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衹抱怨“怎麽後來不好看了?”仍舊每隔幾年又從頭看一遍,每次印象稍有點不同,跟生命的歷程在變。但是反應都是所謂“撳鈕反應”,一撳電鈕馬上有,而且永遠相同。很久以後纔聽見說後四十回是有一個高鶚續的。怪不得!也沒深究。
直到一九五四年左右,纔在香港看見根據脂批研究八十回後事的書,在我實在是個感情上的經驗,石破天驚,驚喜交集,這些熟人多年不知下落,早已死了心,又有了消息。迄今看見有關的近着,總是等不及的看。
紅樓夢的研究日新月異,是否高鶚續書,已經有兩派不同的見解。也有主張後四十回是曹雪芹自己的作品,寫到後來撇開脂批中的綫索,放手寫去。也有人認為後四十回包括曹雪芹的殘稿在內。自五四時代研究起,四十年來整整轉了個圈子。單憑作風與優劣,判斷後四十回不可能是原著或含有原著成份,難免主觀之譏。文藝批評在這裏本來用不上。事實是除了考據,都是空口說白話。我把寶玉的應製詩“緑蠟春猶捲”鬥膽對上一句“紅樓夢未完”,其實“未完”二字也已經成了疑問。
書中用古代官名、地名,當然不能提滿漢之別。作者並不隱諱是寫滿人,第二十五回有跳神。喪禮有些細節稍異,也不說明是滿俗。鳳姐在靈前坐在一張大圈椅上哭秦氏,賈敬死後,兒孫回傢奔喪,一路跪着爬進來──想是喇嘛教影響。清室信奉喇嘛教,西藏進香人在寺院中繞殿爬行叩首。
續書第九十二回“寶玉也問了一聲妞妞好”,稱巧姐為妞妞,明指是滿人。換了曹雪芹,决不肯這樣。要是被當時的人曉得十二釵是大腳,不知道作何感想?難怪這樣健步,那麽大的園子,姊妹們每頓飯出園來吃。
作者是非常技巧的避免這問題的。書中這麽許多女性,衹有一個尤三姐,脂本寫她多出一句“一對金蓮或敲或並”。第七十回晴雯一早起來,與麝月按住芳官膈肢,“那晴雯衹穿緑苑紬小襖,紅小衣,紅睡鞋。”脂本多出末三字。裹腳纔穿睡鞋。
祭晴雯的芙蓉誄終於明寫:“捉迷屏後,蓮瓣無聲。”小腳捉迷藏,竟聲息毫無,可見體態輕盈。
此外衹有尤二姐,第六十九回見賈母,賈母細看皮膚與手,“鴛鴦又揭起裙子來,賈母瞧畢,摘下眼鏡來笑說道:‘是個齊全孩子。……’”脂本多出“鴛鴦又揭起裙子來”一句。揭起裙子來當然是看腳,是否裹得小,腳樣如何,是當時買妾慣例。不但尤二姐是小腳,賈傢似也講究此道。曹雪芹先世本是漢人,從竜入關後又久居江南,究竟漢化到什麽程度?
第五十九回春燕母女都會飛跑,且是長途競走,想未纏足。當然她們是做粗活的。第五十四回一個婆子嚮小丫頭說:“那裏就走大了腳了?”粗做的顯然也有裹腳的。婢媼自都是漢女。是否多數纏足?
鳳姐寶釵襲人鴛鴦的服裝都有詳細描寫:裙襖、比甲、對襟罩褂,鳳姐頭戴“金絲八寶攢珠髻”,還是金瓶梅裏的打扮。清初女裝本來跟明朝差不多,所謂“男降女不降”。穿漢裝而不裹腳?
