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汉语>> 赵超 Zhao Chao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48年)
中国古代的简牍与石刻
  邓小平同志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一切发达的现代文明能够有这样伟大的成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最根本的因素。我们作考古的习惯追溯人类历史的根源,那么追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源,就应该归结到古代的人类发明文字。很明显,有了文字,才能够把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记载下来,通过不断的积累与创新,发展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才能达到今天的文明程度。古代简牍的出土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可以说,每一次重要的简牍发现,都引发一次国际汉学界的地震。在近一百年的时间中,已经发掘出土了100多批古代简牍,它们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研究。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晋代的简牍材料,反映了近千年的古代历史。有人统计过,到二十世纪末,出土的简牍总数大约有二十万枚。这里面有很多内容丰富,影响巨大的发现。石刻是一种全世界都曾经使用过的文字载体。相对来说,中国大量使用石刻的时间要晚一些,从现有材料看是在汉代才开始,但是后来居上,中国的石刻不仅数量多,而且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个重要载体。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根本因素。讲座中概要介绍中国古代文明中重要的文字传播工具——出土发现的简牍与石刻。包括它们的形状、内容、主要的发现情况与数量,以及它们在古代文明与考古学研究中的价值。另外列举几个例子分别说明一下简牍文书对历史研究的作用,墓志外形在古代思想史的意义,新发现的古代石刻在研究古代学术、中外交通上的作用。大致顺序为:
  
    1、 介绍古代文明中使用的各种书写材料。
  
    2、 使用简牍的历史。
  
    3、 简牍的发现与研究,从孔壁古书到二十世纪末的长沙吴简。
  
    4、 石刻的类型与发现。
  
    5、 墓志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6、 石经与王玄策题记的发现。
中国古代的简牍与石刻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考古发现里的古代简牍和石刻。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就说明我们今天一切发达的现代文明,能够有现在这样伟大的成就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最根本的因素。我们做考古的往往习惯去追溯历史的根源。那么我们也追溯一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源,就应该归结到古代的人类发明了文字。很明显,有了文字,我们才能够把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记录下来,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创新,发展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够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的文明程度。文字的发展呢,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我们中国古代历史里边,往往是习惯把这些重大的发现都归到一个人身上。
  
    那么中国古代传说里边,发明文字的,是一个叫苍颉的贤人,汉代的《淮南子》这本书上记载,在苍颉制造文字的时候,是“天雨粟,鬼夜哭”。这个出现这种非常特异的现象,就是说制造文字的时候,天上往下掉粮食,下粮食雨,鬼神都在夜里边痛哭流涕。拿我们现在的话说,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样一个壮举。我觉得这个记载是非常有意思的。这就说明我们古人,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文字创造以后,人类呢他就能够掌握自然力,逐渐地成为世界的主人了。文字创造出来以后,那么就必须要把它书写下来,这才能够传播,这就需要有一些良好的书写材料。今天我们使用纸,大家都很方便,拿过来就写。可是造纸术,我们知道是比较晚的发明。在中国汉代我们的祖先呀,通过大量的长期的生产实践才总结出经验,创造了造纸术造福社会。可是在这之前呢,世界上各地的人们就使用多种多样的一些来自自然的书写材料来记录文字。在世界上主要的古代文明中,我们发现很多古代人,人们使用的书写材料,比如古代埃及人使用纸草,纸草是当时尼罗河流域生长的一种植物,当时人们把它劈成薄片,叠到一起捶打,制成了薄薄的纸草书,纸草上面书写文字。
  
    在古代亚述人,古代两河流域,他们使用泥板来记录文字。另外像古代印度僧侣用贝叶来书写经文,古代的西亚地区和古代欧洲,曾经大量地使用羊皮来书写文字,这些都是有很多世界各地的重要的考古发现给我们证明了。可是在古代的中国,用竹子和木材制成的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通过出土发现的简牍实物,我们可以看到,简牍它是比较薄,比较窄的长条,一般呢宽度不超过1厘米,长度从十几厘米到六七十厘米,一般的是20厘米左右的比较多见,那么这么窄窄的一根简牍上书写不了多少文字,所以古人们呢,就把一根一根的简牍,用绳索把它串联起来编成册,这样呢就产生了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的“册”这个文字,它就是表现简牍编起来写成的文书。
  
