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才女续红楼邓遂夫1
序二寻找与发现廖时香7
第八十回 懦弱迎春含泪认命 刚烈彩霞切喉拒婚11
第八十一回 慈太妃喜认三小姐 美优伶情感二少爷21
第八十二回 斗娉婷四美理红妆 闻密旨贾政涉公案31
第八十三回 祸事近贾宅初惊魂 喜临门圣恩降宽贷39
第八十四回 求字签孤艳独解意 斗百草群芳各逞才47
第八十五回 咏顽石借辞寓深意 绘仙草依形识本源57
第八十六回 踢鸡毛毽乐写风流 叠彩纸船愁寄逝水65
第八十七回 积功德凤姐促姻缘 遇大旱贾府毁田地75
第八十八回 栖霞阁昼练六钧弓 缀锦楼夜谈双星缘85
第八十九回 瞒太君鸳鸯擅作主 传噩耗凤姐再结仇95
第九十回 枕上梦断还思旧事 窗前情浓巧露真言105
第九十一回 呆霸王复惹放流刑 痴公子奉命迁旧宅115
第九十二回 邢岫烟别亲立高志 贾宝玉随父驻边陲125
第九十三回 埋香冢遇流言心碎 虎兔逢惊恶兆魂归133
第九十四回 保乌纱雨村献妙策 分骨肉探春嫁异邦141
第九十五回 争荣耀暗中施毒计 解相思雨夜诉悲吟151
第九十六回 恶婆妇谗言毁痴情 苦绛珠焚稿返太虚159
第九十七回 无可奈何花终落去 似曾相识燕却归来169
第九十八回 聚骨肉父子返家园 警痴顽仙姑泄天意181
第九十九回 贾宝玉难违慈母命 薛宝钗半掌荣府权189
第一百回 山雨欲来乌云压顶 风声鹤唳女眷理家197
第百〇一回 卫胥荣避嫌抛弱女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205
后记287
序二寻找与发现廖时香7
第八十回 懦弱迎春含泪认命 刚烈彩霞切喉拒婚11
第八十一回 慈太妃喜认三小姐 美优伶情感二少爷21
第八十二回 斗娉婷四美理红妆 闻密旨贾政涉公案31
第八十三回 祸事近贾宅初惊魂 喜临门圣恩降宽贷39
第八十四回 求字签孤艳独解意 斗百草群芳各逞才47
第八十五回 咏顽石借辞寓深意 绘仙草依形识本源57
第八十六回 踢鸡毛毽乐写风流 叠彩纸船愁寄逝水65
第八十七回 积功德凤姐促姻缘 遇大旱贾府毁田地75
第八十八回 栖霞阁昼练六钧弓 缀锦楼夜谈双星缘85
第八十九回 瞒太君鸳鸯擅作主 传噩耗凤姐再结仇95
第九十回 枕上梦断还思旧事 窗前情浓巧露真言105
第九十一回 呆霸王复惹放流刑 痴公子奉命迁旧宅115
第九十二回 邢岫烟别亲立高志 贾宝玉随父驻边陲125
第九十三回 埋香冢遇流言心碎 虎兔逢惊恶兆魂归133
第九十四回 保乌纱雨村献妙策 分骨肉探春嫁异邦141
第九十五回 争荣耀暗中施毒计 解相思雨夜诉悲吟151
第九十六回 恶婆妇谗言毁痴情 苦绛珠焚稿返太虚159
第九十七回 无可奈何花终落去 似曾相识燕却归来169
第九十八回 聚骨肉父子返家园 警痴顽仙姑泄天意181
第九十九回 贾宝玉难违慈母命 薛宝钗半掌荣府权189
第一百回 山雨欲来乌云压顶 风声鹤唳女眷理家197
第百〇一回 卫胥荣避嫌抛弱女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205
后记287
邓遂夫
用“才女”二字,来标榜这位斗胆续写《红楼梦》的年轻作者,似乎和近来众多媒体报道此事的口径,稍有差异。媒体多半强调的是“美女续红楼”。以时下的眼光看,媒体并没有夸张,胡楠的外貌确实清丽可人。只不过我这篇小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我深知,“才女”这个词,其实也和“美女”之称一样,如今早就被泛化了。大凡稍具一点文学气质的知识女性,或是能写一点时尚小文的女作者,能出版一本自述类书籍的女明星、女强人,似乎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称之为才女——就更别说文坛学界那些密集如夏夜繁星般的女作家、女学者了。
然而真正意义的才女,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数量都不会很多。一如真正意义上的美女,也十分有限一样。此刻,我正是从真正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相信历史将为我作证。
自从两年前,我被《蜀南文学》编辑部明梅女士和廖时香先生请去,首次读到胡楠续写的一部分书稿,便为这小姑娘过人的胆识与灵气而极感惊讶。如今应作家出版社之邀,担当此书的特约编辑,再细审读《梦续红楼》的全稿,则更为其初尝“禁果”便出手不凡的成就而激动不已。
