢山訪鬼𠔌仙師,別有去路麽?”道童道:“沒有別路。此處名獨木橋、鷹愁澗,是去雲夢山的正路。二位不便過去,與我些不鬼,待我挑二位過去。”孫臏取二十文錢,送與道童。道童接了錢,問道:“二位是哪個居長?”孫臏道:“我長。他是兄弟。”龐涓在旁道:“與你錢,你衹管挑我們過去,何兄何弟,幹你甚事?”道童笑道:“我問你年長幼,有個因由:年長的坐在前面筐裏,年幼的坐在後面筐裏。”龐涓暗想:在前面筐裏,坐歪斜些還可抱定繩索,若掉下澗尚可救,坐在後筐掉下澗去,哪個看見?就說道:“童哥,我從來膽小,望你把我坐在前面筐裏。”道童道:“也罷,你就在前筐坐着。”孫臏坐於後筐。道童吩咐二人俱合着眼。不知道童怎生挑過去,且聽下回分解。
這一篇古風單慨周室衰微,群雄擾攘,人人欲定伯圖王,個個欲爭強較勝,因而秦、楚、燕、韓、趙、魏、齊各據一邦,瓜分七國。七國之中,獨秦最強,楚、燕、韓、趙、魏、齊俱屬秦邦挾製。
如今且表燕國。當時,燕王有女,名燕丹公主,招孫操為駙馬。孫操係孫武之子,出自將傢,幼習韜鈐,長嫻弓馬,也算是一員良將。後生三子:長孫竜,次孫虎,幼孫臏。
燕丹公主懷孫臏在身,常夢紅雲護屋;及生孫臏,眉清目秀,穎悟非常。孫操嘗對燕丹公主道:“此兒長大,必握百萬之權,乃吾傢至寶也。”燕丹公主愈加珍惜。其年,秦孝公嗣位,差官入燕,催趲進奉。燕王召孫操私議道:“當今七國,獨有秦強,若不納貢,恐反招禍釁。”孫操道:“秦國雖強,吾燕何弱?我王恐秦生釁,何不興師先自伐秦為上?”燕王道:“卿言最當。今欲伐秦,何人可領大兵?”孫操道:“臣願領五萬人馬,立破強秦。”燕王道:“孤聞秦邦名將頗多,恐卿一人不能取勝。”孫操道:“我王請勿過慮。臣子孫竜、孫虎,膂力非常,英名蓋世。臣願攜此二子同行,秦不待戰而自剋也。”燕王大喜,賜禦酒三杯、金花三朵。
孫操辭燕王出朝,帶領孩兒孫竜、孫虎,下教場點齊人馬,即日登程。但見:旌旗亂,金鼓齊鳴。密匝匝幹戈列隊,亂紛紛甲騎連雲。炮響三聲,天愁地慘;鑼鳴一下,鬼哭神驚。鐵騎捲黃塵,一門三將多驍勇;寶刀橫白日,萬馬千軍播姓名。
不數日來到潼關,孫操令人馬屯紮關外。那秦王孝公,正坐朝堂與多官議事,忽有潼關報到,說燕國駙馬孫操父子,領數萬人馬屯紮關外,要與我國廝殺。秦王聞報,冷笑道:“好個不識時務的燕王!孤差人去催趲他進奉,他倒不來納貢,反起兵前來觸犯。”遂令武安君白起為大將,甘竜、杜回為副將,領兵三萬,出關迎敵。
白起領命,來到潼關。孫操聞秦將領兵出戰,吩咐孫竜、孫虎鎮守大營,親領一支人馬殺奔陣前。白起大喝道:“何物幺魔,敢先出陣?”孫操道:“燕國駙馬孫操。來將何名?”白起道:“秦國大將武安君白起。”兩將挺身出馬,戰經六十餘合不分勝負。白起掄槍,把孫操刀來架住。孫操道:“你莫非怯戰?”白起道:“天色已晚,不是廝戰時節,分兵回去,明早再定高下。”孫操道:“也罷!且放你去將養一夜,明早吃刀。”兩傢撥馬回營。
且說孫操回營,孫竜、孫虎出營迎接。孫操到中軍坐了。孫竜問道:“爹爹今日出戰,勝負如何?”孫操道:“我兒!好個武安君白起,果然名不虛傳。我與他大戰六十餘合,不分勝負,天晚收兵回來,明日决一死戰。”吩咐軍中備酒,父子三人就在營中暢飲。詩曰:大戰潼關天日昏,一心直待破強秦。宵來且盡杯中物,拚醉中軍細柳營。
且說那白起回營,與甘竜、杜回計議道:“孫操那廝,與我不相上下,勢難取勝。如今之計,不能力擒,衹可智取。不如乘此更闌人靜,分兵三哨,劫了他的營寨,功必成矣。”甘、杜二人齊說:“好計!”隨即傳令軍士準備劫營。白起中哨,甘竜左哨,杜回右哨。到二更時分,軍士各各銜枚,鑼不鳴,鼓不響,地趲進燕營,一聲炮響,喊聲連天,一齊殺入。
此時孫操飲得大醉,孫竜、孫虎亦有半酣,不曾提防劫寨,睡夢中聽得喊聲,魂不附體,各牽戰馬,自逃性命,哪顧軍士死生。父子扳鞍上馬,一道煙徑往後哨逃去。白起縱人馬繞營混殺,把燕國五萬人馬殺得罄盡,屍橫遍地,血滿潼關,扯起得勝旗,奏凱還朝。秦王大喜,問道:“孤聞燕國孫操智勇兼全,卿何由得此大捷?”白起將劫寨事一一備奏,秦王賜白起黃金千鎰、彩帛百端,其餘將士犒賞不提。
那孫操父子逃回燕國,孫操自綁入見燕王。燕王驚訝道:“卿敢被秦師陷了?”孫操道:“臣該萬死!臣領兵到潼關,與秦將白起大戰一日,不分勝負,天晚收兵回營。不料白起到夜靜時,劫臣營寨,人馬盡被殺傷。臣父子殺出重圍,特來見駕,望王赦臣萬死。”燕王聽說,叫聲:“罷了!真乃貽笑外邦。你為將數年,豈不知提防劫營?如此鬍混,豈堪重用,本當正法。姑念椒房至親,削去兵權,追還牌印,貶去巡視各門。”
