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大智慧 解讀大智慧
(代序)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閔惠泉
真不知道孔夫子當年是根據什麽就下了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樣的斷語。或許是認為,但凡進入此年齡段的人就理應如此。筆者年歲看長,但着實"心虛",進而懷疑聖人說的興許是他自己。要不怎麽接連跨入兩個階段,大千世界的人與事和解讀它的"文本",竟有那麽多令鄙人睏惑不解的?近讀岱遠老弟寫的《看罷西遊不成精》,贊嘆之餘就生出了無限感慨:《西遊記》你真讀懂了嗎?
首先是對原作者吳承恩(雖有疑義暫且不論)佩服得五體投地。你想想,別人即便寫出傳世名著,不也生出諸多是非或帶來"閱讀禁忌"。什麽"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什麽"男不讀紅樓"、"女不讀西廂"之類。可你就沒聽說不讓讀"西遊"的,而且不分老少、不論三教九流、不計層次高低,中國人都在讀。甚至"文本"穿越時空漂洋過海,實現了"跨文化"傳播,成為中國正宗的一流文化標識與形象符號。據說就連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沒讓孫悟空入選,都引起了幾波"憤憤不平"。書寫成這樣,吳承恩先生真是"大智慧",真是達到了古今文化人追求的極緻,實現了不朽。
不過不朽是需要智慧與平常心的。吳先生當年已步入古稀,寫書恐怕無功利可求。要是一心想着再提下職稱,當個老博士,爭個學部委員,或再想着著作是否等身,字數是否達標,檔次夠不夠"幾個一",拿個什麽奬之類的,估計他老人傢沒死,寫出來的東西早爛掉了。
其次是對解讀者的敬重油然而生。因為對讀這樣一本"大智慧"的書,尤其是再把讀後感寫給這樣一本fans(粉絲)遍天下的讀者,需要勇氣不說,更需要的是智慧和平常心。而這些岱遠真的都有。你看,寫書的緣由是為自己的孩子講《西遊記》,愛子心切,結果一發不可收,一講就把自己幾十年在中國社會與文化中沉澱的所思所感傾註了進去。說實在話我是有點擔心他兒子聽走了神,不過我卻看得有些"入道",《西遊記》,原來可以這樣說。在佩服岱遠睿智、幽默的解讀的同時,又被他引領得越加敬佩起吳老先生了。你看看,一部神魔小說竟演繹和詮釋了中國古今社會型態,政治、公共關係以及人性等復雜問題。隱喻與講述之高明,是它輕鬆道出,全無套話、教條;表揚與批評得不動聲色;好壞典型、是非麯直讓你自己取捨或對號入座或推及他人。
話說回來,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才能寫出有思想有情趣的文字。岱遠解讀的《西遊記》,亮點頗多,時不時地還冒出幾句精彩的,耐人尋味的或忍俊不禁的"崔語錄"。最可貴的是,他從社會生活和人性層面為善良的人們提了個醒:簡單的文本、簡單的關係、簡單的人物與事件其實並不簡單;"一切遠大的理想都是要建立在對世俗的理解和被世俗所接受的基礎之上";而不論是"神仙"、"妖魔"還是"凡人"都是有感情的,都不能免俗。現實中的人們從唐僧這個"最佳團隊"一路取經遭受劫難的歷煉中,可以學到的東西或許終身受用。
"修行無止境"。小富、大富,小纔、大纔,小德、大德,小官、大官,一切希望嚮前行走的中國人,在世俗化中可真不能丟了追求大智慧、解讀大智慧的志趣……
修行靠自己煉,好書靠自己讀。愚兄被岱遠老弟高看了一眼,領得個寫序的"活兒"禁不住一時激動,話還是說多了,您和讀者原諒否?
2007年2月9日
午夜於海澱六道口
(代序)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閔惠泉
真不知道孔夫子當年是根據什麽就下了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樣的斷語。或許是認為,但凡進入此年齡段的人就理應如此。筆者年歲看長,但着實"心虛",進而懷疑聖人說的興許是他自己。要不怎麽接連跨入兩個階段,大千世界的人與事和解讀它的"文本",竟有那麽多令鄙人睏惑不解的?近讀岱遠老弟寫的《看罷西遊不成精》,贊嘆之餘就生出了無限感慨:《西遊記》你真讀懂了嗎?