有时我读起来,还真的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十五岁就开始续写《红楼梦》的小女孩,到现在三易其稿也不过二十余岁,怎么就能如此娴熟而逼真地驾驭这种“曹雪芹式”的语体,结构出如此雍容大度的故事来?更重要的是,其间诸多事件与人物命运的合理推进,环境氛围与历史生活细节的逼真描写,尤其是那光怪陆离、惊心动魄的种种梦境的营造,都让我这个自信下了很大功夫去深研红学若许年的学者,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特别是在读到其中接近尾声的一些精彩章节,如:“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狱神庙义仆慰旧主”、“贾宝玉雪夜围破毡”,以及“刘姥姥救巧姐”、“警幻仙揭情榜”、“甄士隐梦醒证前缘”等等,这些分明是我在研究原著和相关脂批时反复琢磨过的内容,脑海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有的情节如“雪夜围破毡”、“警幻揭情榜”等,她原来并没有写,甚至是在我初阅之后临时让她补写进去的),竟然都能让我产生似乎是在阅读曹氏原著的幻觉,并且常会获得一些“原来如此”的顿悟与启迪。
像我这样明知是续书,又深谙曹氏的伏笔和脂砚斋、畸笏叟批语的种种披露的特殊读者,尚且被她几可乱真的续写所深深打动,相信此书的一般读者,定然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类似共鸣吧。
作出这样肯定性的总体评价,不等于说这部续作就没有缺点、漏洞,更不是说它就足可与曹雪芹的原著相媲美。对过去或将来的任何一种《红楼梦》续书,恐怕都不能讲这个话。因为这部巨著本身的艺术成就实在是高不可攀,其间所留下的种种迷团,也许永远都不能尽行破解,谁敢说他就能完全洞悉并准确再现曹公佚稿的全貌与神韵呢?别说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女子胡楠,即便是世界级的大作家、大文豪,恐怕也难以做到这一点吧!因为任何高明的续书,其营造的逼真幻觉,都不能与原著相提并论。这应该是一种最起码的文学常识。
所以,由此而认为文学经典根本就不可以续,或者认为只要是没有曹雪芹那样的生活体验和高超才艺而去续写《红楼梦》简直就是“胡闹”,这样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荒谬即在于,他们是把一切为经典名著所写续书的艺术水准,都假想成了必须达到与原著相同或相近的高度。倘如此,世界上那么多经典名著的续书——如《后十日谈》、《斯佳丽》、《后水浒》、《西游补》等等——岂不都该统统付之一炬?事实上,这类为经典名著或一般名著或非名著所续之书的艺术水准,不论其是“青出于蓝”还是“狗尾续貂”,抑或“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任何读者在阅读它们时都会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即续书就是续书,原著是就原著;不论二者之间孰优孰劣,都不能成为影响其各自独立存在的理由。换句话说,续书,仅仅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特异品种而已,不必因其与原著有形式上、内容上的关连,而刻意地去责难它——只要不是像程伟元、高鹗那样暗中假冒就行。
用“才女”二字,来标榜这位斗胆续写《红楼梦》的年轻作者,似乎和近来众多媒体报道此事的口径,稍有差异。媒体多半强调的是“美女续红楼”。以时下的眼光看,媒体并没有夸张,胡楠的外貌确实清丽可人。只不过我这篇小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我深知,“才女”这个词,其实也和“美女”之称一样,如今早就被泛化了。大凡稍具一点文学气质的知识女性,或是能写一点时尚小文的女作者,能出版一本自述类书籍的女明星、女强人,似乎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称之为才女——就更别说文坛学界那些密集如夏夜繁星般的女作家、女学者了。