差不多時期的“兒女英雄傳”明寫安傢是旗人,安太太、佟舅太太也穿裙襖,與當時漢裝無異。清初不禁通婚,想已趨同化,唯一的區別是纏足與否。(外人拍攝的晚清滿人婦女照片,不僅宮中,北京街頭結伴同行的“貴女們”也都是一律旗袍。)
寶釵是上京待選秀女的,傢中又是世代皇商,應是“三旗小妞妞”。但是應選似是信手拈來,此後沒有交代。黛玉原籍蘇州,想也與賈傢薛傢是金陵人一樣,同是寄籍。實際上曹傢的親戚除了同宗與上代遠親,大約都是滿人或包衣。書中的尤二姐尤三姐其實不能算親戚,第六十四回寫尤老娘是再醮婦,二尤是拖油瓶,根本不是尤氏的妹妹──所以衹有她們姊妹倆是小腳。
同回寫尤氏無法阻止賈璉娶尤二姐,“況他與二姐本非一母,未便深管,”又似是同父,那就還是異母妹。
第六十四、六十七兩回,一般認為不一定可靠,但是第六十四回上半回有兩條作者自批,證明確是作者手筆。矛盾很多,不止這一處。追敘鮑二媳婦吊死的事,“賈璉給了二百銀子,叫他另娶一個。”二百兩本來是給他發送的,許他“另日再挑個好媳婦給你”,指丫頭擇配時指派。又此回說張華遭官司破傢,給了二十兩銀子退親。第六十八回說張華好賭,傾傢蕩産,被父親逐出,給了十兩退親。
周汝昌排出年表,證明書中年月準確異常。但是第六十四回七月黛玉祭父母,“七月因為是瓜之節,傢傢都上秋季的浮”,是七月十五,再不然就是七月七。接着賈璉議娶尤二姐,初三過門,當是八月初三。下一回,婚後“已是兩個月的光景”是十月初。賈珍與尤三姐發生關係,被她鬧得受不了。然後賈璉赴平安州,上路三日遇柳湘蓮,代三姐定親。“誰知八月內湘蓮方進京來”。那麽定親至遲是七月。怎麽三個月前已經是七月?
周汝昌根據第六十九回,臘月尤二姐說嫁過來半年,推出婚期似是六月初三,認為第六十四回先寫七月,又退到六月,是“逆敘”。書中一直是按時序的。
第六十七回最成問題,一條脂批也沒有。但是寫柳湘蓮出傢,“不知何往,暫且不表。”可見還有下文,伏落草。甄士隱“好了歌”“後日作強梁”句下批“柳湘蓮一幹人”。又寫薛姨媽嚮薛蟠說:“你如今也該張羅張羅買賣,二則把你自己娶媳婦應辦的事情,倒早些料理料理。”到第七十九回纔由香菱補敘,上次薛蟠出門順路探親,看中夏金桂,一回傢就催母親央媒,一說就成。這樣前後照應,看來這兩回大體還是原著,可能殘缺經另人補寫。是較早的稿子,白話還欠流利,屢經改寫,自相矛盾,文筆也差。這部書自稱寫了十年,其實還不止,我們眼看着他進步。但看第二回脂批:“語言太煩,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看此視墨如土矣,雖演至千萬回亦可也。”也評得極是。
乾隆百廿回抄本,前八十回是脂本,有些對白與他本稍有出入,有幾處更生動,較散漫突兀,說話本來是那樣的。是時人評約翰?俄哈拉(John O,Hr)的“錄音機耳朵”。百廿回抄本是拼湊的百衲本,先後不一,筆跡相同都不一定是一個本子,所以這幾段對白與他本孰先孰後還待考。如果是後改的,那是加工。如果是較早的稿子,後來改得比較平順,那就太可惜了,但是我們要記得曹雪芹在他那時代多麽孤立,除了他自己本能的判斷外,實在毫無標準。走的路子是他漸漸暗中摸索出來的。
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衹抱怨“怎麽後來不好看了?”仍舊每隔幾年又從頭看一遍,每次印象稍有點不同,跟生命的歷程在變。但是反應都是所謂“撳鈕反應”,一撳電鈕馬上有,而且永遠相同。很久以後纔聽見說後四十回是有一個高鶚續的。怪不得!也沒深究。
直到一九五四年左右,纔在香港看見根據脂批研究八十回後事的書,在我實在是個感情上的經驗,石破天驚,驚喜交集,這些熟人多年不知下落,早已死了心,又有了消息。迄今看見有關的近着,總是等不及的看。
