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都知道,少林已經成為全世界人們所熟悉的一個名稱了,一個名詞。那麽這些年來,特別是最近這些年來,由於我們少林寺自己所做出的大量的努力,使得少林穩步的走嚮世界,全世界人都在關註着少林,都把少林看成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代表。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講,在近些年來,國際上已經出現了“少林熱”,這個“少林熱”不衹是演練少林功夫,不衹是通過影視的手段,通過文學作品的手段,表現了很多與少林有關係的故事,甚至有很多神話,很多傳說。那麽不衹是這樣,現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值得我們註意的一個動態,那就是少林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
首先,要講它的歷史。其次,少林是一個很大的文化整體,它不衹是一拳一棒,不衹是有幾個兵器,有點功夫,它有比這個更多的內容,從而它構成了一個很大的文化整體,那麽這是第二。第三,當然少林有自己的文化亮點。那麽它的文化亮點,一個是佛教的禪宗,少林之所以受大傢的敬仰,大傢都知道,因為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祖庭,它的發生地;其次少林功夫,那麽我們把這兩者合起來,把它叫做“禪武”,就在禪宗思想所指導下的少林功夫,這成為它的第三個方面。這三個東西構成了少林這樣一個文化的三個基石。這三者我個人認為缺一不可,缺了一個就是個瘸腿凳子,就是一個瘸腿椅子,可以說有這麽三塊基石支撐着少林。
關於歷史我想比較簡單的給大傢講一下,因為說來話長,說來話多,內容太多了。我們都知道,少林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算到今年已經整整的1509年,它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可以說一千多年來,少林寺和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是相同步的,在這個過程中,有那麽幾件事是少林寺歷史上的亮點,是它最重要的一些歷史事件我要大略給大傢說一下。少林寺建立以後,大約過了三十多年,有一位印度著名的僧人就是我們大傢所熟悉的達摩他由海路到了中國的南方,到南方以後,他先到了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那麽那個時候的南方是我們國傢歷史上南北朝的南朝,南朝的梁朝時期,梁朝的統治者姓蕭,於是我們通常把它叫做蕭梁。到了南朝以後,達摩想推行他的佛教的主張,而沒有得到重視,於是達摩北上,以一葦而過長江,這是大傢都知道的,他顯示了自己的神力,踩着一個蘆葦像船一樣的過了長江,然後到了淮北,然後再過,然後再到北方。北方當時是少數民族鮮卑族所占領的,鮮卑族所創立的一個國傢北魏占領着。達摩就到了洛陽,在洛陽呆了若幹年之後,他開始主要在洛陽與竜門之間在這樣遊方,後來選擇了嵩山的五乳峰,也就是少林寺所在的西北部,在一個山洞裏,在那裏修行,這一修就是九年,大傢都知道,他在那個山洞裏面壁九年,紋絲不動,表現了極為超常的禪宗的定立功夫,於是乎引動了很多人的註意,禪是講悟性的,我們用簡單的話給大傢講,就是講你的悟性,我們現在講你這個人覺悟高不高,“覺悟”這個詞就是從禪宗這裏藉用過來的,你一個人對認識一個問題時腦子清楚不清楚,你的認識的選擇方向清楚不清楚,那麽禪宗我們用最簡單的話給大傢講,就是中國化了的佛教。也就是接受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一部分老子和莊子的思想,一部分儒傢的思想,它使得佛教能夠為中國人所接受,我們用現在時髦點的話來說,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那麽它變成一個中國化的佛教,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變化,禪宗後來就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中國大多數佛教徒到了宋元以後主要信仰禪宗的,這樣少林寺就成為禪宗的祖庭。
當然達摩是一個很有神秘感的人物,因為達摩後來就死在少林寺,也有一個說法死在竜門附近。說達摩死了,達摩圓寂了,但是在達摩死的同時,當時北魏派到印度去的一位使者叫宋雲,宋雲從帕米爾高原回來的時候,在山頂上碰到了達摩,達摩手裏拿着一隻鞋,匆匆走去,宋雲就問他,說你要到哪兒去?他說我要回西天去,那麽宋雲從蔥嶺,也就是從中國到印度的中間所經過的非常艱難的道路。宋雲回來後在洛陽,聽說達摩已經死了,但是宋雲說我看到他了,我在他去蔥嶺的路上見到他了。大傢不信,於是就打開達摩的墳墓來驗證,驗證的結果,這個墳墓裏沒有達摩的屍體,衹有一隻鞋。在佛教史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達摩顯聖的故事,所以我們現在到少林寺去大傢都經常能看到刻着達摩的像,總是手裏拿着一隻鞋,那麽由此達摩就成為一個充滿神秘感的人物。
那麽到了隋朝,少林寺發生第二件重要的事情,這就是大傢通過《少林寺》那個電影所知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隋代末年,農民起義,農民起義當時對天下的寺院打擊的很厲害,可以說河南河北山東境內的很多寺院都遭受農民軍的攻擊,農民軍到寺院去搶掠東西。這時候的少林寺也曾經遭到隋末所謂“山賊”對它的進攻,打了少林寺,少林寺也沒有能夠防護得了,整個寺院遭受破壞。在這個情況下,少林寺僧人團聚起來,形成力量,而且迅速在政治走嚮上找到自己的出路,那麽和當時已經建立了唐朝的李唐王朝,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發生了聯繫,而李世民在攻打洛陽,洛陽有另外一個小小的國傢,叫“鄭”。它的皇帝就是隋朝一個大將叫王世充,他占了洛陽,企圖搶奪天下,群雄並起,要爭搶天下。這個時候少林寺的僧人幫着大唐王朝把王世充一個侄子,就駐守在登封的一個侄子叫什麽,大傢都知道吧,我想大傢看了電影都知道,就是那個著名武術運動員於承惠演的那個人,叫什麽?叫王仁則。少林寺僧人就把這個王仁則抓住了,抓住以後就送給了唐太宗,這是一個重要的戰役,那麽以此來表示少林寺對大唐王朝的支持。唐太宗非常高興,立即就給了少林寺封賞,親自簽名,寫了碑文,這個碑現在在少林寺還在,而且“世民”兩個字是太宗皇帝親自簽名的。那麽由於這件戰功,李世民就把少林寺的僧人一共有十多位僧人,封他們做官,但是大部分僧人不願意做官,願意繼續做遠離塵世的這樣的一個僧人生活,其中衹有一位叫曇宗的,被授為“大將軍僧”,雖然是和尚,但是軍銜很高,是個大將軍,那麽少林寺有武功的名聲是從這時候開始的。就所謂後來演繹成為“十三棍僧救唐王”。這當然是故事了,大傢不必當真,因為唐王不是幾個和尚救得了的,李世民是武藝超群,李世民是當時天下無敵的神箭手,他有個大將叫尉遲敬德,尉遲恭,馬上的槍法是天下第一,而他和尉遲敬德兩個人經常去衝戰,不知有多少次,每次都是他們倆出來挑戰,一個憑着射箭,一個憑着馬上的馬術,當時叫馬槊,馬上長槍,那是天下無敵的,而且唐太宗身帶幾十萬大軍,絶對不會出現某一個危險,靠幾個人去救,那不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傢可能出現的事情。這是故事,但這個故事的歷史根據是真實的,就是少林寺的和尚把王仁則逮住以後送給了大唐王朝。
經過了唐宋兩代少林寺的正常發展,到了北宋時,也就是我們現在講學的嵩陽書院最為發達的那個時期,而北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王朝,文化很盛,武功很弱,和周圍的這些少數民族國傢打仗,經常是打敗仗。後來北方的女真族就是大傢在故事裏經常看到的金兀術,帶着大軍來攻打北宋,北宋是沒有抗拒力的,整個北宋就滅亡了,然後跑去南宋建立另外一個王朝,南宋王朝。而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什麽時候,延續到北方建立了一個新的少數民族王朝,就是金朝,而金朝接續下來,就是大傢都知道,由蒙古族所建立的大元王朝,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王朝。在這個過程中,少林寺曾經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都不能想像,一個遠在嵩山山裏面的少林寺怎麽能會對當時的政治發生那麽大的影響呢?簡單地說,那時候少林寺出了幾位高僧,出了幾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和尚,他們的代表人物:虛明教亨,還有一位叫東林志隆,還有一位叫性英粹中,這批和尚看到了天下這個狀態,就是蒙古軍隊打進來以後,女真人所治理的金朝衰敗了,戰爭非常殘酷,同學們,戰爭殘酷到我們沒辦法想像,蒙古大軍主要的手段就是殺掠,那麽如果你這個城市膽敢抵抗,它先通知你,你要投降,如果不投降就得屠城,那就是屠城。所以金朝它的首都原來在什麽地方?在中都,就是現在我們的北京,在北京守不住了,它遷,遷到開封,在開封又守不住了,繼續南遷,遷到了蔡,就是現在河南的上蔡縣了。它這個國土越來越小了,而所有退縮的過程中,大量的人民被蒙古鐵騎所殺,真是殺的數量非常的大,汴梁就是開封城最後被圍的時候,城內的人口可能達到150萬到300萬人左右,四方的難民都擁擠到城裏,被蒙古軍隊所包圍,那麽當時如果這個城破了的話,那這個城裏的百姓,那可以說是沒有哪一個能幸免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好幾位著名的歷史人物起了作用,來保護大傢,其中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耶律楚纔,你們都聽說過吧?他是成吉思汗的大臣,成吉思汗很多事情都嚮他商量,他本人不是漢人,他是契丹人,但是耶律楚纔是一位禪宗的信仰者,他不是和尚,他是個居士,他的號叫湛然,湛然居士。他的老師,是個大名鼎鼎的和尚,叫萬鬆秀行。這位和尚關註天下人的生命,就不斷的勸說蒙古人少殺,少殺,而他又通過耶律楚纔又來勸成吉思汗,不要殺,所以汴梁城最後被攻破的時候,並沒有實行大規模的屠殺。而這個過程中,而少林寺的幾位高僧他們都是這位萬鬆的弟子,這些和尚日夜奔走的到處去勸說這些蒙古人,希望他們能夠改變政策,改變一種寬容的政策,不要把老百姓全殺了,說你把老百姓全殺了,誰來養你?你去哪兒去收稅?起了很大作用。
