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講桃園結義的由來之迷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說到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衹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着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結義。梁啓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緑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那麽,三國歷史上有沒有過桃園結義這件事?它又是怎樣來的呢?
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確是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裏聚合徒衆,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麯,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從關羽“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願,但史書衹說他們“若兄弟”,並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
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象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志平話》和雜劇。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三國志平話》,雖然衹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其中就有“桃園結義”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莊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統計,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元人雜劇已有四十多種,幾乎是三國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戲劇舞臺,對《三國演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專門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出戲,情節與《平話》又有不同,寫關羽殺了趁亂圖謀立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範陽,一日到張飛的肉店買肉下酒,屠刀卻被張飛事先用千斤巨石壓住。關羽搬動巨石,讓張飛欽佩不已。張飛往客店相訪,先拜關羽為兄,後又遇見劉備,見他容貌堂堂,有富貴之相,又是帝王後裔,於是與關羽共拜備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桃園結義的故事,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三國時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殺了袁譚。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嚮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這事見於《三國志·袁紹傳》。不過這衹是盟誓,並不是結拜兄弟。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結拜兄弟時就用這種形式。比如,元代劉福順等人的紅巾起義,《元史·順帝本紀》描寫他們結義的情況就是“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
《三國演義》寫桃園結義,可能根據民間傳說,又吸收農民起義的事跡,可能還與作者自身經歷有關。《演義》作者羅貫中,據魯迅考定,約生活在1330-1400年間。他的生平事跡多不可考,有說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說他是東原(今山東東平)人,有說他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衹知道他生逢亂世,閱歷豐富。值得註意的還有兩點:一是明王圻《稗史匯編》說他是“有志圖王者”,一是清徐渭仁等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關係。他現存有雜劇《趙太祖竜虎風雲會》,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寫有《小秦王詞話》、《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並參加編寫了《水滸傳》,這些小說戲麯作品,都以亂世英雄事跡為題材,這與他的經歷抱負當有關係。《三國演義》的大量描寫,特別是對桃園結義的描寫,也應與他的這種經歷有關。
從《三國演義》全書的藝術構思來說,寫桃園三結義,既引出全書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書將要從多方面加以表現的忠義主題。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義》開篇就寫桃園結義的一個緣由。
第02講叱咤風雲的英雄劉備(略)
第03講關羽是怎樣從人變成神的
三國時期人們心目中,關羽首先是以驍猛勇銳而聞名。曹操的謀士程昱、郭嘉稱他是萬人敵,劉曄說他勇冠三軍。諸葛亮更稱他絶倫逸群。三國時期能得到這樣稱譽的將領是不多的。他又以對劉備竭忠盡義而聞名。還在劉備投曹操的時候,郭嘉就說他是為劉備死用的人,到後來,劉曄又說他和劉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這也是很難得的。
這時人們並沒有把他看作神奇人物。不過,到南北朝,首先是他的勇銳善戰受到人們推崇。人們常把當時一些驍將比作關羽還有張飛。像宋時檀道濟的腹心薛彤、高進之(見《宋書》四十三捲)、齊惠皇太子手下拳勇秀出的武人垣歷生、蔡道貴(《南史》捲四十四),還有陳時驍勇絶倫的蕭摩訶(《南史》捲六十七),都有關、張之名。宋時猛將安都單騎直入斬掉被世人稱為萬人敵的梟猛的叛將魯爽,人們也馬上把這事比作關羽斬顔良(《南史》四十捲)。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說到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衹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着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結義。梁啓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緑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那麽,三國歷史上有沒有過桃園結義這件事?它又是怎樣來的呢?