紅樓夢的研究日新月異,是否高鶚續書,已經有兩派不同的見解。也有主張後四十回是曹雪芹自己的作品,寫到後來撇開脂批中的綫索,放手寫去。也有人認為後四十回包括曹雪芹的殘稿在內。自五四時代研究起,四十年來整整轉了個圈子。單憑作風與優劣,判斷後四十回不可能是原著或含有原著成份,難免主觀之譏。文藝批評在這裏本來用不上。事實是除了考據,都是空口說白話。我把寶玉的應製詩“緑蠟春猶捲”鬥膽對上一句“紅樓夢未完”,其實“未完”二字也已經成了疑問。
書中用古代官名、地名,當然不能提滿漢之別。作者並不隱諱是寫滿人,第二十五回有跳神。喪禮有些細節稍異,也不說明是滿俗。鳳姐在靈前坐在一張大圈椅上哭秦氏,賈敬死後,兒孫回傢奔喪,一路跪着爬進來──想是喇嘛教影響。清室信奉喇嘛教,西藏進香人在寺院中繞殿爬行叩首。
續書第九十二回“寶玉也問了一聲妞妞好”,稱巧姐為妞妞,明指是滿人。換了曹雪芹,决不肯這樣。要是被當時的人曉得十二釵是大腳,不知道作何感想?難怪這樣健步,那麽大的園子,姊妹們每頓飯出園來吃。
作者是非常技巧的避免這問題的。書中這麽許多女性,衹有一個尤三姐,脂本寫她多出一句“一對金蓮或敲或並”。第七十回晴雯一早起來,與麝月按住芳官膈肢,“那晴雯衹穿緑苑紬小襖,紅小衣,紅睡鞋。”脂本多出末三字。裹腳纔穿睡鞋。
祭晴雯的芙蓉誄終於明寫:“捉迷屏後,蓮瓣無聲。”小腳捉迷藏,竟聲息毫無,可見體態輕盈。
此外衹有尤二姐,第六十九回見賈母,賈母細看皮膚與手,“鴛鴦又揭起裙子來,賈母瞧畢,摘下眼鏡來笑說道:‘是個齊全孩子。……’”脂本多出“鴛鴦又揭起裙子來”一句。揭起裙子來當然是看腳,是否裹得小,腳樣如何,是當時買妾慣例。不但尤二姐是小腳,賈傢似也講究此道。曹雪芹先世本是漢人,從竜入關後又久居江南,究竟漢化到什麽程度?
第五十九回春燕母女都會飛跑,且是長途競走,想未纏足。當然她們是做粗活的。第五十四回一個婆子嚮小丫頭說:“那裏就走大了腳了?”粗做的顯然也有裹腳的。婢媼自都是漢女。是否多數纏足?
鳳姐寶釵襲人鴛鴦的服裝都有詳細描寫:裙襖、比甲、對襟罩褂,鳳姐頭戴“金絲八寶攢珠髻”,還是金瓶梅裏的打扮。清初女裝本來跟明朝差不多,所謂“男降女不降”。穿漢裝而不裹腳?
差不多時期的“兒女英雄傳”明寫安傢是旗人,安太太、佟舅太太也穿裙襖,與當時漢裝無異。清初不禁通婚,想已趨同化,唯一的區別是纏足與否。(外人拍攝的晚清滿人婦女照片,不僅宮中,北京街頭結伴同行的“貴女們”也都是一律旗袍。)
寶釵是上京待選秀女的,傢中又是世代皇商,應是“三旗小妞妞”。但是應選似是信手拈來,此後沒有交代。黛玉原籍蘇州,想也與賈傢薛傢是金陵人一樣,同是寄籍。實際上曹傢的親戚除了同宗與上代遠親,大約都是滿人或包衣。書中的尤二姐尤三姐其實不能算親戚,第六十四回寫尤老娘是再醮婦,二尤是拖油瓶,根本不是尤氏的妹妹──所以衹有她們姊妹倆是小腳。
同回寫尤氏無法阻止賈璉娶尤二姐,“況他與二姐本非一母,未便深管,”又似是同父,那就還是異母妹。
第六十四、六十七兩回,一般認為不一定可靠,但是第六十四回上半回有兩條作者自批,證明確是作者手筆。矛盾很多,不止這一處。追敘鮑二媳婦吊死的事,“賈璉給了二百銀子,叫他另娶一個。”二百兩本來是給他發送的,許他“另日再挑個好媳婦給你”,指丫頭擇配時指派。又此回說張華遭官司破傢,給了二十兩銀子退親。第六十八回說張華好賭,傾傢蕩産,被父親逐出,給了十兩退親。
周汝昌排出年表,證明書中年月準確異常。但是第六十四回七月黛玉祭父母,“七月因為是瓜之節,傢傢都上秋季的浮”,是七月十五,再不然就是七月七。接着賈璉議娶尤二姐,初三過門,當是八月初三。下一回,婚後“已是兩個月的光景”是十月初。賈珍與尤三姐發生關係,被她鬧得受不了。然後賈璉赴平安州,上路三日遇柳湘蓮,代三姐定親。“誰知八月內湘蓮方進京來”。那麽定親至遲是七月。怎麽三個月前已經是七月?