孫操回府,悶悶不樂。孫臏問道:“爹爹今日伐秦回來,憂愁滿面,卻是為何?”孫操道:“我兒,你年幼不諳世務,問他怎的?”孫臏道:“兒雖年幼,世事頗知一二,不識吾父隱衷為傢為國?”孫操道:“為傢怎麽說,為國怎麽說?”孫臏道:“若說為傢,傢有二位兄長,武藝精強,俱可為父分憂,不必提了。若說為國,莫非外邦輕視我國,朝中缺少謀臣良相,以此過慮?”孫操道:“我正為此。因秦王倚恃強伯,差人催趲我邦進奉。吾主大怒,着我領兵五萬伐秦,不料到得潼關,被白起詭計劫了營寨,損兵折將,逃竄回來。朝廷大惱,將我削了兵權,追還牌印,貶巡各門,所以煩惱。”孫臏道:“爹爹且省愁煩。孩兒心中正想一事,倘若得成,務要兩手補完天地缺,一身分豁帝王憂。”
孫操道:“你有何本事敢誇大口?”孫臏道:“孩兒聞得人說,河南汝州雲夢山水簾洞有個鬼𠔌先生,兵書戰策、妙略奇謀,無般不諳。欲去投他為師,傳授六韜三略、八門遁法、呼風喚雨、掣電驅雷、剪草為馬、撒豆成兵,那時回來,替我燕國報仇,未為遲也。”孫操道:“我兒,你所志在此,我不阻你,不知幾時可得回來?”孫臏道:“多則三年,少則兩載。”孫操道:“衹是你母愛惜你,未必肯捨你去。”孫臏道:“人生天地間,誰不欲建功立業?況男子志在四方,豈可守株待老?望爹爹慰解母親。”
孫操同孫臏到後堂,見燕丹公主說道:“孩兒孫臏,今日要往雲夢山鬼𠔌先生處學藝,特來拜別。”公主道:“我兒小小年紀,不在傢中學習,為何卻要遠去?”孫臏道:“傢中學習如何有成?況今正缺賢臣謀士之秋,不去習些武藝,等待何時?”公主再三苦留不住,沒奈何,吩咐道:“我兒路上須要小心,早去早回,免我懸望。”
次日,孫臏收拾行李,拜辭父母並兄長,出幽州城而去。
再說宜梁魏惠王駕下有個丞相鄭安平,其日朝罷回來,往牛頭街經過。值寒鼕之際,街道上水漿凝凍,結成寸冰。正行之間,馬蹄踹在冰上,老大一滑,險些把個當朝丞相墜下馬來,左右連忙攙住。鄭安平着惱,吩咐左右把兩邊居民拿來,一齊跪在馬前。安平道:“你等為何把水漿傾潑街道?”衆人道:“非幹我等之罪,乃開染坊龐衡傢傾潑的。小人們屢次說他,他恃頑不聽。”安平差人把龐衡拿來,打了二十大棍放去。
那龐衡之子,名喚龐涓,性多暴戾,見父親被鄭安平打了,一時怒起,取一條短棍,把十數個染缸打得粉碎。涓母上前扯住道:“這是生意傢夥,打碎了,把甚過活?”龐涓道:“我父今日受鄭安平如此羞辱,都是染缸的禍胎。我傢不開染坊,水漿如何污潑街道,教我此仇如何得報?”其母道:“這卻是他管的事情,這也無可奈何。你把這染缸打碎怎的?衹要下次小心,不潑街道上罷了。”
龐涓道:“今後勸父親不要開甚染坊罷。我如今收拾行李,到雲夢山水簾洞鬼𠔌先生處,教他傳些兵法,他日倘得執一印、掌一國,也可報鄭安平之仇。”
遂拜別父母,出了宜梁城,挑着行李,來到一株大樹邊。正欲歇擔少息,見樹下一人席地而坐,在那裏打盹。龐涓暗想道:“這個人年貌似我仿佛,莫不往哪裏攻書的?”遂近前問道:“兄長往何處去的?”那人醒來,看見龐涓,倒身施禮。
龐涓道:“兄長上姓?何邦人氏?”孫臏道:“吾父是燕王駙馬,姓孫名操。我是第三子孫臏。”龐涓道:“失敬。欲往何方?”孫臏道:“將往雲夢山水簾洞鬼𠔌先生處學藝。敢問兄長上姓?貴邦何處?”龐涓道:“小可姓龐名涓,魏國人氏,也要往雲夢山鬼𠔌先生處學藝。”孫臏道:“如此甚好。兄長不棄,就此訂個生死之交。”龐涓道:“公子金枝玉葉,小可閭閻匹夫,安敢過扳!”孫臏道:“說哪裏話!同到前面朱仙鎮,買些香燭,拜告天地,長者為兄,幼者為弟,方是結義之禮。”龐涓道:“有理。”
二人各取行李,行到朱仙鎮,備下香燭,對天發誓。龐涓道:“大哥居長,請先誓。”孫臏遂對天告道:“孫臏,燕邦人氏,路遇魏國龐涓,結為兄弟,同往雲夢山鬼𠔌先生處學藝,有書同讀,有藝同學,一有私心,天地鑒察,永為畜類。”龐涓聽了沒奈何,也對天告道:“龐涓,魏國人氏,路遇孫臏,結為兄弟,同到雲夢山鬼𠔌先生處學藝,有書同讀,有藝同學,如有昧心,不得還鄉,夜走馬陵道,亂箭射死,七國分屍。”誓畢,二人對拜八拜,孫臏為兄,龐涓為弟。
龐涓道:“哥哥,你我既結拜了,可把行李並作一擔,待小弟挑。”孫臏遂並了行李。龐涓挑着一路走,一路想,心生一計,假意一跤跌倒,把行李撇在地上,叫道:“大哥,不好了!”