首先是對原作者吳承恩(雖有疑義暫且不論)佩服得五體投地。你想想,別人即便寫出傳世名著,不也生出諸多是非或帶來"閱讀禁忌"。什麽"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什麽"男不讀紅樓"、"女不讀西廂"之類。可你就沒聽說不讓讀"西遊"的,而且不分老少、不論三教九流、不計層次高低,中國人都在讀。甚至"文本"穿越時空漂洋過海,實現了"跨文化"傳播,成為中國正宗的一流文化標識與形象符號。據說就連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沒讓孫悟空入選,都引起了幾波"憤憤不平"。書寫成這樣,吳承恩先生真是"大智慧",真是達到了古今文化人追求的極緻,實現了不朽。
不過不朽是需要智慧與平常心的。吳先生當年已步入古稀,寫書恐怕無功利可求。要是一心想着再提下職稱,當個老博士,爭個學部委員,或再想着著作是否等身,字數是否達標,檔次夠不夠"幾個一",拿個什麽奬之類的,估計他老人傢沒死,寫出來的東西早爛掉了。
其次是對解讀者的敬重油然而生。因為對讀這樣一本"大智慧"的書,尤其是再把讀後感寫給這樣一本fans(粉絲)遍天下的讀者,需要勇氣不說,更需要的是智慧和平常心。而這些岱遠真的都有。你看,寫書的緣由是為自己的孩子講《西遊記》,愛子心切,結果一發不可收,一講就把自己幾十年在中國社會與文化中沉澱的所思所感傾註了進去。說實在話我是有點擔心他兒子聽走了神,不過我卻看得有些"入道",《西遊記》,原來可以這樣說。在佩服岱遠睿智、幽默的解讀的同時,又被他引領得越加敬佩起吳老先生了。你看看,一部神魔小說竟演繹和詮釋了中國古今社會型態,政治、公共關係以及人性等復雜問題。隱喻與講述之高明,是它輕鬆道出,全無套話、教條;表揚與批評得不動聲色;好壞典型、是非麯直讓你自己取捨或對號入座或推及他人。
話說回來,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才能寫出有思想有情趣的文字。岱遠解讀的《西遊記》,亮點頗多,時不時地還冒出幾句精彩的,耐人尋味的或忍俊不禁的"崔語錄"。最可貴的是,他從社會生活和人性層面為善良的人們提了個醒:簡單的文本、簡單的關係、簡單的人物與事件其實並不簡單;"一切遠大的理想都是要建立在對世俗的理解和被世俗所接受的基礎之上";而不論是"神仙"、"妖魔"還是"凡人"都是有感情的,都不能免俗。現實中的人們從唐僧這個"最佳團隊"一路取經遭受劫難的歷煉中,可以學到的東西或許終身受用。
"修行無止境"。小富、大富,小纔、大纔,小德、大德,小官、大官,一切希望嚮前行走的中國人,在世俗化中可真不能丟了追求大智慧、解讀大智慧的志趣……
修行靠自己煉,好書靠自己讀。愚兄被岱遠老弟高看了一眼,領得個寫序的"活兒"禁不住一時激動,話還是說多了,您和讀者原諒否?
2007年2月9日
午夜於海澱六道口
藏在紙縫兒裏的真經
據說,在中國所有的文學作品裏,普及程度最高的就要數《西遊記》了。往通俗了說,誰都見過光屁股的小孩子隨便拿個棒子,幻想着自己就是正在進行"七十二變"的孫猴子;若是談論風雅,當年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大學問傢郭沫若老先生和詩可以算得上是風雅之極的千古佳話了吧?但和來和去,不還是沒跑出"千刀當剮唐僧肉"啦,"金猴奮起千鈞棒"啦什麽的嗎?是所謂"大雅近俗"嘛!
