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1965年生,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出版《形象 品牌 競爭力》《於丹心得》《於丹〈莊子〉心得》等著作多部。
文化基因滲透在我們的血液中,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着自己的生命。其實什麽是文化?用西方的界定來講,文化就是人類所有生活方式的總和,用《周易》中的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而化之,所以文化從來不是靜止的、僵死的,文化其實是溫暖的、樸素的。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朋友對我講,《論語》太火了,國學太熱了。那麽我們所謂的國學是什麽呢?那就是,若即若離隨着你的成長、可以長久品的一些道理。孔子所說的人生歷程,而立之年有而立的思想,讓我們降低一點,用一生的心去體認。從這一點來這麽一句話,在我看《論語》不燙手,也不理論,這種態度我稱之為溫暖……這是我說的一種態度;第二種態度,我對於中國文化是敬而不畏,也就是說,我們這種敬重之心不僅對於《論語》《莊子》等,而且是對於先前的古代文化,我們對每一次日出和每一次雲起,都有一種尊敬,這是一種“敬而遠,厚重而博雅”,而對於我們是生命體驗對它進行的一次激活,讓流蕩的氣息能夠註入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每一個人在失落甚至絶望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文化就是拯救自己的一種力量,如此而已。
今天的文化並不是我們拿出來去寫文章、去聊天、去炫耀的東西,所以孔子對他的學生說:“汝君子學,不為小人學。”什麽是小人學?在《論語》裏小人之學唯獨哉,也就是說,小人之學,或者是後生這種學位,汝而出乎口,而君子學,學了之後,能夠傳而言,不乎使之,變成你的氣息流蕩。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天地正氣能不能基於一身,這種養氣是我們涵養文化的一生,以貌取人,舉手投足之間,變為你的一種生活方式,你的一種價值判斷。而在其中,我們已經很難分出來孰為儒孰為道,這是我今天介入的命題,在我們思想中不要把儒和道分開,這關乎一種方法論。我們從上個世紀,一直習慣於兩個方法論,我們一直以A、B兩個當中,有一個是正確,有一個是錯誤;我們一直以為是非黑即白、非男即女等等。
我們終於迎來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可以說,一個社會文明是否真正繁盛,有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它的文化是多元的還是一元的。今天,所謂西方文化已經介入了中華的文明,和中國文明的傳承以及新時代的構築形成和諧,這一切成為我們今天的文化體係。體係的各種元素是圓潤的,並不是純樸的,各種文化在我們社會和經驗體係中不是簡單的呈現出物理式的組合,而是構築成化學的反應,那麽我們的生命就得到了化解,儒和道不過是兩種元素而已,不是唯一性,它是我們文化基因的最重要的基石。
大傢可能知道,在中國的開天闢地神話中有一個人名字叫盤古,但這個開闢不是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拿一把大斧子,啪,劈開,然後金光四射出現天地萬物,震撼我們的視聽和思考。但是盤古不是這樣。開天闢地作為中國人的一種道德理念,它與天地相輔相成,盤古生其中,然後天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從容不迫,和諧共生。一共長了多少年?凡一萬八千歲。開天地,氣息相渾,盤古在其中,這個時候天數極高,地數極深,而盤古極長。大傢說講儒道為什麽說這麽長的故事,因為接下來有一段話說到中國人的理想。形容盤古這個人有六個字,叫“神於天,聖於地”,我們今天經常說神聖,什麽是中國人的神聖呢?它是構築我們人格的兩岸。這兩岸有多高呢?上一段到天,下一段到地,而天地人三“纔”,人在其中共同成長。什麽叫做“神與天”?就是講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世界中,必須要有一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在自我人格上要做到超越,要用我們思考的能力,這恰恰是中國道傢賦予中國文化的元素。什麽叫“聖於地”呢?儒傢說:“天下為己任,能不重乎?死而後已,能不遠乎?”這樣的一種理想就是在大地上有一種實踐的能力,要用你自己的足跡去行走,要用你自己的能力去開闢。孔子說:“先從其言,而後從之”,儒傢提倡的是行動者的知識分子,用我們的行動去改變世界。
文化基因滲透在我們的血液中,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着自己的生命。其實什麽是文化?用西方的界定來講,文化就是人類所有生活方式的總和,用《周易》中的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而化之,所以文化從來不是靜止的、僵死的,文化其實是溫暖的、樸素的。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朋友對我講,《論語》太火了,國學太熱了。那麽我們所謂的國學是什麽呢?那就是,若即若離隨着你的成長、可以長久品的一些道理。孔子所說的人生歷程,而立之年有而立的思想,讓我們降低一點,用一生的心去體認。從這一點來這麽一句話,在我看《論語》不燙手,也不理論,這種態度我稱之為溫暖……這是我說的一種態度;第二種態度,我對於中國文化是敬而不畏,也就是說,我們這種敬重之心不僅對於《論語》《莊子》等,而且是對於先前的古代文化,我們對每一次日出和每一次雲起,都有一種尊敬,這是一種“敬而遠,厚重而博雅”,而對於我們是生命體驗對它進行的一次激活,讓流蕩的氣息能夠註入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每一個人在失落甚至絶望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文化就是拯救自己的一種力量,如此而已。