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確是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裏聚合徒衆,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麯,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從關羽“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願,但史書衹說他們“若兄弟”,並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
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象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志平話》和雜劇。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三國志平話》,雖然衹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其中就有“桃園結義”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莊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統計,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元人雜劇已有四十多種,幾乎是三國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戲劇舞臺,對《三國演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專門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出戲,情節與《平話》又有不同,寫關羽殺了趁亂圖謀立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範陽,一日到張飛的肉店買肉下酒,屠刀卻被張飛事先用千斤巨石壓住。關羽搬動巨石,讓張飛欽佩不已。張飛往客店相訪,先拜關羽為兄,後又遇見劉備,見他容貌堂堂,有富貴之相,又是帝王後裔,於是與關羽共拜備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桃園結義的故事,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三國時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殺了袁譚。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嚮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這事見於《三國志·袁紹傳》。不過這衹是盟誓,並不是結拜兄弟。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結拜兄弟時就用這種形式。比如,元代劉福順等人的紅巾起義,《元史·順帝本紀》描寫他們結義的情況就是“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
《三國演義》寫桃園結義,可能根據民間傳說,又吸收農民起義的事跡,可能還與作者自身經歷有關。《演義》作者羅貫中,據魯迅考定,約生活在1330-1400年間。他的生平事跡多不可考,有說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說他是東原(今山東東平)人,有說他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衹知道他生逢亂世,閱歷豐富。值得註意的還有兩點:一是明王圻《稗史匯編》說他是“有志圖王者”,一是清徐渭仁等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關係。他現存有雜劇《趙太祖竜虎風雲會》,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寫有《小秦王詞話》、《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並參加編寫了《水滸傳》,這些小說戲麯作品,都以亂世英雄事跡為題材,這與他的經歷抱負當有關係。《三國演義》的大量描寫,特別是對桃園結義的描寫,也應與他的這種經歷有關。
從《三國演義》全書的藝術構思來說,寫桃園三結義,既引出全書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書將要從多方面加以表現的忠義主題。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義》開篇就寫桃園結義的一個緣由。
第02講叱咤風雲的英雄劉備(略)
第03講關羽是怎樣從人變成神的
三國時期人們心目中,關羽首先是以驍猛勇銳而聞名。曹操的謀士程昱、郭嘉稱他是萬人敵,劉曄說他勇冠三軍。諸葛亮更稱他絶倫逸群。三國時期能得到這樣稱譽的將領是不多的。他又以對劉備竭忠盡義而聞名。還在劉備投曹操的時候,郭嘉就說他是為劉備死用的人,到後來,劉曄又說他和劉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這也是很難得的。
這時人們並沒有把他看作神奇人物。不過,到南北朝,首先是他的勇銳善戰受到人們推崇。人們常把當時一些驍將比作關羽還有張飛。像宋時檀道濟的腹心薛彤、高進之(見《宋書》四十三捲)、齊惠皇太子手下拳勇秀出的武人垣歷生、蔡道貴(《南史》捲四十四),還有陳時驍勇絶倫的蕭摩訶(《南史》捲六十七),都有關、張之名。宋時猛將安都單騎直入斬掉被世人稱為萬人敵的梟猛的叛將魯爽,人們也馬上把這事比作關羽斬顔良(《南史》四十捲)。
也就在這個時候,有了關羽神靈顯聖的說法。關羽顯靈的說法主要出自江陵一帶。這是關羽為蜀漢拓疆守土的重地。他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教曹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都在這一帶。這一帶歷來多神祠,風俗好祈禱,《北齊書·陸法和傳》就提到這一點,到南北朝佛教盛行,江陵神祠當更盛。這一帶在南北朝又是兵傢必爭之地,兵來將往,戰事不斷。人們或者就因此把一些戰事的勝利歸於神靈的護佑,很自然也把這一切同幾百年前曾在這一帶大顯神威、至今仍受人頂禮膜拜的關羽的形象、他的神靈聯繫起來。
據唐代《貞元重建廟記》,這時至少有兩次戰事被傳為有神相助。一是陸法和虜任約,一是梁宣帝拒王琳。據《周書,即後梁宣帝與王琳在江陵相拒時,並沒有提到神靈相佑的事。據《北齊書·陸法和傳》,記載了陸法和虜任約時有神靈相助的事,但這神靈似應是佛傢之靈,因為陸法和自己就是佛教信徒。但在傳說中,這可能都和關羽聯繫起來了。《貞元重建廟記》中說,這是從故老們聆聽而來的,怎麽會錯呢?