下到剛剛會聽故事的三歲玩童,上至名聲顯赫的學者、政要,不管是男女老少,也不管身處都市還是鄉村,認不認識字都無所謂,幾乎90%的中國人對於《西遊記》的故事都能說出個大概齊。不僅如此,《西遊記》的影響力早已經超越了東土大唐的疆域,遍布到四大部洲的各個角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學中擁有最廣阔讀者的傑作"。隨着時代的進步,《西遊記》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傳播。有資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西遊記》創下了再版之最、發行之最、讀者人數之最和改編映演的戲麯、電影、電視的觀衆之最等等一連串"之最",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大。
《西遊記》是無所不在的。當今最新的科學技術也沒有跳出金箍棒畫出的那個幻想的圈圈兒--無論是雷達還是B超都沒能超出《西遊記》的想像。生物工程的尖端技術所謂"剋隆",不就是拔根毫毛吹口氣,變出一大堆自己嘛!就連"神舟六號"宇宙飛船上的航天員翻了幾個跟頭,臺灣同胞也立刻聯想到了孫悟空的"筋鬥雲",甚至還要計算出孫悟空和航天員誰快誰慢!《西遊記》滲透在所有中國人的骨子裏,大傢每每在不經意間就想起了這個流傳了千百年的取經故事。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就愛看《西遊記》,然而愛看的並不是西遊取經的經過,而是前面"孫悟空大鬧天宮"那幾回:不管什麽天王也好、神仙也罷,衹要敢欺負俺老孫,就打兔崽子,管他是誰呢!多痛快!可越往後就越看不下去了,先是忽然來了個如來佛祖伸出的一隻巨手用張紙條兒把個齊天大聖壓在五行大山底下一動也不能動,接下來就是鬱悶的漫漫取經路……不識好賴人的唐僧總是在關鍵時刻念緊箍咒不說,孫悟空費盡心機好不容易抓住幾個妖精吧,得!大多數又被不知突然從哪兒冒出來的一位什麽神仙給救走了。取經路上打妖精,可真正像白骨精那樣能被孫猴子打死的妖精其實並沒有幾個。
最不能理解的就得數《西遊記》的結尾了--唐僧師徒一行歷盡千辛萬苦到了靈山,見了如來佛祖,那麽虔誠的去取經,可取到手的卻是一堆白紙!如來佛祖不但沒懲罰敲竹杠的阿儺和迦葉,而且還有襢護他倆的意思。最後,可憐的唐僧不得不交出了自己僅有的財産--要飯吃用的金飯碗--靠賄賂這兩個秘書兼管庫的纔把經書拿到手。真是太窩囊啦!整部《西遊記》,似乎就是孫猴子的勇敢,唐僧的糊塗,豬八戒的小心眼兒,沙和尚的乏味和整天什麽也不說衹會撅耷撅耷傻走的白竜馬。衆多的神仙、妖精"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撥兒一撥兒的晃晃悠悠走馬燈似的,為了唐僧肉而打來打去……好玩,熱鬧,引起無盡遐想,僅此而已。可看來看去,唐僧歷盡"九九八十一難",到底取到了什麽經呢?沒弄明白。
我兒子三四歲的時候,也是個小西遊迷。整天不是聽孫敬修爺爺講的《西遊記》故事,就是看少兒頻道的《西遊記》動畫片,還天天纏着我陪着他聽,陪着他看,這還不算,還老讓我給他講。沒辦法!聽吧!看吧!講吧!……有一天,忽然間,我覺得,這《西遊記》遠不是小時候所看的那個簡單的神仙、妖怪們的故事。在那些寫滿神仙、妖怪的紙縫兒裏竟然真的藏着一部經呢!
什麽經?--"一堆白本兒"--沒有一個字。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裏就是這麽明明白白地寫着!
說取經的唐僧師徒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拿到了經書,高高興興地往回走。忽然,一陣香風吹過,半空中伸出一隻大手來,將那些經捲散落一地。豬八戒和孫猴子趕緊收拾,沙和尚多了個心眼兒,打開一看,猛然發現那經捲上竟然沒有字。唐三藏驚愕,立刻讓仨徒弟把經捲全都打開來找字。孫猴兒瞪起了火眼金睛,豬八戒眯縫着小豬眼兒一個勁地翻啊,結果捲捲都是白紙。最後,師徒們連紙縫兒都翻遍了,卻仍然沒找到半點字跡。唐三藏頓時滿眼垂淚,長吁短嘆道:"這沒有字的空本兒,我取回去有什麽用?……"
照理說,唐僧師徒跋涉十萬八千裏,歷時十四年,其間多少坎坷!到頭來竟然取到的是白本兒,可謂鬱悶至極!這個打擊對大唐聖僧來說絶不遜色於"九九八十一難"中的任何一場劫難。難怪唐僧滿眼垂淚道:"這個極樂世界,也還有兇魔欺害!"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記錄唐三藏劫難的簿子當中惟獨就沒有取得白本這一難。這是怎麽回事呢?
據說,在中國所有的文學作品裏,普及程度最高的就要數《西遊記》了。往通俗了說,誰都見過光屁股的小孩子隨便拿個棒子,幻想着自己就是正在進行"七十二變"的孫猴子;若是談論風雅,當年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大學問傢郭沫若老先生和詩可以算得上是風雅之極的千古佳話了吧?但和來和去,不還是沒跑出"千刀當剮唐僧肉"啦,"金猴奮起千鈞棒"啦什麽的嗎?是所謂"大雅近俗"嘛!