周汝昌根據第六十九回,臘月尤二姐說嫁過來半年,推出婚期似是六月初三,認為第六十四回先寫七月,又退到六月,是“逆敘”。書中一直是按時序的。
第六十七回最成問題,一條脂批也沒有。但是寫柳湘蓮出傢,“不知何往,暫且不表。”可見還有下文,伏落草。甄士隱“好了歌”“後日作強梁”句下批“柳湘蓮一幹人”。又寫薛姨媽嚮薛蟠說:“你如今也該張羅張羅買賣,二則把你自己娶媳婦應辦的事情,倒早些料理料理。”到第七十九回纔由香菱補敘,上次薛蟠出門順路探親,看中夏金桂,一回傢就催母親央媒,一說就成。這樣前後照應,看來這兩回大體還是原著,可能殘缺經另人補寫。是較早的稿子,白話還欠流利,屢經改寫,自相矛盾,文筆也差。這部書自稱寫了十年,其實還不止,我們眼看着他進步。但看第二回脂批:“語言太煩,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看此視墨如土矣,雖演至千萬回亦可也。”也評得極是。
乾隆百廿回抄本,前八十回是脂本,有些對白與他本稍有出入,有幾處更生動,較散漫突兀,說話本來是那樣的。是時人評約翰?俄哈拉(John O,Hr)的“錄音機耳朵”。百廿回抄本是拼湊的百衲本,先後不一,筆跡相同都不一定是一個本子,所以這幾段對白與他本孰先孰後還待考。如果是後改的,那是加工。如果是較早的稿子,後來改得比較平順,那就太可惜了,但是我們要記得曹雪芹在他那時代多麽孤立,除了他自己本能的判斷外,實在毫無標準。走的路子是他漸漸暗中摸索出來的。
書中纏足天足之別,故意模糊。外來的妙玉香菱,與賈赦賈珍有些姬妾大概是小腳。“傢生女兒”如鴛鴦與趙姨娘──趙氏之弟趙國基是榮府僕人──該是天足。晴襲都是小傢碧玉出身,晴雯十歲入府,想已纏足未放。襲人沒提。
寫二尤小腳,因為她們在親戚間是例外,一半也是藉她們造成大傢都是三寸金蓮的幻覺。同時也像舞臺上衹有花旦是時裝踩蹻──姊妹倆一個是“大紅小襖”,一個是“紅襖緑”,純粹清裝──青衣是古裝,看不見腳。一般人印象中的釵黛總是天女散花式的古裝美人,忘了寶玉有根大辮子。作者也正是要他們這樣想。倘是天足,也是宋明以前的天足,不是滿洲的。清朝的讀者當然以為是小腳,民國以來的讀者大概從來沒想到這一點,也是作者的成功處。
“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一回,黛玉換上羊皮小靴,湘雲也穿鹿皮小靴。兩次都是“小靴”,仿佛是小腳。黛玉那年應當衹有十二歲,湘雲比她還小。這裏涉及書中年齡問題,相當復雜。反正不是小孩的靴子就是寫女靴的纖小。
黛玉初出場,批:“不寫衣裙妝飾,正是寶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見。”寶玉何嘗不註意衣服,如第十九回談襲人姨妹嘆息,襲人說:“想是說他那裏配穿紅的。”可見常批評人不配穿。
作者更註意。百廿回抄本裏寶釵出場穿水緑色棉襖,他本都作“蜜合色”,似是後改的。但是通部書不提黛玉衣飾,衹有那次賞雪,為了襯托那岫煙的寒酸,逐個交代每人的外衣。黛玉披着大紅羽縐面,白狐裏子的鶴氅,束着腰帶,穿靴。鶴氅想必有披肩式袖子,如鶴之掩翅,否則鬥篷無法係腰帶。氅衣、腰帶、靴子,都是古裝也有的──就連在現代也很普遍。