    在甲骨文里边,商代的甲骨文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册”这样的象形文字。大家可以看到,左边这个文字是“册”,它是一根一根的简牍,然后中间用绳索编起来的一个象形字。右边是“典”字,用两只手举着这个简牍编成的册。在中国比较早的古代典籍《尚书》的《多士篇》里边,它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那就是说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经使用了简册来记录文书,记录日常使用的文字。这个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使用简牍的最早的证据,大约就是在距今3000多年,就已经有了使用简牍的记录。我们想文字和书写文字的历史,比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可能还要更早。那么4000年左右就可能有简牍的存在,只是我们现在考古发现中还没有发现这个时候的实物。
  
    到了汉代发明纸以后,这个纸才逐渐地取代简牍。这个过程我们现在也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加以证实。当然了,简牍不是古代惟一的书写材料。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所以古代也有用丝帛来书写的文书,考古发现中也出土过大量的古代的帛书。比如20世纪的30年代,在长沙的子弹库一座楚墓里边,发现了著名的战国楚帛书。在很有名的长沙马王堆的汉墓里,发现了大量西汉初期的帛书。这些都是古代帛书的发现,但是由于帛书它的价格比较高,丝绸的价格比较昂贵,一般的老百姓是不能使用的。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边,简牍是我们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载体。很早以前,中国就有过简牍的发现,大概2000多年前,在汉武帝末年,鲁恭王他要扩建自己的宫殿,鲁恭王的封地是在现在的山东曲阜,挨近孔子的故居,所以他扩建宫殿的时候就把孔子的故居给拆毁了。在这个墙的夹壁中间发现了一些以前人存下来的古代的简牍。当然有人推测它可能是秦始皇焚书的时候,这些人为了保存这些儒家的经典,把它藏在夹壁里的。那么起码这些简牍文书就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当时有个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他在朝廷里做“文学”这个官,所以他就对这批简牍进行了整理和研究,经过对比,这些书籍和当时流行的同样的书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比如说,在孔壁里出土的《尚书》,它就比当时流传的《尚书》多出16篇来,而且有700多个文字不同,还有几十个文字是脱漏的。所以后人就把孔安国整理的这批文书叫做古文经书。它和当时汉代流传的今文经书呢,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学派,这在汉代有很大的影响。
  
    在晋武帝的太康二年,大概是公元前281年,现在河南的汲县,这个地方当时叫汲郡,这里有一个人叫不准,他去盗墓,结果从墓里边盗出来了几十车古代的简牍。这个墓有人说它是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也有人说它是魏安僖王的墓,还没有能确定。这批简牍里边,有很多当时已经看不到的那种书籍,也有一些当时还在流传的书籍。所以晋国的这个中央就命令了一些官员去整理。比如当时著名的学者束皙,他们去整理这批材料,从现在角度来看,当时整理这批文献是很成功的。因为这批整理中间,虽然大多数整理出来的书籍后来也遗失了,但是还有几种像《穆天子传》,像《古本竹书纪年》,这些东西流传到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一些。这批整理出来的书籍,叫做“汲冢竹书”,它是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古代文献出土。
  