然而真正意义的才女,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数量都不会很多。一如真正意义上的美女,也十分有限一样。此刻,我正是从真正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相信历史将为我作证。
自从两年前,我被《蜀南文学》编辑部明梅女士和廖时香先生请去,首次读到胡楠续写的一部分书稿,便为这小姑娘过人的胆识与灵气而极感惊讶。如今应作家出版社之邀,担当此书的特约编辑,再细审读《梦续红楼》的全稿,则更为其初尝“禁果”便出手不凡的成就而激动不已。
有时我读起来,还真的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十五岁就开始续写《红楼梦》的小女孩,到现在三易其稿也不过二十余岁,怎么就能如此娴熟而逼真地驾驭这种“曹雪芹式”的语体,结构出如此雍容大度的故事来?更重要的是,其间诸多事件与人物命运的合理推进,环境氛围与历史生活细节的逼真描写,尤其是那光怪陆离、惊心动魄的种种梦境的营造,都让我这个自信下了很大功夫去深研红学若许年的学者,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特别是在读到其中接近尾声的一些精彩章节,如:“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狱神庙义仆慰旧主”、“贾宝玉雪夜围破毡”,以及“刘姥姥救巧姐”、“警幻仙揭情榜”、“甄士隐梦醒证前缘”等等,这些分明是我在研究原著和相关脂批时反复琢磨过的内容,脑海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有的情节如“雪夜围破毡”、“警幻揭情榜”等,她原来并没有写,甚至是在我初阅之后临时让她补写进去的),竟然都能让我产生似乎是在阅读曹氏原著的幻觉,并且常会获得一些“原来如此”的顿悟与启迪。
像我这样明知是续书,又深谙曹氏的伏笔和脂砚斋、畸笏叟批语的种种披露的特殊读者,尚且被她几可乱真的续写所深深打动,相信此书的一般读者,定然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类似共鸣吧。
作出这样肯定性的总体评价,不等于说这部续作就没有缺点、漏洞,更不是说它就足可与曹雪芹的原著相媲美。对过去或将来的任何一种《红楼梦》续书,恐怕都不能讲这个话。因为这部巨著本身的艺术成就实在是高不可攀,其间所留下的种种迷团,也许永远都不能尽行破解,谁敢说他就能完全洞悉并准确再现曹公佚稿的全貌与神韵呢?别说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女子胡楠,即便是世界级的大作家、大文豪,恐怕也难以做到这一点吧!因为任何高明的续书,其营造的逼真幻觉,都不能与原著相提并论。这应该是一种最起码的文学常识。
所以,由此而认为文学经典根本就不可以续,或者认为只要是没有曹雪芹那样的生活体验和高超才艺而去续写《红楼梦》简直就是“胡闹”,这样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荒谬即在于,他们是把一切为经典名著所写续书的艺术水准,都假想成了必须达到与原著相同或相近的高度。倘如此,世界上那么多经典名著的续书——如《后十日谈》、《斯佳丽》、《后水浒》、《西游补》等等——岂不都该统统付之一炬?事实上,这类为经典名著或一般名著或非名著所续之书的艺术水准,不论其是“青出于蓝”还是“狗尾续貂”,抑或“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任何读者在阅读它们时都会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即续书就是续书,原著是就原著;不论二者之间孰优孰劣,都不能成为影响其各自独立存在的理由。换句话说,续书,仅仅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特异品种而已,不必因其与原著有形式上、内容上的关连,而刻意地去责难它——只要不是像程伟元、高鹗那样暗中假冒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