在這個時間裏,少林寺有一位著名的和尚他叫福裕,他的號叫雪庭,我們把它尊稱為雪庭福裕。現在少林寺的塔林裏,最大的一個塔就是他的塔,他是萬鬆的弟子,他受命來做少林寺的長老,那麽這時候少林寺幾乎起了穩定天下的作用。可惜我們過去講少林寺的歷史的時候,沒完沒了的“十三棍僧救唐王”,豈不知“福裕雪庭救天下”,救了多少生靈啊。所以少林寺名氣這麽大,從那個時候開始,少林寺為天下所矚目,是這批德性很高的大德高僧,把自己的命運和天下人的命運連接起來,那是普度衆生啊。這時候的雪庭福裕,他已經是天下的總僧統了,他管天下的和尚,所有寺院都歸他管,少林寺下面有二十多個下院,也叫做護持寺,就歸他指使,歸他管,河南周圍一帶的和尚,寺廟都是歸少林寺管,這是少林寺歷史上非常輝煌的一段。
到了明代,少林寺武功的名聲開始大起了,儘管少林寺的武功有一個歷史源流,在明代以前就有少林寺僧習武的這樣一個傳統,但是真正少林寺武功的名聲大起來是明朝。為什麽?明朝把天下三個寺院五臺山,伏牛山,伏牛山也在河南吧,和嵩山少林寺這三個寺院的武僧,正式編列為國傢的“鄉兵”,那時候叫鄉兵,用現在一個不恰當的詞語來比,就是預備役,要接受國傢的徵調,所以少林武僧在明朝多次接受國傢的徵調去參加打仗,戰爭無非是兩種,一種是保護大明王朝的政權,有些地方發生了動亂,有些地方發生了所謂起義,少林僧人帶領軍隊去參加作戰,那麽這時候少林寺出來一個大名鼎鼎的和尚叫三奇周友,我們每一個少林武僧都應該首先記住他,是他的赫赫戰功,纔使少林寺的武功天下聞名。他先後四次出徵,最多的時候帶三五百和尚去打仗,在河北省打過劉六、劉七,在山東打過王堂,他一直遠征到什麽地方,遠征到雲南,雲南的一部分苗族發生了動亂,他帶軍隊去打。那麽這位周友受到皇帝的特別的賞賜。周友的武功歷史上有明確記載,而且他教了很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大弟子叫洪轉,這位洪轉,我們現在算一下的話,他的年齡應該活了八十多,在現在少林寺碑刻的文字裏我們能找到他的名字;在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的歷史著作中,我們能找到他。他的棍法當時天下第一,他的槍法也是當時天下最好的,他的影響很大。他有一位師弟叫洪紀,也是武藝非常的高,明代末年河南發生了李自成的起義,歷史很復雜,我們過去總是受一種教育,聽到起義就是英雄,真實的歷史同學們不是這樣的,有很多起義者是盲目的,是社會的破壞者,比如和李自成同時起義的張獻忠,在四川,那就殺人很多,那幾乎把四川殺絶是個殺人狂,他們提不出什麽新的政治制度,也沒有更新的經濟主張,到處都是破壞。所以很多地方老百姓就得組織起來保護自己,所以這位洪轉的師弟叫洪紀的後來脫下僧衣,換了戎裝,參加了明朝的軍隊,奮勇抗擊,最後戰死。因為我們過去的歷史受一些左的觀念的影響,所以我們很多人受了這個影響,把這樣一個是非界限一刀切,凡是支持農民起義的就是好的,我們的電影小說裏都是這樣,凡是站在過去的封建國傢的立場上的都是壞的,事情不是這樣,所以明朝少林寺的歷史非常重要,也是少林寺的武功興旺發達的時期。
那麽這時候大傢要註意,少林寺的武功代表是什麽呢?我也問過一些僧人,問過一些少林僧人,大概不大說得清楚,真正少林寺的武功是少林棍,而少林棍是非常特殊的一種棍。為什麽少林以棍為它的標志呢?第一在佛教上棍是“法器”,我們去看敦煌,古代佛教的經典故事,釋迦牟尼的轉生故事,佛教徒從印度開始他主要武器就是棍。古代的少林棍是棍中有槍,槍中有棍的。我現在看了一下咱們少林表演的棍我衹能表示欣賞,因為跳來跳去,舞的呼呼作響,實際上毫無古意了,就是沒有大概搞得清楚這個真正的中國棍是怎麽回事,那麽少林寺之所以重視棍這是第一個原因,它是佛門的法器,佛門把它叫做“杖”,這個杖就是棍,從古代的繪畫上看得清清楚楚,而現在搞得禪杖那是戲麯上表演的,古代沒有那個東西,一頭一個鏟子,一頭一個月牙,那是道具,不會有人拿那樣的武器去打仗,那搞不好把自己傷了,前面一鏟後面回來把自己搗了,稍微有點戰鬥知識的人,我寧肯拿一個最簡單的矛,我也不會拿那玩意,因為它不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武器。少林的棍實際上是棍中有槍,槍中有棍,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風格。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古代是禁止兵器的,古代不允許任何人帶着兵器在大街上亂走,任何人傢裏有兵器都要登記的。我們看了電影以為俠客們每天拿着劍在酒館裏出出進進,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人傢裏私藏甲胄,私藏弓箭,那是要殺頭的,除了邊防地帶,特別是邊境地帶國傢特許你擁有什麽樣的兵器,數量要登記,質量要檢查,每一個時間要上報官府,然後除此以外,有了特許的證件以外,任何人隨便帶兵器都是犯罪的,古代的法律比現在衹嚴不寬。它是有法律的,而我們的小說傢們通常不大讀歷史,他們信口鬍編,衹要賺錢就行,所以大傢都認為古人比我們現在還自在,幾個人隨便拿一把刀,拿一把劍動不動就打起來,動不動就在那裏打抱不平一番,隨便殺一個人便揚長而去,哪有這樣的社會?那還叫文明社會嗎?那和我們自己的歷史的真實相差太遠了,那是完全是一個偽造的杜撰的歷史。於是和尚和普通老百姓出門走路,走遠路,能夠允許帶的東西,就是棍,不在國傢管製範圍以內。
因為明代使少林寺的武術一下子張揚起來,少林寺它比較特殊是因為國傢把它編列成了鄉兵係列,於是國傢就特許它擁有一定的武裝,但這個武裝是肯定要受嚴格的管理的,它不會是你人人少林寺和尚人人都拿一條棒到大街上亂轉悠,那還能行?那是什麽和尚?流氓和尚,要把你抓起來的。它是有一個很嚴格的規範的,何況那和禪宗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少林寺在明代的武藝高漲起來時,它的標志、它的代表都是棍。
入了清代以後,少林開始逐步衰落,這個衰落是因為佛教入清以後,總的形勢就衰落,因為清朝時,它的主要宗教取嚮是喇嘛教,就是藏傳佛教,以密宗為主,而禪宗在整個清代開始衰落。並沒有發生過所謂清朝火燒少林寺這些事情,這都是小說傢們編造出來的,既沒有發生過清代初年火燒嵩山少林寺這樣的事情,更沒有發生過火燒南少林的事情,我是一個歷史工作者,我負責任的說,沒有這樣的事情。任何一個文化的起落,都有它自身的原因,總得原因是整個佛教有些衰落,衰落下來了。再加上到了晚清國傢經濟情況不好。清代初期經濟情況很好,國傢很強盛,所以乾隆皇帝多次來少林寺,而且給少林寺題了匾額,他的爸爸雍正皇帝親自過問少林寺的修建。少林寺入清以後,被明末農民戰爭搞了個一片瓦礫,康熙年間就恢復修建,康熙年間就用了很大的工夫來修建,那麽到了乾隆年間,它的主要幾個大的建築,它的大雄寶殿,那麽它的天王堂,幾個大的建築的牌匾都是乾隆皇帝親自題寫的,就說明清政府對少林寺是很重視的。我們的小說我們的港臺的那些小朋友們愛看的那些低俗的武打片裏,動不動少林寺反了,清朝派人殺來了,完全是鬍說八道,毫無歷史根據。我想,少林寺的和尚們也沒有愚蠢到以一個寺院的力量來對抗國傢,要和強盛的大清王朝來對抗,那是可能的嗎?那怎麽可能呢?若幹個和尚會練幾下子武術,有一條棒使的嗚嗚作響,就敢和大軍對抗,那是怎麽可能的?是小說的誤導。所以清代沒有發生過大清王朝對少林寺的殘破,也沒有發生過大清王朝對所謂南少林的火燒,沒有這樣的事情,而中期以後隨着我們國傢多災多難,整個國傢經濟殘破,經濟狀況不好,那麽少林寺也自然的衰弱下來,當然真正衰落時是在民國年間。
河南是北洋政府時期天下遭受塗炭最嚴重的省,居天下之中嘛,大小的軍閥過來過去要過河南,有個叫張敬堯,大傢都知道吧,他做河南督軍,那簡直是,他後來做湖南督軍,毛澤東同志最早參加革命活動開始就是“驅張”運動,帶領湖南的學生把張敬堯趕跑了嘛,而這位張敬堯在河南做督軍的時候,那簡直是把地皮都颳幹了,天高三尺,是因為把地颳低了三尺,那老百姓是受了大罪,加上水災,旱災,蝗災,把張敬堯叫做“張災”,總之是河南的四大災害,導致了經濟破壞,經濟衰落。那麽於是寺院養不住了,寺院要靠經濟發展社會、文化昌明,大傢來供奉着寺院。1927年,也就是民國16年,馮玉祥將軍參加北伐戰爭,他從北邊打北洋軍閥,那麽南方的革命軍從南方打,而馮玉祥的主戰場就在河南,主要在豫西了,但是河南地方的一些地方軍閥這個樊鐘秀,他們都是支持北洋軍閥的,那麽這個軍閥它占了少林寺,以少林寺作為它的司令部,然後把當地的一些人,河南籍的一些人,不明政治動嚮,煽動起來武裝起來,以保護河南為理由,實際上是抗拒北伐,發生了戰爭。而馮玉祥手下有一個人叫石友三,這是馮玉祥一批將領裏比較糟糕的一個,以反復無常而馳名,最後日本人來了他又跟着日本人轉,馮玉祥手下另外一個大將叫高樹勳,解放後做河北省省長的高樹勳,就把石友三騙去,拿繩子勒死,這個勒死的非常好,因為什麽,就是這個石友三在打了樊鐘秀以後,把少林寺放了一把火,這是一場歷史上最大的火。