據《貞元重建廟記》,這時還有更神異的事。說是陳光大中(567-568),有一位禪師從天台山來,宴坐於當陽玉泉山喬木之下。夜裏,他遇見了關公神靈,說願意施捨此地作為僧坊,請禪師出山,以觀其用。到約定的時分,果然風號雷嘯,萬壑震動,巨嶺被劈開,深潭被填平,一應坯材用料,周匝其上,無一乏少。玉泉寺可能就是這樣來的,寺西北三百步也就有了關公遺廟。這件事人們都相信了,說是關羽義勇絶倫,生為英賢,沒為神明,應該有此神靈之效應。不僅如此,據說,由於關羽神靈托附此山,邦國之興廢,年歲之豐荒,都受關公神靈護佑。就連當年禪師禪坐之樹,據說直到唐貞元年間不僅依然尚存,而且已長大至數十圍,益見繁茂;這更使人們相信有神靈扶持。
應該從這時開始,關公就顯聖顯跡,被尊為神,而到後來,關公便愈來愈“神”,愈來愈受人們尊崇。
不論僧俗,進入關公寺廟,都像嚴官在傍,肅然起敬。關公寺廟不斷被修整擴建。唐貞元年間裴度鎮守荊州時就重修過一次。此後宋元間修整關廟的次數就更多了,北宋哲宗年間、徽宗政和年間、南宋高宗紹和年間、寧宗嘉泰年間都修整過。
這時,特別是南宋和元代,開始有人專門收集關羽的事跡。像元代的鬍琦就以本傳為主,旁搜前史,互閱故書,校其同異,編為實錄。又稽古驗今,作為八圖;神像圖、世係圖、年譜圖、司馬印圖、壽亭侯印圖、大王塚圖、顯烈廟圖、追封爵號圖。采摭的事跡,析作四門:靈異、判命、碑記、題詠(鬍琦《新編實錄序》)。
關公的靈跡後來更是不斷出現。像宋崇寧年間,據說他就曾顯靈助王師破蚩尤,復????池。他開始有御賜封號,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和崇寧真君——這真君已是神的稱號了,後又加封為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宋高宗加封為壯繆義勇王,孝宗改封英濟王,元文宗時封為顯靈義勇武安顯靈英靈王。他受享祀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最初一些寺廟,關羽和劉備、張飛還是並為三尊,到元代,有人提出:廟無二主,尊無二上,君臣同祀,關公像從前一樣侍於一側,這樣享覲不專,不太好。於是,另作廟宇把劉備的神像請了出去,關羽便和劉備一樣,正居南面之位。
這時已不僅在玉泉山有關王廟。關王廟宇已遍布全國。據元郝經《重建廟記》,這時郡國州縣,鄉邑閭井都有廟,而最多的是荊楚燕趙。這些廟宇,福善禍惡,神威赫然,人們都畏而敬之。
這時民間也有了關王廟會。關王廟會一年有三次:五月十三日、九月十三日、四月八日。相傳四月八日是關羽的生日,又說是受封義勇武安王的日子。五月十三日是磨刀日,相傳關羽那把青竜偃月寶刀,每年要用天河的水磨洗一次。據說,有一年久旱無雨,無法磨刀,關羽便舞刀大怒,連竜王都害怕,衹好傳令下雨,讓他磨刀,同時也解除了荊州的旱情。
關羽被作為神被加爵封號,建廟享祀,也被作為神被當時的文人吟頌。宋黃茂纔寫詩贊道:“嚴廟貌,爵封王。祚我宋,司雨暘。禱面應,彌災荒。名與澤,蒙泉長。”這是說關羽的神靈能護佑大宋江山,為民彌災除荒,並且每禱必應。元杜茂的詩說:“躬膺節鉞稱蜀將,肘佩章符建漢官。法宣景涵金色界,神光長照玉泉山。”這是說關王廟宇竟因其神靈長存而如佛光般長照金界。
可以說,宋元時期,關羽纔最終確立了神、聖的地位。
解釋這一現象是很費力的。統治階級給他封爵加號,看中的是他的忠義,目的也是藉此鞏固他們的統治,讓人們效忠統治者。這當然是主要的原因。但在宋元時期,民間崇拜關公,尊之為神,卻可能包含更復雜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此時民族情緒強烈,人們贊揚關公的忠節,包含了對一種民族氣節的贊美。這時的一些詩都包含這一種情緒。如宋張商英詩詠關羽辭曹事:“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鋩。月缺白易滿,劍折尚帶霜。”用來比喻關羽忠義不屈之氣節。元程元卿詩則贊道:“將軍氣作漢長城,此身肯與賊俱生?一時成敗風雲散,千古精誠日月明。”都讓人感到不僅是歌詠關羽,更是為現實生活中那些有民族氣節的人唱贊歌。
據唐代《貞元重建廟記》,這時至少有兩次戰事被傳為有神相助。一是陸法和虜任約,一是梁宣帝拒王琳。據《周書,即後梁宣帝與王琳在江陵相拒時,並沒有提到神靈相佑的事。據《北齊書·陸法和傳》,記載了陸法和虜任約時有神靈相助的事,但這神靈似應是佛傢之靈,因為陸法和自己就是佛教信徒。但在傳說中,這可能都和關羽聯繫起來了。《貞元重建廟記》中說,這是從故老們聆聽而來的,怎麽會錯呢?