今天的文化並不是我們拿出來去寫文章、去聊天、去炫耀的東西,所以孔子對他的學生說:“汝君子學,不為小人學。”什麽是小人學?在《論語》裏小人之學唯獨哉,也就是說,小人之學,或者是後生這種學位,汝而出乎口,而君子學,學了之後,能夠傳而言,不乎使之,變成你的氣息流蕩。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天地正氣能不能基於一身,這種養氣是我們涵養文化的一生,以貌取人,舉手投足之間,變為你的一種生活方式,你的一種價值判斷。而在其中,我們已經很難分出來孰為儒孰為道,這是我今天介入的命題,在我們思想中不要把儒和道分開,這關乎一種方法論。我們從上個世紀,一直習慣於兩個方法論,我們一直以A、B兩個當中,有一個是正確,有一個是錯誤;我們一直以為是非黑即白、非男即女等等。
我們終於迎來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可以說,一個社會文明是否真正繁盛,有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它的文化是多元的還是一元的。今天,所謂西方文化已經介入了中華的文明,和中國文明的傳承以及新時代的構築形成和諧,這一切成為我們今天的文化體係。體係的各種元素是圓潤的,並不是純樸的,各種文化在我們社會和經驗體係中不是簡單的呈現出物理式的組合,而是構築成化學的反應,那麽我們的生命就得到了化解,儒和道不過是兩種元素而已,不是唯一性,它是我們文化基因的最重要的基石。
大傢可能知道,在中國的開天闢地神話中有一個人名字叫盤古,但這個開闢不是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拿一把大斧子,啪,劈開,然後金光四射出現天地萬物,震撼我們的視聽和思考。但是盤古不是這樣。開天闢地作為中國人的一種道德理念,它與天地相輔相成,盤古生其中,然後天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從容不迫,和諧共生。一共長了多少年?凡一萬八千歲。開天地,氣息相渾,盤古在其中,這個時候天數極高,地數極深,而盤古極長。大傢說講儒道為什麽說這麽長的故事,因為接下來有一段話說到中國人的理想。形容盤古這個人有六個字,叫“神於天,聖於地”,我們今天經常說神聖,什麽是中國人的神聖呢?它是構築我們人格的兩岸。這兩岸有多高呢?上一段到天,下一段到地,而天地人三“纔”,人在其中共同成長。什麽叫做“神與天”?就是講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世界中,必須要有一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在自我人格上要做到超越,要用我們思考的能力,這恰恰是中國道傢賦予中國文化的元素。什麽叫“聖於地”呢?儒傢說:“天下為己任,能不重乎?死而後已,能不遠乎?”這樣的一種理想就是在大地上有一種實踐的能力,要用你自己的足跡去行走,要用你自己的能力去開闢。孔子說:“先從其言,而後從之”,儒傢提倡的是行動者的知識分子,用我們的行動去改變世界。
林語堂先生說得好,他說,每一個中國人從社會意義上來講,幾乎都是一個儒傢,而從自然意義上來講都是一個道傢。因為從社會意義上講,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的實現;而從自然意義上講,卻是反之,因為你們有遠方的目標。而一個衹能在天空上翺翔的人,沒有土地衹能變成為一個空想傢。它是兩種信念相生相伴,所以莊子提倡的人格叫“外化而內不化”。外化就是順應社會規則,在你的崗位上做到你的職業化。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謂成長的目標,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自尊的自我。當你真正地尊重內心,並在外表樹立起來,這個坐標就樹立起來了。我們每個人分成兩個方面:一層是社會的內在生命,一個是外在的生存。而我們的生命層面衹有內不化,在內心瞭解你這一生的做法才能夠由心態約束生活態度,並决定你一生的價值。這需要什麽?這需要覺悟。何謂覺悟?我們常說的覺悟是對於社會的體味,而實際上覺悟的本意是指內心的一種禪悟性。當你覺得醍醐灌頂豁然有所覺時,這種覺悟就是自己的一種感受,覺和悟結合起來貫穿一生。
“覺”是“覺子頭”是加一個看見的“見”,悟是一個“心”加上一個“吾”,覺悟就是看到自己的心。我們需要一雙發現的眼睛去發現外界無比廣大的世界,我們同樣需要一種發現的眼光去反觀無比深刻的內心。人心真的能夠看得懂嗎?我們一生有多少次想看清心靈的願望而且勇敢地去面對啊,這樣的願望要孔子說到70歲才能看到。孔子說,我“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這樣一個歷程真的能夠做到嗎?這樣的一個境界我們可以提前嗎?比如人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嗎?今天是一個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時代,我們的傢長總是和他的孩子講,現在競爭太激烈了,我們得在有限的時間裏面多學點有用的東西,這就造成孩子在窗口看一下蝴蝶,玩一天的泥土都會被說成是無用的,衹有當彈一下鋼琴或做一些題時纔會被傢長說是有用的。我們的“有用”和“無用”其實從孩子最初蒙昧的階段已經給了他一種限製,那就是限製了他發現的眼光。我們的孩子頭腦中承載了過多的知識,但這並不意味着他獲得了學習的能力。真正的學習在今天的社會中不是一種傳承而是一種創造,我們不應把人腦變成電腦的硬盤,而是要把人腦變成這個世界上的一種原創力,一種激情和一種夢想,我們的孩子在他們學習的時候還有這種能力嗎?