我算了一下,少林寺歷史上被破壞再修復,被破壞又修復,我現在能算得出來的,大約19次左右,反反復復,甚至有時候燒成一片瓦礫,然後又出來一位長老又很能幹,功德很高,又來動員,又把少林寺恢復,1509年裏,少林寺起起落落大概有19次,我現在知道的19次,可能還有比這個數字多。但是石友三這把火燒得最殘,基本上把少林寺的主體建築,18個主要建築全燒了,最關鍵是少林寺所收藏的歷代的很多重要的文件,佛經,保存的大藏經,還有歷代皇帝給予它的賜封,古代叫賜諜,也就是少林寺作為天下的大寺,它的方丈,就是它的長老我們通常叫住持了,住持必須是皇傢任命的,皇傢任命的正式的諜和普通僧人拿的那個諜那是不同的,那是正式由國傢的禮部正式授予的,有皇帝的批文的,規格很高。而各個寺院經常把這些主持僧,長老的賜諜都保存起來的,石友三一把火燒得什麽都沒有了,所以這次損失是很嚴重的。
實際上大傢都不大瞭解,到三十年代我們一些武術傢,武術史傢來采訪少林寺的時候,少林寺已經很殘破了,僧人的數量很少。再加上大傢知道,解放以後有一段時間裏,我們的政策偏左,我們的宗教,儘管黨的政策是很明確的,但是在具體操作執行中出現了偏離,後來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那當然不用我講了,大傢很清楚,我聽說當時少林寺衹剩了幾個僧人了吧,而且都很貧睏,連基本生活都保不住。
關於少林寺的歷史,我想大概就講這麽幾個主要的要點,就不再那麽多講了,那麽這裏衹強調一點,我們看少林寺的歷史時要註意到,北魏太和19年,公元 495年少林寺創建,少林寺不是民間修建的寺院,而是個什麽寺院?國傢修建的,國傢修建的寺院,於是乎少林寺從那時候開始就有一個傳統,它和國傢的關係很密切,幾乎每個王朝都是這樣,少林寺自身的起落以及它的主要住持人的任命都是由國傢負責的,它的規格很高。而少林寺也把自己的命運緊緊地和國傢的命運連接在一起,國傢昌盛則少林寺昌盛,國傢衰敗國傢問題多難多災,少林寺也多災多難,它的命運緊緊地和我們的國傢,跟我們的民族連接在一起,這也就形成了少林寺僧人的一個非常好的傳統,什麽傳統?愛國主義,愛國主義傳統,愛國的傳統。因為什麽?它自己的命運和國傢連接在一起,於是它對國傢要有一種義務感,它是少林寺所有傳統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包括它的武藝,在少林寺的歷史上它總是把自己的武藝的專長用之於國傢,為國傢效力。當然我們現在的武藝和古代的武藝是兩個概念了,我們不可能現在拿着刀槍劍棒對付人傢導彈、原子彈、火箭的,但是我們可以拿它來健身,提高我們的文化品位,提高我們整個人的氣質,造就我們新一代中華民族年輕人的這樣一種氣概,它同樣是有價值的。
首先,要講它的歷史。其次,少林是一個很大的文化整體,它不衹是一拳一棒,不衹是有幾個兵器,有點功夫,它有比這個更多的內容,從而它構成了一個很大的文化整體,那麽這是第二。第三,當然少林有自己的文化亮點。那麽它的文化亮點,一個是佛教的禪宗,少林之所以受大傢的敬仰,大傢都知道,因為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祖庭,它的發生地;其次少林功夫,那麽我們把這兩者合起來,把它叫做“禪武”,就在禪宗思想所指導下的少林功夫,這成為它的第三個方面。這三個東西構成了少林這樣一個文化的三個基石。這三者我個人認為缺一不可,缺了一個就是個瘸腿凳子,就是一個瘸腿椅子,可以說有這麽三塊基石支撐着少林。
關於歷史我想比較簡單的給大傢講一下,因為說來話長,說來話多,內容太多了。我們都知道,少林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算到今年已經整整的1509年,它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可以說一千多年來,少林寺和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是相同步的,在這個過程中,有那麽幾件事是少林寺歷史上的亮點,是它最重要的一些歷史事件我要大略給大傢說一下。少林寺建立以後,大約過了三十多年,有一位印度著名的僧人就是我們大傢所熟悉的達摩他由海路到了中國的南方,到南方以後,他先到了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那麽那個時候的南方是我們國傢歷史上南北朝的南朝,南朝的梁朝時期,梁朝的統治者姓蕭,於是我們通常把它叫做蕭梁。到了南朝以後,達摩想推行他的佛教的主張,而沒有得到重視,於是達摩北上,以一葦而過長江,這是大傢都知道的,他顯示了自己的神力,踩着一個蘆葦像船一樣的過了長江,然後到了淮北,然後再過,然後再到北方。北方當時是少數民族鮮卑族所占領的,鮮卑族所創立的一個國傢北魏占領着。達摩就到了洛陽,在洛陽呆了若幹年之後,他開始主要在洛陽與竜門之間在這樣遊方,後來選擇了嵩山的五乳峰,也就是少林寺所在的西北部,在一個山洞裏,在那裏修行,這一修就是九年,大傢都知道,他在那個山洞裏面壁九年,紋絲不動,表現了極為超常的禪宗的定立功夫,於是乎引動了很多人的註意,禪是講悟性的,我們用簡單的話給大傢講,就是講你的悟性,我們現在講你這個人覺悟高不高,“覺悟”這個詞就是從禪宗這裏藉用過來的,你一個人對認識一個問題時腦子清楚不清楚,你的認識的選擇方向清楚不清楚,那麽禪宗我們用最簡單的話給大傢講,就是中國化了的佛教。也就是接受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一部分老子和莊子的思想,一部分儒傢的思想,它使得佛教能夠為中國人所接受,我們用現在時髦點的話來說,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那麽它變成一個中國化的佛教,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變化,禪宗後來就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中國大多數佛教徒到了宋元以後主要信仰禪宗的,這樣少林寺就成為禪宗的祖庭。
當然達摩是一個很有神秘感的人物,因為達摩後來就死在少林寺,也有一個說法死在竜門附近。說達摩死了,達摩圓寂了,但是在達摩死的同時,當時北魏派到印度去的一位使者叫宋雲,宋雲從帕米爾高原回來的時候,在山頂上碰到了達摩,達摩手裏拿着一隻鞋,匆匆走去,宋雲就問他,說你要到哪兒去?他說我要回西天去,那麽宋雲從蔥嶺,也就是從中國到印度的中間所經過的非常艱難的道路。宋雲回來後在洛陽,聽說達摩已經死了,但是宋雲說我看到他了,我在他去蔥嶺的路上見到他了。大傢不信,於是就打開達摩的墳墓來驗證,驗證的結果,這個墳墓裏沒有達摩的屍體,衹有一隻鞋。在佛教史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達摩顯聖的故事,所以我們現在到少林寺去大傢都經常能看到刻着達摩的像,總是手裏拿着一隻鞋,那麽由此達摩就成為一個充滿神秘感的人物。
那麽到了隋朝,少林寺發生第二件重要的事情,這就是大傢通過《少林寺》那個電影所知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隋代末年,農民起義,農民起義當時對天下的寺院打擊的很厲害,可以說河南河北山東境內的很多寺院都遭受農民軍的攻擊,農民軍到寺院去搶掠東西。這時候的少林寺也曾經遭到隋末所謂“山賊”對它的進攻,打了少林寺,少林寺也沒有能夠防護得了,整個寺院遭受破壞。在這個情況下,少林寺僧人團聚起來,形成力量,而且迅速在政治走嚮上找到自己的出路,那麽和當時已經建立了唐朝的李唐王朝,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發生了聯繫,而李世民在攻打洛陽,洛陽有另外一個小小的國傢,叫“鄭”。它的皇帝就是隋朝一個大將叫王世充,他占了洛陽,企圖搶奪天下,群雄並起,要爭搶天下。這個時候少林寺的僧人幫着大唐王朝把王世充一個侄子,就駐守在登封的一個侄子叫什麽,大傢都知道吧,我想大傢看了電影都知道,就是那個著名武術運動員於承惠演的那個人,叫什麽?叫王仁則。少林寺僧人就把這個王仁則抓住了,抓住以後就送給了唐太宗,這是一個重要的戰役,那麽以此來表示少林寺對大唐王朝的支持。唐太宗非常高興,立即就給了少林寺封賞,親自簽名,寫了碑文,這個碑現在在少林寺還在,而且“世民”兩個字是太宗皇帝親自簽名的。那麽由於這件戰功,李世民就把少林寺的僧人一共有十多位僧人,封他們做官,但是大部分僧人不願意做官,願意繼續做遠離塵世的這樣的一個僧人生活,其中衹有一位叫曇宗的,被授為“大將軍僧”,雖然是和尚,但是軍銜很高,是個大將軍,那麽少林寺有武功的名聲是從這時候開始的。就所謂後來演繹成為“十三棍僧救唐王”。這當然是故事了,大傢不必當真,因為唐王不是幾個和尚救得了的,李世民是武藝超群,李世民是當時天下無敵的神箭手,他有個大將叫尉遲敬德,尉遲恭,馬上的槍法是天下第一,而他和尉遲敬德兩個人經常去衝戰,不知有多少次,每次都是他們倆出來挑戰,一個憑着射箭,一個憑着馬上的馬術,當時叫馬槊,馬上長槍,那是天下無敵的,而且唐太宗身帶幾十萬大軍,絶對不會出現某一個危險,靠幾個人去救,那不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傢可能出現的事情。這是故事,但這個故事的歷史根據是真實的,就是少林寺的和尚把王仁則逮住以後送給了大唐王朝。
