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歲之新春,津門南開大學中文係教授朱一玄先生囑托出版社崔先生持手柬專程來捨,欲我為他的新書撰一序言,以為學術之交流,兼存文字之投契。受命之下,慚感百端,自拱不足以副所期,而環顧學林,朱老實我素來敬重的真學者與大方傢,結此墨緣,與有殊榮,既蒙不棄,遂不敢辭。然早歲涉足小說,本非專業,所知至為淺薄;加以中年目壞,近年新著,皆不能讀習,其為溥陋,無以復加矣。若是而為本書序引,何能表顯本書之輝光,洞徹編研之甘苦?我之深慚,語出於衷。勉為短言,略志雜感,尚乞垂鑒。
朱老以平生精力,自強不息,專研小說(此指中華傳統意義上的"說部"書),目的何在?這當然不是"喜歡小說"可作答案的事情。欲答此問,先須解明,所謂"小說", 究為何物。
四部四庫,經、史、子、集,囊括了中華文化典籍,而"小說傢"的著錄屬於史部(也稱"乙部")的一支。《漢志》著錄虞初,號"黃車使者",人皆尊為小說之祖一一故陳寅恰先生題吳穿先生《紅樓夢新論》即有"赤縣黃車更有人"之句,用此典也。然則史者是記載從政者的功名勳業、名言嘉行(xing)、治亂興衰… … 皆大事也;而小說者,乃是相對其"大"而言,市井家庭、細事閑情、新聞異態… … 以至個人性情、時代風尚… … 鹹在其間。此二者相對而觀之,則雖係一巨一細,卻又一"死"一"活"― 歷史社會一切情狀,在"正史"中是不及也不屑寫的。於是"小說"承擔了此一職責。我稱之為"活歷史",緣由此義。
是以研究小說,並非消閑解悶之俗義,實乃研求歷史文化的一大重要途徑。
"史"是筆載,"小說"是口講(本義),這也是一個分別― 當然語與文的親密關係又難分難解,互為"轉化"。六朝的《世說新語》,本名《世說新書》,它似乎是直采"說"字為書名的先例。
本書定名為《中國古典小說名著資料叢刊》,此點睛之筆;攬此一名,可知全貌。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大寶庫。從我個人的"脾性"說,對若幹年來衆所同用的兩個名詞我最不喜歡:一是"工具書",二是"資料編"。我為何不喜這種名目?因為口角太傷輕薄,對不起做這種苦事的實學實幹的學人,很不仁厚誠佃。
對所謂"工具書"之名目,我在《中國古代文學辭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的序文中已經表示了"抗議",主編劉冶秋先生在其後記裏也有同感之言,茲不贅述。如今單說這個"資料"一詞。
我不懂此詞的"定義"是什麽說法,揣其語意,大約就是為做一件東西而準備下的材料,譬如做飯,要備齊米、面、菜、肉、油、????…… 等等物事;蓋房子,要置辦磚、瓦、土、木、水泥、鐵管… … 種種物事。此皆材料也。而資料者,現時專指研究工作所用的書册、論文、序跋、索引、百科與詞典的有關條目等等文字形態的材料而言。我之揣度未必十分妥善,但"雖不中,也不遠"吧?