    以前这些重要的出土简牍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根据它们整理的这些书,大多数也已经亡佚了。在这以后,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有一些零星的简牍出土,可是都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重视。这样一直到了20世纪初,西方的一些探险家,像斯坦因、斯文赫定,他们在我们国家的新疆楼兰、尼雅这些古代的遗址,还有甘肃的敦煌等地做探险、调查活动,发现了一些古代的简牍。这批简牍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注意,在当时是给予学术界以很大震撼。因为中国的学术界当时还是传统的这种,传统的史学观念,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这些新的材料的发现,让学者们能够从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古代社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推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学术思想的深入普及。从这时候开始,简牍的出土就成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国每一次重要的简牍出土,在国际汉学界都等于引起一次地震,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边,中国已经发掘出土了100多批古代的简牍,它们都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和研究。这些从春秋战国时期直到近代的简牍材料,反映了将近1000年的古代历史。有人曾经统计过,20世纪末,到长沙走马楼出的那个三国简牍这批为止,那么这一世纪里边出土的简牍总数将近20万枚,那么上面记载的文字要超过150万字。这里边有很多内容很丰富,影响巨大的发现,我们在这里只能够非常简略地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出土的捆扎成册的木简,大家看,一根一根的简牍就是这样编结成册的。这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槨室里边出土竹简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几个漆器的上边堆放着一些简牍,这是当时简牍出土的时候原始的情况,错乱摆着的情况。这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牍,竹简经过整理以后的情况。它是作为遣策记录当时墓葬里边随葬品的内容,这里我们看到了我们考古发掘中出土简牍的情况。这样的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简牍。大概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的楚墓中出土的那一批,可以算是比较早地引起大家注意的战国竹简。这批战国竹简一共有148枚,里边包括古代的佚书和遣策这么两大类,后来经过研究,认为这些出土的古佚书里边,有属于思孟学派的这些思想著作。
  
    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竹简,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年代最早的简牍。后来在湖北的江陵、荆门,其他地方很多处楚墓中都发现了内容丰富的竹简。比如像望山、九店、包山、郭店这些地方的楚墓中出土的竹简都是非常有名的。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墓里,人们首次发现了秦代的竹简。因为虽然简牍的发现,我们刚才说了,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但是历来出土的简牍里边,从来没有见过秦代的简牍。云梦睡虎地里是第一次出现秦代的简牍,这批简牍一共有 1155枚,我们这里看到的是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里边的一部分。它是记录《日书》的,关于《日书》这个内容,我们下边再具体说一下。以后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江陵的王家台其他地方也出土了秦代的简牍。在天水放马滩的秦墓里边,还出现了很精彩的秦代的地图,绘在木板上的地图。在这些发现的简牍里边,很多都可以说是学术史上的第一次的发现。比如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的汉墓里,这个竹简里边,我们发现了有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算术书》,在安徽阜阳双古堆的汉墓竹简里边有《周易》、《诗经》呀,以及一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像《万物》这样的古代佚书。从山东汉墓的竹简里边,我们第一次发现了《孙膑兵法》。这里我们看到的,现在看到的这个图,是荆门郭店楚墓里出土的竹简,可以看到它的保存是非常完好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数量非常巨大的,大批的古代木简和一些关于记录官方文书的,这样的成批的文书档案的出土。
  