經過了唐宋兩代少林寺的正常發展,到了北宋時,也就是我們現在講學的嵩陽書院最為發達的那個時期,而北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王朝,文化很盛,武功很弱,和周圍的這些少數民族國傢打仗,經常是打敗仗。後來北方的女真族就是大傢在故事裏經常看到的金兀術,帶着大軍來攻打北宋,北宋是沒有抗拒力的,整個北宋就滅亡了,然後跑去南宋建立另外一個王朝,南宋王朝。而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什麽時候,延續到北方建立了一個新的少數民族王朝,就是金朝,而金朝接續下來,就是大傢都知道,由蒙古族所建立的大元王朝,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王朝。在這個過程中,少林寺曾經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都不能想像,一個遠在嵩山山裏面的少林寺怎麽能會對當時的政治發生那麽大的影響呢?簡單地說,那時候少林寺出了幾位高僧,出了幾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和尚,他們的代表人物:虛明教亨,還有一位叫東林志隆,還有一位叫性英粹中,這批和尚看到了天下這個狀態,就是蒙古軍隊打進來以後,女真人所治理的金朝衰敗了,戰爭非常殘酷,同學們,戰爭殘酷到我們沒辦法想像,蒙古大軍主要的手段就是殺掠,那麽如果你這個城市膽敢抵抗,它先通知你,你要投降,如果不投降就得屠城,那就是屠城。所以金朝它的首都原來在什麽地方?在中都,就是現在我們的北京,在北京守不住了,它遷,遷到開封,在開封又守不住了,繼續南遷,遷到了蔡,就是現在河南的上蔡縣了。它這個國土越來越小了,而所有退縮的過程中,大量的人民被蒙古鐵騎所殺,真是殺的數量非常的大,汴梁就是開封城最後被圍的時候,城內的人口可能達到150萬到300萬人左右,四方的難民都擁擠到城裏,被蒙古軍隊所包圍,那麽當時如果這個城破了的話,那這個城裏的百姓,那可以說是沒有哪一個能幸免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好幾位著名的歷史人物起了作用,來保護大傢,其中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耶律楚纔,你們都聽說過吧?他是成吉思汗的大臣,成吉思汗很多事情都嚮他商量,他本人不是漢人,他是契丹人,但是耶律楚纔是一位禪宗的信仰者,他不是和尚,他是個居士,他的號叫湛然,湛然居士。他的老師,是個大名鼎鼎的和尚,叫萬鬆秀行。這位和尚關註天下人的生命,就不斷的勸說蒙古人少殺,少殺,而他又通過耶律楚纔又來勸成吉思汗,不要殺,所以汴梁城最後被攻破的時候,並沒有實行大規模的屠殺。而這個過程中,而少林寺的幾位高僧他們都是這位萬鬆的弟子,這些和尚日夜奔走的到處去勸說這些蒙古人,希望他們能夠改變政策,改變一種寬容的政策,不要把老百姓全殺了,說你把老百姓全殺了,誰來養你?你去哪兒去收稅?起了很大作用。
在這個時間裏,少林寺有一位著名的和尚他叫福裕,他的號叫雪庭,我們把它尊稱為雪庭福裕。現在少林寺的塔林裏,最大的一個塔就是他的塔,他是萬鬆的弟子,他受命來做少林寺的長老,那麽這時候少林寺幾乎起了穩定天下的作用。可惜我們過去講少林寺的歷史的時候,沒完沒了的“十三棍僧救唐王”,豈不知“福裕雪庭救天下”,救了多少生靈啊。所以少林寺名氣這麽大,從那個時候開始,少林寺為天下所矚目,是這批德性很高的大德高僧,把自己的命運和天下人的命運連接起來,那是普度衆生啊。這時候的雪庭福裕,他已經是天下的總僧統了,他管天下的和尚,所有寺院都歸他管,少林寺下面有二十多個下院,也叫做護持寺,就歸他指使,歸他管,河南周圍一帶的和尚,寺廟都是歸少林寺管,這是少林寺歷史上非常輝煌的一段。
到了明代,少林寺武功的名聲開始大起了,儘管少林寺的武功有一個歷史源流,在明代以前就有少林寺僧習武的這樣一個傳統,但是真正少林寺武功的名聲大起來是明朝。為什麽?明朝把天下三個寺院五臺山,伏牛山,伏牛山也在河南吧,和嵩山少林寺這三個寺院的武僧,正式編列為國傢的“鄉兵”,那時候叫鄉兵,用現在一個不恰當的詞語來比,就是預備役,要接受國傢的徵調,所以少林武僧在明朝多次接受國傢的徵調去參加打仗,戰爭無非是兩種,一種是保護大明王朝的政權,有些地方發生了動亂,有些地方發生了所謂起義,少林僧人帶領軍隊去參加作戰,那麽這時候少林寺出來一個大名鼎鼎的和尚叫三奇周友,我們每一個少林武僧都應該首先記住他,是他的赫赫戰功,纔使少林寺的武功天下聞名。他先後四次出徵,最多的時候帶三五百和尚去打仗,在河北省打過劉六、劉七,在山東打過王堂,他一直遠征到什麽地方,遠征到雲南,雲南的一部分苗族發生了動亂,他帶軍隊去打。那麽這位周友受到皇帝的特別的賞賜。周友的武功歷史上有明確記載,而且他教了很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大弟子叫洪轉,這位洪轉,我們現在算一下的話,他的年齡應該活了八十多,在現在少林寺碑刻的文字裏我們能找到他的名字;在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的歷史著作中,我們能找到他。他的棍法當時天下第一,他的槍法也是當時天下最好的,他的影響很大。他有一位師弟叫洪紀,也是武藝非常的高,明代末年河南發生了李自成的起義,歷史很復雜,我們過去總是受一種教育,聽到起義就是英雄,真實的歷史同學們不是這樣的,有很多起義者是盲目的,是社會的破壞者,比如和李自成同時起義的張獻忠,在四川,那就殺人很多,那幾乎把四川殺絶是個殺人狂,他們提不出什麽新的政治制度,也沒有更新的經濟主張,到處都是破壞。所以很多地方老百姓就得組織起來保護自己,所以這位洪轉的師弟叫洪紀的後來脫下僧衣,換了戎裝,參加了明朝的軍隊,奮勇抗擊,最後戰死。因為我們過去的歷史受一些左的觀念的影響,所以我們很多人受了這個影響,把這樣一個是非界限一刀切,凡是支持農民起義的就是好的,我們的電影小說裏都是這樣,凡是站在過去的封建國傢的立場上的都是壞的,事情不是這樣,所以明朝少林寺的歷史非常重要,也是少林寺的武功興旺發達的時期。
那麽這時候大傢要註意,少林寺的武功代表是什麽呢?我也問過一些僧人,問過一些少林僧人,大概不大說得清楚,真正少林寺的武功是少林棍,而少林棍是非常特殊的一種棍。為什麽少林以棍為它的標志呢?第一在佛教上棍是“法器”,我們去看敦煌,古代佛教的經典故事,釋迦牟尼的轉生故事,佛教徒從印度開始他主要武器就是棍。古代的少林棍是棍中有槍,槍中有棍的。我現在看了一下咱們少林表演的棍我衹能表示欣賞,因為跳來跳去,舞的呼呼作響,實際上毫無古意了,就是沒有大概搞得清楚這個真正的中國棍是怎麽回事,那麽少林寺之所以重視棍這是第一個原因,它是佛門的法器,佛門把它叫做“杖”,這個杖就是棍,從古代的繪畫上看得清清楚楚,而現在搞得禪杖那是戲麯上表演的,古代沒有那個東西,一頭一個鏟子,一頭一個月牙,那是道具,不會有人拿那樣的武器去打仗,那搞不好把自己傷了,前面一鏟後面回來把自己搗了,稍微有點戰鬥知識的人,我寧肯拿一個最簡單的矛,我也不會拿那玩意,因為它不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武器。少林的棍實際上是棍中有槍,槍中有棍,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風格。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古代是禁止兵器的,古代不允許任何人帶着兵器在大街上亂走,任何人傢裏有兵器都要登記的。我們看了電影以為俠客們每天拿着劍在酒館裏出出進進,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人傢裏私藏甲胄,私藏弓箭,那是要殺頭的,除了邊防地帶,特別是邊境地帶國傢特許你擁有什麽樣的兵器,數量要登記,質量要檢查,每一個時間要上報官府,然後除此以外,有了特許的證件以外,任何人隨便帶兵器都是犯罪的,古代的法律比現在衹嚴不寬。它是有法律的,而我們的小說傢們通常不大讀歷史,他們信口鬍編,衹要賺錢就行,所以大傢都認為古人比我們現在還自在,幾個人隨便拿一把刀,拿一把劍動不動就打起來,動不動就在那裏打抱不平一番,隨便殺一個人便揚長而去,哪有這樣的社會?那還叫文明社會嗎?那和我們自己的歷史的真實相差太遠了,那是完全是一個偽造的杜撰的歷史。於是和尚和普通老百姓出門走路,走遠路,能夠允許帶的東西,就是棍,不在國傢管製範圍以內。
因為明代使少林寺的武術一下子張揚起來,少林寺它比較特殊是因為國傢把它編列成了鄉兵係列,於是國傢就特許它擁有一定的武裝,但這個武裝是肯定要受嚴格的管理的,它不會是你人人少林寺和尚人人都拿一條棒到大街上亂轉悠,那還能行?那是什麽和尚?流氓和尚,要把你抓起來的。它是有一個很嚴格的規範的,何況那和禪宗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少林寺在明代的武藝高漲起來時,它的標志、它的代表都是棍。
入了清代以後,少林開始逐步衰落,這個衰落是因為佛教入清以後,總的形勢就衰落,因為清朝時,它的主要宗教取嚮是喇嘛教,就是藏傳佛教,以密宗為主,而禪宗在整個清代開始衰落。並沒有發生過所謂清朝火燒少林寺這些事情,這都是小說傢們編造出來的,既沒有發生過清代初年火燒嵩山少林寺這樣的事情,更沒有發生過火燒南少林的事情,我是一個歷史工作者,我負責任的說,沒有這樣的事情。任何一個文化的起落,都有它自身的原因,總得原因是整個佛教有些衰落,衰落下來了。再加上到了晚清國傢經濟情況不好。清代初期經濟情況很好,國傢很強盛,所以乾隆皇帝多次來少林寺,而且給少林寺題了匾額,他的爸爸雍正皇帝親自過問少林寺的修建。少林寺入清以後,被明末農民戰爭搞了個一片瓦礫,康熙年間就恢復修建,康熙年間就用了很大的工夫來修建,那麽到了乾隆年間,它的主要幾個大的建築,它的大雄寶殿,那麽它的天王堂,幾個大的建築的牌匾都是乾隆皇帝親自題寫的,就說明清政府對少林寺是很重視的。我們的小說我們的港臺的那些小朋友們愛看的那些低俗的武打片裏,動不動少林寺反了,清朝派人殺來了,完全是鬍說八道,毫無歷史根據。我想,少林寺的和尚們也沒有愚蠢到以一個寺院的力量來對抗國傢,要和強盛的大清王朝來對抗,那是可能的嗎?那怎麽可能呢?若幹個和尚會練幾下子武術,有一條棒使的嗚嗚作響,就敢和大軍對抗,那是怎麽可能的?是小說的誤導。所以清代沒有發生過大清王朝對少林寺的殘破,也沒有發生過大清王朝對所謂南少林的火燒,沒有這樣的事情,而中期以後隨着我們國傢多災多難,整個國傢經濟殘破,經濟狀況不好,那麽少林寺也自然的衰弱下來,當然真正衰落時是在民國年間。