孫臏不知是計,問說:“兄弟怎麽?”龐涓道:“小弟在傢,自不曾挑着擔子,一身骨痛難當。”孫臏道:“快到前面客店歇宿,明日再行。”遂一手攙着龐涓,一手按着行李在肩,往前面旅店歇宿。
明日又行,孫臏衹得把行李挑了在前。龐涓在後,以為得計。二人行不多時,到了一座高山。山上樹木交加,並無人跡。龐涓唬怕,暗想:高山峻嶺,必多豺虎,我在後走,倘有疏虞,怎生是好?又心生一計,道:“大哥,山上草深露濕,不好行走,小弟當先開路。”遂走過前。
忽見樹林中跳出一隻花斑猛虎,張牙舞爪,往龐涓亂撲,嚇得龐涓大聲叫道:“大哥,快上來救救!”孫臏趕上前,見是衹虎,遂歇下行李,近前對虎唱個喏道:“虎哥,我孫臏同龐涓往雲夢山鬼𠔌先生處學藝,望你讓條去路。”那虎見孫臏吩咐,張睛怒目,照定龐涓。
龐涓慌了,望一株大樹上溜將上去,那虎又緊緊蹲在樹邊。龐涓在樹上叫道:“大哥同行,莫疏伴,救我一救!”孫臏又對虎道:“虎哥,樹上的就是我兄弟龐涓,望你方便他下來同去。”那虎搖頭擺尾,從林中去了。龐涓方爬下樹來。原來這虎不是凡虎,就是鬼𠔌仙師駕車神虎,特奉仙師差遣,來探孫、龐二人心術的。
孫臏道:“這山上樹木叢密,不便遊玩,快下山去。”二人遂走下山。
又見一條深澗,並沒橋梁,單見有一獨木。龐涓害怕道:“大哥,這獨木橋如何過去?”孫臏正在待渡,忽然來了一個道童,挑兩個筐兒慢慢行來。孫臏歇擔上前,問道:“童哥,藉問一聲。我要往雲夢山訪鬼𠔌仙師,別有去路麽?”道童道:“沒有別路。此處名獨木橋、鷹愁澗,是去雲夢山的正路。二位不便過去,與我些不鬼,待我挑二位過去。”孫臏取二十文錢,送與道童。道童接了錢,問道:“二位是哪個居長?”孫臏道:“我長。他是兄弟。”龐涓在旁道:“與你錢,你衹管挑我們過去,何兄何弟,幹你甚事?”道童笑道:“我問你年長幼,有個因由:年長的坐在前面筐裏,年幼的坐在後面筐裏。”龐涓暗想:在前面筐裏,坐歪斜些還可抱定繩索,若掉下澗尚可救,坐在後筐掉下澗去,哪個看見?就說道:“童哥,我從來膽小,望你把我坐在前面筐裏。”道童道:“也罷,你就在前筐坐着。”孫臏坐於後筐。道童吩咐二人俱合着眼。不知道童怎生挑過去,且聽下回分解。
話說道童把孫臏、龐涓挑了到獨木橋中間,故意把擔兒賣幾個轉折。孫臏並不吃驚,衹龐涓害怕,兩手緊緊摸着筐索,連聲叫道:“童哥挑穩,莫唬殺我!”道童道:“不妨。合着眼坐着,開眼就要掉下澗去。”龐涓愈加把眼閉緊,心頭別別跳個不了,暗想:道童恁般無理,過橋去,着實打他一頓,纔消這口氣。
少頃,過了橋,道童歇下筐兒,叫二位開眼。孫臏、龐涓走出筐來,開眼一看,那道童並筐兒都不見了。看官,你說道童是誰?即鬼𠔌仙師焚香童子,仙師特地差來試探孫、龐心術。孫臏道:“奇事!分明是仙童,來渡我們過橋,不可不拜謝。”兩人望空遙拜。
又行數日,來到雲夢山,定睛觀看,但見那:叢崖怪石,峭壁奇峰,滿山前瑤草瓊芝,四下裏禽飛鶴唳,澗畔密結薜蘿,沿堤叢生花竹,雖然塵世逍遙地,半是蓬萊小洞天。兩人來到洞前,見洞門緊閉,門上一個石碑,上鎸六個大字是:“雲夢山水簾洞。”
兩人徘徊良久,忽見一個樵夫從洞前經過。孫臏問道:“樵哥,這裏可是鬼𠔌仙師的洞府麽?”樵夫道:“正是。二位問他何幹?”孫臏道:“我是外邦人氏,聞仙師之名,特來投他學藝。”樵夫道:“要見仙師,須要誠心拜開洞門,方纔得見。”龐涓道:“拜幾拜纔開?”樵夫道:“有誠心一拜即開,沒誠心一年半載也拜不開。”樵夫說罷,拱手而去。