唯一的另一次,第八回黛玉到薛姨媽傢,“寶玉見他外面罩着大紅羽緞對襟褂子,便問:‘下雪了麽?’”也是下雪,也是一色大紅的外衣,沒有鑲滾,沒有時間性,該不是偶然的。“世外仙姝寂寞林”應當有一種飄渺的感覺,不一定屬於什麽時代。
寶釵雖高雅,在這些人裏數她受禮教的薫陶最深,世故也深,所以比較是他們那時代的人。
寫湘雲的衣服衹限男裝。
晴雯“天天打扮得像個西施的樣子”(王善保傢的語),但是衹寫她的褻衣睡鞋。膈肢芳官那次,剛起身,衹穿着內衣。臨死與寶玉交換的也是一件“貼身穿的舊紅綾襖”。唯一的一次穿上衣服去見王夫人,“並沒十分妝飾……釵鬆,衫垂帶褪,有春睡捧心之遺風……”依舊含糊籠統。“衫垂帶褪”似是古裝,也跟黛玉一樣,沒有一定的時代。
寶玉祭晴雯,要“別開生面,另立排場,風流奇異,與世無涉,方不負我二人之為人。”晴雯是不甘心受環境拘束的,處處托大,不守女奴的本份,而是個典型的女孩子,可以是任何時代的。寶玉這樣自矜“我二人之為人”,在續書中竟說:“晴雯到底是個丫頭,也沒有什麽大好處。”(第一○四回)
黛玉抽簽抽着芙蓉花,而晴雯封芙蓉花神,芙蓉誄又兼輓黛玉。怡紅院的海棠死了,寶玉認為是晴雯死的預兆。海棠“紅暈若施脂,輕弱似扶病。”纏足正是為了造成“扶病”的姿勢。寫晴雯纏足,已經隱隱約約,黛玉更嬌弱,但是她不可能纏足,也不會寫她纏足。纏足究竟還是有時間性。寫黛玉,就連面貌也幾乎純是神情,唯一具體的是“薄面含嗔”的“薄面”二字。通身沒有一點細節,衹是一種姿態,一個聲音。
俞平伯根據百廿回抄本校正別的脂本,第七十九回有一句抄錯為“好影妙事”,原文是“如影紗事”,紗窗後朦朧的人影與情事。作者這種地方深得浪漫主義文藝的竅訣。
所以我第一次讀到後四十回黛玉穿著“水紅花襖”,頭上插著“赤金扁簪”,(第八十九回)非常刺目。那是一種石印的程甲本,他本甲乙都作“月白花小毛皮襖,加上銀鼠坎肩”,金簪同,“腰下係着楊妃色花棉裙,真如亭亭玉樹臨風立,冉冉香蓮帶露開。”
百廿回抄本本來沒有這一段描寫,是夾行添補的。俞平伯分析這抄本,所改與程乙本相同,後四十回的原底大概比程高本早。哈佛大學的圖書館有影印本,我看了,後四十回中有十四回未加塗改,不是謄清就是照抄。如果是由乙本抄配,舊本衹有三分之二,但是所有的重要場面與對白都在這裏。
舊本雖簡,並不是完全不寫服裝,衹不提黛玉的,過生日也衹說她“略換了幾件新鮮衣服,打扮得如同嫦娥下界”,倒符合原著精神。寶玉出傢後的大紅猩猩氈鬥篷很受批評,還這樣闊氣。將舊本與甲乙本一對,“猩猩氈”三字原來是甲本加的。舊本“船頭微微雪影裏面一個人光着頭赤着腳,身上披着一領大紅鬥篷,嚮賈政倒身下拜”,確是神來之筆,意境很美。袈裟本來都是鮮豔的橙黃或紅色。氣候寒冷的地方,也披簡陋的鬥篷。都怪甲本熟讀紅樓夢,記得“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一回中都是大紅猩猩氈鬥篷,忍不住手癢,加上這三個字。
後四十回舊本的特點之一是強調書中所寫是滿人。第一百六回抄傢後,賈政查賬,“再查東省地租,近年交不及祖上一半。”第一百七回賈母問賈政:“咱們西府裏的銀庫和東省地土,你知道還剩了多少?”