據《貞元重建廟記》,這時還有更神異的事。說是陳光大中(567-568),有一位禪師從天台山來,宴坐於當陽玉泉山喬木之下。夜裏,他遇見了關公神靈,說願意施捨此地作為僧坊,請禪師出山,以觀其用。到約定的時分,果然風號雷嘯,萬壑震動,巨嶺被劈開,深潭被填平,一應坯材用料,周匝其上,無一乏少。玉泉寺可能就是這樣來的,寺西北三百步也就有了關公遺廟。這件事人們都相信了,說是關羽義勇絶倫,生為英賢,沒為神明,應該有此神靈之效應。不僅如此,據說,由於關羽神靈托附此山,邦國之興廢,年歲之豐荒,都受關公神靈護佑。就連當年禪師禪坐之樹,據說直到唐貞元年間不僅依然尚存,而且已長大至數十圍,益見繁茂;這更使人們相信有神靈扶持。
應該從這時開始,關公就顯聖顯跡,被尊為神,而到後來,關公便愈來愈“神”,愈來愈受人們尊崇。
不論僧俗,進入關公寺廟,都像嚴官在傍,肅然起敬。關公寺廟不斷被修整擴建。唐貞元年間裴度鎮守荊州時就重修過一次。此後宋元間修整關廟的次數就更多了,北宋哲宗年間、徽宗政和年間、南宋高宗紹和年間、寧宗嘉泰年間都修整過。
這時,特別是南宋和元代,開始有人專門收集關羽的事跡。像元代的鬍琦就以本傳為主,旁搜前史,互閱故書,校其同異,編為實錄。又稽古驗今,作為八圖;神像圖、世係圖、年譜圖、司馬印圖、壽亭侯印圖、大王塚圖、顯烈廟圖、追封爵號圖。采摭的事跡,析作四門:靈異、判命、碑記、題詠(鬍琦《新編實錄序》)。
關公的靈跡後來更是不斷出現。像宋崇寧年間,據說他就曾顯靈助王師破蚩尤,復????池。他開始有御賜封號,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和崇寧真君——這真君已是神的稱號了,後又加封為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宋高宗加封為壯繆義勇王,孝宗改封英濟王,元文宗時封為顯靈義勇武安顯靈英靈王。他受享祀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最初一些寺廟,關羽和劉備、張飛還是並為三尊,到元代,有人提出:廟無二主,尊無二上,君臣同祀,關公像從前一樣侍於一側,這樣享覲不專,不太好。於是,另作廟宇把劉備的神像請了出去,關羽便和劉備一樣,正居南面之位。
這時已不僅在玉泉山有關王廟。關王廟宇已遍布全國。據元郝經《重建廟記》,這時郡國州縣,鄉邑閭井都有廟,而最多的是荊楚燕趙。這些廟宇,福善禍惡,神威赫然,人們都畏而敬之。
這時民間也有了關王廟會。關王廟會一年有三次:五月十三日、九月十三日、四月八日。相傳四月八日是關羽的生日,又說是受封義勇武安王的日子。五月十三日是磨刀日,相傳關羽那把青竜偃月寶刀,每年要用天河的水磨洗一次。據說,有一年久旱無雨,無法磨刀,關羽便舞刀大怒,連竜王都害怕,衹好傳令下雨,讓他磨刀,同時也解除了荊州的旱情。
關羽被作為神被加爵封號,建廟享祀,也被作為神被當時的文人吟頌。宋黃茂纔寫詩贊道:“嚴廟貌,爵封王。祚我宋,司雨暘。禱面應,彌災荒。名與澤,蒙泉長。”這是說關羽的神靈能護佑大宋江山,為民彌災除荒,並且每禱必應。元杜茂的詩說:“躬膺節鉞稱蜀將,肘佩章符建漢官。法宣景涵金色界,神光長照玉泉山。”這是說關王廟宇竟因其神靈長存而如佛光般長照金界。
可以說,宋元時期,關羽纔最終確立了神、聖的地位。
解釋這一現象是很費力的。統治階級給他封爵加號,看中的是他的忠義,目的也是藉此鞏固他們的統治,讓人們效忠統治者。這當然是主要的原因。但在宋元時期,民間崇拜關公,尊之為神,卻可能包含更復雜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此時民族情緒強烈,人們贊揚關公的忠節,包含了對一種民族氣節的贊美。這時的一些詩都包含這一種情緒。如宋張商英詩詠關羽辭曹事:“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鋩。月缺白易滿,劍折尚帶霜。”用來比喻關羽忠義不屈之氣節。元程元卿詩則贊道:“將軍氣作漢長城,此身肯與賊俱生?一時成敗風雲散,千古精誠日月明。”都讓人感到不僅是歌詠關羽,更是為現實生活中那些有民族氣節的人唱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