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於戊寅鼕得痿疾,閱三載而未就痊,起坐雖可,維不倩人,而步履維艱矣。鎮日獨坐甚覺岑寂。時文侄可邨、甥居亭皆課於余家,每為小談。餘告之曰:“如餘,將何以自處也?”可邨曰:“先生鬍不評論蒼鳥以自娛兮?”居亭亦曰:“甚善。”餘則自思:左手憊矣,右手雖尚可磨墨拈筆,然意亂心煩,何能修事筆硯乎?自念蒼鳥文章,自古纍纍繁帙,後之所作者,即珍句奇字,亦不過拾古人牙慧。且餘之才,夫何敢與騷人文士馳騁而較邪?若風月佳話,餘則有聞之古人者,有見之今人者。餘固非鐘於情者,竊欲以深情者、過情者、纏綿於情不可解者,又有用情而迷於情、傷於情者,餘置之以供餘之閑情。或曰餘不知情者,餘不問也。餘之是編,有謂為言之有自者,非也;有謂為言之無自者,亦非也;有謂為在有自無自之間者,更非也。餘不過一時信筆略去耳,又何自之足言也!此編成,餘招可邨、居亭觀之。可邨曰:“時值炎夏矣,可為消暑之一策。”居亭曰:“悶坐無聊矣,可為清遣之一方。”餘即志之。自為序。
嘉慶庚辰夏仲,愛牖民言略於茹芝小堂
嘉慶庚辰夏仲,愛牖民言略於茹芝小堂
古來聖賢學問生而知之者,固不待言;其次亦莫非由閱歷而成。然古來聖賢之閱歷,無非多嘗艱苦、履霜堅冰,而後始成。一代偉人,未聞有從溫柔鄉裏、歡樂場練出一番胸襟來的。豈知不然。我閑同友人談論,得聞一件奇事。今於茶前酒後,磨墨拈筆記出來,以為閑談。至於其事能傳不能傳,我亦不問了。
昔南京雨花臺西,有一傢姓常名興,其妻鄭氏。這傢本是歷代簪纓相傳,是明季常遇春之後。現在傢中良田萬頃,還有幾處當典。這常興之父是山東道臺,常興卻是守祖上餘業,也無心仕路,日日在傢好善,凡鄉中貧苦,無不周濟。衹是上天不佑,善人至六旬無子。一日,至一友傢,聞說杭州天竺寺菩薩極靈。常興就動了念頭,想去求子。就擇了日子、雇了船,上杭州去了。
到了杭州,尋了店住下,候到朔日,備了香紙,往天竺去燒香。由城至寺有三十裏遠,一路香客絡絡不斷。常興到了寺,將香紙燒了,恭恭敬敬拜了幾拜,起來瞻仰菩薩,纔知這菩薩是沉香雕成的。又往別處看玩景緻,忽聽一衆人說:“那裏一個和尚真真奇怪,如何要死,還說要等施主?”常興聽了,也同着衆人去看。見那和尚瞑目而坐,卻也奇怪,至常興到了,他睜眼一看,說:“來得好,我去了。”就死了。常興看着可憐,就拿幾兩銀子替他買木頭殯葬了。從寺回來,到店又住了一日,纔回傢。
到了傢,鄭氏接着。敘了一會燒香的話,又說起和尚的事。鄭氏合掌念道:“阿彌陀佛!此事做的好。”鄭氏原是常興續娶的,纔四十多歲,所以過了半月,似乎有胎。常興知道,甚是喜歡,日日叫他休養,莫要衝動胎氣,又吩咐丫頭們不許有事大驚小怪的驚動了奶奶。不覺到了十個月,一日,鄭氏腹內覺疼。常興叫傢人去請了穩婆。守到半夜,生下來了。常興一聽小孩子哭,就問是男是女,丫頭說:“恭喜大爺,是個哥兒。”常興歡喜非常。到了三朝,請了前前後後許多的客是不必說了。
衹是這孩子卻奇的很,自生下來哭了一陣之後,不時的就笑。常興說:“這是何故?”因他大總無子,以先生了兩個都亡了,這個又是求來的,真真就象掌上珍珠一般。不把他當個男呂子,把他當個女孩,又因他肯笑,就起個名字叫嫣娘。
這嫣娘生來淘氣,自小便不喜歡老媽子抱他。若是年幼的抱他,他有說有笑;老媽子抱他,他雖是肯笑,一見老媽子就是哭。到四五歲,便不必說了,見了女人年紀大的就象仇人似的;見了小女孩子同他頑他就歡歡喜喜,他吃的不吃,給那女孩子吃,頑的不頑,給那女孩子頑。常興也就隨着兒子,給他買了兩個丫頭。一個與他同歲,起名叫嫿姐,長的長長的臉,一道細細的眉,一個小嘴就像點了胭脂一般,瘦瘦的身子,紮着兩個丫角。露着青青的頭皮。一個大他一歲,起名叫娟姐,長的圓圓的臉,也是細細的眉,兩個眼秋波兒似的,也紮着丫角,身子也是瘦瘦的。常興買來,又給他換了一身綢緞衣服,叫他天天去伴着嫣娘。哪知嫣娘一見面就親熱的了不得。就是旁人惹惱了他,他兩個一去說,就笑起來了。鄭氏想着,衹這兩個丫頭伴着,他太寂寞些,又買兩個小的。俱小嫣娘幾歲,一個叫關關,一個叫窈窈,俱是如畫的小美女。嫣娘見了,是不必說的更是親熱的了。