    像内蒙居延出土的汉代简牍,甘肃敦煌出土的汉代简牍,和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国的简牍,这些的数量都超过了10000件。比如在居延, 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在那里进行调查的时候,曾经出土过11000件汉代的简牍,在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文物研究所在那儿做再次发掘的时候,又清理出来将近20000枚简牍,通过识读这些简牍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出土的大量简牍材料,都是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的。它们内容非常丰富,这里边有文人儒生学习用的书籍,这些书籍呢,从开蒙识字用的那些识字课本,像《苍颉篇》、《急就篇》,直到《诗经》、《仪礼》、《论语》这样主要的儒家经典,里边还有很多的诸子百家的思想著作,比如像《老子》、《易经》、《孙子》、《晏子春秋》、《文子》。这些主要的诸子经典在这里边都能够发现,特别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里边还有很多早已经遗失了的古书。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阜阳双古堆有这样遗失的古书,其实在很多的简牍发现里边,都见到了以后没有见到,我们现在见不到的古代的这些书籍。像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荆门郭店的楚墓里边,它就出土了有《唐虞之道》、《五行》这样的古代佚书。这里边还有大量的实用书籍,有当时人使用的方术书,进行占卜的卜筮书,《日书》这就是其中的一种,《日书》有点类似我们后来的这个皇历,它能够记载每天的禁忌啊,还有一些这个驱除邪恶,避邪的办法。另外有天文历法的书籍,大量的《历谱》,有关于医药养生这方面的书籍。在居延、敦煌这些地方,就发现过很多记录当时的时日的这个《历谱》,这样的东西在南方的各种楚墓里边,西汉墓里边出土的那些简牍,我们也能够发现,像在张家山汉墓里边,出土了有《脉书》和《引书》两种古代的医药书,这在古代医药史研究上都是很重要的。在出土的简牍里边还有大量实用的法律、诏书,还有各种官方文书、档案、簿籍、地图,有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契约、书信、账簿、名刺、笔记,我们可以看到涵盖了,我们整个日常生活中各种使用的文字材料。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像我们刚才提到的,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这样的记载随葬品用的遣策。这也是简牍中占着很大比例的一个部分。这些遣策是放在墓里边,专门记录随葬品和别人赠送的这些礼物的这种名册。这样我们大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出土的简牍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古代的思想、政治、经济、军事。一句话吧,反映当时各方面的社会状况,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特别是这些实用材料它反映的内容,大多数在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历史文献里边都是找不到的。所以呢,这样从研究角度上来说,它的价值就更加提高了。
  
    比如说,简牍里边能够看到古代的官方行政和法律文书,这个在西北居延、敦煌等地出土的这些简牍中是非常多的。整理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行政、司法、规章是非常严格、十分完备的。通过它我们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法统,了解古代的行政制度。而且能够看到中国的这个法律体制对于古代东方的法律和世界的法律的影响。学术界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能够持续这么长,我们通过这些行政文书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它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而且有很大的合理性,所以这可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也是一个起一定作用的原因。所以直到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主义学者们还很推崇中国的这个行政管理制度,比如法国的伏尔泰,他曾经把中国的这个行政当成一种典范。
  