孫臏對龐涓道:“兄弟,千山萬水來到此間,怎說沒誠心,就拜幾拜,有甚相虧?”孫臏倒身下拜。龐涓拜了一拜,站在後邊自想道:“不要拜,少不得孫臏得見,我也得見,拜他何為?”孫臏回頭,見龐涓不拜,便說:“兄弟,不要灰了道心,還來同拜纔是。”龐涓勉強下拜。
拜到午時三刻,洞門一聲響亮,忽然大開,裏面走出一個道童,問道:“二位到此何幹?”孫臏道:“燕國孫臏同魏國龐涓,來投鬼𠔌仙師學藝,敢煩通報。”道童聽了,轉身進去,稟知鬼𠔌。
這鬼𠔌乃晉平公時人,姓王名利,世居清溪,嘗入雲夢山採藥,得道不老,業於𠔌中,因號鬼𠔌。當時吩咐道童:“掇張交椅放在洞門下,待我出來。”道童依命,連忙取交椅放了。
鬼𠔌行至洞門下坐定,叫道:“學藝的過來。”孫臏、龐涓近前下拜,鬼𠔌問道:“二子姓甚名誰?何邦人氏?”孫臏道:“弟子孫臏,燕國人氏。”又指龐涓道:“他姓龐名涓,魏國人氏,是弟子途中相遇,遂爾結義,同叩吾師,望乞收錄。”鬼𠔌看孫臏相貌,熊腰虎背,道骨仙肌,有懷仁尚義之心;又看龐涓,鬼頭蛇眼,背後見腮,忘恩負義,嫉賢妒能,不得善終之相,遂道:“孫臏堪以授藝,龐涓難以學習,回傢去罷。”
孫臏哀告道:“師父!同胞莫蹉違,況路途結義,尤勝同胞。弟子學得藝成,龐涓也學得成,望師父一並收留。”
鬼𠔌道:“也罷,你們試試聰明我看。若把我賺得出洞門,就收了他,賺不出,打發回去。”
龐涓沉吟半晌,高叫道:“師父!雲端裏兩條竜鬥,請師父觀看。”鬼𠔌微笑道:“此時鼕月,有什麽竜鬥。”龐涓又道:“師父,南天門李老君來了。”鬼𠔌道:“李老君適纔別我去,怎的又來!”龐涓道:“弟子在師父椅後放把火,師父怕燒,衹得出洞。”鬼𠔌笑道:“權當你的見識。”
又問孫臏:“有甚見識賺我出洞?”孫臏道:“弟子愚頑,無甚見識。師父把椅拿在外面坐了,待弟子想個見識賺師父進去還可,若師父在洞內,一世也賺不出來。”鬼𠔌叫道童掇交椅嚮外坐了。孫臏道:“弟子已賺師父出洞了。”
鬼𠔌大笑道:“我倒被你賺了。”遂引二人到裏面拜祖師聖像,吩咐今日將晚,歸房歇宿,明日習學。孫、龐領命去訖。
次日,鬼𠔌喚孫臏、龐涓吩咐道:“古雲:‘徒弟徒弟,先供使令,方纔學藝。’二人每日一個攻書,一個打柴。如孫臏攻書,龐涓打柴;龐涓攻書,孫臏打柴。”二人齊道:“依遵師令。”鬼𠔌道:“今日為始,孫臏年長,先攻書,龐涓去打柴。”鬼𠔌打發龐涓去,取本書遞與孫臏,囑咐道:“此書與你自讀,不可與別人看。”孫臏接書,竟往房中去讀。
不料龐涓打柴回來,先見了師父,後到房中問孫臏道:“大哥,今日不知讀何書?我看看。”孫臏道:“兄弟,我與你當日朱仙鎮上結義之時,對天發誓有書同讀,有藝同學,怎不與你看?”連忙將書遞與龐涓。龐涓接來,燈下讀幾遍,通讀熟了。
明日當孫臏打柴,龐涓讀書。鬼𠔌取書遞與龐涓,龐涓讀書,進房攻習。孫臏回來,問龐涓道:“今日讀的什麽書?”龐涓支吾道:“師父今日道友相訪,烹茶煮飯混了一日,教我也忙了一日,不得工夫讀書。”孫臏信他。如此多番,凡孫臏讀書日子,晚來與龐涓看;龐涓讀書日子,托故不與孫臏看。
光陰如梭,兩人學藝到了一年。龐涓叫孫臏道:“大哥,你我學藝一年,皆有些本事,不知中用不中用。明日稟過師父,衹說同下山打柴,把本事試演一番如何?”孫臏道:“此言正合吾意。”
次日,孫臏、龐涓稟過師父,一同下山。孫臏把頑石擺下一陣,叫龐涓看是什麽陣?龐涓看了道:“青竜出水陣。”孫臏道:“這陣你破得麽?”龐涓道:“要破何難!”拿起扁擔從哪方起,哪方止,把個青竜出水陣點破。孫臏道:“兄弟,你也擺一陣,看我認得麽?”龐涓也把石擺下一陣,孫臏看不出,問道:“是什麽陣?”龐涓道:“就是大哥纔擺的青竜出水陣。”孫臏搖頭說:“不像。”龐涓道:“此是我擺差了,大哥故看不出。”口裏雖說,心內暗暗歡喜說:“吾學足矣!我知認得他的陣,他認不得我的陣,豈非我高似他?”傍晚兩人依舊安歇。