曹寅棟亭文鈔“東臯草堂記”提及河北“予傢受田”地點。周汝昌在“紅樓夢新證”裏說:“八旗圈地,多在京東一帶……紅樓夢所寫烏進孝行一月零兩日……步行或推車進京……動輒旬月,二則厚雪暖化,道路泥濘,三則……曹寅‘榮府’……﹝與﹞寧府黑山村相去又‘八百多裏地’,當更在東……”賈蓉嚮烏進孝說:“你們山坳海沿子的人”,曹寅的地也“去海不百裏”。
曹俯初上任時,奏明曹寅遺産,有田在通州、江南含山縣、蕪湖。參看後來抄傢的報告,恐還不實不盡。
舊本抄傢後,同回又有:“賈璉又將地畝暫賣千金,卻為監中使費。賈璉如此一行,那些傢奴見主勢敗,也趁此弄鬼,指名藉用。……”
甲本這裏加上一大段,內有“賈璉……衹得暗暗差人下屯,將地畝暫賣了數千金,作為監中使費。賈璉如此一行,那些傢奴見主傢勢敗,也便趁此弄鬼,並將東莊租稅,也就指名藉用些。……”
“東莊”顯指京東,不會遠在東三省,卻合第五十三回所寫,距黑山村八百多裏的榮府田莊,交糧可步行上京。寧府有八九個莊子,榮府八個,是兩府主要收入。
原續書者既不理會第五十三回,曹傢各地的産業他大概也不清楚,衹說榮府的田地在東三省,想必是為了點明他們是滿人,同時也是以意度之。皇室與八旗的田莊叫莊屯,東北的屯最多。
寫二尤小腳,因為她們在親戚間是例外,一半也是藉她們造成大傢都是三寸金蓮的幻覺。同時也像舞臺上衹有花旦是時裝踩蹻──姊妹倆一個是“大紅小襖”,一個是“紅襖緑”,純粹清裝──青衣是古裝,看不見腳。一般人印象中的釵黛總是天女散花式的古裝美人,忘了寶玉有根大辮子。作者也正是要他們這樣想。倘是天足,也是宋明以前的天足,不是滿洲的。清朝的讀者當然以為是小腳,民國以來的讀者大概從來沒想到這一點,也是作者的成功處。
“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一回,黛玉換上羊皮小靴,湘雲也穿鹿皮小靴。兩次都是“小靴”,仿佛是小腳。黛玉那年應當衹有十二歲,湘雲比她還小。這裏涉及書中年齡問題,相當復雜。反正不是小孩的靴子就是寫女靴的纖小。
黛玉初出場,批:“不寫衣裙妝飾,正是寶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見。”寶玉何嘗不註意衣服,如第十九回談襲人姨妹嘆息,襲人說:“想是說他那裏配穿紅的。”可見常批評人不配穿。
作者更註意。百廿回抄本裏寶釵出場穿水緑色棉襖,他本都作“蜜合色”,似是後改的。但是通部書不提黛玉衣飾,衹有那次賞雪,為了襯托那岫煙的寒酸,逐個交代每人的外衣。黛玉披着大紅羽縐面,白狐裏子的鶴氅,束着腰帶,穿靴。鶴氅想必有披肩式袖子,如鶴之掩翅,否則鬥篷無法係腰帶。氅衣、腰帶、靴子,都是古裝也有的──就連在現代也很普遍。
唯一的另一次,第八回黛玉到薛姨媽傢,“寶玉見他外面罩着大紅羽緞對襟褂子,便問:‘下雪了麽?’”也是下雪,也是一色大紅的外衣,沒有鑲滾,沒有時間性,該不是偶然的。“世外仙姝寂寞林”應當有一種飄渺的感覺,不一定屬於什麽時代。
寶釵雖高雅,在這些人裏數她受禮教的薫陶最深,世故也深,所以比較是他們那時代的人。
寫湘雲的衣服衹限男裝。
晴雯“天天打扮得像個西施的樣子”(王善保傢的語),但是衹寫她的褻衣睡鞋。膈肢芳官那次,剛起身,衹穿着內衣。臨死與寶玉交換的也是一件“貼身穿的舊紅綾襖”。唯一的一次穿上衣服去見王夫人,“並沒十分妝飾……釵鬆,衫垂帶褪,有春睡捧心之遺風……”依舊含糊籠統。“衫垂帶褪”似是古裝,也跟黛玉一樣,沒有一定的時代。