    在发现简牍以前,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这方面没有很多的材料,只能够在石刻里见到有限的几种。简牍出现以后,人们就能够从各个方面,非常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这个行政管理、法律规章。这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是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这是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县的附近,有一个叫磨嘴子的地方,这里清理了一个汉代的土洞墓,在墓里边发现了一个鸠杖,鸠杖上面呢,缠着10枚木简,这就是很有名的,我们叫它王杖十简。这个木简上它就抄写了西汉时候,汉宣帝、汉成帝他关于优待老人专门下的诏书,还有给老人授以王杖的文书。另外附了几个案例,这些案例呢,都是记载怎么处罚犯不敬罪的罪犯的。1982年的9月,在甘肃省武威县有一个农民,他捐献了一批简牍,这些内容呢和王杖十简上记载的内容基本相似。上面记载了5份诏书,记载的内容也是有关于尊老、抚恤鳏寡、孤独、照顾残疾人,还有授以老人王杖的。所以这是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拿现在的话说,属于一种社会福利保障的这样的法律制度。在这个简册的后面还写着“右王杖诏书令”几个字,表示这一套是完整的关于王杖的法律文书。那么通过这些材料的识读,我们就能够了解汉代的时候,这个官方文件它处理的程序。怎么样从地方报到中央,中央怎么审批,审批以后怎么下发。更重要的呢,是我们通过它可以了解汉代有关尊老养老的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在这个诏书里边,记载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要授以王杖,从出土的这个实物来看,王杖是一个顶端上刻一个鸠鸟的这样一个手杖,它又叫做鸠杖。为什么给老人授这样的手杖呢,按照《汉志》上的记载,古人说这个鸠鸟吃东西,它不会被噎着,所以给老人送这样的杖,是表示对老人的一种祝愿,祝愿老人健康。另外一种说法呢,说是项羽和刘邦打仗的时候,刘邦打败了逃走,藏在树林里。项羽追他的时候,听到树林里有鸠鸟叫,所以就以为不会藏人,这样让刘邦逃了一命。所以刘邦就认为鸠鸟是一种幸运鸟,这样刻在手杖上来赠送老人。但是具体哪一种说法可靠,我们到现在没法确定,只能够做个参考吧。我们在汉代的画像石里边,也可以看到手持这种鸠杖的老人形像,所以可以反映出来,在汉代这种尊老敬老的传统,这种尊老敬老的法律制度,是严格地执行的。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到现在我们说,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那是有很深的历史根源的。现在我们知道的,出土简牍里边数量最大的一批呢,是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国简牍,这也是一批古代的官方文件。它是1996年7月到11月,由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这儿做抢救发掘的时候,从一个叫编号为J22的这个古井里边发现的。根据他们的统计,这批简牍现在一共有136729枚,那么总字数可能达到150万以上,为什么当时能在这批古井中间,我们发现简牍呢,人们推测可能是当时的人,用早已经废弃的仓井来放这些用过的官方简牍文件。也就类似一个档案库,这批简牍主要是吴国长沙郡等地的官府档案,这里边我们看到一些很罕见的大型的木简,长度达到 54.3厘米。这里边的内容呢,有券书,券书呢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合同契约。比如说,当时租田地用的券书,官府之间各个机关调拨钱粮、器物用的交接券书,还有官府文书和司法文书,有户籍登记簿,还有名刺、账簿等,很多这个具体的文书材料。这些呢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活动,对于行政管理体制认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从当时缴纳租税的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一亩田的租米呢,要高达一斛二斗。按照对于古代度量衡的这个研究,晋代时期的这个实物测量,当时一斗相当于现在的2500毫升左右,那么这个一斛二斗呢,就是要折合现在的公升有将近30升,所以可见当时农民的租税的负担是非常沉重的。
  
    简牍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说是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刚进入本世纪,我们就从报纸上看到,又有一批很重要的秦代简牍的发现。这是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的龙山县有一个里耶古城,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秦代的官方文书。这些材料呢,现在正在整理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国古代简牍的发现和研究,今后还会越来越多,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一个工作。
  
    上边我们说的是中国古代的简牍,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主要的一些发现。下边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石刻,如果说简牍具有中国的特色,那么石刻呢,它是全世界都普遍使用过的一种文字载体。我们先不来考虑在几万年以前,人们在石头上画那个岩画,这样的一种信息表达工具,不考虑这个图画石刻。我们就看文字石刻,那么古代埃及,在大约5000年以前,已经有了这种文字石刻,相对来说中国的文字石刻出现的时间就比较晚。我们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大规模地使用文字石刻,基本上是在汉代以后的事情,但是后来居上,中国的石刻不但数量多,而且它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的载体。有文字的石刻。大多数呢,都是有固定的外形和用途的。比如大家常见的碑,碑呢我们可以看到,它下面有一个龟形的这样的底座,有时候这个底座呢是长方形的,底座上面有碑身,碑身上面有刻着螭龙花纹的碑首,这样形成一个我们常见的碑的这个外形。另外还有墓志,它大多数是覆斗形的,专门埋在墓里,来记录死者的生平事迹。有和佛教、道教的这个造像刻在一起的造像题记。另外还有摩崖,有人们在山石上留下的题名。有汉代的画像石,以及后来佛教使用的舍利石函、经幢,刻在各种建筑材料上的文字,这样有很多类型的石刻材料。
  