河南是北洋政府時期天下遭受塗炭最嚴重的省,居天下之中嘛,大小的軍閥過來過去要過河南,有個叫張敬堯,大傢都知道吧,他做河南督軍,那簡直是,他後來做湖南督軍,毛澤東同志最早參加革命活動開始就是“驅張”運動,帶領湖南的學生把張敬堯趕跑了嘛,而這位張敬堯在河南做督軍的時候,那簡直是把地皮都颳幹了,天高三尺,是因為把地颳低了三尺,那老百姓是受了大罪,加上水災,旱災,蝗災,把張敬堯叫做“張災”,總之是河南的四大災害,導致了經濟破壞,經濟衰落。那麽於是寺院養不住了,寺院要靠經濟發展社會、文化昌明,大傢來供奉着寺院。1927年,也就是民國16年,馮玉祥將軍參加北伐戰爭,他從北邊打北洋軍閥,那麽南方的革命軍從南方打,而馮玉祥的主戰場就在河南,主要在豫西了,但是河南地方的一些地方軍閥這個樊鐘秀,他們都是支持北洋軍閥的,那麽這個軍閥它占了少林寺,以少林寺作為它的司令部,然後把當地的一些人,河南籍的一些人,不明政治動嚮,煽動起來武裝起來,以保護河南為理由,實際上是抗拒北伐,發生了戰爭。而馮玉祥手下有一個人叫石友三,這是馮玉祥一批將領裏比較糟糕的一個,以反復無常而馳名,最後日本人來了他又跟着日本人轉,馮玉祥手下另外一個大將叫高樹勳,解放後做河北省省長的高樹勳,就把石友三騙去,拿繩子勒死,這個勒死的非常好,因為什麽,就是這個石友三在打了樊鐘秀以後,把少林寺放了一把火,這是一場歷史上最大的火。
我算了一下,少林寺歷史上被破壞再修復,被破壞又修復,我現在能算得出來的,大約19次左右,反反復復,甚至有時候燒成一片瓦礫,然後又出來一位長老又很能幹,功德很高,又來動員,又把少林寺恢復,1509年裏,少林寺起起落落大概有19次,我現在知道的19次,可能還有比這個數字多。但是石友三這把火燒得最殘,基本上把少林寺的主體建築,18個主要建築全燒了,最關鍵是少林寺所收藏的歷代的很多重要的文件,佛經,保存的大藏經,還有歷代皇帝給予它的賜封,古代叫賜諜,也就是少林寺作為天下的大寺,它的方丈,就是它的長老我們通常叫住持了,住持必須是皇傢任命的,皇傢任命的正式的諜和普通僧人拿的那個諜那是不同的,那是正式由國傢的禮部正式授予的,有皇帝的批文的,規格很高。而各個寺院經常把這些主持僧,長老的賜諜都保存起來的,石友三一把火燒得什麽都沒有了,所以這次損失是很嚴重的。
實際上大傢都不大瞭解,到三十年代我們一些武術傢,武術史傢來采訪少林寺的時候,少林寺已經很殘破了,僧人的數量很少。再加上大傢知道,解放以後有一段時間裏,我們的政策偏左,我們的宗教,儘管黨的政策是很明確的,但是在具體操作執行中出現了偏離,後來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那當然不用我講了,大傢很清楚,我聽說當時少林寺衹剩了幾個僧人了吧,而且都很貧睏,連基本生活都保不住。
關於少林寺的歷史,我想大概就講這麽幾個主要的要點,就不再那麽多講了,那麽這裏衹強調一點,我們看少林寺的歷史時要註意到,北魏太和19年,公元 495年少林寺創建,少林寺不是民間修建的寺院,而是個什麽寺院?國傢修建的,國傢修建的寺院,於是乎少林寺從那時候開始就有一個傳統,它和國傢的關係很密切,幾乎每個王朝都是這樣,少林寺自身的起落以及它的主要住持人的任命都是由國傢負責的,它的規格很高。而少林寺也把自己的命運緊緊地和國傢的命運連接在一起,國傢昌盛則少林寺昌盛,國傢衰敗國傢問題多難多災,少林寺也多災多難,它的命運緊緊地和我們的國傢,跟我們的民族連接在一起,這也就形成了少林寺僧人的一個非常好的傳統,什麽傳統?愛國主義,愛國主義傳統,愛國的傳統。因為什麽?它自己的命運和國傢連接在一起,於是它對國傢要有一種義務感,它是少林寺所有傳統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包括它的武藝,在少林寺的歷史上它總是把自己的武藝的專長用之於國傢,為國傢效力。當然我們現在的武藝和古代的武藝是兩個概念了,我們不可能現在拿着刀槍劍棒對付人傢導彈、原子彈、火箭的,但是我們可以拿它來健身,提高我們的文化品位,提高我們整個人的氣質,造就我們新一代中華民族年輕人的這樣一種氣概,它同樣是有價值的。
一部影片《少林寺》使少林武功名揚天下,嵩山少林成為人們嚮往的地方。少林寺自公元495年創建以來,它歷經風雨,幾度興衰,少林寺的命運和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相同步。據史料記載,在北魏孝文帝時期,有一位名字叫跋陀的印度僧人來中國傳教,當時孝文帝就在今天河南登封市少室山腳下,一片茂密的樹林裏,為他建起了一座寺廟,少林寺因此而得名。在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法,在這裏,達摩面壁九年,創立了中國禪宗和少林功夫,少林寺也從此也名震天下。
少林寺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隋唐時期,已具盛名;宋代,少林武術已自成體係,風格獨絶,史稱“少林派”。成為中國武術派別中的佼佼者。元明時期,少林寺已擁有憎衆二千餘人,成為馳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後,少林寺逐漸衰落。
廣州暨南大學歷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馬明達做客《百傢講壇》,引領我們走進千年少林,從少林寺的風雨歷程中,揭示最為真實的嵩山少林。
(全文)
我們要真正認識少林的話,少林功夫是一個切入點,是一個方面,但你真正進入少林寺,你所感受到的,你應該去認識的東西恐怕不衹是少林功夫,還有很多東西。
我們怎麽樣去看待少林這樣一個很復雜的這樣一個文化結構呢?我個人有幾點認識,首先少林的禪是文化交流的結果,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為印度僧人跋陀所建立的,這位印度僧人我們就應該把他看做是在佛教文化傳入中國時的一個文化使者,他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嚮中國傳播佛教,傳播一種新的文化。而三十年後,菩提達摩到了少林,在這裏面壁九年,把禪宗確立在這裏。他是一位印度僧人,他不是中國人,所以當時少林寺的禪師,以及少林後來作為禪宗祖庭對禪宗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的所有的過程我們都應該把它看作是什麽?文化交流的過程。少林寺從一開始就立足於交流。我舉一個例子,唐代著名的僧人義淨,他是跟玄奘相同的,以十幾年的時間去印度取經,影響很大。當然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唐三藏了,玄奘大師,有一部小說,有一部《西遊記》這就使得玄奘的名氣很大,義淨和玄奘並列的一位大師,義淨取經回來後就來了少林寺,在少林寺開戒壇,就把他從印度帶來的新的佛教經典帶到少林寺來。這是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那麽在整個元朝以前,少林寺的禪宗是北方的禪宗,那麽元代從福裕雪庭以後,把南方的禪宗——南禪六祖慧能的嫡係曹洞宗引入少林,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少林寺一直是雪庭福裕的直脈,一字不差,雪庭定了70多個字輩,一直傳到現在。這是一種引進,顯示了少林文化的胸懷,很寬廣。以武術而言,以少林的功夫而言,少林居嵩山,嵩山是位於天下之中,號稱為中嶽,四通八達,所以少林寺的位置就必然成為天下南來北往所有武術傢們要走一走的地方,它實際上給天下練武的人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所以有些人對少林武功的理解是有點問題的,他認為少林寺自己會有一個什麽不傳之秘呀,如果是那樣它就衰退了,少林寺在於它在交流方面保持了它的活力,保持了它的活力,它不斷地從天下武藝中吸取好的東西。
我舉一個例子,在金代末年和元代初年,當蒙古人從北方打進來,而金朝的這樣一個已經敗落的政權,不是它的對手,首先受罪的是普通老百姓,大部分老百姓流離失所,特別是中原各地可以說哀鴻遍野。在這個時候少林寺曾經做了一件事情,當時少林寺的主持僧就是東林志隆,東林志隆在少林寺修建了一個藥局,叫做少林藥局,東林志隆以後,東林志隆的繼承者少林寺的主持僧叫性英粹中,性英粹中就請了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寫了一個碑,對這個藥局怎麽樣創建的?它的作用是什麽?做了記載,這個藥局是怎麽回事呢?就是在少林寺這樣成立了一個用現在的話,一個藥品的免費供應站,他把人們由於疾患,大量的人們需要藥品,但是得不到藥品,而他把自己把嵩山周圍的經常採集到的藥品,按照古代的方脈,方子,配製成為一百多種成藥,選了兩位僧人,這兩位僧人都是德行很高,很負責任的人,來主持這個藥局,嚮四方求藥的人來施捨藥物。那麽這裏至少有一個前提呀,你施捨藥物,少林藥局的主持人,你應該懂藥,應該你自己是深明醫理的人,如果你不明醫理,不懂藥物,那你亂配藥,那是治病的,還是要命的,那不就很復雜了嗎?於是乎它就形成了少林文化中的醫藥部分,所以後來少林寺練武功,少林寺的僧人嚮天下傳播武功,傳播的同時也經常要傳播一些醫藥方法,從武功的角度來講,主要是什麽?一些跌打損傷的藥,中醫把它叫做什麽?傷科。那麽這個部分也應該是我們少林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給方丈有一次聊起來說,在將來有條件時,應該恢復少林藥局,把少林歷史上曾經以醫藥而救濟衆生的這樣一種善行,在這個科學的時代裏把它繼承下來,這就是一種文化行為。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抗國將領,俞大猷,我想大傢都知道吧,當時抗倭兩位名將了,名聲最大,一位是福建的俞大猷,一位是山東的後來定居在安徽定遠的戚繼光,這兩個人都和少林寺有關係。俞大猷親自到了少林寺來看,看了少林寺後,俞大猷帶了兩個少林僧人,親自把他帶走,帶到軍隊裏,給他們吃,給他們喝,養着他們,俞大猷把自己南方的棍法,俞大猷練的完全是南棍,和我們北方的棍法是完全不同的,他交給這兩個僧人,這兩個僧人又回到少林寺。教其他僧人練,過了若幹年,其中一個死了,有一個感念俞大猷,千裏迢迢又跑到很遠,跑到南方去看俞大猷,俞大猷很感嘆,留下兩首詩。
所以這就表現為少林寺有勇氣來吸收新的東西,吸收我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這是一種見識,這是一種胸懷,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水平,不能吸收,保守固閉,我的最好,我這兒的東西那他就沒有前進,沒有生命力了,所以今天少林寺能夠大踏步的走出國門,嚮世界各地發展,也不斷吸引其他的人來少林寺,在我看來這仍然是少林寺交流傳統的一個繼續發展,非常好。