一日,鬼𠔌吩咐二人道:“我今日要往終南山赴鬆花會,你們好生看守洞門,過七七四十九日,同下山來接我。”鬼𠔌囑畢,駕一朵祥雲騰空去了。
到了四十九日,孫臏對龐涓道:“師父吩咐在先,去四十九日回來,今日已滿,你我可同下山迎接。”當下忙備仙桃、仙酒,二人攜了下山,到曼多羅石邊,把酒桌擺在石上。正擺得下,忽有一隻白鹿慢慢前來。孫臏看那白鹿生得奇,但見遍身皎如瑞雪,潔似秋霜,走到石邊再不走動。孫臏篩杯酒放在石上,白鹿張口吃了,連篩兩杯,吃兩杯。龐涓道:“大哥,白鹿不過山中走獸,怎與酒吃?”孫臏道:“此鹿形象非常,或是仙傢馴養也未可知。”龐涓道:“豈有此理!待我打殺了,做個下酒之物。”孫臏道:“大小俱是性命,殺它則甚,此心何忍!”龐涓不聽孫臏之言,提起頑石往白鹿打去,白鹿轉身就走。龐涓趕去一二裏之地,立時不見白鹿。忽起一陣狂風,降下許多冰雹,把龐涓打得面青臉腫,倒在地上。
孫臏見冰雹,過來尋龐涓,衹見龐涓倒傷在地。孫臏扶他回到洞中,乃復自到曼多羅石邊。那白鹿又走來,忽口吐人言道:“孫先生,生受你。吾非凡鹿,乃上界白鹿大仙。汝師鬼𠔌,乃吾至友。適間龐涓心懷不善,欲害吾命,被我降下冰雹打傷。汝師頃刻回來,他還有三捲天書、八門遁法、六甲靈文,俱不曾傳你。你回去可要他的。”說罷,化一陣清風而去。
須臾,空中半雲半霧,鬼𠔌駕虎車從空而下。孫臏倒身下拜,進上酒果。鬼𠔌吃了,問道:“龐涓怎麽不來?”孫臏道:“他今下山迎接師父,適被冰雹所傷,回洞去了。”鬼𠔌道:“因他貪口,要食白鹿,自取其禍。”師徒回到水簾洞,孫臏近前道:“聞知師父有三捲天書,八門遁法、六甲靈文,望師父傳與弟子。”鬼𠔌道:“此書秘傳已久,非人莫傳。”遂喚道童取天書出來。道童開了書箱,取出付與孫臏。鬼𠔌道:“此書衹可自讀,不可與人看。”孫臏得了天書,燃燈夜讀。
龐涓見孫臏讀書,假作睡熟,聽了一會,假作睡醒,起來叫道:“大哥,為何私心?當初朱仙鎮結義,對天發誓,有書同讀,有藝同學,今晚悄悄在此讀天書,可不背了前盟?”龐涓一把搶過手,看了又看,便曉天文義理,使性掉在地下,依舊睡了。孫臏收拾放在桌上,衹得也睡。龐涓待孫臏睡熟,悄地起身,把天書嚮燈火上燒毀,假意大驚小怪叫道:“大哥快醒!天書被燈煤掉下燒毀了。”孫臏大驚,忙爬起來,天書已作灰燼,愁眉緊鎖,面帶憂容。
次早,孫臏到鬼𠔌榻前跪告道:“弟子有罪。昨夜正讀天書,燈煤掉下把天書燒毀了。”鬼𠔌道:“此乃世間難得之寶,如何燒毀?好不小心!”孫臏怏怏而去。過幾日,八月中旬,黃昏時候,鬼𠔌着道童喚孫臏、龐涓,同步出洞門。但見瑤階淨洗,玉宇無塵,冰輪乍展,寶鏡初升。鬼𠔌坐於石上,孫臏、龐涓侍立。鬼𠔌道:“二子從吾受業已經三年,未聞二子之志。今乘明月,試各自陳。”
孫臏道:“弟子孫臏,願明王在上,政治隆昌,耳不聞金鼓之聲,目不觀烽煙之驚,使臏得享太平,濡沾雨露,以樂天年。臏所志也。”鬼𠔌佯笑道:“迂腐之談,不足處當今之世。”遂問龐涓:“所志若何?”
龐涓道:“弟子龐涓,願奉一人命令,統百萬威權,戰必勝,攻必取,使天下諸侯雲從賓服。此涓志也。”鬼𠔌笑道:“處戰國之世,非龐涓不足以成大事。”說罷,孫臏、龐涓一齊跪下道:“弟子二人,離傢三年,思念父母,明日欲拜辭師父,回傢探望,不識可否?”