    石刻和简牍不一样,简牍是实用的材料,石刻它的实用性就相对少一些。因为我们谁也不可能背着一大块石头文书到处跑。所以很多石刻都是具有纪念性的,或者是为了永久保存才制作的,有很多种石刻,本来它就是立在地面上的,比如像碑、摩崖、石窟题记。这里边很多都能够流传到现在,我们下边看一下,这个是近代的墓表的拓本,这是埋葬在墓葬里的,这是北魏的佛教的造像的拓本。上边是图画,刻了一个佛像。还有有关的类似供养人礼佛图啊,或者帝后这样的图像,这里是供养人的出行图。下边是刻写的这个造像题记的文字,这是唐代的《开成石经》,我们看到,它是用石碑形状来刻写儒家的经典的。这批石经现在很完好地保存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馆里,这是汉代的画像石,这是隋代的一件墓志,它的外形,我们画的线图。
  
    下边我们具体来介绍,等一会儿介绍这个墓志的内容,这些石刻里边有很多很珍贵的文化遗产,比如历代名人书写的碑石,我们现在大家学写大字用的字帖,都是这些碑石上来的,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又像北京房山云居寺这个石经呢,是佛教的大藏经,这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石刻的大藏佛经。应该在这个世界的佛学界享有盛名。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家很熟悉的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样的古代石窟造像和里边的石窟造像题记,它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化宝藏。所以说石刻呀,可以说是数以万计,里边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料。这些文字材料呢,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的证据,特别是在考古发掘中,大量出土的一些古代石刻,这是特别引人注意的。因为这些古代石刻呢,大多数都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宝贵资料,在考古发现中出土的石刻,主要有墓葬里边出土的历代墓志,有建筑墓葬用的画像石,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汉代画像石,有塔基里边埋设的舍利函。这些呢都是在考古发现中,新出土的石刻文字材料。
  
    比如说,我们拿比较多的墓志来说,它在最近50年里边,已经公布的墓志材料有将近2000件,如果把历代被盗掘的这些墓志也算上的话,就能够达到七八千件的数量。那么七八千件墓志上边记载的文字史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一般的墓志它上边刻的文字,从300字到1000字、2000字不等。我们取一个中间数,就拿800字一件来算的话,那么七八千件墓志,就记录了有600万左右的这个古代文字资料,600多万字。我们比较一下古代文献,一部《史记》加上后来历代人所做的注解,不过才200多万字。所以我们可见石刻这些材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化宝藏。那么考古发现的古代石刻,学本身的研究,比如在一个墓葬里边发现了有纪年的石刻,我们就能够通过它来确定这个墓葬的时代。帮助我们呢,对出土的器物墓葬进行分析研究。另外它所记载的史料还可以帮助像历史学、文字学、宗教学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研究。而且不仅仅是文字记载重要,石刻的外形和图案纹饰,它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研究古代社会上,它的作用呢是无法替代的。这里边我们举一个,通过墓志外形去了解古代思想史的例子。就是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线图,中国古代的墓志大致都是这种形状。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使用墓志,可是中国的墓志和它们都不一样。第一,中国的墓志都是埋在墓里的。第二,从南北朝以来,大多数的墓志都是做成这种盝顶形的,像一个翻过来的斗。为什么中国的墓志要做成这么特殊呢,我们可以说,它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念。现在针对这个高科技社会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比如像环境恶化,像这个人口膨胀,自然条件退化这些情况呢,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学者,就开始注意我们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实际上和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念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有一种比较典型的代表说,就是“盖天说”,“盖天说”是把“地”看成一个方形的平面。把“天”看成一个圆球形的盖子,天圆的盖子覆盖在那个“地”,这个方的平面上。然后人们呢,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他就把自己的日常的生活活动,日常的这个房屋建筑、宫殿建筑,甚至墓葬建筑,都和这个宇宙概念联合起来。《老子》里边曾经讲过,“人法地,地法天”。那就是说,人效仿大地,大地是以天为模范。也就说人效法天地,这种思想它是在先秦的时期已经形成,在汉代得到广泛普及的一种社会观念。这种模仿天地的意识呢,它一直渗透到古代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中来。比如陕西西安,附近有这个汉代的阳陵,在阳陵发掘里边人们发现出的一个叫做罗经石的这么一个建筑遗址,它四周是回廊,在它的中心埋设了一块大石头,上面是圆的,下边是方的。有人解释它可能就是表现了这么一种“天圆地方”的宇宙概念模式,实际上在古代人的思想里边,他认为人死了以后是到地下的另一个世界去。那个世界和人在生的时候,活的这个世界没什么区别,大同小异,只不过不是在地面上,所以他修这样墓葬的时候呢,他也要模仿人生在世时候那个宇宙环境,模仿这个社会来给他造一个缩小了的象征性的地下宇宙。由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限制,盖这种圆形的穹顶,它要求的材料和技术比较高的,所以人们就用我们看到的这种覆斗形的这样的顶来代替穹顶。所以我们看到从西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墓葬建筑里边采用那种覆斗形墓室顶的或者说是穹窿顶的是非常多见,有一些这样的墓葬?里边有壁画,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它的这个墓顶上,画的是代表四方的四神,这四神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有些墓葬的顶上,还画有一些星象图画,有星空。那很明显就表现了这个小小的墓室,上面是天空,下边是大地,体现了阴阳五行概念的这样一个宇宙模型,这种概念。我们在汉代的画像石墓里边也可以看到,画像石墓里边,都是用各种各样的刻着图画的石头,砌成墓室的。那么我们分析这个汉代人,建筑画像石墓时候的那个整个的图像分布,大家又可以看到,人们当时是有意识地把这个墓室布置成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它的顶上都是表现天空,刻一些星象图,像我们刚才看到的那张汉代画像石图,实际上就是一个星象,表现一些星图。还有刻四神,一些天神、仙人这样的图画,都放在屋顶,在墓室的四壁就来表示地面上的人间,所以在这里看到一些宴饮图,车马出行图,表示历史故事的图画,还有表现人们的生产生活劳动的这样的图画,像这样的表现古代宇宙模型的材料,我们还在古代的墓葬中发现有式,也叫它式盘,式盘是古代一种很重要的占卜工具,它实际上也是古代人的一种宇宙模型的体现。
  