我曾經在美國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小男孩在一個下大雨的天裏,穿着新衣服在雨地裏跑着笑着,當他的媽媽叫他吃晚飯時,這個小男孩卻說:“媽媽,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了。”如果是我們中國的家庭,這孩子肯定免不了一頓暴打,但是這位美國媽媽卻沒有駡她的孩子,卻說:“你快從月球上回來吃飯吧!”這個孩子就是1969年第一個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當他在月球上邁出左腳的時候,他在月球上給自己照了一張照片,說:“這對於我來說是一小步,但是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大步。”他從太空回來的時候,所有的媒體問他想講什麽話,他淡淡地說:“我要給媽媽說:‘從月球上回來了,我要吃晚飯。’”現在很多的傢長問我,孩子從多大開始背《論語》?我從來不提倡用一種硬性的方式讓孩子來背東西。受尊重的東西纔有自尊,有自尊的人才能對世界有所貢獻。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樣的反省能力要從內心喚醒,這種獲得一定不是外在強製加上的,所以孩子的成長有心志於學,也就是說,讓他於山川外物學習一種外在的能力。唐代有一個大畫師張兆說得很好,我們的學習是外事造化為人,但是你的內心要有一眼活水泉。所以真正的意嚮在於人心,這就是所謂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什麽是志於學呢?就是在有限的時光裏去儲備這樣的東西,讓我們自己知道這樣的東西是存在的。用道傢的話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實這些不言不說的東西不是不存在,而是在於我們怎麽去做。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我們一直在看卻始終沒有看見的東西,所以這些不言,不意,不說,天地大美,靠什麽?靠我們自己在志於學的時候把它歸納於心中。
“覺”是“覺子頭”是加一個看見的“見”,悟是一個“心”加上一個“吾”,覺悟就是看到自己的心。我們需要一雙發現的眼睛去發現外界無比廣大的世界,我們同樣需要一種發現的眼光去反觀無比深刻的內心。人心真的能夠看得懂嗎?我們一生有多少次想看清心靈的願望而且勇敢地去面對啊,這樣的願望要孔子說到70歲才能看到。孔子說,我“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這樣一個歷程真的能夠做到嗎?這樣的一個境界我們可以提前嗎?比如人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嗎?今天是一個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時代,我們的傢長總是和他的孩子講,現在競爭太激烈了,我們得在有限的時間裏面多學點有用的東西,這就造成孩子在窗口看一下蝴蝶,玩一天的泥土都會被說成是無用的,衹有當彈一下鋼琴或做一些題時纔會被傢長說是有用的。我們的“有用”和“無用”其實從孩子最初蒙昧的階段已經給了他一種限製,那就是限製了他發現的眼光。我們的孩子頭腦中承載了過多的知識,但這並不意味着他獲得了學習的能力。真正的學習在今天的社會中不是一種傳承而是一種創造,我們不應把人腦變成電腦的硬盤,而是要把人腦變成這個世界上的一種原創力,一種激情和一種夢想,我們的孩子在他們學習的時候還有這種能力嗎?
我曾經在美國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小男孩在一個下大雨的天裏,穿着新衣服在雨地裏跑着笑着,當他的媽媽叫他吃晚飯時,這個小男孩卻說:“媽媽,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了。”如果是我們中國的家庭,這孩子肯定免不了一頓暴打,但是這位美國媽媽卻沒有駡她的孩子,卻說:“你快從月球上回來吃飯吧!”這個孩子就是1969年第一個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當他在月球上邁出左腳的時候,他在月球上給自己照了一張照片,說:“這對於我來說是一小步,但是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大步。”他從太空回來的時候,所有的媒體問他想講什麽話,他淡淡地說:“我要給媽媽說:‘從月球上回來了,我要吃晚飯。’”現在很多的傢長問我,孩子從多大開始背《論語》?我從來不提倡用一種硬性的方式讓孩子來背東西。受尊重的東西纔有自尊,有自尊的人才能對世界有所貢獻。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樣的反省能力要從內心喚醒,這種獲得一定不是外在強製加上的,所以孩子的成長有心志於學,也就是說,讓他於山川外物學習一種外在的能力。唐代有一個大畫師張兆說得很好,我們的學習是外事造化為人,但是你的內心要有一眼活水泉。所以真正的意嚮在於人心,這就是所謂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什麽是志於學呢?就是在有限的時光裏去儲備這樣的東西,讓我們自己知道這樣的東西是存在的。用道傢的話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實這些不言不說的東西不是不存在,而是在於我們怎麽去做。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我們一直在看卻始終沒有看見的東西,所以這些不言,不意,不說,天地大美,靠什麽?靠我們自己在志於學的時候把它歸納於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