從武功這個角度來講,大傢最關心,少林它的武的文化,我們應該從這麽兩點來看,因為大傢都知道禪宗是佛教的中國化,他吸收了很多中國的東西,有一段時間少林的禪宗就叫孔孟禪,它就是把孔子的很多東西吸收進來,實際是禪中有儒,儒中有禪,所以少林寺有幾位名僧,歷史上把他們叫做“素衣學士”。他和很高層的文化人物來來往往,詩歌唱答,一點都不顯低水平,他的文化素養是很高的。如果把我們少林的和尚們,高僧大德們,個個理解成為一下跳到房上了。他應該首先有很高深的學養的,他有很好的文化的學養的,什麽叫功夫?什麽叫功夫?功夫就是學養。我們不能把所有喜歡練少林拳的人個個都教成一條好漢,他未來的職業就是當一個保鏢,站在人傢後面當一個保安,那就是少林文化很低俗。少林應該出像歷史上那樣一些高僧大德,他們能寫,有很多僧人書法是第一流的。我們不能把少林僧人理解為個個一臉的金剛怒目,腰大三圍,拿起來棒來舞得嗡嗡作響,頭上撞石頭一下就撞斷了,如果都是那樣的話,恐怕有失少林真意呀,有失少林真正的精神,我們需要這樣的武僧,它表達一種精神,但是我們武僧必須是文人型的武僧,文而能武。為什麽?因為禪宗他得吸收中國儒傢文化時,他非常有眼力,我們儒傢文化到宋元以後出了一個怪的文化現象,叫做重文輕武,瞧不起練武的,孔子本人是文武雙全的,大傢知道孔子是大力士了,孔子的射箭是非常好的,他的駕駛戰車的能力也很強,他跟人說君子無所爭,真正的君子是不應該有什麽爭議的,“必也射乎”,說真正要比賽一下的話,我們倆比比射箭。孔子給大傢表演射箭,觀者如堵墻,他是百發百中的。有人說他非常能幹,說他什麽都會,孔子很謙虛,他說我會什麽呢,他想了半天,他說“予射乎,予馭乎?”他說我所有的能力裏最有把握的是射箭,駕車,古代的戰車是不好駕的,不是自行車,不是電單車,那是很難駕馭的,他說我衹是射箭呢,他說“予馭乎!”我駕車更好一點。所以孔子是能文能武的,中國古代的文化是有文武兩個方面構成的,所以我們歷史上出了很多名人,他們都是文武兼長的,中國人搞成文人武不了,武人文不了,這是出現了文化偏差,這是我們的儒傢文化走形了,我們的文化走形了。
我們歷史上很多傑出的人物,你比如說諸葛亮,他深通軍事,但他是個文人,他是我國第一流的軍事傢,當然他懂文。而禪宗在吸收儒傢文化時,恰好吸收了被儒傢所輕視的武文化,這是少林寺對我們的一大貢獻。所以我們有很多東西歷史上無記載,武的東西受人傢瞧不起,所以少林文化裏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它就是把儒傢文化中間的受到輕視的武文化搬過來,吸收到了禪文化之中,用禪的思想來解釋武。因此在全社會都輕視武的時候,少林寺以它的力量來保留武文化的傳統,這也是當代少林僧人應該積極發揚的。當然我們的發揚我們的發展,我還是那句話,要平衡,要文武並取。有人說文有多高,武有多高,我們最第一流的民族英雄,在國傢危難之際站出來,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像戚繼光,像俞大猷他們都是文武皆通的,戚繼光的詩在明代的詩人中應該說是寫得最好的人之一,那麽他的字也是,戚繼光留下的字不多,現在留下的字拿來我們看,我們肅然起敬,至於他對武藝的理論,他的一部《紀效新書》,幾乎成為我們武術界的經典,他的《拳經》一共四百多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拳經》,那是字字珠璣。他高尚的理解,加上自己對武功的具體實踐,使得他成為一個很高的理解者,不是一條好漢,好漢多得是,用一句開玩笑的話,二十年後又一條好漢。那多得是,我們需要學人型的英雄,這是少林精神的本質。
少林寺的功夫的構成也是值得註意的,也很有特點,那麽也很有特點。首先它立足與養生。我們要註意我們中國人的養生觀念,這個養生觀念是我們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精華,它叫“頤養”。人你作為一個自然體有自己很恰當的去養它,就相當於你養一盆花,你養一個寵物,你都要經心的,你要對自己的身體要隨時隨地的註意,一種恰當的科學的理念的養的辦法,有時候不要去強求。而養生的核心是什麽?四個字,順其自然,有些人鍛煉很好,通過鍛煉強大了身體,有些人不大適宜那樣強鍛煉,你過分強鍛煉,肯定還給你帶來了麻煩,雖然你多吃了半碗面是事實,但是你練得過猛可能還帶來後患。所以我們很多專業運動員,我是專業運動員出生,我就留下後患,因為什麽我的左腿的髕骨摔傷,半月板就拉傷,到現在我是一條腿的好漢,我用右腿支撐,左腿踢人,略有把握;我要用左腿支撐,右腿踢人,我就自己倒下了。就是你過分地練往往會帶來一些麻煩,因為你有個體能的消耗問題,你太透支,太支出,過分反而不好,所以要把它擺在“頤養天年”的理念上。所以從明代開始,少林寺流傳到社會上的一些東西,一些養生術,它叫衛生術。就是我們現在國傢衛生部,衛生那兩個詞是中國古代的,我們現在把衛生理解為幹淨,古代的衛生不是,古代的衛生是什麽?是適乎天時的生活,就符合天時,符合自然法則的生活。該做什麽時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時不做什麽,這個很重要。而少林的這個養生又和禪宗的一些東西結合起來,比如禪定的修煉,把新陳代謝降到最低程度,把新陳代謝降下來,使內心處於一種超常的一種靜的狀態。而這個狀態裏,有用於的力量來積存的力量,到適當的時候又把它發揮出來,那麽由養生發展到套路演練。很多人很輕視套路,不能輕視套路,套路是中國人特有的東西,練套路就是一種文化享受。通過恰當好的套路的結構,再通過你把它表達出來,這個過程中就是一種修煉,當然套路必須是高水平的,不能鬍編亂造,現在鬍編亂造的套路滿天皆是,尤其是我們的競技武術,公開允許運動員自己叫“自選套路”,把“編”合理合法了,那就亂套了。就同樣是作麯傢,有的人作的麯子就好聽,有的人作的麯子不要聽,太惡心了,要人的命,多聽就會腦子出問題的,就這個道理。不是每個人編出來的套路都好,必須得大傢來編。那麽養生套路演練加上功力的求定,加上功夫的追求,而它的製高點,製高點是應用性的兵器。
在少林寺古代的主要的兵器,少林寺的代表就是棍,那就是棍,那麽我們非常幸運的明代有人,有一個叫程衝鬥的安徽人,安徽徽州休寧汊口人,他的名字叫程宗猷,號衝鬥。他來了少林寺嚮洪轉求學,學了他的大小夜叉棍,然後他把它帶回安徽。他教了他的子弟,他的侄子程子頤一幫人,他最後把它寫了書,寫了書,於是乎我們就能瞭解到明代那個少林的棍法究竟怎麽回事,而且他套棍在民間一些特高層位的武術傢族裏保留下來,當然不多了。我花了大概近乎三十年的時間專門研究他這個東西,我一趟一趟的跑,查閱所有的材料我就來研究他這個東西,我自己也練這個,一般的棍,我很坦率地說,我看都不要看,我一看它就是瞎編的,根本不是學有本源的,所以他很難得的保留下來,它確實是中華民族武藝的精華。
我們都知道少林有武僧,但是大傢都知道少林寺不是兵營,它不可能國傢允許你少林寺像個軍營似的。少林寺的武僧們練習武術畢竟是一種民間活動。我們經常從電影上看到少林寺的僧人們練武在大殿上,腳都打出坑坑來了,很感動人。但那不是精華,那不是精華,那不是真正代表武術,如果武術傢都那樣,每天打,那沒有用的,自己給自己找感覺呢,那衹是一種顯示力量。真正的武術的力量那戚繼光講得非常透徹,它需要活動的步伐,“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要活動開來。沒有那個人蹲在那兒讓人傢打,蹲的時間太久關節還不好。所以少林武術古代的武術文化之所以能夠吸引天下人,大傢都敬仰,到了明清兩代,好多人一談武術就是少林寺,少林必有真纔實學,有非常好的東西,衹是我們還需要再研究,再去努力發現它。所以這是少林文化中武文化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還是那句話,它通過交流不斷的吸收天下的好的東西,也不斷的少林的僧人遊方走天下,也有很多人本不是少林,而走到其他地方冒充少林,也有,明代有很多這樣的和尚,因為他們的字,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法號和少林寺的字輩套不起來。但是這個不奇怪,因為你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品牌了,用你這個品牌來表達自己他覺得值,他覺得值,再一個還是有很多很高的僧人。
明代中期嘉靖年間,浙江有一位做官的,為了抗擊倭寇,招來了不少的英雄好漢練武術。來了一位僧人,自稱少林僧人,來和這些給大傢講,講完以後,講沒有用的,拿起棒來試一試,總要做做演試嘛,結果拿棍一演示,這位長官所請來的教師個個倒地。用棒來進行比試,往往就是一下兩下,第三下都不要了,你們看打的沒完沒瞭瞭,打了又起來,起來又倒了,那是香港電影。沒有那樣的人,往往一下就解决問題,一下就解决問題,如果一個人沒有一下解决人的能力時,他的武藝是不高明的。所以這位少林僧人當時比試時有和他比試一下就倒了,這位少林僧人說了八個字,我經常給大傢講,是經典語言要記住,他叫“花拳入門,誤了一生。” 你練的這是花拳,表演性的拳,誤了一生,耽誤了你一生,我相信這是個少林僧人,因為這個話很有禪義,這個話很有禪義,一個人一生中開始入門,入錯了,耽誤一輩子,誤了一生,你看你下的功夫很大,你練得很厲害,天天練,把地弄了很多坑,但是耽誤了你,所以也有很多名僧比如一個叫月空的,參加了抗倭戰爭,打得非常好,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很好,非常好明代的倭寇打到我們東南地區各省的時候,老百姓受了大罪。經常十幾個倭寇遇縣破縣,遇州破州,遇府破府,一個府有那麽多軍隊來幾十個倭寇就打進來了。所以當時以月空為首的十幾個僧人,拿鐵棒去對戰,他們很壯烈,大都犧牲了,但是至少可以勇敢地去抗擊他們。