假若如此,那就讓人誤會為"一堆雜物",做"資料工作"無非是"剪刀、漿糊",排比次序(現代了,當然可以加上復印、照相、電腦… …)的"技術性"的事物罷了,無甚重大價值意義也。
是這樣子嗎?此即我反對這個名詞的理由-― 它誤導人的看法想法,輕視而菲薄之心理遂滋生於學術工作之間。
我要說:這是個很大的錯覺,極不公道的位量定品。它害處很大,斷乎不可漫忽"認同",置而不辯。
為朱老此書製序,必須由此說起,否則無以見他之足尊,識他之可重。
他將平生的精神力量,擇定並投入了這個最繁重最艱苦的研究工作。
朱先生現今行年89 歲,點檢成就,真不愧著作等身四字。他的"資料"成果,是由驚人的學識和毅力換來的。我對他深緻欽敬之情懷。
他須讀遍萬卷書,積學如海。他須有卓越的識力,因為"資料"並不是"揀在籃子裏就是菜"。比如一書能有多種版本,要明徹彼此短長,選取最善者為據。比如"資料"有時也混入妄人的偽造盜名欺世,這又要具眼(也是巨眼)尊真斥假,取信學林。比如古人序跋,多存史跡源流、版本演變、作者身世、時賢評論……乃是治學的一把金鑰匙,而正如魯迅先生所嘆息的,卻因坊賈省減資工,大遭刪棄;今日搜輯佚文,輒同空山覓寶。又比如近代論著,有良有莽,甚至剽竊前人之功,以充一己之見,種種狡獝,非罕逢之例,則又須通其先後之跡,表其創始之賢。… … 諸如此類,局外人何嘗知其甘苦於萬一。而朱老則事事過人,般般出色。此所以為真學者,此所以為吾輩師。朱老這部叢刊,收輯了《三國》、《水滸》、《西遊》、《金瓶》、《聊齋》、《儒林》、《紅樓》七大名著的極其豐富的資料,這是中華文化的特別重大而珍異的一座巨型的寶庫!我為之目眩神驚,我為之稱奇賞絶。這種工作量與鑒賞力,是他的學術表現與成就,足為後生來秀之砒礪,也可以使一些不學而有術的空頭"學者",在此秦鏡面前自滋愧汗。
小說資料工作者似以蔣瑞藻先生為伐林開山之功臣,學人輒於其中獲益。然魯迅先生於20 年代治中國小說史,也曾留下一部《小說舊聞鈔》。這是令入深長思的史跡。時至今茲,我有幸見到朱先生的這種嶄新的述作,堪稱蹊徑重開,桿軸自運,以視前賢,後來居上,而所嘉惠於學人者,更難計量矣。以此稱慶,以此頌功--一而序之為體,又可不拘其詳略淺深矣。
詩曰:朱老真人瑞,愉峋學者宗。桓臺習儒素,沽水校脂紅。耽稗珊瑚爛,知書金蓬叢。等身欽著作,君子斥頽風。
周汝昌
庚辰清和之月書於紅稗軒
朱老以平生精力,自強不息,專研小說(此指中華傳統意義上的"說部"書),目的何在?這當然不是"喜歡小說"可作答案的事情。欲答此問,先須解明,所謂"小說", 究為何物。
四部四庫,經、史、子、集,囊括了中華文化典籍,而"小說傢"的著錄屬於史部(也稱"乙部")的一支。《漢志》著錄虞初,號"黃車使者",人皆尊為小說之祖一一故陳寅恰先生題吳穿先生《紅樓夢新論》即有"赤縣黃車更有人"之句,用此典也。然則史者是記載從政者的功名勳業、名言嘉行(xing)、治亂興衰… … 皆大事也;而小說者,乃是相對其"大"而言,市井家庭、細事閑情、新聞異態… … 以至個人性情、時代風尚… … 鹹在其間。此二者相對而觀之,則雖係一巨一細,卻又一"死"一"活"― 歷史社會一切情狀,在"正史"中是不及也不屑寫的。於是"小說"承擔了此一職責。我稱之為"活歷史",緣由此義。
是以研究小說,並非消閑解悶之俗義,實乃研求歷史文化的一大重要途徑。
"史"是筆載,"小說"是口講(本義),這也是一個分別― 當然語與文的親密關係又難分難解,互為"轉化"。六朝的《世說新語》,本名《世說新書》,它似乎是直采"說"字為書名的先例。
本書定名為《中國古典小說名著資料叢刊》,此點睛之筆;攬此一名,可知全貌。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大寶庫。從我個人的"脾性"說,對若幹年來衆所同用的兩個名詞我最不喜歡:一是"工具書",二是"資料編"。我為何不喜這種名目?因為口角太傷輕薄,對不起做這種苦事的實學實幹的學人,很不仁厚誠佃。
對所謂"工具書"之名目,我在《中國古代文學辭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的序文中已經表示了"抗議",主編劉冶秋先生在其後記裏也有同感之言,茲不贅述。如今單說這個"資料"一詞。
我不懂此詞的"定義"是什麽說法,揣其語意,大約就是為做一件東西而準備下的材料,譬如做飯,要備齊米、面、菜、肉、油、????…… 等等物事;蓋房子,要置辦磚、瓦、土、木、水泥、鐵管… … 種種物事。此皆材料也。而資料者,現時專指研究工作所用的書册、論文、序跋、索引、百科與詞典的有關條目等等文字形態的材料而言。我之揣度未必十分妥善,但"雖不中,也不遠"吧?