鬼𠔌道:“龐涓聰明,他的兵法通學會了,可以去得。孫臏駑鈍,尚未通徹,還不可去。”孫臏道:“弟子二人,路逢結義,同心合膽,對天發誓。既與龐涓同來,要與龐涓同去,有終有始,乃見交情,望師父垂念。”鬼𠔌道:“你既苦苦要去,我也難留,明日隨你二人去罷。”又說些閑話,到了三更,師徒進洞就寢。
次早,孫臏、龐涓拜辭鬼𠔌下山。行至半山,見一老婆手拿鐵鏨,磨於石上。孫臏問道:“婆子手磨何物?”婆子答道:“小主母在傢做針指,無處覓針,教我把鐵鏨磨做綉花針兒。”孫臏笑道:“奶奶差矣!老大鐵鏨怎麽磨得成綉花針?”婆子道:“先生豈不聞俗語雲:‘衹要工夫深,鐵鏨磨做針。’”
孫臏聞言大悟,自想:“婆子之言其實深奧,凡事衹要工夫精到,畢竟可成。所以師父說我駑鈍,還欠攻書,即此可喻。”
又行數裏,見一大漢手拿錐鑿,在山腳鑿山。孫臏問道:“漢子鑿山何用?”大漢道:“鑿透山眼,要通大海。”孫臏笑道:“鑿山如何通海?”大漢道:“你不聞古語說:‘鑿山通海泉,心堅石也穿。’”
孫臏連見兩事,心回意轉,想道:“我兵法未深,下山去也沒用,何不返去見師父,再讀幾時書,回去未遲。”因對龐涓道:“兄弟,你果聰明,兵法精通。衹我駑鈍未通,豈可中道而廢?你今先回,我再上山習學幾時。待我寫一封傢書,煩你送至幽州我父處投下。你可在我傢住下,待我父奏聞燕王,就在燕邦受職,等我回來,與你共掌朝綱。”說罷,嚮行囊中取出紙筆,寫書遞與龐涓。
兩人拜別,龐涓往幽州去。孫臏復上山,回水簾洞拜見師父。鬼𠔌道:“你去了為何復來?”孫臏道:“弟子下山,見一老婆鐵鏨磨針,又一大漢鑿山通海,弟子一時省悟,想起師父金石之言,說我攻書未深,因此別了龐涓,又上山來,望乞指示愚頑。”鬼𠔌道:“那婆子、大漢俱是神將,我特差他點化你的。我有三捲天書、八門遁法、六甲靈文,珍藏已久,非人勿授。幾欲傳你,因龐涓為人妒賢嫉能,忘恩負義,所以不好傳你,故此着他先回,特遣神將點化你上山,慢慢傳你天書。”孫臏驚問道:“天書前番燈煤燒了,怎麽還有天書?”鬼𠔌微笑道:“燒毀的乃是假的。我預知龐涓心懷不善,故把假天書與他燒毀,他纔肯下山去。我今與你取個表字‘守愚’,別號‘伯齡’。”孫臏拜謝。欲知後事,且聽下回分解。
少頃,過了橋,道童歇下筐兒,叫二位開眼。孫臏、龐涓走出筐來,開眼一看,那道童並筐兒都不見了。看官,你說道童是誰?即鬼𠔌仙師焚香童子,仙師特地差來試探孫、龐心術。孫臏道:“奇事!分明是仙童,來渡我們過橋,不可不拜謝。”兩人望空遙拜。
又行數日,來到雲夢山,定睛觀看,但見那:叢崖怪石,峭壁奇峰,滿山前瑤草瓊芝,四下裏禽飛鶴唳,澗畔密結薜蘿,沿堤叢生花竹,雖然塵世逍遙地,半是蓬萊小洞天。兩人來到洞前,見洞門緊閉,門上一個石碑,上鎸六個大字是:“雲夢山水簾洞。”
兩人徘徊良久,忽見一個樵夫從洞前經過。孫臏問道:“樵哥,這裏可是鬼𠔌仙師的洞府麽?”樵夫道:“正是。二位問他何幹?”孫臏道:“我是外邦人氏,聞仙師之名,特來投他學藝。”樵夫道:“要見仙師,須要誠心拜開洞門,方纔得見。”龐涓道:“拜幾拜纔開?”樵夫道:“有誠心一拜即開,沒誠心一年半載也拜不開。”樵夫說罷,拱手而去。
孫臏對龐涓道:“兄弟,千山萬水來到此間,怎說沒誠心,就拜幾拜,有甚相虧?”孫臏倒身下拜。龐涓拜了一拜,站在後邊自想道:“不要拜,少不得孫臏得見,我也得見,拜他何為?”孫臏回頭,見龐涓不拜,便說:“兄弟,不要灰了道心,還來同拜纔是。”龐涓勉強下拜。
拜到午時三刻,洞門一聲響亮,忽然大開,裏面走出一個道童,問道:“二位到此何幹?”孫臏道:“燕國孫臏同魏國龐涓,來投鬼𠔌仙師學藝,敢煩通報。”道童聽了,轉身進去,稟知鬼𠔌。
這鬼𠔌乃晉平公時人,姓王名利,世居清溪,嘗入雲夢山採藥,得道不老,業於𠔌中,因號鬼𠔌。當時吩咐道童:“掇張交椅放在洞門下,待我出來。”道童依命,連忙取交椅放了。
鬼𠔌行至洞門下坐定,叫道:“學藝的過來。”孫臏、龐涓近前下拜,鬼𠔌問道:“二子姓甚名誰?何邦人氏?”孫臏道:“弟子孫臏,燕國人氏。”又指龐涓道:“他姓龐名涓,魏國人氏,是弟子途中相遇,遂爾結義,同叩吾師,望乞收錄。”鬼𠔌看孫臏相貌,熊腰虎背,道骨仙肌,有懷仁尚義之心;又看龐涓,鬼頭蛇眼,背後見腮,忘恩負義,嫉賢妒能,不得善終之相,遂道:“孫臏堪以授藝,龐涓難以學習,回傢去罷。”