    比如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里,出土了一件西汉初年的漆木式盘,这个式盘有上下两个盘,上盘是圆形的,象征“天”;下盘是方形的,象征“ 地”。在它的周围呢,刻上干支12个月和28宿这样的名称,地盘上同样是刻天干地支和28宿来表现4个方向。那么针对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宇宙模型,我们再来看这个墓志,就是这里介绍的隋代马樨墓志,它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看到,在它的墓志的顶面刻了8卦,在它的4个斜坡上,我们叫它斜杀,四个斜面上。在四杀上刻了天干地支。类似这样的布局,类似这样的刻画,我们正好在式盘上可以见到,有两个现存的例子,一个是在1925年,在朝鲜的乐浪遗址,有一个王盱墓里出土了一个漆木式,它上边画的八卦和天干地支的这个排布方法,正好和这个墓志上的排布方法一致,同样还有一个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六朝的晚期铜式,这都是从它的安排布局,绘画上都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说墓志,这样的覆斗形的墓志,做成那种形状,它可以说是一个缩小了的一个墓室,也可以说是一个放大了的式,它们的概念都是一样的,是表达古代的宇宙模型,表达古代的天地这个宇宙观念,所以在中国古代,这种墓志外形长期使用,可以表现这种概念,长期地占据着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具体体现吧。
  
