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戏剧评论>> 於丹 Yu D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5年)
遊園驚夢
  於丹從昆麯的“夢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壯之美”、“蒼涼之美”、“詼諧之美”“靈異之美”、“風雅之美”這七個方面帶領讀者穿越數百年,瞭解昆麯,感受那些曾經是我們的先人所創造的包含了優雅、從容、高貴,甚至是獲得充滿時尚氣息的精神享受。這本書從劇情和人物入手,通過生動並極具文學性的表述,將古老的昆麯與現代生活嫁接,讓人感覺昆麯這種具有600年歷史的傳統藝術形式,離現代人非但沒有距離感,而同樣需要。
第1節:深情之美(1)
  深情之美
  現代社會相比於昆麯誕生的時代,物質上不知豐富了多少,文明的發達程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我們的情感一定比那時候更細緻更深邃了嗎?我們的情懷一定比那時候更寬廣更高遠了嗎?昆麯能有多深的情?這種深情今天在我們的心裏還有多大的觸動?抑或衹是被今人看作一段笑談?
  還是從戲說起吧。《玉簪記》中的《琴挑》是一出著名的折子戲,書生潘必正趕考落第,一時羞於回傢,暫時寄宿於姑姑所在的女貞觀中。一個朗朗月夜,他隱隱聽到一陣琴聲,循聲而去,發現原來是小道姑陳妙常正在操琴。就是因為一麯琴音係起了他們的情絲,二人於琴聲中互通心意,以琴探情。
  深情,不僅有程度之深,還要有程度之細。昆麯的情是細膩婉轉而能夠纖毫畢現的一種情趣,這樣的情鋪展起來是從容不迫的。
  時下的流行歌麯,生生死死不少見,但是從容不迫很少見。也就是說,今天的情已經少了那樣一種靜聽蘋果花開、細數桂花聲落的細緻的心境。
  《琴挑》發生在一個"月明雲淡露華濃"的寧靜美好的夜晚,可是書生潘必正卻"欹枕愁聽四壁蛩",心緒零亂,難以入眠。寒蛩的鳴聲使愁情愈深,仿佛"傷秋宋玉賦西風, 落葉驚殘夢"。一片落葉,在這樣一個靜謐的月夜翩然落下,竟然可以驚斷愁人的殘夢!當今的人們還有這樣的細膩婉轉嗎?一個人的深情也許是在愛情中被激發出來,但那深情的種子卻早已隱埋於他的內心深處,哪怕衹有一片落葉,都能使他對當年宋玉之悲有所感悟。
  潘必正上場的時候,懷着一種惆悵。一個人走在月光之下,閑步芳塵,細數落葉,毫無期待。但是,驀然傳來的一陣琴聲打破了這種寧靜。小道姑陳妙常抱着琴登場了!
  殘荷時節,秋風乍起,想到連日來俗事纏繞,卻無人可以傾訴,陳妙常衹好把自己的一腔心事全然寄托於琴上。此時,屋外"粉墻花影自重重,簾捲殘荷水殿風",四周一片寂靜,陳妙常焚香靜坐,以琴抒懷。
第2節:深情之美(2)
  古人不論彈琴還是聽琴,關註更多的往往不是彈撥技巧,而是弦外之音,也就是彈奏者的情懷、心境。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有不少關於琴音透露心聲的描寫。甚至在最通俗的武俠小說中,也時常會寫到琴麯,有時候小說中的人物能從琴麯中聽出一個人的殺氣或憂懷。懂琴的人,彈一支麯子就如同我們今天寫一篇日記,將自己的一腔心事全然托付,為自己的情懷找一個安頓之所。
  抱着這樣的一種心情,陳妙常開始彈她的麯子,彈她的心事。嘹嚦的琴聲恰被潘必正聽到了,他初以為是天外仙音,但細思忖又像是臨院的樂聲隨風飄過。他靜下心來,駐足細聽,忍不住贊道:"妙啊!""聽凄凄楚楚那聲中,誰傢月夜琴三弄?細數離情麯未終。"細心的潘必正一下聽出彈琴人的心中是有幽怨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知音",不用語言的交流,便可聽出琴聲中的高山與流水。
  ~
首頁>> 文學>> 戏剧评论>> 於丹 Yu D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