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小说评论>> 侯会 Hou Hu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食货金瓶梅
  本书从食货着手,漫谈《金瓶梅》中的柴钱米价、人事纠葛,以我们平日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平常心,来体谅古人,观照人生,触摸晚明市井百姓的世俗生活。从西门庆的生财与散财之道,“穷”金莲与“富”瓶儿的生死纠葛,到透过钱眼看去的众奴才与众帮闲的丑恶嘴脸,在金钱面前,一切虚伪的假饰都被揭去,赤裸裸的人性展露无遗。而西门庆受金钱与女色欲望推动的发家与毁灭之路,尤为引人遐思与深省。
目录
  《金瓶梅》:一部晚明社会“食货志” 21
  辑一 西门庆一家的“幸福生活”
  白银一两价几何 29
  餍甘饫肥谈饮食 35
  穿绸挂缎说衣饰 41
  交通、起居及其他 49
  再多说几句 55
  辑二 “经济大鳄”西门庆
  千万富翁的商业收益——西门庆如何赚钱之一 61
  行贿支盐与偷税获利——西门庆如何赚钱之二 67
  借官生财与放债取息——西门庆如何赚钱之三 73
  财色双得的“纳妾工程”——西门庆如何赚钱之四 79
  “小气”的西门庆——西门庆如何花钱之一 83
  “大方”的西门庆——西门庆如何花钱之二 87
  层次丰富的投资——西门庆如何花钱之三 93
  莫非是鳄鱼的眼泪——替西门庆说两句话 99
  一个难下定评的人——再替西门庆说两句话 105
  辑三 “穷”金莲与“富”瓶儿的生死纠葛
  潘金莲营造“强汗世界” 113
  李瓶儿的再嫁波折 119
  “使钱撒漫”的富婆 123
  关于一件金髻的考量 129
  潘金莲:别人的天堂,是她的地狱 133
  李瓶儿:风光之后是悲凄 137
  “唯有感恩并积恨,千年万载不成尘” 143
  一件皮袄引发的战争 149
  她在金钱面前保持了自尊 155
  辑四 商人之家的堂上妻妾
  “大姐”吴月娘的周到与失态 163
  “把家虎”吴月娘 169
  笑到最后的李娇儿 175
  富孀孟玉楼的财与色 179
  一场金钱导演的文武大戏 183
  “和事老”孟玉楼 187
  “挑拨者”孟玉楼 193
  带着别人的婚床改嫁 199
  厨房里的孙、庞之争 203
  娥为财死,梅因色亡 209
  辑五 透过钱眼儿看奴才
  奴才来保的两副嘴脸 217
  玳安承嗣:吴月娘的无奈选择 223
  宋惠莲的短暂人生 229
  一个出卖了贞操的“烈妇” 233
  瞧这一家子
  ——王六儿、韩道国的无耻人生 237
  辑六 门里门外众生相
  “人穷志短”话帮闲 245
  应伯爵的帮闲“艺术” 251
  应伯爵自有“小九九” 255
  应花子的最后表演 259
  李家妓院的风波 263
  朝秦暮楚的李桂姐 269
  是什么把西门庆吸引到妓院中 275
  “毁僧谤道”说金钱 281
  从两个尼姑看社会成见 287
  代结束语
  是谁动了苗员外的“奶酪” 293
  附录一
  《十五贯》系元代话本考 299
  附录二
  疑《水浒传》前半部撰于明宣德初年 315
  后记 323
  [返回目录]
《金瓶梅》: 一部晚明社会“食货志”(1)
  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家里书少,经常翻看的,是一册姐姐的语文课本。那是她读书的那所中学自编的教材,所选篇目跟一般统编教材不同。例如选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一般教材大多是《背影》《荷塘月色》,这本教材却额外选了一篇《加尔东尼市场》。
  朱自清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旅欧期间,曾在英国住了七个月。加尔东尼市场是伦敦的一家旧货市场,朱先生以他那一贯的亲切笔调絮絮而谈,讲述他在市场中闲逛、购物的乐趣。说到旧书及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儿,还捎带提到价格。像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只花了九便士,才合五六毛钱”;“一个铜狮子镇纸……要价三先令(二元余),还了一先令,没买成”。最后提到一册“大大的厚厚的”贺年片样本,“问价钱才四便士,合两毛多”。“回国来让太太小姐孩子们瞧瞧,都爱不释手;让她们猜价儿,至少说四元钱。我忍不住要想,逛那么一趟加尔东尼,也算值得了。”