孫臏哀告道:“師父!同胞莫蹉違,況路途結義,尤勝同胞。弟子學得藝成,龐涓也學得成,望師父一並收留。”
鬼𠔌道:“也罷,你們試試聰明我看。若把我賺得出洞門,就收了他,賺不出,打發回去。”
龐涓沉吟半晌,高叫道:“師父!雲端裏兩條竜鬥,請師父觀看。”鬼𠔌微笑道:“此時鼕月,有什麽竜鬥。”龐涓又道:“師父,南天門李老君來了。”鬼𠔌道:“李老君適纔別我去,怎的又來!”龐涓道:“弟子在師父椅後放把火,師父怕燒,衹得出洞。”鬼𠔌笑道:“權當你的見識。”
又問孫臏:“有甚見識賺我出洞?”孫臏道:“弟子愚頑,無甚見識。師父把椅拿在外面坐了,待弟子想個見識賺師父進去還可,若師父在洞內,一世也賺不出來。”鬼𠔌叫道童掇交椅嚮外坐了。孫臏道:“弟子已賺師父出洞了。”
鬼𠔌大笑道:“我倒被你賺了。”遂引二人到裏面拜祖師聖像,吩咐今日將晚,歸房歇宿,明日習學。孫、龐領命去訖。
次日,鬼𠔌喚孫臏、龐涓吩咐道:“古雲:‘徒弟徒弟,先供使令,方纔學藝。’二人每日一個攻書,一個打柴。如孫臏攻書,龐涓打柴;龐涓攻書,孫臏打柴。”二人齊道:“依遵師令。”鬼𠔌道:“今日為始,孫臏年長,先攻書,龐涓去打柴。”鬼𠔌打發龐涓去,取本書遞與孫臏,囑咐道:“此書與你自讀,不可與別人看。”孫臏接書,竟往房中去讀。
不料龐涓打柴回來,先見了師父,後到房中問孫臏道:“大哥,今日不知讀何書?我看看。”孫臏道:“兄弟,我與你當日朱仙鎮上結義之時,對天發誓有書同讀,有藝同學,怎不與你看?”連忙將書遞與龐涓。龐涓接來,燈下讀幾遍,通讀熟了。
明日當孫臏打柴,龐涓讀書。鬼𠔌取書遞與龐涓,龐涓讀書,進房攻習。孫臏回來,問龐涓道:“今日讀的什麽書?”龐涓支吾道:“師父今日道友相訪,烹茶煮飯混了一日,教我也忙了一日,不得工夫讀書。”孫臏信他。如此多番,凡孫臏讀書日子,晚來與龐涓看;龐涓讀書日子,托故不與孫臏看。
光陰如梭,兩人學藝到了一年。龐涓叫孫臏道:“大哥,你我學藝一年,皆有些本事,不知中用不中用。明日稟過師父,衹說同下山打柴,把本事試演一番如何?”孫臏道:“此言正合吾意。”
次日,孫臏、龐涓稟過師父,一同下山。孫臏把頑石擺下一陣,叫龐涓看是什麽陣?龐涓看了道:“青竜出水陣。”孫臏道:“這陣你破得麽?”龐涓道:“要破何難!”拿起扁擔從哪方起,哪方止,把個青竜出水陣點破。孫臏道:“兄弟,你也擺一陣,看我認得麽?”龐涓也把石擺下一陣,孫臏看不出,問道:“是什麽陣?”龐涓道:“就是大哥纔擺的青竜出水陣。”孫臏搖頭說:“不像。”龐涓道:“此是我擺差了,大哥故看不出。”口裏雖說,心內暗暗歡喜說:“吾學足矣!我知認得他的陣,他認不得我的陣,豈非我高似他?”傍晚兩人依舊安歇。
一日,鬼𠔌吩咐二人道:“我今日要往終南山赴鬆花會,你們好生看守洞門,過七七四十九日,同下山來接我。”鬼𠔌囑畢,駕一朵祥雲騰空去了。
到了四十九日,孫臏對龐涓道:“師父吩咐在先,去四十九日回來,今日已滿,你我可同下山迎接。”當下忙備仙桃、仙酒,二人攜了下山,到曼多羅石邊,把酒桌擺在石上。正擺得下,忽有一隻白鹿慢慢前來。孫臏看那白鹿生得奇,但見遍身皎如瑞雪,潔似秋霜,走到石邊再不走動。孫臏篩杯酒放在石上,白鹿張口吃了,連篩兩杯,吃兩杯。龐涓道:“大哥,白鹿不過山中走獸,怎與酒吃?”孫臏道:“此鹿形象非常,或是仙傢馴養也未可知。”龐涓道:“豈有此理!待我打殺了,做個下酒之物。”孫臏道:“大小俱是性命,殺它則甚,此心何忍!”龐涓不聽孫臏之言,提起頑石往白鹿打去,白鹿轉身就走。龐涓趕去一二裏之地,立時不見白鹿。忽起一陣狂風,降下許多冰雹,把龐涓打得面青臉腫,倒在地上。
孫臏見冰雹,過來尋龐涓,衹見龐涓倒傷在地。孫臏扶他回到洞中,乃復自到曼多羅石邊。那白鹿又走來,忽口吐人言道:“孫先生,生受你。吾非凡鹿,乃上界白鹿大仙。汝師鬼𠔌,乃吾至友。適間龐涓心懷不善,欲害吾命,被我降下冰雹打傷。汝師頃刻回來,他還有三捲天書、八門遁法、六甲靈文,俱不曾傳你。你回去可要他的。”說罷,化一陣清風而去。