    这是我们从石刻的形制上探讨古代文明,而从石刻的文字内容中,我们能够说明更多的问题,比如著名的汉魏石经,汉魏石经是指东汉汉灵帝的时候刻成的熹平石经和曹魏的时候刻制的正始石经,我们现在看到的图,是曹魏时刻的三体石经的残石,这两种石经先后都树立在,当时首都洛阳的太学里边,关于它们的文献记载呢,就不是很确切了。一般认为汉代的石经有46座碑石,刻了7种儒家的经书。曹魏的石经有25座碑石,刻写了2种经书。但是这些碑已经完全被破坏了,到了唐代,就只能够见到一些残石了,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很模糊的。近代以来,在河南偃师汉魏故城南郊的太学遗址,就开始陆续出土这些石经的残片。1922 年,在这里曾经发现一块最大的汉魏石经的残石,这块石头上面呢,保存了1800多个字,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又进行过考古发掘,曾经出土过661块打成碎块的汉魏石经残石。那么通过这些残石,我们可以复原当时汉魏石经,它的每块碑石上面是刻了哪些经文,是怎么刻的,这些碑石排列的顺序。而且能够通过它我们认识汉魏时期啊,太学教育的这种兴盛状况。特别是通过这些残留的文字内容,我们可以和现存的儒家经典进行对照,了解一下当时的经典内容,这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的研究上也是很有意义的。
  
    石刻上的记载大多数都是确凿的历史事实,对于考证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情况,宗教情况,社会的风俗,当时的交通情况,当时的政治疆域,都是非常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例如,1990年西藏文物普查队在西藏的吉隆县,曾经发现过一个唐代的大唐天竺使出铭,这件石刻是当时唐代著名的外交家王玄策,他出使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在途经这里的时候留下的刻石。保存得比较清楚,王玄策这个人呢,这个中外学术界都曾经很重视,他曾经多次出使南亚各国,对于稳固唐代的边疆,加强中外的文化交流,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据说他在出使天竺的时候,中天竺有一个臣子叫?,这个人呢他篡位,所以就把这个唐朝去的使节都扣留了,把他们带去的礼品都抢走了,王玄策就逃走了,逃到吐蕃,然后在吐蕃召集军队,召集了1200个精锐士兵,然后呢带上泥婆罗国,就是现在尼泊尔的这个参加的士兵,一共有 10000人左右,去和这个中天竺国的这些叛臣进行作战,连战三天最后取得胜利。最后把那伏帝阿罗那顺俘虏了,带回长安。这等于是稳固了,当时也稳固了唐代和天竺国家的这个文化交流,通过这个题铭呢,我们就可以证实,唐代确实有王玄策这个人,而且确实出使天竺经过这里。通过它我们还能够认识当时唐朝经过现在的尼泊尔,通往天竺的这个道路的状况。根据当时调查现在还在使用,这样对于了解中外交通的价值是很大的。所以这件石刻发表以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简牍石刻里边包含的内容是非常非常丰富的,我们这里没有办法给大家一一介绍,只能够简单地描述一个轮廓,当然在现代人眼里边,对于简牍石刻的这样的研究是很冷僻,很艰深的一门学问,可是我们还是希望,我们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宝藏,应该有更多的朋友来研究它、利用它,让这批文化宝藏发挥光和热,让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能够发出更灿烂的光芒,好,我就介绍到这儿,谢谢大家。
  
    提问: 赵老师您好,您刚才说了中国古代简牍中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想问就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他想学习研究中国古代的简牍他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基础知识呢,谢谢。
  
    答:那么想学习研究古代简牍,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简牍材料,一般看到的简牍材料都是经过学者整理和研究的。这样能够给你一个比较完整的比较简明的初步印象,但是要想深入地研究呢,往往得需要自己去看这个原来的简牍,去识读一下。古代的简牍书写的文字呢,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晋代这个之间,文字有所变化,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的文字呢,还是属于古文字的范畴。汉代呢使用的基本上是小篆,和后来的隶书,所以这些文字跟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都不太一样,这样你要想认字呢,就需要有一些古文字学的知识。另外,你要想了解简牍里边的内容,那我们想应该有古代历史学和古代文献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说,你要看到一批简牍,想把它和古代的这个典籍来对照一下,看看它是来自古代那些典籍,那么就需要对于古代的典籍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因为出土这些简牍,可以说都是残乱不堪的,整理它、恢复它的面貌是一个非常困难、非常艰巨的工作。所以没有这样的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的基础知识,要想去了解它、认识它,一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首页>> 文学论坛>> 汉语>> 赵超 Zhao Chao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