  如今想来,朱自清散文亲切如口出的文字风格,正是他的平民思想、平民情感的自然流露——文学固然以谈理想、抒壮怀为高,然而没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天籁之音,没有细数柴米油盐的生活之味,文学也便失去了多样性,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基础和生命力。
  这篇《加尔东尼市场》至少让我们知道,朱自清先生这位大文学家的内心,不仅为父亲的背影感动过,不只被荷塘的美色陶醉过,也不单因社会的不公而感愤激动过;其中也有对平凡生活乐趣的寻求,甚至不乏因旧货“捡漏”而引发的小小欣悦与满足。我们并未因此减少对先生的尊敬,反而觉得朱先生的一颗心与市井小民息息相通,与我们贴得更近。
  一位西方学者总结说:“一部西方小说史,就是一部不断淡化英雄的历史。”此话不仅是对小说而言,也可以理解为对整个文学发展历程的总括:那应是一个脱离圣雄豪杰的神话传奇、不断向平民生活靠拢的过程。朱自清先生的文字,已经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一点。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明代“四大奇书”中,《西游记》说佛论道,离世俗生活甚远,可以存而不论。《三国演义》讲述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略,让下层读者须仰视才见,不免脖子发酸。至《水浒传》讲说民间英雄豪杰的传奇,已经向市井读者大大跨进了一步,不过打虎的武松、拔杨的鲁智深,到底还是身边难觅的超人。至世情小说《金瓶梅》,才开创长篇小说专写市井人物的先河,读者在书中常常能发现左邻右舍的影子,却很难再见割据的雄主、超凡的英雄——作者视点放得越低,文学进步的脚步就越大。这可能就是学者把《金瓶梅》推为“白话小说里程碑”甚至是“真正的小说”的重要原因吧。
  详细讨论《金瓶梅》的思想、艺术、文学史地位等,不是这本小书所能胜任的。不妨就让我们选择一个小话题,谈谈《金瓶梅》中的柴钱米价,了解一下古代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以我们平日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平常心,来体谅古人,观照人生,也不失为寻求阅读之乐的一种角度和尝试。
  4月里的一天,在山东清河县富商西门庆家中,“五娘”潘金莲斗牌赢了三钱银子,她又撺掇有钱的“六娘”李瓶儿添出七钱银子,让仆人兴儿买来一只烧鸭、两只鸡、一钱银子下饭(佐餐菜肴)、一坛子金华酒、一瓶白酒,另有一钱银子的果馅凉糕。兴儿的妻子把这桌价值一两银子的酒席整顿好,众妻妾在花园卷棚下开怀畅饮、大快朵颐,又拿了酒菜,到假山亭子内下棋投壶、赏花观景,度过了悠闲快活的一天——这是明代小说《金瓶梅》第五十二回中的一个场景。
  这一篇看似琐碎的饮食账,让每天难离柴米油盐的读者嗅到浓浓的生活气息,被真实的生活细节所吸引,不知不觉地融入小说人物的生活中去。这正是《金瓶梅》的魅力所在。
  的确,《金瓶梅》是一部让人啧啧称奇的小说,它在明万历年间问世后,吸引了众多名人学者的关注,却又遭遇了毁誉不一的尴尬局面。大文豪袁宏道说:“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袁中郎全集》)文学家谢肇也盛称“(书中人物)不徒肖其貌,且并其神传之。信稗官之上乘,炉锤之妙手也”(《小草斋文集·金瓶梅跋》)。清代小说评论家张竹坡干脆把《金瓶梅》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放在“四大奇书”之首(另三部是《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首页>> 文学论坛>> 小说评论>> 侯会 Hou Hu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