因為這個原因,戚繼光創建了鴛鴦陣,鴛鴦陣七個人,有的九個人,有的十一個人。中間一個是拿着叫狼筅,狼筅就是南方砍下來的大竹子,中間這個人身高馬大,拿一個茅竹,兩邊兩個人,兩個長槍手,長槍手兩個人的兩邊,兩個盾牌手,拿盾牌,拿腰刀。我們的偉大民族英雄戚繼光動了腦子,花了巨大的精力吸取民間武藝,終於把倭寇打敗了。
那麽我講這些,我給大傢舉這些例子,我們的武功不是大傢看到的這些花花緑緑,千萬不可以把藝術作品文學作品等同於武術,因為你武功畢竟是受人最基本條件製約的,你的速度,力量,靈敏,反應,最基本的這些條件擺在哪裏,你需要一定的力量,那麽所有的這些條件都具備了,最核心的條件是什麽?作為一個武術運動員,一個練武者,你最根本的素質是什麽?膽氣。戚繼光《拳經》第一勢叫“懶札衣”,他就說了兩句話,經典,“臨陣無膽嚮前,空自眼明手便。”要有足夠的勇氣,充分地發揮你的能力,你練了半天,一見先被嚇唬住,先把自己嚇住了,該出手時你不出手,不出手時,你亂出手,那你還有什麽武功可言。所以為什麽我很欣賞有禪定的方式來培養我們武功鍛煉者的心理狀態,它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使得我們臨大事而有靜氣,使得面對任何的動亂時,我心淨如水,我可以極為冷靜的態度來觀察。魯莽是沒有用的,匹夫之勇,拔劍而起,控拳而鬥,然後是撲然倒地,表現得很勇敢。初生牛犢不怕虎,早晚就被虎吃掉,就是這樣。再勇敢沒有用,那是一種盲目。所以作為少林文化它把禪文化引入到武功裏了,引入到功夫裏來。你要作為一個真正的武功表達者,心理素質是第一的。不具備這個心理素質的人,最好不幹這個,天下之大,什麽都可以做,為什麽一定要來做這個呢?受這個罪呢,每一次比賽緊張的心跳,比賽完了,不到三十歲心髒病嚴重了。所以在少林文化特別是少林的武文化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這個。少林文化正在走嚮世界,於是乎少林文化也在承擔一個責任,嚮全世界表達一個真正的中國文化,這個責任就落在少林的身上,能不能藉少林寺的法緣和禪機,能夠振興中華民族的武文化!謝謝大傢。
少林寺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隋唐時期,已具盛名;宋代,少林武術已自成體係,風格獨絶,史稱“少林派”。成為中國武術派別中的佼佼者。元明時期,少林寺已擁有憎衆二千餘人,成為馳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後,少林寺逐漸衰落。
廣州暨南大學歷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馬明達做客《百傢講壇》,引領我們走進千年少林,從少林寺的風雨歷程中,揭示最為真實的嵩山少林。
(全文)
我們要真正認識少林的話,少林功夫是一個切入點,是一個方面,但你真正進入少林寺,你所感受到的,你應該去認識的東西恐怕不衹是少林功夫,還有很多東西。
我們怎麽樣去看待少林這樣一個很復雜的這樣一個文化結構呢?我個人有幾點認識,首先少林的禪是文化交流的結果,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為印度僧人跋陀所建立的,這位印度僧人我們就應該把他看做是在佛教文化傳入中國時的一個文化使者,他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嚮中國傳播佛教,傳播一種新的文化。而三十年後,菩提達摩到了少林,在這裏面壁九年,把禪宗確立在這裏。他是一位印度僧人,他不是中國人,所以當時少林寺的禪師,以及少林後來作為禪宗祖庭對禪宗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的所有的過程我們都應該把它看作是什麽?文化交流的過程。少林寺從一開始就立足於交流。我舉一個例子,唐代著名的僧人義淨,他是跟玄奘相同的,以十幾年的時間去印度取經,影響很大。當然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唐三藏了,玄奘大師,有一部小說,有一部《西遊記》這就使得玄奘的名氣很大,義淨和玄奘並列的一位大師,義淨取經回來後就來了少林寺,在少林寺開戒壇,就把他從印度帶來的新的佛教經典帶到少林寺來。這是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那麽在整個元朝以前,少林寺的禪宗是北方的禪宗,那麽元代從福裕雪庭以後,把南方的禪宗——南禪六祖慧能的嫡係曹洞宗引入少林,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少林寺一直是雪庭福裕的直脈,一字不差,雪庭定了70多個字輩,一直傳到現在。這是一種引進,顯示了少林文化的胸懷,很寬廣。以武術而言,以少林的功夫而言,少林居嵩山,嵩山是位於天下之中,號稱為中嶽,四通八達,所以少林寺的位置就必然成為天下南來北往所有武術傢們要走一走的地方,它實際上給天下練武的人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所以有些人對少林武功的理解是有點問題的,他認為少林寺自己會有一個什麽不傳之秘呀,如果是那樣它就衰退了,少林寺在於它在交流方面保持了它的活力,保持了它的活力,它不斷地從天下武藝中吸取好的東西。
我舉一個例子,在金代末年和元代初年,當蒙古人從北方打進來,而金朝的這樣一個已經敗落的政權,不是它的對手,首先受罪的是普通老百姓,大部分老百姓流離失所,特別是中原各地可以說哀鴻遍野。在這個時候少林寺曾經做了一件事情,當時少林寺的主持僧就是東林志隆,東林志隆在少林寺修建了一個藥局,叫做少林藥局,東林志隆以後,東林志隆的繼承者少林寺的主持僧叫性英粹中,性英粹中就請了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寫了一個碑,對這個藥局怎麽樣創建的?它的作用是什麽?做了記載,這個藥局是怎麽回事呢?就是在少林寺這樣成立了一個用現在的話,一個藥品的免費供應站,他把人們由於疾患,大量的人們需要藥品,但是得不到藥品,而他把自己把嵩山周圍的經常採集到的藥品,按照古代的方脈,方子,配製成為一百多種成藥,選了兩位僧人,這兩位僧人都是德行很高,很負責任的人,來主持這個藥局,嚮四方求藥的人來施捨藥物。那麽這裏至少有一個前提呀,你施捨藥物,少林藥局的主持人,你應該懂藥,應該你自己是深明醫理的人,如果你不明醫理,不懂藥物,那你亂配藥,那是治病的,還是要命的,那不就很復雜了嗎?於是乎它就形成了少林文化中的醫藥部分,所以後來少林寺練武功,少林寺的僧人嚮天下傳播武功,傳播的同時也經常要傳播一些醫藥方法,從武功的角度來講,主要是什麽?一些跌打損傷的藥,中醫把它叫做什麽?傷科。那麽這個部分也應該是我們少林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給方丈有一次聊起來說,在將來有條件時,應該恢復少林藥局,把少林歷史上曾經以醫藥而救濟衆生的這樣一種善行,在這個科學的時代裏把它繼承下來,這就是一種文化行為。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抗國將領,俞大猷,我想大傢都知道吧,當時抗倭兩位名將了,名聲最大,一位是福建的俞大猷,一位是山東的後來定居在安徽定遠的戚繼光,這兩個人都和少林寺有關係。俞大猷親自到了少林寺來看,看了少林寺後,俞大猷帶了兩個少林僧人,親自把他帶走,帶到軍隊裏,給他們吃,給他們喝,養着他們,俞大猷把自己南方的棍法,俞大猷練的完全是南棍,和我們北方的棍法是完全不同的,他交給這兩個僧人,這兩個僧人又回到少林寺。教其他僧人練,過了若幹年,其中一個死了,有一個感念俞大猷,千裏迢迢又跑到很遠,跑到南方去看俞大猷,俞大猷很感嘆,留下兩首詩。
所以這就表現為少林寺有勇氣來吸收新的東西,吸收我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這是一種見識,這是一種胸懷,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水平,不能吸收,保守固閉,我的最好,我這兒的東西那他就沒有前進,沒有生命力了,所以今天少林寺能夠大踏步的走出國門,嚮世界各地發展,也不斷吸引其他的人來少林寺,在我看來這仍然是少林寺交流傳統的一個繼續發展,非常好。
從武功這個角度來講,大傢最關心,少林它的武的文化,我們應該從這麽兩點來看,因為大傢都知道禪宗是佛教的中國化,他吸收了很多中國的東西,有一段時間少林的禪宗就叫孔孟禪,它就是把孔子的很多東西吸收進來,實際是禪中有儒,儒中有禪,所以少林寺有幾位名僧,歷史上把他們叫做“素衣學士”。他和很高層的文化人物來來往往,詩歌唱答,一點都不顯低水平,他的文化素養是很高的。如果把我們少林的和尚們,高僧大德們,個個理解成為一下跳到房上了。他應該首先有很高深的學養的,他有很好的文化的學養的,什麽叫功夫?什麽叫功夫?功夫就是學養。我們不能把所有喜歡練少林拳的人個個都教成一條好漢,他未來的職業就是當一個保鏢,站在人傢後面當一個保安,那就是少林文化很低俗。少林應該出像歷史上那樣一些高僧大德,他們能寫,有很多僧人書法是第一流的。我們不能把少林僧人理解為個個一臉的金剛怒目,腰大三圍,拿起來棒來舞得嗡嗡作響,頭上撞石頭一下就撞斷了,如果都是那樣的話,恐怕有失少林真意呀,有失少林真正的精神,我們需要這樣的武僧,它表達一種精神,但是我們武僧必須是文人型的武僧,文而能武。為什麽?因為禪宗他得吸收中國儒傢文化時,他非常有眼力,我們儒傢文化到宋元以後出了一個怪的文化現象,叫做重文輕武,瞧不起練武的,孔子本人是文武雙全的,大傢知道孔子是大力士了,孔子的射箭是非常好的,他的駕駛戰車的能力也很強,他跟人說君子無所爭,真正的君子是不應該有什麽爭議的,“必也射乎”,說真正要比賽一下的話,我們倆比比射箭。孔子給大傢表演射箭,觀者如堵墻,他是百發百中的。有人說他非常能幹,說他什麽都會,孔子很謙虛,他說我會什麽呢,他想了半天,他說“予射乎,予馭乎?”他說我所有的能力裏最有把握的是射箭,駕車,古代的戰車是不好駕的,不是自行車,不是電單車,那是很難駕馭的,他說我衹是射箭呢,他說“予馭乎!”我駕車更好一點。所以孔子是能文能武的,中國古代的文化是有文武兩個方面構成的,所以我們歷史上出了很多名人,他們都是文武兼長的,中國人搞成文人武不了,武人文不了,這是出現了文化偏差,這是我們的儒傢文化走形了,我們的文化走形了。