到了八歲,嫣娘越大越淘氣。常興就請位先生,叫他上學。日日還是他四個陪着他去讀書。他卻又奇怪,凡書一目瞭然;衹是他四個好,一個不在跟前,他就連扁擔長的“一”字也不識,常興衹得依從,叫他四個陪着,一連讀了三年。到了十一歲上,他就說:“不讀罷!我都會了。”常興說:“你豈可閑着?”嫣娘說:“俺傢現有一處大花園,我就在那裏自己讀書,豈不大妙!”未知常興允不允,且聽下回分解。
昔南京雨花臺西,有一傢姓常名興,其妻鄭氏。這傢本是歷代簪纓相傳,是明季常遇春之後。現在傢中良田萬頃,還有幾處當典。這常興之父是山東道臺,常興卻是守祖上餘業,也無心仕路,日日在傢好善,凡鄉中貧苦,無不周濟。衹是上天不佑,善人至六旬無子。一日,至一友傢,聞說杭州天竺寺菩薩極靈。常興就動了念頭,想去求子。就擇了日子、雇了船,上杭州去了。
到了杭州,尋了店住下,候到朔日,備了香紙,往天竺去燒香。由城至寺有三十裏遠,一路香客絡絡不斷。常興到了寺,將香紙燒了,恭恭敬敬拜了幾拜,起來瞻仰菩薩,纔知這菩薩是沉香雕成的。又往別處看玩景緻,忽聽一衆人說:“那裏一個和尚真真奇怪,如何要死,還說要等施主?”常興聽了,也同着衆人去看。見那和尚瞑目而坐,卻也奇怪,至常興到了,他睜眼一看,說:“來得好,我去了。”就死了。常興看着可憐,就拿幾兩銀子替他買木頭殯葬了。從寺回來,到店又住了一日,纔回傢。
到了傢,鄭氏接着。敘了一會燒香的話,又說起和尚的事。鄭氏合掌念道:“阿彌陀佛!此事做的好。”鄭氏原是常興續娶的,纔四十多歲,所以過了半月,似乎有胎。常興知道,甚是喜歡,日日叫他休養,莫要衝動胎氣,又吩咐丫頭們不許有事大驚小怪的驚動了奶奶。不覺到了十個月,一日,鄭氏腹內覺疼。常興叫傢人去請了穩婆。守到半夜,生下來了。常興一聽小孩子哭,就問是男是女,丫頭說:“恭喜大爺,是個哥兒。”常興歡喜非常。到了三朝,請了前前後後許多的客是不必說了。
衹是這孩子卻奇的很,自生下來哭了一陣之後,不時的就笑。常興說:“這是何故?”因他大總無子,以先生了兩個都亡了,這個又是求來的,真真就象掌上珍珠一般。不把他當個男呂子,把他當個女孩,又因他肯笑,就起個名字叫嫣娘。
這嫣娘生來淘氣,自小便不喜歡老媽子抱他。若是年幼的抱他,他有說有笑;老媽子抱他,他雖是肯笑,一見老媽子就是哭。到四五歲,便不必說了,見了女人年紀大的就象仇人似的;見了小女孩子同他頑他就歡歡喜喜,他吃的不吃,給那女孩子吃,頑的不頑,給那女孩子頑。常興也就隨着兒子,給他買了兩個丫頭。一個與他同歲,起名叫嫿姐,長的長長的臉,一道細細的眉,一個小嘴就像點了胭脂一般,瘦瘦的身子,紮着兩個丫角。露着青青的頭皮。一個大他一歲,起名叫娟姐,長的圓圓的臉,也是細細的眉,兩個眼秋波兒似的,也紮着丫角,身子也是瘦瘦的。常興買來,又給他換了一身綢緞衣服,叫他天天去伴着嫣娘。哪知嫣娘一見面就親熱的了不得。就是旁人惹惱了他,他兩個一去說,就笑起來了。鄭氏想着,衹這兩個丫頭伴着,他太寂寞些,又買兩個小的。俱小嫣娘幾歲,一個叫關關,一個叫窈窈,俱是如畫的小美女。嫣娘見了,是不必說的更是親熱的了。
到了八歲,嫣娘越大越淘氣。常興就請位先生,叫他上學。日日還是他四個陪着他去讀書。他卻又奇怪,凡書一目瞭然;衹是他四個好,一個不在跟前,他就連扁擔長的“一”字也不識,常興衹得依從,叫他四個陪着,一連讀了三年。到了十一歲上,他就說:“不讀罷!我都會了。”常興說:“你豈可閑着?”嫣娘說:“俺傢現有一處大花園,我就在那裏自己讀書,豈不大妙!”未知常興允不允,且聽下回分解。