假若如此,那就讓人誤會為"一堆雜物",做"資料工作"無非是"剪刀、漿糊",排比次序(現代了,當然可以加上復印、照相、電腦… …)的"技術性"的事物罷了,無甚重大價值意義也。
是這樣子嗎?此即我反對這個名詞的理由-― 它誤導人的看法想法,輕視而菲薄之心理遂滋生於學術工作之間。
我要說:這是個很大的錯覺,極不公道的位量定品。它害處很大,斷乎不可漫忽"認同",置而不辯。
為朱老此書製序,必須由此說起,否則無以見他之足尊,識他之可重。
他將平生的精神力量,擇定並投入了這個最繁重最艱苦的研究工作。
朱先生現今行年89 歲,點檢成就,真不愧著作等身四字。他的"資料"成果,是由驚人的學識和毅力換來的。我對他深緻欽敬之情懷。
他須讀遍萬卷書,積學如海。他須有卓越的識力,因為"資料"並不是"揀在籃子裏就是菜"。比如一書能有多種版本,要明徹彼此短長,選取最善者為據。比如"資料"有時也混入妄人的偽造盜名欺世,這又要具眼(也是巨眼)尊真斥假,取信學林。比如古人序跋,多存史跡源流、版本演變、作者身世、時賢評論……乃是治學的一把金鑰匙,而正如魯迅先生所嘆息的,卻因坊賈省減資工,大遭刪棄;今日搜輯佚文,輒同空山覓寶。又比如近代論著,有良有莽,甚至剽竊前人之功,以充一己之見,種種狡獝,非罕逢之例,則又須通其先後之跡,表其創始之賢。… … 諸如此類,局外人何嘗知其甘苦於萬一。而朱老則事事過人,般般出色。此所以為真學者,此所以為吾輩師。朱老這部叢刊,收輯了《三國》、《水滸》、《西遊》、《金瓶》、《聊齋》、《儒林》、《紅樓》七大名著的極其豐富的資料,這是中華文化的特別重大而珍異的一座巨型的寶庫!我為之目眩神驚,我為之稱奇賞絶。這種工作量與鑒賞力,是他的學術表現與成就,足為後生來秀之砒礪,也可以使一些不學而有術的空頭"學者",在此秦鏡面前自滋愧汗。
小說資料工作者似以蔣瑞藻先生為伐林開山之功臣,學人輒於其中獲益。然魯迅先生於20 年代治中國小說史,也曾留下一部《小說舊聞鈔》。這是令入深長思的史跡。時至今茲,我有幸見到朱先生的這種嶄新的述作,堪稱蹊徑重開,桿軸自運,以視前賢,後來居上,而所嘉惠於學人者,更難計量矣。以此稱慶,以此頌功--一而序之為體,又可不拘其詳略淺深矣。
詩曰:朱老真人瑞,愉峋學者宗。桓臺習儒素,沽水校脂紅。耽稗珊瑚爛,知書金蓬叢。等身欽著作,君子斥頽風。
周汝昌
庚辰清和之月書於紅稗軒
為了教學和研究的需要,編者在50年代初期,編成《水滸傳參考資料》。1964 年,在此基礎上與劉毓忱合作,進一步從政書、類書、史書、方志、筆記、雜著以及別集等各種文獻中,搜集"五四"以前的材料,按內容和用途分類,編成《水滸傳資料匯編》,交百花文藝出版社,中經"文革",直至1981 年纔修訂出版。以後,又陸續編成了《三國演義資料匯編》、《西遊記資料匯編》、《金瓶梅資料匯編》、《聊齋志異資料匯編》、《濡林外史資料匯編》和《紅樓夢資料匯編》。現在南開大學出版社把這7 種著名小說資料作為叢刊出版。
這次出版時,又增加了許多近年來新發現的資料;對所收文字又進行了核校,補入了疏漏之處,改正了錯字。叢刊的出版,希望能進一步推動古典小說研究的繁榮發展。
編者
1999 年10 月於南開大學
這次出版時,又增加了許多近年來新發現的資料;對所收文字又進行了核校,補入了疏漏之處,改正了錯字。叢刊的出版,希望能進一步推動古典小說研究的繁榮發展。
編者
1999 年10 月於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