我們歷史上很多傑出的人物,你比如說諸葛亮,他深通軍事,但他是個文人,他是我國第一流的軍事傢,當然他懂文。而禪宗在吸收儒傢文化時,恰好吸收了被儒傢所輕視的武文化,這是少林寺對我們的一大貢獻。所以我們有很多東西歷史上無記載,武的東西受人傢瞧不起,所以少林文化裏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它就是把儒傢文化中間的受到輕視的武文化搬過來,吸收到了禪文化之中,用禪的思想來解釋武。因此在全社會都輕視武的時候,少林寺以它的力量來保留武文化的傳統,這也是當代少林僧人應該積極發揚的。當然我們的發揚我們的發展,我還是那句話,要平衡,要文武並取。有人說文有多高,武有多高,我們最第一流的民族英雄,在國傢危難之際站出來,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像戚繼光,像俞大猷他們都是文武皆通的,戚繼光的詩在明代的詩人中應該說是寫得最好的人之一,那麽他的字也是,戚繼光留下的字不多,現在留下的字拿來我們看,我們肅然起敬,至於他對武藝的理論,他的一部《紀效新書》,幾乎成為我們武術界的經典,他的《拳經》一共四百多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拳經》,那是字字珠璣。他高尚的理解,加上自己對武功的具體實踐,使得他成為一個很高的理解者,不是一條好漢,好漢多得是,用一句開玩笑的話,二十年後又一條好漢。那多得是,我們需要學人型的英雄,這是少林精神的本質。
少林寺的功夫的構成也是值得註意的,也很有特點,那麽也很有特點。首先它立足與養生。我們要註意我們中國人的養生觀念,這個養生觀念是我們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精華,它叫“頤養”。人你作為一個自然體有自己很恰當的去養它,就相當於你養一盆花,你養一個寵物,你都要經心的,你要對自己的身體要隨時隨地的註意,一種恰當的科學的理念的養的辦法,有時候不要去強求。而養生的核心是什麽?四個字,順其自然,有些人鍛煉很好,通過鍛煉強大了身體,有些人不大適宜那樣強鍛煉,你過分強鍛煉,肯定還給你帶來了麻煩,雖然你多吃了半碗面是事實,但是你練得過猛可能還帶來後患。所以我們很多專業運動員,我是專業運動員出生,我就留下後患,因為什麽我的左腿的髕骨摔傷,半月板就拉傷,到現在我是一條腿的好漢,我用右腿支撐,左腿踢人,略有把握;我要用左腿支撐,右腿踢人,我就自己倒下了。就是你過分地練往往會帶來一些麻煩,因為你有個體能的消耗問題,你太透支,太支出,過分反而不好,所以要把它擺在“頤養天年”的理念上。所以從明代開始,少林寺流傳到社會上的一些東西,一些養生術,它叫衛生術。就是我們現在國傢衛生部,衛生那兩個詞是中國古代的,我們現在把衛生理解為幹淨,古代的衛生不是,古代的衛生是什麽?是適乎天時的生活,就符合天時,符合自然法則的生活。該做什麽時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時不做什麽,這個很重要。而少林的這個養生又和禪宗的一些東西結合起來,比如禪定的修煉,把新陳代謝降到最低程度,把新陳代謝降下來,使內心處於一種超常的一種靜的狀態。而這個狀態裏,有用於的力量來積存的力量,到適當的時候又把它發揮出來,那麽由養生發展到套路演練。很多人很輕視套路,不能輕視套路,套路是中國人特有的東西,練套路就是一種文化享受。通過恰當好的套路的結構,再通過你把它表達出來,這個過程中就是一種修煉,當然套路必須是高水平的,不能鬍編亂造,現在鬍編亂造的套路滿天皆是,尤其是我們的競技武術,公開允許運動員自己叫“自選套路”,把“編”合理合法了,那就亂套了。就同樣是作麯傢,有的人作的麯子就好聽,有的人作的麯子不要聽,太惡心了,要人的命,多聽就會腦子出問題的,就這個道理。不是每個人編出來的套路都好,必須得大傢來編。那麽養生套路演練加上功力的求定,加上功夫的追求,而它的製高點,製高點是應用性的兵器。
在少林寺古代的主要的兵器,少林寺的代表就是棍,那就是棍,那麽我們非常幸運的明代有人,有一個叫程衝鬥的安徽人,安徽徽州休寧汊口人,他的名字叫程宗猷,號衝鬥。他來了少林寺嚮洪轉求學,學了他的大小夜叉棍,然後他把它帶回安徽。他教了他的子弟,他的侄子程子頤一幫人,他最後把它寫了書,寫了書,於是乎我們就能瞭解到明代那個少林的棍法究竟怎麽回事,而且他套棍在民間一些特高層位的武術傢族裏保留下來,當然不多了。我花了大概近乎三十年的時間專門研究他這個東西,我一趟一趟的跑,查閱所有的材料我就來研究他這個東西,我自己也練這個,一般的棍,我很坦率地說,我看都不要看,我一看它就是瞎編的,根本不是學有本源的,所以他很難得的保留下來,它確實是中華民族武藝的精華。
我們都知道少林有武僧,但是大傢都知道少林寺不是兵營,它不可能國傢允許你少林寺像個軍營似的。少林寺的武僧們練習武術畢竟是一種民間活動。我們經常從電影上看到少林寺的僧人們練武在大殿上,腳都打出坑坑來了,很感動人。但那不是精華,那不是精華,那不是真正代表武術,如果武術傢都那樣,每天打,那沒有用的,自己給自己找感覺呢,那衹是一種顯示力量。真正的武術的力量那戚繼光講得非常透徹,它需要活動的步伐,“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要活動開來。沒有那個人蹲在那兒讓人傢打,蹲的時間太久關節還不好。所以少林武術古代的武術文化之所以能夠吸引天下人,大傢都敬仰,到了明清兩代,好多人一談武術就是少林寺,少林必有真纔實學,有非常好的東西,衹是我們還需要再研究,再去努力發現它。所以這是少林文化中武文化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還是那句話,它通過交流不斷的吸收天下的好的東西,也不斷的少林的僧人遊方走天下,也有很多人本不是少林,而走到其他地方冒充少林,也有,明代有很多這樣的和尚,因為他們的字,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法號和少林寺的字輩套不起來。但是這個不奇怪,因為你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品牌了,用你這個品牌來表達自己他覺得值,他覺得值,再一個還是有很多很高的僧人。
明代中期嘉靖年間,浙江有一位做官的,為了抗擊倭寇,招來了不少的英雄好漢練武術。來了一位僧人,自稱少林僧人,來和這些給大傢講,講完以後,講沒有用的,拿起棒來試一試,總要做做演試嘛,結果拿棍一演示,這位長官所請來的教師個個倒地。用棒來進行比試,往往就是一下兩下,第三下都不要了,你們看打的沒完沒瞭瞭,打了又起來,起來又倒了,那是香港電影。沒有那樣的人,往往一下就解决問題,一下就解决問題,如果一個人沒有一下解决人的能力時,他的武藝是不高明的。所以這位少林僧人當時比試時有和他比試一下就倒了,這位少林僧人說了八個字,我經常給大傢講,是經典語言要記住,他叫“花拳入門,誤了一生。” 你練的這是花拳,表演性的拳,誤了一生,耽誤了你一生,我相信這是個少林僧人,因為這個話很有禪義,這個話很有禪義,一個人一生中開始入門,入錯了,耽誤一輩子,誤了一生,你看你下的功夫很大,你練得很厲害,天天練,把地弄了很多坑,但是耽誤了你,所以也有很多名僧比如一個叫月空的,參加了抗倭戰爭,打得非常好,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很好,非常好明代的倭寇打到我們東南地區各省的時候,老百姓受了大罪。經常十幾個倭寇遇縣破縣,遇州破州,遇府破府,一個府有那麽多軍隊來幾十個倭寇就打進來了。所以當時以月空為首的十幾個僧人,拿鐵棒去對戰,他們很壯烈,大都犧牲了,但是至少可以勇敢地去抗擊他們。
因為這個原因,戚繼光創建了鴛鴦陣,鴛鴦陣七個人,有的九個人,有的十一個人。中間一個是拿着叫狼筅,狼筅就是南方砍下來的大竹子,中間這個人身高馬大,拿一個茅竹,兩邊兩個人,兩個長槍手,長槍手兩個人的兩邊,兩個盾牌手,拿盾牌,拿腰刀。我們的偉大民族英雄戚繼光動了腦子,花了巨大的精力吸取民間武藝,終於把倭寇打敗了。
那麽我講這些,我給大傢舉這些例子,我們的武功不是大傢看到的這些花花緑緑,千萬不可以把藝術作品文學作品等同於武術,因為你武功畢竟是受人最基本條件製約的,你的速度,力量,靈敏,反應,最基本的這些條件擺在哪裏,你需要一定的力量,那麽所有的這些條件都具備了,最核心的條件是什麽?作為一個武術運動員,一個練武者,你最根本的素質是什麽?膽氣。戚繼光《拳經》第一勢叫“懶札衣”,他就說了兩句話,經典,“臨陣無膽嚮前,空自眼明手便。”要有足夠的勇氣,充分地發揮你的能力,你練了半天,一見先被嚇唬住,先把自己嚇住了,該出手時你不出手,不出手時,你亂出手,那你還有什麽武功可言。所以為什麽我很欣賞有禪定的方式來培養我們武功鍛煉者的心理狀態,它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使得我們臨大事而有靜氣,使得面對任何的動亂時,我心淨如水,我可以極為冷靜的態度來觀察。魯莽是沒有用的,匹夫之勇,拔劍而起,控拳而鬥,然後是撲然倒地,表現得很勇敢。初生牛犢不怕虎,早晚就被虎吃掉,就是這樣。再勇敢沒有用,那是一種盲目。所以作為少林文化它把禪文化引入到武功裏了,引入到功夫裏來。你要作為一個真正的武功表達者,心理素質是第一的。不具備這個心理素質的人,最好不幹這個,天下之大,什麽都可以做,為什麽一定要來做這個呢?受這個罪呢,每一次比賽緊張的心跳,比賽完了,不到三十歲心髒病嚴重了。所以在少林文化特別是少林的武文化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這個。少林文化正在走嚮世界,於是乎少林文化也在承擔一個責任,嚮全世界表達一個真正的中國文化,這個責任就落在少林的身上,能不能藉少林寺的法緣和禪機,能夠振興中華民族的武文化!謝謝大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