寶玉祭晴雯,要“別開生面,另立排場,風流奇異,與世無涉,方不負我二人之為人。”晴雯是不甘心受環境拘束的,處處托大,不守女奴的本份,而是個典型的女孩子,可以是任何時代的。寶玉這樣自矜“我二人之為人”,在續書中竟說:“晴雯到底是個丫頭,也沒有什麽大好處。”(第一○四回)
黛玉抽簽抽着芙蓉花,而晴雯封芙蓉花神,芙蓉誄又兼輓黛玉。怡紅院的海棠死了,寶玉認為是晴雯死的預兆。海棠“紅暈若施脂,輕弱似扶病。”纏足正是為了造成“扶病”的姿勢。寫晴雯纏足,已經隱隱約約,黛玉更嬌弱,但是她不可能纏足,也不會寫她纏足。纏足究竟還是有時間性。寫黛玉,就連面貌也幾乎純是神情,唯一具體的是“薄面含嗔”的“薄面”二字。通身沒有一點細節,衹是一種姿態,一個聲音。
俞平伯根據百廿回抄本校正別的脂本,第七十九回有一句抄錯為“好影妙事”,原文是“如影紗事”,紗窗後朦朧的人影與情事。作者這種地方深得浪漫主義文藝的竅訣。
所以我第一次讀到後四十回黛玉穿著“水紅花襖”,頭上插著“赤金扁簪”,(第八十九回)非常刺目。那是一種石印的程甲本,他本甲乙都作“月白花小毛皮襖,加上銀鼠坎肩”,金簪同,“腰下係着楊妃色花棉裙,真如亭亭玉樹臨風立,冉冉香蓮帶露開。”
百廿回抄本本來沒有這一段描寫,是夾行添補的。俞平伯分析這抄本,所改與程乙本相同,後四十回的原底大概比程高本早。哈佛大學的圖書館有影印本,我看了,後四十回中有十四回未加塗改,不是謄清就是照抄。如果是由乙本抄配,舊本衹有三分之二,但是所有的重要場面與對白都在這裏。
舊本雖簡,並不是完全不寫服裝,衹不提黛玉的,過生日也衹說她“略換了幾件新鮮衣服,打扮得如同嫦娥下界”,倒符合原著精神。寶玉出傢後的大紅猩猩氈鬥篷很受批評,還這樣闊氣。將舊本與甲乙本一對,“猩猩氈”三字原來是甲本加的。舊本“船頭微微雪影裏面一個人光着頭赤着腳,身上披着一領大紅鬥篷,嚮賈政倒身下拜”,確是神來之筆,意境很美。袈裟本來都是鮮豔的橙黃或紅色。氣候寒冷的地方,也披簡陋的鬥篷。都怪甲本熟讀紅樓夢,記得“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一回中都是大紅猩猩氈鬥篷,忍不住手癢,加上這三個字。
後四十回舊本的特點之一是強調書中所寫是滿人。第一百六回抄傢後,賈政查賬,“再查東省地租,近年交不及祖上一半。”第一百七回賈母問賈政:“咱們西府裏的銀庫和東省地土,你知道還剩了多少?”
曹寅棟亭文鈔“東臯草堂記”提及河北“予傢受田”地點。周汝昌在“紅樓夢新證”裏說:“八旗圈地,多在京東一帶……紅樓夢所寫烏進孝行一月零兩日……步行或推車進京……動輒旬月,二則厚雪暖化,道路泥濘,三則……曹寅‘榮府’……﹝與﹞寧府黑山村相去又‘八百多裏地’,當更在東……”賈蓉嚮烏進孝說:“你們山坳海沿子的人”,曹寅的地也“去海不百裏”。
曹俯初上任時,奏明曹寅遺産,有田在通州、江南含山縣、蕪湖。參看後來抄傢的報告,恐還不實不盡。
舊本抄傢後,同回又有:“賈璉又將地畝暫賣千金,卻為監中使費。賈璉如此一行,那些傢奴見主勢敗,也趁此弄鬼,指名藉用。……”
甲本這裏加上一大段,內有“賈璉……衹得暗暗差人下屯,將地畝暫賣了數千金,作為監中使費。賈璉如此一行,那些傢奴見主傢勢敗,也便趁此弄鬼,並將東莊租稅,也就指名藉用些。……”
“東莊”顯指京東,不會遠在東三省,卻合第五十三回所寫,距黑山村八百多裏的榮府田莊,交糧可步行上京。寧府有八九個莊子,榮府八個,是兩府主要收入。
原續書者既不理會第五十三回,曹傢各地的産業他大概也不清楚,衹說榮府的田地在東三省,想必是為了點明他們是滿人,同時也是以意度之。皇室與八旗的田莊叫莊屯,東北的屯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