下到剛剛會聽故事的三歲玩童,上至名聲顯赫的學者、政要,不管是男女老少,也不管身處都市還是鄉村,認不認識字都無所謂,幾乎90%的中國人對於《西遊記》的故事都能說出個大概齊。不僅如此,《西遊記》的影響力早已經超越了東土大唐的疆域,遍布到四大部洲的各個角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學中擁有最廣阔讀者的傑作"。隨着時代的進步,《西遊記》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傳播。有資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西遊記》創下了再版之最、發行之最、讀者人數之最和改編映演的戲麯、電影、電視的觀衆之最等等一連串"之最",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大。
《西遊記》是無所不在的。當今最新的科學技術也沒有跳出金箍棒畫出的那個幻想的圈圈兒--無論是雷達還是B超都沒能超出《西遊記》的想像。生物工程的尖端技術所謂"剋隆",不就是拔根毫毛吹口氣,變出一大堆自己嘛!就連"神舟六號"宇宙飛船上的航天員翻了幾個跟頭,臺灣同胞也立刻聯想到了孫悟空的"筋鬥雲",甚至還要計算出孫悟空和航天員誰快誰慢!《西遊記》滲透在所有中國人的骨子裏,大傢每每在不經意間就想起了這個流傳了千百年的取經故事。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就愛看《西遊記》,然而愛看的並不是西遊取經的經過,而是前面"孫悟空大鬧天宮"那幾回:不管什麽天王也好、神仙也罷,衹要敢欺負俺老孫,就打兔崽子,管他是誰呢!多痛快!可越往後就越看不下去了,先是忽然來了個如來佛祖伸出的一隻巨手用張紙條兒把個齊天大聖壓在五行大山底下一動也不能動,接下來就是鬱悶的漫漫取經路……不識好賴人的唐僧總是在關鍵時刻念緊箍咒不說,孫悟空費盡心機好不容易抓住幾個妖精吧,得!大多數又被不知突然從哪兒冒出來的一位什麽神仙給救走了。取經路上打妖精,可真正像白骨精那樣能被孫猴子打死的妖精其實並沒有幾個。
最不能理解的就得數《西遊記》的結尾了--唐僧師徒一行歷盡千辛萬苦到了靈山,見了如來佛祖,那麽虔誠的去取經,可取到手的卻是一堆白紙!如來佛祖不但沒懲罰敲竹杠的阿儺和迦葉,而且還有襢護他倆的意思。最後,可憐的唐僧不得不交出了自己僅有的財産--要飯吃用的金飯碗--靠賄賂這兩個秘書兼管庫的纔把經書拿到手。真是太窩囊啦!整部《西遊記》,似乎就是孫猴子的勇敢,唐僧的糊塗,豬八戒的小心眼兒,沙和尚的乏味和整天什麽也不說衹會撅耷撅耷傻走的白竜馬。衆多的神仙、妖精"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撥兒一撥兒的晃晃悠悠走馬燈似的,為了唐僧肉而打來打去……好玩,熱鬧,引起無盡遐想,僅此而已。可看來看去,唐僧歷盡"九九八十一難",到底取到了什麽經呢?沒弄明白。
我兒子三四歲的時候,也是個小西遊迷。整天不是聽孫敬修爺爺講的《西遊記》故事,就是看少兒頻道的《西遊記》動畫片,還天天纏着我陪着他聽,陪着他看,這還不算,還老讓我給他講。沒辦法!聽吧!看吧!講吧!……有一天,忽然間,我覺得,這《西遊記》遠不是小時候所看的那個簡單的神仙、妖怪們的故事。在那些寫滿神仙、妖怪的紙縫兒裏竟然真的藏着一部經呢!
什麽經?--"一堆白本兒"--沒有一個字。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裏就是這麽明明白白地寫着!
說取經的唐僧師徒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拿到了經書,高高興興地往回走。忽然,一陣香風吹過,半空中伸出一隻大手來,將那些經捲散落一地。豬八戒和孫猴子趕緊收拾,沙和尚多了個心眼兒,打開一看,猛然發現那經捲上竟然沒有字。唐三藏驚愕,立刻讓仨徒弟把經捲全都打開來找字。孫猴兒瞪起了火眼金睛,豬八戒眯縫着小豬眼兒一個勁地翻啊,結果捲捲都是白紙。最後,師徒們連紙縫兒都翻遍了,卻仍然沒找到半點字跡。唐三藏頓時滿眼垂淚,長吁短嘆道:"這沒有字的空本兒,我取回去有什麽用?……"
照理說,唐僧師徒跋涉十萬八千裏,歷時十四年,其間多少坎坷!到頭來竟然取到的是白本兒,可謂鬱悶至極!這個打擊對大唐聖僧來說絶不遜色於"九九八十一難"中的任何一場劫難。難怪唐僧滿眼垂淚道:"這個極樂世界,也還有兇魔欺害!"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記錄唐三藏劫難的簿子當中惟獨就沒有取得白本這一難。這是怎麽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