須臾,空中半雲半霧,鬼𠔌駕虎車從空而下。孫臏倒身下拜,進上酒果。鬼𠔌吃了,問道:“龐涓怎麽不來?”孫臏道:“他今下山迎接師父,適被冰雹所傷,回洞去了。”鬼𠔌道:“因他貪口,要食白鹿,自取其禍。”師徒回到水簾洞,孫臏近前道:“聞知師父有三捲天書,八門遁法、六甲靈文,望師父傳與弟子。”鬼𠔌道:“此書秘傳已久,非人莫傳。”遂喚道童取天書出來。道童開了書箱,取出付與孫臏。鬼𠔌道:“此書衹可自讀,不可與人看。”孫臏得了天書,燃燈夜讀。
龐涓見孫臏讀書,假作睡熟,聽了一會,假作睡醒,起來叫道:“大哥,為何私心?當初朱仙鎮結義,對天發誓,有書同讀,有藝同學,今晚悄悄在此讀天書,可不背了前盟?”龐涓一把搶過手,看了又看,便曉天文義理,使性掉在地下,依舊睡了。孫臏收拾放在桌上,衹得也睡。龐涓待孫臏睡熟,悄地起身,把天書嚮燈火上燒毀,假意大驚小怪叫道:“大哥快醒!天書被燈煤掉下燒毀了。”孫臏大驚,忙爬起來,天書已作灰燼,愁眉緊鎖,面帶憂容。
次早,孫臏到鬼𠔌榻前跪告道:“弟子有罪。昨夜正讀天書,燈煤掉下把天書燒毀了。”鬼𠔌道:“此乃世間難得之寶,如何燒毀?好不小心!”孫臏怏怏而去。過幾日,八月中旬,黃昏時候,鬼𠔌着道童喚孫臏、龐涓,同步出洞門。但見瑤階淨洗,玉宇無塵,冰輪乍展,寶鏡初升。鬼𠔌坐於石上,孫臏、龐涓侍立。鬼𠔌道:“二子從吾受業已經三年,未聞二子之志。今乘明月,試各自陳。”
孫臏道:“弟子孫臏,願明王在上,政治隆昌,耳不聞金鼓之聲,目不觀烽煙之驚,使臏得享太平,濡沾雨露,以樂天年。臏所志也。”鬼𠔌佯笑道:“迂腐之談,不足處當今之世。”遂問龐涓:“所志若何?”
龐涓道:“弟子龐涓,願奉一人命令,統百萬威權,戰必勝,攻必取,使天下諸侯雲從賓服。此涓志也。”鬼𠔌笑道:“處戰國之世,非龐涓不足以成大事。”說罷,孫臏、龐涓一齊跪下道:“弟子二人,離傢三年,思念父母,明日欲拜辭師父,回傢探望,不識可否?”
鬼𠔌道:“龐涓聰明,他的兵法通學會了,可以去得。孫臏駑鈍,尚未通徹,還不可去。”孫臏道:“弟子二人,路逢結義,同心合膽,對天發誓。既與龐涓同來,要與龐涓同去,有終有始,乃見交情,望師父垂念。”鬼𠔌道:“你既苦苦要去,我也難留,明日隨你二人去罷。”又說些閑話,到了三更,師徒進洞就寢。
次早,孫臏、龐涓拜辭鬼𠔌下山。行至半山,見一老婆手拿鐵鏨,磨於石上。孫臏問道:“婆子手磨何物?”婆子答道:“小主母在傢做針指,無處覓針,教我把鐵鏨磨做綉花針兒。”孫臏笑道:“奶奶差矣!老大鐵鏨怎麽磨得成綉花針?”婆子道:“先生豈不聞俗語雲:‘衹要工夫深,鐵鏨磨做針。’”
孫臏聞言大悟,自想:“婆子之言其實深奧,凡事衹要工夫精到,畢竟可成。所以師父說我駑鈍,還欠攻書,即此可喻。”
又行數裏,見一大漢手拿錐鑿,在山腳鑿山。孫臏問道:“漢子鑿山何用?”大漢道:“鑿透山眼,要通大海。”孫臏笑道:“鑿山如何通海?”大漢道:“你不聞古語說:‘鑿山通海泉,心堅石也穿。’”
孫臏連見兩事,心回意轉,想道:“我兵法未深,下山去也沒用,何不返去見師父,再讀幾時書,回去未遲。”因對龐涓道:“兄弟,你果聰明,兵法精通。衹我駑鈍未通,豈可中道而廢?你今先回,我再上山習學幾時。待我寫一封傢書,煩你送至幽州我父處投下。你可在我傢住下,待我父奏聞燕王,就在燕邦受職,等我回來,與你共掌朝綱。”說罷,嚮行囊中取出紙筆,寫書遞與龐涓。
兩人拜別,龐涓往幽州去。孫臏復上山,回水簾洞拜見師父。鬼𠔌道:“你去了為何復來?”孫臏道:“弟子下山,見一老婆鐵鏨磨針,又一大漢鑿山通海,弟子一時省悟,想起師父金石之言,說我攻書未深,因此別了龐涓,又上山來,望乞指示愚頑。”鬼𠔌道:“那婆子、大漢俱是神將,我特差他點化你的。我有三捲天書、八門遁法、六甲靈文,珍藏已久,非人勿授。幾欲傳你,因龐涓為人妒賢嫉能,忘恩負義,所以不好傳你,故此着他先回,特遣神將點化你上山,慢慢傳你天書。”孫臏驚問道:“天書前番燈煤燒了,怎麽還有天書?”鬼𠔌微笑道:“燒毀的乃是假的。我預知龐涓心懷不善,故把假天書與他燒毀,他纔肯下山去。我今與你取個表字‘守愚’,別號‘伯齡’。”孫臏拜謝。欲知後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